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登基後躺倒不幹任何事,明朝是否有救?

假設你是剛登基的崇禎帝,進宮後除了玩樂陪後宮,不做任何決策,不修任何大型工程,總之就是啥也不幹,明朝是否會得救,或至少續命幾十年?


君主集權制確立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就是皇帝該用誰作為基本盤,即「王與何人共天下」。秦以前的封建制度是「王與勛貴共天下」,結果很明顯——春秋戰國大亂世。諸侯國一旦有了實力必然尾大不掉,進而互相攻伐。秦廢分封置郡縣,確立君主絕對權力,但是沒有基本盤,那麼權力核心一旦出現趙高這樣的權臣,皇帝就沒有應對措施,所以二世而亡。以後的統治者一直在這個問題上困擾:漢開始以同姓王作基本盤,結果導致七國之亂。削藩以後,以外戚與宦官作為基本盤,結果王莽篡漢。東漢基本延續了宦官外戚政治模式,然而東漢末年外戚何進與十常侍大火併,雙雙玩完,導致皇權沒有了基本盤,皇帝是個什麼下場,權臣的玩物啊,被董卓、王允、李傕郭汜,曹操輪番玩弄,最後被曹丕廢掉。直到宋朝算是明確了「王與士大夫共天下」,文官治國並未好到哪去,一敗於遼,二亡於金,再亡於蒙古。到了大明朝,君主集權總設計師朱元璋比較圓滿解決了這個問題。衛所軍屯制度,保障了國家軍隊的戰鬥力;文官體系負責國家事務同時保衛皇權(防武將);錦衣衛作為皇帝親軍監察百官與藩王;各地藩王擁有一定軍事指揮權,拱衛皇室。然而,英明神武的太祖不肖子孫太多。先是朱允文在倆傻缺鼓動下削藩,直接逼反朱棣。朱棣繼位後,繼續削藩,好了,皇權的基本盤掃除了。大明朝徹底是皇帝一人的大明朝,但是皇帝好累好吃力,只好違背祖訓,重新啟用宦官,東廠西廠,警察機構一添再添。然並卵啊,硬體缺失用軟體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嘉靖以後的皇帝基本就是在宦官和文官間搞制衡,萬曆皇帝幹掉張居正後慘到自己躲起來不見百官。沒有基本盤的皇帝真的很可憐。

噹噹噹噹,作死急先鋒崇禎皇帝出場了,果然他一出手就幹掉了自己的基本盤——魏忠賢。那麼崇禎就一個人忙到死吧,正義的東林老爺們朝堂上扯皮,地方上反動宣,專職撈錢,兼職做官,做官只是融資手段而已。於是我大明朝的東林老爺有錢不發餉,崇禎皇帝發餉沒有錢,朝廷沒錢只好加征租稅。哈哈,東林老爺們大顯身手的時候到了,首先東林老爺們的地部分免稅,其次東林老爺侵佔的軍屯田不交稅,最後東林老爺們商鋪的商業稅也免了,那誰交稅呀,當然是廣大的中農與貧農啊,每次加稅都要有一大批自耕農佃戶變為流民,被逼得走投無路拜闖王。於是流寇越剿越多,越多越剿,越剿越多,越多越剿,累死崇禎寶寶了……

明末想要續命,唯一的出路就是放權,仿漢末與清末——地方督撫自行募兵籌餉,剿滅農民軍與滿清。不過皇權衰落是必然的,漢末清末皇帝的地位歷歷在目,明朝即使真這麼做了也就是延續五六十年的命。

做個傀儡皇帝還是慷慨赴死,也就是情節稍有不同吧

~~~~~~~~~~~~~~~~~~~~~~~~~分~~~割~~~線~~~~~~~~~~~~~~~~~~~~~~~~~~~~~

沒想到自己隨便扯了一通,乎友們給了這麼多贊。今天補充說明一些:現今看來皇權可分為軍事權,經濟權和文化權三部分,因此皇權的基本盤即軍事基本盤,經濟基本盤,文化基本盤。對於中國來說,土地私有制確立以來經濟基本盤就是地主和自耕農,文化基本盤漢確立儒家以後,幾千年來沒什麼變化;所以中國皇權的爭奪主要是軍事權的爭奪,我文中所說的基本盤主要指軍事基本盤。魏忠賢只有錦衣衛這些警察機構,其實並不算皇權的基本盤,但明朝自削藩以後,早已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基本盤,魏忠賢至少是忠於天啟和崇禎的,否則年紀輕輕的崇禎不可能一句話就把他撤換掉,因此勉強算作基本盤,對付東林黨。

其實明朝的滅亡原因很複雜,明末的局勢不同於以往任何專制王朝,因為東南的商業參與了國際貿易,每年大量白銀通過東南貿易流入中國。大明朝一個不產白銀的國家竟然能實現銀本位貨幣制,江南士紳實則是有功的。但同時也導致了一個問題,即江南士紳在事實上成為了大明朝的央行,能夠影響銀貨價值比。有錢能使鬼推磨,在經濟領域錢是無冕之王,加之我大明官俸實在微薄,百官們從江南士紳那裡得到的好處遠大於自己的俸祿,他們不維護崇禎而處處維護江南士紳也就不奇怪。崇禎臨死前說「百官皆可殺」指的就是這個。

明末亂局的根本原因是君主制已跟不上時代發展,作為國家機器,利益、權力、責任三者不對等,作為絕對權力擁有者的皇帝對國家經濟問題一籌莫展,僅靠封建倫理道德維持著國家機器的運轉,才會出現「東林老爺有錢不發餉,崇禎皇帝發餉沒有錢」的情況。彼時的中國其實已在資產階級革命前夜,沒有滿清,戰亂個幾十年也許中國就率先進入資本主義時代了。但是歷史沒有假如,滿清辮子軍終究還是來了。滿清的皇帝確實是出色的,能夠清醒的認識到資本商業是皇權的天然敵人,閉關鎖國,文字獄,士紳一體納糧其實都是針對江南士紳的國際貿易。歷史學家每每指責滿清閉關鎖國,倒行逆施導致中國落後,人家本來就是保大清不保中國的好么?開關貿易,中國是富強了,愛新覺羅們就得回東北那旮旯去了,你彪啊。

最後說一下滿清的八旗軍是最好的皇權基本盤,滿族幾百萬人面對內地千萬級的漢人他們必須自覺自愿地團結在以愛新覺羅正黃旗為核心的中央旗正確領導下,否則不光是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的問題了,就沖他們入關乾的缺德事,能不能活命都難說。

歷史已經不可挽回,但我們應該繼承歷史的成功經驗,汲取失敗教訓,擴大勝利成果,避免悲劇重演。


其實不是這麼簡單的,

看起來什麼都不幹,可不是真的什麼都不幹,

崇禎要是真的天天躺著不動,也會出現新的紅丸案,萬一那個太監下個毒,哪個宮女卡脖子什麼的明朝也不是沒出現過。

沒有足夠的能力,連躺著不動都會被別人玩死的。

也就是說,崇禎至少要對自己身邊的人有基本的認識和了解,哪些人是靠得住的,哪些人是可以利用的,哪些人是需要爭取的,哪些人是需要消滅的。

這一步就叫識人。

有了自己的人,至少崇禎可以放心躺著,不用擔心吃飯睡覺的危險,那麼如何維持這個生活許多年呢?

會有大臣給你很多建議,也會有很多大臣罵你不思進取大明藥丸什麼的,還會有自告奮勇陪你躺著什麼的,你現在怎麼處理這些事呢?

你已經學會識人了,知道誰是為了國家,誰是為了自己,誰是拍馬屁,誰是耿直boy,你需要找到一個看似荒謬的命令推行下去,讓這些人圍繞著這個命令相互撕逼,每個人都依據這個命令攻擊對方,卻又不能否定這個看似荒謬的結論。

同時,你還要控制他們撕逼的範圍和強度,把規模控制的你可以掌控的程度,還要掌握好平衡,不能讓他們一方太強,要讓治理國家的人不灰心,也要讓陪自己打遊戲的不失望,還要讓後宮覺得不冷落,難度可想而知。

這一步叫制衡。

當然這時候恐怕你已經能夠理解你的祖太爺和爺爺為什麼總是不上朝,為什麼總有人罵他們,他們卻基本上不制裁他們,但是你還是能感覺到國家在走下坡路,彷彿是一種緩慢的衰落。

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想自己的爺爺和祖太爺一樣繼續躺著,維持這個局面,還有一種選擇,就是試圖做一些事情,改變這個局面。

這一步似乎叫應變

然而,你還需要應對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西方的傳教士帶來了聖經和紅衣大炮,還有讓人絕望的乾旱導致的農民起義,政府的財政不斷惡化,推行商業稅卻阻力重重,開關和禁海的問題讓人無比惱火,邊關的軍士和敵人相互勾結,大臣們思想潰散,道貌儼然而各懷鬼胎,太監們看似聽話卻爭權奪利,晚上和誰睡覺的事,都會引起第二天的朝堂惡鬥,而自己年事已高,皇子們不堪大用…

這一步叫似乎叫無奈


當你試圖推進某一件看似有利的事的時候,會發現無盡的下層阻力和複雜的人事關係讓你感到焦頭爛額,你很想全部打翻重新來過,但是多年的經驗告訴你,你離不開這些人,這些機構,這些規則,否則,你就會一無所有,你能做的,只是一個裱糊匠,並且繼續一張一張地碼下那些毫無益處的多米諾骨牌,每一張牌都是上一張的延續,你會在夜裡噩夢驚醒,但是出現一件強有力的事件,推力不大不小,正好推到第一張牌…


至少,我不做推倒第一張牌的人,你躺著不動,心裡默默地想著如何維持複雜的平衡,如何控制現有的人員,如何應對突發的時間,如何保持皇帝的威嚴與神秘感,如何讓自己在這些及其消耗腦力的工作中讓自己健康活著。


最後,你還是累死了,在床上躺著。


後來寫明史的史官會說,這是明朝歷史上最無能,最昏庸,最無恥的皇帝,這是明朝歷史上的最大的污點,他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就是躺著等死!

你泉下有之知,無奈地自言自語,你以為我朱由檢躺著不動很容易么。


首先明確一點,崇禎登基時候才16歲,放現在也就高一新生,不要說明朝當時已經很糟糕了,就算是現在蒸蒸日上的我國,讓一個16歲中學生去治理,而且擁有絕對的權力,還充滿理想,信奉正義,銳意進取,極其勤政。現代社會的信息流動速度遠遠超過古代,對基層的掌控能力也遠遠不是古代能比的,恐怕連17年都撐不了。

實際上崇禎什麼都不做對當時的明朝就是最好的(除非崇禎天賦異稟),明明有富有經驗,明白基層運轉,知道治理國家方法的人在(內閣),還有監督內閣,控制百官的魏忠賢,卻把他們都炒了,自己去折騰。明朝滅亡是必然的,但在崇禎17年就亡,崇禎肯定是付出了巨大努力的。
崇禎想治理國家,最好的方法其實就是圍觀,圍觀內閣是怎麼做的,地方是怎麼運行的,魏忠賢是怎麼整人的。同時培養自己的勢力,這樣學習10年,差不多26歲了,治理國家的知識也有了,正好畢業開始整頓國家。
------------------------------------------
PS:我說的圍觀不是屁事不做,而是國家大事決於內閣,培養自己選人的眼光,選賢用能,同時利用閹黨制衡文官。
皇帝是血統繼承的,而且長於深宮。這結果就是除了少數,大部分皇帝很可能沒有治國才能,基層經驗更是0。
能有效治理國家的只有在底層,在各部門混過,在官場歷經升遷的內閣首輔。
各位捫心自問,如果上天突然決定由你來管理一個國家,又有誰有本事幹得了?當年他也是地方一把手,在基層經歷無數浮沉,深深明白官場黑暗,地方積弊,所以才有能力挽救時局。要換成一個熱血澎湃的學生,現在早沒了。


九十年代末,體制內大規模反思蘇共「亡黨亡國」的時候,曾提出過一個相似的問題:
「戈爾巴喬夫當政後,不進行經改與政改,保持社會輿論管制,延續蘇共的慣性機能,能否避免蘇聯解體?」

後來在與越共的黨際交流時,兩黨理論界曾給出答案:能!
但會造成維持政權的成本更高,執政黨自我革新的意願更低,戈爾巴喬夫後繼者的變革空間更小。


是的,這樣做反而可以續命,雖然不能翻盤,畢竟明朝已經積重難返。

登基之後只玩樂陪後宮不修任何工程總之啥也不幹,這說的不就是唐僖宗嗎。你們老說崇禎命不好,內憂外患。看看人家僖宗,比崇禎慘多了吧?內有真·宦官擅權,外有黃巢起義,偏偏各地還是藩鎮割據,朝廷政令都不出長安,最後長安都被起義軍和藩鎮各攻陷一次,就這樣人家都成功給唐朝續命二十年。各位還有臉說留給崇禎的攤子太爛?

關鍵人家僖宗知道自己就是個打馬球的料,不瞎摻合政事。崇禎是自己外行非要親自指導,還特么指導的廢寢忘食。而且人僖宗不傻啊,知道打不過,勞資打不過還不會跑嗎,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黃巢打過來,趕緊跑!最後熬死了黃巢。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又打過來了,我再跑!靜難節度使想廢我?以正統之名號召諸鎮乾死他,鳳翔節度使要殺我,以正統之名號召諸鎮乾死他。最後成功回到長安,並讓昭宗安全繼位。

底下有個回答說的好啊,沒能力其次,連跑路都不會,自己不跑也就算了,也不讓太子跑,不讓太子走也忍了,一道遺詔都不留。僖宗還知道用正統來為自己保命,崇禎大概重來沒聽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故事吧。

我覺得崇禎的性格很有問題,好謀無斷剛愎自用。多半和他受的教育有關係。光宗本來就不受萬曆待見,自己這兩兒子的待遇就更不用說了,況且崇禎之前還是藩王。他始終把帝國的官員當成他的管家,而沒有意識到皇權沒有底下官員的支持不過是無本之木。總之國家出了問題,那一定是管家無能,和自己沒半點關係。期待換個人就能管好。所以換首輔和尚書換的翻書還快,到最後竟然說出諸臣誤我這種話,至死都不承認自己也有錯,鍋全推給大臣,那你下那麼多罪己詔幹嘛?


跟萬曆爺一樣,魏忠賢繼續獨佔朝政,大明財政危機繼續危機下去,就崇禎帝他接著躺三年不是朝中大亂,就是朝廷破產,然後你們又該罵崇禎昏庸無能,亡我大明了!
中國人老是有個觀念叫:成王敗寇,你這個人再怎麼有本事,但是你這件事情卻沒幹成,你就是個沒用的東西。
大明朝在萬曆那就已經完了!崇禎他哥要是活的早,那亡國之君絕對不是他!
一個庸中佼佼的人,能支持一個殘燭之局十幾年,他已經了不起了!他完全可以不當,或者就跟你們說的一樣躺那完了,反正大明遲早要完,但是人家沒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今天諸位彈字如炮,但是讓你們去做,你們又能做什麼?你們敢殺妻屠子,自掛煤山嗎?你們能夠支持殘燭之局十幾年嗎?估計你們一當皇上就吃喝玩樂,胡亂開仗,或者李自成的亂軍衝進皇宮,就嚇昏了吧!
明清兩朝,一個趕上了三千年未有之危局,一個趕上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但是他們沒有,沒有像諸位彈字如炮的人所設想一樣,去躺那等死!


其它事都可以干,唯有一件不行。只要崇禎不那麼快殺魏忠賢,讓他再多活個幾年,歷史可能就會很不一樣。大明的崩解,其實是從崇禎殺掉魏忠賢開始的。雖然魏閹該殺,但不能殺這麼快,魏死了之後,再沒人能鉗制文官集團了。魏代表的是宦官集團,而宦官集團是前任皇帝用來鉗制文官集團的。明朝文官集團權利太大,皇帝不得不扶植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形成三方平衡,而且想治那些文人,就得靠不講理的粗人。帝王術,說到底就是平衡術,平衡各方的權利和關係,可惜崇禎至死也沒能明白這個道理。魏閹一死,意味著宦官集團倒台,平衡不再。宦官一滅,文官集團膨脹,門閥在地方上瘋狂兼并農民土地.......這就註定了大明要亡在他崇禎手上,不然至少還能續命幾十年。


不能,有些人覺得崇禎不干事了,大臣們就會把朝政搞得很好,明朝還能苟延殘喘若干年。毫無疑問是錯的,崇禎的悲劇是中國幾千年皇權發展和儒家意識形態僵化後的結構性矛盾造成的。

假如崇禎什麼事情都不幹了,士大夫們真的能把事情干好?不可能的,因為儒家本來就是一門君王之學,他從始至終都是面向君王,限制君王「不能」怎麼乾的,但具體應該怎麼干,儒家是不知道的也不管的,他只不過是說:皇帝你要做聖君,做了聖君這個天下自然就太平了,那麼假如這個天下不太平呢?那肯定是因為你這個皇帝不夠聖明。

發現沒有,這基本上就是一個扯淡的邏輯,到最後就發展成了:皇帝你要按照我們說的干要不然你就不是聖君,要是按照我們說的干不行,那說明你還是不夠聖明,那天命就歸了新的真命天子,我們就擇良木而棲了。

應該說儒家在限制皇權不要做殘暴的事情,要仁愛對待百姓等方面還是起到了效果的,但是當天下真的有了天災人禍,應該怎麼辦,儒家並不知道也不去管,完全要靠皇權去解決。這就是儒家士大夫的問題,他們只空談,但又不負責,但又掌握意識形態和道德大旗去限制別人,儒家到了這個階段就跟歐洲中世紀的「教士」們一樣了,形成了一種教權。


所以如果那時崇禎真的躺倒不管了,儒家士大夫們會負責起來么?不會,因為離開皇權他們屁都幹不了,也不會幹,也不想干。當然,如果這個天下很太平沒有什麼事情,官僚體系維持運轉下去問題不大,但是真的到了天災人禍有了亡國之憂時,你皇帝躺倒不幹了,士大夫們也只會罵你皇帝不理朝政是亡國之君,然後洗洗屁股等新皇帝上台後去跪舔。

任何拿儒家士大夫跟歐洲貴族君主立憲製做對比的,都是胡扯。歐洲君主立憲制,是貴族老爺們把皇權乾死,自己承擔起國家的責任,貴族們是要親自上戰場打仗的,是要自己花錢僱傭軍隊打仗的,士大夫們能比?跟我搞笑呢?

這又形成了儒家士大夫的另一個結構性矛盾,皇權的來源是什麼,打江山時來源於軍隊的支持,而坐江山時來源於人民的安居樂業,所以皇權需要對政權和人民負責。士大夫呢?士大夫的權力來源只來自於意識形態,來自於皇權對他們的倚重,然而士大夫階層,從根本上不需要對政權負責,也不需要對人民的生活負責,對他們的所有約束都是建立在「道德」上的,而靠道德來約束人性,我們都知道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樣的。


所以崇禎的問題,根本不是什麼性格問題能力問題,而是明朝制度、意識形態問題。

崇禎的問題不在於去做什麼,而是做錯了。明朝的問題就在於皇權沒有基本盤,而且地主士大夫階層利益集團化尾大不掉。即使閹黨,也並非是完全的皇權派,而是官僚內部黨爭,和皇權不過是互相利用的關係。

崇禎應該做的是重新軍閥化,拉攏軍隊,抬高將門、軍戶的地位,盡量直接控制軍權,讓地方再次軍政合一,讓有軍權的人直管地方,自己去搞錢搞糧,就像滿清封曾國藩等湘淮軍兩江總督等職位一樣。

就像史書里寫軍隊去各王府、大臣家裡求捐餉。求什麼,授權讓軍隊自己去搶啊。


這個問題非常複雜啊,你要說躺屍抱大腿就能贏


那秦二世也是很死不瞑目的


你要說要勵精圖治就能力挽狂瀾,


不光是崇禎,我相信蔣光頭,慈禧爸爸他們肯定也都是儘力了的


樓上說了那麼多,關鍵是快餓死的農民怎麼辦?


太多人忽略了歷史本身是「究天人之際」的學問,只知談人事而有意無意的忽略自然的影響,歷史不是這麼讀的。雖然「人定勝天」的口號偶爾喊喊可以裝逼,但在真正嚴重的自然災難面前,人和國家都是非常無力和脆弱的,所以我們人類無論在當下或是面對歷史,對自然的態度都要尊重敬畏些,不要太狂妄,以為憑人事乃至個人努力,就真能戰勝自然了。

下面從《中國人口史》摘引萬曆末年至崇禎年間,中國分省的自然災害介紹,我們據此可以理解明朝和崇禎所面臨的局面。

  陝西地區:「萬曆四十四年,陝西西部地區普遍發生特大幹旱」,「崇禎元年、二年,陝西半數以上地區出現特大旱災。崇禎二年至七年,個地區的旱情連綿不斷。依據《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崇禎八年,西安、延安、榆林和臨洮四府出現特大旱災,次年,波及平涼、鞏昌二府。崇禎十年至十二年,每年約有半數的府遭受特大旱災。崇禎十三年,陝西再次發生全省性的特大旱災。次年旱情持續。」

  山西地區:「萬曆二十六、二十七、二十九年三年中,山西又遭受一輪新的特大旱災的打擊。……萬曆三十七八兩年,山西再次遭受全省性的特大旱災。以長子縣為例。萬曆三十七年『大旱歲荒,斗栗錢二百三十有奇』,……自此至萬曆四十六年,山西災情一直不斷」「崇禎六年,除大同府外,山西各地發生特大旱災,崇禎十年、十一年連續兩年發生全省性特大旱災,十三年除大同府外,地均為特大旱,十四年潞安府無災,其餘各地仍遭特大旱災襲擊。……太原府直到崇禎十六年,年年都有特大旱情。山西農業在旱災的打擊下幾至崩潰。」

  河南地區:「萬曆四十四年,河南府出現特大旱災,其他各府也都有旱情。萬曆四十七年,北部各府特大旱,以後三年,汝寧府連續三年遭受特大旱災。崇禎七年開始,河南全省轉入一個新的乾旱期。崇禎十一年至十四年,除汝寧府外,河南各府連續出現特大旱災。崇禎十三年,汝寧府也出現特大旱情。這一過程與北方其他省份的情況一致。」

  北直隸:「萬曆四十三年,全省性的特大旱災再度爆發。此後兩年,北直隸的大部分地區始終籠罩在旱災的陰影下。這一時期中,北直隸地區始終可以看作山西災區的外延。崇禎九年開始,北直隸的氣候明顯趨旱,崇禎十二年至十四年,旱情發展到頂點,北直隸遭受全面的特大旱災。」

  山東地區:「萬曆四十三年,山東全省特大旱」,「崇禎十一年,全省性的特大旱災再次發生,並持續到崇禎十四年。」

  遼東地區:「崇禎年間,遼東氣候正常,未出現異常波動。」 (然而遼東卻在外敵手裡)

  南方地區:「崇禎九年,蘇南、浙江和江西北部發生特大幹旱。崇禎十三年,南直隸普遍遭受特大幹旱,崇禎十四年,湖廣地區出現全局性特大幹旱。」

  再來看崇禎特大蝗災。

  「崇禎大蝗災開始於崇禎九年,……崇禎十年蝗災向西進入關中平原,……崇禎十一年,在連續而又大面積發生旱災的條件下,蝗蟲迅速增殖擴散。崇禎十年的蝗災區,隨著其範圍的擴大,在十一年聯合成西起關中,東至徐州一帶長達上千公里的分布區。災區西端的寬度限於關中平原,東端在有利條件下,寬度可達400~500公里,在北直隸大名府、廣平府和山東東昌府一帶形成蝗災重要危害區。南陽盆地也遭受蝗害,濱海蝗區繼續發展,膠東半島的登州府及濟南府利津一帶都形成新的蝗災區。蝗災區的北界已北推至順天府密雲縣一帶。長江三角洲在連續兩年乾旱氣候影響下,蝗災大面積發生,形成了長江流域蝗災的開始期。 」

  到了崇禎十三年,「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中下游以及整個華北平原都是蝗災區。」

說實話,這種毀滅性災害在現代也幾乎是無法收拾的。更何況是在明朝,在那個沒進口糧食渠道、沒有現代運輸工具,沒有現代物流和信息傳遞和控制能力的時代,大饑荒和持續動亂是必然的,明朝作為中國合法政府,自有其行為底限,不能象滿清以大屠殺手段消滅災民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大災、饑荒、內亂、外侵集中在一起,崇禎一個權力和資源都極為有限的古代皇帝如何解決?某些後知後覺的現代人,自以為穿越回去就能比崇禎做的更好,這種迷之自信真不知從何而來。

我向來同情並尊重崇禎皇帝。崇禎固然算不上英明神武的救世主,但也絕非無能之輩,在皇帝中能力至少也算中上,然而給一個非儲君出身的皇帝接手的卻是地獄難度的局面,我覺得崇禎才最有資格感嘆「天亡我也」。而以他所接手的局面和面對的壓力,直至最後仍能堅持而不放縱自己,並最終殉國,這份堅守和責任感是絕大多數人和皇帝做不到的,僅此一點就值得後人敬佩。更不用說崇禎殉國給我們國家和民族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崇禎殉國日的三月十九日,後來在東南沿海地區作為太陽的生日而被紀念。崇禎的年號,在朝鮮被使用了二百六十五年。這都是其精神的感染力量。


知夫莫如妻。周皇后遵旨自盡,沒有任何拖延,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我服侍陛下十八年了,可陛下從來不肯聽我一句勸,以致有今日,我能夠以身殉國,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啊這可以寫個小說真的。

因為明末的狀況真的沒那麼差,有東漢西漢,有晉和東晉,為什麼偏偏到明這南明就續不了呢?

真的是命。

明朝這個系統太仰仗皇帝的個人素質了。
其實這種是畸形的。
崇禎帝真不是明朝最混蛋的皇帝,比他混蛋的海了去了。

我要開個新坑放在起點上。


崇禎什麼都不做,當然不是最好的結果。但是像歷史上他那樣換首輔如翻書、砍武將如切菜,外加送人頭瞎指揮,的確是不如什麼都不做。

崇禎在位17年,換了50多個首輔。天下沒有常勝將軍,然而在崇禎手下只要打了一次敗仗,輕則下獄,重則砍頭。金國曾有一次主動求和,也被崇禎自己搞砸了。這樣剛愎自用又不敢承擔責任的皇帝,就算給它一個永樂盛世,也得讓他搞得國破家亡。

天啟時,國家尚有能力賑災,民變的烈度尚在控制範圍之內。即便到崇禎初年為止,雖然明軍在戰術上吃了一些虧,戰略上也依然佔據著主動。這才有了後金的主動求和。如果此次議和能成,其結果應當與幾十年前隆慶議和相當。局勢的惡化是從崇禎登基開始的。

說到底,崇禎不像天啟一樣,接受過帝王術的培養。 這是他除了年齡以外最大的欠缺。不知道崇禎自殺之時,是否又想起了他哥對他講的遺言。

他比他哥差遠了。


沒救,但是多挺一陣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跟很多人想的不一樣,一個腐朽的政權最容易倒台的時候並不是保守派板結一塊的時候,而是這個板結一塊的政權開始革新的時候。因為保守派板結一塊就代表著新生的不可控力量沒有施展空間,掌握不了力量就對這個政權沒什麼破壞力。而一個國家積累數百年的實力和影響力,如果沒有內部折騰的話,外部力量是很難輕易粉碎他的。

具體到大明朝,如果沒有崇禎這樣一個很喜歡折騰的皇帝,繼續按照魏忠賢閹黨的路子挺屍,那麼最起碼的,東林眾正反攻倒算產生的各種動蕩就沒了一大半。由此衍生的邊事、財稅、內部起義問題也少了一大堆,憑大明的底子,多撐一陣不成問題。

王朝到了末期,基本都是人力不可挽回,即使開國太祖復生也是徒呼奈何。這時候的統治者就應該接受事實,不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這對大家都有好處,起碼可以挺到該死的時候。就和老人癌症晚期醫院會保守治療一樣,雖說應該動手術,但是經不起折騰了。


大萌家後期的徒子徒孫費拉還不夠多嗎,有喊農民軍爺爺的,也有偏安一隅抓蛤蟆的。

崇禎雖說剛愎自用,胡搞瞎搞等於沒搞甚至不如不搞,好歹還是有個皇帝的樣子的。


說什麼崇禎朝就是將傾大廈的人大多都是典型的預設立場再找證據.

歷史本來是由偶然性寫就的,明初建文一朝兵精糧足權柄穩定,這可既沒什麼病入膏肓也沒什麼大廈將傾,但為什麼造反難度堪稱三千年之差的朱棣卻造反成功黃袍加身了?

同理,神宗登基時將傾的大廈,張居正一人就挽狂瀾於即倒.這就是無數偶然性疊加的結果.

同樣同理,崇禎好謀無斷剛愎自用嗜殺成性把自己的家底全給拆光殺光之後,才有了我們後人看到的這個所謂的即倒狂瀾,但是仔細想想明王朝是怎麼從邊患漸穩的天啟末年忽然就加速死亡跳水的?是崇禎在稅收政策上投東林黨所好,稅賦失衡徹底逼反西北,也是他的剿撫政策反覆不定致使匪患起複而吸干國力,還是他在與清議和政策上游移不定放棄了僅有的喘息機會,最後依然是他不僅不遷都,連太子都不送去南京監國備份,致使北京城破之後大明中央指揮系統全滅,地方勢力徹底失控各自為政,絕了江南隔岸觀火之後乘隙反攻的可能性.這就是無數偶然性疊加之後的結果.

如果天啟不忽然死亡,如果繼位的不是崇禎,如果崇禎不殺袁崇煥,如果崇禎起用孫承宗如果崇禎繼續採用魏太監的稅收而不是用東林黨的稅收政策,如果崇禎堅定剿殺起義軍,如果崇禎堅持任用楊嗣昌議和政策求得喘息,如果崇禎能抗住壓力讓洪承疇大軍便宜行事,如果崇禎能帶著兒子巡狩南京隔岸觀清順混戰以求戰機,如果....

這麼多如果,只要歷史能在一條選擇支上選對了,明朝只怕都不會亡在崇禎手裡.可惜歷史進程最終還是走進了死胡同.無數的偶然最終疊加出來的結果就是如此.

歷史的必然性強調的是生產力的變革導致的社會關係的變革,但歷史不會占卜扶乩.不會下個滅明者思宗也的讖語,明的滅亡依然是必然,但亡在思宗手裡則是偶然,更直白點說,是崇禎的施政加速了明朝的死亡,是崇禎這個人肉災禍所造成的偶然.

思宗皇帝用大明300年江山千百萬條人命成就了自己君王死社稷的美誓,順帶也成就了平日袖手談心性者如黃道周之流酸儒臨危一死報君王的聲名.但我嘆息的是能幹也肯干如袁崇煥楊嗣昌者在這麼個暴戾無能的君王治下聲命具毀的悲劇.

雖然說只有做事的人才有機會犯錯,但一個事事做而事事錯的帝王不當亡國之君實在太對不起歷史唯物主義者的圍觀了.


看了這麼多回答,全都在懟崇禎。先不說什麼大方向問題,魏忠賢名聲臭沒問題對吧,把他出了大快人心不只是東林吧?天下都開心對吧,至於後面那些換首輔,你們為什麼怪他,只能說他急功近利啊,就跟你打遊戲裝備一樣,你先選的劍,用的不好換刀,一直換到自己喜歡的武器。武器只有那麼多種,可明朝官員那麼多,那不就一直換了,換到一個乾的滿意為止。
其實說的清楚點,崇禎根本就無力回天啊,他甩手不幹和他哥哥不就一樣了。九千歲不弄死,努爾哈赤就不會起兵了?東林不管打不打壓,農民就不造反了?骨子都爛了,換皮有用?只恨生在帝王家。
諸臣誤朕,這句話錯了也沒錯啊。
(再看看孫傳庭,孫承宗,盧象升這些人,可能是真的氣數已盡了)


南明不內鬥,清能不能大一統都難說呢,何況崇禎朝


只能延長明朝存在的時間,但能續多久很難說。
崇禎不理事,只能說使明朝不再干諸如廢礦監加農稅這樣的蠢事,減少了讓東林蛀蟲啃噬國家根基的機會。
但明朝衰落和滅亡的根本原因,人民矛盾加劇的根本原因,並沒有改變。
須知,崇禎上台前,明軍就已經打不過女真,國內就已經有起義了。
明軍戰鬥力衰落的根源是殘酷剝削士兵的軍戶制,造成人民矛盾逼反百姓的根本原因是士大夫階層和勛貴階層嚴重的土地兼并。
無論崇禎做事或不做事,他都無法解決這兩個問題,軍戶制度背後的世襲武官,土地兼并背後的士大夫階層和勛貴階層,是他統治的根基。
根爛了,就不存在能不能活下去的問題了,只能猜能挺多久而已


推薦閱讀:

劉邦、司馬炎和朱元璋重新構築的分封制有什麼異同?
中國依靠什麼才能崛起?
明朝政府遼東三餉對國家的影響是什麼?
明朝入京的官員住在哪裡?
古代匈奴、蒙古、回鶻、突厥四個民族的血緣關係如何?

TAG:明朝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崇禎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