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學生進行長期的心理調查的方式,校方能否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
一部分學生在患上抑鬱症後甚至不會主動告訴別人自己的想法,也不會去找心理醫生,針對這一情況,校方能否通過一系列普查及時地發現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變化?
1.學校定期的心理普查是否可行?
2.是什麼造成了目前部分高校心理諮詢中心形同虛設的局面?
3.怎樣才能在高校中普及心理諮詢?
謝邀了。 @劉柯很認真的,知乎不考慮發個獎咩。
@周全老師說的是高校中的情況,大致情況上也就是這樣了。我沒有在高校工作,所以也不好意思說高校怎麼辦,我就說說我在的小學是準備(注意是準備,還沒有完全鋪開)
零、一部分學生在患上抑鬱症後甚至不會主動告訴別人自己的想法,也不會去找心理醫生,針對這一情況,校方能否通過一系列普查及時地發現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變化?
(這個情況是這樣的,我剛到學校沒有多久的時間,所以學校的心理健康的工作是從這個學期才開始在各種的方法當中摸索開始的)
小學裡的學生是沒有去做的SCL-90這樣的問卷了,所以有沒有抑鬱我不能知道。但是在我做的量表《兒少心理健康量表》(存疑,我記不太清了),從量表最後反應的結果來看,突出了我校學生的實際問題,同時學生通過測量發現了在一些維度上存在有一定的缺陷和問題,在跟進的排查和單獨談話中也印證了測量的結果,並且針對一些孩子做出了進一步的跟蹤。抑鬱症沒發現,不過發現了幾個ADHD,好在家長和學校認識都比較正,也就積極配合起來了。那麼,針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是,這種意義的測查是必要的也是能發現問題的,系列的普查+個性體跟蹤也是能夠直接幫助到學生和學校的。
一、學校定期的心理普查是否可行?
定期開展普查這個問題,我思考了一段時間。實際情況是這樣的,高校或許能夠定期展開普查,但是對於小學來說,是不可能。或者,再嚴格點說,不能定期的開展,但可以在一個較長的周期內進行普查。因為這裡面臨幾個問題:
- 普查的工作量太。在小學裡,一個學校中只配備一名心理老師,有統計基礎的老師也寥寥無幾,那麼首先培訓班主任能達到最低標準的指導水平就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工作量,更不要提一個老師自己處理動輒千人量的資料了,更何況現在的心理老師都是還有兼有其他的教學任務的。
- 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心理普查回收的效率存疑。我在我們學校的6大校區展開聯合一年級新生聯合心理普查(是的,一年級的學生,我針對問卷的語句找了語文老師進行了針對性的修改和解釋)結果一開始問題就出現在了施測班級的老師要求寬嚴不一,導致了最後一個學校的測查結果「天花板」了,哭笑不得。而校內普測也會出現部分的班主任會對學生答題進行暗示性的導引,這是沒有辦法避免的情況。
- 普查也會加大學校其他部門的工作量。還是一年級的普查,很多老師就會給我抱怨說這沒有任何的意義(主要是教師解釋起來很費勁)而高年級的老師本身教學任務,而更大的問題就是,這也不會算加班什麼的,很被動啦。
所以大致上結論就是,在一個較長的周期範圍內普查可以,但是定期對於小學這樣的情況很難。
二、是什麼造成了目前部分高校/小學心理諮詢中心形同虛設的局面?
我就舉一個例子吧。前幾天,有一個班主任和我閑聊的時候說,她們班級里有一個小女孩,學習成績差、行為習慣差、總之是各方面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班級課堂的正常開展,老師建議學生到我這裡來聊聊,看看情況,順便也就和孩子的家長通知了(孩子的家長是本市重點高中的語文教師)得到的回答就是『我孩子正常著呢,不用去這樣的地方』結果當然只能作罷。
再加之周老師說的,其實更多的學生是壓根不知道這個地方的存在,更不知道這個地方是用來幹什麼的(小學生)那麼形同虛設、其他老師兼職就反倒是常態了。總結起來大致上以下幾點(小學):
- 對於心理諮詢的意識上存在有偏差,並不認同。
- 學校的政策扶持不夠,行政層面的支持不夠。
- 宣傳不足夠,不論是校內校外。
- 心理教師的成長支持不夠。
- 背後運作團隊單薄,支持度不夠,能夠鏈接的諮詢機構並不夠。
三、怎樣才能在高校/小學中普及心理諮詢?
小學當中普及心理諮詢首先就是宣傳問題。一部分人會把宣傳的問題歸結在家長和社會身上,其實沒必要。社會和家長的認知有偏差不是一兩天了,不如直接從孩子入手,讓他們感興趣,走進來的想法,我們再去談其他的。本來在基礎教育範疇內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諮詢的開展目的在我看來只主要是:防患於未然,助其成長。與其抱怨家長做不好,不如改頭換向到直接的受益者,不是來的更安穩嘛?
補充一點:學校的心理工作也不能完全求助於量表,量表能給你的只是很直觀的數據,分析數據需要有很多的考慮。那麼學生的心理檔案建立就是個很重要的問題,而且這個檔案其實不能直視測試結果這一個單一的項目,要有一個過程性的東西在裡面不停的修正和改觀,這不就是測量能完成的了,而是一個需要更多部門的配合和推進的工作。
回到最初的問題來,學校開展科學地、合理地、真實地的心理測查是可以幫助學校及時發現問題學生,而且當數據量足夠大,學生的其他相關數據支持足夠多的時候,時候能達到一種簡單的預測功能,也不是並無可能。瀉藥,還邀請了倆問題,太抬舉我了,先回答這個
1.一部分學生在患上抑鬱症後甚至不會主動告訴別人自己的想法,也不會去找心理醫生,針對這一情況,校方能否通過一系列普查及時地發現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變化?
目前江西師大的做法是這樣的,在新生入學的時候通過SCL90全面普查所有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並通過調查結果從輕到重進行分組,情況輕的邀請去玩團體輔導,情況較重的邀請來心理諮詢室做諮詢。因為我導師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所以我這個免費勞動力全程參與了兩年的問捲髮放、結果分析以及之後的心理干預過程,效果還是很不錯的,每年都篩查出來了一些學生(具體數字不能透露),而且大部分確確實實是有問題的。
其他學校也有用其它量表,但是我們學校領導表示買不起,所以就算了。目前scl90的效果還是令人滿意的。
2.學校定期的心理普查是否可行?
其實沒有必要定期心理普查,在高校遇到大問題的機會並不多,就和公安一樣,每天面對的無非是雞毛蒜皮、家長里短,今天這個菇涼失戀了,明天那個宿舍關係不好,後天要畢業了不知道怎麼規劃,大後天心情不好不想學習。
如果有問題受不了學生自己會來找你的,關鍵是要讓他們知道怎麼來找你。師大的方法有:
(1)開學普查的時候讓所有學生記下心理教育中心的號碼;
(2)定時發放《心理諮詢報》,上面留諮詢室地址、聯繫方式以及各個老師值班時間,而且還有心理學院研究生和本科生寫的文章做做普及;
(3)各班選取心理委員,派遣心理研究生到各個學院從事心理方面的工作這些方式來讓全校學生知道有心理教育中心這樣一個機構。
從實踐來看這樣的方式更好,因為學生自願來做諮詢的話他們的依從性更好,求助願望更強烈。
3.是什麼造成了目前部分高校心理諮詢中心形同虛設的局面?
目前主要還是學生不知道有心理諮詢中心這麼個地方,我在瑤湖大學城的其它高校兼職教書調戲女學生的時候問過她們,她們都表示不知道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在哪裡,也不知道心理諮詢可以做什麼。
4.怎樣才能在高校中普及心理諮詢?
其實還是個宣傳的問題,
在師大諮詢室坐班的時候每次我都會問那些小姑涼,你們是從哪裡知道我粥老師的大名的,大部分都說是從《心理諮詢報》上看到我寫的文章和附在報紙上的心理諮詢室值班時間表然後覺得我這個人水平應該還可以於是就來找我了,小姑涼真好騙。
在下面學院做諮詢的時候很多的學生都有我的手機號和QQ號,他們有問題直接找我,大部分都能給他聊好了。
至少目前完全不可行,包括醫保體檢在內發了那麼多量表,有百分之幾的人認真填了?即使花費了大量人力排查出了有問題的問卷,如何聯繫填寫人進行干預?基本上這種調查都是浪費紙張和時間
我認為,目前的心理諮詢形式和流程還不能適應廣泛的實際需要,能在心理諮詢中心得到幫助的人佔比不高,說白了,單一的心理諮詢效果一直很糟糕,總體性價比低得很,還有潛在風險
普及就很簡單了,多開點諮詢師培訓班,便宜點簡易點,N多小朋友趨之若鶩想著怎麼用這個裝B呢
1、可行,但是數據只能做參考中的參考,重複問卷的干擾非常大,個體調查基本無可能,人力、時間都不夠。
2、基礎心理健康知識普及不到位。但是高校的諮詢室利用率還是遠高於基礎教育的,校內校外預約都是有的。——總體現狀的話,現階段解決不了,上層沒有解決的動力,下層沒有解決的資源。
3、從小抓起,普及正確知識。努力形成基本的心理自查能力。
別指望偷窺和告密者能得到人的信任和求助,你們廉價的優越感很無恥。
而且對於有心理疾病甚至要自殺的人,別說學校的心理諮詢,在不吃藥的情況下連醫院的諮詢都不一定管用。
漫長的預約、反覆無效的諮詢(啥狗屁森田療法)、自費就醫無法報銷、被污名化的藥物(拿著處方怕副作用不敢取葯)……每一樣都對抑鬱症學生微弱的信心和行動力帶來巨大的挫折感、不信任感、無助感,都足以帶來幾個月的反覆直到下一次不堪忍受的嘗試。
我從第一次求助學校心理中心到最後成功吃上藥大約折騰了3年,此時已經畢業工作了。
要想解決問題的話,只要做一件事:轉介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到有藥物治療資格的醫院並報銷費用。
補充:假如當年在學校的時候自殺,會首先帶走搞「發現」、「干預」、「介入」活動的負責人。
利益相關。
1.定期的心理測試是可行的,學校完全可以通過網路或者學號郵箱的方式來進行,省時又省力。但是,對於心理測試的反饋結果的數量和質量是完全沒有辦法保證的。尤其是,對於抑鬱症這種心理疾病而言,有的時候根本不想讓你知道。
2.學校心理諮詢中心的形同虛設與兩個方面有關,第一是新的精神衛生法的主體界定模糊,第二是學校心理諮詢中心的定位。我們先來說第一個。這個是我們學校心理諮詢中心的老師告訴我的,新的精神衛生法公布出來之後,如果心理疾病患者本人或家屬沒有表明意願進行心理諮詢或者治療,學校是無權對其進行干預的。這就造成了有些學生在學校發病後家長和學校之間相互推諉責任的狀況。一方面是家長認為學校管教不嚴,另一方面是學校從法理上根本沒有這項義務。從家長角度考慮,根本不會認為自己孩子有病。我們學校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好說歹說終於把學生送回家休養,過了一兩個月覺得好了回學校復學,結果回到那個致病的環境里舊病複發。因此,學校心理諮詢中心基本上都是以滅火的姿態工作的。儘管目前在我所在的學校,從學生到老師對待心理諮詢的態度有了較大的改觀,但受制於一系列因素的限制,導致了心理諮詢中心並不能完全發揮功效。
3.在高校中普及心理諮詢,要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準備。心理諮詢不應該完全依靠心理諮詢中心,還要結合輔導員和學工隊伍建設進行開展。首先,輔導員和學工隊伍是每天和學生打交道的人,心理諮詢中心不可能天天和學生接觸,沒時間、沒人力。其次,有些孤僻的學生天天呆在寢室里,這樣的情況只有靠輔導員走寢才能發現,這是我身邊的一個輔導員的親身經歷。不同於我們公眾所認識的,文科女生、理科男生的心理疾病發病率其實是很高的。文科女生很容易出現別人眾星捧月而我門可羅雀的落差感,而理科男生則大多是因為學業的原因變得孤僻。這樣的情況如果沒有對學生日常生活的基本了解是根本不會知道的,會給心理診療帶來巨大的困難。因此,要想在高校進行心理諮詢的普及,最好的辦法就是結合現有的學工隊伍,讓他們接受一些基本的心理學知識,充當學生和心理諮詢中心之間聯繫的橋樑。
以上。
關注度這麼低的問題也上日報啦。談談我了解的,也算是玩知乎這麼久我算是比較有發言權的,也符合知乎最初的各行各業經驗分享的初衷。 利益相關,高校工作人員。
首先,對於心理疾病的鑒定,不是你敞開不敞開心扉.你覺得題目傻不傻能影響,靠的是量表的檢測。像周全老師提到的scl90.心理學量表檢測都會考慮作假的情況,故意造假和亂填都會被約談的。
所以,新生入學的心理普查工作還是很有必要的,且有效的。
其次,談一談大家不知道的,高校對於學生的心理問題是非常重視的,一個學生自殺,基本上學院所有工作都會一票否決。
高校心理中心不是形同虛設的,作為免費的心理諮詢,高校應該是全國各行業中做得最好的了。雖然也有問題,但是這是條件所限。
談話,量表形式定期心理普查是不現實的,工作量太大。但是定期的心理情況調查是有必要的,拋開量表,只關注是否有突發事件(掛科,失戀,父母去世等)是否有行為異常,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各大高校都在做得。以我所在高校為例,每個月都會統計一次學生是否有異常,再結合學生輔導員和心理諮詢中心諮詢師的意見,採取不同的措施。
這種普查近幾年才開始,可惜目前還在發展中,我所在的學校在新生入學後會有問卷,但是很多人反應都是亂填的,問卷設計是會考慮規律性作答的,所以這種問卷調查結果很依賴學生的態度。另一個問題是學校不重視,這個懶得吐槽了……反正體育學院嘛,心情不好操場跑跑就好,反正每年下河淹死喝酒喝死的都有,就是沒有自殺的。此處批評一下某政法大學,學生跳樓把地上瓷磚都打碎了。
這是真實事件,我們高中據說是學生跳樓的比較多,所以對學生心理篩查很嚴。
我高一入學的時候,報道那天老師領全班同學去了機房,做了好多份心理測評,那一陣子我因為開學壓力很大,其實心理狀況的確不怎麼好,看到一些問題也感同身受,就按實際情況選擇了。
測評出來的結果是,我有重度抑鬱和焦慮。我看了看周圍的同學,雖然沒有像我這樣重度的人,但是中度和輕度還是有的,看他們也正常,就沒當回事。
後來班主任找到我,說學校對心理問題比較關注,發現我的測試表裡面狀況比較嚴重,就想讓我和心理老師做一下諮詢。
當時本著不去白不去的想法,答應了。
找到了心理老師,那人二話不說,讓我把全部測試又做了一遍。我覺得這人真是吃飽了飯沒事做,但還是按他說的又填了一遍。
依舊是重度抑鬱和焦慮。但我當時生活真的挺正常,只是偶爾對新學期的生活有點恐慌。
那個老師就告訴了我的父母,要他們帶我去心理科室。
我對那個老師說:「說好的心理諮詢呢?」他說:「你先去診斷一下,有結果比較好諮詢。」
我真的就如此聽話的去了醫院。結果!!醫院的醫生又讓我把同樣的表格做了第三遍!!!
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
做完了隨便聊了幾句,醫生就開了病歷:抑鬱症和焦慮症。醫生問:你要吃藥么?我說我自認為還沒嚴重到那種地步。
於是就空手回了學校。學校老師要看我的病曆本,我也沒細想就給了他,他看到了我上面的診斷,開始苦口婆心的勸我停學。
「你想想,學校這種有壓力的環境不利於你的治療啊。」
「我們以前也有很多學生和你一樣,最後他們回去治療了,效果都很好。」
「你想想,如果你哪天想不開在學校自殺了,學校怎麼辦?」
總覺得他的重點是最後一句…
我和他解釋了一大通,我真的沒那麼嚴重,根本不會自殺,他也不信,還在念念叨叨。我只好開始耍賴,我就是不停學,你們能把我趕出去么?
結果最後一群無良老師勾結在一起,我真的被趕出去了,雖然也是我無奈之下同意了,事情大概是這樣:
心理老師把事情告訴了我班主任,然後班主任就開始各種針對我,針對我就算了,還把這事情告訴同學。
我同桌後來跟我說班主任是這樣講的:「你們要離XXX遠點,指不定那天這人不高興了就把你們殺了又自殺了。」
所以那時候除了一群想殺人的中二病,和想被殺的抖M,基本上沒人理我,基本上處處受排擠。
這時候心理老師又跳出來了,說你看看你吧,這種帶病上學的狀態果然是不行的,連人際關係都處理不好。
也不想想是誰的錯= =。
於是後來我就乾脆停學了,一年。心想下個學期換個班級換個班主任也許就沒事了。
第二年我再次讀了高一,報道完之後班主任讓我們去集合去機房做測試,然後匆忙的去開會了,我趕緊跑到了講台上,對著全班同學把我之前的事情全部講了一遍,告訴他們做這種測試,千萬不要作死啊,不然會有慘痛後果。反正題目一眼就能看出哪個好哪個不好。比如問你經常頭痛嗎?顯然要填不頭痛比較好。
底下一個同學問我,萬一我真的頭痛,我真的抑鬱到想自殺怎麼辦。
我對她說:「你可以去醫院檢查一遍,我相信醫院比這個專業而且能給出你更多的解決辦法。我們學校這種處理辦法,如果你想自殺,他只會搞得你更想自殺。」
她說有道理。
軍訓完之後,測評結果出來了,我們班很榮幸的成為了全年級心理測試最健康的班級,我還聽到班主任小小的炫耀了一下:「看看我們班上的人,明明學習也有壓力,但是還這麼樂觀!以後高考肯定也不會像有些倒霉學生一樣,動不動鬧自殺。」
誰知道呢,常在屋檐走,哪有不濕鞋。
可能這個答案終將被淹沒
但是我真的要說,大學期間的心理諮詢的確是管用的!的確是管用!
高中的時候我們的心理老師就是我的德育老師
他學心理系畢業的本科生,我那時候滿胳膊都是紅色水筆畫的花紋詭譎的圖案
但是怎麼辦他只是個本科生根本hold不住我這種情況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陪著我
我給他寫信,給他發簡訊,他統統都回復我,期間有一段時間我在移情,他一直很小心,很小心的維護我,直到我看到來學校見他的身懷六甲的妻子,一下子就醒了。
上大學後開始認識現在這個穩定的諮詢師,是學校的外聘諮詢師,北大研究生,比之前那個高出好幾個段位。雖然比較諮詢師是不太好的,畢竟諮詢師是成長類職業。
這個諮詢室我是通過心理協會知道的,一開始也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畢竟就算再差,也不過是跟我上一個老師一樣。
從此感覺發現了新大陸,他帶領我一點點建立自己的獨立人格,大概一個月之前,我說我這次來見你,沒有什麼問題了,我們總結一下這三年好不好?
然後我們一起總結,我們都覺得從彼此那裡得到了成長,他說看到我現在這麼好,很開心。
我問他你有成就感嗎?
他說有。
我也從一個非要把自己跟一個人綁在一起的小孩,變得不那麼需要綁起來了
面臨問題的時候下意識反應要如何做能最好
雖然我還是沒有安全感,還是不停的刷存在感想讓身邊的人都關注我
但是已經比大一好很多了
馬上要畢業了,不知道以後能不能再遇到這麼好的諮詢師。
我很感激學校提供的場所
我也一直在跟我舍友和朋友安利心理諮詢
不是有病才要心理諮詢,去心理諮詢的,也不是都有病。
現在有個舍友跟我一起做,是另一個老師,她說很好,有一個朋友跟我一起在這個老師這裡做諮詢,她也很喜歡這個老師。
請不要抹殺心理諮詢存在的意義
請不要看不見高校作出的努力
請大家相信並且跟身邊人普及心理諮詢
我覺得這不太現實。首先,抑鬱的人本身就排外,不會跟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的。填問卷這種明顯暴露自己的當時他們是不會做的。其次,我覺得這種方法辨別度一點也不高,除了不想自己的情況被人知道的(當然這是極少數),不免還有把自己的情況添油加醋的,跟風嚴重,覺得現在自己沒個抑鬱症什麼的都好意思跟人開口說話。所以這就導致了問卷的準確性。
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我覺得現在的學校最重要的是向學生普及心理知識,讓大家都懂,而不是把個別人單揪出來處理。
那樣永遠沒完。
我大學入學就做過測試,有個問題是:你時常覺得自己身上有怪味道嗎?
這樣明顯目的的問題我覺得校方可能永遠都發現不了了。
要是能,哪來那麼多自殺的學生。
不能,我們學校就會在新生入學時候做心理調查,但是大部分同學的心理都沒有那麼健康,當然也包括我呢。
我作為學生感覺作用不大。每天做作業都夠煩的了,還要調查什麼的,耽擱時間。做一次調查,什麼回應也沒有。萬一被別人發現了有病,還怎麼愉快的玩耍?也不是說這樣完全沒用,就怕老師看了以後,區別對待。什麼活動的調查之類的,拜託多花點功夫,誠懇一些,讓學生好接受點吧。
我校每年進行一次全體學生的心理問題調查,電腦答題50道,注意該問卷並非我校出題(來自教育部門)
5道問有沒想過自殺,15道題花式問是否想過自殘
然後又來10道題花式問是否覺得總被監視、竊聽,以至於生活不安
特么想自殺的被你給煩得不想死了好吧!
結果沒有一道題問想不想殺人???
不知道各位你們那邊的心理調查如何,如上所述至少我這邊的基本沒用,還及時發現個毛,先等誰給舍友殺了再說咯。
一部分學生在患上抑鬱症後甚至不會主動告訴別人自己的想法,也不會去找心理醫生,針對這一情況,校方能否通過一系列普查及時地發現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變化?
答:某種程度可以,但實際上對於一部分的學生無效,因為大部分隱藏的很好的抑鬱症患者根本不會誠實回答問題。
1.學校定期的心理普查是否可行?
答:可行,但實際上除了正常或者弱傾向的抑鬱患者,否則得到假答案的概率更大。
2.是什麼造成了目前部分高校心理諮詢中心形同虛設的局面?
答:隔閡感,或者說不信任感。實際上老師大部分在學生的形象中是不是特別友好的,一旦發生了什麼事都會告訴家長之類的想法在很多人心裡存在。他們並不是朋友,很大程度算是一定程度敵人。面對敵人,很難有人能對其敞開心扉訴說真實。
3.怎樣才能在高校中普及心理諮詢?
答:進入班級群,然後觀察。有不同的身份地位是很難溝通的,而一般人的日常習慣會流露出一定的想法和思維。另外切記不要站在其他視角,不論是高位視角還是自己視角都不能真正的獲得對方的真心。
搶答一次。
愛戀不過是一場高燒,思念是緊跟著好不了的咳。
我和我的學生們在一起六年,因為是寄宿制學校,吃穿住行都在學校,看著他們從小p孩漲到現在落落大方。六年時間,見證我的青春,也看著無數孩子內心的曲折變化,一切的一切,我都看在眼裡,留在心裡。
今天先分享一個案例,班主任事無巨細,真的每天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六年級女生,y。
從四年級開始情緒反常,容易非常興奮,大大咧咧,蹦蹦跳跳。
五年級的時候會不自覺的流淚,想哭。對學習漸漸失去積極性。
現在六年級,早戀。喜歡隔壁班的男生,課間會見面,聊天。放學後約起來聊天,意料聊半小時多。男生也是我的學生,我找他談過話,他說和她聊天很開心,可以天南海北的聊天。這一切看起來那麼美好。後來在周末,男生媽媽發現女生一直加他QQ,而且發一些很直白類似喜歡的話語,這是男孩媽媽非常敏感的介入,來到學校告訴男生,專心畢業考試,不許與女生再繼續接觸。
接下來這個女生開始了一系列情緒不穩定的舉動。
1.後來女生得知她喜歡他的事被老師知道,竟然做出過激的思維舉動,為什麼是思維舉動,因為她也許只是想想。她把剪刀藏在外套里,說隨時準備自殺。
2.給班級同學寫告別信,感謝有你們陪伴之類的。最後學生把紙條給我的時候,我都感覺明天是否還會見到她。我那一個月聽到她的名字都有些緊張。後來聯繫家長,對此事做出處理,孩子需要溝通,需要及時排解內心壓力,希望家長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
3.由於是住校生,晚上在寢室該女生非常鬧騰,因為晚上我不在寢室,生活老師基本沒法關注她。
只要她的訴求沒有得到正面積極回應,情緒立馬崩潰。比如,某某,你陪我去喝水。某某回復,不想去。她立馬甩臉,生氣。某某,門關一下,我要換衣服。某某回答:沒關係,你在那裡別人看不到。 立馬生氣,摔門或者扔東西發泄情緒。
4.寢室在六樓,有陽台欄杆。這是她經常奔赴的地方。很會哭,很會哭。一庫就往陽台跑。生活老師就非常緊張,特別激動的時候會揚言要跳樓。雖是說說,靜下來和她聊天的時候,問她為什麼會往陽台跑,她說吹吹風。隔三差五愛往陽台跑,室友也是經常被她呵斥,有個女生也不是軟柿子,有一次就受不了她說,整天往陽台跑,你倒是跳呀。第二天我和這個女生聊了很久,我說老師很理解你們住在一起受到她脾氣的壓制,非常理解,但是如果因為你語言的激怒,她做出過激的行為,那真的是太不值得。在一起六年,你們也曾是好朋友,她現在這樣,是因為沒有好的發泄口,錯誤的宣洩方式。
5.寢室烏煙瘴氣,後來我們決定讓她父母每天接她回家睡覺。效果非常好。
也許是長期住校的壓抑導致她內心的慾望得不到舒展。每天回家之後,離開圍牆內的校園生活可以在家和家人溝通,或者看電視,吃零食,明顯覺察第二天到校之後心情有所上升。
6.家庭。早戀不可怕,愛慕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面對早戀的襁褓被撕碎之後,她的情緒化反應,對現實生活的失望低落陰暗一面是令人害怕惶恐不安的。也許在四年級發現父親外遇之後,對於情感的依託受到了衝擊,在六年級父親依舊與外面的女人保持聯繫,父母大打出手,她也在人群里吶喊撕心裂肺,情緒更是受到極大衝擊。會和我聊起家裡的事,她說那個女人是婊子。
7.對學習興趣明顯降低,應付。
時而雀躍時而低迷,是她最真實的寫照。我們坐在昏暗的樓梯上聊人生,聊家庭,聊以後。我聽著,也告訴她老師有時候的嚴厲,是因為我們在一起六年,從未想過去放棄你,老師心疼你,希望你好,很好。
也許答不對題,但是撫慰一顆受傷的心,必備的是耐心、傾聽、觀察、理解各種要素。
時間是一劑良藥,願世界和平,我們都還有時間去享受愛與被愛。
電子科大有一套《學生畫像》系統,可以通過機器學習、社會網路分析技術主動發現有抑鬱症傾向的同學,提醒輔導員、科系甚至學校重點關注這些同學。這種辦法似乎比問卷更可靠,也更容易獲得信息。
不過對不住校的高中、初中階段,由於學生行為數據採集困難,依靠大數據技術進行相關性分析比較困難。關鍵校方不會「精心」又「長期」的對學生進行心理調查
推薦閱讀:
※男朋友異裝癖很嚴重…怎麼辦…?
※社交軟體常年不更新動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小时候缺爱成年后如何解决?
※邊緣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動力學內核的診斷嗎?
※心理學研究者該不該用專業知識分析自己的朋友、愛人和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