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理由讓你去書店買書而不去亞馬遜等電商網站買書?
現在亞馬遜等電商提供的服務已經完全超越了書店,書籍種類更豐富,查找更方便,配送和購買也更加便捷,也更容易看到書籍介紹還有其他人的書評,價格也更加便宜。那麼現在的傳統書店應該依靠什麼生存,有一些獨立書店可能依靠一些多樣化的服務,那那些傳統的大書店呢?現在還有什麼理由不用手機一鍵下單而自己走進書店?
怕書店老闆餓死。
其實我買的實體書也是網購居多,但是每次去實體書店,都會帶走兩本書。因為我無法想像沒有書店的生活,無法活在沒有書店的世界。
當然,這個書店如果討我喜歡我才會去。如果是些掛羊頭賣狗肉的「文化商店」我是極其厭惡的。像那種掛著書店的名頭,靠賣咖啡,賣蛋糕,賣本子,賣筆,就是不賣書的書店我巴不得統統倒閉。一個書店能帶給你想讀書的衝動,那便是個好書店了。當然,新華書店這種東西放著不管也不會餓死的,所以不存在非要帶走兩本書的衝動。
我希望我能作為消費者,通過這種方式,為我喜歡的獨立書店投上贊同的一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於17年元旦更新
一年半前,我是萬萬沒想到今天會從櫃檯的一頭走到另一頭,成為了一名獨立書店書店的店員,主動地成為了要餓死的那批人。
還是希望各位知友能多多支持獨立書店事業吧,讓我別餓死了。我記得聽李亞偉先生說過這麼一個故事,他那年在大學迷戀搖滾樂隊,聽聞有個北歐的樂隊要來廣東演出一場,那時候他們沒有網路沒有行動電話,因為對音樂的喜愛,他們一群人抓鬮了兩個人,把所有錢給他們讓他們去現場,李先生幸運的稱為其中之一。可是當他們感到廣州卻聽說演唱會其實是在深圳,而前幾天就已經演過了。。。李先生至今記憶猶新,並把這段經歷分享給他的讀者,同音樂、繪畫等藝術,書籍是一種文化傳承,和體育賽事也是一樣需要有現場感。
關鍵是經營書店的人你如何去營造這種認同,所以我一向的對於小型商業化書店的建議是往主題書店轉型,只做一個類目做深做專,而不要謀求大而全,變成百貨商店,越大越淺,越專越深。我們可以來看看宜家,宜家的東西不算品質好,而且不少在淘寶都有同質品,為啥我們還是會趨於去宜家逛呢?因為他們營造了一種場景的認同,在不同的廚房、洗手間布置中,你總能有一個場景會有認同:誒!我就想要這個!這就是我所需要的!我家裡也剛好有這個地方可以放!這就是商業的場景感,就是認同消費,每個領域的商業都可以做到各自的場景感。
我相信大部分讀者在買書的時候其實未必在意亞馬遜、噹噹,或是京東便宜了10元錢,其實絕大多數人是偷懶而已,我的觀點是任何在購物過程中不會讓人產生愉悅感的銷售都能被簡單粗暴的方式所替代,也就是動動手指送貨到家的模式。因此,我們要做到與這種簡單經濟的競爭,就得讓顧客在你的商業氛圍和購買過程中產生愉悅,這時候線上和線下就完全是差異化競爭互相不起衝突而更多的是相互補充了。其實一直都是,翻了幾眼覺得還行就買下來,翻了幾眼不行就放回去。這個動作在amazon上實施起來時間要放大1000倍
節約時間。
翻了人家那麼多書,不買兩本不好意思。我是臉皮薄星人。
我去書店都是為了尋找一次美麗的邂逅。
...........................................................................................................................................................................................................................................................................................................................
是的,然而一次也沒有遇到過。
平時都會去方所,唐寧,學而優之類的書店,習慣去書店瞎逛,這樣總會有意外的發現,找到不錯的沒聽過的書。而在網上買的書,基本上都是自己已經知道的書,所以,去實體店買書,會有收穫的快感。
另一方面,可以挑一本不錯的書,找個角落,靜靜地看看書,這也是不錯的讀書體驗。
所以,去實體店買書,當然是我上述這些比較好的書店,不包括新華書店這種冷冰冰的書店,有很好的購書、看書體驗。買書,是為了這些好體驗買單。
我的理由很簡單:在書店可以自己挑書。
任性,我就不想搭理網上書店,亦或網上書店隨機配發的,又經過暴力物流摧殘的書。
我可以親眼看見,觸摸,嗅聞我想要的書,我知道屬於我的那一本是書脊完好,兩端平整光滑,表面沒有摺痕皺皮兒,未經他人翻閱的,每一頁都剪裁分明不會粘連,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書。
我知道我這樣過分挑剔的人不多,但理由千千萬萬,或許是為了效率一步踏進書店交錢拿書走人,或許是休閑漫讀於書海時偶然相遇的一份驚喜和相知,要知道,很多時候,很多人,並不在乎那十幾二十塊錢的差價。
算是慣性了吧
也不全是
初中的時候比較閑
就一直去離家最近的一家書店
那時候也沒接觸網購通販之類
這裡提一下那家書店
可以說是市區里比較劍走偏鋒的
開在公園大門正對面的公園弄裡頭(所以說交代這個是要幹嘛。。。
整體環境還不錯
蠻幽靜的夾在一排自動麻將機店面中間做一間安靜的美書店
終於要提到劍走偏鋒處了
處了擺滿書的書架以外
地上也堆了一摞一摞的書
另外書架的書上有時也會疊個一兩本
給小生的感覺是隨意的有種家的感覺
總之就是特別安心【但會給人一種老闆好像不是怎麼上心啊,的感覺。來自高中時期後輩的印象
因為一直去
再加上自來熟
就和老闆算是認識了
初中去得比較頻繁
高中大概是一月去一次的頻率【這個似曾相識的頻率讓小生想起了某位親戚
大學之後每次放長假去
當然現在也有網銀了
大部分書也是靠通販
畢竟便宜還可以買到大陸沒有的貨
但是還是會去那個書店
除了以上提到的慣性和認識老闆以外
還需要追加的一點是
初中開始追的漫畫還沒完結!
每次放寒暑假回來
第一件事就是跑去老闆那裡買漫畫_(:з」∠)_當然也會順手卷點別的回家【買本漫畫就回家這種事實在是做不出來
在書店基本可以隨便翻一本書,站著抑或坐著看一兩頁,如果好就當場買下,回家路上看,到家看,能立馬滿足對這本書的需求。
在網上買書不能預覽這本書的全部,也不能提前知道質量好壞,到底是不是自己需要,而且看中自己想要的書還要等。[上上學期買了幾本詩集散文集《草葉集》還有《紀伯倫散文集》等還有斯蒂芬金的《納粹高徒》等等,買回來後一直找借口沒怎麼看。。。]
關於運輸過程中的損壞,我倒覺得沒什麼。書店裡被翻來翻去也有可能有嚴重損壞;相比之下網購的書受損還是比較輕的,要是嚴重的彎折什麼的可以換貨。而實體書店裡要是沒有第二本這個書那麼你只能選擇不買或者買一本有損傷的。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實體書店只要夠厚臉皮可以一直站在那裡翻著看~(嘿嘿肯定說中了光大蹭書同胞)甚至可以看完(我一個同學說她最愛看的哈利波特是在書店看完的^_^||當然買沒買我就不知道了)。這樣看書感覺有種讀書的氛圍,而網上買書感覺就是單純的挑選商品,能活生生的觸摸到書本也是很重要的。而且網上除了下盜版好像也沒有這種免費看完的好事。
一般我在網上買的都是教輔用書,卷子習題,教材什麼的還有工具書。作為文科僧的我常在書店買小說,雜誌,其他人文政治歷史文化類的書籍,什麼弗洛伊德、盧梭、哈維爾、《道德情操論》、《沉思錄》、《社會契約論》………一大堆看不懂的書,基本按照語文課本後的名著推薦買,這些書也適合看上就買買完趁興趣還在立馬就去看。這樣能看完很多大部頭的書,比如瑪格麗特的《飄》,我是買來後花了兩天時間認認真真看完的,還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看了整整一周,還有忘了作者是誰的《復活》,《戰爭與和平》,《格列佛遊記》,《蘇菲的世界》都是買來時興趣極大然後強迫自己用所有能用的閑時間看完,感覺當時很多書也是半懂半不懂的看了下去,(那本《罪與罰》簡直要把人瞌睡死好無聊,現在還在家裡書櫃吃灰再也沒翻過)。
要是網購看到有興趣的書買下,等送來可能感覺已經「惘然」了T_T結果一拖再拖就沒看完。
實體店買書特別不推薦六角叢書!!!特別不推薦!!!特別不推薦!!!便宜是便宜了,可是特別不喜歡這種對名著刪改的行為,當時看雨果的《悲慘世界》就圖便宜買的六角叢書,看完後偶然發現親戚家有一個版本竟然多了好多內容,知道真相的我當時心情真是x了x了。刪改很多根本就不告訴你,就是整章整章的刪掉,有的段落刪掉用一段詭異的省略號代替。還打著適合中學生閱讀的旗號,這麼亂刪改更不適合中學生閱讀了吧。因為篇幅長還是你們為了成本?學生就不能看全本的原著了?這種書看完後再看到全本的感覺,那真是x了x了!整個人都不好了,有種被欺騙的感覺
初中高中時家附近就有一家比較大的書城,所以經常去看,蹭著看了很多經典的書也買了很多;亞馬遜和噹噹網上也買了很多教輔書,質量都不錯。以至於高中畢業後把這些閑書和教輔書搬回老家的時候這些書裝了兩個多的大書櫃這還是賣了將近一半卷子和輔導書什麼的-_-||差點沒累死。。。
不過高中初中書店裡買的這近百多本各種題材的課外書,將是我一生的財富,它們都是我親自在書店精挑細選後買下的,對於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建構,我想,這些所讀的書功不可沒。
書店買書與網上買書相比有以下幾個優勢:
- 在書店可以直觀地了解到書的裝幀和質感,而網上買書更多關注的是書的內容,經常會出現寄到手裡後發現紙張很差,裝幀不理想等問題。
- 書籍擺放也很值得推敲,反映了書店運營者的品味和對書店的定位。優秀的布局和擺放可以起到提供合理高效率推薦的作用,在書店中尋找冷門小眾的優秀作品也是逛書店的樂趣之一。
- 對某本書興趣後可以拿起來簡單地快速翻閱,判斷是否投緣。網上雖然提供試讀,真正會去讀的人卻不多。
而問題是,國內暢銷書主要集中在教科類和成功勵志類,這些書的閱讀者買書是抱著強烈的實際需求,所以並不注重書本身的質量,也不會隨性選書,更不會在意書的內容是否跟自己合拍,主要關注的是書的價格。這麼看來在國內,實體書店沒有任何優勢。
以前每當種種原因心情不好的時候,就一頭扎進書店裡,站在書堆里總會有一種敬畏之心,與廣袤的世界相比自己那點小事根本不算什麼,然後隨手買幾本喜歡的書開開心心回家。
可如今,看著那些寧願多花點錢精心挑幾本書的書店一個接一個關門,哎。不知道現在 國人平均閱讀量 夠不夠一年五本書。就算加上專業書籍 我一年也只有四本。從小學到大學 書都是老師推薦然後集體訂購。實體書店之所以會存在 我想 就是給中學生提供一個談戀愛的場所吧 夠安靜 夠文藝,回家還能跟媽媽說,我回來遲了 在書店沉迷忘記了時間。
搬磚的地方出來,向左有亞運村圖書城,向右有三聯、豆瓣書店。。。。逛著逛著就。。。買了
關於書店呢,倒真的想說幾句,考完試無聊之後,便想著做點什麼來消遣排解時間。起初,僅僅是出於對書店的某種偏愛,我開始編輯「走進書店」系列。但是當某次書店之旅結束後,尤其是得知連本人學校旁邊的那家連鎖書店也因經營問題而關閉之後,我覺得我可以回答上面的問題了。
先談一下書店方面吧,引一句該書店經理羅先生的一句話:「商人是盈利為目的的」。作為一家書店,為廣大讀者服務只是實現其文化價值,而最基本點在於要創造經濟價值,它也需要租房子僱員工,尤其現在房價高漲,許許多多的實體書店已經關門大吉了。在上海曾逛過的最後一家「季風書園」也是歷經了兩次「保衛季風」運動才得以保留下來的。從最開始的大家必須要保留書店,到第二次的理性協商,是保店黨的妥協和無奈,也是現代互聯網書店的高歌猛進的勢不可擋。開書店不是做手機,光靠情懷是活不下去的,尤其像北上廣這些房租高得驚人的一線城市等等,可能絕大部分實體書店都只成為了上幾代人的記憶了。
當然,作為讀者,作為一個愛去實體書店的讀者,自然是充滿著一腔的情懷。去實體書店,你能夠實實在在地捧著一本書閱讀,你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並比較每本書的紙質手感,更可以肆無忌憚地翻閱整個書架的書卻不買。實體書店給人的是一種親近感和真實感。每一次逛書店,很多時候是走到書店門前不由自主就想進去看看,雖然事先沒有想去買什麼書。但是就真的走了進去,隨意走進一個書架,看著木質書櫥上各色各樣的書背,那感覺別提有多溫馨。就是你隨意地翻閱,你就會感覺時間慢下來了,而且心情很澎湃,每次都有一種整個書架的書都是我的了的感覺。這是亞馬遜、噹噹等無法給予的體驗。
也許不久後的某一天,你經過10號線上海圖書館站的時候再也看不到「季風」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便利店,快餐店等。不只是「季風」,很多的實體書店如今只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之中了。有一天,於喧鬧中取一隅寧靜成為了奢望,曾經結伴去書店也只成為了憶往昔的口中談資。我並不是要強行保留實體書店,也許時代的發展就是要淘汰掉這些「落後」的事物。但作為曾經時代的產物,我想有必要去做一些記錄她們的工作。我很幸運也很快樂去做這件事情,並且是以一個親歷者的身份去做這件事情。能夠讓更多的人趁還有機會可以多利用空餘時間去逛逛書店。不要等到某天醒來看到新聞里有這麼一條:最後一家實體書店正式宣布關門。
但我還是衷心地希望實體書店消失的這一天不要到來。
因為目前的網店很難滿足「逛」這種感覺上的需求...
而且實體店也許還能偶遇曼妙的背影...人是很性急的,很多時候買書就想立刻能看到,就算在亞馬遜買第二天就到了也是等不及的。
不知道要買什麼書時候,去書店從頭逛到尾,挨個翻翻看看,另外封面真的會對購書選擇造成很大影響。
滿75元包郵
一是電子書沒感覺,沒有屬於自己的感覺,不可以拿筆劃。不爽二是我做事靠直覺多,而買書也要和我眼緣。我相信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有微妙的安排的。而買書就算是同一本也有其中一本是最和你眼緣的。所以到書店一個很大的好處於我,就是我可以親手觸摸到他們,去檢查他們是否完好,去尋找我之前不知道但在我看了書的那一瞬間或隨手翻到一頁內容使我靈魂顫動的好書,然後-----買!買!買!
三是我對紙質,字體大小,和書頁的空白布局有要求。這三樣都滿足的話,那簡直太享受了!!所以我也要去書店考察啊!!
喜歡閑逛書店,遇到自己喜歡的就會買下來,但也只是幾本,大量的還是亞馬遜。實體書店會貴出30%-50%以上,差價又能多買幾本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