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軍面對日軍尚可一戰,20年後面對八旗軍卻不堪一擊?
研究過日本戰國史都知道,當時日軍的訓練、戰術、裝備都是先進的,同明軍的唯一一次大規模野戰------碧蹄館之戰也小有斬獲,但是最後還是輸給明軍。反觀明軍同八旗軍的交鋒,薩爾滸、遼瀋、大凌河、五次入關、松錦諸役,野戰基本上是慘不忍睹。為何反差這麼大?
以前寫了半個小時的答案……但我還是把它刪除了。
為什麼?不利於大清的我全部刪除
jo jo : 第一段對日軍侵朝的戰略問題分析的非常精闢,贊一個 !
一,「事實上也如此,日軍兩次進攻,都是一開始氣勢洶洶,攻勢凌厲,接下來馬上萎靡,縮在城池中被動固守。都是因為後勤跟不上,後方不穩定的結果。」
1,第一次日軍的「萎靡」也是有明軍很大的功勞的,明軍攻陷平壤後,小西行長所部損失極其慘重,減員超過三分之二,當時離小西所部最近是日軍第三軍團大友義統,所部六千人左右,居然懾於明軍的軍威,遁走。之後,李如松冒進,在碧蹄館遭遇集結完,準備北上跟明軍決戰的日軍先鋒,苦戰後退走。從戰術而言,李如松確實是敗走了,沒有達到其突襲漢城的和佔領日軍龍山糧倉的目的,但是日軍在此戰之後也懾於明軍的強悍戰力居然在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對明軍採取守勢。並且,李如松組織敢死隊突襲日軍囤積在龍山的幾十萬石軍糧被明軍排出的奇兵所燒掉,這也是日軍「萎靡」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2,第二次日軍的「萎靡」是因為日軍在稷山被明軍騎兵擊退,之後明軍遍布虛兵,令日軍以為明軍十萬大軍集結在漢城附近,從而遏制了日軍的攻勢。朝鮮義軍和李舜臣水軍的功勞雖然很大,但是明軍的功勞更是巨大的。
二,「同時,朝鮮軍在正面戰場上的表現也不算太差,不說幾次大的會戰明朝聯軍一起作戰,就是朝鮮軍單獨作戰也取得過一定的戰果,比如說在晉州和幸州都擊敗了日軍。」
1,朝鮮陸軍在萬曆朝鮮戰爭期間,表現真的很差。短短數月,朝鮮幾乎八道全失,跟日軍的野戰也好,守城戰也好,幾乎戰無不敗。後期幾次有明軍主導的大的會戰雖然都有朝軍參與,但是主要以輔助為主,而且基本都是攻城戰,幾乎沒有野戰。舉一個例子:平壤戰役,攻陷七星門的明軍將士就是穿朝軍號衣起到令日軍輕敵後攻上去的。為什麼日軍如此輕視朝軍,自然是其戰鬥力極其低下所致。
2,晉州和幸州確實都擊敗日軍了,但是也都是守城戰,此二地又有極大的地理優勢。所謂:「堅牆之後易呈勇」。整個東征期間,朝軍幾乎沒有攻下過一個主要城市,與日軍野戰也幾乎沒有勝績。足見其戰鬥力之低下了。
三,「而明軍陸軍在朝鮮表現得的並不好,大型會戰負多勝少,決定性勝利的也就第二次平壤會戰。第一次平壤會戰,泗川會戰,兩次蔚山會戰都是慘敗,在平壤幾千騎兵居然被步兵打得全軍覆沒,這基本也算得上戰爭史上的奇觀。是日軍在戰略上的巨大失敗掩蓋了明軍在戰術上和戰鬥力上的弱點。」我覺得明軍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1,第一次平壤會戰的失敗,第一源於輕敵,但是輕敵重要原因之一還是因為朝鮮這邊情報的失誤或者可能就是故意哄騙明軍去進攻,但是明軍當時的主帥難辭其咎。當時的日軍駐守堅城,數量有一萬五千左右,明軍只有三千還都是騎兵。不敗才怪 !
2,泗川會戰的敗績,源於後方彈藥殉爆,但是此後明軍的敗退,還是顯示出明軍有一定素質的。首先,南兵為主的步兵當時一點都沒有亂,而是列陣後主動殿後扛住了日軍。其他敗下來的明軍,大都也不是潰退而是敗退,雖然不如南兵那麼有紀律和組織。其實最看一支軍隊素質就是看他敗退的時候。
3,第一次蔚山會戰,明軍其實也是先勝後敗,但是天氣陰雨十多天,外加明軍補給也越來越困難了,這次失敗還真是由於明軍指揮進退失據所致,但是日軍當時也沒有任何力量大肆追擊了。4,第二次蔚山會戰,明軍大炮已經到了,一度打到加藤絕望,但是日軍的幾次逆襲確實讓明軍受挫,之後明軍就開始圍困戰了,直到其退卻的時候也沒有及時追擊,被加藤以小股部隊牽制住了,但是加藤所部在海戰被明軍水師痛擊。
5,你說的「在平壤幾千騎兵被步兵打的全軍覆沒」應該指的是碧蹄館之戰,明軍損失很大,但絕不是全軍覆沒,日軍損失也極大。日軍擊退了明軍,但是明軍也擊退了日軍,因為當時明軍準備南下收復朝鮮王京,而日軍是準備北上將明軍逐出朝鮮。所以誰都沒贏。但是,此戰之後日軍喪失與明軍進行野戰的勇氣,可謂是明軍重大的戰略勝利,否則以當時日軍的兩倍以上的兵力優勢,下定決心反撲明軍,戰況可能會對明軍極為不利。碧蹄館之戰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明軍騎兵的優勢很難發揮。當時天氣又是細雨後道路泥濘不堪,讓明軍騎兵更受影響。但是在天時地利都不利明軍的情況下,面對數量佔有壓倒優勢的日軍,李如松和這三千騎兵可以跟日軍苦戰那麼久,直到後續援兵陸續開來,就能證明這支明軍的戰鬥力之彪悍了。
6,明軍的對手都是日本戰國百年內戰磨礪出來的名將和強兵,能打成這樣,說明當時明軍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
四,「甚至類似戚家軍這種完全沒有大規模陸地野戰經驗的剿匪軍也被要求北上邊防,可見明軍空虛到什麼程度。」
1,戚家軍絕對不是沒有大規模野戰經驗的剿匪軍,你看看平倭的戰役規模就可知道了。
2,被要求北上戍邊主要是因為南部倭寇問題基本解決了,外加戚繼光將軍也調任薊鎮了。
3,戚繼光將軍當時鎮守薊鎮,屢敗北虜,致使北虜轉寇遼東,戚繼光將軍率部協助遼東守將李成梁將其擊退,戚繼光將軍所部不少就是你所謂的「剿匪軍」。
這段歷史研究的最多是韓國人,研究話語權幾乎被其獨霸。當年那麼多中華子弟為了友邦免受侵略而血灑異國,我們後世子孫應該儘力還一個公道給他們。願這些先烈的英靈能夠安息!
這個問題來強答一記,在看明末財政問題相關書籍的時候,看到過明末軍士的生存情況,用四個字形容那就是慘不忍睹啊,隨便舉幾個我用過的材料:
軍士月餉止四錢五分,救死不贍,何暇操演。(《明熹宗實錄》卷二七,天啟二年十月丙寅)
班軍月糧,單月領米四斗,雙月領銀二錢,每一領糧經手衙門不下十餘處,稍一停閣,便過月余。(《明熹宗實錄》卷三五,天啟三年六月丁亥)
全無衣甲器械,惟有張空拳以當白刃。(《明熹宗實錄》卷一二,天啟元年七月乙卯)
守戍窮軍,有一年乏糧者,有二年乏糧者,甚有三年乏糧者,向猶典衣以自計,今則無衣可典矣;向猶賣妻以茍活,今亦無妻可賣矣...(高推《新餉苦累難支疏》,《御選明臣奏議》卷三六)
...各軍始猶典衣賣箭,今則鬻子出妻;始猶沿街乞食,今則離伍潛逃;始猶沙中偶語,今則公然噪喊矣。(《崇禎長編》卷一,天啟七年八月丁巳)
赤手空拳,賣妻賣子,這樣的軍隊能有多大的戰鬥力呢?貪污問題加上官僚主義才是關鍵,明末那麼多嘩變、投敵不是沒原因的。
所以我覺得明末軍隊戰鬥力下滑與其說是什麼野戰能力、裝備火力的問題,還不如說貪污以及官僚主義帶來的必然結果,更內在的就是封建專制王朝本身的運行時間一長而導致的機制衰變。當」戰爭,饑荒,瘟疫「三個騎士向你進攻時,比一個騎士厲害的多。
因為日軍在戰略上有著巨大的硬傷而後金軍沒有。
日本人的戰略其實是相當奇葩。一支近十萬人的大軍,在沒有掌握制海權,在對面大陸沒有盟友全是敵人的情況下,還要隔海補給,還要對抗一個大陸巨強,這基本是戰爭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奇觀。這也意味著日軍如果不能速勝,只有慘敗。
事實上也如此,日軍兩次進攻,都是一開始氣勢洶洶,攻勢凌厲,接下來馬上萎靡,縮在城池中被動固守。都是因為後勤跟不上,後方不穩定的結果。
日軍是侵略者,面對的都是充滿敵意的人民,所以日軍必須在佔領地大量駐軍,防止游擊隊防止朝鮮人的反抗。還需要大量的軍隊掩護補給線,實際上的情況是日軍分散在朝鮮各地。入朝的明軍很多時間面對的就是這支喪失了部分機動能力,兵力無法集中,戰略處於守勢的日軍。明軍可以集中兵力,在局部形成優勢,各個擊破。
這也就為什麼在朝鮮的大規模交戰多是城池攻防戰,而且很多情況下是明朝聯軍攻擊日軍駐守的城池。
還有很重要一點,就是明軍在朝鮮時有朝鮮軍這個可靠的盟友。朝鮮海軍和游擊隊在打擊日軍的補給線上取得相當大的成果,並有效地分散了日軍的兵力,減輕了正面主戰場的壓力。同時,朝鮮軍在正面戰場上的表現也不算太差,不說幾次大的會戰明朝聯軍一起作戰,就是朝鮮軍單獨作戰也取得過一定的戰果,比如說在晉州和幸州都擊敗了日軍。
更要命的是日軍缺乏良好的騎兵,這意味著就算日軍大勝,也無法擴大戰果。蔚山之戰,泗川之戰,日軍如果有良好的騎兵用於追擊的話,都有可能給明軍造成毀滅性打擊,但他們沒有,每次失敗明軍都能保存主力,下次捲土重來。
也就是說,日軍既缺乏持續的戰略進攻能力,又缺乏戰術上取得決定性勝利的能力,也沒有盟友支持,那除了等死還能幹嘛。事實上,當日軍被趕出平壤,他們失敗的命運已經決定。
而明軍陸軍在朝鮮表現得的並不好,大型會戰負多勝少,決定性勝利的也就第二次平壤會戰。第一次平壤會戰,泗川會戰,兩次蔚山會戰都是慘敗,在平壤幾千騎兵居然被步兵打得全軍覆沒,這基本也算得上戰爭史上的奇觀。是日軍在戰略上的巨大失敗掩蓋了明軍在戰術上和戰鬥力上的弱點。
等到明軍面對後金的時候,雙方形勢顛倒,明軍在朝鮮的優勢現在都變成了劣勢。後金有著穩定的後方,機動能力遠強於明軍,被各個擊破的變成了明軍。而且後金始終保持戰略進攻狀態,依託城池進行防守的變成了明軍。同時,後金的騎兵遠遠強過明軍的騎兵,這意味著明軍一旦野戰失敗,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薩爾滸會戰和松山會戰,明軍都遭遇了毀滅性打擊。明軍在東北也沒有一個盟友可以打擊後金的後方,牽制後金的兵力,補充明軍的兵力,後金可以全力對付明軍。這麼多戰略上的弱點加上戰鬥力上的差距,不堪一擊是必然的。
明朝在中後期時,其軍事實力衰退得非常明顯。中後期的明軍的戰鬥力遠不如開國初期的那支明軍,也不如其他朝代末期的軍隊,以至於作戰時往往將領能依靠的只有他的親兵。甚至類似戚家軍這種完全沒有大規模陸地野戰經驗的剿匪軍也被要求北上邊防,可見明軍空虛到什麼程度。一種說法是衛所制度嚴重削弱了明軍的戰鬥力,一種說法是工商業的控制導致了軍費不夠,但無論什麼原因,明後期軍事的貧弱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可能《明朝那些事》使得很多人對明朝有著很多美好的想像,但演義畢竟是演義。事實是殘酷的,相對於宋金宋蒙反覆拉鋸了百餘年,明軍對後金如此低的勝率,不是天災人禍完全能解釋的。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軍事實力不濟也是明朝滅亡決定性的原因之一。明軍面對八旗軍什麼時候不堪一擊了?從1619年薩爾滸之戰開始,到1644年明朝滅亡,雙方打了整整25年,四分之一個世紀。然後一直到1644年3月,滿清才佔領了寧遠,徹底控制東北。這成果還是在吳三桂主動放棄寧遠,率軍入關勤王的情況下取得的。明清戰爭的主戰場在絕大部分時間裡都被限制在東北,清軍雖有多次繞道蒙古侵入內地劫掠,但因無法突破關寧防線,都只能搶一波就走,無法實施有效佔領。
原因很簡單,就兩點,一,鬼子兵和後金兵的戰鬥力不是一個量級的;二,後金兵屬本土作戰,沒有日軍一樣的後勤問題
在萬曆朝鮮戰爭時期,李如梅就對比過後金兵與日本兵戰爭差的對比,《李朝實錄》原文如下
(李如梅)副總曰: "此賊(努爾哈赤)精兵七千, 而帶甲者三千。 此賊七千, 足當倭奴十萬。 厥父爲俺爺所殺, 其時衆不過三十。 今則身自嘯聚者, 至於七千。 雖以十人, 來犯境土, 卽報遼東而求救。 西北雖有韃子, 皆不如此賊, 須勿忽。"
這是萬曆26年時說的話,等努爾哈赤正式與明決裂,七大恨伐明時,已經是萬曆46年,當時後金軍隊的裝備水平與人數都超過20年前。薩爾滸之戰時,後金軍隊6萬,是20年前的8倍。在裝備物資方面「北門外則鐵匠居之,專治鎧甲,南門外則弓人、箭人居之,專造弧矢,東門外則有倉厫區,共計一十八照,每照各七八間,乃是貯谷之所。」(《東夷奴兒哈赤考》)
所幸日本與東北之間隔了朝鮮與對馬海峽,否則德川家都得被後金軍給推一次。
後勤這方面很好理解,在第二次入侵以前,日軍一直是從本土對朝鮮軍隊進行補給,二次之後的慶長四年才開始在倭城耕種,但時間太短,根本無法對軍隊進行有效補給。而且日軍的基本單位還是各個大名,每支軍隊的數量有限,不知道支持能不能協調一致。這與恨不得一科級幹部都姓愛新覺羅的後金軍,在指揮與團結方面與有不同。
穩定-3
維護費只有一成 士氣基本掉光
天命減光
然後威望為負
兵部尚書是從牢里放出來的
兵還是剛招出來的,直接就a上去了。
沒經驗加成數量還比別人少。
不a上去,帝國就破產了。
於是又慘敗
重複此步驟,你就能送掉一個擁有百萬精銳萬里疆域的帝國。
頂著這麼多debuff打得過才叫開掛
事實上,直到最後一刻,明軍戰力都不錯。
李自成在突進京城前,是打那個關,忘記了。幾乎被打崩。勉強慘勝。大將劉宗敏挂彩。關只有幾千人。他自己都說,再有幾個關像這樣,我別說進京。命都要不在了。
吳三桂也是頂了李自成很久。
剩下的卻望風而降了。
皇帝喜歡砍群臣腦袋的惡果出來了。真打的,兵打光了,人還下獄。保全實力的,還得哄著他。逆向淘汰
孫傳庭孫承宗有一個在,帝國也不至於如此。
崇禎是個喜歡微操,但是大局觀很爛的皇帝。而且喜歡委過於人。因為明末最牛逼的多民族私人武裝,大明旗下最後一支蒙古風部隊,遼東鐵騎么有了?
好吧,這是簡單化歷史,很煩人的傾向。
不過遼東李家這種軍閥家族出現,大明也就離玩完差不多了。遼東李家靠打朝鮮個個發了大財,門下子弟親信多擁專城,奢豪無比,老頭李成梁仗著有錢有兵,已經開始和努爾哈赤部眉來眼去,甚至仗著自己的朝鮮祖宗,想去搞李氏朝鮮的王位自立。雖然李家子弟後來因為敗在後金手裡,手裡的兵和錢慢慢散盡(順便回答一下他們為什麼被八旗搞死,除了後者的戰術靈活性,學習能力以及同樣以多民族混編見長以外,李家的輕敵也是遼東兵敗如山倒的原因。包括愛新覺羅家族在內,這些女真部族原本都是李家養寇的對象,愛新覺羅家族原本還是李家扶弱制強,以夷治夷策略的對象,輕敵也屬於正常),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類軍閥已經在大明國土上層出不窮,最後大明自然就沒有然後了。
可以說大明國最後五位皇帝對付軍閥問題的政治智慧,比之宋高宗這幾位差得不是一點啊。
先吐個槽,那些說明軍敗於李自成的,大概選擇性失憶掉了薩爾滸等重大戰役吧?
不要顧左右而言他,講真,明軍要是真那麼牛逼,或者說清軍真那麼弱雞的話,那麼最後就算李自成滅了明朝,也輪不著滿清入關——他們應該早被滅了。
進入正題,其實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簡單——明朝的日軍和八旗軍根本就不可以相提並論。
首先是戰略上的差距。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對於明朝的了解上,日本軍隊根本不可望八旗軍之項背。豐臣秀吉一統日本當上「關白」之後,那真是耗子腰裡別把槍就動貓的心思。我們今天說萬曆援朝之戰,彷彿關白大人只是想要朝鮮。然而,這個猴子的心比朝鮮可大多了——翻看一下《明朝那些事兒》,關白念叨的是這句話: 「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看看,人家是的征途是大明江山啊。更有甚者,在給豐臣秀次的便條中,猴子寫了這麼一句:「 五年之內必定攻下明國,到時你就是明國的關白! 」而在歷史上,白紙黑字的留下的《二十五條覺書》,讓太閣的野心昭然若揭。
您豐臣秀吉既沒有親臨大明實地考察,二沒有派「遣明使」刺探情況,全靠在中國東南沿海打劫的那幫二流子(浪人)吹水了解大明,那說白了,您除了知道對手叫「明」以外什麼也不知道啊。更可笑的是,被打了鼻青臉腫之後依然死不悔改——明朝封豐臣秀吉日本國王,猴子炸毛了,顯然還是覺得自己是當「皇帝」的料。所以,可以說整個萬曆援朝戰爭,日本從統帥到將領,都把他當做一場「大名討伐戰」在打。從戰略上就犯了致命的錯誤。
而八旗軍這邊就完全不一樣了。努爾哈赤祖上就歸順了明朝,還出任了明朝的指揮史、都督等職務。努爾哈赤曾被遼東總兵李成梁收養,成為其麾下侍從 。可以說,他對於明朝是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的。所以父親被殺,努爾哈赤沒有跳出來造反。實際上,在後金正式建立之前,努爾哈赤一直擺出一副俯首稱臣的樣子給明朝看。可見,在戰略上,努爾哈赤可以很好地擺正位置。這種戰略上的認識,就為其一系列的行動提供了合理的指導。如果努爾哈赤也和日本那幫二百五一樣,有倆人馬就開始琢磨滅掉明朝,估計早就被打成渣了。
一個是夜郎自大,一個是處心積慮,戰略上的差距造成日軍和八旗軍必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軍事力量。
其次是戰爭形態的不同。萬曆援朝,日本和大明都是在國門外作戰。姦細基本沒有什麼發揮的空間。更不要說會有明將動投靠日本的心思了——這官當得再不如意,難道不回家跑到日本去做官?
然而明與後金之間的對決就很不一樣,女真與漢族在遼東地區長期接觸、互市、混居。這就造成了細作成了明朝守軍的心腹大患。薩爾滸之戰,後金軍喬庄成明軍,誘導南路軍進入伏擊圈。更不用說刺探情報,策反等等事宜了。而整個遼東戰事,將領叛亂似乎成了一種風氣。將領叛亂獻門屢見不鮮。甚至於明亡之後,清軍入關都是漢奸開的門。這裡邊很大的原因就是:反正是在自己的地盤上,誰給的價碼更合適就跟誰干好了。當面臨多一種選擇,而將領又沒有足夠的思想覺悟,情況就變得很複雜了。
最後不得不說,明朝在萬曆援朝的時候,還能沾上中興的一點光。到了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明朝的腐爛程度已經是災難性的了。後來的天啟、崇禎朝,基本就是放棄治療了。
總結一下。日本侵略者就是群二百五,完全照搬了在日本國內打仗的那一套和明軍剛正面。既沒有政治鬥爭的思想,也沒有劍走偏鋒的靈巧,連對敵人的戰略定位都是錯的離譜。
後金軍隊是在深知明朝實力基礎上,由領導人深謀遠慮步步為營建立起來的軍隊。後金統帥對於明朝遼軍的了解,遠超過京師那些尚書內閣們,更不用說就在深宮的大明皇帝了。所以,後金在和遼軍的作戰中,幾乎每招都能打到軟肋上。
這樣兩個敵人擺在明朝面前,即使明朝不衰落,結果也應該是這樣——何況明朝自己還在不停作死呢?
皇漢路過orz。。。其實很簡單,就是倭軍渣,和後勤什麼毫無關係,要不後來後金入關作戰後勤怎麼解釋?明人對滿洲兵的評價:此賊七千,足當倭兵十萬。
日軍戰術的局限性太強,所謂的開始氣勢洶洶不過虐了朝鮮的菜,好比二戰侵華氣勢洶洶,後來對毛子就只能守了,倭軍對明軍根本不存在什麼戰術優勢,明軍炮騎配合的打法倭軍野戰起來就是打不過,倭軍防守有餘只是因為明軍數量根本不夠多,本身異國作戰戰鬥意願也不那麼強,而且同期明軍火炮口徑用來攻城威力不足,攻堅能力不強,否則早就趕下海了,明軍後期是渣,但日軍更渣。
而後金就不同了,其強大的軍事戰術和極其適應戰爭的體制是倭軍不能比的,建州女真本身也不是騎兵起家的,而是紀律嚴明的重步兵配合弓箭的戰術,很多情況下馬只是用來代步的交通工具,後金後期騎兵也往往是滿洲北方部落比如葉赫或者蒙古的騎兵更為精銳,八旗軍則是結合建州重步弓箭戰術、明軍火炮戰術,又結合了蒙古葉赫等精銳騎兵的混合軍隊,戰鬥力之強倭軍連尾巴都夠不上。
關於萬曆朝鮮之戰 - 知乎專欄
看著此話題神論迭出,真是蛋疼。
明亡於李自成~~~而非後金。
先對比一下日本跟明朝的戰爭:
1武器:明朝有大量大口徑火銃,有騎兵優勢,有海軍優勢。日本方面唯一的優勢是日本軍隊普遍裝備了鐵炮(火繩槍)。
2經濟:明朝正進行萬曆三大征,但畢竟底子厚,對日作戰時經濟還處在較穩定的狀態。全國農業生產正常進行,戰爭中明軍兵力始終沒有超過十萬。
日本方面呢?豐臣秀吉剛剛完成統一,急需休養生息,可這位關白被國內的勝利沖昏了頭,以為有了挑戰中國的實力,發布了動員令,兩次侵朝總動員超過二十萬,直接換戰時經濟,全國耕地開始為軍隊生產糧食(後勤部長:mmp)
3戰術上說,日本將領內部矛盾很大,各個軍團的配合也不是很好,前期快速推進的後果就是只攜帶鐵炮的日軍陷入兩難的境地,守城要面對明軍的火炮,野戰人家有騎兵優勢和遠火力優勢,所以基本只能被動挨打。海軍基本全程被吊打。
4明朝國內還比較穩定,日本剛剛統一,像德川家康這樣妄圖「復興六國」的軍閥數不勝數,而他們也是趁著這次戰爭開始行動的。
5情報工作,看一下豐臣秀吉說的:「天皇到北京住,我去寧波養老」寧波當時是日本與明朝進行朝貢貿易的唯一港口,北京明朝首都。。。
6日軍沒有制海權,戰線又拉的太遠,後勤壓力非常大。
總之,日本和明朝一樣,有農業生產,就是拼國力,顯然日本是拼不過明朝的。明軍的騎兵和大口徑火炮火銃都發揮了很大作用,海軍基本全程碾壓日軍。日軍情報工作也爛的要命。
個人認為日軍也干不過八旗
明朝與後金的戰爭(薩爾滸之戰)
1明軍基本沒有優勢,海軍不用說,戰鬥發生在內陸,騎兵被後金碾壓,火器也沒有發揮太大作用。
2後金全民皆兵,糧食基本靠搶,明朝卻要供應十幾萬人的出關作戰
3戰術上唯一的優勢兵力被楊鎬分散,大軍機動性差得要命,以至於被努爾哈赤分開殲滅。
4後金戰前也派出大量內奸打探虛實並騷擾明軍後方(對比日本的情報工作),且努爾哈赤曾經還是明朝封臣,對明軍那點底細可是一清二楚。
中後期明與後金(清)的戰鬥
1: 1627年明末農民大起義,國內不穩。
2經濟上東林黨上台後把江南士紳商人的稅全免了,導致農民負擔過重,只能「寧有種乎」了,而且光農業稅根本就解決不了軍餉的問題。
3崇禎能力問題,根本管不了朝廷內各個派系之間的鬥爭,這些鬥爭又關係到戰場上將領的更替,於是明朝頻頻換將。(袁還仗著尚方寶劍把毛文龍斬了,人家部下直接造反,精銳火器送了皇太極。)
4明的戰略眼光問題,攘外必先安內。很多人說清軍入關沾了闖軍的便宜,實際上是闖軍沾了清軍便宜。明精銳都在關外跟後金死磕,每次闖軍被包圍的時候清軍都入塞搶掠,包圍闖軍的明軍不得不撤圍。要是明能跟後金議和,關外精銳調過來打闖軍不知道已經滅了幾個李自成了。
5後期的後金軍是一支把步炮騎結合的近乎完美的部隊,在世界上也未必能有幾個對手,更不用說明朝這個百足之蟲了。
第一次寫回答,爛得要命,湊合看吧,沒寫完,先佔樓,具體以後再補充,錯誤希望評論區有人指點一下^O^
明朝打仗是需要皇帝花錢的~
薩爾滸之戰打的還是很慘烈的,主要是由於將領的爭功以及過於輕視後金才造成的失敗。(具體的可以去查查薩爾滸的細節,那時候的明軍戰鬥力以及戰鬥意志還是很不錯的)~
不過薩爾滸之後可以說是天不在明了,一年後神宗駕崩,即位的光宗只當了一個月的皇帝,但是出手太大方,就這一個月,卻把神宗內帑留下的三百萬兩銀子一下給賞賜給各地的士兵了……有錢、任性……神宗發動的薩爾滸也只撥銀兩百萬兩……而且神宗之後的皇帝,把神宗好不容易搞出來的撈錢手段給廢掉了,不知道自己要捂緊自己的錢袋子……
光宗之後是熹宗,這時候已經沒銀子了,而且明廷對遼東的策略不統一,遼東的兩位掌權人物的策略也不一致……廣寧之戰更是敗的莫名其妙了……
再之後嘛,就是窮了,不斷的自毀根基,不斷的不切實際……
明朝末年可以說是天不逢時,自己作死,只要再給萬曆皇帝幾年活頭,或者是繼任者不那麼糟蹋家底,而是在薩爾滸之後再堅定的打一次,極有可能就不會是那樣的結局了~
明軍野戰能力很不怎麼樣。
壬辰戰爭唯一的野戰,也就是碧蹄館戰役,實則是王京攻擊戰的前哨戰。證據很簡單,平壤被明軍一把火燒光之後,大軍集結在坡州,離漢城40公里遠,李如松那3000騎兵,是頭波偵查部隊,宣大的跳蕩騎還有南軍在後面陸續跟進。
不要覺得這個人數很多,漢尼拔進山南高盧遇到羅馬騎兵偵查隊,雙方加一起有7000人。
除了這3000騎兵,還有大約百來號的朝鮮弓手同步進了戰場。
李如松抵達的時候,查大受已經建立了一個陣地,日軍當時受到神機箭和朝鮮軍隊的猛烈射擊,根本沒法靠近,說明明軍帶的傢伙不少,我的看法是,既然遇到那麼多日軍步兵,騎兵為主的明軍都沒撤,說明明軍這3000人根本就是來開劈前哨陣地的,簡單點說就是為後續主力部隊佔場子的。
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的,遼東軍隊只帶短刀和神機箭,沒盔甲,輕騎兵部隊靠火力壓制撐場子,彈藥打完就完蛋。
為什麼不讓重甲的宣大跳蕩騎或者南方步兵打頭鎮?我覺得原因有3,1是情報錯了,朝鮮人為了自己的目的把漢城駐軍的實力大大弱化了,而明軍自己的情報系統過於呵呵,這也是為毛二次戰役後連錦衣衛都過來搞情報了;2是南北軍的矛盾,平壤戰役基本就是南軍打的,北方軍隊跟著軍紀比較嚴格的南軍進城乾的唯一工作就是割腦袋,南軍為此鬧的不可開交,稱北軍除了搶功屁的本事沒有,以至於李如松在本次戰役不得不派北軍打頭陣;3是當時道路情況很差,李如松在往查大受那裡趕的時候自己都落馬摔傷了臉,他也沒想到後續增援來的那麼慢。
戰鬥的結果是李如松死了200多家丁,明軍總體傷亡多少我們就不腦補了,回坡州後明軍內部禁止談及傷亡,朝鮮人很隱晦的說明軍死了有幾千人,而南軍更是公開和李將軍叫板,除了鄙視北軍不會打仗,就是開口要平壤戰役的賞賜。李如松啥都沒說,當下就把5000兩發給了南軍。
王京戰役呢?自然是告吹了,撤退時宣大軍隊和南軍都趕到了戰場,李如松也沒戀戰,查大受在盧鴻寺奪下的前哨陣地也不要了。日本那邊記載是因為明軍出現了崩潰,根本沒法收拾,除了撤退沒別的選擇。
我不覺得明軍在朝鮮壬辰戰爭中有什麼亮點,即便是平壤戰役,若不是明軍縱火燒城,壓根就打不進去。當時平壤城都是草頂泥房,相當好燒,至於還在城裡的平民,沒記載,估計也成灰了。
所以我不太理解題主說的碧蹄館戰役日軍輸給明軍是怎麼回事,應該說是日軍擊潰了進攻的明軍,但苦於沒有騎兵沒有擴大戰果而已。
那位Yiling引用的天涯某人的貼子,就我所知,該人是出了名的編造狂和人身攻擊狂,其所用ID先後有糧食供銷站,宋兵大敗,盧布林王國,山村夜造柴火飯,天崖炮手,
其人先先後後的言論有:「蘇聯對於中國是有恩的」「」「中法戰爭中中國讓法國財政枯竭」「日本生活水平低於中國」,崇俄,仇日,加上吹捧冉閔和蒙元,認為元滅宋是一種進步的無法理喻的思想極端者。
至於他用的數據比對例子,一就是什麼樣的野人記事玄幻小說都當正史用(象是變出了有十萬日軍包圍 李如松的《兩朝平攘錄》)要麼就是不同範圍不同口徑的,把明軍的數就挑小的,日軍損失就挑大的,這麼說吧,比方參謀本部版日本戰史裡面說斬明軍六千,沒直接提碧蹄的損失但是從幾個月後的出兵來看傷亡了小几千,然後一個朝方官員說天兵僅斬120級自己死傷1500,我要是按他的方法就會說,看,明軍死了六千然後日本人只死了120。你們願意接受這種裁減法嗎?
就舉一個例子:他曾經編造說到徐焰講過,整個朝鮮戰爭中的朝軍,死亡失蹤不超過7.8萬。多麼駭人聽聞的發明。然後就是拚命抵賴。連接就在該貼的底層:中俄不結盟但互相支持,美國弄不好要亡國!(轉載)_國際觀察_天涯論壇
其他的一些他的系列ID發言和被投訴臟口的紀錄:國人不敢正視:豫湘桂之戰日軍傷亡超過中國軍隊_國際觀察_天涯論壇 咱中國人不能不講良心!蘇聯是對新中國有恩的_國際觀察_天涯論壇 元征日本真相:報復日本殺光大使團,殲日軍十餘萬,雖遇風暴仍一半倖存_國際觀察_天涯論壇
(他說元軍消滅日軍十餘萬才被狂風覆滅的根據是什麼呢,只是一句童訓里的模糊之極的「斫營者千萬人咸歿」!)
同胞們,大家以後對挑拔中韓矛盾者,一定要留個心眼!基本都是日本網特!_國際觀察_天涯論壇(他拒絕承認任何韓國抹殺中國萬曆朝援朝功勞,敵視華人中國人的現象)
19號,日本經濟專家承認:抵制日貨將大大阻礙日本經濟復甦(轉載)_浙江_天涯論壇 從蘇聯出兵幫中國收復東北,看某些國人還不如朝韓人心胸大,知到感恩_國際觀察_天涯論壇 停止神話日軍-抗戰時期,日軍戰鬥力極差,殺死1個美國兵要死30個日軍_國際觀察_天涯論壇
還有這裡的言論(蘇聯曾經承認「偽滿洲國」合法地位(轉載)_國際觀察_天涯論壇「蘇聯承認偽滿不過是嘴上的 美日解秘資料承認,日降不是原子彈,是因為蘇聯出兵 蘇聯出兵與中國東北人民一起瓜分了日本財產」)
他的一些被投訴紀錄:
舉報 @山村夜造柴火飯 人身攻擊[不受理]_國際觀察_天涯論壇 舉報ID為了新中國沖啊 大量謾罵網民(轉載)(已處理)_國際觀察_天涯論壇
就問一件事吧:為什麼蔚山之戰到現在中國書藉還是隱隱晦晦地就是不敢提?為什麼碧蹄館同時代的朝方官員一提起就是為之嘆息,要麼說天兵死傷居然與賊相當要麼就是說死傷得比賊要多「僅斬120級,天兵死傷1500」?為什麼到現在日本人的書藉還普遍地說著碧蹄館和第一次蔚山戰役勝了?
從作戰本身來說,自土木之變開始我們就基本看不到明軍組織十萬人以上大規模野戰得手的記錄,可以理解為喪失了這種能力。日本方面是一直沒有這種記錄,多是萬人規模的戰鬥。明軍日軍最多的是圍繞城池、堡壘等戰略要地展開拉鋸戰,包括著名的碧蹄館戰役。而滿清方面從薩爾滸之戰開始屢屢成功獲得大規模野戰的勝利。
從後勤來說,遼東的地形不利於大軍的軍需補充,無形中削弱了明朝方面的巨大國力優勢。
從明朝防禦本身來說,遼中平原是個喇叭口,從北邊松嫩平原南下無險可守。明朝九邊防線的經營重點一直是宣府—大同方向。
從軍力來說,明朝中期開始動員能力就很差,早期賴以建國的軍戶制名存實亡、龐大的軍隊此時約等於將領手裡的農奴,能出戰的主力反而是將領們數量極少的私兵——類似私人僱傭軍。而每次戰爭上前線的軍人大部分扮演的角色是這些私兵的輔助兵,而非戰兵。
從經濟來說,明朝的徵稅能力一直非常差勁,萬曆三大征消耗盡積蓄多年的財稅以後難以迅速補充。後期開始加派「遼餉」等賦稅給農民、又在天災的配合下逼出一堆反賊、進而導致徵稅更加艱難。
總之明朝是個賦稅少、官府辦事也少的朝代,遇上滿清這種韌性十足、一年又一年連續二十幾年不間斷進攻的敵對勢力,活生生就給拖死了。換成日本或者蒙古這類打個幾年自己都累得堅持不下去的敵對勢力,就好得多。
而滿清能堅持下去的根源還是在於不斷獲得野戰的勝利、從而繳獲明軍的軍需物資補充壯大自己。明朝內部某些勢力出於私利或者昏聵而向滿清經濟輸血、也是原因之一。
親,推薦親兩本小說吧,一本龍戰三千里,一本明末邊軍一小兵,前面這本寫的就是萬曆朝鮮戰爭,後面這本只需要看前半段,後期主角開掛不用看,只看前面,考據挺足的,當然,咱也不是拿小說當歷史,但是我也不會把圍困錦州的清軍全當成滿人,薩爾滸之戰敗了之後,特別是戚家軍被圍攻以致全軍覆沒之後,明軍畏戰情緒就差拿到面上說來了,關外戰線逐步後退,大夥都說明是強亡,我只問一句,盧象升戰死在哪裡?巨鹿!麻煩大夥趴在地圖上看看巨鹿在哪?親們誰見過強國被人打到中央腹地的?另外,吹明軍戰力強的,誰能給我解釋一下戚繼光為什麼在東南各省都有衛所軍戶的情況下還要重練一支戚家軍?因為明朝的軍戶制度已經名存實亡,衛所兵不堪一擊!如果沒有小冰河期,明朝內部不會崩潰的那麼快,還可以依仗國力一次次將清軍趕回去,但是叛軍一次來的比一次兇猛,北方各省已經糜爛,文官不思治國,武官要麼被文官坑了,要麼擁兵自重,至於為什麼會有後金乃至於滿清,得問問萬曆朝鮮戰爭明軍統帥之一李如松他爹李成梁啊。明對於後金乃至於滿清的戰爭,也有不少亮點,千古大漢奸吳三桂當年也是一員驍勇善戰的將軍,可惜,對後金的決定性戰役全特么輸了,薩爾滸要是贏了,也就沒什麼滿清了,大凌河要是贏了,滿清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割據政權,如果沒有小冰河期,而官府控制得當的話,也不會有難民潮,如果明朝黨爭沒那麼厲害,那些能爭善戰的將領也不會一次又一次被李自成的難民海淹死,崇禎也不至於把自己掛在煤山上,吳三桂也不至於讓開山海關,和李自成在一片石開片,如果南明的幾位王爺封疆大吏們能擰成一股繩,至少也能劃江而治,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只談軍隊不談國家都是耍流氓。萬曆的明朝跟崇禎的明朝完全沒有可比性,前者是江河日下,後一個直接就是日薄西山。軍隊更是沒法比。
再說滅明的還是農民軍,何不拿李自成跟關白大人比一比?
推薦閱讀:
※日本歷史書對萬曆朝鮮戰爭的觀點?
※為什麼明朝的大事件那麼多,相對於清朝戲,關於明朝的電視劇卻那麼少?
※為什麼明朝專製程度高,言官卻比歷朝歷代都能有戰鬥力和表現欲。正常的推理不是專製程度高會導致敢言者少?
※瑞士為何能在一戰二戰期間安然無恙,不參與戰爭?
※我们纪念抗战,揭露日本曾经犯下的罪行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