除了大熊貓外,現在世界上有哪些能夠被稱為「活化石」的動物?
真.唯一活化石,腕足動物門的舌形貝(Lingula),俗稱海豆芽。
現生動物的祖先們誕生前(至少從化石記錄上來看),這貨就已經遍布大洋底了。
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而未絕種,尤其是二疊紀大滅絕事件(95%屬滅絕);現生的舌形貝依然與它們5.x億年前的祖先幾乎一模一樣。
古生物學家在岩層里看到它會激動:這裡是海相沉積!而後會哀嘆:沒有找到其他化石之前,不知屬於什麼年代的。
現代的
化石版
謝邀。
說到能被成為活化石的動物,首推的便是「腔棘魚」 (Coelacanth),一種「長著腿」的魚類。
如圖
生命從海底里逐漸萌芽,到了距今4億年左右時,腔棘魚的祖先出現了。它們和其他魚類最大的區別在於其強壯的鰭。憑藉著這一優勢,他們(腔棘魚的近親,來自同一祖先)爬上了陸地,經過進化,成為了真正的四足動物。 而留在大海里的腔棘魚,則幾乎保持著原有的狀態,倖存到今天。
腔棘魚的發現有力的支持了學術界廣泛認同的生物海洋起源說。可以算上是真的活化石。手欠挖墳~來補幾個沒有提到的|?ω?`)
1.Sponge海綿動物(多孔動物),曾經被認為是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最近地位被動搖。至少在新元古代(六億年左右)就已經出現的海綿動物,是一個巨大的細胞邦聯,是多細胞動物組織的最初形式。來個現代圖
來幾個寒武紀的海綿:Vauxia gracilenta沃克西海綿~|。?ω?)っ萌萌噠
Diagoniella hindei這張炒雞棒的呈現了海綿的骨架部分:骨針
Crumillospongia frondosa,錢包海綿
ps:我們刷碗的那個叫海綿的玩意其實是一種工業合成物,只是長得略像,跟真正的海綿動物沒有半毛錢關係,生活中99%的」海綿「也是如此。真正的海綿動物卻無人問津,一位研究化石海綿的老師告訴我,研究現代海綿的人還沒有研究化石海綿的人多,令人吃驚。(。?`ω′?)
2.櫛水母Ctenophora,真的是一種美到飛起的動物。
然而此貨至少5.4億年前就存在了,作為刺胞動物門內一員,櫛水母在動物演化史上佔據著基幹(的旁支)位置。寒武紀的標本和復原
之前提到過這種生物。( ? ?ω?? )?世界上存在過哪些奇特的古生物? - trilobite 的回答
3.Onychophora有爪動物是一類莫名其妙的動物,一度作為節肢動物內奇怪的一綱(?),被視為葉足動物與節肢動物之間的關鍵環節。然而在這個軟舌螺都能提為門的時代,有爪動物也成了動物界獨特的一門了。
現生的有爪動物生活在熱帶森林的旮旯里,,,萌化了
生活再寒武紀的埃謝櫛蠶Aysheaia,,靠啃食海綿為生
4.來個植物的Equisetum木賊,其實我們現在很多所謂活化石地位是尷尬的,木賊家族(Equisetopsida木賊綱)的先驅自從三億多年前泥盆紀登陸以來,花了千萬年殺出了一片天地。但是後來家道中落,早期登陸和打江山的分子早都死光了,只有木賊的大招牌還掛在現生的木賊屬身上。作為這個家族很可能的最後一員,侏羅紀才誕生的木賊屬太年輕了。
5.昨天我的回復里出了錯誤,我要道歉 嗚嗚嗚。 @習曉傑 我把木賊與銀杏的故事搞混了。Ginkgo銀杏屬才是真正還在世的老當家,Ginkgophyta銀杏門的家族歷史非常有趣,現生的Ginkgo是最早打天下的元老級分子之一,後來這個家族異常龐大,其旁支在世界各處廣泛分布,但後來他們都死絕了,巧的是先驅Ginkgo竟然活了下來。黑髮人送白髮人的趕腳?
現生圖就算了吧,行道樹啊。
6.下面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水熊蟲→可能難以想像,早在五億年前,這種變態生物就存在於地球上了。不過當時是海洋生物。活到現在也難怪,這麼變態的生物~
--------未完待續(σ°?°)σ
給學校打個小廣告~歡迎關注公眾號山科地學研究院(官方臉)~我將推送大家喜歡的古生物內容~
http://weixin.qq.com/r/kENdRffEaqoVrbMm9xaC (二維碼自動識別)
補在前面的幾句話,與答案內容無關~
真沒想到微信的抄襲已經令人髮指到這個地步了……剛剛看了一下 @蘇菲 姐姐的維權之艱辛,以為自己知名度這麼低,寫的東西這麼水,又臭又長的,而且這麼邊緣的問題應該不會有人抄吧~
可沒想到啊!這才兩天啊,公眾號就開始了!
你說你抄吧,還不都抄走,為了跟自己「男女」的公眾號定位湊上,生把文章拆散。
鏈接:男過女人關
對此,我不得不說,你真行!
突然感覺,知乎就快成了微信公眾號高質量「原創」內容最重要的採掘地了。每天九點,數萬小編登上知乎,想試著運氣,尋找一些贊同數較高的新鮮食材……
這麼冷門的問題讓我給碰上了,嘿嘿。鯊魚、鱷魚、蟑螂神馬的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
鸚鵡螺
年齡:約5億年
一種極其原始、呆萌又珍貴的活化石。
已發現的鸚鵡螺化石有2500多種,存活下來的鸚鵡螺卻只剩2個屬6種,而且數量稀少,格外珍貴。
鸚鵡螺的殼由隔膜分隔成許多「小室」,最外的一個小室體積最大,是它居住的地方,叫「住室」。其他小室可貯存空氣,叫做」氣室「。鸚鵡螺不斷長大,小室的數目也跟著增加。
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 鸚鵡螺的小室壁上有一條條清晰的環紋,這是它的生長線,每個壁上都有30條生長線。而距今6950萬年前的鸚鵡螺腔內只有22條生長線,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距今3億2千萬年前,那時候的月亮離地球較近,繞地球一周需15天,鸚鵡螺每月留下了15條生長線;在距今7000萬年前,那時月亮離地球遠了,繞地球一周需22天,鸚鵡螺每月留下了22條生長線。也就是說,鸚鵡螺腔內生長線的條數,正好記錄著月亮繞地球一周的天數。
鱟
年齡:約4億多年
跟我讀,念」後」。
這東西基本吃不到肉,血還是藍色的,活脫外星生物。真不知道你辣么小的身子拖個大殼幹嘛用。
鱟是一種海洋節肢動物,滿身長著堅硬的甲殼和長長的劍形尾巴,頭胸甲的形狀像馬蹄,腹面有6對附肢,有6對片狀游泳肢,還有5對鰓用來呼吸。這傢伙又叫馬蹄蟹,但和蟹類沒啥瓜葛,相比之下跟蜘蛛和蠍子倒是近親。
哦對了,剛才說這傢伙的血是藍色的,原因是裡面含有大量的二價銅。其實,大多數節肢動物的血液都是藍色或綠色的。
這東西分布非常廣泛,太平洋沿海、北愛爾蘭沿海、北美洲東部沿海到墨西哥灣,咱們這兒的閩南等東南沿海地區也很常見。說實在的,我覺得丫沒滅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太特么瘦了,一身骨頭誰吃啊。還不照皮皮蝦,剝開殼好歹有肉。而且它血液里的二價銅,相比對人對其他海洋生物也不是什麼有益的元素。
下次去海邊玩兒的時候,看到被海浪拍翻在沙灘上的鱟,別害怕,幫忙把它翻過來吧,老祖宗級別的傢伙了,混到今天還沒滅絕挺不容易的。
拉蒂邁魚
又名:矛尾魚/空棘魚
年齡:4億年左右
看著就很恐怖吧~我也被嚇到了
這種魚很出名,意義極其重大!它的發現還有個故事:
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東海岸,離東倫敦港17km的海域中,偶然捕獲了一條奇怪的大魚。它有1.5米長,藍色的眼睛,青銅色的身體,鰭長得很健壯,肌肉很結實,能在船上跳來跳去。
漁民們把它送到了東倫敦的地方博物館,它種58kg。可惜當時沒有進行詳細的研究,只是用魚皮做了標本,除了頭骨和鰭外,骨骼、肌肉和內臟全部被拋棄。當時,東倫敦博物館工作人員拉蒂邁女士給這條魚描了圖,因此取名為「拉蒂邁魚」。拉蒂邁女士迅速通知了格雷厄姆斯登大學的史密斯教授,請他速來鑒定。史密斯因事拖了10天才趕到東倫敦,魚已腐爛。
後來,史密斯研究了拉蒂邁魚的頭骨和標本後,發現它是被人們認為早在1.2億年前就已經絕跡了的總鰭魚類。它的發現立即轟動了全世界。
不是說它顏值低才出名,拉蒂邁魚代表著陸生脊椎動物的祖先!它是魚類進化為兩棲類的過渡類型,是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的過渡「橋樑」。拉蒂邁魚的發現之所以珍貴和引人注目,主要是它給人們提供了生物進化史的一個活的見證。
由於當時科學家對拉蒂邁魚十分感興趣,就千方百計尋找拉蒂邁魚,在非洲沿海各地張貼拉蒂邁魚的招貼畫,並用高昂的獎金來鼓勵捕捉。不巧的是,二戰爆發了,戰火淹沒了這個新發現。可惜那些在非洲沿海張貼通緝令的科學家們不知道,馬達加斯加島上的漁民世世代代都吃著這種「活化石」。
之後十幾年,陸續捕捉到了更多的拉蒂邁魚,可惜這種魚一般生活在水下幾百米的地方,撈上來連一天都活不了。
地質學家從泥盆紀地層里找到了總鰭魚化石,也找到了魚石螈,具有總鰭魚類和兩棲類的雙重特徵,這就把人們的思維帶到了遙遠的地質年代。遠在3.5億年前,總鰭魚生活在地球上的各大水域中。後來因為環境越來越糟糕,特別是天氣炎熱、植物腐爛、水中空氣不良等影響,總鰭魚的一支——骨鱗魚,為了尋求新的生活領域,在長期嘗試和適應陸地生活中,身體構造逐漸改變,鰓退化了,肺發育了,鰭變成了四足,進化為兩棲動物的祖先。而總鰭魚的另一隻——空棘魚類卻頑固不化,始終不肯離開水,最終成為了我們現在見到的拉蒂邁魚。而在這漫長的3億多年中,空棘魚類的變化只有體型稍大,胸鰭更壯,內鼻孔沒有了,而魚鰾只留下一點痕迹。
中華鱘
年齡:1億年左右
「江中蛟龍」,極為珍貴,幾乎被水利局搞滅絕。踏馬的咱們真是什麼都吃啊。
鱘魚類體型一般都巨大,可長到3米左右,最大的體重可達1噸。而鱘魚中的中華鱘更是珍貴。有魚類學家認為中華鱘1億年來基本沒有什麼變化,是鱘魚中的「活化石」。
中華鱘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絕大多數在長江中洄遊生殖。魚卵在長江上游的金沙江孵化,那裡水流湍急、河床面積廣闊,水溫也很合適。仔魚出生後,親魚就帶著它們沿著長江順流而下,到長江中下游湖泊,或者出東海一隻到太平洋。
每年春天都是中華鱘雌雄群體結伴還鄉的時間。中華鱘們溯流而上,在途中相親、談戀愛,奇特的是,中華鱘不到故里金沙江絕不OOXX。這途中需要越過三峽等天險。其實對於中華鱘歸鄉戀愛的場景,在《爾雅·釋魚篇》中就有了記載。
但是,80年代初,葛洲壩水利工程成功將長江攔截,中華鱘洄遊入川的通道全部隔斷,由於沒有魚道,致使長江魚類洄遊通道阻斷。大批中華鱘被迫滯留壩下,個體較大的因為上溯遭遇阻擋,掙扎到頭破血流,遍體鱗傷,有的甚至直接撞死。好在國家及時重視,在葛洲壩下建立蓄養池,使用人工崔卵孵化,然後在長江放流魚苗。
遺憾的是,2014年9月2日,葛洲壩截流32年來首次未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產卵。基本可以斷定,長江中華鱘野生滅絕。1億年的生物,為我國社會主義偉大復興做出了絕種的犧牲。
大鯢/娃娃魚
年齡:接近2億年
有可能是最可愛的兩棲動物,身比你胖,命比你長。
大鯢的樣子長得很怪,頭大、扁圓而寬,嘴也大,眼睛小到很難發覺,後面拖著一條側扁的大尾巴。全身赤條條,前肢很像嬰兒的手臂,叫聲也很像嬰兒。
2億多年前,大陸還是連成一起的,娃娃魚在北半球有廣泛的分布,從發現的許多娃娃魚化石就可以證明。後來,古陸逐漸分離,海水相隔,娃娃魚在不同的自然環境里,經過自然選擇,有的被淘汰了,有的保存了下來。目前世界上的野生娃娃魚,除了我國的大鯢外,還有日本的大山椒魚和美國的隱鰓鯢,外貌很相似,它們雖然遠隔重洋,卻保持了「祖先」的親緣關係,說明這麼久以來娃娃魚本身的樣貌基本沒有變化,算得上「活化石了」。
我國的娃娃魚就有120多種,本來分布很廣,遍及黃河流域以南各省。一般長約60-70cm,最大的一種能長到1.8m。雜食,什麼都吃,魚、蝦、昆蟲、蛇、蛙、老鼠、王八等。
大鯢的寶寶生長很慢,3年才長到20cm、100g重。不過它的壽命在兩棲動物中是最長的,一般能活50年,人工飼養的最長記錄是130年。但是由於過度濫捕、水質污染,很多地方的娃娃魚已經絕跡了,現在是國家級保護動物。
鼷鹿
年齡:大約5000萬年
最小的偶蹄類,比兔子還小的「鹿」。
鼷鹿不是真正的鹿,而是介於鹿科和駱駝科中間的一個類型——鼷鹿科。它的犬齒長成獠牙,齜出嘴外,這是區分雌雄的一種特徵。西路分布在西非、南亞和東南亞等地,我國西雙版納森林。夜行,機警,怕水。通常吃樹葉、水生植物和落地的果實、種子。此外,它還吃魚、昆蟲和動物屍體。
鼷鹿中有一種水鼷鹿,不怕水,反而善於游泳。水鼷鹿的胃雖然沒有怎麼分化,可是吃食以後卻會反芻。在腿骨的結構上,也跟牛和鹿有些相似。從化石來看,古水鼷鹿出現於5000萬年前,在鹿的祖先出現以前就已盛極一時了。後來由古水鼷鹿分化出了現在的鼷鹿和水鼷鹿,貌似水鼷鹿的反芻系統還很原始,可以說是一種「活化石」了。
————————————————————————————
補充:
鴨嘴獸
年齡:2500萬年
最低等的哺乳動物,卵生向胎生進化活的例證。
鴨嘴獸生活在澳洲,是當地特有的動物。這個奇怪的傢伙兼具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特點。
哺乳動物特點:
1、能分泌類似乳汁的液體,餵養幼崽;
2、身上長著濃密的短毛,而非羽毛;
3、可以調節體溫;
爬行動物特點:
1、體溫調節機制十分不健全;
2、生蛋,幼崽從蛋中孵出;
3、生殖孔和排泄孔共用,是典型的爬行動物特徵;
鴨嘴獸絕對是「十大另類哺乳動物」之一了,原因是它太萌、太原始了。鴨嘴獸具備哺乳動物的特徵,但都非常原始;具備爬行動物的特徵吧,可偏偏又要給孩子餵奶。另外鴨嘴獸拉屎和生孩子是從一個眼兒里出來,這是典型的爬行動物特徵。
其實,鴨嘴獸從側面印證了哺乳動物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這個觀點。可是有化石證明,早在白堊紀晚期原始的哺乳動物就已經出現了,那為什麼鴨嘴獸的出現時間是2500萬年前呢?這並不矛盾。澳洲大陸與亞非分離後,島上的生物走上了一條自我進化的道路。也許是那時候的澳洲大陸就很安全,沒有什麼大型食肉動物,因此原始的哺乳類動物可以放慢進化的腳步,安逸的生活。2500萬年前,鴨嘴獸出現了,由於本身活潑好動、會游泳、雄性的腳後還有毒針,不挑食,因此可以在澳洲生存下來,以至於都不需要自我進化。
同時,澳洲西部和新幾內亞還有一種像鴨嘴獸一樣卵生的哺乳動物——針鼴,也證明了獨特的生存環境可以導致生物的進化停滯不前。
貘(跟我念,漠)
年齡:約4000萬年
最原始的現代奇蹄類哺乳動物。
↑馬來貘
↑少年馬來貘
↑馬來貘寶寶,嘿哈~!
↑中美貘(豬一般)
↑南美貘
↑山貘/毛貘
絕對讓人啼笑皆非……你是中大型食草類哺乳動物啊,能不能長得嚴肅點兒!
貘是現代奇蹄類中最原始的。早在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就有貘生活著,樣子和今天區別不大——前腳仍保留著四趾,後腳三趾,四肢肥短,身體笨重,脊背彎曲。這傢伙曾經在地球上廣泛分布,在河南安陽也曾發現過殘骨,可能後來由於大多數地區的氣候變化以及古人的捕殺,生活範圍逐漸縮小,目前只有南美洲和東南亞等少數地區生活著野生貘。
現在,世界上僅存的貘有四種:中美貘、南美貘、山貘和馬來貘。其中馬來貘的顏色最另類,就像一頭穿著超大內褲然後被晒黑的豬。為什麼要長成這個顏色搭配呢?有種說法是,馬來貘是夜行性動物,晚上出來,頭和四肢都是黑色的,與環境融為一體,剩下的白色大身體讓其他動物看不出來自己是什麼……另外,馬來貘出生不久的幼貘,體毛呈深褐色,帶有茶色斑點和條紋,反正是不走尋常路。
貘的性情有些「孤僻」,一般是獨行,偶爾也兩三隻聚在一起。它們活動的地方總是靠近溪流和湖泊,因為水是它們唯一的避難所,一旦遇到猛獸來襲,就趕緊往水裡跑。也正是因此,貘擁有高超的游泳本領,美洲豹也會游泳,但在水裡絕對追不上傻貘。
貘真的很傻,它生活的附近都有自己常用的通道。遇到虎豹追擊,它也從來不亂跑,不管通道怎麼曲折,它都按照通道,低著頭一門心思跑。在熱帶雨林中,這些通道很窄,虎豹在通道里追的時候往往會被周圍的樹枝刮傷皮毛,但傻貘憑藉自己皮厚,總能堅持到對方先放棄……
另外一個搞笑的地方,是貘的屁股總是光禿禿的,沒毛。為什麼呢?因為它們經常在河岸和山坡上蹲坐著往下滑……
就這麼個貨,居然能扛4000萬年……你就是憑著皮糙犯傻蹭屁股活下來的么。
————————————————————————
再補充:
科莫多龍/科莫多巨蜥
年齡:約4000萬年
現金地球上最大的蜥蜴。或許是為數不多的逃過大滅絕的「恐龍」?
「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有個長約45km、寬十幾公里的科莫多島,熱帶雨林氣候,出產一種巨型蜥蜴——科莫多龍。
科莫多龍長達3-4米,重約130kg。頭部巨大,沒有耳廓,頭後卻長著一個大耳孔。奇怪的是,科莫多龍貌似是個「聾子」,巨大的爆炸聲也從不理會,還是個「啞巴」,即使在爭鬥時,也只能發出輕微的嘶嘶喘氣聲。脖頸粗大,全身四周都是層層疊疊的披著鱗甲的堅硬皮膚。因為長得像已經絕跡了的恐龍,人們就叫它科莫多龍了。
科莫多龍愛吃腐肉,個人衛生極差,不刷牙還老流哈喇子,嘴裡巨臟。這一點反倒成了自己捕食的武器。比如它看上一頭野牛,咋辦呢?悄悄跟在野牛後面,趁它喝水不防備的時候,一口咬屁股上,馬上松嘴,用嘴裡長期養出的各種腐敗病菌侵入到野牛身體中。從此,野牛進入了緩慢的敗血症致死期。阿龍就一直跟在野牛後面,時間有時長達一周。這期間會逐漸聚集兩隻、三隻乃至更多科莫多龍,一直跟著這頭在病痛中掙扎的野牛。終於有一天,野牛倒下了,阿龍們一擁而上,在野牛還清醒的情況下將其分食。找了一張圖,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科莫多龍是地球上殘存下來的遠古爬行動物的後代,在澳大利亞曾經發現過科莫多龍的化石,距今已有4000萬年了。有人認為那時候科莫多島還沒「出世」。後來,科莫多島從海面升起來了,曾經有一個地峽同澳大利亞相連接著,因此,科莫多龍來到了島上。後來環境變化,科莫多島與澳洲大陸分離,由於島上氣候濕熱,食物豐富,沒有敵害,因此世代繁衍,得以保存。而其他地方的巨型蜥蜴,由於種種原因全部絕跡了。這又是一個地緣隔絕後得以倖存的典型案例。
評論里有人提到蜻蜓,其實很多今天的動物,它們的遠古形態都要大很多,昆蟲大到直接秒人是沒問題的~
現有的鸚鵡螺,直徑約十幾厘米。而7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底層的古代鸚鵡螺化石,直徑達2.6米。
↑現代蠍子長5、6厘米,可是從4億年前的地層中挖到的古蠍化石,長2.74米,甚至還有3米長的。這種蛛形類動物叫翼肢鱟,生活在海中,同現代蠍子有些相似,不同之處在於眼睛特別大,頭前端長有一對鉗子,尾巴扁平呈卵圓形。
↑古代蜻蜓生活在3億年前的石炭紀,同現代蜻蜓的形狀有較大差別:腹部又粗又短,翅膀豎立在脊背上。古代蜻蜓有多大?在法國阿里埃科芒特里發現的古代蜻蜓的化石,翼展寬達70厘米。而前蘇聯學者扎林斯基發現的一種類似蜻蜓的昆蟲化石,翼展有115厘米。
↑大鯊魚生活在距今2500萬-100萬年前。根據兩顆10厘米長的牙齒化石,復原出的大鯊魚的上下顎長達2.75米,張開嘴的高度為1.8米。估計這種古代大鯊魚身長達24米。
↑俾路支獸(巨展),有史以來最大的陸棲哺乳動物。身高5.5米,身長8.5米,昂起頭來高8.2米,體重至少有20噸。而非洲象的最大體重記錄則是11.75噸。
↑短吻巨袋鼠。現存的體型最大的袋鼠是澳大利亞的大袋鼠,最高能長到2米,一腿豁開人的肚子不成問題。可這種2萬年前滅絕的短吻巨袋鼠有多高呢?3米。我們人的體積剛好夠爬進它的袋子里。
個人公眾號:『凱凱的小車庫』
http://weixin.qq.com/r/W0M2LtTEoYnerZBN9xZJ (二維碼自動識別)
節板蛛科 Liphistiidae Thorell, 1869 隸屬於中紡亞目,僅分布在中國、日本和東南亞。
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活化石蜘蛛,未演化出毒腺,因此無毒、穴居,絲腺不發達,僅能在洞口處織有少量絲。擁有蜘蛛目中獨一無二的腹部分節、紡器位於腹部中央的特徵。
前螯、紡器在腹部中部,腹部分節且有骨化板,都為蜘蛛目共有祖征。螯肢發達,用以迅速制服獵物。
目前節板蛛科一共有八個屬,外表差異很小,一般是通過解剖生殖器來分類。
七紡蛛屬
節板蛛屬:
圖片來源:http://arachnos.eu/media/k2/items/cache/af2ef6a0e2c9c528b09655df79f3b312_XL.jpg
可以觀察到在洞口的四周有放射絲,用以感知獵物。
中國有1屬17種,在山東以南均有分布。
洞穴極其隱秘,需要一定的經驗才可發現。
很多無脊椎動物都挺活化石的……
鱟: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鴨嘴獸算嗎
先談幾個植物活化石,動物活化石補充在後。
1.桫欏。說到能被稱為活化石的植物,自然首推桫欏,又稱樹蕨,
蕨類植物在遠古時代曾統治著植物界,現代進化的蕨類後代中,木賊科 Equisetaceae、桫欏科 Cyatheaceae以及鱗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具有研究代表性。
2. 石松。在第一批節肢動物從水裡遷移到陸地上後,發現大部分陸地都被濃密的植物覆蓋著,其中最大的可數巨型石松,高達30米。
3. 馬尾。馬尾算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植物,通過孢子繁殖而非種子,屬於最原始的陸生植物之一,它們和蕨類植物以及石松類,都是地球上第一批植物。
PS:如果對蕨類植物和石松類有研究興趣,可參考書籍《中國石松類和蕨類植物》。
4. 藍藻。可能很多人會疑惑藍藻究竟算不算植物,事實證明,藍藻的確是植物,並且最古老的植物,地球的年齡約為46億年,藍藻出現在距今約35億—33億年前,種類繁多、分布廣泛,遍及世界。其中著名的螺旋藻就屬於微型多細胞藍藻,因藻體呈螺旋形而得名螺旋藻。
5. 猴迷樹,亦稱智利松。歷史可以追溯到恐龍時代,是一種古針葉樹,這種樹長有怪異的帶鱗片的樹枝,實際上是樹葉,樹皮也十分獨特,與爬行動物的皮膚類似。
給高票補充幾個動物活化石。
6. 加布林鯊魚,人稱魔鬼鯊。在當今已知的鯊魚種類中,加布林鯊是一朵奇葩,在西方民間傳說中它一種相貌醜陋、喜歡惡作劇的妖怪,但是,由於它生活特性十分獨特,人們對這種神秘的物種所知甚少,它通常生活在海洋洋底。
7、海百合。
海百合是一種始見於石炭紀的棘皮動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表面有石灰質的殼,由於長得像植物,人們就給它們起了海百合這麼個植物的名字。這些觸手就象蕨類的葉子一樣迷惑著人們認為它們是植物。海百合是一種古老的無脊椎動物,在幾億年前,海洋里到處是它們的身影。
這張化石看起來略像抱臉蟲= =
8. 海黃瓜。就是海參,刺棒,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6億年,棘皮動物,靠食用微生物和小動物為生,繁殖力超強,春季繁殖季一次可以排卵500萬顆。
9. 麝雉。
麝雉是蓋亞那國鳥,因為身體里會散發出一股濃烈刺鼻的霉味,所以得名麝雉。
PS:資料、圖片均源於百度,非專業人士,如有錯誤,請不吝賜教。
不說馬蹄鱟么
嗯~沒人說姆們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表示很傷心。
桃花水母顏值頗高咧!每到暮春,桃花怒放時,它們就相繼出現。桃花水母有粉紅色的生殖腺,透明的傘頂,在水中浮沉漂蕩,有如落水桃花,因此,中國古代稱它們為「桃花魚」。但又明確指出,桃花魚「非魚也」,因其水生,故名之曰魚;又因其生於桃花開時,故名之曰「桃花魚」。名字很浪漫有木有!
桃花水母是一種原始低等的無脊椎動物,最早誕生於約5.5億年前,研究專家認為,桃花水母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桃花水母以自己獨特的生命形成記錄著地球生命的發展歷程。
桃花水母直徑約25毫米,幾乎是透明的,有白色或綠色色調,觸角約20毫米長。呈現出傘狀,有螺紋串狀的觸手圍繞其圓邊(環形緣)。圓形管的直徑從5至25毫米。是僅有的一種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生活史具有單體的小型的水螅型體和自由游泳的水母型體,但以水母型為主。水螅型體無圍鞘,甚至無觸手,單體常僅數毫米。水母體也為小型,都具緣膜,這是水螅水母的特徵,具很多觸手。水螅型結構簡單,沒有口道,胃循環腔中也沒有隔膜。
生殖方式呢一般是世代交替。水母的經典生殖方式。雌雄將卵子和精子排到水中,卵受精發育成一個微小的滿被纖毛的浮游幼蟲,後幼蟲一端接觸石土央等外物,固著,發育成一個極小的樹枝狀的水螅體。水螅體可度過酷熱的夏季和嚴寒的冬季,待來年春天,以出芽生殖產生水母體。水母體成熟後,再進行有性生殖。水螅體長0.3毫米,水母體進行有性生殖產生水螅體,水螅體進行無性生殖產生水母體,這在動物學上稱為世代交替。
更重要的是,這萌貨遍地有啊!
摘一篇報道…
據周淑美介紹,雖然桃花水母要求水質清潔,但是事實上在我國從東北到華南,都有桃花水母的分布。而從省內來看,桃花水母也不稀奇。
「只要水質適合,環境適合,桃花水母其實很容易生存。早些年山師校園的小水池裡就有桃花水母。」周淑美教授表示,桃花水母是一種很原始的生物,但是其價值遠遠無法與大熊貓相媲美。而有些媒體稱其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更是子虛烏有。
「其實桃花水母以前很常見,特別是在水塘里,只不過這些年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排放較多,影響了水質,桃花水母才變得罕見了。」安利國教授說。
珙桐
銀杉
弓鰭魚:生活在美洲淡水環境的「活化石」。
補充一個植物
蘇鐵類植物是現存最古老的裸子植物,屬中生代恐龍時期陸地生態系統中的優勢植物類群,競爭不過被子植物,現存蘇鐵物種和化石物種形態具有較高的相似性.
龜甲牡丹:享有「植物中的大熊貓」的美譽,仙人掌科岩牡丹屬植物,是珍稀瀕危物種。主要分布在美國德克薩斯和墨西哥。龜甲牡丹,其實不是牡丹,而是仙人掌。它外形奇特,像一塊石雕工藝品,有「活的石頭」之稱。
補充一個昆蟲
衣魚:啃書啃衣服,和蟑螂一樣被人們視為害蟲。
缺翅蟲,上海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等在國際動物分類學著名期刊《Zootaxa》發表論文,報道了繼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發現的第三種缺翅目昆蟲物種——「海南缺翅蟲」。缺翅蟲是一類稀有的原始昆蟲,屬於孑遺類群,被稱為昆蟲綱中的「活化石」。缺翅蟲直到20世紀才被發現報道,迄今全球僅記載1屬39種,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沒人說楔齒蜥?
晚更新世植物種類就和現代基本一致了,所以,可以說大部分的植物都是活化石。
要說再古老點,跟現代種差別還很小的,研究又很深入的,那自然是銀杏。
「活化石」,其實根本就不存在
果殼網上的一篇文章,深表贊同
鱷魚,老古董了。幾億年里沒咋進化。
明
世界上最長壽的動物,沒有之一。雖然長得很像河蚌,但是生活在深海中。
英國《每日電訊報》11月13日報道,最新研究發現,世界上最老生物的實際年齡比之前測算的還要大100多歲。但可惜的是,這個507歲「高齡」的軟體動物已經被科學家不小心弄死了。
這種被叫做「明」的一種深海蛤蜊圓蛤類動物,研究人員2006年從北大西洋的海底將其捕撈出來,然後放置在冷凍櫃里以待後續研究。然而,當研究者為了分析它而撬開它的殼時,明的生命跡象漸漸消失了。
英國班戈大學海洋科學家保羅·巴特勒說:「第一次我們計算有誤,也許那時我們正忙於出版我們的發現結果而有點草率。但我們現在能絕對確認我們得到了正確的數字。」
通過計算這個軟體動物內殼上的生長輪數,研究人員最初估算出驚人的結果,明已經有405歲了。這個結果已經得到了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認證。但科學家後來認為明有507歲。
熊蟲:「專治各種不服」( ????? )
微生物熊蟲,我稱其為「不死蟲」
在一個老人面前談這些,愚蠢至極
推薦閱讀:
※深海里的小魚游泳的時候看得到周圍的危險物嗎?
※為什麼國內沒有普及 HIV 阻斷藥物?
※人吃瘦肉精會是什麼樣的體驗?
※嬰兒胃腸道里的大腸桿菌是從哪裡獲得的?
※情緒是習得的還是全然天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