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誰更包容?


就評論區的問題統一回復。首先要看題,問的是誰更包容。不管朱老四編完書之後是怎麼處理的,這並不影響《永樂大典》的包容性;還有我不想引戰,但農家樂喜歡禁書也不是啥新鮮事,這也沒啥好撕的了。
2017.9.20
~~~~~~~~~~~~~~~~~~~~~
謝邀。反對樓上答案。先簡單地回答一下,《永樂大典》誠然為面子工程,但它包容萬象,忌諱較少,被篡改的也僅為洪武,建文兩朝史料,幾乎沒有對中國傳統文化典籍進行破壞;而《四庫全書》是清王朝統治者對於文化的審核和篡改,被篡改和銷毀的書籍記十萬冊,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明季史料嚴重不足,眾說紛紜,撲朔迷離,乃至近代人稱為修四庫乃是對中華文化的一次閹割,如此修書,書乃絕矣。


原來把武功秘籍一通胡改然後大力傳播居然是大大的功勞了
那我還是看永樂大典吧 至少不會走火入魔


歷史意義不停,沒有包容,只有更進步


永樂大典包容性更大。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包羅萬象,包括那些傳統儒家所不容的所謂正典的各種文化現象。對後世對中國明朝以前的研究有很大的意義。
而四庫全書,是乾隆要編的,乾隆是按照中國傳統儒家所謂的正典編的,所以沒有包羅萬象的容納性。而且,乾隆還燒毀15萬冊圖書,以保證自己統治,對文化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


成祖一部書編完了,收了不少孤本,然後密鎖宮中,不許外人觀看,名義上雖未毀禁,但除皇家外,外人無書可觀,與禁毀何異?可以說,明朝不亡,這些孤本就與世人無緣。乾隆雖為人刻薄,好大喜功,但好歹抄了幾部放在江南供學子查閱、抄寫,只是禁止帶離藏館借閱。雖然主觀上都有好大喜功的主因,但在這點上,乾隆略勝一籌。
——————————————————————————————————————————

有人說「不能因為某些書沒有流傳下來就否認它們在當時的影響」,可最大的問題就是,永樂大典,在修書的當時,以及接下來明朝滅亡前的二百多年,收錄的宋元孤本皇家以外的人是無法閱讀的。這在當時的影響,就已經很惡劣了,只不過不及對後世的影響那麼惡劣。要知道書的價值在於傳播知識、文化、思想等人類思考的結晶,可連讀都讀不到,如何傳播,它的價值何在?它與茅坑裡的廁紙有何差異?這不是毀,那什麼是毀?一個把自私自利的想法貫徹到極致不與任何人分享的書,還真比不上一本可以和別人分享的書,哪怕那是炫耀似的分享。你現在之所以還能看到永樂大典里的一些書,最大的原因不是明成祖皇恩浩蕩,而是因為明、朝、滅、亡、了。
——————————————————————————————————————————
爺把評論暫時先關兩天,其一,周末要和幾位廣東本地的朋友喝茶聊天,爺得保持好心情,不能怠慢了朋友。其二,那些在評論里罵人的,還私信騷擾謾罵的,爺看著煩了,也懶得搭理了,跟丫們說點四庫方面的事,咱們意見不同正常,可以拿出實打實的材料辯一辯誰對誰錯。這可好,除了干劈情操,就是扣帽子罵人,問丫們證據,就撒潑打滾反正就是拿不出來,丫們當這是明朝吧朱棣吧了吧!知乎沒人慣著丫們,說丫們對牛彈琴都是客氣的!為一句稍勝一籌就能吐三字經,丫們可真有情操,真不愧是「偉大「」文明」的民族,跟落後的「滿遺」不一樣啊,連國罵都不會。那些噁心到掉渣的回復爺都給刪了,看著噁心,毫無營養。


《永樂大典》共採集、收納元及明本書籍七至八千種。
《四庫全書》總收納書籍3500餘種。全國上報、可考全毀書籍2452種,抽毀402種。不包括諸如「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這樣的篡改。
不言而喻。


《四庫全書》
《永樂大典》是形象工程,編的很快,收上來就抄,永樂多次敦促加快腳步,修好了,就深鎖皇家內院,永樂在修好後,也就不聞不問了,作為篡位皇帝,永樂拚命證明自己的合法性,想要創造所謂的文治武功。永樂大典,就是這樣的面子工程,於國於民無意義,修好之後看作用,沒有起到任何一個作用。這樣的故事在明代還有,明景帝修書,後來英宗複位,也廢了他弟弟休的書,自己修,不像讓弟弟享受修書的美名。古代修書帝王,是作為文治大帝的一種表現,四庫全書是經過多方修正,分藏各地,有利於文化的傳承,和大型圖書館作用。永樂大典沒有起到圖書館作用,完全作為永樂的面子工程存在,乾隆的四庫全書雖然目的也是面子為主,但是,實用性大大強於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全書22,93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長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
四庫全書: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現存4部文淵閣本,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文溯閣本,現藏甘肅省圖書館
文津閣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文瀾閣本,現藏浙江省圖書館
(不過有人說是三部半)。
要比較請各位大觸。先把這接近12億字的兩套不說精讀。最少大概看了再評價咯。而不是人云亦云。


溪流和大海的區別


永樂大典若能重現於世 將是中華文化徹底復興之時


我覺得,想要篡改一本書,應該比重新寫一本新書更難吧?畢竟書的思想是一脈的,不會因中途個別字句被改就面目全非。其次,就算是再怎麼洗腦,政府也不可能完全控制民眾思想,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朝鮮也不全是信鑫胖的,只是沒能力反抗而已。還有,大家糾結於秦始皇坑儒文化斷層。我想問一句,漢文化是不是在秦後?永樂大典是不是也是焚書之後修的?焚書之後尚能有如此強大文化,是不是意味著,文化是積累著發展的而不是寄生在某一本特定的書上?有人說滿江紅等作品被篡改了,說實話,一口一個韃子,胡擄,夷狄,說你你喜歡聽啊?何況是皇家。所以修改個別詞語,並沒有影響作品完整性,只是更尊重些,文雅些。就好比「我去年買了個表」就比原句文明些,但是大家都知道什麼意思。所以,四庫全書毀書並不是什麼天塌了一樣萬劫不復的事情,當然清政府做的也很毒。我認為書的意義是讓人讀的,修了不讓民眾讀跟修書時刪刪減減是一樣惡劣的,甚至更甚(參考修大典收集書的方式)。清政府能用滿漢雙語,意味著他不是與中原文化對抗的,而是希望漢文化能留下滿族的痕迹,根本上還是尊崇主流的。很多時候,大家的爭議焦點根本不在兩「本」書上,而是建立在對明朝漢室正統衰微的不甘心與對少數民族清政府的不滿之上的。滿人屠殺註定在歷史上有一筆惡名,但把中華近代的遭遇歸咎於清政府一家,也不過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的小孩子脾氣,甚至是不懷好意。所以先把留傳下來的書讀讀,秉著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思想,批判傳承文化,才是正道。假如連書都不讀,焚書否,毀書否,與咱們有嘛關係?多說一嘴,大家今天所有能舉出來的反例,恰恰證明了四庫全書沒毀的體無完膚,不然,你從哪找的證據呢?


說實話永樂必然也不會讓歌頌蒙古統治者的書留下,每朝每代修改前朝史書是很正常的,從沒有絕對客觀的書,看你屁股坐在哪裡了。


四庫全書都快失去學術價值了。
岳飛版《滿江紅》: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乾隆篡改版《滿江紅》:壯士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
胡虜、匈奴在清朝是禁詞。
除此之外,很多詩詞都被篡改,包括辛棄疾。。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的人願意購買實體書卻不喜歡買電子書呢?
有哪些精短(千字左右)故事集性質的書值得推薦?
有哪些介紹海洋魚類方面的書籍。?
有哪些十分驚艷的書值得推薦?
你是否曾經被一本書所改變與(或)感動?甚至被改變人生觀?

TAG:明朝 | 書籍 | 清朝歷史 | 歷史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