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之後至今沒有發生過世界性的大規模戰爭呢?
是因為人類更加理智了還是因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太過沉痛以至於人類不敢再發動如此級別的戰爭?現今的和平又能維繫多久呢?
首先當然因為原子彈,但現代中央銀行的出現也不可忽視,這緩解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威爾.羅傑斯的這句話聽過沒?【人類有史以來有三項偉大的發明:火、輪子和中央銀行】。
要問為啥不打世界大戰了,先要回答什麼是世界大戰。具體來說,就是資本主義天生缺購買力,金本位國際貨幣又禁止了臨時增加購買力的選項。所以小半個地球工業化之後,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激化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積累十幾年就會出現全面世界大戰。20世紀前50年打了兩場,就是因為資本主義記吃不記打,反覆因為購買力問題而全面火拚。
50年代之後出現了中央銀行,雖然只是緩和矛盾,但起碼算是「臨時性」承認了貨幣必須跟著工業同步擴張。
要問錢怎麼沒的 先說錢怎麼來的
如果這個(農業)時代出現一個中央銀行,以指數方式增加貨幣供應,那麼無論這個貨幣是什麼,是黃金還是紙幣,都必然出現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直至經濟崩盤。在全國推行紙幣的宋、金、元,在美洲搶到天量黃金的西班牙帝國,都無法保持穩定的幣值,只是用發鈔(幣)來代替一部分稅收而已。所以農業社會不需要也沒有現代意義上的中央銀行。
工業社會結束了從肌肉→產品的生產方式,使用機器造產品,使用機器造機器成了新的經濟模式。從這時起,用投資來促進生產才成為正常現象,企業普遍的貸款發展成為可能,政府每年都可以預期社會總產品比上一年多,從而多印一些鈔票來滿足使用。這就是中央銀行存在的前提和必要性——有了指數增長的工業經濟,才能(必須)有指數增長的鈔票。
不過,人類社會的硬體進入工業社會,不等於軟體也進入了工業社會。在工業革命之後的100多年,具體而言就是19世紀和20世紀前期,人類社會流行的恰恰是金(銀)本位,有多少黃金印多少錢。如果金銀等貴金屬不增加,就不能隨便增發鈔票。這顯然和工業經濟迅速增長的現實不符,很容易出現錢不夠用的問題,影響經濟發展。
好在歐美等少數幾個工業國正統治著全世界,可以開採全世界的黃金,可以從中國印度這種傳統的富國連搶帶騙地弄金銀。所以貴金屬總量增長的速度還算可以,能勉強追上19世紀全世界平均不到2%的經濟增長率。等到殖民地瓜分完畢,金礦基本都得到開發,黃金的增長沒那麼容易了,工業增長率卻不斷上升,貨幣開始不太夠用。具體來說,極限就是1910年以後,世界經濟增長率從2%往3%艱難爬動的時代。等到增長率爬到差不多3%,地球也被瓜分完畢。工業經濟再也不能從外部找錢(黃金)來保證經濟增長,這個世界立刻爆發了世界大戰,然後是大蕭條。總之沒錢就沒利潤,沒利潤就要打仗自殺。
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稍微變聰明了一點。認識到金銀有限,而工業經濟的增長無限,逐漸放棄了金本位制度,理直氣壯地授權中央銀行發行信用貨幣。無論其中有多少黑幕,給多少人間接製造了利益,悄悄偷走了多少人的財產,這個變化都是一個劃時代的經濟制度進步——源於農業時代的金融體系終於進入了工業時代。以至於經濟學家威爾.羅傑斯說:人類有史以來有三項偉大的發明:火、輪子和中央銀行。
仔細分析一下,威爾.羅傑斯的話的確不算太誇張:
人類在學會用火之前已經會打獵了,但學會用火意味著人類能充分利用打到的獵物,徹底超越其他食肉動物。即用火是史前時期的人類成熟的標誌。
人類在學會製造輪子之前已經會種地,會組建政府了,但輪子大大降低了陸地運輸的成本,把分散的地域性文化連接成統一的文明地區,輪子算是農業文明成熟的重要標誌。(美洲文明沒有輪子,靠羊駝和人力在各個地區之間運輸,幾百個西班牙人一來,各個地方勢力對西班牙人消滅權力中心樂觀其成,很快被打的分崩離析)
類似地,人類在發明中央銀行之前已經發明了現代工業,但直到20世紀中期,基於信用貨幣建立中央銀行,這才算正式承認財富來自工業經濟,承認貨幣只是個符號,允許財富的標誌——貨幣和工業經濟同步增長。從這個角度說,以信用貨幣為基礎的中央銀行算是工業文明開始成熟的重要標誌,有資格和輪子,和鑽木取火併列。
如果沒有中央銀行會怎樣?
參見百年老狼——經濟危機的脈絡
這幾天引這篇文章引的太多,就不反覆引用了
綜合下其他答案,
1.全球化的自由市場解決了,各個國家為發展經濟需要獲得資源的根本問題。
2.核彈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戰爭成本,讓理性國家都放棄了打一場大規模戰爭的選擇。而只有局部衝突。
3.聯合國制度,最重要的就是最強大的幾個國家獲得足夠強大的影響力,五大流氓利益一致才能做決定。抑制了小的矛盾出現。
至於中央銀行制度,這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對消滅戰爭是輔助作用。
————————————————————
除了核彈,央行。
就是美帝主導的貿易全球化,全球自由市場的出現。
歐洲的殖民地秩序可以理解為,各個工業國家都互相高關稅阻止國外商品搶奪本國市場,所以搶奪多少殖民地就能增加本國工業的原料和市場。直到全球被各大國劃分殆盡,因為經濟原因矛盾激化,一是戰爭輸出矛盾。二是戰爭勝利了,失敗國的殖民地市場就都是你的了。
二戰後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帝作為二戰後的霸主,作為優勢工業國不需要圈定殖民地,只需要全世界開放市場,憑藉自己的優勢就可以發展,於是資本立刻跑遍全球,而之後的歐洲復興,亞洲四小龍,以及中國的復興都是建立在自由開放的全球市場下,所以我們都是搭便車的,美國作為警察負責敲打任何不遵守市場秩序的人比如中東,是否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重要,他事實上維護了這個市場體系。
而對於後發國家,比如日本,不但解決了「所謂安全問題」,也解決了工業所需原料問題,需要石油需要各種原材料,都不必須親自控制原產地,而只需要在國際市場上購買就可以了。要理解世界大戰為什麼沒有發生,我們首先要知道一戰、二戰為何會發生。然後分析二戰後到底什麼與二戰前不同。
總的來說,一戰、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後發工業國家控制的殖民地缺少足夠的資源與市場滿足國民經濟的需要,而殖民地已經瓜分完畢,所以只能通過戰爭的方法從老牌殖民國家手中搶奪。(至於資源與市場為何那麼重要可以看國家利益——資源的博弈、國家利益——市場與就業)
下面是具體分析:
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生產力隨之提高,國內的資源與市場逐漸不能滿足產能的需要,缺少足夠的資源或市場都會導致失業,失業很可能會導致社會動蕩,而
在二戰前都沒有有效的方法解決失業問題。所以對於各個工業國家來說殖民地就變成了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因為在當時只有它能夠同時解決「資源與市場」
兩個問題。
但是,地球就這麼大,當一個國家多得了一塊殖民地後,其他國家能夠獲得的殖民地自然就會變少,所以殖民地的博弈就成了零和博
弈。而且,有殖民地的國家還可以對沒殖民地的國家進行資源禁運,或者提高國家關稅(包括殖民地)來減小沒殖民地國家的國際市場,那麼這些沒有殖民地的國家
的國家命運就掌握在他國手中來。
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甘心他國掌握自己國家的命運,特別是對這些有實力的工業化國家來說,這就是德國、日本會竭盡所能擴張殖民地,甚至為此打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
一戰前(1913)的世界殖民地圖
二戰前(1939)的世界殖民地圖
註: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戰、二戰大戰的雙方都是殖民地大的既得利益者(老牌殖民帝國)和殖民地小的後發工業國家之間的對抗。
殖民利益的捍衛者——英國
在老牌殖民帝國中,最大牌的就是英國,在工業革命後,它從印度進口棉花,從澳大利亞進口羊毛,從南非進口礦石,從加拿大進口木材,然後製成工業品賣到各個殖民地。就這樣用世界上1/4的陸地面積上的資源與市場,支撐起佔世界0.2%陸地上人民的富裕生活。
英國可以通過控制殖民地的資源與市場對其他工業國的開放程度,達到影響他國經濟的目的。比如,在一戰時期,英國就對德國進行貿易禁運和海上封鎖,最後導
致德國經濟崩潰,不得不在對俄勝利的優勢下投降;二戰時期,與美蘇一起對軸心國進行貿易封鎖,使得軸心國因為缺少石油而出現軍事實力嚴重下降,加速了軸心
國的滅亡。(具體分析可以看《鴻觀》第5期 納粹德國石油野心揭秘 和第6期 日本侵華戰爭敗因揭秘)
有人可能會說,上面講的都是戰時的情況,和平時期不可能發生。但是,上面的分析是每一個政治家都會做的,那麼這些後發國家就會陷入一種不可能打贏的境況之中,而這種戰略上的劣勢,會引發在外交與政治談判上的讓步。
此外,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在和平時期也作用巨大。例如,在1929-1939年的資本主義世界大蕭條時期,英國同它的殖民地建立「帝國特惠制」,提高英帝
國外其他工業國的關稅,保證英國市場,使得英國在世界經濟總體下行的大環境下,GDP保持2%以上的增長。這種國與國之間貿易保護,使得大蕭條期間的國際
貿易額甚至都沒有恢復到一戰前的水平,讓德、日這些後發國家不能通過國際貿易消化過剩產能和勞動力,而走上了通過生產軍工消耗品、徵兵與發動戰爭來解決這
一問題的道路。
所以我們看到,殖民地可以幫助帝國轉嫁危機,實現經濟的平穩發展。
這種實實在在的殖民地帶來的利益使得這些老牌殖民帝國不願放棄,而沒有殖民地帶來的風險與壓力也讓那些後發工業國走上了擴張與挑戰的道路。
帝國的挑戰者——德國
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在建國初俾斯麥執政時期,德國主要關注自己的歐洲利益,沒有過多關注殖民地。除了創造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之外,德國本身擁有資源與市場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在一戰前的世界,最重要的資源有三種煤、鐵礦、棉花。
德國自身便有豐富的鐵礦資源與煤炭資源。德國擁有10億噸鐵礦蘊藏量,特別是普法戰爭後從法國割讓的洛林鐵礦擁有7億噸褐鐵礦,而在1871年德國一年
的鋼產量才160萬噸。德國擁有全歐洲最多的煤礦,直到2014年,德國的煤礦儲量仍佔世界的4.5%,足夠他開採218年。而且正是由於沒有棉花資源,
所德國只能夠發展與煤、鋼相關的重工業,這就是德國機械製造業獨步全球的歷史原因。
英國的情況恰恰相反,因為有廣闊的殖民地,有豐富的棉花與
羊毛資源進口,所以它的紡織業極其發達。1913年,英國的工業生產僅佔世界的14%,而他的紡織工業的出口額卻能夠佔到世界紡織貿易總額的58%,正是
因為有了紡織業這樣一個解決就業人口的生錢利器,所以英國的工業實力才會停滯不前,逐漸落後於德國。
在1871年,德國不僅僅有資源,還有很
大的市場可待開發,當時德國的城市化率為36.1%,而英國是70%,工業產值只有英國的1/3,而人口是英國的1.4倍,所以暫時德國的市場可以滿足工
業化發展需要。再加上貿易保護政策,使得國內的市場能夠不被其他先發工業國家的產品佔領,從而讓本國工業發展的有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
正是這種資源與市場上的自給自足,支撐起了德國在19世紀後期的工業化展。
但是,隨著生產率的提高,資源與市場的緊迫性加劇,到了1913年,德國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的15.7%,貿易總額佔世界的13%,連鐵礦石都需要進口
40%,出口額達到GDP的17.5%,進口佔GDP的20.2%。顯而易見,這個時候,德國已經非常依賴海外的資源與市場了。但是,此時,德國的城市化
率只有61.5%,農業就業人口佔到了37%,所以德國的工業還有發展的空間,它對資源與市場的需求仍然遠沒有到盡頭。 所以,為了保證資源與市場的供
應,德國必須與些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爭奪殖民地。但是德國起步太晚,到了1913年,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經基本上劃分乾淨,而且就連半殖民地的勢力範圍也進行
了劃分。所以德國如果想繼續擴大殖民地,就只有從這些老牌殖民帝國手中搶了。
所以,一戰、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後發工業國為了滿足國民經濟對於資源與市場的需要,而與老牌殖民國家進行土地爭奪戰爭。
不同之處在於,一戰的目的是以戰促和,迫使英、法割讓海外殖民地,結果因為沒有海軍優勢而失敗。二戰的目的是充分利用陸軍優勢,滅掉蘇聯,吸納蘇聯的國土,永久解決資源的問題,至於打法國,是為了解決西線問題,防止出現一戰時期兩線作戰的情況。
註:
二戰前,德國本土是石油資源極端匱乏,如果不能得到充足的石油,那麼德國的經濟發展將停滯不前,而一旦出現嚴重的石油依賴,那麼國家的經濟安全將暴露在產
油國家的槍口之下(通過石油封鎖)。而且,如果沒有可靠的石油來源,國家的坦克、軍艦、飛機都會成為廢銅爛鐵,失去戰爭能力的國家將會任人宰割。為了擺脫
這樣的戰略困境,德國唯一的方法就是通過侵略取得石油產地,而由於沒有強大的海軍,他的目標就只能是蘇聯。
同樣日本和義大利也存在這樣的石油困境,為了國家的前途,他們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發動了二戰,企圖為國家搏出一個未來。而這一切的悲劇,只是源於資源與市場的分配不均而已。
世界大戰的終結者——《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這70年里世界總體上是和平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一直沒有發生。很多人認為是核武器維繫了如此長時間的和平,但是我覺得還不夠,因為如果世界的和平僅僅靠對核武器的恐懼而維繫著,如今的世界就應該陰雲密布,人民生活在恐懼之中,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的欣欣向榮。
而且我認為,如果二戰後的德國仍然周期性地爆發大蕭條、失業和社會動蕩,而且這些現象的直接原因仍然是其他殖民帝國對它進行資源禁運和市場封鎖的話。那
么無論是否受核彈的威脅,德國還是發動戰爭,因為在雙方都擁有核彈的情況下,誰也不敢用核彈。為了國家利益,德國完全可以用常規戰爭以戰促和,從老牌殖民
帝國手中奪取殖民地。而這種世界大國之間的戰爭,是很有可能引發世界大戰的。
前文提到,世界大戰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工業化國家的生產力水平與資源和市場佔有之間的矛盾。《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完美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它使得德、日這樣後發工業國家可以放心地從整個世界買資源,又擁有整個世界作為市場,那麼他們就沒有理由通過戰爭來獲取資源產地與市場。軍國主義與法西斯主義是需要土壤的,在這個自由貿易的時代,是沒有這種土壤的。
它使得英、法這樣的殖民帝國維繫殖民帝國的收益大大減少,隨著殖民成本的提高(獨立運動),他們可以放心地放棄殖民地,轉而擁抱世界市場。而隨著殖民帝國的解體,英、法失去了通過殖民地對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封鎖的能力,這就讓後發工業國家的經濟環境更加安全。
正是在這種自由貿易的大環境下,70年來,工業化大國家之間從來沒有發生過戰爭,大國之間不打仗,那麼世界大戰就打不起來。
而且,我們要看到,現在意圖發展核武器的伊朗和朝鮮兩國,都是長期被美國經濟封鎖的,他們的經濟安全得不到保障,所以才會謀求核武器這樣的軍事安全來建
立經濟安全。而朝鮮如果能通過自由貿易在世界市場上換取糧食或者化肥的話,它根本不會出現大饑荒,更加不會冒著全球抵制的風險發展核武器。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是天生邪惡的,對於每一個國家來說,如果有和平的方式能夠使國民過上幸福的生活的話,他是不會選擇戰爭的。
而且,靠經濟封鎖的方法是不會讓一個國家屈服的,古巴、朝鮮、伊朗的行為很好的給我們證明了這一點。而當一個國家不能進行合理的國際貿易,找不到國家的上升階梯時,他們是會鋌而走險的,一戰、二戰與朝鮮、伊朗的對策證明了這一點。
和平不是靠暴力能夠得來的,只有用自由貿易讓每一個國家都充分融入這個世界市場,他們才不會打破這條船,因為他們都成了這條船上的一份子。
吸取二戰的教寶貴訓,珍惜和平的來之不易。讓經濟全球化來得更猛烈些吧,它才是世界和平的守護者。
---------------------------------
系列文章:
國家利益——資源的博弈
國家利益——市場與就業
國家利益——世界大戰的選擇
原子彈和央行都對。
再加一個:聯合國。
聯合國給了五大常任理事國絕對權力,所謂刑不上五常,這確保了五大國願意維護這個機構的權威,五大國共管全球,其他國家出了問題各找各的乾爹去去。
主要是因為洲際彈道導彈和可以做成彈頭的原子彈以及氫彈,和其他類型的核裝葯。
這裡我從導彈和核彈頭的分開講。
核彈頭,先說核武器,核武器主要就是因為體積和質量很小,並且能夠產生巨大的破壞力(光輻射,衝擊波,電子脈衝等等),而且在爆炸的蘑菇雲散去之後,可以產生大面積的原子輻射帶,幾十年都不能消退。所以可以說相對於常規的炸藥,核彈頭的威力是接近於無窮大的。
再說彈道導彈,現代的洲際彈道導彈很難被攔截,而且固體發射葯的導彈發射準備時間也相對很短(相對於液體燃料的洲際彈道導彈,某些轟炸機等),並且飛行速度是人類製造的所以可以運動的機器中最快的。並且因為洲際彈道導彈的核裝葯,單枚彈道導彈可以產生極大的破壞力,再加上基本上可以做到不被攔截的能力,所以幾枚彈道導彈就可以給敵對的國家造成極大的損失,並且持續幾十年。
最後以洲際彈道導彈為載機的核彈頭就成為了人類目前所掌握的暴力手段中的最高級形式。如果交戰雙發都有洲際彈道導彈,並且都有一定數量,技術水平相差不少非常巨大,那麼雙方將對方都消滅是可以預見的,所以戰爭沒有勝利者,戰爭本身就沒有意義,這裡當然說的是世界大戰。
還有一個原因是二戰結束以後出現了國土面積巨大的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他們間的距離也比較遙遠,現實的衝突要比法國和德國這樣的相鄰的工業大國實際上要不明顯,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就小多了。歐盟。
一戰和二戰從1914年開始到1945年結束,將其分為兩場戰爭是我們人為的定義。事實上,也有人將其定義為第二次「三十年戰爭」。
事實上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中間也有分開的多次小戰和休戰。而其後近三百年,也沒有這樣規模的戰爭。
就算考慮拿破崙戰爭,也有將近兩百年。
假如題主在1715年提問「為什麼(三十年)大戰之後至今沒有發生過世界性的大規模戰爭呢」?我們應該如何回答他?因為美帝太強了 誰看到美帝都認慫啊!只有蘇聯俄羅斯偶爾敢撒撒嬌,美帝也一般頗解風情的給個台階下 ,也就打不起來了。
美帝掠奪的手段就是要求全球加入他的所謂自由市場經濟秩序,自由貿易嘛,聽上去挺公平的,實際呢,傻子都知道哪個國家黑科技最多啊!憤青們要跳出來了:你技術沒人好,自己不努力怪誰!!
那麼,以後來個技術一流的壯漢,說:大家都把老婆拿出來,我們比技術,我們比體力,誰技術好、體力好,女人就歸誰!多公平!對女人多有利!這尼瑪不就是變著法子搶人老婆嘛!大多數戰爭本質是靈界集團爭奪生存地盤,奪取地盤後,高靈團用強迫的方式,將自己的觀念植入到地盤民眾大腦,吸收信仰意識能量。二戰後,傳媒技術大發展,可以用更有效的辦法將觀念植入到人類大腦。爭奪變成了對文化話語權的爭奪,所以戰爭減少了。但強迫仍然是一種有效的辦法,所以還存在。
太平天國就是耶穌勢力入侵中國,之後的回亂,就是真主勢力趁空虛入侵中國。義和團是中國的神仙鬼怪反抗基督教勢力入侵。
靈界是怎麼一種存在呢?
可以打一個比方。
互聯網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是電腦之間的信息交流構成的網路。
靈界,同樣看不見摸不著,則是大腦之間的信息交流形成的網路。更準確地說,是意識體之間聯網。意識體包括各種層次的生物。
正如網路遊戲中的英雄鬼怪,需要電腦的關注來維持存在。
靈界中的高靈,也需要人類的關注來維持存在。
爭奪注意力,就是高靈生存的必須。
不管你反對還是贊同,都是對它的一種信,只要相信,高靈就能存在。
所以看聖經時,你會發現耶和華極為殘暴善嫉,對猶太人崇拜金牛大發雷霆,命令摩西大開殺戒。征服迦南時,對別的不信它的民族,搞種族滅絕,連老人和小孩都不準留下。(希特勒對猶太人搞種族滅絕,可以說是猶太人搞種族滅絕的業力平衡)
信仰越虔誠,輸出意識能量越高,最虔誠的表現就是人祭,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佛教中有燃指供佛,南美羽蛇神有殺小孩祭拜,聖經中有殺長子祭拜耶和華。現在伊教恐怖分子的斬首,也是一種人祭的辦法。開飛機撞大樓,也是人祭的辦法。
任何可以集中注意力的辦法,都會成為高靈的工具。
英雄和聖賢,都能獲得高度人氣,很自然成了高靈的載體。
戰爭可以創造英雄,所以戰爭成了高靈們很喜愛的一種吸收意識能量的工具。
但電影電視網路之類媒體發達後,明星,銀幕英雄和網路遊戲英雄一樣也可以吸收到意識能量。所以靈界轉而爭奪媒體。戰爭製造英雄的效率較低,所以不流行了。
老子在道德經中勸世人棄聖絕智,不尚賢,可以說是一種非暴力合作,讓大家不再對高靈輸入能量,消除高靈對人類的奴役。
很多答主都說到了原子彈,這個確實限制了各國之間的矛盾激化,使各國之間一旦有了一些衝突就會受到自己國家人民造成的輿論壓力。
但是好像很多人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
野蠻人時期的部落衝突,是為了搶奪食物、牲口和各種物資, 從而 去搶奪地盤,因為那時候搶奪地盤不是最重要的,而且需要通過搶地盤來獲得自己需要的。
就比如歐洲中古世紀,封建禮教文化達到巔峰。宗教鏈條控制了無數的信教者和不信教者。他們並不是因為要他們信神而信神,而且想要他們通過信神來聽「人間使者」們的話。宗教是他們控制大眾們的手段。
以上都應該被定義為是一種手段,一種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實現自己階級利益擴大的一個手段。同理可證,近代史上的戰爭就是一個實現利益最大化的一個手段之一。
而為什麼從二戰之後為什麼沒有發生過世界大戰,這個問題只要能夠明白戰爭能獲得什麼?
從1945年結束二戰開始到如今,70多年的時間裡面,大部分發達國家,資本世界開始走向了城市化(這個時間段的城市化過程是前所未有的質的飛躍。),正是這城市化加劇了物資分配,分擺的複雜性。現代化城市的資源是與城市共存的,如果發動戰爭,一個城市如何才叫做被佔領?佔領後會獲得什麼?一片廢墟和一群「刁民」嗎?一場戰役如何才叫做獲得勝利?
難不成比人頭數?(手動滑稽)
所謂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如果你的軍隊已經成功「佔領」了一個城市,你在戰時狀態怎麼去管理這座城市的老百姓?是否在這個地區實行當地或者自己國家的法律?這些問題都是非常棘手的,可以說,打一場大戰役,臨時佔據的一座城市,更多的是累贅。
其實說到底,如今越來越不容易發起戰爭的重要原因就是——不可控傷害。
顧名思義,有一些東西一但存在於戰爭中,那麼不可控傷害也就無可避免。比如原子彈等戰略級武器。
簡而言之就是都怕敵人變成朝鮮那樣。「你把我惹毛了,我就和你同歸無盡。」
想像一下,朝鮮與韓國發起戰爭,朝鮮揚言啟用核武器,那麼可想而知,韓國國內的公民們會跑到政府門口做什麼。
想當初洪興的大哥就是這麼說的「唉如今的香港已經不是當年的香港了,不要想著打打殺殺,讓兄弟們都賺點錢,早點過上安穩日子吧。」
如果不出意外,商業會成為戰爭的接盤手。而戰爭不過是一個上了枷鎖的炸彈,只有瘋子才有鑰匙。要打世界大戰,必須有交戰雙方。
要交戰,必須有矛盾。
要有矛盾,還得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如今,很困難。
地球上絕大部分國家,特別包括最大的幾個國家,歐盟等等,已經佔據了世界大頭的資源,它們很難有什麼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根本打不起來。
要想打世界大戰,必須有若干個新興的超級大國。比如,發現新的科技,產生了新資源,價值為核能的N倍,而這種資源集中在非目前超級大國的國境(如非洲國家),這些國家發展迅速,獲得和國際地位不相稱的實力,同時目前的霸主們不歡迎它加入俱樂部,那麼新興霸主和舊霸主才有可能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
但是這個實在太難了。如果真有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只在非洲崛起之時。每一次的科技進步就意味著新的一次洗牌,全新的武器和全新的法則,新的國家意圖圖崛起,舊的國家意圖彈壓。戰爭就是這樣來的,但原子彈打破了一切平衡,你看看現在被駐軍的國家哪個有原子彈,就明白了!不排除發明一種消滅原子彈的科技,然後又來世界大戰。和平和愛在國家之間從來都是借口而已
世界主要幾個關鍵大國之間的經濟關聯性太高了,而且現在的人口流動和移民狀況也早就和二戰之時大不一樣,打一場世界大戰對這些在世界舞台上佔據關鍵位置且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國家來說,代價太大了。
「核潛艇100年也要搞出來。」------毛
原子彈
補充一些吧:
二戰結束前世界中心在歐洲,而那時的歐洲就是春秋戰國,各國之間利益矛盾嚴重,民族矛盾嚴重。打了幾十年,國力衰微,人才流失,勞動力傷殘殆盡。
而當初被他們瞧不起的番邦蠻夷發展壯大,成為世界霸主直到今天。
所以再無大戰的原因,一者歐洲教訓吸取的多到溢出,二者他們也沒有資本和條件再戰。
近二十多年是因為美國太強大了,強大到一國可以干翻全世界。
冷戰時期實際上是恐怖的動態平衡,一旦爆發戰爭很容易出現全面戰爭,就是全面核戰,這樣的後果全世界都無法承擔,更不會有哪國主動挑事兒。所以,只有蘇聯與美國之間有可能爆發全面核戰,為什麼最後沒有爆發呢,也許是因為運氣,因為有數次可能爆發全面核戰的可能性,另一個原因就是全世界的經濟發展以及全球貿易將世界連為一體,而核平衡制約雙方的戰略,讓衝突變成互相威懾,也就是我們看到的航天競賽,軍備競賽等,就是在戰爭臨界前用毀滅世界的能力嚇唬對手。
1.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政治一體化
2.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性的組織
3.一戰、二戰的負面影響
4.核武器
5.信息技術的進步與傳媒的發展,輿論監督
6.一超多強的格局
世界的強者們達成一致 按照實力劃分好了資源 誰還會發動戰爭呢
為什麼大猩猩之間有戰爭?
為什麼人類之間有戰爭?
戰爭並不是人創造的,也不是以人的意志而決定的,戰爭的存在有其客觀原因
當不同群體對同一有限資源有共同的需求,而這一資源不能同時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時,就會產生矛盾,從而引發戰爭。
當資源充足,能夠為足夠的群體提供足夠的食物,不會有矛盾,也不會發生戰爭
但是當人口增長而資源相對較少時,矛盾產生,或者減少人口,或者增加資源以消除矛盾。
其中減少人口的辦法就是戰爭或者疾病
增加資源的辦法就是獲取更多現有資源,或者利用開發其他資源
國家的發展意味著更多的對資源的需求,等價於人口增加
那麼為了滿足人口需求,必然要獲取更多資源
而資源的獲取或者通過發現新的資源,或者奪取現有有限資源
對於二戰前的世界,是一個資源高度同質化的世界,也就是所有參與者,所追求的資源都是石油,鋼鐵,煤炭等等
而這些資源有較高的地域屬性,可以通過戰爭奪取土地而取得,從而解決矛盾
但是二戰後的世界,人口減少,人口和資源的矛盾獲得緩解
同時,人類通過科技的手段或者貿易手段發現了更多的資源,或者提高了資源利用率
而這也解決了人口和資源的問題
二戰後的後發國家可以從這些科技新大陸或者那些被先發國家拋棄的舊大陸中挖掘資源就能實現發展
戰爭是通過奪取現有資源解決人口和資源矛盾
而現代社會通過科技創造資源解決問題
人類或者生物,必須保持人口和資源的平衡
如果有一天科技停止進步,無法滿足人口增長時,那麼通過戰爭,一種通過減少人口而獲取平衡的方式會再次被運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