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不同食物的喜惡,是由心理決定的還是由生理決定的?

我們日常吃東西,不同人會有不同的喜惡,比如有人喜歡香菜(我就很喜歡,我遇到的大部分妹子都不喜歡),有人不喜歡額,有人喜歡甜豆腐腦,有人卻愛鹹的。那麼,如果這一選擇是由心理決定的,那為什麼有「吃傷了」的說法?如果是由生理決定的,也似乎不能完全說通。突發奇想,還請大神們指導則個。


The most potent aspect of early flavor experiences may be their emotional power. Our first flavors are among the oldest, most enduring memories that take us to our past. Food is much more than a source of calories—it provides us with an identity.


通常我們認為,人類對食物的偏好基於卡路里。脂肪和糖類中蘊藏著豐富的卡路里,巧克力和糖果從孩提時代就是深受大家喜愛的食物。即使長大了,很多人也難抵美食的誘惑,吃貨們口中的美食又有幾個是低熱量的呢?更有北京烤鴨這種以「油脂豐腴」為標準進行選材的菜式,沒有卡路里又怎麼能成興而歸呢。然而,將偏好僅僅歸於熱量的多寡又顯得過於簡單了。


去年Science八月刊中有一篇有關食物味道偏好的文章(開篇語的來源),副標題是Early postnatal, and even prenatal, experiences shape culinary tastes,可以理解為極早期的經驗會「塑造」我們的味道偏好。怎麼理解這句話呢?重度酗酒或者酒精成癮的父母,出生的孩子在一歲左右表現出對酒精氣味的偏好。進一步講,這種偏好是如何產生的呢?研究發現,偏好氣味的嗅覺信號導致了杏仁核的活動增強——邊緣系統——我們通常認為情緒發生的腦區。

不僅是嗅覺,味覺同樣和情緒有緊密的聯繫。Damasio提出的軀體標記假說在解釋厭惡情緒(disgusted)時候就運用了噁心(disgusted)的生理反應。在兒童的早期發展中很難識別出糞便,他們會試圖把所有看到的東西塞到嘴裡。然而當他們吃到嘴裡之後,就能發現食物的不適之處,迅速的吐出,出現噁心反胃的反應,面部的表情和厭惡情緒的基本動作完全一致。噁心反胃的生理反應是機體自發的排斥可能的有毒物質。而這種反應和厭惡的聯結長期存在,或者說很難相互分離。我們討厭某個人,也常常會說,我們看到他想吐。


說了這些,其實只是想說,除了卡路里(純粹的生理因素),食物的偏好從嗅覺和味覺的角度都與情緒緊密相連,而嗅覺的優先順序更高(邊緣系統除情緒和記憶外另一重要功能)。從Damasio後的部分研究者甚至認為,不僅僅是食物的偏好,生活中出現的絕大多數偏好的實質都是情緒。和我們能意識到的情緒不同的是,偏好的情緒(主要是愉悅和厭惡)並沒有注意分配,只是自動化的影響我們對某種物品的認識。


這樣來看,對甜豆腐腦和咸豆腐腦類的偏好,很大程度上是情緒在影響人們的選擇。或者說,生活在南方部分地方的人不接受咸豆腐腦,可能是由於甜豆腐腦是愉悅的經驗,是直接與愉悅的情緒相聯繫的。而咸豆腐腦顯然沒有這種聯繫,自然不會覺得好吃。由於情緒並不穩定,使用滿貫療法也會出現吃傷了的情況,使用系統脫敏也能慢慢讓甜黨接受咸豆腐腦。


到這裡就結束了嗎?有一道很流行的題目:你願意吃巧克力味的屎還是屎味的巧克力?如果只有前面這些決定因素,顯然我們更有可能選擇巧克力味的屎,因為巧克力味具有明確的高熱量信息,在嗅覺和味覺上又沒有排斥,自然不會誘發厭惡的情緒。然而,在現實中我們絕對絕對不會選擇吃屎的,但我們會吃臭豆腐、吃榴槤。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它們能吃。

講個故事。我以前是不吃韭菜的,我說我一吃就會吐;以前也是不吃蝦米的,原因一樣。大學有次,因為某種原因處於一種憤怒的狀態,就跑到餐廳點了盤韭菜炒蛋(準備自虐一下)。然後,我發現我根本就沒有吃過這個味道,就是說在此之前我完全沒有吃過韭菜。有點困惑是吧,我當時也感到很疑惑,就把這兩種我不吃的食物追溯了經歷。蝦米是因為幼兒園時期補鈣,吃傷了;可是還是不知道不吃韭菜的原因。猜想可能那時候韭菜和蝦米曾經一起吃過,所以就一併排斥了。直到有一天問家裡,才知道小時候從來沒有將韭菜和蝦米包過餃子,倒是冬瓜和蝦米經常做湯。這樣就是說,我完全是平白無故的不吃韭菜的。


這意味著,最純粹的認知因素——這個東西我能/不能吃——完全可以影響食物的偏好。當我們認為這個東西能吃的時候,再低的能量、再糟糕的氣味和味道,我們都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喝中藥)。而當我們認為這個東西不能吃(或者在減肥中),再高的能量、再有誘惑力的氣味和味道,我們都是可以拒絕的。當然,這也可能受惠於食物誘發的情緒並沒有特彆強烈。不管怎麼說,這種受到認知調配的偏好在生活中也很常見,尤其是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中,伊斯蘭教徒對豬肉的忌諱,佛教徒對葷腥的戒條,都是純粹的心理因素影響偏好的例子。


總的來說,如果一定要將影響因素分為生理和心理(實際也是生理變化導致)兩部分的話。那麼食物的偏好,既受到純粹的生理因素影響(能量),又受到半生理半心理因素影響(情緒),還受到純粹的心理因素影響(認知和社會文化)。可以說,我們對食物的偏好都是獨一無二的,刻上了自身的烙印。


是由你是否想到了看到了那個東西決定的


我覺得生理對食物的影響是很大的。從小到大我都是個酷愛吃辣吃酸的人,胃口不好的時候放點辣椒就能恢復食慾,但是最近胃不好,辣椒就不吸引我了。


生理因素或是心理原因或許要精確到某一種或是某一類食物來看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從小的飲食習慣會對口味和食物選擇有很大影響,這和心理生理關係未必很大


生理影響心理,很多事物第一次吃時如果沒有對身體產生影響(比如我就不吃韭菜,那味道對我感覺就很怪異,名吃香菜不吃韭菜),然後心理就會抵觸。
還有就是因為飢餓過,造成了一種心理,既很多事物在很多情況下吃了就是為了充饑果腹而已。
生理影響大。


小時候偷吃了路邊枇杷樹上的果子,那個叫酸啊。之後就再也沒吃過枇杷了。
這個應該屬於心理吧,很明顯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生理比心裡多,永遠也不要低估身體的智慧,在這方面,身體比人聰明多了,它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我對一些一般病人飲食上的建議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僅限純天然食物),順其自然。大餐吃多了就想著清粥小菜,大量運動後清淡的飲食,一段時間後就會特別渴望高熱量食物,我上面所說的一切僅限於純天然的食材食物,各種添加劑的人工食品會誤導人體自身對其營養成分的判斷。在這裡說句題外話,對於疾病的治療,患者醫生們所應該做的是輔助身體恢復,而不是粗暴的干預…現代社會很多人都犯了這個錯誤,自以為我們比身體聰明。


感覺生理多,小時候一吃肥肉就乾嘔,即使是餃子餡里有也一樣,於是只吃瘦的,甚至不吃肉。當然還有心理因素,如長大後不吃很多肉,兔子,狗,鴨子等等。


普遍的地域性的偏好更多由生理決定,如湘、川等地愛吃辣。
個人的特別的偏好更多受心理影響,比如對此食物不美好的記憶(即使具體的記憶可能已經不記得)、從小受家庭影響的習慣、對食物不美好的聯想等種種偶然因素。
比如不愛吃魚因為小時候被魚刺卡過
不愛吃茄果類因為小時候家裡做的一直不好吃
不愛吃內臟因為小時候某一次吃的肝臟很苦
不愛吃葡萄因為剝皮吐籽太麻煩
不愛吃海鮮因為某一次吃過拉肚子
等等(以上來自身邊人的真實實例)
……
還是挺慶幸自己有個好廚藝的老爸,從小就不挑食
不挑食才能享盡美食~


我媽不喜歡吃山芋(紅薯),無論怎麼料理的都不吃,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小時候窮,吃夠了。
我想,有些食物人們不太喜歡,大概是因為這些食物或多或少和一些痛苦有關。


心理還是生理這個問題我覺得還真不好說,單純表達一下個人看法:某段時間,當個人特別饞某種食物的時候,說明身體非常需要這種食物所具備的營養成分。比如讀書期間的學生改善伙食時摯愛紅燒肉等有油水的菜品。


生理心理共同作用。
不同人的味覺、嗅覺因為基因和後天發育的因素有差異,比如有些人天生就覺得香菜很香,而有些人覺得很臭,這種厭惡或者喜愛可能很難改變。
但是心理的作用同樣重要,比如第一次接觸某種食物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比如吃到做的很差或者變質的食物,甚至只是因為長相奇特來歷詭異口感驚悚),此後很可能從心理上排斥,但是這種是能糾正的,一次美好的用食體驗能讓你重新煥發對它的哎喲~
但是也存在生理心理共同作用的案例,也許生理上你覺得很噁心的東西給你能帶來很好的心理愉悅,從而使自己克服生理上的不適。你看就像有時候疼痛也能給我們帶來快感一樣~
以上內容未作專門分析,僅憑已有知識加個人及親朋好友經歷嘗試解讀此現象。
by 一個不吃香菜不吃榴槤不吃臭豆腐不吃魚腥草不吃花椒不吃豆瓣醬不吃花菜的人


以前很喜歡吃大蝦!

後來發燒時老爹做大蝦,聞到一股股大蝦味,聞的我直想吐。。從此與大蝦是陌路!

還有小時候病了,喝了一口椰風擋不住。到現在看見也甚是難受。


心情好的時候看生理(食物過敏),生理好的時候無所謂(我是chihuo)


我是心理因素,人瘦脾氣爆對小事噴起來喜歡違背客觀事實,只要我開心,再好吃的食物也會排擠,像林黛玉一樣。


吃素還是吃肉?答案寫在你的基因里!
康奈爾大學研究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NzEzODEzMA==mid=2652387465idx=1sn=c67b1f1cd2cf3cc784cf9a5e510863f4scene=2srcid=0415twayJl01C5WZv2anw7Xf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作為一個多年吃貨來說,應該是心理引導生理作出判斷


心理的多一點,譬如有人喜歡貓,有人喜歡狗,而有人什麼動物都不喜歡。喜歡什麼和討厭什麼都是一種心理暗示。


心理生理應該都有吧。我一吃肥肉就全身打抖,這大概算生理?心理上,不吃薑蒜,但能吃薑蒜的味道,就是不能咬到它們,心理會覺得難受,但不方便吐出來的情況下還是會吞下去的。


第一次作答,大家隨意感受
—————————————————
對於食物的喜惡,我認為更多的應該是取決於人們的生理因素吧。一直以來都說一道菜要想吸引人,那就要做到色香味具全,而色,香,味,分別對應的人體感官就是視覺,嗅覺以及味覺。不管是什麼食物,人們肯定是在經過看、聞、嘗或者是其中某一種行為之後,才會在心理上對其產生好感或者是抵觸,也就是喜惡。所以是生理決定了心理,但是也不能否認心理對生理具有導向作用。


推薦閱讀:

從火星看到的天空是怎樣的?
水母體內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水,如果我向它注射百分之一的水,那麼它是否會完全變成水?
科學的最高境界是神學么?
數學中有哪些明明是暴力破解還給人美感的證明?
民間天氣預報相比官方天氣預報有哪些技術上的差距?

TAG:心理學 | 食物 | 生理學 |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