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的香文化有哪些經典著作和故事?

一直到民國時期我還讀到過文人焚香的故事,想收集一下歷史上有名的有關香文化的著作和故事。大家踴躍發言,集思廣益。


謝邀
自收到邀請到回答這個問題,已經憋了好多天了,因為這個問題太大,夠在大學開門課講半年了。涵蓋的內容既深且廣,深度和廣度本就是婆媳般千古難以調和,說廣了講不深,說深了又變成a lot about a littile了,僅就「十字軍東征和宋代香事鼎盛之間的關係」這一主題,就可以滿滿地講上三天三夜。作為一個知乎的回答,只能棄深度,求廣度,還請見諒。涉及到一些具體的小題目,今後會在我的專欄中慢慢講。

古人關於香的著作,分為兩種,一種是專論,一種是兼論。

專論無非各種香譜,尤以宋代為盛,代表性的是洪著《香譜》和陳著《香譜》
通常所說《香譜》指的是北宋洪芻(駒父)所著的《香譜》,分「香之品」、「香之異」、「香之事」、「香之法」四個部分,屬於中國香專論較為完備的第一本著作。
而宋末元初的陳敬所著《香譜》可謂這一時期的集大成者,通常也稱為《陳氏香譜》,收錄了諸多前人所著典籍,包括沈力《香譜》、洪芻《香譜》、武岡公庫《香譜》、張子敬《續香譜》、潛齋《香譜拾遺》、顏持約《香史》、葉庭珪《香錄》等。

此外,明朝也是一個用香繁盛的朝代,晚明周嘉胄所著《香乘》算得香事的百科全書,是中國香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內容包括對香材的辨識、香方、典故趣事、香具使用等等,內容最全的莫過於此書。

而說到兼論,則散見史書和文人筆記中,舉個小例子:
李漁的《閑情偶寄》器玩部專門講到了玩香理灰:

予性最懶,故每事必籌躲懶之法,嘗制一木印印灰,一印可代數十鍬之用。初不過為省繁惜勞計耳,詎料製成之後,非止省力,且極美觀。同志相傳,遂以為一定不移之法。

押灰是玩香最麻煩的事情,最怕喘大氣或打噴嚏,這位爺想了個懶主意,直接壓模,我怎麼沒想到......
此外,《遵生八箋》、《本草綱目》、《本草拾遺》、《長物志》、《夢溪筆談》等等均有和香有關的內容,或是香材,或是香具器物擺放使用,此處不再贅述,以後慢慢道來。

今人書籍,也有幾本推薦:

首先是揚之水所著《香識》,老太太研究香已經很多年了,這是主要的幾篇論文的合集,比如宋代香爐、沉香、薔薇水的研究,講得深,不是入門讀物。有的文章成文比較早,現在資料要豐富一些,所以值得商榷的也多了幾處。

孟暉女士寫了超級多的專欄文章,這本《畫堂香事》算是香方面文章收錄得比較全的了,除了熏香,還講了香食、香串、澡豆等和香有關的趣事,寫得比較淺顯易讀,是理想的閑書。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孟女士的治學態度,在新作文章中會主動承認過往研究的謬誤,坦陳古人生活之豐富和今人研究之貧乏。

唯一的遺憾是,上述二位,只是寫寫文章,實際並不玩香,所以相關的內容,只算得是紙上談香。

另外再推薦孫機老先生出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可以從傢具看香幾,從紡織和玉器看香囊,從煉銅看宣德爐,從瓷器看宋代香爐源流,換個思路理解香。

此外還有劉良佑、傅京亮等人的著作,屬於進階閱讀的選擇,是否能作為「經典著作」予以推薦,我持保留意見。

著作就說到這裡,下面說和香有關的故事,我理解題主既想將香文化當做一個興趣好好加以研究,也想為了飯局攢個段子或者把妹多個噱頭,所以我還是直接講段子吧。

比如漢代流行的「雞舌香」,就有好玩的故事,百度百科上有網友寫得特別好,我就不重新說一遍了,編輯了一下,貼到這裡來,有刪減,原文請見:雞舌香_百度百科
標題黨:諸葛亮口臭嗎?

《三曹集》中《魏武帝文集》曾有尺牘(尺牘也就是信)一封:與諸葛亮書。其文曰,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當年讀及此段,頗為好奇,歷史上曹操居然給諸葛亮寫過這麼一封信。那麼雞舌香是何物?曹操是何時送的這樣東西?為什麼要送此物呢?可惜查遍相關的三國後漢資料,都無記載。後來時日長久,也就不太在意了,只是始終不解其意。

近日去三國論壇,偶見談及此事,有人得出結論,諸葛亮口臭,讓洒家大跌眼鏡。於是好奇心起,重又翻起這段舊案,居然小有所得,周末稍作整理,與大家分享。

據本草綱目記載,丁香,釋名:丁子香、雞舌香。氣味:辛、溫、無毒。

因為其形似丁字,所以稱之為丁香,丁香也分公丁香,母丁香,母丁香就是所謂「雞舌香」,其香無比,古人曾用其治療口臭。當然,不是把丁香花直接使用,所謂「雞舌香」,其實是一種已經加工好的香料。

那麼看起來這個神秘的雞舌香並不神秘,而且是自古以來醫家常用之葯,但是真的就可以據此推論為諸葛亮有口臭了嗎?言之尚早。

據漢書記載,漢代的尚書郎向皇帝奏事時,要口含雞舌香,以使口氣氛芳,風雅如此。也就是說,當時的雞舌香是朝臣日常性的用品,甚至還是一種禮儀了。

據蔡質(三國里那個大文學家蔡邕之叔)編寫的《漢官儀》文中,即有對尚書郎在宮廷禮儀的規定,尚書郎要「含雞舌香伏奏事」,這樣一來,真正把口含雞舌香寫進了宮廷禮儀制度之中去了。

可見,口含雞舌香,是在朝為官,面君議政的一種象徵。

那麼曹操為何要向諸葛亮送雞舌香,就不難理解了,這是一種暗示,就是在說,我曹操希望能和你諸葛亮一同為漢家天子效力,口含雞舌香,同朝為官。不得不承認曹操是個聰明人,他很想得到劉備身邊的能士,可是他不直接說,他就送五斤雞舌香,以此來向諸葛亮示好,以表招賢納士之意。

和小說相關的故事也很多,《紅樓夢》、《西廂記》、《金瓶梅》裡面都有用香的情節,摘抄一小段《紅樓夢》:

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語 意綿綿靜日玉生香
寶玉總未聽見這些話,只聞得一股幽香,卻是從黛玉袖中發出,聞之令人醉魂酥骨。寶玉一把便將黛玉的袖子拉住,要瞧籠著何物。黛玉笑道:「冬寒十月,誰帶什麼香呢。」寶玉笑道:「既然如此,這香是那裡來的?」黛玉道:「連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柜子裡頭的香氣,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寶玉搖頭道:「未必,這香的氣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餅子、香毬子、香袋兒的香。」黛玉冷笑道:「難道我也有什麼『羅漢』『真人』給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沒有親哥哥親兄弟弄了花兒,朵兒,霜兒,雪兒替我炮製。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罷了。」
寶玉笑道:「凡我說一句,你就拉上這麼些,不給你個利害,也不知道,從今兒可不饒你了。」說著翻身起來,將兩隻手呵了兩口,便伸手向黛玉膈肢窩內兩肋下亂撓。黛玉素性觸癢不禁,寶玉兩手伸來亂撓,便笑的喘不過氣來,口裡說:「寶玉,你再鬧,我就惱了。」寶玉方住了手,笑問道:「你還說這些不說了?」黛玉笑道:「再不敢了。」

此外,我覺得從書畫的角度講講故事也是不錯的,舉幾個例子,不加說明了,可詢度娘。

陳洪綬《斜倚熏籠圖》

李公麟《西園雅集圖》,關於這個,詳見專欄文章:
「香Club」 一千年前的焚香雅集 - 人間香事 - 知乎專欄

黃庭堅《制嬰香方帖》


故事太多,難得一一點來,先斟一鍾請君試嘗:
———————————————————————

謐字長深。母賈午,充少女也。父韓壽,字德真,南陽堵陽人,魏司徒暨曾孫。美姿貌,善容止,賈充闢為司空掾。充每宴賓僚,其女輒於青璅中窺之,見壽而悅焉。問其左右識此人不,有一婢說壽姓字,雲是故主人。女大感想,發於寤寐。婢後往壽家,具說女意,並言其女光麗艷逸,端美絕倫。壽聞而心動,便令為通殷勤。婢以白女,女遂潛修音好,厚相贈結,呼壽夕入。壽勁捷過人,逾垣而至,家中莫知,惟充覺其女悅暢異於常日。時西域有貢奇香,一著人則經月不歇,帝甚貴之,惟以賜充及大司馬陳騫。其女密盜以遺壽,充僚屬與壽燕處,聞其芬馥,稱之於充。自是充意知女與壽通,而其門閤嚴峻,不知所由得入。乃夜中陽驚,託言有盜,因使循牆以觀其變。左右白曰:「無餘異,惟東北角如狐狸行處。」充乃考問女之左右,具以狀對。充秘之,遂以女妻壽。
———————————————————————
這段韓壽偷香的故事出於晉書·賈充列傳,講的是晉惠帝的老丈人賈充之女賈午喜歡上了他爸的秘書韓壽 ,每回小韓同學上家來都要趴在窗子上一直瞅一直瞅。她家小丫鬟看不下去了就跑去告訴韓壽我家小姐宣你好久你造不, 韓同學一聽感動壞了立馬翻牆頭往人家姑娘屋裡鑽。 一來二去這兩人私訂了終身。賈大小姐為討好情郎偷了皇上御賜的西域奇香給韓同學玩 。沒想到這香放身上幾個月味道都不散,結果被家長抓個正著。這個就是「偷香竊玉」中偷香的來歷了。


偷香性,竊玉心。年輕人的事,能叫偷么。


關於中國香文化的經典著作

1、《陳氏香譜》 南宋朝陳敬撰

《陳氏香譜》翔實記載了香品產地、宋代及以前社會用香概況,香葯與熏香配方、香料的炮製和收藏方法,收錄了與香有關的文人創作。

裡面的熊朋來作的」原序「個人認為可以認真閱讀,從中可以獲得很多古時用香的文化和知識。

2、《香乘》明朝 周嘉胄

作者賞鑒諸法,旁徵博引,累累記載,凡有關香葯的名品以及各種香療方法一應俱全,可謂集明代以前中國香文化之大成,為後世索據香事提供了極大的參照。

裡面有一篇《 晦齋香譜序》,個人其實蠻喜歡的。晦齋香譜序 - 知乎專欄

" 香多產海外諸番,貴賤非一,沉、檀、乳、甲、腦、麝、龍、棧,名雖書譜,真偽未詳,一草一木乃奪乾坤之秀氣,一 干 一花皆受日月之精華,故其靈根結秀品類靡同。"

3、《紅樓夢》清 曹雪芹

其實紅樓夢中有很多用香的場景和知識,有興趣的可以研究。

例子:

  1. 第十八回,元妃省親大觀園時,彼時園子里「各處帳舞蟠龍,簾飛彩鳳,金銀煥彩,珠寶爭輝,鼎焚百合香,瓶插長春之蕊……」
  2. 第四十一回,劉姥姥醉卧怡紅院時,誤闖了寶玉的房間,趁著酒意在寶玉的床上小鼾了一會兒,後來襲人發現後為了掩蓋氣味,【忙將大鼎內貯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
  3. 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里講到元宵節之夜,賈母在花廳里擺了十來桌宴席,每一席旁邊設一幾,几上設瓶爐三事,焚著御賜百合宮香
  4. 第六回劉姥姥一進大觀園經周瑞家的引薦,去見鳳姐兒。進門只見「鳳姐兒家常代著秋板貂鼠昭君套……手內拿著小銅火炷兒撥手爐內的灰。」 ,

這裡講的是手爐,其實這種手爐古玩市場上還是蠻多,有興趣的可以淘貨,冬天絕對秒殺電熱寶。

  1. 第七十三回中笨手笨腳的「傻大姐」在大觀園裡的假山後面撿到了一個"五彩綉香囊」,「其華麗精緻,固是可愛,但上面繡的並非花鳥等物,一面卻是兩個人,赤條條的盤踞想抱;一面是幾個字」

4、日本的《源氏物語》

《源氏物語》的用香場景介紹應該比《紅樓夢》還要多,著作中很多人名都是以熏香命名的,對於「熏衣香」、「制香」、「賽香會」都有很多的描述。


關於典故,樓上都作了詳細的回答,不再複述,只是稍作補充

1、黃庭堅的《香十德》,黃庭堅在中國以詩詞書法著稱,《香十德》知道的人不多

《香十德》後被一休禪師推介,廣泛流傳於日本香界。


不知道香妃算不算。。。(︶︹︺)


一、著作
《香譜》 附目錄

2、陳氏香譜
3、香乘其中不乏各種香的製作、配方等。。。圖太多就不一一上傳了


說個一群名人推崇的香吧~
黃太史跋云:余與洪上座同宿潭之碧湘門外,舟中衡獄花光仲仁寄墨梅二枝扣船而至,聚觀於燈下。余曰:只欠香耳。洪笑發谷董囊取一炷焚之,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怪而問其所得,云:東坡得於韓忠獻家,知子有香癖而不相授,豈小鞭其後之意乎。

簡單翻譯下:我與洪上座一起投宿於潭州碧廂門外的船中,衡州花光山的仲仁長老,寄兩幅墨梅的畫,敲擊船舷送到,大家聚集到燈下觀賞。我就說:「只是欠缺香氣了。」洪笑了笑,拿出香囊,取出一炷香熏焚,香氣好像天氣初冬,天剛亮的時候,走在孤立的山野和籬笆之間,驚奇而問「從何得到?」回說:「東坡從韓忠獻家得到的。知道你有嗜香的癖好而補給你,豈是小罪而已?」

附上香譜:
黑角沉半兩
丁香一錢
鬱金五分(麥麩炒令赤色)
臘茶末一錢
麝香一字
定粉一米粒(即韶粉是)
白蜜一盞。
右各為末,麝先細研,取臘茶之半湯點澄清調麝,次入沉香,次入丁香,次入鬱金,次入余茶及定粉共研細,乃入蜜使稀稠得宜,收沙瓶器中,窨月余,取燒久則益佳,燒時以雲母石或銀葉襯之。

附:
1、韓忠獻公琦

2、蘇軾

3、黃庭堅


我在我們學校的圖書館看過一本叫做《香典》的書,很厚、可能有你需要的答案,只是一個建議


說起香。
想起漢武帝的李夫人了,漢武帝當年思念過世的李夫人,用了返魂香,得以一見李夫人倩影。
以下來自百度百科。
1簡介
返魂香。斯靈物也,香氣聞數百里,死屍在地,聞氣乃活。
這是《十洲記》上記載的一段異聞,傳說雖有誇大之處,但返魂香去腐生肌的奇效確實無葯可敵。
其實返魂香最早的傳說來源於中國古代漢武帝時,西域月氏國貢返魂香三枚。大如燕卵,黑如桑椹,據說燃此香,病者聞之即起,死未三日者,薰之即活。 (詳情見東方朔《海內十洲記》《漢武帝內傳》)
2歷史記載
中國與西部地區及中亞、西亞和歐洲各國的醫藥文化交流,秦漢時主要靠陸路交通。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奉命領百餘人出使大月氏,歷時13年,於漢武帝元朔三年(公元126年)返回長安。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3年),張騫再次奉命,以中郎將的身分率領300餘人,至烏孫國,他又派出許多「副使」分別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波斯)、條支(約在今阿拉伯地帶)、黎軒(約在今土耳其境內,或說是大秦羅馬帝國)等國。於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回到長安。從此,西域各國的使臣也紛紛來訪。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拓寬了中原與西北、西南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渠道,形成了馳名中外的絲綢之路。當時「中國絲織品是各地最需要的,至少佔中國出口商品的90%;剩下的10%包括肉桂、大黃和優質鐵。作為回報,中國也得到了各種物產,如來自中亞的毛皮、毛織品、玉和牲畜、來自波羅的海的琥珀,來自羅馬諸行省的玻璃、珊瑚、珍珠、亞麻布、羊毛織品和黃金。其中黃金占首位。」((2)〔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8年中譯版,第183-184頁),隨著絲綢之路的開拓、發展、中西方經濟文化的頻繁交往、西域的安石榴、胡桃……、蘇合香、茉莉、酒杯藤子(食之消酒)等藥用植物和一些入葯的動物、礦物也相繼傳入中國。漢武帝時,月氏國曾派使臣渡過弱水。向漢朝貢返魂香,據《漢武內傳》所載:返魂樹狀如楓、柏,花葉香聞百里。采其根於釜中水煮取汁,煉之加漆,乃香成也,其名有六:曰返魂、驚精、回生、振靈、馬精、卻死。凡有疫死者,燒豆許熏之再活,故名返魂香,郭憲的《洞冥記》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郅支國貢馬肝石百斤。常以水銀養之,內至櫃中,金泥封其上。……如今令馬肝石春碎以和九轉之丹,服之彌年不譏渴也。」反映當時中外醫藥交流的史事。
當時中國正是香料貿易繁盛時期。由於有了真正的香料,使武帝時的香事變得格外繁盛起來,後世野史筆記屢稱不絕。什麼焚「月支神香」解除長安瘟疫(《香乘》卷8),燔「百和之香」以候王母(《漢武外傳》),用東方朔「懷夢」香草在夢中與李夫人相見,直至燒「返魂香」使李夫人還魂。 日本的返魂香記載 至於日本為何有「返魂香」一詞,是因為當時中日兩國之間在香料的貿易中把這個傳說帶到了日本,日本很著名的一書《源氏物語》中也有記載。
《源氏物語》)第48回選段——
天近黃昏時,陰沉沉,雨凄凄,北風呼號,落葉飄零。大女公子躺於床上,浮想翩翩,神情優雅無比。她身著白衫,秀髮光艷,雖久不梳理,但紋絲不亂。久病以來,臉色微微蒼白,卻更顯清麗動人,須得那情趣之人來欣賞這楚楚哀愁之態。狂亂的風聲驚醒了晝疫的二女公子,她坐起身來。但見像棠色與淡紫色的衣衫絢麗異常。她面呈暈紅,嬌艷無憂,對姐姐說道:「我適才夢中見得父親,他愁容滿面,正在此四周環顧。」大女公子聞之又是悲傷,說道:「父親逝去,常欲夢中相見,卻從未夢得。」於是兩人面對而哭。大女公子想:「近來我對父親日夜思念,或許他的靈魂就在此處,也不得而知。我極欲伴了他去,但罪孽深重,不知行否。」竟在計慮後事了。她渴求中國古代的返魂香,希望與父親靈魂相見。
相傳一共有三塊返魂香,每塊呈橢圓形、黑亮色。
蜀香堂返魂香
蜀香堂
巴山蜀水,毓秀鍾靈之地,大慈葯市響譽古今,皆因無川不成藥。更有川葯之香魂,與蜀宣、蜀綉、蜀錦並謂蜀寶的古蜀名香,以巴蜀濃郁的韻味自成風格,考籍究源,祥雲繚繞、南絲綢之路貫徹印藏,籍川蜀流達長安;紫氣氤氳、青城道教的悠久歷史賜予蜀香神秘內涵,蜀香堂濟世道人遍尋蜀都市井,拾遺民間坊藝而成之香,曾為漢唐以往文人騷客、士人商賈出川必攜的饋贈佳品,巴蜀歷代朝貢珍品。
特別精心研製的道教《齋醮》系列,《茗香》系列,《怡養》系列,《蜀風》系列,均為【華藏香堂】旗下蜀香堂濃郁風格的考究香品。
返魂香
一爐既騰,諸真洞鑒,各尊法旨,不可稽延。
香是道教齋醮法壇的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香聞達十方無極世界,靈通三界,是通真達靈的信物,道經中多有記載。。
幽事齋譙時,以焚香攝召亡魂,有謂:「一炷明香通信去,五方童子引魂歸」。全真儀範中有「一炷返魂香」,及 「三炷返魂香,飄渺通十殿……」此香為超薦召魂引靈齋譙不二之選香品,也是俗常清明掃,中元祭祖之天真好香。


故事?我說一個現代的吧。
西元2015年3月,河南周口淮陽,伏羲陵廟會。進入廟會的路口都由當地縣委扯上調幅:禁止燒80厘米以上的高香。


香文化的範圍太廣,實在不知從何答起,這裡講幾個有關香囊的傳說,也算做湊趣,博大家一笑。
香囊的出現,是用香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其中也夾雜著文化的傳承,但是,香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是何人讓香囊出現,直到今天史學界也還沒有定論。不過傳說中,倒是有很多關於香囊的故事。
傳說一:
安史之亂髮生後,唐玄宗帶著楊貴妃等人倉皇向西逃去,逃到馬嵬坡的時候,六軍不發無奈何,唐玄宗殺死了楊貴妃,讓她獨自承擔釀成國家戰亂的責任。楊貴妃被絞殺後,屍體被葬在當地。待到收復西京以後,唐玄宗派人悄悄將她的遺體遷葬回來。挖掘屍體的人發現貴妃的遺體只剩下一具白骨,唯有臨死時佩帶在胸前的香囊還完好無損,他把香囊取下回去復明。此時已經是太上皇的玄宗見到香囊睹物思人,想起當年驪山歌舞的歡樂情境,嘆息如今所愛之人只留下眼前這隻香囊!他把香囊裝入衣袖,不禁老淚縱橫,傷心不已。詩人張祜感嘆此物此事,寫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詩:「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誰為君王重解的,一生遺恨繫心腸。」(看到這個傳說就想到「雨霖鈴」)
傳說二:
《晉書·賈充傳》中記載了賈充的小女兒賈午與香囊的故事。賈午愛上了賈充的幕僚韓壽,兩人幽會時,賈午贈給韓壽一個西域香料做成的香囊。結果,賈充聞到了韓壽身上香囊的味道,便猜到是小女兒賈午看上了韓壽。他猜到了事情的緣由以後,不但沒有責怪女兒和韓壽,反而讓女兒嫁給韓壽,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
傳說三:
潮劇的《香囊記》膾炙人口。范家天一閣是一個封建禮教制度森嚴的地方,這裡有一個愛書女子短暫的一生和她的期盼。錢綉芸,一個愛讀書的女子,托舅父丘鐵卿做媒把她嫁進范府,卻不料新婚之夜新郎卻找不到了。因喜愛讀書,她擅闖范家的書閣,被公公當面斥責。丈夫無心家室,每天流連花街柳巷。范家又有族規:女子禁止登樓。天一閣所在的一層有重重門鎖,錢綉芸只能站在高牆下面,望穿秋水,卻不能進去讀書。丈夫嫌棄,家翁惱怒,忍辱負重,終日鬱鬱寡歡。就這樣煎熬了三年,錢綉芸秉燭自焚,一把火燒掉西廂,化身香囊,讓後人嘆息不已!


周嘉冑的 香乘 典故卷 足以解惑。


推薦閱讀:

TAG:香水 | 傳統文化 | 香料 | 香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