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陰曆的作用是什麼?

和農業有關的所有曆法都是太陽曆。
光是標明月亮的變化沒有任何意義吧?唯一的用途也就是測月經了……但月經只是平均28天
是不是因為文盲比較多,所以在沒有曆書的時代用陰曆給大家一個共通的時間標準?


8月12日補充,感謝 @吳亮指出的錯誤,具體錯誤請參考 @吳亮 的答案。
對宣傳錯誤知識表示道歉,以後將引以為鑒。
謝謝!
——————————————————————
關於曆法這個,首先要正幾個名字。

我們現在稱為農曆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農曆。農曆是指二十四節氣的部分,它才是指導農桑用的。這個嚴格意義上的"農曆"是太陽曆,題主這點說的是沒錯的。

而用月相記錄日期的部分是陰曆,但不包含確定閏月的部分。我們今天使用的"以月相確定日期,置閏月調和年歲,以節氣指導農時"的曆法,實際上是一種兼顧太陽月亮運行周期的陰陽合曆,起始於<夏小正>(一本傳說中記錄夏朝曆法的書),故稱夏曆。

使用陰曆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確定"日"的單位之後,要確定比它高一級的單位,月相變化是比較容易觀測也比較穩定的周期。太陽的變化周期更長,相對不易被觀測和記錄到。另一個是月相和潮汐之間緊密相關,陰曆對漁業的指導更直接明確。(歸月亮管的可不止是大姨媽哦,再說很多女生的周期也不是28天......咦好像跑題了)

世界各地上古時代的曆法多為陰曆,它的缺陷是和四季變化周期不易換算,執行嚴格陰曆的文明,它的新年可以出現在任何季節。陽曆是較遲出現的,它不適合指導航海和漁業,但和農牧業的配合比較好。所以確實有一些文明,比如古羅馬,最後徹底投入了陽曆的懷抱。而中國則是過渡到陰陽合曆之後不停地完善,並且穩定了下來。

要問"為什麼會使用陰曆",倒不如問"為什麼我國沒有拋棄陰曆"。

除了航海和漁業的影響之外,陰曆最大的好處是直觀。今天是幾號?晚上抬頭一看就知道了,而陽曆則需要翻開曆書查閱。不要小看這一點,古代中國人的生活並沒有那麼富足,人人家裡一本曆書,人人都能看懂曆書,那是絕對沒希望的。廣大平民需要的是不用識字買書也能掌握的識別標準啊。

事實上,我國古代執行的陰陽合曆,其指導農業的陽曆部分平民就很難掌握,往往要依賴受過一定教育的鄉紳來宣傳推廣。可以想像,鄉紳記得幾個節氣之類的日子廣而告知還好說,要是全村人民過個生日娶個媳婦都要靠鄉紳記日子的話,這工作量也太大了。

指導生活需要的是精確的日期,指導農業需要的是大體的四季對應。所以我們發現,我國古代的曆法里,陰曆照顧的是便於查詢的具體日期,陽曆只規定了24個時段方便農業規劃,老百姓不管是過日子還是種地都安心了,唯一頭疼的是需要調和二者的曆法官員,他們要一年一年地計算節氣和日期的對應--但,麻煩一小撮官員總比麻煩全國老百姓容易,所以我國的陰陽合曆就這樣穩定下來了。


如前幾位先生所言,夏曆乃陰陽合曆,從墨忝作補充,古人觀天,自有其方法也。

「夫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是天度數也。日一歲一周天,月一月一周天,日一日行一度,月一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二十九天強,月行天一匝。又逐即日而與會,一年十二會,是為十二月,每月二十九日過半,年分出小月六,是每歲餘六日。又大歲三百六十六日,小歲三百六十五日,舉全數雲六十六日,其實一歲唯餘十一日弱,未滿三歲,已成一月,則置閏。若三年不置潤,則正月為二月,九年差三月,則以春為夏。」——《史記索隱》

太陽主農時,太陰主祭祀,古以朔望行祭,初一為朔日祭,十五為望日祭,尾日為晦日,諸事不宜。今之佛道亦如是。若每月不合朔望,從墨或許不知當於何日上香祭祀了,畢竟有時忙於書案幾日,無暇觀天呀。

是故歐羅巴之太陽曆,雖定節氣,利農時,然每月初一不為朔,十五不為望,月失序矣。伊斯蘭之太陰曆,雖合朔望,成祭祀,然節氣不定,正月流於四季之間,日失序矣。故夏曆以初春為正月,以朔日為初一,節氣定,朔望合,日月不失其序。農時祭祀兩全矣。

說起來沈括曾作十二氣曆,以立春為正月初一,每月兩個節氣,共十二月,分出小月六個,朔望單獨標出,與今之西曆無甚差別,但朝廷以不合古制,查朔望麻煩為由否定了。其實此段重點在於西曆正月永遠不在初春是鬧哪樣呀,一點不如十二氣曆好!

順安喵~。


這種事情,我們講兩個故事吧:

無論如何,他是一個好男人。帥氣,勇敢,勤勞,踏實。只是,他不願意成家,每過一陣子,就會消失那麼一兩個晚上。村裡有一個姑娘喜歡他很久了。終於,她決定偷偷跟蹤他,探一探究竟。許久,許久。她驚呆了,在一個月圓的夜晚,他變成了一頭狼。回到家,她思前想後。她想,要是他有一部陰曆就好了,他可以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變成狼人……那天讓他自己去森林裡玩就好了。想著想著,她的臉紅了。

無論如何,他們還算一段美好的夫妻。丈夫,人們稱他仙王奧布朗,妻子,自然就是仙后提泰妮婭。可是每每到了月圓時分,他們就要惡狠狠地吵一架。仙后照例氣鼓鼓地走了,留下仙王,找來他那調皮搗蛋的迫克,想著要報復一般。很多時候,我在想,他們夫妻要是有一部陰曆就好了,他們就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一定會大吵。那天各自做些各自的事情,不就相安無事?想著想著,許多往事便又栩栩如生。

陰曆,大體而言,是準確預測月相,以服務於相關的儀式。討論陰曆究竟的作用,我們其實要問追問新月、滿月在不同文明、文化中的意義——尤其是在儀式、信仰世界中的意義。大體如此。頂樓的回答很好地澄清了一些名詞,但對曆法作用的印象有失準確。

順帶說一下,題主對於陽曆在古代世界的作用,也過於想當然。科學史家Christopher Cullen寫過這麼一段話:「人們總是相信,一部精確的曆法對於農業社會史多麼重要啊。但真的是這樣么?一個準確按照農曆上的日子播種的農民,和一個認真觀察天氣變化的農民——難道前者一定能保證自己不會做得更糟?」(Cullen, 1993: 186,並不字面的翻譯)

這裡,Cullen的討論是基於對中國農曆的觀察,而農曆不是純粹意義上的陰曆,是我們說的陰陽合曆。但Cullen先生是要告訴我們,以今人的理性來理解古人的天文曆法實踐,往往會有很大的問題,古代的曆法深深的根植在彼時的信仰世界之中。中國古代的農曆,雖然說為農業生活提供了一些幫助,但遠遠不是指導農耕的守則。所謂「敬授民時」,頒布曆法的過程本身就呈現了皇權在天人世界的位置。在漢代的信仰世界中,曆法的準確性究竟意味著什麼?似乎還有一些探討的餘地,事實上最近關於秦歷的研究提出了不少令人費解的問題(參見李忠林最近的一些文章)。

但至少,對於時人來說,準確的曆法真真切切地位這個政權加分啊~~


回歸年的準確測定遠比想像的難得多,而月相的周期則非常容易觀察,所以我同意上面 九六七 的答案,太陰曆就是古時候沒辦法準確測得回歸年的圖簡單的辦法。


贊同 @Wish Night 的觀點。
我自己是在看小說《天地明察》時想到這個問題,頒布曆法的好處大概有三:

1、提高社會生產力(指導農業)
2、維護統治階級權威性
3、頒布曆法相關的經濟利益

3且不論(我並不了解古代是否這麼做能帶來人手一部一類的經濟利益),但1和2的排序,我認為2當在1之前。歷史方面了解有限,所以只好去查一些資料:

《新唐書 志第十五 歷一》:

唐終始二百九十餘年,而歷八改。初曰《戊寅元歷》,曰《麟德甲子元歷》,曰《開元大衍曆》,曰《寶應五紀曆》,曰《建中正元歷》,曰《元和觀象歷》,曰《長慶宣明歷》,曰《景福崇玄歷》而止矣。

只是指導農業生產,需要300年不到八改么……而宋的話,根據百度百科,300餘年18改。

高祖受禪,將治新曆,東都道士傅仁均善推步之學,太史令庾儉、丞傅弈薦之。詔仁均與儉等參議,合受命歲名為《戊寅元歷》。乃列其大要,所可考驗者有七,曰:「唐以戊寅歲甲子日登極,曆元戊寅,日起甲子,如漢《太初》,一也。冬至五十餘年輒差一度,日短星昴,合於《堯典》,二也。周幽王六年十月辛卯朔,入蝕限,合於《詩》,三也。魯僖公五年壬子冬至,合《春秋命歷序》,四也。月有三大、三小,則日蝕常在朔,月蝕常在望,五也。命辰起子半,命度起虛六,符陰陽之始,六也。立遲疾定朔,則月行晦不東見,朔不西朓,七也。」高祖詔司歷起二年用之,擢仁均員外散騎侍郎。

我是沒看出所考驗者有何相關「農業」之處……

《新唐書 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

開元九年,《麟德歷》署日蝕比不效,詔僧一行作新曆,推大衍數立術以應之,較經史所書氣朔、日名、宿度可考者皆合。十五年 ,草成而一行卒,詔特進張說與歷官陳玄景等次為《歷術》七篇、《略例》一篇、《歷議》十篇,玄宗顧訪者則稱制旨。明年,說表上之,起十七年頒於有司。時善算瞿壇譔者,怨不得預改歷事,二十一年,與玄景奏:「《大衍》寫《九執歷》,其術未盡。」太子右司御率南宮說亦非之。詔侍御史李麟、太史令桓執圭較靈台候簿,《大衍》十得七、八,《麟德》才三、四,九執一、二焉。乃罪說等,而是否決。 自《太初》至《麟德》,歷有二十三家,與天雖近而未密也。至一行,密矣,其倚數立法固無以易也。後世雖有改作者,皆依仿而已,故詳錄之。《略例》,所以明述作本旨也;《歷議》,所以考古今得失也。其說皆足以為將來折衷。略其大要,著於篇者十有二。

這個是《大衍曆》,最重要的評定似乎是「密矣」,而否定一個曆法的最重要三個字,在於「比不效」。如果是農業,何至於精確到小時或者分鐘的範疇?

《元史 列傳第四十五 許衡傳》:

國家自得中原,用金《大明曆》,自大定是正後六七十年,氣朔加時漸差。帝以海宇混一,宜協時正日

《授時歷》的部分,這裡我覺得也很難理解成「皇上看到百姓種地有偏差了,需要調整一下啊……」

這幾個摘抄段落的重要主語都是皇帝。「高祖受禪,將治新曆」、「詔僧一行作新曆」、「帝以海宇混一,宜協時正日」。重要的價值應該是「準確的天相預測可以幫助維持統治的權威性,因此它對皇帝非常重要」,而農業只是一個附加價值。

順便吐個槽,就算到了幕府時期的日本,涉川春海的改歷運動最重要的步驟也是通過「以前的天相推算錯了,我是對的」得到認可,和農耕有多大關係不得而知——想必不是很大。


農曆,實際上是農民曆、農村歷一個意思,有一定的貶義,大致是鄉巴佬歷的意思。名稱誕生於那個火紅的年代。個人比較傾向於稱之為中國傳統曆法。

中國傳統曆法,主要作用還是便於皇帝裝逼,因此一般朝廷都是不鼓勵民間研習天文,以免泄露天機。說句實在話,最方便百姓的,其實是星期歷、干支歷。


誕生什麼的,是因為最簡單? 很早很早之前的人,還沒有像後來那樣考慮實用性什麼的,僅僅是需要一個計時的工具而已。而每晚月亮的盈虧變化最為直觀,所以把月亮的變化的一個周期叫做一個月。又驚喜的發現了一年的四季變換是差不多十二個月呢~感覺這種計數方法很好記又很方便呢~
於是產生了陰曆。其他文明也是這樣的,比如英文也是叫month啊,大家都是不約而同的最開始用「月」。
不過也的確有月亮引起的潮汐變化什麼的,會影響漁業方面,所以在原始社會也是有生產用的。
當然文化慢慢發展,學者也就開始慢慢糾正曆法,比如中國農曆是為了農業生產需要,加入了節氣等太陽曆所形成的陰陽曆。西方那邊也弄黃道十二宮什麼的,同樣是和太陽位置相關的。
曆法逐漸修正,到了現在精準的測出年的時間,制度統一的太陽曆。不過最初伴隨人們從黑暗的愚昧中走出的月亮,還是會被銘記的吧。


反對上述所有答案,認為陰曆是為了指導農業是完全錯誤的。
佔個坑,晚上回來答

----------------------------占坑N天之後終於想起來了,實驗室搬磚以暈瞎----------------

其實如果學過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話,中國獨特的曆法肯定是一塊非常有特色的地方。
曆法分3種,以地球繞日旋轉為周期的太陽曆,太陽曆不考慮月相變換,包括當今世界通用的陽曆以及伊斯蘭的波斯歷;還有就是以月相周期變換的太陰曆,以回曆為代表,奇數月29天,偶數月30天,所以每年都要比陽曆要少11天;最後一種是陰陽合曆,既考慮繞日公轉周期,也考慮月相的變換,也就是傳統的中國「陰曆」,也稱作「夏曆」「農曆」,使一年盡量符合繞日公轉,月份也盡量滿足月相變換,這在各種曆法中是非常獨特的,而且計算明顯要比前兩者複雜的多,經常會出現閏月來補足差距。
那麼,中國古代獨特的曆法的目的是什麼呢?有很多人說是指導農業生產,比如二十四節氣。但是中國幅員遼闊,北方花開時南方早就花落,是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日期適用於全國。而且指導農業生產,對於時間精度要求較低,大概那幾天就行了,農民完全可以通過觀察自然的變化來決定農時。退一步講,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初年的《淮南子》,那商周秦三朝沒有節氣指導,人們就不種地了?所以說,陰曆是用來指導農業生產的觀點是非常荒謬的。以唐代著名的曆法《大衍曆》為例,研究了日月金木水火土7個天體,主要內容是推算各天體的位置方法,且不說與唯一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太陽的篇幅僅佔1/7,而且這1/7里,主要內容也是推算日食月食,跟農業生產沒多大關係。
既然曆法與農業沒多大關係,那麼又是為什麼皇家還如此重視?甚至專門由太史令以及後來的欽天監專門掌管。插一個小故事,明末利瑪竇來華傳教,給羅馬教廷寫信中強烈要求派遣精通天文學的傳教士來華,而其他例如鐘錶、地圖、幾何學等,天朝人絲毫提不起興趣,卻對行星軌道計算非常重視。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中一句很重要的話:「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在古人的眼裡,天與人間是相互感應的,彗星,日食,月食,這些都是上天表達的不滿,對於天子而言,這些天象富有極其重要的政治意義,必須要精確預報,以便及時禳祈謝罪。兩千年來,私習天文是都是殺頭的重罪,天文學是天子王權的象徵,誰當皇帝也不願意有屁民喊出來個蒼天已死黃天將立。因此,曆法之所以如此被重視,是因為皇帝重視,皇帝之所以重視,當然不是重視屁民什麼時候種地,而是重視他的龍椅能否坐的安穩。至於曆法指導農業生產,只是其中一個微不足道的一個附屬功能罷了。
每每遙想起古人在天象台上默默注視的頭頂的蒼穹,記錄下來天像細微的變化,內心就充滿了嚮往,可惜我只能在實驗室里搬磚……在僅憑肉眼觀察,推算出這麼多天體的運動規律,非但有幾十年如一日的守望,也要有精準的計算,向我們偉大的祖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容易記啊。。抬頭看月亮就知道今天大概幾號了,陽曆怎麼玩?
而且潮汐變化對沿海居民意義也很大。所見即所得的陰曆簡直太有意義了。。。
另外,現在我們所謂的陰曆也不是真正的陰曆了,還是會加閏月來調整四季的。
最後,不覺得陰曆的1到3月才是真正的春天嗎。。。。


我們可以這樣想一想:
1.單純的太陽曆是否需要有「月」的概念?或者,是否能夠有「月」的概念?
2.單純的太陰曆是否需要有「年」的概念?或者,能否能夠有「年」的概念?
3.硬要說一個生活相關因素的話,潮汐可以算進來。


我從計時工具方面來回答吧。


地球自轉一圈是一天,那是代表多愛你一天
地球公轉一圈是一年,那是代表多愛你一年

~~~~~~~~~~~~~~~~~~~~~~~~~~~~~~~~~~~~~~~~

還有,月亮繞地球公轉一圈就是一月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繞太陽公轉,月亮繞地球公轉,這是曆法和計時的自然基礎。

不管是哪種曆法,一天的長度都是一致的,但 月,年各有各樣


太陽叫太陽,月亮又叫太陰,這樣陰陽就都齊吧。

嚴格來說,跟據太陽來計時的曆法就是陽曆,按太陰(月亮)的就是陰曆。


現代我們說的陽曆或公曆,是西曆,即格里曆,它屬於陽曆,是因為一年就是一個回歸年,但一年中的12個月的長度規定則跟太陽月亮基本沒啥關係了,最開始是一年10個月,後來有個皇帝給自己加了一個月,後來又有個皇帝給自己加了一個月。。。

而陰曆或農曆,是指中國傳統曆法,屬於陰陽曆,「月」是按月亮來計算的,年是按太陽(回歸年)來計算的,但因為月亮公轉和地球公轉周期沒有整數倍的關係,所以要有閏月來協調。


萬物生長靠太陽 ~ ~

農業上與曆法相關的,一般都是用陽曆。比如二十四節氣是農曆的一部分,它是把一年分成了24等份,所以是陽曆。

因為公曆也是陽曆,所以二十四節氣與公曆有比較好的對應關係。其中的緣由,只是因為我們共有一個太陽~~


古代計年和二十四節氣都是用的下圖這貨~~

巧的是,一天中的計時也是用它,它就是~~~~「日晷」,就相當於古代的 手錶+枱曆 了。當然還有夜觀星象什麼的。

比天更小的時間是 時辰,是依照日晷12等分後確定的,再製作了滴漏 等計時工具,然後再等分,就有了 「刻」。

公曆中的小時,分,秒也是把一天等分之後確定的。

而現代則是根據原子鐘確定了秒,然後又有分,時,天,月,年。


月,作為年和天之間的一個時間單位,古人用 月亮作為計時工具,是一件很自然,合理的選擇。不是因為要有什麼用,才發明或使用「月」這個概念。

至於它的作用,就要看月亮對地球的影響了,最典型的就是潮汐,漁業也是農業的一部分啊,漲潮落潮,對漁家是很重要的信息。

~~~~~~~~~~~~~~~~~~~~~~~~~~~~~~~~~~~~~~~~

欲知詳情,請參考百科的「曆法」詞條


老家完全按農曆安排生產,不同節氣做不同的事。


跟種田有關。。


陰曆記日方便, 陽曆記季節方便.
這一句話就能解釋所有問題了.


神他媽的唯一用途就是指導月經了。

PS:我本來想認真答題的,但看到這句,抱歉,以你的智商我很難和你解釋。


我覺得會比較方便地記錄行經的日期,以便更好地進行生產生活。


中國古代的曆法俗稱農曆,是陰陽合曆,不是陰曆。它與二十四節氣配合,有利於指導農業生產。


根本不需要考察古代,你隨便找個農民問問就行了——
雨水節氣後多久就可以耕種,進入三伏多久就摸不到知了蛹?


月亮是會影響動植物的生長發育周期的吧,,,


你也不想想「陰曆」為啥又叫做「農曆」?!!


因為是古代,不用陰曆記日,總不能用陽曆吧


推薦閱讀:

如果崇禎登基後躺倒不幹任何事,明朝是否有救?
劉邦、司馬炎和朱元璋重新構築的分封制有什麼異同?
中國依靠什麼才能崛起?
明朝政府遼東三餉對國家的影響是什麼?
明朝入京的官員住在哪裡?

TAG:陰曆 | 曆法 | 陽曆 | 中國古代歷史 | 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