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移民到外國後真的到了天堂嗎?移民後會遇到哪些問題?

很多人出國或者移民,移民出去後真的是到了天堂嗎?會遇到哪些問題呢?例如我在youtube上看到留學生和老外吵架,老外指出留學生的語法問題後,說了句既然你在我們的國家想用我們的母語來和我吵架,請至少先學好英語!如果外國人老抱著你們國家垃圾,你們來我們這是沾我們光兒的看法,應該會很不舒服吧?這樣的事情多嗎?
2016年1月18日補充,謝謝這麼多答主。沒想到收到這麼多回復,幾乎每次打開知乎都有新的回復,每篇我都有仔細看過。希望大家的回復能給有需要人帶來思考,相信看過後,大家會有自己的判斷。再次感謝那些願意分享並花費時間碼字的人,謝謝你們。


提供另一個角度,說說為什麼有人會選擇留在國外吧。現在回國和移民成了在外華人爭論的焦點,中國13億人口,市場顯然是巨大的,機會很多,海外鍍層金以後比國內的土鱉還是有一些優勢的,有事業心的自然會選擇回國。一線城市的物質生活,除了住房,環境,噪音,交通(好停車,堵車少)外,都可以說遠超大部分西方城市。
另外呢,最近除了美國外的西方國家,普遍經濟不景氣,工作難找,貨幣貶值,工資優勢不再。留學生(很多當初以移民為目的)越來越多回國,但仍然有不少人選擇堅持留下,比如在楓葉國(和在袋鼠國的朋友聊過,情況類似)這樣地廣人稀,好移民的發達國家。原因我大概亂說一下

  • 自然環境好,人少,安靜;
  • 居住環境好,一線二線城市,一套居住面積差不多的House和國內的公寓,價格差不多,居住質量顯然是天壤之別;
  • 人際,社會關係相對簡單,人少。有高素質有低素質,大部分人還是很友好的,至於什麼天花板效應,在你英語都沒說利索前怎麼可能碰到;
  • 已經呆久了,回國遷移成本反而大。不少在這裡本科,或者博士,留學3,4年以上的,人際關係都在這裡了,回國成本太大。
  • 社會福利,安全感,制度健全。社會福利雖然是給窮人的,不過養小孩時候確實輕鬆點,發達國家也有治安亂的地方,但大多數地方治安還是不錯的,能說很多,不多說了;
  • 小孩教育,很多人辛苦移民,就是為了小孩能過的輕鬆一些,這點和那些交高額贊助費,堅持留在京滬的人心理是一樣的,有人批評西方小學中學教育不紮實,其實我覺得小孩子真沒必要讀那麼多書。本土的孩子,學費要比國際學生低很多,申請名校也比國內出來容易。萬一後代不想讀書,當工人,日子過得也不會太差,最不濟還可以吃低保。給他一個起點略高有基本保障的平台,讓他自由選擇。華人普遍重視教育,二代又能很好地適應環境,出類拔萃的人也是不少的,但據說三代以後,又是泯然眾人矣。
  • 歧視肯定是有的,但是不多,說過有高素質有低素質,不過沒必要為了這點執著,北京上海香港,不都有歧視外地人的現象么?幾十年前,西方還是白人為主的社會,短短的時間內,這裡已經變成了黑白黃棕紅各種顏色人種的大雜燴。個別新移民素質不敢恭維,無法適應規則,甚至英語都不會幾句,留學生也不再是早年的學霸,變成了各種土豪。你要是個當地人,能不歧視么?闖入別人的生活中,搶別人的飯碗,還能指望人家把你當人上人嗎?互相理解吧,來了就厚點臉皮。再過幾十年,西方就變成中國人印度人的殖民地了。
  • 下面說重點的,適合過日子:很多堅持留下的學生,家境不差,回國父母介紹安排的工作,可以說秒殺同齡人,但留在國外,顯然得不到這樣的優惠。加上最近楓葉國經濟不景氣,即使博士畢業,除了碼農,想找一份專業性的工作也很不容易,能做個銷售,助理就很不錯了。至於英語不好,沒有過硬技術,年齡偏大的技術移民,則是更加難上加難,打零工刷盤子收銀員,有點錢的盤一家便利店,開個中餐館。那麼為什麼選擇留下呢?其實也正是如此,這裡干這些「低端」的工作,收入並不高,大概一個月3,4000加幣,比不上國內很多白領。但是「低端」的工作,體力累,心不累,工作簡單,收入可以混個溫飽,很適合胸無大志的人在國內若是一個小康家庭的孩子,或是碩士博士畢業的高才生,或是單位中層職員,不去努力向上奮鬥,而是去當營業員,開出租,開小店,做水管工電工護理工,恐怕得被周圍人笑話死,說不定還能上新聞了。在國外隔著個地球,人種都不一樣,非親非故的,沒人管你這些。混個幾年,收入也還過得去,這裡房價算不上很貴,家裡資助點,用京滬的首付在這裡首付買套兩層四卧的小house是完全可以的。結婚,生倆孩子,拿牛奶金,雙方父母過來帶孩子,三代人其樂融融的團聚在house里,藍天白雲綠樹成蔭松鼠院牆上爬,安安靜靜,與世無爭,日子過得不寬裕,卻悠然自得,假期一家人開車去國家公園,好山好水的逍遙,不問世事,不知歲月,平平淡淡,沒有周圍人的壓力與壓抑,這種生活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這世上絕大多數人,就是芸芸眾生,一輩子能糊口,不用戰戰兢兢,心神俱疲地向上爬,和家人安度餘生就行了。馬雲只有一個,喬布斯也只有一個,可我們卻總得做出一份事業心很強,未來傑出人才的模樣。

總之,國外當然不是天堂,關鍵在於自己。個人認為,如果決意出國,那就趁早,越遲越難適應,無論是語言還是三觀,發達國家歡迎的是年輕人,不是工作幾年就得退休吃養老金的中年人。如果來了,就敢於拋下臉面,干一些藍領的工作,把自己想成去京廣滬的農民工(就是農民工,發達國家招移民的主要目的就是緩解老齡化危機,填補低端勞動力缺口。不是缺白領,缺領導教授指導自己的,認識清楚自己就是二等公民)。前幾年油價高位,國內很多石油企業的中層員工移民來楓葉國,那些在國內都已經混個一官半職的人,來這裡也是從石油工人做起。一代移民起步階段是非常艱苦的,博士畢業,去干體力活的也有的是。能否做出決斷,全看你自己了。至於那些特別有事業心的,千萬別移民,不出國都無所謂,有空辦個旅遊簽,訪問簽出來看看就行了。出國呆個幾年,國內的人脈斷了,坑被人佔了,染上資本主義的各種「壞毛病」以後,回國說不定又憤世嫉俗的。愛熱鬧的,吃貨們也別來了。國外無法滿足你KTV泡吧擼串兒呼朋喚友的歡樂,大部分餐館甚至不賣酒水。就算是如多倫多這樣的華人扎堆的城市,中餐只能說基本齊全,但是味道無法和國內比。當然,超市裡食材的質量是很不錯的,品種齊全,廚藝好的可以慢慢折騰。
也不用把國內和國外比較,很多東西不在一個體系價值觀下,無法比較。如果觀察一下,很多移民的生活還遠不如國內呢。這裡移民,即使家裡有人能在大公司工作拿高薪的,老婆爹媽岳父岳母也可能會做點包子餃子涼皮的私下售賣,出門會拼車攤油錢,穿衣服也挺土的,還有女生接私活給人理髮的,家裡住大house的也很多會出租房間,甚至做家庭旅館,這些在國內恐怕都是很少見,如果有也被人瞧不起吧,這裡呢,蒼蠅再小也是肉,有點錢就掙點錢唄,不用在乎別人眼光。當然,也不要和國內比,炫耀自己那一點點優越感,有些老移民,還是總拿著老思維看國內,其實除了自然環境,也就沒啥東西可直接對比了,收入早比不過老同學了,職位更別談了。也別總說自己日子過得多好,抉擇多英明,人家也許比你高瞻遠矚。比來比去,有啥意思?找准自己適合的生活就行了。
有人說過,國外適合屌絲和精英移民,是有道理的,精英投資移民國外,高高在上,我們凡人也接觸不到。屌絲來了天堂,還是天堂里的屌絲,大多數屌絲還沒機會。如果你覺得好,那就是好了。中層過來了呢?擺正心態做屌絲,也別有太強的自尊心,不要抱著過去的心態,怎麼樣都是生活,有些東西得到了你不在意,失去了你耿耿於懷,自己過好就行了。


2016-06-20 最近因為要辦去美國出差的簽證需要首先放棄綠卡,所以提交了I-407表(放棄綠卡申明)正式放棄了綠卡。

說說我爸吧。他應該是94,95年左右去美國讀了phd,畢業後工作,拿綠卡,移民。目前在某非常窮的州州立大學當教授,已拿到tenure。

移民好的地方大家已經說了很多了,大概就是環境好,物質條件好,社會相對公平。

我這裡主要說說我觀察到的他目前遇到的問題:

  • 首先是語言,雖然他在美國目前已經差不多20年了,但在發音上依然非常的「不地道」。雖然這已經完全不影響交流,但作為教授在講課的時候就會受到學生的質疑。其實這很容易理解,如果給你上課的大學老師普通話都不標準,那麼確實會在學生心目中印象大打折扣。
  • 美國郊區生活太不方便。我爸住的那個村只有一個沃爾瑪,沒有shopping mall,所以基本沒有可以買到有牌子衣服的地方。一般他會1,2個月去一趟200miles以外的大城市的costco購物一次,一次買一車(SUV)東西屯著。
  • 由於美國人工太貴,所以太多事情需要自己DIY,這非常佔用時間。例如家裡house的草可能一個月要割一次,一次基本就一個下午;經常會需要做一些木工活,也許一做就是幾天;由於鄉下太原生態,所以蟲子很多,除蟲工作也費時費力。這些事情雖然聽起來好玩,但如果你的興趣不在這一塊的話,做幾次也就覺得非常無聊了。
  • 美國吃的東西非常坑爹(尤其在鄉下),大部分中國人還是不能適應西餐,所以要自己做中餐的話食材也不太好搞。
  • 歧視這個東西,雖然沒不明顯,但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就像你在中國遇到一個朝鮮人,你第一反應也是:哇他來自那麼窮的地方,會不會blahblahblah。當然大部分美國人不會表現出任何對你的區別對待,只是這種「歧視」更多是潛移默化的。
  • 某種程度上生活挺無聊的。作為中國人要想融入美國人的圈子還是很難,至少我爸大部分美國的朋友也僅僅是偶爾吃個飯的普通朋友而已,不會像國內這樣能交到很多狐朋狗友。在村裡基本也沒有娛樂活動,方圓幾十公里內大概也只有一個滑冰場一個電影院而已。
  • 美國稅高,作為教授的話,工資其實不高(大概一年不到10W刀)。雖然物價低(比如他的house買成不到30W刀),但算上日常開銷,其實也存不下太多錢。

再說說我好了,我大一的時候拿到了綠卡,大三轉學去美國,畢業以後果斷回國。對我個人而言,美國的問題還有:

  • 語言語言語言!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我語言天賦一般,英語成績還算不錯,在留學生裡面的英語水平大概算中等。但是我在上學的時候最大的感觸就是:雖然日常交流沒太大問題,但是到我真正想表達的我思想的時候,我的語言水平完全不夠用。讓我最接受不了的地方是,當我寫完代碼想給別人解釋我的思路的時候,我會發現自己沒法很好的傳達自己的意思。這讓我非常非常的沮喪。
  • 由第一點引起的連鎖反應就是:我可以想像將來畢業工作後也會遇到同樣交流和表達的問題。我自認為自己代碼是寫得很不錯的,編程的經驗也很豐富。但要是到了工作中去詳細的梳理自己代碼,設計上的思路,那或多或少會有點交流上的問題,這絕對會非常影響我職業的發展。至少我認為這就是產生所謂「天花板」最大的因素。
  • 我和我爸最大不一樣的地方是,他來美國的時候中國還很差,而到我去的時候,中國很多地方其實也比較OK了(雖然太多地方還是趕不上美國)。所以我去了美國卻沒有他那種「這裡是天堂」的想法,所以自然我沒有強烈想留下來,想融入這個社會的願望。我個人以為,目前中國一線二線城市的有房的中產階級生活條件沒有比美國的中產階級太太多(特指物質條件)。

到今年我已經回國工作三年了,也更新一下自己現在的狀態吧:

  • 回國第一份工作是巨型跨國外企,做了兩年多,感覺還是蠻不錯。雖然是碼農,但工作壓力也還是比較小。再加上我自己非常熱愛編程,所以在那的兩年可以說是還開心的。
  • 去年換了一份工作,到了一家小規模一點的外企,目前感覺更好!同事之間關係非常融洽,工作也很有趣,平時生活也算是有滋有味。
  • 總的來說,對自己回國的決定非常滿意!!!

客觀來說,我覺得我回國一個相對的優勢就是,國內我家庭能提供的條件還算可以。這裡所謂「可以」的定義是,家裡能給我出上海買房的首付(基本這就是家裡能出的最大限額了)。雖然我目前並沒有買房的打算,但是因為有家庭的支持暫時沒有太多生活上的壓力。雖然工資沒有特別高,但因為不用存首付的錢,所以平時花還算過得很滋潤(其實也稍微能存點錢,只是比起上海的房價太杯水車薪)。

大概想到這些,其餘有機會再補充~


因為在「南京郵電研究生跳樓」的那個回答中提到了我在紐西蘭的一段經歷,有知友邀請我寫一寫在紐西蘭的故事。我是拿著打工度假簽證去的紐西蘭,在旅行還是移民之間做過糾結,所以除了享受旅途,也在思考移民這件事,所以我想從生活的幸福感來談談移民。

這篇文章首發於與我同一年出去打工旅行的一個朋友的微信公眾號。

一個WHVer看移民:生活的幸福感與圍城無關


圍城內外,冷暖自知。完善的福利制度不是幸福生活的源泉,只是幸福生活的錦上添花。

我是2013-2014年去紐西蘭打工度假的,回國已經快兩年了。每當回憶起紐西蘭的那段生活,除了懷念旅行中的景和人,還有很多感悟與思考盤在心頭,一直想去梳理,卻不知從何說起。

直到前段時間看到一段關於移民的言論。

「如今的移民更像是圍城,在國內的羨慕那些移出去的;而那些已經移民成功的,羨慕國內的同學混得比自己好,錯過了中國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我想從一名打工度假者的見聞與思考來聊聊移民這座「圍城」。

故事從一個紐西蘭本地的白人男青年開始,他是移民局客服中心的一名接線員。

2013年9月10號搶名額大戰結束,我幸運地付款成功,卻遲遲沒有確認信。焦躁不安的我用Skype打電話到了紐西蘭移民局詢問,巧合中認識了移民局的這名接線員,我就稱他為Chuck吧(這是他的微信昵稱)。他郵件中問我有沒有「Wechat」,我知道「Wechat」就是微信後很吃驚,怎麼「歪果仁」也用微信???於是就加了他,開啟了和他的英文碼字聊天模式。

後來我才知道,Chuck當時厭倦了Facebook的朋友圈,正在用微信構建自己的新的網路社交圈子,他對這個新的社交軟體充滿好奇,所以那麼熱心要加我。我們當年棄用QQ而投身微信時,很多人不也有著類似的原因嗎?QQ時代的好友隨著我們的成長漸遠,懶得去篩選整理,倒不如重建一個新的社交圈。

Chuck成為了我了解紐西蘭的一個窗口,之前我對這個國家的了解很膚淺,這種膚淺的了解還深深被一些移民留學中介的軟文所影響。那時的我認為風景這麼美福利這麼好人民這麼淳樸的國家,生活在那裡應該是沒有什麼煩惱吧!跟Chuck聊天以後,我發現紐西蘭風景好福利好人民淳樸是事實,可是他原來也是有煩惱的,他煩惱的事情跟我們還很相似。

我逼著自己查詞典學英文,在微信上和Chuck有一句沒一句的聊著,後來我順利獲簽,去了紐西蘭,依舊保持著和他聊天的習慣。我的英文不斷進步,對他的了解也就越來越多,他的故事裡我看到了很多我自己還有身邊人的影子。

Chuck是紐西蘭本地白人,30多歲了,他從小在奧克蘭的「窮人區」長大,那個區里有很多印度移民、太平洋島國的移民,Chuck說他父親冷酷而嚴厲,還有點暴力,他與父親關係一直不好,青春期時他跟著不良少年吸上了大麻(在紐西蘭吸食大麻是合法的),高中就輟學了。成年以後的Chuck做過一些辛苦的工作,吃過一些苦,慢慢開始遠離原來的生活圈子,直到他來到紐西蘭移民局工作,終於下定決心戒掉大麻,好好工作,脫離原來的階層。

他不玩facebook而開始使用微信,是因為他不想再和那些墮落的朋友聯繫,在微信里他開始重新構建自己的社交。Chuck說他很喜歡中國,很想來中國看看,但是簽證難辦,他也不好跟移民局請長假。他抱怨奧克蘭的房價太貴買不起,自己不得不與父母住在一起。他的partner是個日本女孩子,我跟他聊起中國的一些事情,比如,工作壓力啊,加班啊這些,他說這和九十年代的日本好像啊!他諷刺美國的傲慢與自大,他羨慕在亞洲的文化里,家庭親情很被重視。

Chuck一說起自己的國家紐西蘭,一秒鐘變憤青,他憤怒的事情在我看來很不值一提,以至於我現在回憶竟然全部想不起來了。

你看,我們所羨慕的福利完善社會文明的紐西蘭,一旦這種福利與發達成為習慣,成為理所當然,對在圍城裡面的人來說,也就沒有什麼優越感了。圍城裡的人生活中有自己的困頓和煩惱,會嚮往圍城外的生活。而他們所享受的社會福利,因為沒有跟更加艱苦的生活對比過,並沒有帶給他太多的幸福感。

在紐西蘭,我也認識了很多華人移民,這些從圍城外進到圍城裡的的人,有適應了紐西蘭,過得很幸福的,也有不適應不能融入,生活不如人意的。

總的來說,生活幸福的人,在這裡有自己的事業和目標,能夠被社會接納與認可。而不幸福的人往往語言文化不能融入,找不到自己的社會位置,心裡有落差。

慢慢地我發現,完善的社會福利和保障並不是幸福的源泉,只是幸福生活的錦上添花。並不是移民成功拿到綠卡了,你的人生就上了一個台階,過上了幸福無憂的生活。拿到綠卡以後,你要面對的還是衣食住行最普通的生活,如果生活中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得不到認可,享受福利所帶來的優越感又能持續多久?

移民的好處是,在一個相對公平的社會中,你憑藉自己的勞動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更加容易,完善的福利保證了你生活的下限不會太差。但是為此你需要付出的代價是,你要用一個打折的自己去找到社會位置。如果一直調整不好心態適應不了環境,即使衣食無憂,住著大House,開著好車,也不會快樂的。

回國後,我跟Chuck斷斷續續的聯繫,有一天他告訴我,他工作從奧克蘭調動到了北帕,因為移民局在那裡的分局有很多學生簽證需要處理,他很可能那裡升職成為一名簽證官,他很憧憬。

又過了一段時間,Chuck告訴我他對新環境很失望,他覺得在北帕,各個國家種族的人各自抱團,不像奧克蘭那樣開放包容,他很不開心。

再後來,他在微信里發了一段很消極的話給我,表示對生活很失望,我不知道怎樣安慰他,就沒有回復。慢慢就沒有再聯繫了。

而跟我同一批出去打工度假的朋友們,有跟我一樣最終回國重新找工作,穩定下來的,也有留在紐西蘭轉了學生簽證或者工作簽證進一步拿到綠卡的,也有回國以後又申請到澳大利大打工度假簽證或者其他國家的簽證,準備再出去的。

每個人的狀態,幸福與否,跟最終的選擇沒有關係。總的來說,那些勤奮樂觀熱愛生活的人,不管在哪裡,都是幸福的。

每當我抱怨生活,想要逃避的時候,我一想到我所嚮往的圍城裡,會有新的煩惱,就會調整自己,來面對當下的問題,最後的結果是,我又成長和進步了。

如果有一天我想要移民了,一定不是單純為了去享受更好的社會制度與福利,而是我有自信能夠被圍城裡的環境接納和認可,我也能夠找到生活不斷前進的目標,那樣的基礎上,再去享受相應的醫療、教育、養老等福利,生活才是幸福的。

而對於現在圍城外的生活,我也找到了讓自己幸福的方法,那就是抱有一顆對世界好奇的心,懷著最大的善意並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腳踏實地的過好每一天。


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價,所以根本就沒有什麼選擇上的標準答案。

移民,本質也無外乎就是一個抉擇而已。

生而為人,這世上便沒有天堂這一說。選擇了一樣,必然失去另外一樣。拿已有的換沒有的罷了。事到如今還把西方國家當天堂的,都還活得太復古了。而得失兩者之間更看重哪一個,則是一萬人有一萬種具體情況。

這類問題永遠是爭成一鍋粥的。講自己的故事除了自我感動並沒有什麼用,原因很簡單,就是@xu bin 說過的,自我行為合理化。

你我每一個人,在人生抉擇面前,都是需要不斷自我麻醉自我感動的,不斷強調自己的正確,小心掩蓋內心的心虛,否則何以支持這個抉擇。


費勁巴拉的移民們,他們必然是權衡過多次才作出的人生如此重大的抉擇,在他們的權衡中必然不斷地接受移民是更加正確的,那麼他們當然會列舉一二三在中國如何不受尊重如何差勁,就算偶爾自己也覺得心虛,但也要想出一套一套說服自己的理論,讓自己更加心安理得。

曾經有移民機會而放棄的人們,當然也面臨過重大抉擇,當然也是權衡了自身情況和利弊之後作出的選擇,你要這些人去說移民比不移民好?

自我行為合理化,是非常普遍正常的事。然而

知乎這些講故事的人,最大的問題就是,總帶著傳教者一般的居高臨下,想要把自己這種自我認定,強加到別人身上

當然,他們會一直強調「我只是說我自己」「我沒有強迫你接受」,然而字字句句,都帶著毋庸置疑的權威性。

想來這也正常,感動了自己也想去說服他人,這不正是自我行為合理化的進一步演變嗎。要從別人那裡得到認可,才能再一次強化自己的自我認定。

其實,移民這件事,每一個抉擇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特殊情況,利弊擺在一起,每一個人的抉擇都是對的,都不需要別人認可,也更加不需要強加給別的任何人。

畢竟我們每一個人做的每個選擇,都是對當下的自己來說是最好的。


我有美國綠卡,但是沒有打算入籍。移民主要原因是工作。有綠卡找工作換工作都比較容易。優良教育,優良飲食,優良醫療之類的都是有條件的命題。

[弊端](關於美國生活的幻覺)

(福利是錯覺)福利好其實跟大多數人也沒有關係。美國低收入福利比中國好,但也不是可以靠吃福利而過上正常的生活。正常收入的人,交著很高的稅,隔壁住著拿著你的稅的生活的懶人鄰居,也會內心憤懣。美國有1/7的人都在領福利,很多人領福利是因為不想工作,也有非法移民領福利(生了美國小孩)。每個月看著自己交的稅,養了好吃懶做的人真是肉疼。都說高稅收高福利,但是有工作的人只交著高稅收,完全享受不了高福利。

(危險)美國大城市特別危險,不止大城市,有的城市周邊的小鎮也很危險。市中心的黑人區拉美區很破落,而且犯罪率非常高,一般人晚上都不敢去。比如,USC附近就很危險,最近兩年,每年都有中國留學生被打死。不但危險,還特別臟。北京上海雖然貴,但是至少又繁華又安全。

(交通)大城市和國內一樣,堵車很嚴重。如上一條所說,因為城市中心大部分地方很危險,不危險的地方特別貴,很多人都會住在郊區,每天開車上班,所以每天都一路堵過去。不過沒有買車限號。

(住房)雖然美國有二十多萬美元的房子,聽上去好像比國內房價低,其實不然。不能拿北京三環的房子和美國中部小鎮的房子比。而且美國說買房,一般都是說舊房子。有的房子非常老,便宜是因為有很多地方需要修繕,修完之後,又是幾萬塊甚至更多。美國大城市市中心的房子照樣非常貴,或者非常附近危險。

(教育)公立學校免學費,那是因為你交了房產稅。學校的錢來自房產稅。所以其實羊毛出在羊身上。況且公立學校教育質量很多都不太好,如果是在城裡住,公立學校的學生幾乎都是黑人拉美人,中國家長也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去那裡讀吧,因為會很容易受暴力欺負,而且學校質量很差。如果讀私立學校,一年好幾萬美元,還是很貴。不過申請大學比中國學生容易。

(醫療)美國一些州有免費醫療,那是給幾乎沒有收入的人的,而且也不是什麼都報銷。有工作的人,每個月強制交非常高的醫療保險,感謝奧巴馬的共產主義政策,現在每個人的醫療保險都漲了一倍或者更多。所以美國那麼多人反對奧巴馬醫改。美國看病很貴,有醫療也還是要自己給一部分,看病需要預約,如果進急症室,還是得排隊6、7個小時。

每個人都看得起病,聽上去是好事。但是,有的州不工作的人可以免費看病,有流浪漢把醫院當賓館住,非法移民也可以看病賴賬,美國就醫無比貴,動輒幾千幾萬塊(叫一次救護車1000+)。不給錢的人不拿一千塊一瓶的葯當錢。醫院又不是冤大頭,這些錢哪兒來呢?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有工作的人醫保那麼貴,不買還罰款。

(食物)至於食品安全,有錢的話可以買有機食物,但是比較貴。美國食品安不安全我不知道,因為不是搞這行的。美國人飲食習慣很不好,很多人很肥胖,並且因此不得不做膝蓋手術(因為承受不住身體重量)。

(語言)不是母語,交流當然沒有中文順。但是語言的話,只要想學,總能學會的。

好處(也有好的地方)

(空氣)空氣質量確實比國內好。包治鼻炎。

(工作)工作強度不如國內大,不過很多公司還是會要求免費加班,假期一般也不是很多,很多公司福利也不好,比如某大公司員工不得請產假,直到分娩當天。收入看行業看情況。但是只要努力,就能找到不錯的工作,因為就業機會多啊。就業沒有性別歧視,沒有長相歧視,沒有身高歧視。收入看情況,稅很高。

(物價)物價非常低。通脹不厲害。不用存錢買衣服買包買電子產品。比如Macbook Air不到1000塊就可以買到,哪怕對於低收入人群來說,也是不到一個月的工資。

(生活)我移民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美國,不用搞人情關係。我覺得每天花很多精力搞關係,應酬,送人情等等實在太累。我性格不擅長做這些,我寧願工作把該做的做了,回家過家庭生活,平時想朋友出去才出去。在國內的時候,實在不喜歡身邊各種耍心機的人,也不喜歡討好領導(修改一下:美國公司也會有耍心機,搞小動作,背後搞壞的人。美國人也不都單純。)。也沒有什麼叔叔大媽地不斷幫介紹對象。周圍的人不會攀比衣服牌子,沒有時刻要贏在起跑線上的危機感。在美國生活,心裡比較輕鬆一些。

對於女生,還有一點好處是,結婚之後,不會有婆媳矛盾。對於男生來說,不一定非要買房再結婚。


大概就是這樣。中國和美國都有各自的社會問題,人們會對自己身邊的問題體會更深,感情更強烈。就好像水資源豐富的地方的人,從來都覺得有水是理所當然的事,會覺得大漠好啊,沒有洪災;缺水地方生活的人,會每天因為缺水感到煎熬,會覺得大漠太幹了,還是住在河邊好啊。


題主描述的那種歧視還是蠻低級的,在美國這麼露骨的比較少見。真正的歧視是比如說SCA5啦,或者常見的影視作品中對亞裔的醜化啦,雖然嚴重但小日子其實還能過。

就我觀察到的現象而言,大多數移民的水平還夠不上被歧視的最低要求吧。。。雖然大多數人過得並沒有那麼好就是了。。。比如雖然在紐約法拉盛華人區(多為社會中下層)裡面的華人大多有著一張苦澀的臉,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被歧視,而只是語言能力,工作技能不足罷了

加州爾灣的工程師小區裡面的華人大多面色內斂平和,這幫人衣食無憂,一家如果有兩個工程師的話家庭年收入在美國都算是前5%,但他們受的歧視影響反而更多。比如說職場的的glass ceiling和sticky floor,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凌霸,入學歧視)等。

像現在排名第一的 @張志浩的答案所說,如果語言過關,又滿足於打一份普通的工作而輕鬆過一輩子的話確實有很多國家的生活質量會比中國高(雖然我和他的關注點完全不同)。但如果想真正紮根並且攀登social ladder的話,對第一代移民來說困難還是挺多的


移民最大最大的不好是, 你變成了少數民族, 而且是沒有"兩少一寬", "高考加分"優待的少數民族, 還是第一代少數民族. 

這個少數民族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你就象遷入了一個村裡的外姓人,沒有根基,沒有宗族,傳統和別人格格不入. 不象在中國的少數民族, 他們是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是有根基有血脈的。 當地政府也絕對不會因為你是少數民族就高看一眼, 尤其是票選民主的國家, 要犧牲的, 首先就是你們這些票源少的群體。

當你有了孩子, 他們比你承受的壓力更大. 因為你是作為多數民族或者是有國家優待有宗族血脈的少數民族在自己的國家長大的, 你有自信。而他們是作為浮萍一樣的少數民族長大的, 他們沒有底氣。我在第一次給自己的小孩解釋他們是「minority」這個概念的時候,他們非常驚訝,非常接受不了。

作為沒有根基的第一代移民,你根本無法溶入當地原住民的圈子,即使你的語言非常棒。和他們聚會的時候,他們愉快地討論著你從來沒聽的歌曲, 他們小時候學校里的戲劇表演和社區活動,他們從小參加的棒球比賽,他們的家庭傳統, 他們祖母的裝飾品, 你根本無從插嘴。然後你提起你小時候的生活, 他們會有禮貌地表示一下新奇,然後就是冷場。

新移民在哪裡最快樂?兩個地方, 一是研究生院, 因為那裡有世界各地來的學生, 和你一樣都在所在國沒有根基;二是公司,公司里也充斥著各國勞工, 和你的經歷非常相似,很有得可聊天的。大家一起抱怨原住民的時候格外開心。

新移民也可以居住在新移民的圈子裡,會有更多談得來的鄰居和朋友。但是你的孩子將面臨殘酷的競爭。因為新移民都把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尤其是那些在母國接受了良好教育的新移民。有時候你會想, 我逃離我的國家就是不想要孩子遭這份競爭的苦, 結果還是逃不掉。

當然,我這麼說不是反對移民,我始終不後悔移民,移民也有很多好處。尤其是你移民到了一個人均佔有資源遠大於中國的國家, 子孫後代會在這裡生根發芽,也許資源重新配置的歷史就是從你這一代的移民開始的。


2011年,我勸一個決定移民法國的朋友學學阿拉伯語,她無情地嘲笑了我


14歲拿到加拿大綠卡,大學最後一年gap回國創業,一句話告訴你,國外是保守者的天堂,國內是冒險家的樂園。學過經濟學的都知道,當國家從發展中變成發達國家的時候社會結構就會趨於穩定,我無法去評價誰的生活理念更加正確,因為這取決你自己對人生的選擇。有的人生而為狼,有的人生而為羊。當你走過街道穿過人潮的時候,其實你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有些時候可能是跨物種的差別


謝謝邀請,
作為一個來自移民國家的外國人,我想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移民不是道德問題,移民是法律問題。中國有些人願意移民,有人會說移民是不愛國。我是不能同意的。

下面是我的看法。

1,移民有很多原因。可能是為了感受新的文化,去尋找新的機會,或者就是為了體驗不同的生活或者學習語言。當然也有很多經濟原因,比如轉移財產或者為了更好的國民服務。但是無論是什麼原因,這和道德沒有關係。
你不能說移民了就是不愛國。
你愛國是你的選擇,即使我們都知道這個是正確的,但是你不能道德綁架別人、更不能強迫別人去接受你的價值觀。還有啊,你不能強迫有些人去愛他不愛的東西。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投降德國,幫助德國管理法國的那些人都是法國國籍。你明白我要說什麼了嗎?

2,移民要盡量變成當地人。我的意思是說,最少你要努力的學習當地的語言,當地的文化。你當然可以保留自己的文化,但是這不代表你不需要學習當地文化。只有把自己當作當地人,你才能讓當地把你當自己人。
而且,你不學會語言和文化,你怎麼推廣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3,現在的世界是一個村莊。中國人去外國,外國人來中國。只有互相了解,才能更好的生活在地球上。我覺得移民們也不要有優越感,沒有移民的人也不要說移民的人是壞人。這些其實都是錯誤的。

4,我來自移民國家。加拿大有全世界的所有國家來的人。其實伊朗也算移民國家,因為伊朗有大量的外國移民。基本來自阿富汗、伊拉克、土耳其、亞塞拜然和一些其他國家。伊朗西北部土耳其語很流行。
所以我來了中國不會有太多的想法。我會很自覺去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

5,移民其實都是人。我看過很多中國移民說移民去國外是因為中國這裡不好那裡不好。我不評價你的看法。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當然有很多地方比不上發達國家。但是我認為,所有人到了新環境都是一樣辛苦的。如果有些人到了發達國家,看到了好的地方,就嘲笑中國,這是不對的。我認為你有義務把好的地方介紹給中國人,這才是對的和積極的做法。
你現在的所有背景都是中國來的,你應該感恩。移民融入當地社會的做法不是否定自己的過去,而是努力創造未來。這才是有自尊的做法。

6,最後我想說一個事情。
很多人說我要加入中國國籍。其實我現在加入中國國籍還沒有條件。而且我現在的簽證已經足夠我用了。
不過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我加入中國國籍,一定很cool。
不過不知道我們加拿大的網路名人們會不會這麼說:
蘭蘭加入中國國籍,加拿大或成最大輸家。


哈哈

.


經常收到國內朋友來電詢問我關於移民新加坡的各種問題。我的目標是在這篇回答里儘可能全的覆蓋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讓大家一次性了解到移民新加坡的利弊得失。

首先我想說的是,像任何東西一樣,移民也有其兩面性:好的,和壞的。我下面寫的有些人可能基於自己的經歷會認同,也有人可能會表示反對,感覺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作為一個證據主義哲學的信徒,我力圖摒棄感情,用證據來向大家展示一個中立的,不帶個人偏見的分析。

如果你沒有出國的經歷,你可以用北漂來想像一下。那些來到上海/北京/深圳漂泊的異鄉人一定都有這樣的感受:個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移民就是一個升級版的北漂:只不過當地的法律條文和溝通語言從中文變成了英文(或其他語言),你在當地舉目無親的情況更加糟糕(很多異鄉人在北上廣可能還能攀上一些遠親)。

根據我這些年在海外的經驗,如果要我向大家推薦一個移民的去處,我會首選新加坡。我明白你可能覺得我有些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下面我簡單分析一下我選擇新加坡的理由(註:前提是你決定要移民,所以國內的各個城市已經排除在外):

1)從移民來說,我只會選擇英語或中文國家。原因是要熟練運用一門語言是一件非常費力的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練習,同時也會影響到自己的價值觀和文化。從中國人角度來說,你的出發點是會熟練使用中文,而一般人只要受過一些教育都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在我看來,在有限的生命時間裡,如果可以有技巧的掌握這兩門語言(閱讀大量中英文書籍,有若干有質量的書寫作品,有能力做演講,等等),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已經足夠。而如果要花時間去學習掌握第三門語言(比如法語/德語/日語等),則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感覺有些不夠用。有些朋友可能對語言的重要性了解得不夠,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我可以向你保證,在任何國家/地區,你以及你的家人的生活質量,事業成功和快樂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對當地語言的使用(聽說讀寫)熟練程度

在這個大前提下,可以選擇的國家/地區有:香港,台灣,新加坡,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美國,英國

2)從地理和人口因素來講,新加坡相對於澳/紐西蘭/美/加/英有兩個絕對優勢:首先是離中國近(飛機4-6小時),其次是華人佔大多數。

先來講講地理優勢。在北上廣漂泊的朋友們一定都有這個體驗:即使你到了北上廣,拿到了北上廣的戶口,成為了新上海人/北京人,你和家鄉還是會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逢年過節你可能需要回老家,而你的父母和親戚可能也會因為各種原因需要來北上廣看你。最大的可能性有兩種:首先是你的父母老了,生病了,你要麼需要回老家去照看他們,要麼會把他們接來北上廣便於你照顧。其次是你有孩子了,而你和你的愛人都要工作,找保姆又不放心,於是你讓老家的父母來北上廣幫你帶孩子。我還沒有提到其他一些家鄉亂七八糟的事,比如親戚朋友結婚了,辦葬禮了,小孩滿月了等等。如果你去了北美或者澳洲,那麼你和家鄉的關係會被遙遠的距離生生割裂:畢竟每次飛回來一次勞民傷財,路上奔波十幾個到二十幾個小時,鐵人也有累的一天。在這個時候,更靠近的新加坡/香港/台灣優勢就很明顯了。

註:上圖中新加坡位於地圖的最下端,由於面積狹小只是一個小點點。

其次是華人社區。上面我提到過有一個很大的可能你老家的父母/兄弟/親戚會需要來你的城市,那麼相比較而言,新加坡對於其他那些移民目的地更容易讓你的父母/兄弟適應。新加坡本地居民中有75%左右是華人,同時這裡有大量的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和打工族,出行,吃飯,購物等用中文毫不費力。如果你想找一些有共同興趣的來自中國的朋友,比如打球,遠足等,也很方便。由於華人多,中餐的供應更豐富,華人的傳統文化節日氣氛也更濃,這是移民新加坡的另一個優勢。

在地理和人口因素上,新加坡,香港和台灣都很不錯。我本人對這三個地方都很喜歡,也都有不少朋友(當然移民台灣難度要大一些)。對於香港和台灣大家應該有更多的了解,我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下面我來具體講講大家比較關心的新加坡影響國計民生的幾個方面:

1)稅收
2)教育
3)醫療
4)住房

5)收入
6)法律
7)治安
8)消費

為什麼選擇以上這幾點,主要是我覺得你在考慮移民去某一個目的地前,這些問題應該是你最需要考慮的因素。當然我不可能將所有人的所有考慮都羅列下來(比如有些人會更看重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氣候,美食,自然風光,等等),但是我希望我羅列的是大部分人最看重的那些因素。你也可以看到要把這些因素介紹清楚,需要作不少工作和研究,所以我在這裡先提前警告一下:下面的篇幅會比較長。如果你對其中的某些因素已經很了解或者不感興趣,也可以直接跳過,去看那些自己更關心的話題。閑話休敘,現在進入正題。

1)稅收

在這個議題下我主要討論個人所得稅

圖:世界各國/地區最高個人所得稅率

Source: Ernest and Young

新加坡是世界上個人所得稅最低的國家之一,最高個人所得稅為20%,僅比香港(17%)更高。其他一些英語移民國家(比如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的個人所得稅要比新加坡高出很多。

Source: IRAS

同時,新加坡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還是比較高的。比如首兩萬新幣(約合人民幣十萬元)徵收的所得稅為0。要達到20%的最高稅率,你的年繳稅收入(不是年收入,而是繳稅收入,因為會有一些稅收抵扣,我在下面會解釋)需要達到32萬新幣(約合人民幣160萬)。對於大部分工薪階層來說,他們可能永遠達不到20%的稅率。

剛剛在上文中我提到,新加坡的個人所得稅並不是簡單的基於年收入(比如薪水),因為會有一些稅收抵扣。比如上圖中是一位工薪階層的納稅單(2013年)。你可以看到他的年收入為5萬2千新幣(約合人民幣25萬元),在扣除了一些抵扣後(比如公積金CPF等),他需要上繳的年收入為3萬7千新幣,需要繳的稅為330新幣,實際稅率為0.6%。

比較重要的個人所得稅抵扣項目有:公積金(CPF),小孩(生孩子越多,可以抵扣的數額越大),家庭主婦(如果老婆不工作在家裡帶孩子,也有稅收抵扣),贍養父母(如果父母和自己住在一起,有稅收抵扣)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所得稅是綜合稅,個人每年需要向稅務局(IRAS)申報全年收入,一次性計算所有收入,扣除可以扣除的項目得出稅款。而中國的所得稅是分類所得稅制,共有11個分類。因此在比較兩國的稅收上不能簡單的看最高收入的稅率。當然中國政府已經提出需要改革個人所得稅制度。

當然,在稅收低的另一面,可能會被人詬病的就是新加坡的貧富差距。縱觀過去十幾年,新加坡的貧富差距一直處於世界上比較高的水平,和美國類似,在亞洲就比香港好一點。在最近兩年,政府每年的預算中都有提到對於最低收入階層的扶持,但是新加坡政府不想走上歐洲福利社會(高稅收,高政府福利)的道路,因此如何有效的在不影響生產力的前提下減少貧富差距是政府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2)教育

新加坡國土非常小,但是政府對於教育的支出卻毫不吝嗇。

Source: Singapore Ministry of Finance

上圖顯示的是新加坡財政部公布的2015年預算。在預算案中你可以看到,教育支出僅次於國防支出,在所有的支出中位列第二。從這裡你就可以看出小島國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很多人覺得國內的教育體制下,學生的壓力很大。事實上在新加坡的孩子其壓力可以說和國內的孩子不相上下。和那些英語國家相比,新加坡的數學和科學考試水平是很高的(比如上面OECD的調查排名),和其他亞洲國家(韓國/日本等)一樣,秒殺歐美列強

另一個在基礎教育階段被引用的比較多的是PISA測試。

比如上圖顯示的2013年PISA測試(英語)中,新加坡的數學/閱讀/科學都位於世界前列。當然,這方面也是中國孩子的強項。來自上海的學生在各項測試中穩居首位,可見目前上海的英語教育水平已經位列全球領先水平。

除了大眾教育,新加坡也比較推崇精英教育。關於新加坡的精英教育我在這裡有更詳盡的解說:有哪些反思「精英教育」的作品? - 伍治堅的回答

說完基礎教育,再說說高等教育。

由於對於教育的巨大投入,新加坡的兩所歷史比較長的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在亞洲都屬於頂尖水平。比如以上Times在2015年的亞洲大學排名中,國立大學位列亞洲第二,南洋理工位列亞洲第十

Source: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 2015

在另外一個QS做的世界綜合大學排名榜上,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分別位列第12和13名。在英美名校林立的這個激烈的競爭舞台上,兩所新加坡大學可以達到這個位置實屬不易。

在FT評選的2015年度世界最佳MBA學校排名中,位於新加坡和法國的Insead位列第四,在亞洲位列第一。嚴格來講INSEAD是歐洲商學院,不過他在新加坡有個校園,其MBA學生在新加坡和法國各花一半時間完成學業。

3)醫療

看一個國家是不是適合移民,有一個重要方面是它是否適合養老。而要討論養老的話,這個國家的醫療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在Bloomberg於2012年編排的一項世界健康國家指數中,新加坡位列全世界最健康的國家榜首。該指數的編排考慮了死亡率,吸煙率,種疫苗率等一些因素。

在另外一項世界最有效醫療系統排名中,新加坡位列世界第一。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政府在醫療方面的開銷不算太大,因為新加坡不像英國或者澳大利亞,沒有免費醫療。無論大病小病,國民都需要自己掏錢(當然,如果是新加坡公民的話可以享受一定的政府津貼)。從上表中你可以看到,政府在每個國民身上的醫療開支為2400美元左右,比歐美一些國家要低得多。

新加坡的醫院基本來說有兩大類:政府醫院和私立醫院。在政府醫院中,新加坡公民和綠卡PR可以享受到一定的津貼,因此醫療費用相對比較低。私立醫院全靠自己掏腰包或者商業保險,價格要貴很多。新加坡所有的政府大醫院(比如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 General Hospital等)都有JCI資質。JCI是一個國際醫療認證機構,醫院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檢測才能夠獲得JCI認證。

在上圖中你可以看到,新加坡政府對於醫療的開支佔GDP的比重比其他發達國家都要低很多。相比之下,美國是一個相反的例子,花了很多錢,但還有很多人不滿意。新加坡政府是螺螄殼裡做道場,非常精打細算,在開支方面很謹慎。當然,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覺得一個發達國家卻沒有免費醫療,其福利不及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

每件事情都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有好有壞。新加坡的醫療模式也引起了其他國家一些專業學者的注意。比如上面這位美國的醫學教授,就寫過一本書叫做Affordable Excellence,詳細介紹了新加坡的醫療體系,並呼籲美國政府從中學習一些新加坡的經驗。

2015年,新加坡政府修改了政府提供的醫保(Medishield Life)的有關條例。新的Medishield Life將所有新加坡公民都列入保險涵蓋的範圍,不管其有沒有任何保險公司不包括的特殊病痛(Precondition)。在上面一個例子中,你可以看到,一位48歲的病人如果在ICU中住4天,病房中住10天的話,自己需要支付大約2,500新幣。雖然不是免費,但也算是合理的醫療費用支出。畢竟即使免費的醫療系統也不是真免費,總要有人買單。從這方面來說,新加坡已經漸漸向全民免費醫療這個方向進化了。當然也有不少人對此表示很大的擔心,因為福利國家也有寅吃卯糧,把一本爛賬留給下一代的問題。

4)住房

我在這裡主要介紹一下新加坡的組屋政策。

1960年,新加坡政府通過了Housing Development Act of 1960,主要旨在推行「居者有其屋」政策,鼓勵每一個新加坡家庭購買並擁有自己的組屋(HDB)。同年新加坡政府成立了建屋發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簡稱HDB),其主要功能就是建造並售賣組屋給新加坡居民和永久居民。

一開始的組屋(上圖中的組屋建於1960年代)是這樣的,有點像國內的筒子樓。很多組屋一條長走廊上有好多家,互相挨著,因此隱私保護的不是很好。由於組屋的目的是讓每個新加坡家庭都擁有自己的不動產,因此政府規定新加坡公民或者PR只能在結婚後以家庭的名義購買組屋(或者是年齡超過35歲的單身),並且每戶家庭只能購買一套。由於組屋屬於政府的廉價房,政府不希望國民去炒組屋,因此規定需要住滿一定年限(目前是五年)才能夠賣出。政府的宣傳思路是組屋是一輩子的投資,因此鼓勵大家長期持有。值得一提的是組屋的地契並非永久,而是99年,這個和國內的70年地契類似。新加坡建國50年,因此還沒有遇到組屋地契到期的案例。

Source: Singapore HDB Statistics

長期來看,如果購房者長期持有組屋,其保值的功能基本可以實現。在圖上你也可以看到,藍色的組屋價格波動變化比較小,因為組屋是政府控制,隨時可以對市場調控,並運用多種手段對供需進行調劑。相比之下,紅線代表的私宅價格波動要大得多,主要因為政府有意讓市場決定其價格。你可以看到在1997年和2008年私宅價格都有比較大幅度的下跌

新加坡組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他們佔用的地都是新加坡最好的地。這一點確實讓我挺佩服的。因為一般來說,一個城市最好的地(市中心,靠近地鐵站等地塊)都會被政府賣給豪宅房地產開發商,因為這樣政府賺的錢最多。但是新加坡很多好的地段,市中心,地鐵站邊上,都有組屋區。比如上圖顯示的Pinnacle Duxton組屋區,位於新加坡的中央商業區,建造的十分現代化。樓和樓之間有空中走廊,頂樓有空中花園,可以俯瞰整個新加坡。當然也有人說這個組屋比較特殊,因為它位於李光耀生前所在的集選區(李光耀先生是該選區的國會議員)。除開這個特殊的例子不講,在其他各個市中心地段,也都有不少其他的組屋區。

組屋區的另一個特點是其周邊的配套設施比較齊全。政府在規劃一個組屋區時,會同時規劃地鐵,巴士,菜場,超市,學校等等。而如果是私宅,則不一定能夠享受到這些優惠。因為組屋是政府的標誌性項目,代表著新加坡政府的聲譽,你可以看到政府非常用心。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是,新加坡的組屋區由於很多都在市中心,因此其停車場是公用的,收費為每小時1元新幣。這樣的做法是很不錯的,一來是對有限土地資源的更好的利用,其次也為組屋的管理者,市政理事會提供了一些收入。

所以在新加坡你有時候會看到令人不可思議的情況,即一個富裕的家庭寧願住在老的組屋裡,而不願意搬去後來購買的新的私宅(Condo,有游泳池健身房等的高檔小區)。這主要是因為政府把組屋建的太好了,出行和購物都很方便,還有一些老的鄰居,所以寧願住在老房子里。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Condo的租金可以多賺一些。

Source: Channel News Asia

接下來講講新加坡組屋的價格。上圖顯示的是2015年第一季度新加坡的組屋價格。我們以4-ROOM(相當於國內的三室一廳,建築面積約120平米左右)作為例子來說明。市中心地區(Central)的價格中位數為85萬新幣(約合人民幣420萬)。相當於二環以內(Toa Payoh)的組屋價格大約為55萬新幣(約合人民幣270萬)。大家可以和自己所在的城市房價比較一下。

5)收入

在新加坡打工的話,收入狀況如何?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先說說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的起薪。從上圖中你可以看到,如果擁有大學本科學歷,那麼起薪一般在每個月2700-2800新幣左右(約合人民幣13000左右)。如果是大專學歷,那麼起薪在1800-2000新幣左右。有一些特殊專業(法律和醫科)的起薪會特別高,因為這兩個專業在新加坡非常吃香,供不應求。

積累了工作經驗以後的薪水漲幅就比較難說了,要看個人的發展,所在的行業和公司等等。上圖給大家一點平均和大致概念,僅作參考。

從家庭收入來看,最近幾年新加坡的家庭收入提高還是挺快的。比如從上圖政府公布的數據你可以看到,在2013年,處於中位數的家庭月收入大概在8,000新幣左右(約合人民幣4萬元)。這個收入水平如果橫向和其他國家相比也是比較高的。

從上圖中你可以看到,新加坡的家庭月入無論平均數還是中位數在發達國家中都屬於比較高的。當然新加坡是城市國家,更精確的對比應該是找一些城市,比如上海,紐約等進行比較。

當然,講收入不能只講一方面,也要談談支出。新加坡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消費也不低。

上圖是新加坡政府於2012/13年做過的一次調查總結。你可以看到,每個家庭月平均支出大約在4,700新幣左右(約合人民幣23,000元),主要用於房租/水電,食物和交通等。

6)法律

如果想要移民去一個國家,那麼當地的法律環境應該是我們需要考慮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畢竟作為一個移民,在當地沒有任何關係基礎,認識的人非常少,到最後可以依靠的無非就是當地明文規定的法律法規。這個國家的法律制定是否合理,法規是否透明,執行是否嚴格,在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都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

首先從總體上來說,新加坡執行的是Common Law(英美法),和圖中其他一些棕色的國家類似,比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上也有很多國家(如上圖中藍色的那些,包括中國)執行的是Civil Law,即大陸法。

Common Law和Civil Law最大的區別在於,Common Law遵循的是以前判過的案例,而Civil Law遵循的是立法。過去法庭判過的案例(無論對錯)在Common Law下面,對於現在的審判的影響要大於Civil Law。陪審團在Common Law的框架下對最後判決意見的影響力更大。

新加坡的最高執法機構是Supreme Court(最高法院),下面有高院和申訴庭。在處理日常生活那些糾紛和訴訟時,主要的機構有家庭法院,青年法院,小額賠償法庭等。

Source: World Justice Project Rule of Law Index

那麼新加坡的法律環境在全世界來講屬於什麼程度呢?上面的Rule of Law Index可以給出一些信息。你可以看到,新加坡在全球法治指數中排名第十,在亞太地區僅次於澳大利亞。

細分到這個指數編排時考慮到的具體細節,你可以看到,新加坡排名比較靠前的是反腐敗,社會正義和秩序/安全

在新加坡呆過的朋友看到這個結論應該不會感到驚奇。小島國給人的感覺就是秩序井然,腐敗程度很低(但是不是零腐敗),如果在公共場合作姦犯科(比如摸女生屁股,向人吐痰,謾罵打架等),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但同時,在其他一些人看來,這可能也是新加坡給人呆板,沒有靈活性,沒有自由的印象的原因所在。特別是在言論和新聞自由方面,新加坡的排名是比較靠後的。

Source: 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 2015

在世界新聞媒體自由排名中,新加坡位於180個國家的第153名,相對來說新加坡的新聞自由是非常有限的。當然在新加坡沒有互聯網長城,那些對政治比較關心的朋友可以自由閱讀各大西方媒體,比如CNN, New York Times,Guardian, Telegraph等等,也可以隨時上Facebook和Youtube,所以要想獲得不同源頭的信息和觀點還是比較方便的。

剛剛提到,新加坡的貪腐程度是比較低的,在世界貪腐排名中,和北歐一些國家名列世界上貪腐最少的國家。新加坡的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對於貪腐的容忍程度很低,而達到低貪腐的路徑之一就是高薪養廉

在上面兩張圖中你可以看到,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年薪(在2011年降薪之後,1.7百萬美元)是全世界最高的。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年薪為40萬美元。新加坡的高級公務員不光總理薪水高,下面的一些部長也很高。比如市長級別的公務員(Mayor)年薪為66萬新幣(大約合人民幣330萬)。當然,有一點需要指出,即新加坡的公務員收入僅限於看得到的薪水,而沒有其他福利(比如房貼,車貼,教育津貼等等)。新加坡政府的邏輯是與其給一個低薪水,外配其他一些比較不透明的福利,還不如給一個透明的大家都看得到的高薪水,這樣在討論其薪水水平,並和其他行業進行比較時也比較方便。

7)治安

一個城市的治安,對於很多人來說至關重要。在晚上我能夠放心單獨走在街上么?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新加坡的治安狀況。

根據經濟學家雜誌(Economist)在2015年的一項研究得出的世界最安全城市排名中,新加坡位列第二,僅次於東京。

在安全分類中,新加坡的人身安全(Personal Safety)位列全球第一。基礎建設安全位列第七,數據安全位列世界第二。相比之下,衛生系統安全則比較落後,沒有進入前十。

在過去30年,根據政府公布的數據,新加坡的犯罪率逐年下降:

在上圖中你可以看到,新加坡全國每年大概共有3萬起犯罪記錄左右,犯罪率大約為0.5%。

上圖是新加坡警察局公布的2014和2015年犯罪記錄詳情。你可以看到,2015年和2014年相比,犯罪率上升比較明顯的是商業犯罪(Commercial Crimes),主要以網上犯罪和欺騙性性交易為主。偷盜,搶劫等犯罪都有下降。

平均來講,新加坡的警察數量是比較多的,比中國要多,但是比中國香港少。不過平時你走在街上的話,是幾乎看不到警察的。

Source: US Dept of State

可能由於新加坡人口比較少,因此每年的死刑數量也特別少。在上圖中你可以看到,每年處死的數量介於0-2之間。

不過雖然死刑少,新加坡可是有鞭刑的。上圖中給了一個鞭刑的例子,各位看官自己體會一下其中的痛苦吧。鞭刑一般被適用於比較嚴重的犯罪,比如強姦,搶劫等。

8)消費

有很多朋友問我,新加坡的消費水平如何呢?在這裡生活貴不貴?我們下面就來看一看。

Source: Economist"s Intelligence Unit

2015年,新加坡被經濟學家雜誌評為世界上生活成本最貴的城市。在上圖中你可以看到,新加坡的麵包和牛奶價格比倫敦還要貴,煙酒被政府課以重稅,汽油價格比紐約更貴,而去飯店就餐的價格全世界最高。

有人曾經粗粗算過,在新加坡一個單身漢每個月大約需要支出2000新幣左右(約合人民幣1萬元)。我看了一下,如果你真的要縮衣節食,可能1000新幣也活的下來(比如外出吃飯,娛樂等可以砍掉)。如果稍微要活的舒服些,1500新幣應該足夠。

之前我說過,新加坡的煙和酒是被政府課以重稅的,因此煙酒的價格非常高。比如上圖顯示,新加坡的啤酒價格在世界上屬於最高之一。

上圖比較了同一種牌子的香煙在各國的價格。你可以看到,新加坡的價格是其他各國的好多倍。政府的邏輯是:不鼓勵大家吸煙,但是那些選擇吸煙的,則要支付非常高的香煙稅。

但平心而論,如果只是去新加坡的小販中心(Hawker Center)吃飯,其實也不是那麼貴。比如上面這些菜的價格是比較普遍的,一般一頓飯也就是5新幣左右(合人民幣25元)。

小販中心一般都是這樣的:

除了吃以外,也有一些朋友問到新加坡出行的問題。關於新加坡買車開車的消費支出,我在這裡有另外一篇有更為詳盡的解釋:如何治理北京堵車的問題? - 伍治堅的回答

總體來說,絕大部分新加坡人靠公共交通(地鐵和巴士)出行,主要原因是第一汽車很貴(在上面的回答中有詳述),第二新加坡公共交通還算比較便捷。當然新加坡的公共交通也不是完美,比如最近兩年由於地鐵老舊,會經常有故障。同時政府也在加緊建設更多的地鐵線,預計到2020年會比現在的地鐵線增加一倍。

洋洋洒洒寫了這麼多,到最後我還是想提醒一下大家,移民不是萬能葯,不要指望移民了就能把自己原來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都解決了。我希望上面的證據主義分析可以給大家儘可能多的客觀信息,幫助大家更好的做出關於自己或者自己孩子未來的選擇。

http://weixin.qq.com/r/ZzuIkLbE5euarfLz9251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

既然你在我們的國家想用我們的母語來和我吵架,請至少先學好英語!

這是一句實在得不能再實在的難聽話。。。

在工作過程中我遇到了太多英語不好而想要移民的人。。

老實說,人家說的很對,連話都說不好。。你出國幹什麼?

不管是移民,還是留學。。語言關過不去,就什麼都不用想。。

至於天堂什麼的,哪兒有什麼天堂。。。都在地上三尺活,差別沒有那麼的大。。

就像大V @張志浩所說,完善的制度,乾淨的環境,更好的教育體系。。。

但其實這些,只是生活的保障,能帶給我們的只是最基礎的大環境,不怕得病,不怕失業,有完善的基礎教育。。。

至於其他更高層次的東西,一定還是要看個人,看自己。。。所謂的天花板是對整體而言,對於真正厲害的個人來說,並不是不可以突破。。。哪怕是第一代移民。。

有一句話說的很好,一個完善的制度體系,會給有才華有能力的人一個公平展現自我價值的平台,也會給沒有能力和才華的人一個可以平凡過一生的良好保障。。

我大天朝若能把這兩條做到,自然沒有人願意去別的國家遠離親人,寄人籬下,辛苦學習本無需學習的第二語言了。。。

畢竟,移民只是一個兩害相權取其輕的事情而已。。。


說一個「我的朋友」類的故事吧

我媽的中學同學,退休前是復旦大學的老師,後來她去了美國
昨天和我媽打電話聯繫,聊到復旦大學很多老師,也就是我媽中學同學以前的同事的事情

這些復旦大學的老師,早早地把兒女送出國,讓他們在美國立足
兒女們成家之後,有了孩子
孫輩還小的時候,老師們去兒女那裡照顧孫輩,兒女們還是很樂意的
但是孫輩長大了,老師們再去,兒女們就有些不大積極
放在檯面上的理由是,兒女自己的房子不夠大,才兩居室,孫輩也長大了,沒有足夠的空間
而這些老師呢,年紀大了在國內,就會有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情
其中一位老太太,得了老年痴呆,老先生就交代老太太,你在家除了我叫門,誰來也不要開門
有一天老先生中風了,居委街道要到老先生家裡去拿醫保卡
老太太就死活不肯開門……
找子女,自然也是在國外,鞭長莫及……

再說回其他的復旦老師們
其中有些就和兒女商量,說把上海的房子賣掉,能賣20萬美元左右
然後兒女再拿一點錢出來,在美國買個大房子
這樣就能三代人一起住了

兒女們不肯

我問我媽為什麼
我媽給出的解釋是
這些兒女的想法,如果自己能拿錢出來,為什麼不去自己享受呢?或者自己換大房子就好了
何況父母的二十萬美元也頂不了什麼用

而我的看法是,兒女其實是希望有更加寬闊的私人空間
不希望已經不再能帶孫輩的父母來打擾

於是這些復旦老師就只能無奈地繼續待在國內

移民好不好
這個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回答的
眾所周知的那些對比
國內醫療比國外便利,而國外沒有綠壩
國外規章制度比國內完善,而國內沒有猖獗的持槍犯罪

或者打個比方來說
大房子總比小房子好
但是大房子有大房子的問題
大房子花在打掃上的時間比小房子多
你就有了打掃的煩惱
於是去請家政來,家政需要一筆開銷
你有了額外開銷的煩惱
那些不缺錢的住戶,逢年過年也會遇到家政人員緊俏的問題
於是有了請不到人的煩惱……
但是相比起來,他們肯定是沒有房子太小的煩惱

所以移民肯定有移民以後的另外一些麻煩和問題
而移民也肯定會移除不移民的時候的很多麻煩和問題
最後的重點,就在於你選擇接受怎樣的麻煩和問題,來取代自己原先所無法忍受的那些麻煩和問題而已

這其實就是在問米飯和麵條哪個好吃


得到了天空,失去了大地。


不知道有沒有同感的人。


這世界就算有天堂,也一定不在我生活的這個地球。除了極少數,大多數移民的人在國內是工薪階層,到海外還是,一樣關心著自己職場的升遷,子女的教育,家裡的柴米油鹽,一樣感受著生活的苦楚和溫馨,這一些,大約在全球哪個角落都差不多吧。

所以以下,僅僅就國內是工薪階層,出國後還是在類似崗位工作的情況討論。我認為這才有基本可比性。我不關心極端情況和個別特例,就世界的多彩性而言,這些不是我有能力討論的。我承認簡簡單單一句『類似崗位工作』在海外並不容易,您要付出很多艱辛和努力,甚至可能一輩子達不到,但是如果您達不到,請恕我放肆一句,這怪您投胎投錯了地方。

我選擇移民日本的理由如下,我相信移民很多發達國家會有類似的理由:

1:日本失業保險大約為16萬日元前後。很可能我一輩子都不會用到這個保險,但它讓我和我的家人有了免於饑饉的自由。

2:日本有完善的醫療保險制度。孩子定額制,無論什麼病門診一次住院一天是同一個數額,最低為0,一般是200到300日元。對家庭而言還有每月醫療開支上限,超過部分國家全額負擔。這讓我有了免於貧病交加的自由。

3:有乾淨的空氣,水和土壤。有安全的食物。這讓我有了健康免於被無形侵蝕的自由。

4:完善的法制。我不用為了保障自己合法權益而去精心編織一張看不見的關係網。在任何一個法制國家,寫在法律書上的,就是你的。這讓我有了免於被欺凌的自由。

5:我喜歡自己的選票。我知道我的一張選票很可能什麼也改變不了,但我還是願意擁有它。我喜歡或者不喜歡自己國家的首領的時候,我可以用選票表達我的意見,我不會被報復,我的意見會成為整體意見的一部分。至少我不用討厭一個領導人還被迫聽著漫山遍野的山呼萬歲,甚至自己還得違背本心參與其中。這個時代,這種事情應該只存在於荒誕劇。

6:收入絕對數值的提高和稅收制度的不同,很多『高檔』的玩意現在變成了我的日用品。我有了更關心產品本身而不是價格標籤的自由。

7:如果我想出國旅行,我唯一需要關心的是自己護照的有效期。我有了無需仰視外國大使館的自由。

當然,移民有移民的苦惱。相對集中的問題在兩個方面,第一,投資渠道。日本郵政銀行一年定期利率為0.04%。找到年投資回報超過10%的項目不太可能。投資我還是得回國,好在發達的網路讓這沒有特別大的困難;其次,就是您提到這個視頻中反應出的語言問題,這往往集中表現在第一代移民身上。

我沒有看到您說的這個視頻,但從您的描述上看,我和您有不同見解。我認為這個教授盡到了自己的職責:在學生衝撞師長時還在教學生語言。而且,正如教授所說,如果您想在異國他鄉生存,語言是最基本的能力,您必須掌握。

我知道這麼說您還是可能不服氣。沒關係,解決辦法也很簡單。海外職場拼實力大於拼關係,拿出您的實力來。您是研究者,拿出您的高分論文,您是做銷售的,拿出您的銷售業績。

如果您拿不出業績還愛頂撞領導,您的待遇在哪個國家也會差不多,您說呢?


【已和諧】


本人現在加拿大

在美國和加拿大住了也有五年多了,就這個問題說一下自己的看法,出國的好我就不想提了,我只想給在國內對海對岸抱有很美好幻想的人們提個醒,不要真的認為國外就是天堂

中國大陸人出國容易遇到的問題

1. 亞裔在白人國家永遠是次等種族

在美加澳新四個新世界國家裡,美加兩國算是種族多元化程度比較高的,澳新相對較低。但這四個國家共同的特點就是由西歐和中北歐移民後裔主導。亞洲人在新世界國家屬於後來者,加上長相上不符合白人的審美觀,因此在白人國家裡被默認處於種族食物鏈最底層。任何排外的情緒,不管一開始跟亞裔是否有關係,到最後總能把亞裔變成目標。

從國家政策上來說,從100年前美加的排華法案開始,到二戰時代的排日法案,還有後來澳大利亞的白澳政策,加拿大的系統性歧視移民政策以及美國嚴格限制亞太三角洲地區移民配額的政策,亞洲移民永遠處於新世界國家移民中的最底層,承受著最大的社會壓力,被剝奪的社會權利最多,族群和社區的成長最為困難。民主黨時代美國通過Affirmative
Action政策極力打壓亞裔學生進入美國頂尖大學,而這次Trump上台前夕他的團隊里還有人把目標指向矽谷的亞裔,表示矽谷亞洲人數量太多。(我改天會就這個單獨再寫一篇文章)

從日常生活和文化上來說,第一代大陸華人移民在新世界國家會遭遇到很大的文化衝擊。因為在這些國家華人移民會從主流社會成員變成非主流社會成員,你會發現自己隨時隨地被outnumbered, 不管是警察,法官,還是路邊的商販,賣車的銷售,地產經紀,白人永遠是大多數。這種作為少數族裔的衝擊感有些人可能很長時間都沒法適應,或者說可以勉強適應,但長期居住並不愉快。不管是職場,生意還是個人感情,你會遇到在中國遇到的所有困難,同時還要加上語言障礙,文化障礙和隱形/顯性的種族歧視。不管你是矽谷的碼農工程師,還是華爾街做量化分析的後台員工,只要你想在外國社會中有所發展,你就會遭遇這些困難。

在中國,有人可能會偶爾遇到地域歧視,或者由於家庭背景上的差異受到的待遇不同。在新世界國家,站在白人的社會裡,你不會明顯感受到這些歧視,因為你遭遇的文化障礙和種族障礙就已經讓你離主流社會內部很遠,白人不需要再通過所謂的地域或者家庭背景來打擊你。光是作為第一代亞洲移民本身,你遭遇的障礙就已經遠遠超過了在中國這種單一種族社會內部作為一個主流族裔受到的區別對待。在中國,即使你來自一個被全國都普遍歧視的地區,在北京上海深圳只要幾年時間你就可以完全融入。即使你出身貧窮,你也有可能通過奮鬥讓自己生活好起來。
但在新世界國家,作為一代移民,你的亞洲臉和你的英語會讓Fresh off Boat的身份一輩子跟著你。很多在北美還能有所成就的中國一代移民,都是克服了種種國內人想不到的困難才熬出頭,如果他們當年不離開中國,把同樣的努力用在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我個人認為結果只會更好,不會更差。

2. 社會階級和社交圈被嚴重破壞

在中國本土,中國人作為主流民族,有自己內部的階層劃分,經濟條件,教育條件,職業經歷相似的人才會走到一個圈子裡。大家都有自己固定的朋友圈,有穩定的可以進行社交的對象。但在新世界國家,作為少數族裔的一代移民會發現自己被迫和各種各樣的其他中國人打交道。海外華人的背景來源很雜,既有老移民,新移民,留學生的區分,也有粵語人群和普通話人群區分,還有大陸人,香港人,台灣人,新加坡人等區分。這種情況下在本土社會已經習以為常的,依靠經濟,教育和職業構建的社會階級和相應的圈子會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種族和生活習慣連接在一起的小圈子。

而且在新世界國家,在我們已經是少數族裔的情況下,對社交對象就沒法像在國內那樣挑剔,很多時候你不得不和一些中國人打交道,因為你身邊只有這麼幾個同學或者同事。同樣,你可能在國內的時候生活富足,教育良好,但到了海外你卻不得不跟一些早年不知道怎麼來的低素質華人打交道,因為你住的區里能給你修水管或者補房頂的就這麼幾個華人。對於一些原本自己生活不怎麼樣的人來說,可能不會太在乎,但那些從小在國內受到良好教育,生活條件優越的中產階級或者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中國年輕人,擁有著很強的自尊心和族群意識,到了國外卻發現自己不得不和三教九流打交道,因為社交圈就這麼大,總共這麼點人,要麼去試圖跟白人混在一起,要麼就得忍受中國人社交圈的種種缺陷,不管怎麼樣精神上都不會舒服。除此之外,海外中國人社交圈的流動性也很大,很多一代移民和留學生呆上幾年,身份拿到或者移民監坐滿就回國了,如果你身邊的人五年一撥來來去去,你恐怕很難有什麼特別深交的朋友。

3. 子女教育和溝通

一代移民的子女教育問題是永遠無解的難題。我已經見過很多本地的華人父母試圖讓小孩學好中文,但小孩上了學就不願意講中文了。在英語國家,不管華人父母是否能夠在家嚴格執行只說中文的政策,從滿1歲進入託兒所開始小孩就暴露在英語環境中,除非有能力帶小孩回國上幾年小學,不然本土出生的華人小孩基本很難保證中文水準,光靠一周兩小時的中文課根本不夠用。語言障礙進一步會帶來的問題就是父母和孩子的溝通。第一代移民家庭由於語言的關係,在原本的代溝上加上了文化障礙和語言障礙,對父母和小孩來說都是極大的痛苦。很多中國人認為自己移民出去對孩子來說是好事,但他們沒有考慮到自己小孩從小到大要面臨截然不同的家庭文化和社會文化的夾擊。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迅速提高,現在的海外新一地華人父母一般都擁有較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族群意識,也不再像以前那些老移民那樣主動鼓勵自己孩子不講中文而追求融入白人社會。
這當然是好事,但第一代移民的小孩會承受較大的壓力,社會化的過程也會比本土白人小孩更辛苦。到現在為止,除了帶小孩回國以外,我身邊還沒有什麼處理的特別好的例子。

關於育兒方面,附上兩個相關的問題和回答,以供參考

如何看待「美華裔二代致父母:不要為你們的「美國夢」斷送我們的未來」? ABC到底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移居海外的華人怎麼防止自己的子女變成外黃內白香蕉人? - Andrew HUANG 的回答 - 知乎


十分贊同第一名答案,我就在這裡說一下我自己的故事,給個參考。

我出國那年還很小,15歲。
現在我快20了。
對於外國的態度,我的態度大致經歷過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出國前感覺中國什麼都不好,專制,不民主,還要上討厭的政治課。外國多好,陽光明媚,空氣清新,人人有自由。
然後我來了澳大利亞,主在一個偏遠的白人區。接著我的態度發生了轉變。
第二階段,我開始覺得中國好。外國生活不方便,鄉下(我來自魔都),號稱醫療免費,但醫生效率低下,死腦筋。儘管家人都在這裡但開始想家,想念國內的朋友。
全州會考結束,我回國兩個月,然後態度發生了第三次轉變。
第三階段,我發現,其實魔都和澳村都挺好的。很幸運的,不同於大多是澳洲的國人,我有了一票澳洲朋友,而國內的朋友很多也斷了聯繫,儘管仍嚮往上海的24小時便利店和發達的地鐵線路,但也習慣了澳洲平靜的生活。
我終於學會了客觀的看待我所生活的地方。

現在我大學了。
我也學會去enjoy那些local的娛樂活動,而不是像之前一樣為了融入而去交流,跟國內朋友在微信上說悉尼都沒什麼玩的。
我也會在9月3號這天選擇不去lecture而在家觀看大閱兵,為祖國的強大感到驕傲。

那麼回到那個問題: 移民到國外能給你天堂嗎?
君不見多少移民國外的在靠救濟金過活,生活毫無質量可言?
君不見多少國內的農村子弟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一線城市過上富足的生活?
天堂永遠是你自己創造的。環境和體質只是弱者的借口罷了。

-------------------------- 現在我快21了 ---------------------------
這一年來,發生了很多事情。首先是,明年要畢業的我踏上了找工作的道路,最後進入了一家知名企業,據說實習錄取率很低,但是留任率很高,算是光宗耀祖了一把。

其次,我擴大了自己在本地華人社區里的圈子,遇到了很多人。下面有人說,中國常熟工廠里一天工作十二個小時的人不會同意我的雞湯;那你有沒有見過,在一家名為通利的華人超市,每個禮拜工作60個小時的快感,在倉庫和蟑螂老鼠打交道的某本地大學金融碩士畢業生?這種人在我們這兒還不少呢。

尤其是在找工作這段期間,我擴大了自己在本地華人社區的社交圈,更是清楚的認識到了,弱者才會給自己找借口這一鐵的真理。

是的。無論是常熟工廠里甘願被剝削、卻不知如何擺脫自己當前生活的工人,還是我們這兒那些給自己無法成功進入社會拚命找理由、說自己英語不過關可是依舊天天窩在家裡看劇的傢伙們 ———

都是活該。

給大家說個笑話:我上班後,有一家華人公眾號不知道從哪裡找到我,要我給他們寫文章分享經驗,只因為我去一家知名企業做實習生。

我告訴他,在我周圍這樣的人比比皆是;我也告訴他,除了努力做好眼前的事,清楚自己的目標並奮鬥,我也沒什麼好說的。

世上沒有天堂。天堂是給奮鬥的累了的人休息用的。


已移民澳大利亞。

這裡不是天堂,中國也不是地獄。出來只是為了留學,當初是被父母逼出來,加上高考不理想,最後選擇留學。一步步堅持下來,最後變成移民澳大利亞,獲得澳洲國籍。

可以說人生真正建立三觀的時間恰恰呆在了悉尼。為人處事和對世界的看法多少收到影響。也不是說真的不能回國生活了,但是內心會有抵觸,總會給自己找理由,比如這裡吃的東西好、海鮮和肉很便宜,蔬菜很放心,空氣好,每天都是藍天白雲,白人獃獃的。

很少遇到被人歧視,一年裡大概有1-2次,也沒有什麼衝突,就是大家罵罵咧咧,他說f**k我說艹。澳大利亞最適合過平淡日子的人呆,每天老老實實去上班,拿工資,周末和節假日出去玩玩。

當然如果要把父母移過來,全家人都生活在這裡,那麼壓力就比較大。這裡能賺大錢的工作很少,不是重體力就是講專業技術(比如泥瓦匠、電工、礦車司機、卡車司機、園藝師等),就是做銷售(比如去賣房。悉尼的房市火到沒朋友)。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呆在一個國家,多少要學他們的話。水平高低無所謂,語法錯誤也很正常。我幾個澳洲同事寫電子郵件的語法我看著都著急,但開口說話的時候,反而是我屢屢說錯,時態總是用不對,但他們也不介意;除非錯誤的地方影響理解,一般他們不會說你錯了。題主的例子里那個當地人應該是想要找茬。


一,我有鼻炎。
二,我喜歡跑步。
三,我有能力肉身翻牆。
四,我有能力與耐心學好所在國的語言。
五,我尊重所在國不同於中國的文化。
六,我有包容的心態交不同膚色的朋友。
七,我嘴不叼,除了中餐,漢堡,泰國菜,越南菜,韓日料理,fish and chips都吃的挺香,不是離了中餐就死,鄙視一切非中餐星人。
八,我還年輕。
九,這個世界沒有天堂,移民只有適合與不適合,沒有好與不好,這完全是個人選擇問題,我目前沒遇到什麼問題,活的挺快樂,而且我相信,如果你做到了上述3-8(一和二是我個人問題),並且想出去看看不一樣的世界,你也一樣不會遇到任何問題,反之,還是呆在國內比較好。


推薦閱讀:

如果有1000萬在北京買房還是出國移民?
男生出國旅遊被外國女生搭訕是什麼感受?
雅思要如何準備?
做不了精英的熊孩子到底有多難生存?
作為中國人的你,獨自出國旅行你有被當成過日本人么?

TAG:出國 | 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