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王天旭博士事件和南京《東升工作室》欄目的報導,真相如何?

參見視頻堂堂博士後 為什麼成了老賴?

科學網—探尋博士後「老賴」被執行事件真相


我們只是從科研中僥倖存活下來而已

堂堂博士後 為什麼成了老賴?這個視頻在微博上經過傳播之後,受到了大量的研究人員的關注,特別是碩博士們。

我看完這個視頻後,也有很多話想說,但是可能需要打破我不評價人,也不評價熱門事件的習慣。但是為了這件事,我覺得打破下這個習慣,有一定必要性。我單刀直入。


一.記者和編輯單位一方

1.記者和編輯單位沒有一點對科研體制的常識

00:31中提到的「讀書讀到博士後,那可就是高級知識分子了」,這是一個典型的錯誤。博士後並不是學位體系中的一部分,事實上博士教育並且獲得博士頭銜是整個教育體系的終結。根據博士後中國網站上的介紹,「 1985年7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關於試辦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報告》,博士後制度在我國確立,為博士後研究人員提供一條脫穎而出的成長途徑。博士後研究人員是國家正式職工,但不佔用設站單位人事編製,完成博士後研究出站後,通過雙向選擇落實工作單位。國家和設站單位為博士後研究人員提供一定的生活和科研經費,國家給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所以說博士後就已經是工作了。(07:41 主持人再次「讀書讀到博士後」)

並且直接將博士(他們稱為博士後學歷)就該一定要如何如何的論調,實在太業餘。法律本來就是一個專業領域,對於任何普通人來說,對於法律的掌握程度都很有限。並不是說一個任何專業的博士,就一定會了解所有知識。事實上在進入現代後,在某個專業領域中的博士研究都是高度細分化的。一個專業但是不同方向就完全不能理解對方要做的東西,也是經常出現的。也就是說,博士四年或者外加博後幾年,都在日積月累的讀材料,做實驗,在他日能夠獲得一個突破,但是仍然只是在一個很精細化的領域內得到了突破。事實上博士生們壓根沒有時間在長年累月的高度工作和競爭之後,還能有精力來了解其他領域的東西(當然像王博士這樣沒有法律常識的也是少見的。),甚至有很多研究人員對於社會動態也不了解是很正常的。

製作單位對於博士過程如果仍然毫無所知的話,應該好好閱讀一下這份http://www.inscc.utah.edu/~reichler/Guideforphds.pdf


2.製作單位一點都沒有尊重被訪者的個人隱私

視頻開頭王博士就要求製作單位能夠打上馬賽克。

人民網署名陳迎的作者在隱私權和新聞自由的衝突與協調 (5)--傳媒--人民網 中是這麼說的。

新聞自由權是通過新聞媒體行使的表達自由的權利,因此它不是一般的表達自由,而是一種群體性的權利,現在各國都通過立法給予媒體及其從業人員較之普通公民較大的採訪自由和傳播自由,加之經濟利益的驅動,不能不說,各種媒體具有的能量是巨大的作為普通公民,在面對媒體的主動和積極的採訪時,則處於明顯的弱勢。公民在隱私權受到侵犯時,保護的方法也是比較單一的,一般只能通過訴訟解決,但是訴訟對於普通公民來說,實際上也是兩難的選擇,除此以外,也只有忍耐或者逃避了。那些戴著大墨鏡、用圍巾遮住臉的明星就是很好的例證,即使是這樣,他們的形象和行蹤還是不斷地出現在各種媒體的報道中,這些情形至少說明,他們不想讓人認出來,但還是沒有逃過媒體的眼睛。所有這樣的事情都去訴訟是不現實的。因此,有必要在法律中明確優先保護隱私權的原則,以加大隱私權的保護力度,實現權利之間的真正平衡。

我建議王博士如果可以的話,最好找一下專業的律師,諮詢下是否可以獲得相關隱私的賠償。

二.王博士不懂法

王博士不懂法,一個表現在如02:10 中所說,已經和學校在法院達成了外遷協議,但是卻想當然的以為不會被執行。所以說他的確犯法了

第二個表現在工作確定方面。

視頻中04:41 「李老師說可以,完了就延。。。。他老是叫我在外面找工作。」

05:06「鹽城工學院面試,常老師電話來了,問有沒有簽字什麼的。我說沒有,他說我已經給你找了(留校的事宜),還是有名額的。。。等我待好了又叫我去找工作。我又沒理解到底是找啥。。。。但是他學校暗示很多次。這些錢將來都是要補發的。就好像說,這邊已經有坑給你了。。」 「有書面承諾嗎?」「沒有。」

這基本上是法盲的行為,沒有任何文字的承諾,的確不應該就信以為真。(但是他的確在這方面是情有可原的)。


三.王博士值得同情

1.王博士博後單位態度的曖昧不清

在視頻中,王博士的以上自述。如果屬實的話,也就是說,他在作博士後的學校對於他到外校找工作的態度一直是曖昧不清的。

這一點非常可能是引起廣大碩博士生以及研究人員內心共鳴的點。中國大學招聘的那點事,在科研領域內的朋友們都心知肚明。這個畫餅功夫恐怕不是少數科研人員品嘗過個中的滋味。

2.實驗科學研究的確是需要設備儀器,經費,以及好的科研氛圍的。

如王博士在談為什麼不去對他有意向的工作單位時所說,07:17 「這邊(南航)科研氛圍好一些,那邊教學任務有些重。」說明這位王博士也清楚,如果去了他所說的那幾個以授課為主的學校的話,那麼基本上就要放棄了其博士和博士後的研究方向(這些時間成本,他不捨得扔掉)。在中國,一個好的大學是申請研究經費的重要平台。而有了經費才有可能有維持儀器設備,繼續招攬研究生來進行科學研究的可能。這一點可能是真正糾結王博士和吸引王博士的地方。


四.我們社會對待科研人員態度的極為矛盾

1.這個其實也是王博士以及眾多中國的普通科研人員值得同情的地方。我們的社會一方面強調「錢學森之問」,希望科研人員能夠紮實安下心來搞科學研究,能夠使得我們這個國家走上創新型國家的道路。

一方面又如這個視頻中的媒體一般(看視頻16:00 之後討論「吃飯」和「科研」的評論,比如19:51 「你同樣可以像東升老師一樣,在南京台一樣,做的很牛。」),又充滿了極為的實用主義觀點。

於是我很好奇,去Nobel Prize Inspiration Initiative 上面去看應該是世界級的科學家們是怎麼談論他們做科學研究的動機的,讀了一晚上,我沒有看見任何一個頂級科學家說,他們是為了吃口飯或者賺錢而作科研的。如果硬要作一個大致的概述的話,往往是「我先學了什麼學科,然後覺得很有興趣,然後再學到了什麼又覺得很有趣,然後我嘗試。。。然後不斷嘗試。。。我再嘗試了一輩子。。。突然有一天接到電話說今年是我因為多少年前的一個研究,被今年提名了。」

而視頻製作單位對於科研究竟和人類生活關係的討論,更讓我無法認同。必須要用大體字來表達「TOTALLY WRONG」.

這是多麼可怕的一個時代,業餘外行的媒體掌握了比任何時代都可怕的武器能來撥動人類對於世界真相的看法。用自己業餘和外行的解讀來向公眾灌輸幾乎完全錯誤的信息。而受眾卻有可能因為反對此觀念者不擁有相對應的輿論能力,而只能讀到錯誤的信息。——筆者。

我強烈建議,對科學研究和社會的關係要有基本認識的朋友,閱讀下Berkely(算世界知名大學了吧?)上的這篇短文:Benefits of science (簡短清晰,不需要我累贅得來敘述科學和社會的關係。也能簡短我的篇幅。)

簡而言之,並不是我們每個科研工作者的工作都在改變世界,但是每個改變世界的東西都是由大量普通科研工作者的思想積累起來的。

請社會讓科研領域內「成功」兩字的定義純一些再純一些。


2. 另外一個矛盾卻是,在我們這個國家媒體讚頌偉大的科研工作者,卻沒有能夠給予明星科研工作者的土壤,即年輕科研工作者(以及普通科研工作者)足夠的關注。

http://www.nytimes.com/2012/04/02/world/europe/02iht-educlede02.html?pagewanted=all_r=0 紐約時報對於全球教職人員購買力的統計,看看中國倒數第三的那個位置。這才是中國普通科研工作者的購買力水平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完全不吻合嗎?

那麼既然普通科研人員的薪資水平和機會都不是很好,而同時按照經濟學人Scientific research: Looks good on paper 中披露的中國學術經費地位和論文之間的關係。難怪王博士會在法院工作人員說他是「好高騖遠」時,回復「科研你們不懂,那都是小利益,科研人員要想得遠一些」。


五.筆者最後想說,

09:10 王博士再次強調希望記者能夠打上馬賽克,因為怕「那些想讀博士,或者作博士後的都傷心。我走到這步,我都傷心,我都惱火。」是讓筆者自己非常痛心的。不但是因為,筆者自己在高中後一直到現在也因為讀著讀著就沒錢了,幾次離開或者險些離開學術視野,雖然重新回來了,但是深知研究的艱辛和不易。

另外一點是,我看到了這個視頻之後,立刻條件反射式的想起了過去看過的一個ABC的一個節目。地址是:Helping the Homeless (video from ABC News. 不知道牆內能否收看。感謝@陳冰若 找到的牆內鏈接:Helping the homeless流暢版你會怎麼做 Helping the Homeless(中英文字幕版)_視頻在線觀看 )

大致是找演員化妝成無家可歸者,由另外一名演員帶他進入餐館,為他支付20美元,讓其在Bar上自行挑選食物,服務生也是一名安排好的演員,不斷嫌棄這位無家可歸者,然後觀察餐館中其他顧客的反應。有的人願意為這位無家可歸者仗義執言,也有人覺得他不該在餐館中吃飯,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後那位老人。他在服務生嫌棄那位無家可歸者後,一邊老淚縱橫一邊是這麼說的

If you have never been there, you don"t know what it"s like.
Waiter"Yeah, I work".
"Yeah, we all work. But all of us have bad times."
.....

You"ve never been in bad shape?
You"ve never needed help?
You had anything happen to you that you wish didn"t...
We don"t know what the hell happened to this poor guy.

最後他接受節目導演採訪的時候說,

"Have you been through the hard times? "
"Yes, we, all have.. Everybody has been through kinda of this. And we survived in someways..."

同樣我們也只是在研究領域中倖存下來而已。。。

2013年11月24日


轉載科學網上余洪波老師的觀點《王天旭不過是近年高校大躍進的祭品》

看了這麼多關於王天旭事件的博文,或說他偏激,或說他沒能力,或說年齡太大,或說學校太狠,或說媒體無良,或說社會不重視知識分子,這通通沒說到點子上!這一事件反映的不過是近年來教育部評估運動、研究生擴招和高校人事制度突變下,一類悲劇群體中某一極端個體的遭遇而已!

網上很容易查到,王天旭2005年博士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但凡2005-2007年畢業的土鱉們,都會感受到那幾年間高校進人政策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間冷暖。2005年前,高校教職從來不是什麼香饃饃,在教育部轟轟烈烈評估的大背景下,各校都忙著提高博士比例。有本事的海龜們看不上國內的這點飯碗,國內的博士只有不夠的,哪有過剩之說,各高校都在搶人,留校基本上是老闆同意了即可。至於博士後,那可是比畢業直接進學校做講師更好的出路,博後期間沒有授課壓力,可以專心科研,錢比講師拿得多,還有免費的住房解決孩子戶口,而且,按照不成文規定,博後出站後也就留在本校了,出站時直接評副高。記得05年留校的一師兄,就後悔應該做一站博後再留校的。那時,985學校博一學生在實驗室常討論的是:某師兄的20萬安家費是否低了,某學校那麼挫竟然還有人去,隔壁老闆說服某師姐留校未果,某師姐引進某省直接給了副處,某師兄去了上海某企業是幾十萬年薪啊......。就連出去開會時,碰到一般學校的老師,直接就伸出橄欖枝,說畢業後到我那去啊。畢業也不難啊,尤其王博士這樣的工科,哪需要什麼SCI,國內EI即可,還不是搶著要。那時候的孩子們絕對不存在是否讀博的糾結,一個個都被學長們博士畢業後的好前景晃花了眼,真是博士的好時光啊!

然後,悲劇的2006年到了,教育部評估結束,各校已經人滿為患,政府引博工程結束,企業界不死不活,海龜逐漸迴流,最關鍵的,擴招導致博士畢業人數的劇增,一年內突增約30%,博士突然就剩了。偏偏這時,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也拉開序幕。還記得那時候上上下下一片混亂的情境,很多同學求職時,學院面試都搞完了,體檢也做了,按以往的情況,也就是上報學校走程序,結果卡了殼。要求突然提高,年齡、第一學歷各種要求突然上馬。怎麼辦?師資博後那陣子相當流行啊。給一個博後結束留校的許偌,沒人會覺得這不可能實現,即使許諾者本人,那些各院的導師、領導們,也預料不到未來形勢的發展。經濟危機,海龜迴流,創世界一流高校,後來哪還有他們位置。那幾年,進高校標準一年一變,博士、博士後、第一學歷、1篇SCI、3篇SCI、3篇一區、10分、青基、海外學位,最後發展到現在,985隻要青年千人。於是,上了套的,一年復一年的抱著希望,形勢卻一年不如一年,標準一年高過一年,自己的努力總是跟不上指標的大躍進。我身邊就有不少這種,三五年等待期望後徹底絕望,最後等來的也不過是導師無可奈何的歉意。如我師姐,幾年後去了某民辦學校做輔導員,可憐她本碩博一路保送,落得這個下場。我也是這群體中的一員,算是幸運,解了套。可那些沒有解套的呢?有些人醒悟的早,或還好,有些如王博士這種,年齡本身就偏大,再浪費幾年,生生給毀了啊!

而且,王天旭比其他人更慘!他是2005年畢業的,那可是博士就業的最後美好時光。遺憾的是他錯過了。他按過往經驗做出了自認為正確的選擇,卻不料走錯了路,於是一步錯步步錯。他在節目中說:我那些同學哪有像我這樣?是啊,05年那會,華南理工的博士,如果不是南航說博後畢業後可以留校,他腦子有病去做博後?那會上哪找不到好工作?安家費、職稱都不會差!誰會料到之後的巨變?結果在等待中把一切都耗費了。他能怎麼辦?05年畢業37歲直接一二流的都有可能,08年40歲博後出站,南不留,在那個形勢下他只能去三四流學校,如此反差,他怎麼可能死心?一點點希望都會被他放大。再過兩年,他已經沒了出路了,節目里他說某某學校要他,怎麼可能?不過是躲在虛幻的希望中罷了!

王天旭的遭遇,說實在的,怪不了學校,但更不是他自己的錯,無非是時代變革下的個體悲劇,被逼瘋了。如九十年代的下崗工人一樣。但那個節目把這卻片面歸咎於他本人,簡直是垃圾!其實悲劇的不僅僅是王天旭,那幾年熬過來的,哪個不優秀了?如果當初選擇出國、進企業政府,哪個又會差了?不過時代變遷,走錯了路,再也趕不上趟!現在苦逼的土鱉青椒們,都是如此。一群優秀的人,抱著希望上路,路卻越走越窄,隔壁路上風光的傢伙們還冷嘲熱諷!他們按舊標準規劃人生,卻不得不被社會按新標準要求。明明是時代變革的結果,自己打落牙齒往肚裡吞,沒人關心,忍了也就罷了,偏偏還被社會斥之為能力低下!

王天旭的遭遇,是個例且極端,但背後那些同樣悲催了還在滾滾紅塵中掙扎的人,那些承擔社會變革結果的所謂失敗者,誰去關心?


作為典型弱勢群體,選擇不匿了。
最近王天旭的新聞出來之後,先在小木蟲上有一番大討論,基本都看了,沒想到知乎也討論了,也想說說自己的看法。

1.王天旭的結果,不得不承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自己,對自己的學術生涯沒有一個合理的規劃,被溫水煮青蛙,被學校備胎,沒有保護好自己的權利,沒有照顧好自己的父母和妻兒,有很多人給出的答案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一點我也持贊同的意見。

2.但反過來看,一個巴掌拍不響,另一部分原因呢,我覺得是科研和博士培養制度,高校和導師的強勢姿態,在王博士的事件上得到了一個爆發。

推薦一個帖子,可以概括中國的基層科研狀況了我眼中的中國科研:一個中科院退學博士生的感想

博士,從目前看來,是一個弱勢群體,不排除有走上政途的,有明星學者,有創業老闆,但真的是太少太少了。以自己為例吧,農學博士畢業,工資只有5000(基本工資+津貼,年終獎看個人了),在中學同學中只能算中下了,起步低是正常的,也沒什麼抱怨的,但買房什麼的,只有和王博士一樣要啃老了。和同學交流,基本一大半的博士同學都在後悔讀博,而王博士在視頻中說的「那些想讀博士,或者作博士後的都傷心。我走到這步,我都傷心,我都惱火。」,我想,給那些為體面讀博的人(本人也是),徹底一盆冷水吧。

大部分博士,如果從事一線科研任務,工資都是相對較低了(聽說南大的青椒工資一個月6000,南大邊上的幼兒園一個月3800),導致的結果不是青椒罷課,而是一種暗示:在中國,最聰明的人都不從事科研工作,比如本科厲害的,直接工作了,留下的讀碩士,碩士厲害的也工作了,留下的讀博士,博士厲害的終於工作了,留下的繼續做博後。如東升工作室所說,吃飯是第一位的問題,因此,願意深造的人越來越少,讀書也看專業,熱門的如金融類,管理類擠破頭,基礎科學和農學每年都招不滿,但中國需要那麼多金融家么,都來管理誰來幹事呢?所以中國難出諾獎,因為天才為了更好地吃飯跑了。

再說說高校和導師的強勢,社會上博士是弱勢群體,面對高校和導師,博士就更弱勢了,如王博士被導師和學校的假許諾給坑了(不排除是王博士自己的臆想,但導師和學校沒有,也不用站出來對峙,學校直接把王博士給告了,直接執行了,孰強孰弱高下立判)。我很幸運,導師沒有卡我畢業,是自己的文章問題導致了延期半年,但不得不說,導師的權利很大,導師想留的人沒有SCI也行,導師不想留的人,海外經歷+頂級牛文也白搭。以王博士的科研實力,留南航確實夠嗆,但我相信大部分博士都被老師各種許諾過,不會延期,就業好,待遇高,但一旦入組了,SCI的壓力,出差雜事的壓力,不幹活就以畢業不簽字,不發補貼威脅,博士是沒有話語權的。
而學校就更厲害了,現在要入高校,做兩年師資博士後,試用一年,5年評不上副研就滾蛋,沒有編製,房價暴漲安家費逐年下降甚至沒有,合同3年甚至1年一簽,申不到項目就扣績效,而曾經,大學教師是多麼體面的一個職業啊。當然,這個時候會有人說,博士弱勢就別讀啊,高校待遇不好就別進啊,但真正發生在自己頭上的時候,就不會這麼想了。博一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博二的時候認為自己努力和奮鬥還來得及,博三的時候發現不行了,不能畢業找不到工作,有魄力退學的有多少?只有咬牙硬挺了,我們組裡畢業的博士,基本身體都有問題,我和一個師弟是掉頭髮,兩個師姐腰椎間盤突出,一個師兄在調整腎功能,一個師兄甚至和王博士一樣,有輕微的臆想症。博士畢業的人,多數都是掉了一層皮的,嘲笑博士跳樓,自殺的,請自己讀一個試試,反正我在延期的那段時間,天天失眠,胃痛,不敢靠近窗戶。而熬過博士的階段,基本都多少與社會脫節了,多數博士的研究範圍窄,沒有實際的生產用途,除了高校和少部分事業單位,能去公司,去了還能適應公司的博士,是非常有限的(農學尤為如此)。因此高校每年提高博士要求,降低博士待遇,結果還是要擠破頭才能進入高校,沒有體面的生活,體面的單位是最後一塊遮羞布了。

3.除開事件,我個人對王博士也是同情的態度,因為從他身上,我看到了我自己,我的師兄師姐師弟師妹的影子,我們或許沒有老一輩科學家那麼崇高的思想覺悟,但我們也想為社會為國家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沒有人讀書是為了坑學校一處不大的房子住,是為了佔用年邁的父母微薄的收入,是為了讓自己的愛人和孩子受苦的。作為一個普通公民,被指著鼻子說是「老賴」,希望打馬薩克都不行,而電視台做廣告,為什麼雇幾個演員打著X科院專家,XX大學教授的旗號來坑消費者,舉報了就說是別人造假與自己無關,誰是「老賴」??


「你也能像東升老師一樣成功」一句話暴露了整個電視台的智商


說幾句題外話《東升工作室》這個節目在南京本地還是滿有名氣的,不過我個人不是很喜歡東升和這個節目,東升大部分的觀點都比較民粹而且不少節目經過剪輯後觀點和對話都十分尖銳(為了節目收視率可以理解,但是不喜歡),而且不少期節目有很強政治性(季建業雙規消息正式傳出來前一周左右《東升工作室》猛批了一周雨污分流)。這一期節目之所以鬧得沸沸揚揚也和節目組故意突出「博士後」「老賴」還有「高級知識分子」這些關鍵詞有關,先後兩次播放當事人說要求打馬賽克但是成片仍然沒有對於當事人面部做任何處理頗有挑釁意味,但是我覺得節目組確實沒有違反法律。當事人確實挺可憐老大不小了還要靠母親的資助生活,聽他和妻子對話感覺在家中也沒什麼地位,穿著和家裡的陳設也挺寒酸,但是這一切不能作為他可以違反法律的借口,「我沒想到法院會來真的」這種話從一個讀了這麼多年書的人口中說出不僅可笑而且可悲。希望以後我們的教育可以先培育一個有獨立健全人格的人再開發他的才能,這樣才是真正的人才。最後我覺得節目中對當事人生活方式進行說教的記者和社會上很多人一樣搞錯了一件事,法律用來約束所有人道德用來約束你自己,不要用自己的道德標準和認知水平去對別人說三道四,只要不違法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是每個人自己的事。


看完了,視頻製作放非常噁心,尤其那個主持人,一口一個「博士後」、「高學歷人才」,完全是市井式流氓風。話語也都是導向式,blamingn the victim,噁心。讀書和知識對於該節目導演、主持等人來說只是吃飯的工具,他們根本不配來討論這一話題;最後還努力嘲諷當事人,真是展現了媒體可以做到最糟糕的的level

王博士是個理想主義的悲劇典型,在這樣的土地上理想太沉重了不是他這樣人能帶起的。他是有缺陷的人,缺乏人事處理的關係能力,融入俗務的能力;這是他的錯。不知道他的科研能力,不過學校這樣一直留他,也有過offer,想來應該也不會太差,在這樣處境下還能想著科研,我等都要流淚啊… 還有更多的博士們深陷同樣類似的處境。

另外,這個視頻應該在本土科研人員中開始流傳了,我想大家會從中知道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對待基礎科教人員的態度,祝該校前途光明。

conflict interest:一個靠補助依然無法活下去的在讀博士


我是來附資料的,目測能搜到的論文就這些,其他多是同名而已。

不評價這個博士,只是附一些資料而已,別人生活怎樣,不應該被我們評價,尤其是在公共平台大肆討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理由,無可厚非。PS:那個主持人和那個記者是真心噁心到我了,預設立場,還一副說教的樣子,你麻痹就不用採訪,直接上稿子不算了。


王博士就像現代的孔乙己,

而東升工作室就是「咸亨酒店」里冷漠無情的顧客。

南航大學就是「丁舉人」。

科舉制度還是不變的科舉制度。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一篇小說,也是該篇小說的主人公。這篇小說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描寫孔乙己作為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缺乏實際技能,只會諸如「『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這樣的迂腐「知識」。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館「咸亨酒店」里人們嘲笑的對象,後來因為偷書而被打斷了腿。根據小說的內容,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大人》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小說暴露了當時的一些社會問題──科舉制度製造了大量只懂鑽故紙堆,沒有實際營生技能的讀書人。小說塑造了孔乙己這樣一個可笑又可悲的底層人物形象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


視頻還沒看,簡單的說一點,這個事件深刻的體現了這個社會的本質:麻木,愚昧,吃人不吐骨頭。

所以,魯迅仍然有在中學教科書里存在的現實意義。聒噪將先生請出課本,並附和的人們,是不會有後悔的機會的。

=======================================
11月26日更新:
看完整個視頻後,我之前提出的那個觀點仍然沒有變。但是,對於王天旭這個人,真的有很多話可以說。他好高騖遠,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原因是什麼?最初,在他有足夠的時間空間發展自己的時候,是南航的老師的話騙住了他,因為他是太典型的理想型人格,為了一個崇高但是虛無縹緲的說法就能獻身。後來,當他明白這一切只是騙局時,卻因為自身的驕傲,以及南航曖昧的說法,自己深深的欺騙起了自己,包括自己的家人孩子也跟著自己的欺騙而受罪。

歸根結底,他眼裡真的只有自己。自己的前途,理想和驕傲高於一切。本來我想說他「傲嬌毀一生」,但是明顯不是這樣。他的人生,毀於驕傲,七宗罪之首。在他的驕傲之上,別人才可以把他漸漸吃掉,用掉,扔掉;而他,不知反省,毫無反抗。

說到理想,這個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被灌輸理念,真的也長久的佔據了我心裡很重要的地方。上了研究生之後,科學,或者科研的光環曾經讓自己迷戀,看不清自己究竟身處何方,將往何所。科研本身就是一個有理想才能有動力堅持下去的行業,同時也更是一個赤裸裸的金錢遊戲。能夠把相距如此巨大的兩者緊密結合起來的行業真的鳳毛麟角,科研就是如此吊厄。


作為媒體,本來就是具有導向性的。在中國這樣一個這麼多人的國家,看電視的人的未必都能完全理性而辯證地看待事情,這時候這個電視台做出這樣一邊倒的評價和暗示,不僅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甚至會侵犯主人公的權利,誤導觀眾的常識(博士後根本就不是學歷,以及是博士後就必須要在方方面面都做得最好這種傻逼邏輯),對社會上一些負面的價值觀推波助瀾。自古有雲,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電視台的這些人又不是做科研的不了解別人的生活正常,但是憑什麼那樣羞辱別人。別人有別人的生活方式,媒體可以批評他不遵守法律,但又何必提及別人的人格並且拿博士後這種頭銜來說人家呢。真真顯得可笑而無知且刻薄。


本人剛要開始攻讀博士,看完之後感覺很心酸很難受。
從小開始在家人的目光中一步步讀書成長,讀到大學讀到碩士現在開始讀博士。現在最怕的就是等到畢業之後沒好工作沒錢沒房子沒車衣衫落魄最後漸漸銳氣消磨別人指著自己議論說:諾,那個還是個博士呢!
社會就是這麼現實,這麼物質。這對於當今這個高物價高房價低工資低福利的中國社會來說也無可厚非,畢竟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是我想說的是:每一個人都不相同,基礎不同,愛好不同,信仰不同,決定的人生道路也不同,自己的生命只能自己負責。
任何對他人的評價都是片面的,膚淺的。你不是我,你不知道我的苦衷我的難處,你不是我,你不知道我的追求我的人生路。
王天旭博士是違法的,這毫無置疑。45歲的年紀還在這樣啃老當然也很令人不齒。但是電視節目的每一句話都談不上基本的尊重,就如同是抓住了王天旭博士的小辮子,站在制高點上居高臨下指指點點。(諾,還是個博士後呢!博士後也不外如是嘛,還不如我呢!)加上王天旭口訥難言不善言辭更是戴正了高分低能的高帽子。那個記者從來不想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只是說你應該怎麼怎麼樣,居然還在節目里辯論」是不是鑽牛角尖「!你們是來拍攝節目還是當人生導師來了呢?
最後,你在評價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在評價你。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大字報式的批判可以休矣。


毫不值得同情。首先他違法了,而且拒不履行判決已經屬於犯罪。基本的法律意識缺乏的人不值得同情。其次,科研領域同樣無所建樹;南航為什麼留不下?為什麼拿不到課題?這些都屬於科研能力的一部分。即使是美國,也要拿到tenure,爭取funding,這就是科研的一部分。現代沒有科研是可以冥思苦想,閉門造車的。成功的博士後大有人在,45歲做到教授的同樣大有人在。一行有一行的規則。希望十五天拘留能讓他有所思考吧。


自己也是苦逼土博一枚,所以就匿了,覺得此博士確實是情商一般,優柔寡斷的厲害,但是他一把年紀有妻有子,來一個說去就去的工作還是有難度的。總的來說就是南航的科研環境不錯的這張餅實在太誘人,王博後被它吸引的其他都看不清了。


先給個背景吧,小弟國內土博,眼下也在做博後。《科學時報》主辦了一個網站叫「科學網」,討論很激烈,從那裡一位老師義憤填膺的博客上得知了這個視頻,但是,看完之後,覺得似乎不太值得那麼大動肝火,不管是對電視台,還是對王博士本人。


先說下我對電視台這期節目製作的一些想法:

關於是否應該打馬賽克,我覺得電視台不打馬賽克的原因,可能是參照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中的有關要求。是否對其隱私和肖像權構成了侵犯,請更專業的法律人士來解釋或許更合適。

至於王博士強調的南航方面給予的暗示,最好是兼聽則明。南京台如果能再去採訪下王博士提到的給他暗示的兩個老師,報道最起碼更豐滿些。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和採訪對象爭論起「我到底是不是在鑽牛角尖」來,這的確是在電視上難得一見的畫面。如果說好的記者,應該是「不帶預設立場」去提問的話,那這次採訪的記者,顯然還沒達到這個水平。

這個節目的編導對於博士後、科研等問題上存在認識上一些不準確或者不客觀的地方,但是,這些問題,其實也反映出社會上普通人對於科研事業並不了解。只不過,媒體人不同於普通人,視角可以貼近群眾,但是如果把自己的見識硬要向群眾靠齊,不見得是對的。

對於這期節目來說,博士後這個名頭的響亮和王博士的不堪之間形成的反差,是節目的看點,或者是所謂的「戲劇衝突」。但是,只抓住這個名頭來批判,其實是虛弱無力的。博士後就跟記者一樣,都是個title,允許有在鏡頭前和採訪對象爭辯「我是不是在鑽牛角尖」的記者,也就應該允許有「我沒想到你們是來真的」的博士後。


再說我對於王博士本人的一些看法:

王博士本人的學術水平如何,我覺得應該還是決定他是否能夠找到好工作的基礎吧。他零星的提起了他現在在做的一些和科研相關的工作,是看看書、查查資料,如果想這樣子就能謀到一份工作的話,那未免太異想天開了吧。

王博士本人提到幾次,想把自己的科研和生活結合起來,但是一直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我不贊成記者說的,科研的前提是要溫飽。但是,要做好科研,不管周圍的科研氛圍是南航還是鹽城工學院,或者是他們德陽的某一個學校,都無疑是要自己先足夠努力。僅就視頻里提供的信息來看,很難看出王博士在哪一方面付出了什麼努力。我們可以不去討論他將科研和生活結合起來的想法是不是對的,但是,任何自己不做出努力就想讓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的企圖,無疑是徒勞的。

最後說一下我對於中國足球的看法吧:

「討論中國足球不應該脫離了中國這個大環境」,中國足球運動員裡頭有人吃喝嫖賭打假球,不見得別的行業就五毒不侵,只不過中國足球這個titile更招人眼罷了。再者說,一旦發現有一個人人都可以吐一口進去而且他又不敢放抗的痰盂了,那自然是越來越多人來吐。所以說,真正的猛士,別逮著中國足球不放了,有本事你去幫中國石化分析分析陣型呢?


同意科學網上趙明老師的回答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615-744455.html。雖然王博後無法和佩雷爾曼相提並論,但是也不應該打擊一個人對自己夢的追逐,尤其是不尊重別人的隱私。讓人看得寒心


我昨晚做了一個夢。夢的內容如下。

好些年前,剛有東升工作室的時候,老爹單位和我市某實權單位因為家屬院的某樣設備起了衝突,電話叫了東升。那時候東升還沒這麼火,還自己跑一跑。

東升來了後,下車什麼都沒幹,先點一根煙……

然後問了問兩邊什麼單位,一打聽,對方單位是一土豪垂直系統;我爹單位也是直通北京……

用我爹單位司機的話說:他屁都沒敢放一個就走了,說你們自己解決。
------------------------------
所以贊同某一個評論說的,東升就是個混子。

以上都是做夢,非傳謠,謝絕跨省。


看看歐洲科研人員和大學教授過著很多人羨慕的中產生活,再看看國內大學教師和研究人員(專註學術的)的生活富裕度,就知道中國的好房子好的車子被哪些人佔有,又是通過什麼致富手段。人們區別對待在中國那些不能立刻產生經濟效益的純粹的學術。我們的急功近利和短視並不僅僅在科研。


完整看下來之後,我覺得這個媒體的出發點是好的,儘管可能存在一些方法上的過失。社會培養一個人,不是為了讓他白白浪費資源,混吃等死!


夢想是自由,是權力;義務卻是緊貼著現實的東西,這兩個東西哪個優先?我覺得應該是義務。人是承受了別人的恩惠才能活下來的,因此,只有在履行了對親人,對社會的義務之後,他才有資格談夢想,談權利。


國家陷於危難的時候,個人是可以毀家紓難的,因為這是盡了對全社會的義務。但是,在我們目前所處的環境下,對家人的義務,永遠應該是擺在第一位的。就算你想搞科研造福人類,能不能先造福了你身邊最親近的人?


毫無責任感的人談夢想,只不過是自己麻醉自己的虛幻罷了。這種夢想就算不是他的擋箭牌,也是令他禍害別人的鴉片。


================================


先亮明觀點。


從視頻里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得過且過,不思進取,不孝,無信。這個人,年近半百,不憨不傻,四肢俱全,都有臉皮問母親要錢,怎麼就沒臉,當個反面教材,讓大家看看,讀了多少書,跟道德品質沒什麼關係。


對,這個人陷入困境的最大原因,不是什麼能力不足,學校欺騙,或者對夢想的堅持,而是,他這個人,就是個毫無廉恥的傢伙。


能讀博士後,最最起碼知識還是有一些的,能力起碼夠去當個家教。學校那樣一學期一學期敷衍你也就算了,人家都讓法院趕你走,你還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對夢想的堅持,別扯了,就算傻子都知道,你這樣下去只會離夢想越來越遠,你要是真的想搞科研,怎麼會因為人家那些學校授課內容多一些,就在那裡挑肥揀瘦。就算那些學院再怎麼差,你在那裡搞科研,總比你現在只是每天看看文獻強多了。


所以,我覺得東升工作室說得也沒錯,但是他們抓住這個人是博士後這一點,確實讓很多科研工作者,包括將來準備從事這方面工作的我,覺得不爽。


他們應該指出,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博士后里面也是有人渣的。這可跟這人什麼學歷沒一點關係。把個別垃圾跟總體是好的的碩博士人群分開,少扯什麼讀書讀傻了,高分低能之類的招人煩的話。


亂開地圖炮,當然人神共憤。


首先,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大部分關注這個話題的都是王博後的戰友,挺多拍少也是必然。

媒體的不打碼,還有譏諷的語氣雖然不合適,可我在看完視頻之後居然也有種解氣的感覺,這個博後實在看的人憋屈。

法盲?四十多歲依然待業,身無分文?有老婆孩子卻靠獨母資助?採訪中和老婆的電話,難道還不能揭露了他滿嘴跑火車,推卸責任的嘴臉?

不得不說這個報道很成功,幾個點勾畫出一個十分鮮活並猥瑣的博士後形象。

博士後我們都知道不是學位,是工作。大家也都知道博士後說白了就是科研打工仔。一般博士畢業小三十,心向科研的話幹個三四年博士後也就該有所改變了,還不出頭就想想自己到底適不適合科研吧。這位王博後四十大幾的人了,不顧一家老小的生計,霸佔著學校的資源,居然還能博得一眾的同期,我解又不解。

我解的是對弱勢群體自然而然的同情,以及同行同僚的切身感。

但我不解的是,就這件事來說,這王博後有一絲道理可講么?

你們說科研高於一切,沒有理想人和鹹魚有什麼分別。媽蛋,一個搞了二十年科研還沒搞出名堂的人恬不知恥地說那邊教學任務重所以不想去,讓人看著就想過去打嘴巴,眼高手低還不典型么?

人當然該有夢想,但我更看重的是為了夢想努力的雙手而不是舌頭。張益堂在美國幾十年也就是個小教職,年過五十一鳴驚人終成大器,這才是真正的科研人。真正有夢想的人用自己的努力去保護灌溉自己的夢想,而不是賴在地上要別人來保護。故有陶淵明清高,不為五斗米折腰,我看王博後更在意的不是科研氛圍,而是學校的待遇。一個尼瑪這麼大歲數還能安心啃老的人,一個把不搬家全推到老婆身上並被揭穿的人連談責任感都不配,你跟我說他能成科學家?你當科學家光會看書做題就可以了么?

民科也有夢想,有一顆科研的心,你們沒高高在上的嘲笑過他們么?我們國家確實對科研行業得很多問題還沒有提高重視,但王博後一事的根源並不在此。相反如果這樣的人都能在學校混得風生水起,科研行業也就太讓人失望了。

我發自內心的敬佩科研人,也經常被付出一切保護自己夢想的人感動地稀里嘩啦,所以我愈發鄙視打著科研夢想旗號的老賴。


呵呵,南京台的這些節目,這個東升,我看了也好些年了,本以為是個義正言辭的人物。記憶中那年還在上中學,有天看他的某工作室,說好像是青石有些公務員老賴不拆遷。當時的東升是義正言辭啊,批評他們黨員沒有黨性,阻礙城市發展。
後來季建業倒台了,某報發文說季任期內多次動用黑社會騷擾住戶,迫使對方搬遷,貪官污吏其心可誅。
從此再也不信這些媒體。


推薦閱讀:

博士應該採取什麼策略讀文獻?
非行業內大學的機械工程專業博士畢業去航空航天系統有沒有前景?(或者說有沒有限制)?
在北美名校讀數學博士是怎樣的體驗?
遇到一個合適的導師有多難?
在英國讀工科博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媒體 | 大學 | 科研 | 博士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