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後人類出現前的地球,曾經出現過哪些生物圈霸主?

最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希望有朋友來解惑。謝謝。


長文多圖預警,流量黨請開WiFi,全文約17000字,如果您很忙請有足夠時間再來閱讀,因為實際上恐龍滅亡後的歷史也很複雜而精彩,我寫了這麼多其實還只是觸及了皮毛。所以這篇答案最後寫成了逐漸展開式,但是水平有限很多也沒法寫所以暫時只能寫到這了,如有錯誤請及時指正,個人水平有限內容僅供參考。

~~~~~~~~~~~~~~~~~~~

大格局上講,先是鳥類和陸棲鱷類繁盛過一陣子


鳥類比如:始新世時期歐洲的加斯頓鳥(Gastorni),北美洲的營穴鳥(Diatrym)之類的巨型鳥類。

如圖,加斯頓鳥,也譯戈氏鳥或冠恐鳥。

除鳥類外還有各種陸棲鱷類,比如西貝鱷類和鋸齒鱷類等:

然後從始新世後期開始亞歐大陸、非洲和北美洲就是哺乳動物的天下了,哺乳動物家族裡出現了許多大型食肉動物比如始新世晚期的安氏中獸:

還有許多巨型植食性動物比如漸新世到中新世的巨犀類。

不過南方大陸上哺乳動物其實也挺繁盛,只不過沒有完全佔領最高生態位,而是和巨型鳥類等分享最高生態位。直到人類到來。


人類也是哺乳動物,所以實際上現在仍然是哺乳動物時代。


畢竟外行,如有錯誤請及時指出。

——————————分割線———————


4月28日補充:

後半段哺乳動物一統天下的過程說得太簡略了,再稍微展開一點吧。

總體故事線就是哺乳動物如何一步步壯大,並最終一統天下的故事

首先,為了防止大家看到後面看暈,先放張時間表吧,聲明,時間長短並沒有按比例畫出,實際上從恐龍滅亡到現在的時間還沒有白堊紀從頭到尾的時間長

恐龍類的分類等級是總目,為了公平起見,就不拿整個哺乳綱和恐龍總目比了,那樣顯得以大欺小。所以這裡就先討論一下哺乳綱的其中一個分支——勞亞獸總目,哺乳動物能一統天下,一統海洋,進軍天空,基本都是這個家族的功勞。

勞亞獸總目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子分支:

1.中獸類(一類已滅絕早期肉食性動物)

2.鯨偶蹄目(豬駱駝牛羊鹿鯨河馬等)

3.肉齒目(另一類已滅絕早期肉食性動物)

4.食肉目(貓科犬科熊科海豹等)

5.鱗甲目(穿山甲)

6.奇蹄目(馬犀貘爪獸雷獸等)

7.南美有蹄類(南方有蹄目、滑距骨目、焦獸目等)

8.翼手目(蝙蝠類)

9.勞亞食蟲目(鼩鼱、鼴鼠、刺蝟等,它們都不是老鼠!跟嚙齒類也沒關係!!!)

10.還有就是恐角目、紐齒目、全齒目等等一堆很原始的後來全部滅絕的類群。

我們從始新世(約5600萬年前~3400萬年前)開始說起,先看看始新世天下的格局:

始新世時期,南美洲與南極洲之間的連接斷開且尚未撞上北美洲,南極洲與澳大利亞之間的連接斷開,紐西蘭或者說西蘭洲在更早之前就與澳大利亞分開,這幾塊大陸各自成為孤島大陸,與主要大陸的歷史進程脫離,因此在之後的幾千萬年里一直保持著原始的風貌,所以這幾塊大陸後面再講。

什麼叫「主要大陸」呢?斯塔夫里阿諾斯版的《全球通史》里講到,亞歐大陸一直都是世界歷史的中心。雖然他講的是人類歷史,不過放在哺乳動物發展史里,這句話再加個非洲和北美洲就仍然適用。而勞亞獸總目就起源於亞歐和北美。

非洲、亞洲、歐洲此時連在一起,歐洲與北美洲此時通過格陵蘭相連,因此這幾塊大陸構成了一個廣闊的大世界,大世界就意味著這裡的生物更加見多識廣,面對更多挑戰,因此進化更快,歷史進程蹭蹭往前邁。而發源於亞歐和北美的勞亞獸總目就因此開始成長為一個實力強大的家族,在始新世時期,由於氣候開始劇變,它們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脈,一路過五關斬六將,開始了一統天下的征程。

一、始新世時期

首先是一統亞歐大陸、北美和非洲。始新世以及始新世之前的古新世,哺乳動物已經演化出許多食肉動物,它們主要來自中獸類,中獸類是鯨偶蹄目(豬牛羊鯨河馬等)的親戚。中獸類一直是早期哺乳動物里主要的食肉動物之一,比如厚中獸,中國中獸等。但是它們沒有完全推翻鳥類的統治,因此還不能說是地球霸主。

始新世中期之後,巨型鳥類被幹掉了,亞歐、北美、非洲的許多原始哺乳動物,比如有袋類和多瘤齒獸類,也競爭不過勞亞獸總目而滅亡了。勞亞獸總目的哺乳動物算是完全統治了亞歐和北美,到了始新世晚期,亞洲出現了安氏獸,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肉食性哺乳動物之一,不過它們與現代食肉類沒有什麼關係,以前科學家們認為安氏獸屬於中獸類,所以叫它「安氏中獸」,但是現在新發現的證據表明它們並不屬於中獸類(謝謝大家指正,生物分類經常會隨著新證據的發現而不斷修正)。如圖,安氏獸:

植食動物方面,之前古新世晚期就已經出現了一些比較大的植食性動物,比如全齒目里肩高1米,身長2.5米的冠齒獸。

始新世中期亞洲和北美洲恐角目里出現了一些巨獸,比如尤因它獸(如下圖)和戈壁獸。

始新世晚期,在北美、亞洲和東歐,奇蹄目里的雷獸科,發展出了許多巨獸,比如肩高2.5米的錘鼻雷獸,如下圖

不僅是陸地,此時勞亞獸總目的哺乳動物已經進軍海洋,成為新一代海洋霸主,還是前面提到的鯨偶蹄目,中的一支,在始新世早期進入了海洋,發展成為鯨類。如下圖,生活在5000萬年前始新世早期的巴基鯨(Pakicetus),是的你沒看錯,這個看起來像老鼠的傢伙就是鯨的祖先

到始新世晚期,鯨類已經成長為巨無霸,比如龍王鯨(Basilosaurus),身長18米。也譯為械齒鯨、古蜥鯨,如下圖,龍王鯨化石,看起來像巨型蜥蜴,這就是它名字的由來

二、漸新世到中新世中期

之後的漸新世(3400萬年前~2300萬年前)到中新世(2300萬年前~533萬年前),哺乳動物已經勢不可擋了,此時北美洲繼續向西漂移,於是與歐洲的連接斷開,暫時獨立發展。在北美洲,亞洲和歐洲,鯨偶蹄目中的另一支開始崛起,那就是巨豬科,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完齒豬(Entelodon)和恐頜豬(Daeodon)。如下圖,恐頜豬化石

恐頜豬是雜食性動物,也有一定肉食性,類似熊,不過如果肉食的話,它們將面對一個強勁的對手——鬣齒獸類。雖然帶個「鬣」字,但與鬣狗沒什麼關係,也不屬於現代食肉類,而是屬於一個更加古老的食肉動物家族:肉齒目。肉齒目之前就已經出現,此時它們已經完全取代了中獸類的地位。如下圖,巨鬣齒獸(Hyeanodon gigas):

鬣齒獸類裡面,有些種類體型也很巨大,比如非洲的偉鬣齒獸,身長3.5米,體重600公斤以上。

漸新世至中新世這段時間裡,植食性動物里比較引人注目的就是巨犀類了,它們來自奇蹄目家族,與現代奇蹄目成員犀牛有一些親緣關係。巨犀的體型巨大,有些種類可以長到15噸,想想也是,這個時期的肉食動物個個都像現代犀牛那麼魁梧,植食性動物能不長大點嗎?

除了巨犀類,奇蹄目的另一個分支也很繁榮,那就是爪獸類,如下圖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此時勞亞獸總目已經稱霸亞歐大陸、非洲、北美洲,植食性動物里先是全齒目、恐角目之類的古老的原始類群繁榮,然後奇蹄目繁榮,肉食性動物里,一開始中獸類是主要的肉食性哺乳動物,然後安氏獸稱霸過一段時間,然後是肉齒目。鯨偶蹄目陸地上初露鋒芒,海中橫行無阻。

三、中新世(2300萬年前~533萬年前)

不過正是從中新世開始,格局開始改變,植食動物里,鯨偶蹄目的勢力越來越壯大,比如我們熟悉的鹿科、長頸鹿科等開始出現,牛科也從中新世開始迅速壯大,大有取代奇蹄目的趨勢。

不過鯨偶蹄目在陸地上得意的時候,海洋里倒是陰溝里翻了船,被它們欺負了上千萬年的鯊魚里殺出一匹黑馬,那就是巨齒鯊(Megalodon),身長15米,重40噸,完全可以捕殺大型鯨類。如下圖,巨齒鯊與霸王龍對比圖:

不過這並不是說鯨偶蹄目就真的屈服於巨齒鯊了,與巨齒鯊生活在同一時代的鯨類中,也有兇猛的肉食性鯨類,比如利維坦鯨類(Livyatan),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其中的梅氏利維坦鯨(Livyatan melvillei),也譯為梅爾維爾鯨。如下圖,梅爾維爾鯨、巨齒鯊和滄龍、海王龍的對比:

另一邊,陸地上的肉食動物里,「食肉目」家族開始崛起,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它們是人類最熟悉的食肉動物,也是人類時代最主要的肉食性哺乳動物。也就是說,肉齒目後來被徹底趕出歷史舞台。

北美洲繼續向西移動,繞到了地球另一邊,撞上了亞洲,亞歐非北美再一次連成一體。亞歐大陸的新興食肉目湧入北美洲。

食肉目的早期代表,就是犬熊類,分布於北美、亞歐,中新世時期,它們已經很繁榮,並且大有與肉齒目一爭高下之勢。如下圖,犬熊

除犬熊外,巴博劍齒虎、偽劍齒虎等也在這一時期出現,不過它們並不是劍齒虎的直系祖先,也不是貓科動物。


四、中新世晚期至更新世

中新世晚期之後的歷史,大家就都比較熟悉了,貓科、犬科、熊科等新型的食肉目成員繁榮,首先是貓科的一個子分支:劍齒虎類在北美和亞歐開始繁榮,到上新世晚期(約300萬年前)南北美洲被中美洲地峽連通,包括劍齒虎和鯨偶蹄目在內的大批新興哺乳動物湧入南美洲這塊閉關鎖國了幾千萬年,發展階段還停留在遙遠過去的世外桃源,於是也就像我們熟悉的鴉片戰爭一樣,落後就要挨打,於是南美洲的許多原始物種滅亡。自此,勞亞獸總目帝國的疆域擴展到了南美洲。

先寫到這,後面有空再補充其他大陸的情況,以及其他哺乳動物的大致情況。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有錯誤請及時指出。

~~~~~~~~~~5月5日更新~~~~~~~~~

碼完了報告回來繼續寫

先看看南美洲,南美洲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大陸,自恐龍時代起就與其他大陸分離,成為孤島大陸,因此這裡的生物與其他大陸完全不同,甚至時至今日也保存著許多與眾不同的物種。

一、南美洲格局形成的背景

(一)恐龍時代第一撥到達南美洲的哺乳動物

1億多年前,恐龍還沒滅絕的時候,南美洲就與北美洲和非洲分裂,於是這裡的哺乳動物就乘著「南美洲」號孤舟,隨著南美洲的漂移踏上與其他大陸的哺乳動物不同的發展道路。隨著時間推移,它們進化得和其他大陸的哺乳動物不再一樣,形成了哺乳動物的另一個分支——異關節總目,也叫「貧齒總目」(謝謝評論的小夥伴提醒,其實還是異關節總目的說法更正確一點,不過貧齒總目也有地方這麼叫)。

圖中涉及到一個名詞「胎盤哺乳動物」,這是哺乳動物最重要的一個分支,不僅包含了貧齒總目和勞亞獸總目,也包括了人類等哺乳動物。胎盤哺乳動物也叫「有胎盤類」或「真獸類」,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是最重要的一類哺乳動物,這一點我後面再繼續介紹。

異關節總目/貧齒總目主要包括以下幾類動物:

1.帶甲目(犰狳(qiú yú),雕齒獸,星尾獸等),也叫有甲目

2.披毛亞目(樹懶,地懶等)

3.蠕舌亞目(食蟻獸等)

畢竟是南美洲的動物,所以可能對咱們生活在亞洲的中國人來說它們的名字實在是太陌生了,除了去年靠電影出名的樹懶。不過沒關係,名字只是個詞而已,知道它是什麼才重要。為了避免跑題,這幾種動物的介紹放到後面。

(二)恐龍時代末期第二撥到達南美的哺乳動物

南美洲的歷史當然不會這麼簡單,貧齒總目始終沒能成為南美洲的霸主,恐龍時代它們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生活在恐龍的陰影下,恐龍滅亡後它們繁榮起來但是仍然是「被統治階級」。但後來來到這裡的哺乳動物就沒這麼簡單了。在南美洲第一次成為孤島大陸後,一次偶然的機會,大概是在恐龍時代末期,南美洲與北美洲偶然「擦」過,一小撥北美洲的哺乳動物趁機進入了南美洲。

算起來,它們是第二撥到達南美洲的哺乳動物了。這撥哺乳動物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來自北美的勞亞獸總目的一個分支,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南美有蹄類的祖先,它們本來是勞亞獸總目的一支,但是進入南美洲之後就發展壯大成為一個新的家族;另一類來自哺乳動物中一個古老的分支——有袋類

說起有袋類,實際上大家並不陌生,袋鼠和考拉就是澳大利亞的有袋類,不過可能很多人忘記了南美洲也有有袋類,南美洲的有袋類大部分屬於美洲有袋總目,比澳大利亞的澳洲有袋總目更加古老和原始。

事實上,有袋類和胎盤哺乳動物分屬兩大完全不同的分支,如下圖,這一點後面再說,不過度娘上這種介紹應該很多。

在恐龍時代末期這次短暫的親密接觸後,南美洲和北美洲再次斷開,直到6000多萬年後才再次相連,這期間,南美洲的生物幾乎一直「偏安西南」,與世隔絕,開始了與眾不同的進化歷程。

二、古新世~中新世初期(6500萬~2300萬年前)

恐龍滅亡後,首先進入古新世(約6500萬年前~5600萬年前),南美洲的哺乳動物開始繁榮,但是體型都很小。植食性動物中出現了一些小馬大小的南美有蹄類,不過個人覺得這個重量級而且是植食性動物也不能算是霸主吧。雖然南美有蹄類有著勞亞獸總目的血統,但是環境才是造就一種生物的更重要因素,所以之後幾千萬年里南美有蹄類完全保持著任人宰割的植食動物的生態位。

因此此時和其他大陸的情況一樣,南美洲由陸棲鱷類和鳥類統治,南美洲的陸棲鱷類主要是西貝鱷類(Sebecosuchia),在古新世時期的南美洲稱雄一時。如下圖,西貝鱷類里的Bretesuchus,以捕食南美有蹄類為食,Bretesuchus身長約4米,是兇猛的陸生肉食性鱷類,在當時的南美洲應該稱得上是霸主了。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By Fbarrios84

除了西貝鱷類,還有另一種古新世時期南美洲的爬行動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泰坦蟒(Titanoboa),身長10~14米,體重超過1噸,

之後的始新世時期,西貝鱷類依然繁盛,西貝鱷類一直在南美稱霸到中新世,而鳥類的祖先恐龍也屬於爬行動物,所以從這一點上看,雖然中新世之前亞歐非北美就已經進入了哺乳動物統治的時代,但南美洲卻依然停留在爬行動物統治的時代。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By Nobu Tamura

事實上,中新世時期鱷類中另一個分支也很繁盛,那就是鱷魚類,比如南美洲的普魯斯鱷(Purussaurus),身長超過10米,體重2.5~5.5噸。如下圖

至於統治南美洲的鳥類,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駭鳥類(Phorusrhacidae)了,有時也譯為「恐怖鳥」。

駭鳥通常有1~3米高,是一類巨型地棲肉食性鳥類,但是與始新世時期稱霸歐洲的加斯頓鳥不同的是,駭鳥的親戚是鶴科,而加斯頓鳥則是雞形目的遠親。

駭鳥類從古新世就出現於南美洲,一直在南美洲稱霸到上新世晚期,北美洲的新興哺乳動物入侵。鳥類的祖先是恐龍,而鱷類也是恐龍的表親,所以可以認為南美洲在中新世之前依然保留著恐龍時代的「遺風」,與已經被勞亞獸總目統治的亞歐非北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中新世至上新世晚期(2300萬~258萬年前)

不過,從中新世開始,格局略微有些變化,駭鳥類的統治依然持續,但是陸棲鱷類逐漸滅絕,南美的哺乳動物終於開始崛起,南美有蹄類依然保持植食動物的本性沒變,因此反抗鳥類和陸棲鱷類統治的任務就落在了有袋類的身上,比如中新世早期出現了諸如袋鬣狗(南美

袋犬),以及歧袋鬣狗(卡拉袋鼬,個人覺得卡拉袋鼬這個翻譯極不準確)等稍大型的食肉哺乳動物,它們都屬於「袋犬目」,不過現在有學者認為袋犬目實際上並不屬於真正的有袋類,不過這只是分類標準的問題,不管怎麼說,至少袋犬目也還是有袋類的姊妹系。如圖,袋鬣狗(Borhyaena)

袋犬目里最有名的就是袋劍齒虎了,它之所以有名就是它和此時在亞歐崛起的劍齒虎家族不約而同地進化出了劍齒,而且體型上也很像劍齒虎,所以起了這麼個名字,不過這當然不是因為它們是親戚,這屬於「趨同進化」的現象。如下圖,袋劍齒虎。感覺圖片作者是參考了考拉和袋鼠這些現代有袋類的蜜汁小眼睛啊。

袋劍齒虎一直與駭鳥共同統治南美洲,但始終未推翻駭鳥的統治。上新世晚期當來自北美洲的劍齒虎類入侵南美洲時,原始落後的袋劍齒虎競爭不過,很快就滅絕了。

不過說起劍齒虎類,其實劍齒虎亞科是一大類動物,我們最熟悉的那種精確地來講應該是其中的刃齒虎屬(Smilodon),如下圖,跟袋劍齒虎完全不同的畫風,刃齒虎這就是一副典型的貓科動物的樣子了,只不過萌萌的短尾巴有點齣戲

和袋劍齒虎最像的劍齒虎類就是刃齒虎,而且刃齒虎屬也是在上新世晚期入侵南美洲的劍齒虎類之一, 所以袋劍齒虎和刃齒虎這兩種動物在歷史上也應該確實見過面,以上幾點巧合真可謂是進化史上最有趣的巧合,不知道它們面對面的那一刻心裡是什麼想法:「卧槽,居然和這貨撞『牙』了!」「不行不能忍,我的劍齒才是最帥的!」……一山不容二「虎」——袋劍齒虎滅絕了。

同時,來自北方的勞亞獸總目在始新世就打敗了鳥類,到了上新世時實力更是今非昔比了,所以南美的駭鳥也很快敗給了來自勞亞獸總目家族的劍齒虎,沒多久南美的駭鳥也滅絕了。

但是駭鳥中有一支進入了北美,發展成了一個新的分支——泰坦鳥類,並且與北美洲的劍齒虎類平分秋色,一同統治北美洲,直到距今1.5萬年前人類踏上北美洲,泰坦鳥類才最終滅絕。

於是,在上新世晚期之後,南美洲的霸主由原來的駭鳥類和袋犬類換成了由北方入侵的食肉目

四、漸新世至更新世晚期(3400萬~1.2萬年前)的大型植食動物和其他非掠食性動物(對哺乳動物來說,食蟲動物是自成一家的,並不算作一般食肉動物)

(一)南美有蹄類(南方有蹄目、滑距骨目、焦獸目等)

南美洲的植食哺乳動物也很有特色,在漸新世早期,南美洲開始出現巨型的植食動物,它們依然來自南美有蹄類,其中的代表就是焦獸,身長3.3米,和現代的犀牛差不多大,如下圖。雖然長了個大象似的鼻子,不過與大象沒有關係,鼻子可以變,身體的主要部分才是本體。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by DiBgd

到了中新世,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大型植食性動物,它們中很多來自南美有蹄類的另一個分支——南方有蹄目,比如身長2米,體重約600公斤的平齒獸(Homalodotherium)以及島齒獸(Nesodon)。為了不跑題就不介紹了(好吧其實是我也不太了解)。

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南方有蹄目中比較有名的大型植食動物之一出現——箭齒獸(Toxodon),箭齒獸肩高1.8米,和現代犀牛差不多大,如下圖,箭齒獸化石

滑距骨目也是南美有蹄類里比較繁榮的一類植食性動物,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更新世時期的後弓獸(Macrauchenia),肩高2米,體重500公斤,如下圖

(二)貧齒總目(帶甲目、披毛亞目、蠕舌亞目)

從中新世開始,南美洲最古老卻最默默無聞的居民貧齒總目開始崛起,到上新世晚期之後,它們已經進化出一些巨獸。

首先看看帶甲目,前面說的我要介紹一下貧齒總目的幾類主要動物,這裡就先填個坑,簡單介紹一下帶甲目:帶甲目,它們的皮膚骨化,形成了一層堅硬的盔甲,有點像恐龍時代的甲龍。帶甲目中有一個分支活到了現代,那就是犰狳(qiú yú),如下圖

這裡我還是想強調一點,我經常在網路上看到很多朋友把犰狳當成穿山甲,或者認為犰狳是穿山甲的親戚,不過其實大家仔細觀察一下就能發現犰狳和穿山甲的區別是非常大的,犰狳的盔甲由皮膚骨化而來,所以看起來就像皮膚上密密麻麻整齊擠在一起的小顆粒;而穿山甲的鱗甲是角質鱗片,因此就是像魚鱗那樣的常見鱗片式排列,這反映了兩者的鎧甲有著不同的來源。

當然,如果大家還記得我前面說的,可能就發現了,穿山甲是起源於亞歐和北美的勞亞獸總目的成員,而犰狳是起源於南美洲的貧齒總目的成員,它們的盔甲都是後來才各自獨立進化出來的,除了都屬於哺乳動物之外並沒有親緣關係。

扯遠了,繼續講犰狳真正的親戚——帶甲目的其餘成員,其中比較有名的當屬雕齒獸科,雕齒獸科更早之前就有化石記錄,但從上新世開始出現了一些巨獸,其中,有一種很有意思的動物,星尾獸(Doedicurus),如下圖,

星尾獸身長約4米,體重500公斤以上。它們的尾巴上有一個長滿棘刺的尾錘,這簡直就是哺乳動物版的甲龍,而且比甲龍的光禿禿的尾錘更有殺傷力。

再放一張雕齒獸科的「科長」——雕齒獸的圖,

雕齒獸沒有尾錘,體長3米左右。

接下來簡單介紹一下貧齒總目的另一個分支——披毛亞目,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其中的樹懶了,不過似乎有很多朋友把它們當成考拉,其實區別也挺明顯,仔細觀察一下就能區分,如下圖

所以與其說考拉像樹懶,不如說考拉像袋劍齒虎,看這眼睛鼻子耳朵~。當然實際上考拉和袋劍齒虎的關係也夠遠了。不過樹懶屬於貧齒總目,而考拉屬於澳洲有袋總目,考拉和樹懶的親緣關係更遠。

回歸正題,上新世至更新世時期的披毛亞目成員不僅是樹懶這種懶洋洋的瞌睡蟲,還有一些怪獸,比如更新世晚期的大地懶,身長6米,體重3噸,簡直就是個怪獸,這個「懶」字只是說明它和樹懶的親緣關係,大地懶可是一點也不懶,它們身體太大,不能生活在樹上,只能在地面活動。如下圖

貧齒總目還有一個分支叫蠕舌亞目,主要包括各種食蟻獸,蠕舌亞目和披毛亞目的關係稍近一些,共同屬於「披毛目」,鑒於它們沒當過霸主,這裡就不介紹了,放張大食蟻獸(Myrmecophaga tridactyla)的圖略表敬意。

五、上新世晚期的北美洲動物大規模入侵事件

300萬年前,中美洲地峽連通了南北美洲,北方的哺乳動物湧入南美洲,南美洲的動物一直偏安西南,競爭力完全無法和北方大陸的哺乳動物相比,因此大規模滅絕,袋犬目由於競爭不過以刃齒虎為代表的食肉目而全部滅絕,但是負鼠之類的原始有袋類活了下來。貧齒總目在這次入侵中活了下來並且依然繁榮,南美有蹄類也活了下來但很多種類滅絕。但是後來冰河時代結束時,貧齒總目中的巨獸全部滅絕,只剩下犰狳、食蟻獸和樹懶活了下來;南美有蹄類全部滅絕。當然,也有許多南美洲的動物進入北美洲,就比如負鼠,犰狳等。

不過算起來上新世晚期湧入南美的實際上是第四撥來到南美的哺乳動物了,那麼第三撥是誰呢,它們又是來自那塊大陸呢?後面再講吧。

實際上冰河時代結束時(更新世末期),第四撥進入南美洲的哺乳動物也有很多滅亡,比如刃齒虎,取而代之的就是貓科動物中新興的一些種類,比如美洲豹和美洲獅。至於第四撥里的植食動物,冰河時代結束時,也有大量滅亡,比如劍乳齒象,不過它們的滅絕也很可能與當時正好到達南美洲的人類有關。不過這撥植食性動物中也有很多活下來的,比如大家熟悉的「神獸」,神獸的學名是羊駝,屬於起源於北方的鯨偶蹄目,羊駝與亞歐大陸的駱駝是表親,它們最初都起源於北美洲,它們的祖先從北美洲進入南美洲這片神奇的土地之後就進化成了羊駝這群獨特的動物。

更新世末期之後,人類也來到南美洲,成為印第安人的祖先,其實他們也算是第四撥到達南美洲的哺乳動物。再後面的大家就比較熟悉了。

總而言之,南美洲先後四撥哺乳動物從其他大陸入侵,形成了南美洲如今獨特的生物面貌,但是,南美洲的哺乳動物也曾入侵其他大陸,別忘了始新世之前南美洲還和南極洲連著呢,當時的南極洲可不像現在這樣完全冰封,而是鬱鬱蔥蔥,長滿植被,有很多陸生動物在此生存。

沒想到南美洲寫了這麼多,最近比較忙,對不住了,再拖一次稿,下次接著寫南極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吧。

畢竟外行,分類部分僅供參考,有錯誤請及時指出

~~~~~~~~~5月19日更新~~~~~~~~~~

前面有個不嚴謹的地方,關於南美洲的四撥哺乳動物,實際上我只是指與現代哺乳動物關係比較密切的四撥哺乳動物,南美洲當然還有更古老的土著哺乳動物類型,不過它們在恐龍時代就滅絕了,與本文無關所以沒提。

澳大利亞

前面南美洲那段寫得太長了點,所以這裡就不啰嗦什麼歷史背景了,直奔主題吧,等等,歷史背景還是得說一句,澳大利亞、南極洲、紐西蘭在冰河時代之前的哺乳動物主要是有袋類,有袋類得名於它們腹部的育兒袋,它們沒有真正的胎盤而用育兒袋替代子宮的部分功能。前文提到了,有胎盤類起源於亞洲,而有袋類則起源於北美洲,有袋類有胎盤類一開始只是哺乳動物里的其中2個大分支,但是後來有胎盤類在其中一個子分支勞亞獸總目的帶領下完全統治了亞歐、非洲和北美,然後亞歐、北美和非洲的包括有袋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的其他所有大分支的成員就被團滅了,甚至後來還統治了南美洲,最終導致我們如今在亞歐、非洲、北美看到的哺乳動物幾乎全是有胎盤類,不論是貓狗牛羊豺狼虎豹等勞亞獸總目的成員,還是人類猴子猩猩老鼠大象等等其他生活在亞歐非北美的哺乳動物,全部都屬於有胎盤類。

而有袋類屬於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大分支,還是放圖更直觀

一、大型食肉動物

中新世之後,氣候繼續變冷,當然是相對之前來講的

於是南北兩極全年被冰封成為「新常態」,南極洲也就逐漸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冰封大陸,上面的陸生動物也消失了。

於是,只剩下澳大利亞和南美洲的有袋類依然繁榮。

(一)始新世至更新世

不過前面提到南方几塊大陸的哺乳動物始終沒能靠自己的本土哺乳動物獨佔頂級生態位,南美洲是這樣,澳大利亞也不例外,從始新世早期開始,這裡就有許多陸棲鱷類,不過這裡的陸棲鱷和亞歐大陸的鋸齒鱷以及南美洲的西貝鱷不同,這裡的陸棲鱷類屬於另一個家族——馬氏鱷類(Mekosuchinae),

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金卡納鱷(Quinkana),金卡納鱷生存於漸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晚期,身長3米,在當時的澳大利亞算是一霸了。如下圖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by Apokryltaros at English Wikipedia

(二)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

不過澳大利亞的有袋類里也有一些食肉動物,只不過和那些巨大的爬行動物相比似乎要當霸主還不夠格,不過也算是值得一提的食肉動物,比如大家熟悉的袋狼,也叫塔斯馬尼亞虎,袋狼和亞歐大陸的狼在外形和大小上很像,只不過後背上有一些黑色條紋,有點像老虎的條紋,所以也叫塔斯馬尼亞虎,如下圖

不過袋狼當然不是狼也不是虎,名字只不過是個詞而已,袋狼是澳洲有袋總目之下的袋鼬目的一種,袋鼬目里有一種動物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就是袋獾,袋獾就是袋狼的近親,只不過個頭小很多,和小狗差不多大,不過袋狼滅絕後,袋獾就是有袋類里唯一稍微大一點的食肉動物了,也是如今有袋類里最大的食肉動物了,而且袋獾生性極其兇猛,也因此出名,在如今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也算一霸了。如下圖,袋獾。

袋狼實際上可以看做加大版的袋獾,只不過腿更長更善於奔跑一些,皮毛的顏色和花紋也不同。袋狼出現於上新世末期,在更新世時期是澳大利亞的主要食肉動物之一,人類到達之後逐漸滅絕,只剩下塔斯馬尼亞島還剩少量袋狼生存,後來澳大利亞被歐洲殖民者佔領之後,塔斯馬尼亞島也逐漸被人類開發,最後的袋狼於公元1936年滅絕,由於它們滅絕得如此晚,以至於還有照片和影像資料保存,如下圖。

不過袋狼也只能算是澳大利亞的狼而已,澳大利亞最強大的肉食性有袋類是袋獅(Thylacoleo),袋獅和袋狼生存的年代差不多,但是滅絕更早,在冰河時代末期就滅絕了。同理,袋獅當然也不是有口袋是獅子,名字只是個詞而已,袋獅屬於澳洲有袋總目之下的雙門齒目,它們的近親是現代的袋貂,實際上袋鼠和考拉也屬於雙門齒目,只不過和袋獅的關係遠一點。如下圖,袋獅

好吧這裡又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一堆分類學名詞, 澳洲有袋總目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分支:

1.南猊,這種動物自成一家,屬於智魯負鼠目,或者也叫微獸目,整個目只有這一種動物。雖然它看起來很像負鼠,所以也叫智魯負鼠,而且也生活在南美洲,但是基因測序顯示它居然和澳大利亞的有袋類關係更近,更進一步證明了澳洲有袋類的祖先是從南美洲遷移過去的。

2.雙門齒目:也叫袋鼠目,包含了我們最熟悉的一些有袋類,比如袋鼠、考拉、袋熊、袋貂等等,袋獅也屬於這個目。近年來比較火的寵物蜜袋鼯也屬於這個目。

3.袋鼬目:包括了袋獾、袋狼、袋鼬、袋鼩、袋食蟻獸等動物。

4.袋鼴目:主要是2種袋鼴。

5.袋狸目:主要包括袋狸等。

回到正題,袋獅之所以叫袋獅,當然不是因為它們和獅子有什麼關係,只是科學家們覺得這種動物就像獅子一樣威猛,袋獅體重100公斤以上,比獅子小一些,不過戰鬥力也不差。

但是袋獅和澳大利亞的爬行動物相比又如何呢?袋獅是否是金卡納鱷的對手還是個未知數,如下圖,金卡納鱷和袋獅

但是另一種巨型爬行動物也許是澳大利亞真正的霸主,那就是澳洲古巨蜥(Megalania)。

說起巨蜥類動物,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甚至如今科莫多巨蜥仍然是印度尼西亞某些小島上的頂級食肉動物,如今澳大利亞的身長2米的眼斑巨蜥依然是澳大利亞主要的食肉動物之一,不過在更新世時期的霸主就不是這麼小的巨蜥,而是身長6米,體重600公斤的古巨蜥,也叫澳洲魔龍,如圖

科學家們推測這種巨蜥在外形和習性上應該和現代的科莫多巨蜥很相似,只不過是一個加大版的科莫多巨蜥,事實上,如今科莫多巨蜥仍然是印度尼西亞某些小島上的頂級食肉動物,而且科莫多巨蜥的戰鬥力也不在同體型的哺乳動物之下,所以事實上爬行動物如今依然是地球上最強大的一類動物之一。如圖,動物園裡的科莫多巨蜥

(三)更新世晚期之後(冰河時代之後)

但是大約3萬年前,由於冰河期海平面下降,澳大利亞和東南亞之間的陸橋露出水面,一小撥亞歐大陸的哺乳動物趁機來到澳大利亞,那就是人類,人類的入侵徹底改變了澳大利亞的面貌,很快袋獅就滅絕了,甚至古巨蜥和所有陸棲鱷類也滅絕了。後來大約5000年前,人類把狗帶到了澳大利亞,成為了澳洲野狗的祖先,首先澳洲野狗當然搶佔了袋狼的生態位,雖然單打獨鬥的話澳洲野狗恐怕不一定是袋獅和袋狼的對手,但是也許澳洲野狗更擅長團戰呢,這個純屬個人猜測,而且別忘了澳洲野狗依然是有胎盤類裡面最具競爭力的勞亞獸總目的一員,適應能力極強,所以最終澳洲野狗成為了澳大利亞最主要的大型食肉動物,澳大利亞也終於被納入了勞亞獸總目帝國的版圖。不過人類倒是不屬於勞亞獸總目,人類完全是個開掛的bug,因為人類靠的不是體力而是智慧。


二、上新世之後的大型植食性動物

(一)大型哺乳動物

澳大利亞的大型植食性動物也主要是有袋類,而且基本都屬於雙門齒目,比如更新世時期的雙門齒獸,肩高2米,大如犀牛,但是在人類到來後滅絕了。如下圖

然後就是大家熟悉的袋鼠科動物了,袋鼠就不必多介紹了,時至今日它們依然是澳大利亞最主要的植食性動物之一,不過更新世時期有一種巨型袋鼠叫巨型短臉袋鼠,它們的臉很短,如果完全站立身高接近3米,體重200公斤以上,其他方面和現代袋鼠基本接近。

不過第一批人類到達澳大利亞之後,這些大型植食性動物很快就滅絕了,雖然不一定是絕對的因果關係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關係。

(二)大型鳥類

澳大利亞也有很多大型鳥類,只不過似乎目前還沒發現肉食性的巨鳥,但是植食性的巨鳥倒是不少,比如有一種已滅絕的巨鴨,身高2米,不過不是肉食的。

但是別忘了現存的鴯鶓和食火雞其實也算是大型鳥類了,它們都是體型大小僅次於非洲鴕鳥和美洲鴕的大鳥,而且現在還沒滅絕。

而且食火雞如果受到驚擾時會用自己鋒利的腳爪反擊,而且確實有人被攻擊死亡的案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危險的鳥類,這貨簡直就是一隻現代版的恐爪龍,如圖

這貨的長相也是一股復古之風(說人話就是很像我個人印象中的恐龍)

(三)近代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後

後來,歐洲殖民者佔領澳大利亞,也將歐洲的哺乳動物帶到了澳大利亞,比如牛、羊、兔子等等,也就有了大家熟悉的澳大利亞羊毛,以及成為入侵物種的泛濫成災的澳大利亞兔子。

總的來說澳大利亞和南美洲有點像,都是一開始有陸棲鱷類,然後肉食性有袋類開始崛起,植食性動物一直是哺乳動物為主。不過也有不同,比如目前好像還沒發現澳大利亞有巨型食肉鳥類,還有就是由於澳大利亞和北方大陸相連比較晚也比較短暫,因此很多有袋類仍然沒有滅絕。

紐西蘭

下面再說紐西蘭,前段時間刷屏的「西蘭洲」由於大部分已經沉入大洋,只剩下紐西蘭這幾座島嶼露出水面,所以化石什麼的好像不是很多,我也不太了解,不過紐西蘭倒是有很多「活化石」,比如什麼2億多年前遺存至今的喙頭蜥,也叫楔齒蜥。這些當然和它是一座孤島有關,歷史進程不同,自然是「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了。

不過紐西蘭離澳大利亞還是比較近,而且沉沒的西蘭洲看起來也曾經和澳大利亞極其靠近,所以紐西蘭也有一些有袋類,不過似乎沒發現什麼大型種類,畢竟小島上資源有限,不過紐西蘭倒是有一種巨型鳥類,也就是鼎鼎大名的恐鳥(moa),如下圖

上面這張圖是恐鳥化石的發現者理查德·歐文與恐鳥化石的合影,下圖為恐鳥復原

這個有很多地方把它和南美洲的駭鳥搞混,這個主要是翻譯的鍋,以前也把駭鳥翻譯成「恐鳥」,但是現在為了區分所以才更多用駭鳥。

事實上恐鳥直到19世紀初左右才滅絕。

那麼紐西蘭有什麼大型食肉動物呢?這種小島上確實不太容易有太大的食肉動物,不過倒是有一種巨鷹,叫哈斯特鷹,是恐鳥的天敵,這種巨鷹的翼展可達3米,是已知最大的鷹類之一。如圖,哈斯特鷹捕獵恐鳥。

整體上來講,南方几塊大陸由於恐龍時代之後與主要大陸脫離之後又分崩離析,所以一直是「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保持著過往時代的「遺風」,而亞歐非北美由於連成了一個廣闊的大世界,因此這裡的生物有著更強大的競爭力,才誕生了像勞亞獸總目這樣橫掃天下的家族。

南極洲

再簡單說說南極洲,事實上我們今天看到的全年冰封的南極洲並不是地球歷史上南極洲的常態,我們現在實際上處於一個相對寒冷的地質時期,在地球歷史上的大部分時期,南北兩極都是沒有全年的冰蓋的,只是從侏羅紀之後,地球氣候在大趨勢上就開始緩慢變冷,尤其是始新世之後,全球氣溫急劇下降,直到中新世的時候,到達臨界點,南北兩極開始全年冰凍,從此南極洲的歷史就被冰封了。

在這之前,南極洲還是有很多動植物的,比如恐龍時代就有很多恐龍,在恐龍滅絕後,一些南美洲的有袋類動物也來到這裡。

但是它們中目前還沒發現什麼稱得上霸主的動物,不過我這方面了解就少了也許是已經發現但我不知道。不過中新世之後南極洲就被全年封凍,這裡也就沒有完全陸生的動物了,但是這裡還有很多來自海洋的動物,比如現代我們可以看到企鵝和海豹,不過不知道它們是什麼時候來到南極的,企鵝就不用說了,當然不是什麼食物鏈太高層的動物,不過海豹還是可以講講,海豹當然毫無疑問的屬於食肉目,大概也就是漸新世晚期到中新世早期的時候和大概是熊科或者鼬科動物分了家,進入海洋闖出一片新天地。早期分類學家們把海豹、海獅、海象等動物單獨算作「鰭腳目」,但是後來的研究發現它們其實和食肉目,尤其是熊科、鼬科之類的動物關係很近,所以也被歸入食肉目。所以從這一點上講,南極洲現在也算是勞亞獸總目的地盤了吧。


不過勞亞獸總目在橫掃天下時,有幾類哺乳動物和勞亞獸總目關係很近,競爭力沒有比它們弱太多所以活了下來,前面的坑這裡全填完吧。


一、靈長總目

這個當然毋庸置疑了,畢竟我們還活著,靈長總目是和勞亞獸總目關係最近的一個大分支,同樣誕生於亞歐北美,事實上靈長總目和勞亞獸總目本來是一家,只是白堊紀晚期的時候才分道揚鑣。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靈長總目,靈長總目這個名字會給人一種錯覺:靈長目是其中最主要的分支,實際上當然不是這樣,這個名字一樣只是個詞而已。靈長總目主要有以下幾個分支:

1.靈長目(人、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長臂猿、亞歐非的猴子、拉丁美洲的猴子、狐猴等等),後面這括弧里我之所以寫詳細一點,是因為待會兒我要涉及的內容需要大家清楚區分,所以別再把黑猩猩叫猴子了,黑猩猩不是猴子。

2.皮翼目(各種鼯猴)鼯猴乍一看有點像猴子,不過還是不一樣

3.樹鼩目(樹鼩),也叫攀獸目/攀鼩目,非常原始,保留了很多靈長總目祖先的特徵

4.嚙齒目(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嚙齒類)除了各種老鼠和松鼠外,還有豪豬、水豚、河狸等動物。它們種很多種類保留了哺乳動物祖先的原始外形,而且保留哺乳動物祖先外形的不止有它們,還有前面提到的勞亞食蟲目、負鼠等,所以總有人把它們當成嚙齒類,事實上那只是它們都保留了祖先的原始外形而已,所以以後也別說哺乳動物的祖先是老鼠了。

5.兔形目:主要就是各種兔子和鼠兔了,早期分類學家們把它們也當做嚙齒類,但是後來,隨著各方面證據的發現,人們才意識到兔形目只不過是和嚙齒目親緣關係很近而已,但依然是兩個家族。


事實上,靈長總目和勞亞獸總目本來是一家,都屬於「北方獸類」,都源自於白堊紀晚期的亞歐北美,回到前面那張圖,實際上這張圖上大陸分裂後留在亞歐北美的就是北方獸類的祖先。

但是,很長一段時間裡,靈長總目並沒有威脅到勞亞獸總目的霸主地位,比如靈長目就一直生活在樹上,只要一下地就會被勞亞獸總目的某種大型食肉動物捕殺,嚙齒目雖然適應能力極強,但是一直是人畜無害的小個子,根本威脅不了任何霸主,其他幾個目就不用說了,存在感更不高。直到6萬年前,在非洲,有一種毛髮稀疏的猿類從非洲這個大熔爐走了出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它們走到哪,哪裡的霸主就被擊敗,幾乎所向無敵。亞洲的大熊貓、虎、亞洲獅、洞獅這些勞亞獸總目的強大生物甚至都成了瀕危物種,他們來到北美洲時,這裡的最後一批泰坦鳥、刃齒虎、猛獁象很快滅絕了,他們來到南美時,這裡的劍乳齒象很快滅絕了,他們來到澳大利亞時,這裡的袋狼和古巨蜥很快滅絕了,他們來到紐西蘭時,這裡的恐鳥很快滅絕了,他們學會航海後,海中的許多巨鯨成了瀕危物種,毫無疑問,這種動物才是前無古人的霸主,因為地球上沒有任何一種動物可以阻擋他們,就連勞亞獸總目的霸主也不行。

這種動物就是智人(Homo sapiens),屬於靈長目,人科,人屬,他們不僅打敗了所有大陸上的所有霸主,甚至自家兄弟也不放過,人屬之下只剩智人這一個種就是這個原因。

除了人類,似乎巨猿(Gigantopithecus)也值得一提,據說電影《金剛》里的金剛的原型就是巨猿。巨猿生活在更新世時期的亞洲東部和南部,站立時身高可達3米,體重600公斤,跟電影里那個比起來是小了許多,不過也算是相當龐大了,如下圖,從左至右依次為巨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智人。

當然電影里的金剛主要還是參照現代的大猩猩(Gorilla)來構建的,但是實際上巨猿應該與現代的猩猩(Pongo)關係更近些,如果你暈了我再說一種,那種跟人類關係很近的是黑猩猩(Pan)。


不過,靈長總目的發展史上也有許多有意思的地方,最有意思的當然就是靈長總目似乎有某種漂洋過海的能力,能在大陸已經分裂的情況下到達某個新大陸,是的也許你已經猜到了,我想說的就是南美洲,前面的坑該填了,那個神秘的第三撥到達南美洲的哺乳動物到底是誰呢?當然就是靈長總目的其中2小撮——新大陸猴的祖先和豚鼠類的祖先。

大約在漸新世早期,南美洲突然出現了許多新大陸猴(拉丁美洲的猴子)和豚鼠類,這讓學者們很困惑,因為前面提到了,當時南美洲已經完全和周邊大陸分離,這些動物絕不可能是通過陸橋到達南美洲的,它們的來源依然是個謎,至於最合理的解釋,很明顯,這兩類動物常和樹打交道,所以也許就是當時有一場超級風暴,把一棵炒雞大的樹給刮下了海,然後機緣巧合到了南美洲,於是趴在樹上的豚鼠和猴子就到了新大陸。那麼它們是從哪來的呢?對比同時代的化石我們發現它們很可能來自大西洋對岸的非洲。具體的就不說了寫得實在過多了。

這2小撮動物來到南美洲,很快成了脫韁的野猴/鼠,發展成了2個獨特的家族,也就是今天的多姿多彩的豚鼠類和新大陸猴類,為了不跑題且節約篇幅放幾張圖就行了,它們和亞歐非的猴子老鼠比是不是獨具特色呀

不過靈長總目起初畢竟沒有勞亞獸總目那種并吞天下的野心,所以並沒有給當時南美洲的生物帶來什麼大災難,當然後來來到南美洲的人類就例外了。


仔細想想,人類不也是很擅長漂洋過海的靈長總目成員嗎?

二、非洲獸總目

說完靈長總目,再說非洲獸總目,還是前面那張圖,大陸三分天下,留在亞歐北美的是北方獸類的祖先,留在南美洲的是貧齒總目的祖先,而留在非洲的就是非洲獸總目的祖先。

非洲獸總目里,大家唯一熟悉的也是唯一還算強大的分支就是大象了,靈長總目里的bug是人類,而非洲獸總目的bug就是大象所屬的長鼻目,在勞亞獸總目一統天下時,長鼻目也是一股清流,具體就不多說了大家都知道的,除了現代的象(Elephas)、非洲象(Loxodonta),還有前面提到的劍乳齒象、鏟齒象、猛獁象、恐象等等。後兩者可是僅次於巨犀的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二,不過現在好像有新發現的更大的象類。猛獁象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所以就只放張恐象的圖吧

再放張鏟齒象的圖

但是,長鼻目歷史上一直也是安分守己的植食性動物,也並未威脅勞亞獸總目的統治,至於非洲獸總目的其他分支,還沒來得及發展出什麼大型食肉動物,就已經屈服在勞亞獸總目的淫威之下了,所以實際上始新世之後的非洲也完全由勞亞獸總目統治。

不過與靈長總目不同的是,非洲獸總目現在確實有被淘汰的風險,它們的各個分支都有滅絕風險,很可能它們將會像多瘤齒獸類和後獸類那樣被勞亞獸總目給團滅了。比如長鼻目如今也只剩下非洲象和亞洲象、非洲森林象這區區3種動物了,而且3種全都有滅絕危險。

實際上貧齒總目如今也不及昔日繁盛了,所以唯一能和勞亞獸總目抗衡的就是靈長總目了。而且仔細分析一下我們發現,如果不是勞亞獸總目,各個大陸上的哺乳動物都無法完全推翻鳥類和爬行動物的統治。也正是由於勞亞獸總目的擴張,我們如今才把看到的哺乳動物都是有胎盤類當成了理所當然,所以說,歷史總是一系列機緣巧合的集合,如果沒有勞亞獸總目的崛起,哺乳動物統治地球的過程也許不會這麼早到來,不過這麼看的話人類的崛起確實算是哺乳動物內部的一點改朝換代,人類的智慧完全就是開掛一般吊打了所有生物,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統治了地球。


評論里有小夥伴問這些霸主的更迭的原因,其實我確實不太了解,不過我也給一點我的看法吧:從侏羅紀以來,全球氣候的總體大趨勢是逐漸變冷

恐龍時代以及中新世之前,南北極都是沒有全年冰蓋的,始新世之後,氣候就開始變冷,到中新世,達到一個臨界點,南北極被冰封,大片森林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崛起的植物——禾草類組成的草原,別忘了植物界的霸主也在不停改朝換代。草原上生存的植食動物更擅長奔跑,因此以往那些看起來很威猛的食肉動物,比如安氏獸、鬣齒獸、劍齒虎,都過於龐大了,因此速度上佔劣勢,而新興的豹亞科和貓亞科的貓科動物,身上的裝備非常簡單,身形也不算過大,因此非常適合快速奔跑,因此甚至出現了像獵豹這樣的極端分子,可以跑到120km/h左右,其他貓科動物的奔跑速度也不低,比如老虎可以達到80km/h,獅子一般也有60km/h,雖然老虎不是生活在草原,但那些食草動物都和草原上那些有著親緣關係,極其善於奔跑,而不像早期植食動物那樣靠體型保平安。

另一方面,人類的貢獻也不容小視,人類在幾萬年前就已經屠盡了地球上的多數大型植食性動物,包括但不限於劍乳齒象、雙門齒獸、猛獁象,因此食肉動物們也不再需要過於強悍的力量,而是往更加高效精巧的獵殺上靠近,要知道劍齒虎和袋獅的滅絕都是最近幾萬年里的事。

總之,沒有任何生物可以永遠稱霸,因為環境總在不斷變化,保持不敗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斷加強和改造自己,但這樣原來的自己是不是也滅絕了呢?是的,就是這樣,沒有什麼是不變的,如果有那就是改變本身。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本文圖片如非註明即來自wiki)
古新世(前6500w~5300w)
海洋:蛇頸龍,滄龍,魚龍這海爬界的三巨頭在大滅絕中全面消失,潮起潮落間,鯊魚再次成為海洋的頂級消費者,代表為在日後進化出巨齒鯊和大白鯊,體長可能達9米的利氏耳齒鯊(沒聽說過的孩子呢……)
{連化石照片都賊少,你們不用想看復原圖了,不存在的}
陸地:恐龍的全部消失使得陸地出現了權力的真空,雖然哺乳類獲得了廣大空白生態位作為進化空間,但即使是一千萬年也不足以讓這些本來如老鼠一般的小動物變成頂天立地的巨獸。1.2米肩高的笨腳獸(Barylambda)已經算是龐然大物了。最強大最致命的哺乳類殺手是古貓獸,其面貌和戰鬥力可以參考你家主子。

【笨腳獸復原】
但是此時,爬行類的偉大復興在南美洲上演:體長12米的第一巨蛇,泰坦蟒(Titanoboa)出現!然而現實非常殘酷,泰坦蟒受到氣候和環境的限制,只能在溫暖多水的中美洲生活,生存地域非常狹窄。報國無門的巨蟒大約在前5800w就消失了。

【泰坦蟒復原】
(這個復原圖完全就沒有體現出霸氣嘛)
天空:這時候隼形目鴞形目等一干猛禽都還沒影子呢,想看大鳥的可以省省了(這個空白期很久,會長期出現不說大飛鳥的狀況,正經算得上霸主的大飛鳥都差不多能見人類了)
(還真TM寒磣啊)

始新世(前5300w~3650w)
海洋:在大洋仍是鯊魚的天下時,沿海和寬闊河區出現了一種奇特的上下擺尾遊動的動物。它們的名字是走鯨,而它們偉岸的後代械齒鯨(Zeuglodon)將在這個世代的末期擊敗迂腐保守的鯊魚,稱霸大洋。它還有一個更為響亮的名字:龍王鯨(Basilosaurus)。

【械齒鯨復原】

【械齒鯨骨骼模型】
(我就是要給大海怪多來一張圖,你們打我啊)

陸地:鳥類比謹小慎微的哺乳類更先完成了大型化的革命,一副巨喙砸通天下腦殼的戈氏鳥(Gastornis)在此時出現。雖然現在更多的人傾向於認同它是雜食甚至植食性動物,但不可否認這樣的巨喙即使為植食動物擁有,也具有蠻橫的破壞力。

【戈氏鳥骨骼模型】
(這貨的復原挫到了一定程度)爬行動物的復興在有鱗目的路線上遭到了巨大挫折,於是老將大鱷重出江湖。鋸齒鱷(Pristochampsids)橫空出世,憑藉一對長腿和強大的顎部很是風光了幾年。
{鋸齒鱷復原.jpg}
哺乳動物方面,第一類明星物種雷獸開始出現(還麻煩各位星際玩家冷靜一下),其形似犀牛,在2000w年中從半米高的始雷獸逐漸演化為肩高2.5米的王雷獸(Megacerops),比今日的非洲戰車白犀牛還大一圈。不過雷獸的滅亡正是由於同目兄弟犀類的崛起。

【王雷獸復原】
在始新世的末期,另一類貌似犀牛的巨獸趕上了末班車,它們有個響亮的名號:埃及重腳獸(Arsinoitherium)。其大體體型近似白犀牛,但是角是一對形似大刀的大角加一對小角,視覺效果極強。

(埃及重腳獸骨骼模型)
早期的長頸鹿如薩摩麟(Samotherium)等也出現了,但其體型也就和當今的駝鹿差不多,不說了。

【長頸鹿,薩摩麟,霍加狓對比圖,薩摩麟在中間】
食肉哺乳類在始新世也是功勛卓著,最大的食肉哺乳動物,1.5噸重的安氏獸(Andrewsarchus mongoliensis)出現。這種巨獸外貌近似於狼,但其可達一米的頭部過於巨碩,嚴重影響了安氏獸的奔跑速度和靈活性,因此可能食腐性較食肉性更為顯著。再說一句,相比於食肉目的狼,威猛的安氏獸在親緣關係上更接近於偶蹄目的駱駝和鹿等動物。

【安氏獸復原】
(不要問我為什麼找了張這麼不威猛的圖)
實際上始新世還沒說完。
(等答主解放了勘察加半島就回來更新)
5.9
(舊帝國覆滅了!蘇維埃萬歲!即將更新!)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特意去問了我們家的古生物迷,我女兒(四歲)。她痴迷於恐龍和古生物已經兩年。
她告訴我恐龍死後,地球上又出現了:尤因它獸,雕齒獸,雙門齒獸,爪獸,大地懶等等…
我百度一下圖片,還真有…
感嘆術業有專攻。

這就是那本她非要爸爸買的書。

女兒有才有肉。


以下出場的這幾位是絕對的統治級猛獸,現代的獅子老虎在他們面前就戰五渣啦

NO.1 鬣齒獸

鬣齒獸(Hyaenodon)是1853年由著名古生物學家約瑟夫·雷迪命名的,意思是「鬣狗的牙齒」。當然,它們與食肉目的鬣狗並沒什麼親緣關係,只是外表有些相似。在三千萬年的發展歷程中,鬣齒獸家族興旺,種類繁多。其分布遍及亞洲,歐洲及北美洲,時代約為晚始新世到中中新世的上千萬年時間。鬣齒獸的概念僅指鬣齒獸一屬。

這貨看起來就面相兇狠,體格健碩。

NO.2 恐頜豬

恐頜豬體型稍大於巨豬和完齒豬, 又名恐豬,是巨豬科家族中身材極其巨大的一類。500-2300萬年前,恐頜豬(daeodon)是史上最大的巨豬偶蹄科動物,它長著巨大的獠牙和頜骨,屬雜食性物種,體型頗似犀牛,比現代野豬更加兇殘,其命名源自之前的名稱Dinohyus,希臘語是「恐怖豬」。

NO.3 恐怖鳥

美洲掠食猛禽恐鳥尖喙大口活吞獵物_生活_播視網

NO.4 哈斯特鷹

哈斯特鷹(學名:Harpagornis moorei),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食肉鳥類之一,目前已經滅亡的一種巨鷹,曾經是紐西蘭島上最主要的食肉動物,與現在世界上最小的鷹源於同一祖先。哈斯特巨鷹是當時陸地生態系統中「最高」的掠食者,它們捕食恐鳥。為了在森林中飛行,巨鷹必須縮短翅膀,即使那樣也有3米長。它們從側面攻擊捕食動物,巨鷹另一隻大爪子只需在恐鳥頭上或者脖子上一擊就能讓獵物當場斃命。

NO.5 巨齒鯊

巨齒鯊。體長18米,體重大約有100噸,生活在260萬年前。

NO.6 巨蟒

泰坦巨蟒。絕對的夢魘級生物,長達13米,比你的車還重,吃鱷魚小菜一碟。5800萬年前生活在南美洲。

NO.7 短面熊

短面熊。11000年前滅絕。重達1.7噸,後足站立高超過3米,時至今發現體型最大的熊。

NO.8 蒙古安氏中獸

蒙古安氏中獸。1923年在蒙古發現了蒙古安氏中獸的化石,這是史上最大的食肉哺乳動物的化石。體長3米多,生活在距今4000——3500萬年前的中國。雖然他們像狗,但他們可能是河馬的遠親。

NO.9 劍齒虎

上本科的時候,對史前生物很好奇,看了很多相關的紀錄片,還是有點印象的,就知道這麼多了。


說件悲傷的事~答主玩了三天文明五 然後發現已經進入了考試月 若干門專業課來襲~在可預計的四周內估計都不會有更新了 諸位先把刀放下 匿名真是太有先見之明了 我考完試做課設的時候更新……課設可以抱大腿。 然後 抱歉啦~不過肯定不會太監,更新完@催更的諸位,祝好~

在白堊紀末,距今大概6500萬年,地球online又崩潰了~這次崩潰導致遊戲頂級大號——恐龍退出了遊戲~叮 您的隊友霸王龍已掉線

順帶還滅絕了萌萌噠的菊石

以及和菊石迷之搭配的箭石

圖中那個圓圓的尖尖的長長的就是蛋白石化的箭石了,和菊石是不是很搭哈哈哈。

為什麼說地球online崩潰了呢?因為在此之前地球已經經歷過四次生物大滅絕了。在奧陶紀末、泥盆紀晚期、二疊紀末、三疊紀末,以及我們要說的白堊紀末,生物多樣性都發生了斷崖式的下跌。五次生物大滅絕中最嚴重的是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發生在距今約 252.28 百萬年前,是地質歷史中最大的一次生物滅絕事件,幹掉了海洋里約90%和陸地上約75%的物種。基本上重啟了生物圈。

所以說不要動不動就保護地球拯救世界的~地球母親啥沒見過,我們只要確保不把自己玩死就可以了。

對於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幹掉了地球前代霸主恐龍的白堊紀大滅絕的原因,至今還沒有定論。最有名的隕石撞擊假說如下:6500萬年前 有一顆直徑10 km 的巨大隕石撞擊地球、砸出直徑100~150 km、深900 m、位於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Chicxulub 撞擊坑, 迸發的碎屑形成隕石塵, 產生類似核冬天的效應, 導致生物大消亡。還有火山爆發說,生殖能力衰退說等等,諸君可自行查閱。

白堊紀大滅絕之後,生物圈重新洗牌。稱雄一時的爬行動物至此一蹶不振,退出歷史舞台,闖過此關而且殘留至今的只鱷類、龜鱉類、蛇和晰蜴等少數幾類。

脖子疼 我出去玩會再回來更 如果有人看的話


恐龍滅絕後才不是哺乳類上台呢……中間鳥類也威風了一把……
先佔住坑好了 有空來填……


病毒
到現在都依舊很厲害


好像有段時間世界上遍布了大型鳥類,和恐龍一樣


鳥類本來就是恐龍的後代啊。你可以認為鳥類時代也是恐龍時代的延伸。


想請題主先解釋下「霸主」的定義,是指數量最巨大、分布最廣泛、還是食物鏈最頂端?


應該是恐鳥之類的,然後是劍齒虎之類


恐龍按目前分類包括了脊索動物門爬行綱中很多目的生物,所以要說它們之後稱霸地球的生物,應該是哺乳動物綱的真獸亞目,獅子老虎牛馬貓狗都是這個目的。(記不太清,答錯輕噴(??ω??)??)


咋定義地球霸主


貓科動物吧,獅子豹子老虎等,雖不敢稱天下第一,但基本陸地上過的還是滿滋潤的,犬科動物打打下手


推薦閱讀:

西方龍是何時演變為現在這種形象的?
要是地球遲一億年才出現生命體?
恐龍是如何滅絕的?
現在看來恐龍滅絕似乎非必然,而如果沒有遠古恐龍的那次大滅絕,那麼從進化的角度看,人類還有沒有可能在地球佔有統治地位?

TAG:生物進化 | 地球 | 地球科學 | 恐龍 | 古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