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食物而言,「正宗」的意義何在?

對於同一種食物,各地的取材不同、做法不同,通常只有一種是最正宗的,然而由於各人口味不同,不代表每個人都喜歡吃最正宗的那一款。那麼,正宗的意義何在?


知乎發了小半年家常菜,這個問題遇見的多了。

有一類,噴子嘛,這也不正宗,那也不正宗。你要是跟他較真,那就太沒意思了。其實正宗是個什麼,他也說不上來。一道紅燒魚,全國各地都有的東西,你隨便說一聲XX紅燒魚,他只認他們村,那是沒辦法的事。

另一種人,學過點專業知識,上來給你開課,這要怎麼著怎麼著。聽起來像么像樣,實際上莫名其妙。還說紅燒魚,魚的品種新鮮程度乃至基礎處理是根本,紅燒之法又多了去了。再者說,甭管你什麼館什麼店什麼家,以客為尊,適口為佳。環境不一樣,考驗的是做菜人的控制。有客光碟,無客自得其樂。照本宣科的人這輩子也理解不了,沒關係。

最後一種是我覺得最好笑的,「飲食文化傳播者」。雖說民以食為天,但放眼前後,廚行從來就不是中國社會的上流和主流,這是現實。關於飲食的專業著述相較文史哲理乃至話本小說雜文筆記簡直如滄海一粟,這一類人言必談《飲膳正要》《畫舫錄》。。。拽文就引陸文夫、汪曾祺、梁實秋。彷彿泡菜罈子里鑽出來的老學究,神了。如同所有做大肥膘的菜都形容為「肥而不膩」一樣,看多了,膩。

我以前做過餐飲一段時間,算結交過一些行業里的大牛吧,現在的話說。真.大廚,我就沒聽人家說這個不正宗那個不正宗,都行里出來的,就算有些臧否,無非是「習慣上來講,這個菜」「傳統上來說的做法是」。然而這些行業里的翹楚,靠的是不忘其本而不斷創新,所謂「與時俱進」。

飲食飲食,先別扯文化正宗,得拿得出手吃的下肚。色香味意形里沒有正宗,餐飲管理條例也沒有正宗。宗也不計較是法也不計較。

有人發明了更便捷的進食方式,更健康的飲食習慣,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又能滿足口腹之慾,方便人類探索更曠闊的未來空間。

我拍手叫好。


1.有傳統,無正宗,正宗個偽概念。

因為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一部分,隨著商業、人口的遷移,料理是個不斷融匯和演進的動態過程。許多你以為「傳統、正宗」的菜,在當時可能是非常新奇,甚至離經叛道。

例如:日本和牛很有名,但200年前農耕社會的日本人不吃牛肉,認為愧對神明的。直到美國大兵入駐後才開始吃牛。大蒜是漢代從歐洲引進的,川菜的辣椒17世紀才傳入中國。義大利料理常用的番茄400年前義大利人也沒見過。蘇打粉剛發明的時候家庭主婦都嚇壞了,不敢在烘焙中使用。

即便你很堅持,並且固執地追求所謂」傳統、正宗「的做法,食材也早就變了。敢問雞還是以前的雞種、飼養方式、肉質結構一樣嗎? 菜是化肥還是農家肥?

2.至於「正宗、傳統「 的意義,往好處看,是堅持,在許多人偷工減料的情況下於細節上不妥協;往壞處看,是固步自封,不思進取的借口。

」唯有正確理解常規,才能超越常規「

個人從不在意是否「傳統」、「正宗」,只要好吃

需求,是發明創造之母。

傳統的意義在於能從一道菜的料理方式中了解、推斷出當時社會的飲食、人文、生活環境等等。

例如;從客家菜反映出中原人民一路南遷過程中的生活狀況。為了便於保存和攜帶食物,鹽焗雞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案。客家人遷徙路線大部分是山區,晴耕雨讀,山上勞作體力消耗大要補充能量,自然會用豬油。勞動流汗要補充鹽分,所以菜會比較咸,且味重的菜在重體力勞動後比較能刺激食慾。

另一方面,所謂傳統,正宗,往往代表著當時歷史環境的局限性(可能是交通不便、食材匱乏、烹飪技術不夠發達等等)。

舉個例子,冰箱是非常近代的發明。過去在沒有冰箱的情況下,為了更長時間的保存食物,會腌漬、煙熏、晒乾等等手法。某種程度來講,都是在新鮮度上做出讓步。

又如牛肉丸其實是客家人發明的,但經過潮汕人技術改良之後才發揚光大。

再舉個例子,許多傳統做茶的人,堅持用柴火烘焙,拒絕用機器,但恰恰機器反而能更精準、快速地調整和把控溫度。柴火要降溫相對容易,把簍子抬高一點即可,但要讓柴火迅速升溫比較困難。

結論:傳統、正宗只是個歷史參照物,跟好不好吃沒半毛錢關係。對料理人而言,更重要是有沒有真正讀懂食材,以現代能使用的最恰當的方式處理,呈現出精良食材原本。


以前覺得有很多著名小吃,都名不副實,後來發現很多名產,即使在當地,做的好的,也沒幾家,比如,漢中的熱麵皮,我們當地人在漢中城裡,都有自己偏好的店,好不好吃,正不正宗,本地人都有爭執,別說是外地人了。

  所以,後來我每次到一個新地方,吃一個朋友強力推薦,我卻覺得一般的東西後,我就對自己說,應該是沒吃到正宗的吧,有機會試試別家的。

  後來上學去了西安,發現西安薈萃西北飲食之精華,卻完全不正宗,比如,涼皮里竟然放麻醬,據說是回民的喜好衍生出的吃法,陝南鮮有有這種吃法,關中缺水,不產水稻大米,產小麥,主麵食,所以這裡不會是米皮的誕生地。有次一個內蒙的同學十分氣憤的跟我說,這裡的牛羊烤肉真難吃,我們家那邊完全不是這樣的味道,我十分理解。

  可是又有很多本地的朋友說,麻醬涼皮很好吃啊,西安的小吃真不錯啊,這就是口味不同,地域不同帶來的變種和改良了,是否正宗?已不重要。

  還有回鍋肉,按理說,正宗川味回鍋肉是用蒜苗和郫縣豆瓣醬來做的,但是後來發展出有用白菜,包菜,芹菜,豆芽等等配料做,甚至有些四川人也這樣做,我自己不喜歡蒜苗的辛沖,喜歡用苦瓜做回鍋肉,性涼不燥胃,已成我招待親友的絕技,深受好評。

  如果個人不喜歡,那強求『正宗』又有何意義?

  在紐約法拉盛的一個小店裡吃中餐,上了一道水煮魚片,竟然清爽順口,豆芽勁脆入味,相比國內的很多大店做的魚片刀工過厚,包漿過多,不新鮮,要好多了,可是店裡,幾乎沒有老外。這算好還是不好?

  於是,我在想「正宗」是否可以是一個相對值?

  中國飲食博大精深,不墨守成規,才有如今的多樣化,好吃才是真理,萬變應萬變,不轉不是中國人~ 哦也~


我和林珂正好相反。相比於好吃但不正宗的,我更願意吃正宗但不一定好吃的。正宗代表著某個社會羣體對某種滋味的審美,所謂不好吃很可能只是因爲我還不瞭解這種審美,這是一種擴展味蕾感知能力的過程。

的確沒有絕對的「正宗」,但事實上也沒有絕對好吃。「正宗」的演化是一個羣體的革命,好吃的演化是你的個人感知能力的革命。


好吃就行。

講究正宗那是為了排斥競爭者。因為一旦自己標榜為正宗, 那麼所有競爭者都不正宗了。

不過正宗在很多時候是等於好吃的,因為抄襲者總不會花同等的心力去講究口味,而改良者挑戰延續多年的經驗積累,失敗總是比成功的多。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英國的國菜chicken tikka masala實際上就是改良過的印度咖喱雞,但因為辣味溫和而被更廣泛的食客們人接受,而港式牛扒我個人就覺得滑嫩有味,與wolfgang、howksmoor比都不相上下。

前兩年倫敦開了個貴州菜餐館,我興沖衝去吃,結果完全不正宗。但後來仍成為了常客,不為化解鄉愁,只是因為做得好吃。

說起鄉愁,我一次偶然發現倫敦bank附近那家越南河粉店city caphe賣的辣牛肉河粉味道酷似家鄉的牛肉粉。小店鋪只有三個小圓桌兩個條桌,基本都是外賣很少堂食。每日午餐十分受歡迎,過了正午必然排隊二十分鐘,曲曲拐拐排到了台前,點了餐付賬後需報上姓名,之後在一旁等待服務生呼喚,方可領到食物。

一口湯,跟貴陽牛肉粉的湯十分相似,擠點萊姆汁進去,就像放了家鄉的酸包心菜一般,十分解饞。我幾乎每日午飯都去,每次去都只點一樣 spicy beef bon hue with extra beef,後來店員都認識我了,見面直接收錢即可,不需點餐也不用報姓名,再後來就連刷卡的額外費用都給我免了。

可惜去年跳槽到金絲雀碼頭上班,而這家店只做午餐,我也就再也沒機會去。


謝邀。

食物論正宗,是一個相對古典的概念。
在以前,很大程度上,正宗,意味著一種穩定的質量,以及,在有限條件下,對某種本地食材最優的處理。
在大工業時代來臨前,這兩點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種質量保證。


首先,飲食的求新求變甚至fusion,得依靠各類冷藏技術和調味品的流動。現代大工業生產之前,食物是作坊手藝。因為水土、工序和配方的不同,質地有區別。在以前,大家還沒來得及挑剔味道,而是「質地」。一個好店鋪出產的食物,能工序穩定、保質保量、不摻假、水準穩定,就是一種成功。
我們無錫人上一輩,只認蘇州點心師傅。每個蘇州師傅都比無錫師傅厲害嗎?未必。但大家習慣覺得「蘇州師傅做點心,手藝精細」。
信遠齋的酸梅湯,民國時就有名。為什麼?唐魯孫說了,熬得特別濃,絕不摻水。
兩益軒以前做鴨絲海蜇,必然是帶皮燒鴨配海蜇皮。為了不砸招牌,就會一直這麼做下去。
類似於此。
上一輩人習慣了吃正宗,是在一個食材流通較少、因地制宜、利用本鄉本土資源、沒有食物質量監控的時代,認招牌,認地方。所以那個時候吃正宗,就好比現在大家認品牌似的。


然後,另一個概念。
食物的口味,當然千差萬別,當時許多老年間人,有一個理論。我聽一位法國師傅、一位日本師傅和一位杭州師傅,說過細節不一樣,但意思差不多的話:
某一樣食物,許多家店鋪做了許久,大家都不笨,知道如何精益求精,所以做到後來,是有一些最基本法則的。就是說,假設雖然人口味多變,但有些最基本的需求。

說來比較複雜,但食材是有一些基本原則的。比如,羊裡脊不能下鍋涮,太嫩,一涮就熟影響口感;比如,獅子頭要粗切細斬;比如,用昆布和鰹節熬湯頭很鮮——這些未必適合每一個人,但是適合大多數正常人口味的。我相信,世上當然也會有人覺得辣椒炒蘋果、紅燒橘子皮很好吃,但畢竟不會那麼多吧?
就是說,老店鋪的老正宗,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但基本可以代表這種潛台詞:
「以某一類風格,依靠做這類食物經驗的大量總匯,做出在某類風格下(比如偏甜、偏辣等),對這些食材的最優處理,而且保持穩定產出」。
這是時間和技術的總匯。未必適合每個人的口味,但一定有其價值就是。


當然,我也明白,現代社會了,食材流通了,新食物在不斷被發明。對於固執本鄉口味的人而言,正宗並沒有很大的意義,甚至可能拖後腿。因為許多正宗的店恰好會拒絕變通,而許多老店用的調味料較少,因陋就簡,反而不妙。實際上,世上現在有各類在他鄉進行過改良的食物。加州卷壽司最初產在洛杉磯。重慶本地沒有雞公煲的老店。天津飯是日本人編出來的。美國人吃的歡樂的左公雞是彭長貴廚師的創造。美國人吃的披薩和義大利人完全不一樣。20世紀40年代,給南京官太太們做飯的川菜廚子,會被迫在回鍋肉里加上豆腐乾;法國人都會在西班牙海鮮飯Paella里擅自加雞肉塊;諸如此類。食物總是得因地制宜,而我們所期望的,「原汁原味的美食」,往往並不一定符合我們的習慣。我們這裡經常說個笑話:一個德國人愛吃土耳其旋轉烤肉kebab,總是嫌德國的改良烤肉不正宗;真去了伊斯坦布爾回來,一路大罵,一頭扎進德國改良土耳其旋轉烤肉店就不出來了。

這種時候,提倡食物的正宗,更像是賣一種本鄉土特色了。是差異化。

最後,食材強調本土正宗,還是有必要的。因為肉類、蔬菜、水果、酒等,不同產區,的確不一樣。有些東西可以依靠調味來彌補,但有些東西得依賴良好食材。這時候,正宗與否就有意義了。法國的布雷斯雞、日本的四萬十川海苔、我國不朽的郫縣豆瓣醬。味道是可以調的,但調味的原材料本身要很對位才行。這時候,正宗作為質量標準,又有意義了。


我打個比方。
以前,化妝術不流行時,大家就說:鎮上張家家教好,基因妙,出來的姑娘都美,娶親一定要娶張家宗族出來的姑娘。
後來,化妝啊、整容啊都很流行,張家姑娘還堅持樸素模樣,這時候呢,張家姑娘作為美女被欣賞的意義不那麼大了,大家喜歡,主要還是因為歷史沿襲,以及相信張家教育姑娘水準源遠流長,應該還有可取之處,跟別家就是不同。
大致如此。


1、意義只對於人。
2、我稍微了解一些飲食歷史,即在五十年這樣短的時間尺度,也幾乎沒有什麼食物是一成不變的。
3、「正宗」一詞在交流時候,通常指代某個地區,在某個特定年代的做法或近似做法的合集。這(些)做法可能如 @林珂兄說的「往往代表著當時歷史環境的局限性」,也可能是當時一位或一批權威並且有前瞻性的人士對原有做法進行了革新,好處之大令大家紛紛效仿。
4、但僅僅用來指代3,其實對於減少交流成本的意義很小。
5、在用「正宗」這個詞時,潛在對立的詞是「邪道」。
6、多數人使用「正宗」一詞,只為了攻擊另一種(些)做法。而且他們通常既不知道2,也不了解3。
7、我認為交流的時候少用「正宗」這個詞比較有效。不過在雙方都確定具有背景知識的情況下,想以這個詞來獲得優越感請隨意。


食品的正宗與否,其實是邊界比較模糊的問題。每個地方名吃在其當地其實也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做法,做出來的味道也千差萬別,而且其中的食材、調料、做法也在隨時代變化而變化。但是為什麼我們還要執著於「正宗」呢?事實上,我們並不是單純的在吃某種食物,而是在體會產生這種食物的社會文化、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當地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也可以說這是一種用味覺進行的旅行。就如同旅行的意義不在於旅程中舒服與否,品味一種地方名吃也不在於味道有多美妙,而是貴在其是否真實的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未知的領域。

在當下人口、信息、物產流動如此頻繁的時代,「正宗」的名吃已經像千篇一律的城市風光一樣,慢慢失去原有的那些特質,我們在吃這些食物時也就難以體會到這種食物所蘊含的豐富信息了。

中國文化中與西方文化在審美上有很大的差異,其中最重要的差異就是中國人將味覺作為一種極為高等的審美感官方式,西方是將視覺和聽覺作為最高審美的感官方式。這種獨特的審美方式,與中國幅員廣闊、物產多樣不無關係,這也是一個農耕文明發展出來的特有文化。縱觀中外各國,凡是對食物、對味覺有著特別追求的文明,基本上都是農耕文明,比如義大利、法國、俄羅斯。中國語言中,對美的形容往往都是如品味、神品、逸品、人品之類的味覺的評價辭彙,足見味覺之於中國人的地位。

歐洲人品酒,可以品出釀酒原料產地以及原料生產年代的天氣狀況,至於酒是否可口,其實是次要問題,因為很多年代太久遠的酒早已變質了。這跟吃正宗食品是一個道理。你說這是裝逼也好、是吃飽撐的也好,這都無所謂,每個人對價值的判斷都是不一樣的,三觀不同,那就是道不同,道不同不足與謀。


你沒吃過正宗的怎麼知道正宗的不好吃?怎麼就敢說正宗的不好吃?你在北京一家寫著正宗川菜的飯店吃了水煮魚毛血旺就敢說自己吃過正宗川菜了?!!!聽服務員說我們的食材都是從當地運過來的,你覺得吃到的就正宗了?正宗的川菜是,川食材,川鹽,川味精,川豆瓣,川水,川人,還有說要川火的。到頭來就是去當地吃的才正宗,有位知友的答案很好,可惜我不會@人,借他一句話:如今的正宗一詞,大多是商家的營銷噱頭。此正宗非彼正宗…有人說正宗是偽概念的我也呵呵了,沒有正宗一詞,國宴為什麼在原料的選,用等方面那麼下功夫?僅僅是食品安全?怕吃了拉肚子嗎?


以前我形容食物時,也會用口味是否正這個說法。蘇州奧灶面到了北京的松鶴樓就變成了狂加花椒的版本也是讓我失望吐槽不已,扣上了不懂亂做的帽子。直到讀到汪朗《刁嘴》中《「正宗」與「左道」》這篇,那麼以後談論食物正宗的問題就能三思而慎言了。


註:汪朗,汪曾祺之子,祖籍江蘇高郵,秉承家父遺風,懂吃,能寫,自稱「我的文章雖然都與吃喝有關,但既非美食巡禮,更非烹飪要義,與添油加醋切蔥搗蒜相去甚遠,更多是想去寫出點吃喝之外的意思,對某些現實問題發些感慨,說點閒話。」

後記:是的,個人而言,我還是會對北京松鶴樓做出讓人想翻白眼的蘇州菜嗤之以鼻不會再去,畢竟,這些菜,我想吃的是原汁原味。


這個問題很深奧,涉及的方面非常多,我想就餐飲業這方面說一下,我在外地從業生涯中遇到過客人僱主對我的菜品提出的意見有正宗,當然也有不正宗。正宗的客人而且喜歡的,皆大歡喜。不正宗的就改,改到喜歡為止。也會有人說什麼破廚師做的什麼亂七八糟的菜,我只能說商業利益是老闆需要追求的,而我們作為員工只能聽老闆的話咯。餐飲很多老國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做得很不錯,每次去都能吃到正宗的食物。我理解正宗在餐飲食物代表純正的傳承,不管是食材本身還是烹飪技法。怎麼界定這個純正的傳承是否正宗,這又是一個問題。除非像西貝直接把黃老漢和張爺爺請到店裡。正宗對於食物的意義在於,會起到接觸它的受眾感覺上是不變的,正確的,原味的。我糊塗了…………


正宗其實就是公認的意思。


跟著漲工資湊個熱鬧,簡短的理解,「正宗」的本源是在描述產品屬性(食材、工藝、味道),後來發展為營銷屬性(口碑、品牌、安全感),在商品大流通、口味大串聯的今天,我相信這個詞的重要度在日趨下降,消費者更關注好不好吃、商家更在乎好不好賣,這些基本的邏輯終會取代正不正宗這樣的概念之爭,總的來說,是件好事。


還記得王昭君的悲劇嗎?

當年皇帝只看畫像,不看真人,結果和四大美女擦肩而過,後悔得直掉眼淚。

食物正不正宗,本來是不在乎的,但在吃了日本的麻婆豆腐,威尼斯的魚香肉絲後,我覺得追求正宗還是有些意義的。

至少,不會因為某個廚子的演繹,而誤解了一道名菜,錯過那麼多好吃的。

沒吃過正宗的,怎能知道喜不喜歡?沒見過真人,怎能知道好不好看?


個人認為,正宗意味著一個基準,不會任由各地優化而造成基準的不明確。
這個就好像普通話一樣,中國這麼一個大國,方言千百種,不確定一個基準勢必造成交流困難。


我只說一個點:
對於過橋米線,它必須在雲南蒙自


「正宗」原有的定義,應該是指一道菜在一定時間段內相對穩定的呈現方式,這裡的呈現方式,包括食材、調料配比和烹飪手法等。

那麼,「正宗」是不是從來不發生變化呢?答案是否定的。百年前的馬卡龍,糖粉比例、風味等,和時下流行的馬卡龍差別是很大的。

那「正宗」是不是和「好吃」畫等號呢?答案是不一定。「正宗」的百年前的馬卡龍是非常甜膩的,對於大部分現代人都不太能大喊好吃。而在法國,大眾喜歡的「好吃」的馬卡龍,則是經過當代的甜品師改良的版本,比如Pierre家的馬卡龍。

時至今日,「正宗」更多的成為了商家營銷的概念,滿大街可見的「最正宗的重慶小面」,「最正宗的四川火鍋」。而事實是,很多時候這種宣傳自己「最正宗」的店鋪,不僅和原產地的食物差之千里,也沒有改良到讓人覺得好吃。

相對於一味強調堅守「正宗」,我認為更好的對待食物的態度是「有傳統無正宗」。

抱著更開放的態度,不斷豐富和改良,在尊重食材和傳統的基礎上去無限接近更美味食物的可能。也正是無數多的偉大廚師抱著這樣的態度,我們現在才吃到了有蔬菜的天婦羅、抹茶味的馬卡龍呀。


小的時候,總是吃不慣姥姥做的酸菜,嫌口味太奇葩了。但現在姥姥老了,不能在做酸菜了,這時候再去吃別人和市場上的酸菜,就真的覺得不正宗了。


離開故鄉去求學,一看到新疆餐廳都要去嘗嘗,但羊肉串,抓飯,烤包子都覺得是說不出的怪。而以前家鄉里,曾經覺得最不正宗的店,都覺得無比正宗美味。


也許當人們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記憶最深處的食物中時,那種無可替代的感覺就是正宗吧!有時候,可能跟那些好不好吃真的無關!


首先呢,要還原一道正宗的菜,原材料要正宗(只是這一點估計很多菜就已經無法再現了),其次有了對的食材還要通過正宗的烹飪方式來製作,這才算是一道完美正宗的菜。

那只是做出來就夠了么?怎麼評價一道菜是正宗的又是一個問題了。其實每個人對正宗的概念都只是通過自己的經歷得來的,比如我是沒吃過這個世界上第一套煎餅果子的,那麼我有立場評論一套煎餅果子是否正宗么?顯然很牽強,因為在我的認知里煎餅果子是不放香菜的,可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煎餅果子都開始放了,那麼一個2010年後出生的人在他以後的人生記憶里也許加香菜的煎餅果子才是正宗的吧,那我的煎餅果子又算什麼呢?

正宗其實是一個偽命題,正宗並不等同於好吃,而且並不能因為我在發源地,或者因為我是那裡的人而做的這個東西就是正宗的,其實各地掛著正宗的招牌更多時候是表明了一個立場,比如我可能是那裡的人,比如我用的是那裡的食材,比如我這裡的炸醬麵是甜的,比如我這裡的煎餅沒香菜。

它會讓你潛意識裡有一種安全感,覺得「嗯,他們是不會亂來的」可現實有的時候也是很殘酷的,我多少次在外地的正宗天津煎餅果子里吃到香菜啊

其實在國外「正宗」這個說法並不常見,更多的會用「傳統」這個意思的詞來代替,那麼這又意味著什麼呢?可能意味著一種態度,一種精神或者說執著,有著和「正宗」相似的作用,你會傾向於相信他們是不會亂來的「這是家傳統的漢堡店,他們不會在cheese burger里加香菜」。


所以對於偏向於保守和不大想冒險的人來說無論「正宗」還是「傳統」都會像一個安全島一樣讓你不用操哪些無關緊要的心,可以放輕鬆的享受一頓飯。


當然,這是商家希望你做的


我所在的小吃行業,常常把正宗掛在嘴邊的人有三種。

第1種,他們認為的正宗一般是指發源地的最初口感,因為他們潛意識認為最初的口感才是獲得成功流行的關鍵,而一款小吃在經過不斷的傳承中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改變。

第2種,為了突出自己小吃口味的特點,體現自己做小吃手藝的優越性,這類人主要是從事餐飲行業培訓,又拿不出案例證明自己手藝的優勢,索性直接以正宗命名。

第3種,根本不懂餐飲,不知道用哪種詞語表達對餐飲極限的評價,所以通常問的問題都是你手藝正宗不正宗,你的小吃正宗不正宗。

總體而言正宗二字主要是追求一種最初流行開來的影子,那個影子畢竟獲得了成功,被人認可,而且接受的人群比較多,找到這個影子至少自己心裡覺得離成功更進了點。

接下來說說打著正宗二字的祖傳配方靠不靠譜。

1.我們經常能在電視上,看到餐飲類的節目邀請一位自稱祖傳配方的某某某宮廷雞、宮廷滷肉……
自稱上百年的傳承。
不懂的人一聽,哇,真不得了,這節目看的真他么值,咱沒皇上命但是也能吃到皇上菜。你想想皇上的菜能不好吃嗎?於是眼珠子瞪直了瞅,生怕漏掉啥,更細心的大媽還會拿出自己的小本本邊看邊記。

但是實際上可能嗎?
根本就是扯淡,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現在的很多很多香料都是進口的,比如緬甸的香砂仁、越南的黃侄子、印度的丁香……

皇帝那個時代有這麼好的物流條件嗎?

2.在說一點,香料的品質和雨水、天氣、溫度、土壤、肥料…………等等等等……等等等等…………都密不可分,我們就不談植物的自然轉基因了,就這些條件經過了幾百年的變化,當年的香料還是如今的香料嗎?

我家農村的,就我家房前那片地和房後那片地同樣種大蔥,長出來的效果都不同,你說祖傳配方有意義嗎?

而且那個時代的咱們就當他有克度秤,幾克幾克的嚴格型配方難道不需要加量減量嗎?

終歸一句話,所謂的正宗噱頭大於實際。


推薦閱讀:

烏克蘭是不是真的很窮?
你覺得最好吃的糖是什麼牌子或者什麼類型的糖呢?
為什麼國內超市刷卡後不能像國外的一樣有 cash back?
如何透過身邊小事發現某些大趨勢?
你有沒有過突然感覺活著沒有任何意義了?

TAG:生活 | 烹飪 | 食物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