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德國比戰勝國中國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一直想不明白這個問題,戰敗國為什麼能在不到一百年的逆襲,而戰勝國依然這麼弱。。


《1942》里老東家給栓柱說東西都沒了也不怕,只要到了陝西就行,他有成為地主的辦法,不出十年,啥都又都有了。


德國,日本本來就是較為發達的工業國家,雖然戰敗,受到專業訓練的人才及熟練工人還存在,因此可以迅速恢復生產。
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是本來就是一窮二白的農業國家。幾乎沒工業基礎,沒有任何技術積累,沒有任何高素質的技術人員及熟練工人。最基礎的,在二戰結束後,日本的文盲率低於10%,中國的文盲率高於80%, 中國直到80年代,文盲率才低於20%。而在日治時期,朝鮮的文盲率低於40%. 並且在日治時期,超過70%的台灣兒童完成了初等教育。所以,二戰後,中國的社會發展程度不僅遠比德國,日本等國差。也遠不如朝鮮,台灣等被解放的殖民地區域。
從識字率也可以看出,德國,日本在50年代其經濟即可騰飛,韓國,台灣地區需等要到70,80年代,中國大陸需要等到90年代到現在。
數據來源:
台灣日治時期
朝鮮日治時期


謝謝邀請。

上面很多人都提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國與德日當時整個社會的教育水平、技術水平方面的差距。

但是我覺得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德日在戰前就是發達國家,他們已經了解了通往發達國家的路徑。社會對於發展的路徑有一個共識。只要形勢平穩下來,他們就能沿著熟知的路徑發展。而這種路徑所需的各種人才,則已經存在於他們的社會中了。

我們如今看到很多發展問題都是一種「常識」,覺得不懂這些的人簡直是蠢得離譜。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些常識,在過去並不是常識。正是經過了發展,走過了這條路,才把一些東西確立為常識。

就比方說,基礎設施建設對刺激經濟的重要性。這在很多國家就還沒有確立為常識。

而當年,中國一方面在不惜一切代價的工業化,但是因為國民對產業規律的不了解、精英階層對發展方針沒有正確的共識,而搞出了大鍊鋼鐵之類的搞笑事情。

培養現代國家的國民,不僅僅是教育和技術的問題,更是培養大量對於國家發展方向的正確的共識。國家發展應該重視什麼、不該重視什麼,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邏輯。如果這種邏輯不能至少在精英階層得到普及,那麼這個國家在發展中就容易走岔路。這就好比現在還有一些國家的國民認為貸款收取利息是不道德的。這還怎麼可能快速發展?

更進一步說,教育水平和技術水平,使得德日只要重建了工廠就能立刻開始生產。而中國那時候蘇聯人把工廠拆了送過來,手把手培訓,都長時間難以正常生產。所以,有人把中國落後的原因歸為文革,這是完全不靠譜的。不是說沒有文革中國就能迅速培養出一大批合格的產業工人和技術人員。這需要至少一代人的時間。這一代人需要經歷成體系的基礎教育,一直到完善高等教育。沒有這樣的一代國民,國家發展怎麼可能和德日這些已經具備這樣國民素質的國家相比?接受過完整9年義務教育的人,可以經過培訓而擔任工廠內的各種工作,一個文盲或者小學都沒上完的人,能擔任的工作就極為有限。為什麼中國一開放就迅速起飛,而很多一直保持開放的國家就沒這種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時候中國完整的教育體系已經產出了整整一代國民,這就構成了支撐現代國家發展的堅強基礎。如果把這每一代國民平移到50年代,中國發展也不會比德日慢多少。

所以考慮1945年時的中德日,我們不妨打這麼一個比方:

這三個國家就像在一個迷宮裡。德日早已走過一遍。他們甚至在很多岔路口都留有隻有自己看得懂的符號。而中國則第一次進入到這個迷宮裡。中國已經往裡走了不短的一段距離,而德日被拉回了迷宮入口。而德日在中國之前走出迷宮,也是必然的事情。

如今,就算把中國炸平,花上20年時間,中國還是能恢復並超越現在的水平。而現在的印度,花上20年時間,也未必能達到現在中國的水平。一樣的道理。


即使我們不走彎路,我們也是比不上日本和德國的。大家都經歷了戰爭,但是人家在戰爭前都已經是工業國家了,而我們一直都是個農業國家。打爛了人家可以再來重建,知道怎麼建,就好比人家以前建過樓房,後來這棟樓房地震或者怎樣被毀了,可是只要地震過去了,人家完全可以重新建。而我們一直住的茅草屋,想過渡到住樓房的地步,肯定和人家差距很大,一樣遭受了地震,先想著建個茅屋湊合著住,然後再想樓房,可是還要一點點摸索了。包括一戰之後的蘇俄,為什麼幾十年間,到二戰開始的時候就成為了第二強國,人家並不是中國這樣白手起家的農業國家,雖然落後農奴制存在那麼久,但是人家的科技什麼的起碼跟得上時代。而中國清末民初大變革那段時間,有幾個精英是研究科學、理工的呢?


這個問題應該從二戰的本質開始回答。二戰前世界各強為保證自己商品的市場炮製出許多殖民地,而德日市場相對教小,限制了經濟的發展,為了打破當時的利益版圖,所以德日發動二戰。從戰鬥的層面可以說是德日是戰敗國。但從其目的上來講,德日是勝利的,因為世界的格局已經被改變,德日兩國找到了以前被霸佔的市場,可以銷售商品。所以雖然有戰爭的創傷,但找到新市場的德日很快就發展起來了。


一百年太久,這兩個國家從一片廢墟到滿血復活只花了30年時間。

德國經歷的事情我不熟,只知道它也有一個被稱為Wirtschaftswunder的戰後到70年代的高速增長期,等下聽其他人講德國的故事,這裡先說說日本經歷了什麼。

一戰以後的日本是凡爾賽條約體制下的五大國(美英法意日)之一,30年代後德國和發生過紅白內戰的蘇聯隨著國力的恢復回歸到「列強」的行列里來。這些國家在二戰時就已經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發展水平上,國民教育水平較高,工業發達。比如說在當時日本就已經可以完全國產幾萬噸級的軍艦和戰機用的18缸2000馬力發動機,德國比日本還要更好一點。

一場二戰打完,成為戰場的德國不用說,日本被美軍的大批重型轟炸機反覆炸過,全國的城市也是基本上被夷為平地。表面上看,中國掌握了保存較好的實力不亞於戰前日本本土的偽滿地區的工業區,日本什麼都沒有了。但事實上日本仍然保有知道如何建造這些「東西」的「人」,只要人還在,炸沒了的東西重建就可以了。在經濟發展的這個最為本質的因素上,中國與日本仍然是農業國與工業國的差距。

二戰結束後沒多久,雙方第一個分歧點就來了。日本在積極重建,中國在打內戰。全面內戰對經濟建設有多大的破壞不用多說。這幾年中,中國的生活水平被日本反超,並在後面的幾十年里越拉越遠,直到90年代。

朝鮮戰爭是另一個決定中日兩國發展軌道的事件。中國付出極大的人員和物資損失不說,由此與西方社會徹底隔絕,喪失了經濟發展的機會。而日本這邊原本在戰後聯合國佔領軍(其實就是美軍)實施了肢解財閥企業、將戰時軍政經各界要人驅逐公職的政策,但冷戰和朝鮮戰爭開始後麥克阿瑟認識到有必要重新讓日本發展起來,成為遠東地區的橋頭堡,逆轉了佔領政策。發還了被沒收的財閥資產,財閥系企業開始復活。以安倍的外公岸信介(二戰時他是東條英機小弟,軍需次官,甲級戰犯嫌疑人名單第一批,美軍一上岸就把他抓了。後來因為他在二戰後期反水東條有功,沒判)為首的幾千名戰時人物也回歸了。同時美軍的大量物資訂單給了日本經濟發展的第一桶金,養活了無數日本企業。

朝鮮戰爭後到70年代的日本高速發展的原因並不複雜,中國自己90年代到現在的發展也與之類似。設備投資、出口、財政投資為主導,利用普及義務教育帶來的較高教育水平的廉價勞動力、農業剩餘勞動力、軍需產業發展出來的或從國外引入的技術、高儲蓄高投資、對出口有利的匯率政策。對於窮國邁向中等階段,這些東西是極為有用的。你再轉過頭去看看中國那二十年在幹什麼?教育毀了,高等教育更是連根拔掉。右派和反動學術權威全拿掉。戶口制度綁死了勞動力流動。割資本主義尾巴讓商業體系和市場不復存在。職工工資一個月幾十塊,農村一個工分幾分錢。跟蘇聯也鬧翻了,對外貿易極度萎縮,甚至退化到了原始的物物交易。這樣子能發展個毛線?

所以到了改革開放前,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相對差距達到了頂峰。中國全國的GDP不如一家通用公司產值,那個時候和日本的人均也差了百倍以上。舉個例子,我在二手書店裡淘舊書的時候買過一套1980年出版的精裝本《宮本武藏》,4本,定價6400日元。兩年以後我老爹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月薪30人民幣,半年工資不夠買這幾本書的(我知道當年官方匯率是1.8人民幣換一美元,但這跟普通人沒關係,就好像朝元對人民幣的官方匯率對新義州黑市上的朝鮮人來說一樣)。

二戰後的幾十年里日本德國比中國發展好沒任何好奇怪的。如果踏踏實實做事的人得不到回報,比整天胡作非為的表現還差,這個世界就不正常了。


因為技術和人才的積累並沒有因為戰敗而流失。


看了樓上的一些答案 實在受不了了。對歷史缺乏起碼的了解,就開始YY歷史了。

為什麼日本和德國2戰後發展的比中國快,那是因為日本和德國在2戰前就有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現代教育體系。

日本在20世紀初就基本普及了基礎教育 而德國則更早。說工業德國2戰前最高鋼鐵產量達到2800萬噸 日本最高是760萬噸。

而同時期的中國呢,49之前85%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就是非文盲的人口裡絕大部分也不具備基本的現代科學知識,當時100個中國人里未必有一個人知道地球是圓的 是圍著太陽轉的。

而當時中國的鋼鐵產量北洋時期最高產量是7萬噸,民國那所謂黃金十年最高產量是5萬噸(多半還是在華日資企業生產的) 918之後因為日本在偽滿的鞍鋼開始生產 中國名義上的鋼鐵產量 最高在43年達到過90多萬噸。(這90萬噸里95%以上是偽滿生產的 國統區的產量也就1萬噸左右) 到了49年 整個中國的鋼鐵產量是17萬噸

2戰後日本德國和中國看上去確實在一個水平上。但本質上的差距是巨大的。人家發展按圖索驥再來一遍就可以。而中國要從零開始發展。怎麼可能比人家發展的快。

前面人又扯到毛時代發展的問題了,認為是毛時代所謂瞎折騰導致中國落後的。那我們就看看毛時代的發展如何。

這是1949年和1978年中美蘇日德英法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
糧食總產量:
1949年,美國15740萬噸,中國11318萬噸,蘇聯8810萬噸,日本1780萬噸,法國1610萬噸,西德1450萬噸,英國1025萬噸。1978年,美國32807萬噸,中國30477萬噸,蘇聯25506萬噸,法國4717萬噸,西德2609萬噸,英國1870萬噸,日本1818萬噸。
棉花總產量:
1949年,美國350.8萬噸,蘇聯84.4萬噸,中國44.4萬噸。1978年,美國236.0萬噸,蘇聯264.0萬噸,中國216.7萬噸。

粗鋼產量:
1949年,美國7074萬噸,蘇聯2329萬噸,英國1580萬噸,法國915萬噸,西德916萬噸,日本311萬噸,中國15.8萬噸。1978年,蘇聯15100萬噸,美國12389萬噸,日本10211萬噸,西德4126萬噸,中國3178萬噸,法國2284萬噸,英國2030萬噸。

生鐵產量:
1949年,美國4982萬噸,蘇聯1639萬噸,英國968萬噸,法國841萬噸,西德717萬噸,日本160萬噸,中國25萬噸。1978年,蘇聯11100萬噸,美國7957萬噸,日本8017萬噸,中國3479萬噸,西德3014萬噸,法國1919萬噸,英國1141萬噸。

焦炭產量:
1949年,美國5773萬噸,西德2514萬噸,蘇聯2430萬噸,英國1574萬噸,法國690萬噸,日本258萬噸,中國54萬噸。1978年,蘇聯8640萬噸,美國5250萬噸,中國4690萬噸,日本4389萬噸,西德2541萬噸,英國1225萬噸,法國1030萬噸。

原油產量:
1949年,美國24892萬噸,蘇聯3344萬噸,西德84萬噸,日本19萬噸,英國16萬噸,中國12萬噸,法國8萬噸。1978年,蘇聯57246萬噸,美國42919萬噸,中國10405萬噸,英國5338萬噸,西德506萬噸,法國112萬噸,日本54萬噸。

煤炭產量:
1949年,美國43597萬噸,蘇聯23550萬噸,英國21861萬噸,西德11740萬噸,法國5304萬噸,日本3974萬噸,中國3243萬噸。1978年,蘇聯72400萬噸,中國61800萬噸,美國59915萬噸,西德20750萬噸,英國12354萬噸,法國2239萬噸,日本1909萬噸。

天 然 氣:
1950年,美國1779億立方米,蘇聯58億立方米,法國2.5億立方米,日本0.7億立方米,西德0.6億立方米,中國0.07億立方米,英國0.6億立方米(1959年)。1978年,美國5331億立方米,蘇聯3724億立方米,英國372億立方米,西德203億立方米,中國137億立方米,法國79億立方米,日本29億立方米。

發 電 量:
1949年,美國3451億度(淨髮電量),蘇聯783億度,英國506億度,日本410億度,西德357億度,法國303億度(淨髮電量),中國43億度。1978年,美國22860億度(淨髮電量),蘇聯12000億度,日本5640億度,西德3534億度,英國3534億度,中國2566億度,法國2226億度。

硫酸產量:
1949年,美國1037萬噸,蘇聯220萬噸,英國169萬噸,日本161萬噸,法國115萬噸,西德114萬噸,中國4萬噸。1978年,美國3481萬噸,蘇聯2240萬噸,中國661萬噸,日本643萬噸,西德468萬噸,法國458萬噸,英國346萬噸。

純鹼產量:
1950年,美國362萬噸,英國125萬噸,蘇聯75萬噸,西德74萬噸,法國72萬噸,日本17萬噸,中國16萬噸。1978年,蘇聯488萬噸,英國190萬噸(1971年),美國164萬噸,法國137萬噸,西德135萬噸,中國133萬噸,日本118萬噸。

燒鹼產量:
1951年,美國282萬噸,英國55萬噸,西德39萬噸,蘇聯35萬噸,日本33萬噸,法國26萬噸,中國4.8萬噸。1978年,美國960萬噸,西德325萬噸,蘇聯276萬噸,日本270萬噸,法國134萬噸,中國133萬噸,英國92萬噸(1972年)。

化肥產量:
1950年,美國426萬噸,西德184萬噸,法國165萬噸,蘇聯124萬噸,日本64萬噸,英國56萬噸,中國1.5萬噸。1978年,蘇聯2365萬噸,美國1941萬噸,中國869萬噸,法國470萬噸,西德447萬噸,日本215萬噸,英國164萬噸。

塑料產量:
1952年,美國89萬噸,西德17萬噸,英國12萬噸,蘇聯6.7萬噸(1950年),法國4萬噸,日本4萬噸,中國0.2萬噸。1978年,美國1238萬噸,西德675萬噸,日本587萬噸,蘇聯352萬噸,法國291萬噸,英國277萬噸,中國68萬噸。

乙烯產量:
1960年,美國247萬噸,英國45萬噸(1963年),西德23萬噸,蘇聯18萬噸,日本8萬噸,法國8萬噸,中國0.07萬噸。1978年,美國1247萬噸,日本439萬噸,西德322萬噸,法國197萬噸,蘇聯148萬噸(1976年),英國125萬噸(1975年),中國38萬噸。

汽車產量:
1949年,美國625.4萬輛,英國62.9萬輛,法國28.6萬輛,蘇聯27.6萬輛,西德16.2萬輛,日本2.9萬輛,中國無。1978年,美國1287.6萬輛,日本924.0萬輛,西德458.4萬輛,法國408.0萬輛,蘇聯217.3萬輛,英國160.8萬輛,中國14.9萬輛。

載重汽車:
1949年,美國113.4萬輛,蘇聯23.0萬輛,英國21.6萬輛,法國9.8萬輛,西德5.7萬輛,日本2.8萬輛,中國無。1978年,美國370.8萬輛,日本326.4萬輛,蘇聯85.9萬輛,法國45.6萬輛,英國38.4萬輛,西德30.0萬輛,中國9.6萬輛。

拖 拉 機:
1949年,美國60萬輛,蘇聯9.3萬輛,英國9.0萬輛,西德2.7萬輛,法國1.7萬輛,日本和中國無。1977年,蘇聯56.9萬輛,中國41.9萬輛,日本28.8萬輛,美國20.5萬輛,英國14.7萬輛,西德13.0萬輛,法國6.0萬輛。

水泥產量:
1949年,美國3594萬噸,英國936萬噸,西德846萬噸,蘇聯815萬噸,法國688萬噸,日本328萬噸,中國66萬噸。1978年,蘇聯12928萬噸,日本8489萬噸,中國7390萬噸,美國7174萬噸,西德3350萬噸,法國2820萬噸,英國1592萬噸。

木材產量:
1950年,美國28266萬立方米,蘇聯26600萬立方米,日本5136萬立方米,西德2659萬立方米,法國2033萬立方米,中國664萬立方米,英國337萬立方米。1977年,蘇聯37670萬立方米,美國33844萬立方米,中國4967萬立方米,日本3431萬立方米,法國3039萬立方米,西德2873萬立方米,英國389萬立方米。

化學纖維:
1949年,美國47.8萬噸,英國13.0萬噸,西德12.8萬噸,法國7.1萬噸,日本5.7萬噸,蘇聯2.5萬噸,中國無。1978年,美國390.7萬噸,日本184.8萬噸,蘇聯110.0萬噸,西德88.2萬噸,英國59.8萬噸,法國33.5萬噸,中國28.5萬噸。

電 視 機:
1958年,美國528萬台,英國200萬台,西德149萬台,日本121萬台,蘇聯98萬台,法國37萬台,中國0.02萬台。1977年,日本1521萬台,美國786萬台,蘇聯707萬台,西德468萬台,英國218萬台,法國191萬台,中國28.5萬台。

捲煙產量:
1950年,美國784萬箱,蘇聯250萬箱,英國225萬箱,中國160萬箱,日本129萬箱,法國63萬箱,西德49萬箱。1978年,美國1390萬箱,中國1182萬箱,蘇聯755萬箱,日本603萬箱,西德303萬箱,英國213萬箱,法國165萬箱。

糖 產 量:
1949年,蘇聯222萬噸,美國199萬噸,法國83萬噸,西德61萬噸,英國52萬噸,中國20萬噸,日本3萬噸。1978年,蘇聯935萬噸,美國523萬噸,法國406萬噸,西德297萬噸,中國227萬噸,英國111萬噸,日本62萬噸。

機製紙及紙板:
1949年,美國939萬噸,英國163萬噸,蘇聯100萬噸,西德89萬噸,法國87萬噸,日本51萬噸,中國11萬噸。1978年,美國5752萬噸,日本1650萬噸,蘇聯940萬噸,西德687萬噸,法國496萬噸,中國439萬噸,英國415萬噸。

棉紗產量:
1949年,美國171萬噸,蘇聯61萬噸,英國37萬噸,中國33萬噸,法國23萬噸,西德23萬噸,日本16萬噸。1978年,中國238萬噸,蘇聯161萬噸,美國112萬噸,日本45萬噸,法國22萬噸,西德16萬噸,英國9萬噸。

棉布產量:
1949年,美國76.8億米,蘇聯36.0億米,中國18.9億米,英國18.3億米,法國10.9億米,西德8.7億米,日本8.2億米。1978年,中國110.3億米,蘇聯69.7億米,美國36.4億米,日本23.2億米,法國10.1億米,西德9.6億米,英國3.8億米。

========================

也許中國和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比 確實還落後 但明顯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差距在縮小。


而且49到78中國的人口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無論是人口數量 人口壽命 人口文化程度 人口身體素質都進步極大。

還有人愛拿亞洲四小龍之類的和中國比較,我很奇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比法。中國是世界性大國,亞洲四小龍加一起還沒中國一個省大。根本沒有可比性。

如果真要類比的話 請問2戰後(甚至從20世紀初開始) 地球上除了中國 還有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 崛起成為世界性大國的嗎。 希望樓上一些人 好好想想為什麼會這樣


從中國自身的角度來看,二戰結束後中國的道路並非「發展」,而是「革命」。
二戰後,兩個德國和日本都在各自的冷戰陣營內抓緊時間恢復元氣進行重建,換言之其國家的大方向是以「發展」為目的,儘管其所達到的成就各有不同(譬如東西德之間的對比),但是大抵都是這個方向的。
而從1946-1979年這三十多年間,中國的歷史是圍繞「內戰」和緊隨其後時間漫長的「革命」開始的。
1950年內戰在大陸地區的結束並沒有使中國大陸將自身的精力集中於發展,而是革命。可是作為革命狀態的普通形式的內戰已經結束了,中共之後的政策屬於一種和平時期的「繼續革命」政策。
1949-1979年中共建政前三十年間,大概發生過三十多次政治運動(具體數字記不清了,查了一下也沒看到準確的數字,知道的人麻煩在評論里回一下)。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才將國家精力的重點回歸「發展」。


同意@田鋒 同學的分析。樓主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界定,什麼叫「更好的」發展?可能有兩種理解:
1、發展結果更好;
2、發展速度更快;
從樓主的描述來看,樓主更傾向於第一種理解,這個思路就非常有意思。也許我們需要問的是,這個要求合理嗎?打個比方,光明小學的小四暑假和國家隊的易建聯一起參加了籃球集訓。集訓結束後,我們可否這樣問:「為什麼在同樣的培訓中,易建聯『得到了更好的發展』?你看小四技術水平還是比不上易建聯……」

明顯,基礎不同的前提下,以結果來確定發展是否「更好」是不合理的。也許用發展速度來評價,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具體到二戰後的發展狀況判斷這個問題來說,在物質條件同樣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為什麼我們要說德國和日本的基礎要遠遠比中國好呢?因為在戰前,這兩個國家已經是非常典型的工業國,而中國還是非常典型的農業國。工業國和農業國的不同在於:
1、完整支持現代化工業所需的國家體制及生產關係
2、完整的工業體系(不僅僅是設備,更重要的是人員、組織、管理、技術和運營)
3、大量受到充分訓練的現代產業工人與技術力量
4、適應大工業要求的現代教育體系

這些東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無數血和汗水,更要無與倫比的毅力與耐心。其中為適應新社會的資源組織而進行的生產關係調整,甚至意味著無數的內部鬥爭(雖然可能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世界頂尖的工業國,哪個的成就是天上掉下來的?

假如我們用發展速度來評價,TG建國60餘年的成績如何?老實說,真的不能算差。我們拿工業強國中的「優等生」德國為例,看看從農業國到一線工業國用了多長時間呢?

德國在世界製造業產量的相對份額,1830年是3.5%,這是德國從農業化到工業化轉變的起點。70年後的1900年,德國在世界製造業產量的相對份額,提升到13.2%,僅次於英國,成為第二大工業國,工業化基本完成。

而反觀中國,1953年在世界製造業產量的相對份額為2.3%,這可以看作是中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正式轉化的起點。到了2012年,製造業佔全球比重提升到19.8%,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只用了不到60年。

從這個角度看來,所謂的「德國發展更快」這個觀點實際上是站不住腳的。中國用了60多年的時間,不僅完成了從農業國向一線工業國的轉化(這個轉化用時比德國更快),還完成了從規模上的趕超(中國目前是毫無疑問的第一工業大國,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碾壓日本德國,數據滿街都是,此處略)。

補充:
日本工業化自明治維新開始,到二戰前工業產量的全球份額都不到10%;
美國工業化自1814年英美戰爭結束開始,1880年代工業大成,用時大約也在60多年;
工業化最快的國家是蘇聯,從二十世紀初的俄羅斯時代開始算,只用了不到40年;

再多說一句:沒有理所當然的成功,超乎尋常成就背後註定是超乎尋常的付出。為人如此,為國家亦然。覺得別人成功似乎就是比自己容易,這是一種很常見的人生錯覺。


底子不一樣。
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二次大戰都是戰勝國),但不是戰勝國的核心。


德國,你要注意馬歇爾計劃的扶持,德國本身底子也好,雖然大規模的戰爭毀壞了很多,但是還是保證了基礎。

日本,本身受到損失比德國小,加上美國的扶持,自然發展的快。

東亞當時比較發達的工業地區就四個,日本本土最好,其次就是日本的三塊殖民地朝鮮半島、東三省、台灣島。

二戰結束後,日本本土和台灣損失的都比較小,工業體系比較完整的保留下來,東三省是國共內戰毀壞的厲害,朝鮮半島是朝鮮戰爭毀壞,加上被一分為二。

我在講東亞的時候,排除了蘇聯的遠東地區。

中國的發展速度不算慢,你看工業產值,看人均壽命。其實拿印度和中國來比一下就知道了,印度獨立時候的工業值,還要強過新中國。發展速度如何?

中國的人均壽命值的增長速度,更是飛快,這個和世界平均值,也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

我認為人過得好不好,看人均壽命這個值很不錯,推薦你查一下世界銀行的數據,就知道中國前三十年的發展速度了


簡單地說,我們前三十年在折騰,後三十年在摸石頭過河,最近十年更是摸石頭摸上癮了,反而不怎麼想過河了。而德日、包括四小龍等國家,看到河上有座橋,沒想那麼多,就直接過橋了。


這些回答都太長了,兩個詞足矣,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


不作就不會死

參見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如果該條約不廢除,日本基本上沒可能發展超過中國。

後來加入了世貿組織,條件比這個差遠了,照樣大發展。

要富,就要走資 -- 盧笛

我們民族已經有太多的機會了,怪不得別人,當反躬自省,不能心軟


首先,日本崛起沒有100年那麼長,也就30年左右!其次,有種叫個人崇拜主義的東西拖延了中國!最後,歷史老師告訴我們,日本把投降的日子定為國榮日,因為他們從這一天起開始奮發圖強了!中國把被入侵的日子定為國恥日,因為他們每年到這時候都痛罵小日本,罵完了就邊看無敵抗戰電視劇邊給小輩講他打仗的雄偉故事!一個活在現在和未來,一個活在現在和過去!


看了這些回答,只想說明一個問題,援朝戰爭並不像這些人說的這樣毫無意義。雖然援朝戰爭中國確實死了不少人,但是這個人也憑此告訴蘇聯人:我是值得你援助的。所以戰爭結束後蘇聯的大規模工業援助計劃才開始。156項工業項目,這些項目是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雖然羸弱,但這標誌著即使外援斷絕,中國人也可以完成自己的工業循環。放眼全球,從來沒有那個國家得到過這樣的援助,而完整的工業體系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又是必須的。德國如何,日本如何,不管如何他們的工業體系都是不完整的,只是美國產業鏈上的一環,隨時可以被拋棄。殊不知即是日本科技這麼發達,他們依然無能力設計戰鬥機,因為他們只知道要造成什麼樣子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造。相反,中國在這方面就遠超過日本。最後中國現在工業發展的瓶頸在於基礎材料,因為缺乏優秀的基礎材料很多優秀的設計無法事先,而基礎材料的發展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步一個腳印。所以,共產黨能把中國這樣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現代化的具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無益是很偉大的成績。這點KMT差的太遠。PS:中國和美國是世界上兩個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全球只有這兩家。


講國民教育水平有差距的,都算扯蛋。講工業基礎差距的,就是耍流氓。西德與東德差別在國民素質?工業基礎?還有韓國與朝鮮這孿生兄弟呢?一句話,跟了蘇聯老大哥的,各個爭先恐後墊底全球,跟了美國紅太陽的,各個陽光普造。


喜歡玩RPG遊戲的人相信都有這樣的體會,一個新的遊戲會玩的很慢,走很多彎路。但是玩過一次以後,再建一個新號,會比第一次玩的快的多。
同理,戰前日德就很發達了,要重新發達很容易的。


簡單來說就是人家一直再往前走,而且底子本身就比天朝強很多,天朝反反覆復開倒車,來來回回多少次,人家有這個時間都前進多少了?德國也走過倒車,但人家及時停止了,並且再也不走,天朝就不行了,同一條路走了好幾次還在走……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最近ISON彗星會火起來?(2013末)
怎麼看 @婷婷開始要lucky 這件事?
智商高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特殊兒童?
如何看待「女性上不上桌吃飯是小事,不應為這事鬧得一家不安寧」這種言論?

TAG:歷史 | 軍事 | 戰爭 | 經濟學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