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得不如國內同學的留學生,出國的意義在哪裡?
現在出國留學已經十分普遍,可幾乎很少有人能留下,大多都回來國內,有的去了外企,有的當了英語老師,有的成了海待,與出國前那批選擇在國內奮鬥的人別無二差,甚至還不如他們,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又或者如何才能避免這種現象,珍惜國外的資源,對得起父母的心血?
出國的意義又在於什麼?
在國外留學後你如何考慮自己的發展?
如有問的不合適的地方,懇請指教。
晚輩先在這裡謝過。謝謝大家。
--------------------------------------
補充:感謝大家的回答,也很樂意聽到不同的聲音。有答主誤解為是優越感,這裡想明確一下不是。優越感不管是自我膨脹也好還是眾人吹捧也罷,我想真正有實力的人不會看重這些。而且父母心血並非指資金上的(有些人請別膚淺)對你的期望也算心血
希望答主能給出有建設性和真正對廣大的出國黨有幫助的回答,這不僅是對您回答的尊重,也是對這個平台的尊重。對於冷嘲熱諷者,歡迎展示您的風度。
記得知乎有位前輩說過「We met for a reason,either you are a blessing or a lesson.」還是很感謝大家的你們的回答給我好多思考,也希望各位看官不是為了顯示自己觀點有多奇葩多尖銳,來褻玩焉的。
----------------------------------------------
答主也認為由於自己表述不是很到位造成一些朋友的誤解,當然有邏輯上的紕漏這我承認。
您覺得哪裡不合適,可以修改。
題主能力有限,不能保證改過會不會又有其他失誤。-----------------------------------------------
最後一次更:
麻煩說樓下說什麼「有錢任性」和什麼「階級對比論」的還是繞道走開,有位知友說「張口閉口談階級,你又贏在哪裡了。」所以還是不要來獻醜了。
感謝您的回答,但是抱歉,反對。
(當然,歡迎噴子。)
一切值得討論的話題都有爭議,
知道選擇性收集信息,什麼該聽什麼對就行了。還有,不要妄圖猜測臆斷別人,
不要複雜化,交流就好,學習就好。ps:【任何人都可以修改問題,但沒必要說成我改的吧?難道說話不用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任么?呵呵,笑而不語,微醺】
更正:「混得好」這個詞非題主修改,不代表本人立場,麻煩大家修改時多斟酌一下,謝謝。感謝@張佳瑋前輩的回答。
謝邀。
本來這個問題,兩三句話就能答完了。
出國並非「能比他人過得好」的自動保票。出國讀書,只是讓你去見識一個不同的世界,處身於一個不同的環境。這就是全部了。並不是你拿到出國簽證、買到出國機票、去到異國、拿到異國學位,就能立刻噹啷拿到一把限量金鑰匙的。
就像上大學的人,並不一定比高中輟學去賣煎餅的人更高尚、更有利益可圖。
想掙錢就去掙錢,出國並非掙錢的捷徑。想通這點就可以了。
我感興趣的,是這個問題背後的邏輯。
「混得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我以前跟我一個編輯開的玩笑,重新說一遍。
甲,年過而立,沒房沒車沒結婚沒工作,膽囊還有點問題。
乙,年過而立,出版過書籍若干,年收入若干,通英法語,在巴黎供養著女朋友,正預備請人設計南部的沿海房子。
只看上面這些條件,這倆人哪個混得好呢?
——其實沒意義,因為就是一個人。只是用不同語言形容了一遍而已。
如果覺得上面這組像詭辯,那麼再舉個例子。
我有個前搭檔,好朋友,上海人。大我三歲。美國工作過幾年,回來上海工作了。有妻子有孩子,有房(在供第二套),有相當好的車(他的同事一起艷羨)。工作的地位很高。
我沒結婚,沒房子,也沒車,在上海呆了小十年,然後來巴黎了,還是沒結婚,還是沒房子沒車。
我倆收入應該是差不多,但是,誰混得比較好呢?
我每年夏天回去跟他喝酒時,總是這樣:我覺得他混得好,他覺得我混得好。我說他有保障,很穩定;他說我很自由,比他清閑。
他說:佳瑋,你知道我現在的理想是什麼嗎?——給我半天假期,讓我躺著把《棋魂》重新看一遍也好啊!
我的一個巴黎同學。她自己做實習時,回北京呆了一段,覺得受不了這氛圍,於是先去台北故宮做了一段,去佛羅倫薩上過短程課,然後結束在巴黎的學習,又去日本慶應大學了。她的理想就是四處遊學,然後四處過日子。
她說過一個事兒:她在國內有若干閨蜜同學,也有些藝術家朋友(我見過其中一位),各自在北京闖世界,那幾位都幹練,有事業,掙錢多,當然也很累。諸位聯繫起來時,也是彼此覺得對方這樣挺好,彼此感嘆」我就是過不來你那種日子啊「,然後繼續各奔前程,做各自的事了。
誰混得比較好呢?各人有各人的判斷了。
在我看來,在國內的環境,「混得好」是個很奇怪的命題。人是無法完全了解另一個人的,只能依靠標籤,比如收入、職位、衣著、住宅、手錶、汽車、談吐這些東西。然而日子的好歹,是自己過的。我親耳聽過太多在傳統意義上「混得好」的人傾訴過辛苦。實際上,我自己在忙著寫東西+上課忙到沒覺睡時,還經常聽人感嘆「哎呀呀你混得多好,又清閑又自在又不缺錢」。
在歐洲的同學,許多有一個共識:如果你想過點平心靜氣的小日子,那麼在歐洲反而比在國內舒服;如果你志在亂世里闖大事業,2015年的話,回國比在歐洲有機會。但這說到底,與「混得好」無關。每個人的生活,甘苦自知。
我覺得,「混得好」這玩意真的應該是上一輩人才在意的偽命題了,是上一輩人習慣在過年過節時依據各種表象,互相攀比的產物,和「嫁得好」、「單位好」一起,都是一攬子糊塗賬。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成就之一,就是可以在21世紀,基本確定了求同存異、參差多態是可以並存的這一點,乃是基本政治正確。如果出了國,見識到了更多可能性,還要拘泥於「混得好」這種標籤表象的話,那出國才真是有些浪費了。
留學讓你看到更大的世界,看完之後,想留下的留下,想回家的回家,想前行的前行,但不管選擇什麼,都要付出努力,努力之後,也不能保證一定比別人好。
多了選項,也許這就是意義。雖然有一萬個回答,但是還是有想說的。
出國最大的目的,是嘗試性的換種幸福和看待生活的模式,人是世界上最固執,但是也是世界上最容易改變的東西。改變的原動力在於發現了觸動你的價值點,價值觀,和一些能讓你信服的幸福模式。
首先有一點很關鍵,你現在感受到幸福,是建立在一種特定的價值觀里的。
比如,你覺得本科985,211,出國TOP RANKING 20,然後拿到好工作,30歲左右結婚,二線以上小三房,20-30萬左右配車,貸款不超過10年,收入足夠每年小任性三次以內(諸如出國旅遊),有固定存款,職業有晉陞空間
...
諸如此類。這是中國社會現有的,也可以說最大眾的所謂成功模式。所以你現在如果將這個成功模式套入出國就可以得到這些東西的框架里,我想說,你應該出來看看,因為這樣的幸福觀太狹隘,這樣的人生是需要刷新的,所有一切你所付出的,都不會一定等於一個固定的答案,答案的多樣性,也許只有上帝清楚有多少。
鄙人今年26,非985,211,本科成績就是渣,在知乎幾乎屬於學渣範疇(這絕對不是虛偽,本科60分的科目數不勝數)。大一開始做生意,做過6年,可以說小有所成,掙下的錢買了小三房,車,然後現在人在美國,碩士在讀。很多人都覺得我很成功,畢竟26歲獲得了不少財富,並且現在還出國留學,進行所謂的深造。是,這一切讓我曾經也眼花繚亂過,也讓我覺得出國歸來的同學也不一定比得過我,虛榮心也作祟過。
但是我為什麼要出國?
因為我並不知道什麼是幸福。因為吃飽穿暖是最低級的幸福,是只要人努力工作,勤奮生活就可以得到的幸福,最大的幸福,是你知道為什麼幸福,並且在這個幸福的基礎上,有更加完善的空間和餘地。出國也並不代表會得到這樣的答案,但是一定是個非常棒的方式,在不一樣的價值觀引導下,你很有可能找到觸動你靈魂深處的那個幸福點,從此以往,你才會得到持久的滿足和持續不斷生活下去的激情。
所以,當我出國以後,我洗過盤子,當過志願者,到WALL STREET做過實習金融分析(我的專業是金融工程),去過教堂,劇院,和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人交流,做朋友,一起吃飯,一起散步,一起聊天,和社會三六九等,不同階級文化,上到華爾街精英,下到清潔工人,做一切可以做的事情。這個時候,你的幸福觀就會非常綜合,非常可觀,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人,站在不一樣的地方,擁有不同的視野,這個時候,你到國外的意義,就會體現出來。
為什麼?
因為你終於知道,「混得好」根本不存在,價值觀都不一樣,這就變成了偽命題。
而真正混得好只剩下了一個概念,就是認真的生活,認真的做選擇,並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努力的學習和工作,在自己的工作上儘可能的有所作為,並且能夠維護住一個溫暖的家庭。這就是混得好,這就是幸福。
這裡分享一個小故事。JOHN是我是在紐約很好的朋友,他在中央公園做巡視,簡單說就是公園保安,因為很早上班,這份工作非常清閑,JOHN中午便會收拾東西回家。他今年60歲,住在新澤西,上班地鐵需要1個半鐘頭,早晨4點45上班。
他25歲從耶魯法學院畢業,在紐約最高法院實習,工作,後來自己出來做律所,30歲辭掉所有的頭銜和工作,到中央公園做巡視員,一干就是幾十年。我喜歡中央公園的氣氛,就經常會找他聊天。其實我當初很困惑他的選擇,為何放棄那樣的機會,到這裡做這樣的事情?
JOHN輕描淡寫:因為我愛畫畫,而早晨的中央公園最美,我喜歡很早的到這裡,靜靜的享受一個早晨,一杯咖啡,一個麵包圈,一個畫板,在這裡畫一畫自己喜歡的景物,僅此而已,我覺得這樣很幸福,並且我能養活自己和妻子,我們沒有多少錢,但是我們從來不會不開心,因為她總覺得我很開心,她就跟著我一起開心。下午我們會到公園或者教堂,晚上一起散步,然後早早休息。JOHN說,他雖然喜歡畫畫,但是畫的並不好,但是從來沒有因此懊惱過,因為他並不在乎這個,他只希望能夠一直畫下去,因為這真的很快樂,僅此而已。
對。就僅此而已。
人生無非於吃喝拉撒,對我而言,偶爾吃頓好的,就很滿足,一件衣服可以穿很多年,只要它不那麼破,補一補也可以穿。但是心不能補,它需要的感情和真實最多,也無可替代。
說那麼多,只願你能感受到幸福的力量,成功,只是幸福的一部分而已,不要違背了自己的心。不是想要重拍樓主,但是我只能說樓主對於留學的意義,乃至人生的意義都有嚴重的誤解。如果樓主有這樣的刻板印象在先,無論留學還是不留學,恐怕都很難生活得愉快。
樓主的原話是:現在出國留學已經十分普遍,可幾乎很少有人能留下,大多都回來國內,有的去了外企,有的當了英語老師,有的成了海待,與出國前那批選擇在國內奮鬥的人別無二差,甚至還不如他們,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樓主的意思是這樣的「現象」是有問題的,但是我卻覺得這是正常的。難道留過學就要被扔上天空看看能不能飛起來,埋到地里看看還能不能呼吸,按倒水池裡看他能不能長出一對腮來?
隨著人們對於「國外」和「留學」的逐漸理性,就會發現留學生其實和國內一樣,無非就是找個地方上了個大學,至於是否優秀,很多還是看個人——無法一概而論。比如,我讓你評價中國的大學生是不是優秀呢?公道地說,大部分一定是不優秀或者平庸的,但是並不能就此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大學都沒有必要上了。
下面我覺得樓主有兩個概念性錯誤,我們可以在此探討:
其一,樓主覺得所謂的「混得好」,或者成為人上人(比如拿別人十倍工資,住著360度無死角江景房)就是出國留學的目的。那麼,人生如果以這種類型的事情為目標,恐怕很難快樂起來,也很難活得有意義。比如,我發現馬雲畢業的學校是個杭州叫不全名字的大專,還是考了三次才考上。我巨款終於「買來」美國名校文憑,但是這輩子變成馬雲的機會應該說比連續走路上被五個花盆砸到還小,是不是說我也不用上大學了?沒有任何一種選擇可以買斷你今後的成功,不然大家都會去做那個選擇了。畢竟,成功無論如何都是個小概率事件,而即便很成功,周圍總有更成功的人。
但是,不成功是不是就意味著無法活得好?我覺得全然不是的。因為受到教育、開拓眼界可以讓你的生活有更多的意義。我來講一個故事。我剛去美國的時候,問一個教授,學習藝術史有什麼意義?這位教授沉思了很久,然後告訴我:「你在看一副作品,當你不懂藝術史的時候,你只是覺得這是一些顏料的堆砌。但是,當你懂得的時候,這幅畫突然就變得豐富起來,每一個細節都有著無限的意義,像你訴說什麼。你可以和不同時空、不同世界的一個人發生一種對話,脫離了語言,脫離了音樂,而這種對話讓你覺得世界都有意義了,也暫且脫離了狹隘的孤獨感。」 我覺得這說的太好了。其實出國留學也是一樣,當你看到了更加廣闊的世界,你可能看待生活的方式都變化了。而這種變化可能並不一定在你的賬單上反映出來,但是確實可以讓你覺得生活更有意義。
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樓主不如把出國留學作為一次旅遊。不知道有沒有人問:「去旅遊有什麼意義呢?我看到那些老去旅遊的人也沒有賺更多的錢啊?」 旅遊可以讓你看到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不同的文明,不同的行為準則,乃至不同的道德。不過,如果你還在計算某一次旅遊可以為你帶來多少工資上的增長,我只能說你目前的心態和經濟狀況可能不適合去做這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其二,不留在美國並不代表留學失敗了。有些朋友回答說「不留在美國的都是不優秀的」,我只能啞然失笑。因為現在去美國還難嗎?說的不好聽了,無論是購買綠卡、上研究生嫁娶、找工作,都可以去啊——留下了又有什麼了不起呢?
我只能說,每個人追求的事情都不一樣。如果你想要追求安穩的中產生活,那麼留在美國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畢竟美國社會發展的水平告訴我們,只要兢兢業業工作,乃至做一些美國人不願意做的工作(比如碼農),那麼就可以過上體面的生活。但是,如果想要成為「人上人」或者「格外體面的人」,不出意外的話,留在美國一定是不行的。具體原因 @佐佐木九十二已經在第一個答案里說清楚了,我不再贅言。
這個答案我們上一代人就可以回答了。我的父母早年在美國讀書,九十年代的中國和美國的生存情況、工資差異多大,大家都可以想像。他們那一代留學生80%都沒有回到中國,還有20%因為各種原因選擇回到了中國。現在過去了將近二十年,我發現那個80%都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成為了美國體面的中產階級,但是和主流社會也沒有太大關係,還是泰然自若地偏安一隅。而這20%的境遇就大不相同了,有的趁著改革開放的大潮成了樓主說的「成功」人士,有的也和我的父母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
不過,他們從來沒有後悔過這個決定——因為見證中國這三十年的變遷和機會實在是太令人興奮了。總之,中國是一個讓人興奮地地方,如果樓主在找一個有很多機會、很多陷阱、燃燒青春的地方,中國是一個不錯的戰場。如果樓主談的是薪資,我覺得按照國內現在薪資增長的情況,很快可能就要和美帝持平了。
而那些留在美國的人是不是回中國很容易呢?答案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對中國的企業還是很了解的。十年以前,中國的企業幾乎是跪舔所有的美國工作經驗的人,給他們所謂的global pay(全球工資),就是拿本地人十倍工資。但是現在,很多企業對於一般海龜也沒有特別的待遇了。反而有不少企業表示,這些人已經30歲了,在美國由於種族文化等等原因沒有帶領團隊的經驗,而又不如土生土長的經理人了解中國,所以有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可見在美國的工作經驗也沒有那麼難能可貴了,甚至還不如樓主嘴裡的「土鱉」。留在美國似乎成為了一條「不歸路」。而留在美國的人確實可能就不如回到中國,或者中國土鱉「優秀」了。
總之,我覺得國人對於留學的態度趨於理性是一件好事。就像我經常對我的mentee說,別以為留學可以讓你成為一個完全不同的人,壓根不可能。在哪裡,你都會成為你自己,只不過是更加寬廣的自己,或者更加狹隘的自己,一般人都會想要成為前者。如果是為了混得好出國的,就學會吃混得好要吃的苦頭。在國外學個好找工作的專業,去之前調查好移民政策、工作簽證政策,學習要極其刻苦而且隨時關注哪個方向好找工作,業餘時間努力去和權貴同學social,如果是女生的話跟高富帥多拋拋媚眼——須知國內一般要「混得好」也得做這些,沒做當然沒別人混得好了。混不好的時候想起埋怨出國怎麼讓我混好,總讓人有些違和的感覺。
在出國還很稀罕的時候,大部分出國的人抱著很大的野心。大多想學習歐美先進文化技術改變中國,少數為了個人的自由生活(這是旅美作家哈金的一本小說的名字,他是九十年代初留在美國的中國博士,二十多年來堅持用英文寫作中國題材的小說)與哲學意識形態追求。如今出國成了一種投資,不見得和理想掛鉤了,倒也未見得是壞事。只是,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搞清了嗎?自己都沒為自己的目的負責,為什麼留學這種行為反倒要來負責?
我以為作為留學生,除了二代裡面不懂事的一些人,都是拿父母的錢出來,或自己拼死拼活搞到了博士全獎,或打工掙錢,美國大學壓力也大。這麼辛苦的生活,值得比一份「混得好」的工作更大的理想。陌生的國家和文化,教給你什麼?獨立辛苦的生活裡面有什麼意義?西方比起國內有哪些優點又有哪些問題?自己所在的學科世界最頂尖的水平是什麼樣?有了其他的參照系以後,我們習以為常的價值觀又有哪些可以重估和重建?這些東西,對於一個本來就有疑問又用心體會了異鄉環境的人來說,是水到渠成的領悟。終於你可以不通過微博號和英劇美劇來看世界了,以前那些被閉塞和有意引導所障蔽的東西終於毫無保留呈現在眼前了,別人只能來旅遊看一圈的世界終於對你敞開大門了,這份經歷多麼寶貴。
當你成為一個有想法有技術有眼界的國際公民,你會發現不需要走國內那條「混好」的路,世界也有許多條路對你敞開。出來混,某種意義上就回不到原來的自己了,三觀不可逆轉地發生了改變,未見得是被洗腦,卻越來越習慣在多個參照系裡反覆重估價值和掌握方法,習慣打開自己頭腦,欣賞價值多樣、政治社會化的世界的運行模式。正因這種感受,許多優秀留學生正在改變世界。真到了那個位置的人,我也從未見過他們有混得不如別人好的憂慮。一座金山就在這裡,守著金山餓死人,是為什麼呢?
當然,也有出國之後仍舊頭腦封閉的人,只跟中國人玩,只接受原先自己的價值觀,私下裡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公共場合不關心外國人的話題並指責他們構造玻璃天花板。這些人很多還非常成功。他們自然也是一種合理的存在,若你能熟練掌握好找工作的專業知識,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不很難,在親戚眼裡絕對有面子。
當你提到開始時,你說的是優秀。
當你談到最後時,你說的是成功。
優秀的人不一定能成功,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你要學會接受它。
-
當然,出國的人未必比留在國內的 優秀。
出國了卻而無法留下,這基本和優秀不沾邊。
所以我認為,題主談的不是優秀,是優越感。
題主問的實際是,成為留學生時產生的那份優越感,在留學生涯結束時消亡殆盡。一個失去了優越感的人該何去何從,如何自處?
追求優越感的人往往無法真正變得優秀。 你要學會理解它。
-
出國也未必要用父母的心血。有的人憑自己,有的人憑父母的腿毛(相當小一部分財產),而非心血(相當大一部分財產)。
如果你用掉的是父母的心血,卻沒有得到自己期望的收穫,那我要說:
這個問題我應該有一定發言權。我快要畢業了,和無數困惑的應屆畢業生一樣,我面臨著工作和出國的選擇。讀研我暫且排除。
出於某些原因,我也考慮過工作。我去真槍實彈的找了工作。非常幸運,因為我大學念了兩個頗具實用性的專業,加上一流公司的兩段實習經歷。我的簡歷,被我所在行業中top公司的頂尖團隊的一位leader評價為:應該沒有公司會拒絕你。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出國,我將要去的國家沒有比這更好的公司。如果學成回國,我也不確定在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是否還有機會有這種offer給我選擇。
再加上,我母親也勸我,女生不如留在國內,留學的錢不如付房子首付,這樣過的也滋潤。而且如果我現在直接去工作,拿到的薪水應該在同期畢業生裡面是非常高的了。
糾結了大概10天,我還是決定去留學。雖然這樣帶來的後果是,耗費父母積蓄。更重要的是,本來明朗的前途,變得未卜了。
至少我呆在國外的5年,國內哪怕offer不如我的同學都可以逐漸的買車買房,大城市裡雖然飄飄蕩蕩,但也在工作上有了經驗。說不定我回國之後,就是他們,成了我的面試官。
支撐我做出這一艱難選擇的原因,是因為我堅信眼界的力量。
並不是我不急著賺錢,年少就應該瀟洒幾年。放屁,年輕人,哪一個不是對金錢充滿慾望?
只是,眼界太窄易走彎路而不自知。
我周圍很多同學,被鋪天蓋地互聯網行業的消息洗腦,以為全世界的行業就只有互聯網。在「大眾創業」的趨勢下應聲而起,最終淪為轟轟烈烈的炮灰。
我周圍有很多同學,或曲高和寡,在知乎的浸潤下形成三觀,看到愚昧的大多數網民就感到憤怒;或很接地氣,沉浸於快手和直播,這就是他們看到的網路世界。
我周圍有很多同學,是靜態的,涇渭分明的。如果他是學經濟的,就不屑於了解其他行業和專業。如果他不玩知乎,知乎上就都是裝逼犯。如果他不玩微博,微博上就都是整容臉噴子腦殘。如果他不玩貼吧,貼吧上就都是屌絲。如果他不玩豆瓣,豆瓣上就都是約炮黨。
這是一個信息時代,互聯網幫我們打破了很多屏障和信息的不對稱,但是人往往容易活在固步自封的牢籠。
古人說三教九流。哪怕是下九流,也自有規矩門道。但是這些從來沒人感興趣。明明此中自有登龍術,此中自有生意經,人們卻一直沉溺於毫無長進的路人焦慮,追求著虛幻的成長幻覺。
這是因為眼界的限制,讓他們看不到更多的選擇。
眼界有多重要?拿大部分人最感興趣的賺錢來說吧:
看上去,基於我的條件,目前我最優的選擇應該是:進入一線互聯網公司,拿比較高的工資。以後沿著前輩們的道路,爭取成為業內精英,這樣可以順利成為中產。
我以前也是這麼認為的。
在我上大學之前,我一直以為,大學畢業之後,每個人都會經歷一段每月兩千,缺吃少穿,住地下室的時光,我以為那是必經之路。生逢其時,我碰到了互聯網行業的興盛,才知道我很值錢,通過選擇行業,我不必被動接受不合理的對我勞動的定價。
在我大學畢業之前,我的理想就變成了進入互聯網行業,成為優秀的員工,直到我認識了因為創業成功獲得了遠超同齡人資產的人,這對我幼小的心靈產生了極大的震撼,原來我們讀大學,並不是只能成為優秀的員工的。
在我躍躍欲試,努力學習各種技能,想要畢業之後投身創業的滾滾洪流的時候。我認識了年紀輕輕就操盤做交易,過的風生水起的人。我才知道,這個世界上,原來並不是只有互聯網行業是賺錢的。
在我因為滿世界都在炒「產品經理」這種職業而渴望入行的時候,有一個人,告訴我,「高管助理」也是我可以嘗試的選擇。我開始意識到,世界上有很多我眼界之外的職業可以悶聲發大財。
在我自己也開始做一點小交易,培養投資習慣的時候,我逐漸知道了有各種更高端的玩家,知道了「職業炒樓」的賺錢邏輯,知道了「影子股東」的概念,感受到了「借力」的力量,也不再傻乎乎的對「公務員」充滿鄙夷。
這個時候,我開始回頭看面臨的選擇。
一條道路是已知的,另一條還有無限的可能。
恰如人們不捨得給自己的親人花100塊,卻捨得在股市一擲千金。希望是大家最樂意去買的東西啊。
這個時候,我開始辯證看待父母的經驗。我父母,最怕風險。但是我見過賺到一定數額錢的人,從來都是至少曾經與風險共舞過。
沿著父母幫我規劃好的道路,我在二線城市,有套房有輛車,再加上名校學歷,常人外貌,分明就是相親市場上面一支不錯的選擇。
只是我知道,我想要的,是調動我全部的資源,99種資源一起投入,將各種各樣廣義的「資源」捏成一股合力。從而製造出超出常人的寶箱。
我有時候經常覺得幸運。如果我不知道這一切呢?如果我知道的更少一些,我現在會在幹什麼呢?
可能現在畢業了,開始拿屬於我的第一個2000的工資,在武漢的地下室瑟瑟發抖吧。
《殺鵪鶉的少女》里有一句話: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抉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這些見識,對於我,是無價之寶。
恰好是這些選擇,是影響一生的昂貴選擇啊。與之相較,一段時間的「混的不好」,又算什麼呢?
當然,沒有任何人想困於井底。
而是,屁股決定腦袋,我們無法判斷自己是不是困於井底的青蛙。
見識足夠多才能站的足夠高,站的足夠高才能看的足夠遠,才能少走彎路。
大概命運從下往上看是一團亂麻,亂七八糟的走向看似毫無規律,只是上帝視角來看,那是一團繡花。而我們,能做的,是站得更高一點,這樣至少能找到兩點之間更短一點的線。
我,在大一的時候來到知乎,這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幸運的事情之一。因為如你所見,上面例子里舉到的大部分人,都是通過知乎認識的。生逢其時,這是我對自己一貫的評價。不過也要感謝平台能讓我有機會「發現更大的世界」。
現在我要畢業了,因為我完完全全體會過「發現更大的世界」的好處,所以我決定出國。
知乎里曾經的大V神胖胖的這個答案非常符合我的心意:為什麼神胖胖先生要刪除許多很好的答案呢? - 神胖胖的回答 - 知乎
如你們所見,我已經很久不寫答案了。這個平台對於我的滋養,可能到我停止寫答案的那一天,我認為已經完成。但是現在,我把我整個大學時期在知乎幫助下的轉變寫出來,也期待對於你們有所幫助。
因為我幸運,所以我心懷感恩啊。
知乎對於我有什麼幫助?概括來說:沒有知乎,我不會知道互聯網行業,就不會轉專業學雙學位。也不會知道主動去找實習,在知乎的幫助下,我認識了同校許多優秀的同齡人。後來,認識了更多願意提攜後輩的朋友。如果沒有知乎,我不會相信,一個小鎮里出來的姑娘,有機會出國讀書吧?
這就是眼界的力量啊。
你要有很多選擇,然後去深思熟慮,選擇其中一種。而不是毫無選擇,等待被動的去選擇。
眼界,非常重要。
賺錢,不急在一時。也並非傳統的一種。不是進入BAT/投行買車買房這一種意義上的混得好。
感謝,這三年,知乎這個平台對於我的幫助。
知乎上長大的年輕人,不是只能成為微博上嘲諷的裝逼犯。而是,一個平台可以改變人的一生。
出國並不意味著可以看到更圓的月亮,可是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呀!
kirioxiang 2016/11/30
——————————————————————————————————————————
1.上面我說過,我來自小鎮。家裡沒錢。
(擔心我用了我父母錢的那些朋友,感謝關心,但是第一我有獎學金,第二我讀的項目也不那麼貴,我家不會因為供我讀書就生活水平大大下降。況且我覺得父母這也算一個教育投資,既然我願意接受他們的投資,我當然由衷希望把回報率提到最高。父母都是平淡可親之人,對我的投資可能是他們人生中所冒的不多的風險了)
2.對於您的觀點,我反駁。我在文中提到:
當然,沒有任何人想困於井底。
而是,屁股決定腦袋,我們無法判斷自己是不是困於井底的青蛙。
見識足夠多才能站的足夠高,站的足夠高才能看的足夠遠,才能少走彎路。
我們並不能判斷自己是否被困在井底,所以出國在我看來是由於客觀上的較大變動強迫人跳出井底的一種方式。
另外,對於和我一樣的年輕人,建議讀一讀 yevon_ou 先生的文章《發財的數量級 #2010》。
在我人生的前17年,我為成為高考狀元而奮鬥。最終我做到了,但是我父母的經驗不足以指導我18歲以後的人生。所以我探索著去傷筋動骨的改變。歐神的這篇文章也是同理。
The world is not in your maps and books, when you come back, you will not be the same.
——《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 (2012)》
在於我曾看到過這世界,我曾孤獨地在陌生的環境里生長,直到適應那片土地。
在於我學會了另一種思考的方式,跳出了圓圈再回頭看中國發生的事情可能有自己的觀點。
在於我拋下了曾經擁有的一切,從零開始構建過自己的生活。
在於我曾經接受過更好的教育,有過可以變得更好的機會。
10年前,曾經的恩師,將門之子,決定將他正在讀初中的唯一女兒送到加拿大,我疑惑:她在國內肯定可以平步青雲、呼風喚雨,不是挺好么?
恩師:小強啊,在這裡,像你這樣的人也只能賺幾千塊錢(我是恩師副手),換作我的女兒呢?她在這裡也許會得到很多,但這一切都不是通過她自己努力得到的。哪一天我不在了,她又會怎樣呢?讓她走出去,憑自己的能力,在更公平的環境里競爭,不是更有意思?
這番話把我的腦洞炸開了好多年。物質和權力並不是生活的全部,個人能力和見識也是重要的財富。
恩師應該不會上知乎吧,我就不匿了。
生理痛得沒法集中精力寫代碼,來知乎上答題吧。
第一,雖然我也是一個出國+留美黨,我從來不認為出國或是留在美國就一定比不出國的人要優秀或成功。其實,優秀的人之所以優秀,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讓他們優秀和成功的素質與能力,跟出不出國關係並沒有那麼大。如果我們把職業、收入作為衡量「成功與否」的一個參考,我今年24歲,我的本科好友們也跟我年齡差不多,有人畢業後留在國內,沒有家庭扶持,自己一個打拚,現在已經成為了某公司的銷售經理,年收入40-50w;也有人拿著年級第一的學分績在美國名校讀博,還在念三年級已經有公司伸出了橄欖枝……其實按照題主的標準,他們都很成功。因此,我一直認為,是否出國留學只是個人選擇,優秀的人在哪裡都會殊途同歸。我想,題主看到的情況,可能是將「出國黨中的不成功者」和「國內黨中的成功者」進行了對比,因此得出了一個相對比較悲觀的結論。
第二,出國到底有什麼好處?我想像我這樣出身工薪家庭,又不打算拿獎學金讀博士的人老說,出國怎麼也是一項投資,是要算算性價比的。出國的好處其實很多。
首先,視野絕對會有所開闊。像清北這樣處於一線城市的商科名校姑且不論,但至少在我本科大南哪兒的商院,給我的感覺是學生們普遍有些保守。當然保守穩健沒什麼不好,但是我個人覺得少了些趣味。來到碩士母校芝加哥大學之後,在承受苦逼學習壓力的同時也有了更多的機會。在芝大學習真是很苦逼啊,哪怕我參加的這個普通的碩士項目,一年三個學期,一學期兩個月要修5門課,每門課每周都有數學和編程兩個大作業,再加上還要給公司做實習/項目、同時去商學院兼值RA,簡直是每天一邊抹眼淚一邊寫code的節奏。但你看,雖然辛苦,但我們班對trading有興趣的同學,有機會代表芝大出戰一些國際交易比賽;喜歡數學的同學,可以去申請與建模相關的項目或實習;喜歡經濟的同學,芝大經濟系和商學院那麼位諾貝爾獎得主的課就開在那裡,大門開著歡迎去旁聽……(我就在Booth的教室里碰到過獲得14年諾獎的Fama祖師爺,當時下巴都快掉地上了)
其次,你會遇到更多優秀的或是有趣的朋友,比如拿著電機系優秀畢業生卻靠著4.0滿績的經濟學雙學位申請到芝大經濟系博士的台灣gg,比如放棄律師高薪職業轉來芝大念社工要實現人生理想的美國姐姐……或許站在題主的角度,他們都是未來的人脈資源。不過我交朋友一向只看是否興趣相投談得來,每次跟他們聊天,你都會覺得自己都充滿了正能量和動力,而且也會更願意去了解未知的東西,也能更勇敢地向別人分享你的看法。還有那種深更半夜從圖書館出來,看到校車一騎絕塵而去,只好一屁股坐在路邊借著路燈邊寫作業邊等車的時候,旁邊有個不知哪國的男生也坐下來跟你一起看書,這種黑夜中莫名的默契,至今都讓我很想念。
然後,出國之後人會更獨立更堅強。這個不用說了,我現在正被生理痛折磨地卧病在床呢,又是一個人住,一天都沒吃東西虛的不行,要是我媽在就好了。
第三,到底要怎樣才能不讓自己的留學之旅變成一個失敗的投資。所謂「失敗」,實在是因人而異。每個人每個家庭的的風險承受能力都不同,我也無法給出一個具體的界限。姑且將題主所說的「回國後覺得職業發展未得到空間上的提高」作為失敗的定義吧。
在這裡我就簡單粗暴的說幾點吧。
1、不要去排名太差的學校。
2、不要輕信別人的言論,留學是件小馬過河的事,別人念完學位在本土找不到工作,不代表你也找不到。別人回國變海待不代表你也變海待。
3、Be active!這不是說你要到處社交、擴展人脈(我特別佩服社交能力強的人,因為我真的很懶),而是對於你所學習的東西要有熱情。用我一個美國同學的話來說,就是我們付了幾萬美金來念書,不是為了上課的時候刷刷facebook的。你可以把作業和考試對付過去,但是你要保證在就業招聘的面試里,當人問起你怎樣用numerical methods的方法去給期權定價、為什麼LIBOR能作為無風險利率,它有哪些缺陷,在風險管理中常用的PCA方法的原理是什麼、用C++ Boost library寫過什麼project之類的問題,你不能瞠目結舌。
4、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根據自己和自己家庭的情況,做好風險評估。開篇我說過,留學是個風險投資,行動之前必須做好評估,不僅要衡量金錢成本的可能損失,還要考慮到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最好能做好失敗後的替代方案。我當時放棄保研出國的時候,在申請出國的同時也在申請工作作為替補,後來兩條路都各拿了幾個offer,就選了最想去的芝大。
最後當年我出國之前也有很多聲音告訴我,去美國讀financial engineering特別不好找工作啦,一年時間太短根本申請不到全職工作啦,文憑泛濫回國還不如清北復交好使啦之類的,但我還是咬咬牙放棄保研出來了。我讓父母寬心時說的是「我知道風險很高,但我願意賭一把。不管我將來去了哪裡,我都會憑自己的能力把學費還給你們,因為我相信自己。」
現在我現在正在這麼做。
所以樓主,與其去想「混的不如國內同學的留學生出國意義何在」,不如去想「怎麼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更對得起在國外這些年」。
-----------------
果然姨媽影響智商,寫到這裡發現似乎可能偏題了。。。要不摺疊我吧。。去睡覺了。
PS: 問留學申請的準備/美國求職等問題的知友實在有點多,每個人的問題又都不各不相同。無奈時間有限無法逐一提建議。簡單粗暴的用1元錢來篩選一下,給自己打個廣告吧。我的分答賬號在這裡,可以掃一掃用1元錢向我提問~
http://fd.zaih.com/tutor/588123499?utm_medium=588123499zhuge_referrer=http://588123499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多圖預警。
————原題目已被修改————
我一直不知道怎麼寫這個回答,猶豫了很久。問題和描述讓我感覺很彆扭,彆扭的原因在於問題好像典型的有點功利,且讓我有一種留學黨被judge的感覺,而我不願意被judge,我只想做我自己,做我想做的事。
提問題的孩子彷彿有一種prejudice,留在國外比國內好,回國的都是沒有能力留在國外的,就算回國也至少應該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而這是出國的意義嗎?至少對我甚至多數留學生來說,不是的。
留學從來不是什麼標籤化的東西,它真的是一個很私人的事情。
有的留學黨天天泡圖書館,經常學習到深夜,有的經常考試拿A+,GPA滿分,當然我不否認,也有一些留學黨沒有珍惜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有的延期畢業沒能學有所長,這都是留學。而這也並不難理解,正如我們從小到大經歷的一樣,即使付同樣的學費,上同樣的課,有的同學就是學霸,總是考第一,有的同學就是愛玩不學,有的同學就是即使天天學也學不好。你問我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我只能說,每個人都不一樣,你不能要求所有孩子都和天天考第一的孩子一個樣。
我見過有的的留學黨,有的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自己本身就在Ivy League,寒暑假還在全球最top的學校上小學期。活生生在兩年program的基礎上,修了兩個學位,三四個certificate。然後回國了,在自己喜歡的企業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他為什麼要回國?因為他願意...沒錯,就這麼簡單。
有的留學黨,除了上課,其他時間都在找實習、找工作。做了各種各樣的不同的實習,最後有的也回國了,為什麼?因為他剛開也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通過這些實習經歷,找到了自己的目標,而回國更容易實現自己目標,更有利於自我發展,就回來了。
有的留學黨,留學的時候滿世界旅遊,去遍了各種美麗的地方,嘗遍了各地的美食,他就是想在國外這幾年能玩的都玩遍,能體驗的都體驗。你覺得他在浪費時間浪費錢嗎?我不覺得。
有的留學黨,天天social,networking,參加各種party,跟各種各樣的人交朋友,並沒像所謂的「優等生」一樣天天泡圖書館,天天學習,你覺得她浪費時間不務正業?我不覺得。
任何事都不只有一種標準,你不能用你的想法強暴別人的想法。
體驗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感受國外的文化氛圍、理解不同的思維方式,開拓眼界,充實內心,發現自己等等這一切都不一定具有「變現」的能力。它不一定能體現在你從國外一畢業就能找到高薪資的工作上,也不一定體現在你一畢業就能比國內的朋友工資高,但這些經歷一定會讓你更熱愛生活,更了解自己,更體諒他人,更感謝生活,更感激命運,更能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擁有更多的幸福感。
當我坐在學校圖書館學習的時候,它散發的知識的厚重感讓我無比敬畏,知識帶給我內心的滿足感讓我無法形容。
當我置身於華盛頓國家大教堂時,那種宗教信仰的震撼是無法言說的。
當自己隨意走走的時候偶然看到美好的事物的心情是無法形容的
每天上學的路上看到可愛的小松鼠的那種開心是沒法描繪的
認識了很多很棒很厲害的老師和同學,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讓我覺得自己無比幸運。
有的時候你聽一堂震撼心靈的課,能讓你覺得世界如此美好,睡覺都掛著微笑。
留學的時候遇到知心好朋友,一起逗比一起玩耍,一起刷夜一起趕DDL,那種感覺很美妙。
我從不問自己留學的意義,也不知留學這條路終究會把我帶往何方,但我知道自己每天都有所學習,有所努力,有所改變,對生活無限熱愛,對未來充滿期待,內心無比充實,心中充滿感恩與喜悅。我一直在積蓄力量,走在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這也許就是我留學的意義也說不定。
留學這條路很tough,願你我都是tougher.題主去吃金錢豹,嘲笑身邊憨態可掬只知道喝可樂的傻瓜,同時千方百計的想怎麼把花的錢「吃」回來,為自己的精明感到驕傲。殊不知人家其實就當是來吃頓飯。
留學同理。見過很多人其實就是出來玩一圈上個學,題主卻精心替人家謀划到底值不值。
這是不可調和的階層差距,在你替人家考慮意義的時候其實你已經輸了。
================聲明一下原來題主問的是很多人出國了也留不下來,那麼他們出國還有什麼意義。
作為一個曾經考過托福,認認真真研究過英美學校排名專業的大四狗來說,也想就這個問題說幾句,既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拿出來讓大家看看有無可借鑒的地方,也當是緬懷那一段激蕩和躊躇的歲月。
1、出國≠好未來,出國=高學歷
其實自己所在的高校中,我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調研。我隨機問過某學生組織的67名同學,49名同學在大二同學表達了想出國。49/67%=73%的同學出國,讓我為這一數據感到愕然。出國這件事情什麼時候上升到了像「買顆白菜」這麼必須的需求上。
但我還記得原因分布大概是這樣的,60%表達因為為了找到一個更好的工作,30%為了出去看看,10%表達因為別人也要出國。
其實,繼續深究那批為了找到更好工作的同學,裡面能夠思考清楚到底想要一份什麼樣的好工作的人是寥寥。有的人說,這個問題可能出去之後就明白了。但我並不這麼認為,如果想不清楚這個好工作是什麼,其實即使出去也更不明白自己會去爭取和獲得什麼。
有的人又說我想讀finance,我想進投行,十有八九者出去的人想讀金融其實我也不求甚解,雖然當初自己也曾抱著相同的目的。但當,問到投行是什麼的時候。很多人只能描述這是一個高薪高回報,人脈資源非常難得的一份工作。究其工作內容,以及需要投入的精力時間,以及能夠進入大小摩的比例同樣幾乎沒有人能夠說出。
作為暫時在投行這條路上放棄轉向互聯網的人,雖然我沒有資格去代表投行的人去詳述這份職業,但是從與一些從業者溝通的隻言片語中,我可以表達我放棄的理由和原因:
1、一線外資投行在國內清北復交招收,國外則是英國G5、美國Top30,國內每年招收在個位數;
2、一線外資投行對本科、研究生的學歷可謂極度苛刻,即使研究生在清北如果本科相去甚遠可能也不在考慮之列;
3、外資投行的IBD、MA等核心部門,做IPO相關業務的自然需要應聘者能夠有資源優勢,比如你就是某即將上市或已上市公司的少東家;
4、投行所需要的工作時間投入,那與互聯網的加班不在一個量級,你需要用一副非常非常健康的身體來對抗這麼大的工作壓力。
所以,我覺得出國的前提是明白自己大約想要什麼,也許不需要精確到這份經歷於你之後的職業生涯如何如何,但是最起碼你要明白你所修的專業和所讀的學校或深或淺的能夠給你帶來什麼。倘若沒有這樣的預知,那倒不如拿出看托福和雅思的時間想清楚弄明白。
2、出國的意義在將來而不在現在
出國從短視來看是一筆賠得不能再賠的投資
上面這句,是我本科期間留加拿大八年的一個班導每每與我談及出國便會提到的。是啊,一個金融的碩士在美國如果你離New York稍近一些那就是至少60萬起的投入,更不要說名校的master,諸如NYU等那更是七位數的學費加生活費。這筆錢,你在未來預期的3-5年可能都收不回。所以,如果說賠率出國絕對是賠率相當之高的一筆投資。
但是,爭先恐後的人並沒有因為這筆買賣的不值當而放棄出國的步伐。因為,之於未來的價值它將無限大。
就像 @Kirio 在她的回答中所說,出國的意義在於眼界,眼界太窄而走彎路不自知者大有人在。為什麼說出國會提升眼界,我也從海龜的身上得到了這樣的答案
1、名校的先決條件已經對學生做了二次過濾(軟硬兩方面),學生環境可能與國內大不相同
2、東西方的教育差異也會從學業生涯中體悟
3、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潛移默化的世界觀的補充塑造
所以,眼界的提高或許帶來的是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變化也許不是一輛車、一套房和一份穩定安逸的工作。而是你漸漸明白,你要的生活和你活的樣子和你當初的一輛車、一套房和一份穩定安逸的工作已經大不相同,你之於生活的定於遠遠與某些世俗政治下的功利主義不同。
3、出國也是自身的得道修行
作為中國學生出國,皇親貴胄者不論,單看較為普通的家庭來說。
從一個出國軟硬體的條件來看,他往往需要以下方面:
1、中上游的GPA,30%左右以前的排名;
2、托福/雅思的基礎成績,輔以商科的GMAT、工/理科的GRE;
3、或外企或知名公司的實習經歷;
單單就這些成績,我們可能不覺得有什麼特別大的壓力。但是,國內學生需要在兼顧本業的基礎上,輔以無休的周末,輔以見縫插針的實習。這之於出國本身,這出國前的準備又何嘗不是一場得道修行。
出國的行動者,本身他們付出的時間精力遠遠已經把出國這看似簡單的單次行為被過程化了。這個過程,倘若真心付出,一步一個腳印這何嘗不是對大學的一次得道體驗呢。
4、後記
「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正如這句所言,心靈和精神的自由求索也許才是我們一生至寶。
假使這自由能在他國的土壤上尋得一二,這何嘗不是其最大的意義和價值呢。
如果我們的未來一直被安排,十年亦或二十年後的青春可以被清晰的描述這樣的人生於我們真的意義大嗎?
如果過得不如國內的同學,留學有什麼意義呢?
我也經常問自己這個問題。我本科就讀於國內一所還不錯的985,畢業後來到法國讀了工程師。本科的同學大多讀研,畢業後工作,薪資一般也在一萬出頭甚至更多些。在留下工作和回國之間猶豫好久,最終決定回國,薪資也就一萬多點。看起來,的確是毫無優勢。但我從來沒有後悔過來到法國。
出國讓了有了更多的選擇,知道了大陸另一端的同齡人是怎麼生活的。更重要的是,在20出頭的年紀,我見到了那麼多瑰麗的景色,經歷了那麼多在國內難有的體驗,還有什麼後悔的呢?
曾經操著磕巴的法語去找老師,死皮賴臉,據理力爭,希望能提高點分數。
曾經見到過Brest的清晨,在大西洋邊看一輪紅日冉冉升起,然後飲酒高歌。
曾經在夏日的午後,吃完一整盤橄欖,在阿維尼翁看過一出讓人匪夷所思的戲劇。
曾經欣賞過盧瓦爾河畔的日落,騎單車經過酒庄,去香波堡獵奇。
曾經半夜抵達圖盧茲,找不到住所,和火車站外的東歐妓女用英語和手語聊天。
。。。。
沒有什麼比20多歲來到歐洲待幾年更讓人激動的事情了,這是最美好的回憶。
在國外讀書,我學到的最珍貴的兩課,一是不要隨意評判他人,二是尊重這個社會的多元。
或者按照知乎的話說就是:人家自己的生活,只要沒有干涉到你,那「干你屁事」?
留不留學,怎麼留學,都有不同的主觀理由和客觀原因,都是自己的「家事」,外人不要審判。世界之大,社會之多元,各個家庭的情況之千差萬別,請你尊重這種多元,不要總覺得應該找出一個「如何生活」的統一標準。
中國人,哪怕是知乎上的有一定知識水平的各位,都太喜歡評判他人了,「如何評價普通人的審美?」「如何評價留學生回國潮?」類的問題太多了。有些東西可以評判,比如新聞,歷史,公共事務,有些東西不要評判,比如你我等普通人的思想和生活。
知乎大部分人都不喜歡像中年長舌婦一樣圍在一起評價鄰里親友吧?大部分人也都反感父母以他們「正確的」價值觀來干涉成年的自己吧?評價某一普通群體(比如這裡的留學生群體)本質上和長舌婦的八卦行為沒有區別,用自己的想法經驗去揣測他人的價值觀又比父母干涉自己的行為高到哪兒去?己所不欲,勿失於人。我特別懶得敲字。。。但是作為一個在這個問題上掙扎了許久的人,還是很願意跟大家分享我兩年以來想法的變化。
最開始是研究生一開學的時候,周圍的同學朋友都在死命討論畢業如何留在美國的問題。看著大家的積極規劃,我產生了一種錯覺,覺得只要我不和其他人一樣、在這個問題上下功夫,那我就是不上進的。於是我採用了各種方式:去聽學校國際學生組織的講座,出去net working,和教授們談心談規劃,等等等等。
於是現在的情況是,我終於找到了工作。不是什麼大公司,但是已經被很多還在掙扎的同學們羨慕(關於這裡面的情況我下一段再講)。但是我越來越清楚,自己的心越來越往國內偏了,前兩天已經跟家人商量好,還是打算辭掉這邊的工作回國發展。
好,那麼現在來說說這裡面包含的諸多問題:
第一,為什麼在美國找工作這麼難。
其實了解國際學生就業政策和簽證的朋友都知道,國際學生那麼多,每年H1B抽籤名額只有大概六萬五?(具體數字記不清了)。記得和一個教授聊天的時候,這個教授說的很直接。他說其實很多學校都是想從國際學生身上賺錢的,且不說國際學生的學費雜費是本國學生的3-5倍不止,各項其他費用(例如給你來一個「入學英語考試」,也就是說你托福GRE分數夠也沒用,學校非得先考個試,然後讓你離分數線差個一兩分,讓百分之80的學生都過不了,然後交錢重修英語重考試)也是學校收入的一項主要來源。那麼你能怪學校嗎?學校要說了,現在經濟不好,政府撥款特別少,學校總要維持排名吧?總要有錢投入研究吧?總要有錢請教授吧?在這種情況下,從國際學生身上賺錢也就是讓政府和學校減輕負擔的一種方法。那麼這樣會有什麼問題呢?一大批努力的國際學生和本國學生們一起畢業,如果讓亞洲學霸們勇攀高峰擔任CEO贏取白富美,那本國學生怎麼辦?本國就業率怎麼辦?於是政府的辦法就是,國際學生們吶,我們歡迎你們來讀書,來消費,也讓你鍍金,讓你畢業,讓你有證書,但是工作這方面的名額就不好意思了,我們得限制你們,不然我們本國的就業率咋辦?這樣看來,其實在美國找不到工作,根本不能證明你不優秀,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在國內某著名公關公司實習過(畢業也打算回去工作),這個公司的總部在美國,那麼我到美國的分公司去應聘的時候,人家直接告訴我:對不起,我們非常喜歡你,但是你是國際學生,我們不收國際學生。就是這麼直白,就是這麼酸爽。所以說,在國外找不到工作不等於你不優秀(當然了也別老拿這話安慰自己哈哈)。
第二,留在國外工作還是回國工作?
首先我要說,我是個苦逼文科生,學校也不是什麼哈佛耶魯,理工科大神們比我們出路好的多,就別來糾結我了。。。我是草根!嗯!
這個問題就以我個人的情況為例吧。如果我在國外工作,畢業之後一個月那個兩三千刀(基本就是美國這邊的難民水平?),養活自己肯定沒問題,上班時間朝九晚五,完全不用加班,空氣好水好環境好,生活基本等於養老。不好嗎?這得看你咯,你如果喜歡安逸生活,其實真是不錯的。只不過社會保障方面你得謹慎考慮。那麼看前途呢?前面有人提過,溝通其實不是你語言沒問題你就沒問題的。和同事交流的時候,和客戶交流的時候,人家說的東西是人家從小就接觸的文化,你語言底子再好也跟這沒什麼大關係。就好比,中文是你的母語,但是你在中國工作的時候所需要的說話的藝術,你中文再溜也沒辦法保證你說的話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表達自己且不得罪人,那外國人不是更崩潰?所以說,適應一個文化是要靠時間累積的,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過程。我聽一個教授談起過他教過的這些中國學生,他說有的孩子就是特別能擁抱美國文化,有的孩子就會有意識的在某些方面抵禦外國文化、從而保留自己的文化,這是因人而異的,並不是選哪種就好選哪種就不好。換句話說,你要是真就喜歡國外喜歡的不要不要的,那你就儘力留下,因為你內心有這種渴望。可是如果你跟我是一個類型的,也就是對於沒有歸屬感這類情緒實在無法接受的,那你就回國真的挺好。
從工資待遇和發展前途來說,我之前說了,畢業之後在這邊一個月兩三千刀,你可能覺得,啊呀要是乘以六,那也有一萬二到一萬八人民幣了哦。親,不是這麼簡單的喲。雖然我如果回國做公關這行,起薪可能很低,剛開始做的時候稅後可能只有三四千一個月,但是三五年之後如果你做得好,那肯定不會是這個水平。反過來說國外,如果你沒辦法深入理解國外的文化,那出去談客戶的時候你覺得老闆放心讓你去談么?老闆不怕你說錯話么?寫個報告老闆敢讓你直接發給客戶么?不得讓別的同事或者老闆自己再過目么?在這種情況下,很有可能你幹了三五年,職業也沒發展起來(我很多畢業的學長學姐就出現過這種情況)。
還有人可能會想,我在國外讀了幾年書,我總得積累積累經驗再回國吧?總不能花這麼多錢就讀個書啊。針對這個問題,我是這麼想的。你要積累經驗,那你上學的時候幹嘛去了?人家美國本科的孩子,厲害的大學期間能做8-12個實習。像我這種出國讀研究生的孩子,本來就比國內本科畢業就工作的孩子事業上晚起步兩年。而且雖然我回國打算待外企,但是好多前輩跟我說,其實外企你要提頭銜要升值也是有年齡限制的(雖然可能不是明文規定)。像我這樣的,如果在國外讀研兩年,再工作兩年,回去都二十七八了再從基層做起,我自己可不能保證年齡不會成為我未來發展的限制。另一個問題就是,國外的工作經驗真的能帶回國內嗎?不見得。曾經跟國內一家大型外企的HR聊過,她很坦誠的對我說,現在海歸這麼多,在國外有基礎的工作經驗的孩子也有的是。現在競爭這麼激烈,除非你在國外是前十的那種名校或者你在那種特別牛逼的公司工作過,不然你回來照樣從頭做起(我見過好多甚至是從實習生做起)。所以從我個人來說,我覺得時間耽誤不起。
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不想變成大齡未婚女青年0.0 找對象這件事情,還是國內的土壤比較豐富哈哈。
Again,各個專業和行業的情況不同,請你根據你自己的情況定奪。沒有什麼絕對的好壞,如果你真的優秀,在哪裡都不會混的不好。另外,我越來越覺得,出國留學給你帶來的最美好的東西,其實並不是知識上和事業上的,而是對你整個三觀的影響,以及引發你對想過上什麼樣生活的思考。希望能幫到你~突然想起幾日前與朋友的對話。不瞞各位說,我是籌備出國的人,且根據目前經歷是打算長期海外定居,但也說不好,未來的事兒嘛。但身邊也不乏考研的朋友,其中有一位朋友算是我的學長,苦口婆心的勸我留在國內考研,理由是他覺得他的朋友(基本都是世界名校)出國都是每天花天酒地地玩兒去了(從朋友圈得知),沒有什麼前途的感覺。當時我懶得與他理論,反正我沒個正形慣了,就順著說:「哎呀!花天酒地正是我追求的生活啊,更加堅定我出國的計划了!」 學長只當我開玩笑,也不好說什麼,哈哈著也就過去了,也算沒破壞我們之間的友誼。後來又有一位考研朋友問我:「是不是只要英語好了,學習好不好都能出國?」 我當時一時語塞,覺得爭論也無趣,同樣順著說:「對啊對啊,英語好了出國總有學上,不像你們考研的哈。」 這兩位朋友並非毫無經歷只懂學習的學生,其中一位更是有國際背景。但當他們真真切切得告訴我的時候,我只能偷偷在心裡嘆口氣。
在中國有一句話叫,知識改變命運。可見主流價值觀都是孩子讀書就是為了改變命運,就是為了出頭人地,就是為了「中舉」時風風光光的野雞變鳳凰,鳳凰變金鳳凰。從此學歷也有了鄙視鏈,出國的看不起國內的,保研的看不起考研的。當有一天平均教育水平到達一個程度的時候,出國的光環慢慢消退,原先鄙視鏈慢慢不存在,但想要「改變命運」的學生家長怎麼能放過任何「把別人踩在腳下」的機會,於是,國內的學生不放過任何留學生的「黑點」,留學生紛紛拋出所謂經驗經歷眼界大談特談,我不敢說這條鄙視鏈中我能置身於外,但偶爾端詳起來,只是覺得陣陣心寒。
中國的年輕人真的太辛苦了,身心疲憊的辛苦。我在台灣坐計程車,遇到過好幾個曾經出國讀研的大叔。我在美國問某任(you know~)你為什麼選擇這個專業的時候,他穩穩轉著彎說,我喜歡啊。我又問他further education計劃的時候,他說了另一個很不同的專業,我又問他為什麼,他說,我喜歡啊。我說這兩個專業很不同,他說,我都想學,我喜歡啊。……好吧你喜歡……至於中國小朋友,都不用我舉例說,高考完填報志願,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專業好不好就業,有沒有前途啊?
好了,說回我自己。我為什麼想出國?說真,我真的沒有什麼改變命運的想法,因為我感謝自己生在小康之家,沒餓過肚子,父母給了我他們力所能及的一切。當然我非常鼓勵,支持,理解真的需要改變命運的孩子,他們比我們有更大的壓力,卻擁有比我們更少的資源。對他們來說,改變命運的方式也許不止讀書一種,但讀書的確是捷徑。我非常肯定,支持,尊重他們,並且我的家庭(因為我還沒有固定收入,所以是以家庭為單位)也在不同程度得做一些我們覺得能多少幫到別人的事兒。。但是我不得說不說,在國民平均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下,靠讀書改變命運的投資將越來越大。雖然在知乎上台灣被黑慘了,雖然留學歸來的碩士開起了計程車也許是經濟下滑的體現,但不得不說,當所有人都讀了大學,那麼就意味著會有更多的大學生失業。當所有人都讀了研究生,那麼就會有更多的研究生失業,很殘酷,也是事實。以前小朋友讀到大學就是天之驕子,而如今博士都並不稀奇。我們能說讀書沒用嗎?不能。因為讀書的真正目的,根本就不是改變命運啊。
當我們扒去「讀書改變命運」的外殼的時候,工作,考研,出國那種路更能夠改變命運的說法也就不復存在,所謂的鄙視鏈也就會破裂,這種問題也就沒人問了。所以最後點題,這道題的正確答案就是這個題目根本不存在。
補點兒得罪人的。
1. 在高考考研這種一考定終生的考試模式下,你和別人談資歷能力也很重要的時候,別人會像看傻子一樣看著你。「who fxcking care?" 所以留學黨們,如果有人問你,你是不是學習不好才花家裡錢出國的時候,你就回答他:「是,我光顧上玩兒了,外國姑且還有幾個人能看上我玩兒的花樣,這些花花拳頭在國內是混不下去了。至於花不花錢,我爹媽願意養我我念他們的好,珍惜這個機會唄,不願意養我我也念他們的好,外國又不是沒人貸款讀書。你看你這話問得,說得好像你讀研學費生活費都天上掉下來似得,我也就不百步笑你五十步了。」
2. 說外國同學出去都玩兒去了……真的也有這樣的人,但是無論是不是這樣的人,我覺得也沒多少人更新個朋友圈就說自己寫了多少paper之類的吧,都肯定會發些新鮮的有趣的。那出國自然新鮮事物多了,人家沒在你眼皮底下讀書,沒給您彙報就成花天酒地沒前途了?interesting。
3. 咱留學黨能不能不拿經歷眼界說事兒了?經歷吧,你比人家多了出國的經歷,人家還比你多了在國內搞科研工作拉人脈的經歷呢。眼界這事兒絕對不是行萬里路就能搞定的,週遊世界後依舊心胸狹隘者有之,雖然身在井底但心懷天下的人也有之。只能說出國給了你開眼界的另一個角度與方式,有些人真的看到了更多,但很多人只是「開了個眼角」。
4. 總之,誰也別鄙視誰,誰也別有奇奇怪怪的優越感。都是讀書的工作的填飽肚子好好過一生的,踏踏實實的把自己的日子過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敢於追求並願意為之付出努力,比啥都強。你出國咋了,你國內又咋了,誰也沒上火星上啊,就算上火星了,人太陽系外面的還沒鄙視你們呢。我們都應該謙虛而自信的活著,嗯。謙虛並不是自信的反義詞,自負才是。(我猜的)
出國也好,留在國內也罷,北漂海漂或者留在家鄉,只要選擇是自己作的,只是自己選擇的一種生活而已。
我並不是很贊同那些說出國就增加閱歷的人,相比在國內的人,出國的人只是換了一種閱歷而已,大多數大學畢業或者高中畢業就出國繼而在外工作的人,根本沒有在國內混社會的閱歷,更何況有些人出國就是死宅,和在國內沒什麼差別了。
個人而言,出國是我逃避國內個人空間狹窄的一種手段罷了。出國的意義在於接觸不同文化、接受專業教育、純粹想換個環境……等等,未必就是沖著【必然比在國內過得好】才去的。
誰能打這包票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