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很多城市一下暴雨就被淹?


歸根到底是中國近三十年城市化穩步推進,建成區對地表徑流改變太大,以前建設的雨水管網無法滿足(也沒有預見到)當前的排水需求,就會在低洼地帶首先爆發(比如悲催的我校)。

——————
詳細解釋:
城市鋪裝路面透水性比自然覆蓋差。上過景觀水文課,用過rational method的同學都會很熟悉下面這個表。

(自己老課件一個hydro lab作業的計算數據)

其中c叫做徑流係數(runoff coefficient),即多少百分比的雨水會形成地表徑流,1表示完全流走,0表示完全下滲。這是非常粗糙的工程經驗估計,更精確應當實測採集地表和下墊面數據用SWMM等軟體來模擬。

因為滲透率情況不同,如下圖所示,一場很短的暴雨下來,原來的自然狀態出現的洪峰流量會小很多(橙色),所以會時間形成一個很高的洪峰量(藍色)。

(設計課邀請的水文工程師Robert Ward課件中用過的一張示意圖,沒有記錄來源)

不透水鋪裝路面不僅滲透率差,而且要命的是水流速度還更快,導致藍色峰更早一些。故此,城市化鋪裝不僅改變了系統的洪峰流量,還改變了系統的歷時,即最遠點到達匯水的時間=系統到達洪峰的時間。

故此,在城市中,變得更高的洪峰排水壓力會在更短的時間迅速集中到城市雨水管網。

(設計課邀請的水文工程師Robert Ward課件中用過的一張示意圖,沒有記錄來源)

匯水的洪峰也就迅速在下游疊加放大。隨著系統變大,洪水風險到下游就是幾何級數地增加。所以城市下游的壓力會非常大。

(IWHR王虹老師2013年的講座&<美國城市雨洪管理&>)

隨著城市化推進,建成區拓展,集中排水下游管網負荷增長迅速。這樣,幾十年後大系統的管網就會非常容易超載。

所以,目前雨洪實踐認識到僅僅依靠管網是不行的,需要各個系統一起來完成,這就是海綿城市。從中小系統看,優先就地解決減輕下游管網負荷,第一英寸下滲,第二英寸儲存。

說到儲存就再多說幾句。美國很多州採用的一個政策就是要求建設前後洪峰流量不變。這就要求設計實現第二張圖中黃色的線。黃色線就是通過設置一個detention(調蓄水池)實現時空調蓄,減輕洪峰時期對下游管網的壓力,錯過洪峰期再排掉。

有了小系統的就地滲透和調蓄水池來調節洪峰流量和時間,新建設用地對中大系統管線規劃的衝擊就會小很多,可控很多。我們可以看見,美國的雨洪實踐從非集中排水到高效的集中管網,又開始向就地優先的非集中排水回歸。

(IWHR王虹老師2013年的講座&<美國城市雨洪管理&>)


不請自來。
城市下水管道分為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和雨水污水管道。 新規劃的新區一般都是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獨立,而老城區通常都是只有雨水污水共用的管道。

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排水功能和排水方向有所不同。污水管道是收集生活污水(即廁所廢水和廚房廢水)和工業廢水等,所以不能直接排向城市內河,必須直接排向污水處理廠。與此相對的,雨水管道主要是收集雨水,除開下雨初期或者一些酸雨地區流入雨水管道的水質較差,大部分進入雨水管道的雨水水質較好,所以可以不進處理直接排向城市內河。

1:污水的排放是有規律的,是可以掌控的。特別在城鎮居民早上起床早飯前後,午飯前後,晚飯前後。所以污水管的管徑只需要能滿足高峰時段的污水排放就可以。比如揚州城區不到100w人口,中期規劃滿足二十年內200w人口的污水排放的高峰就足矣。污水管就一直做的不是那麼的粗。多年以來都是如此。 我國《室外排水設計規範》規定:污水管道在街坊和廠區內的最小管徑為200mm,在街道下的最小管徑為300mm。
2:雨水排放是極其不規律的。儘管大數據能得出數十年的年均月均日均時均降水量。但是同年份雨季和旱季不同,年份不同雨季不同。同年份雨季,有無颱風影響也不同。同一城市同一時間,東區和西區降水量也不相同。颱風熱帶風暴來襲,每每都能刷新當地的歷史降水量。短時暴雨的降水量更是驚人,會直接導致雨水管道超出負荷。雨水排不掉,之後雨水「倒灌」。造成路面的士變小船,巴士變航母。
3:雨水管道管徑直徑通常在300mm到2000mm之間,污水管道管徑通常在300mm到500mm之間。
雨水管道最大截面是污水管道的16倍!!!

這下知道雨水要是走污水管道得有多麼的便秘了吧。

雨污分流之後,雨水不再走污水的管道,直接通過大直徑管徑雨水管道排向內河,被淹概率就會更小。
--------------------------------------------------------------------------------------------------------------------------------------------
6月底颱風來襲, 南京24小時降雨204.1毫米,不僅是今夏最強降雨,還是6月歷史上單日最強降雨,且南京6月降雨已經超越歷史同期極值。」按照南京市氣象局對六月初那場暴雨的形象化換算,整個六月南京被澆了大約41億噸的水,相當於大約675個玄武湖。而800萬的大南京人民在這個六月,相當於每個人在被大約512噸的水沖了個爽快。「


謝邀,
我不是專家,不過我猜答案是和城市排水系統有關係的。排水系統較老,較弱的城市更加容易暴雨被淹。因為暴雨時,雨水量超過排水系統的承載能力,或者因為排水系統被某物堵塞。

還有一種原因,在我老家很常見。我老家建在一塊填海地(原來是屬於動態海潮濕地,後來被改造成填地)。如果在海潮循環屬於高潮階段發生暴雨,土地的吸收雨水能力就是很弱。

還有一個原因。城市的大部分地面是屬於impervious surface (不可滲透的地面),比如水泥。自然的地面(比如草地,土地)容易吸收雨水,但水泥地面就不會。


坐標昆明,因為參與過城市河道治理工程,對這個問題有一點認識。

我同意 @Matt Hartzell 關於城市排水系統承載能力的猜測。還可以補充另外一點原因,我不知道是否具有普遍性。

在城區擴建之前,房屋密度比不上現在,承擔排洪功能的主要是貫穿城市大街小巷的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溝渠,當然還有許多人工鋪設的管道。近年來城市大興土木,可能是水行政主管部門不曾注意到地產開發過程中對原先大大小小河道的規劃保護,我們在進行現場踏勘時候,發現河道找不到源頭。也就是說,原先通暢的河道,由於幾年的時間內沒有水,房地產開發商在建設過程中便忽視了它在排洪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直接把河道填平,於是完整的河道被分成了一段一段又一段。理所當然,在遇到連續的強降雨時,找不到「路」回家的雨水只能去小區里、馬路上、地下車庫……於是上面新聞中的場景就出現了。

短期內解決這個問題,無論是資金,還是實施難度,都會讓人搖頭。


謝邀
小到地庫大到市政 暴雨都是這些工程的照妖鏡
地下工程 是最花錢 又最不容易顯功績的部分
能省則省 能偷則偷 能賴則賴
以前的歷史遺留問題
短期不可能全面改善 只能先從領導家和領導家門口的路開始
如果你家沒有積水 請對開發商和物業說聲謝謝
雖然原則上這是應該的 但也是你的福氣
這年頭 有底線 得贊!

要問為什麼會這樣
無非就是管徑小了 泵不能啟動 功率不夠等等


瀉藥。

沒想到這麼陳舊的問題也能有一百多關注,要麼是你們給水排水的課程需要,或者是……你們真的對這個問題感興趣……?

環境工程或給排水的在校大學生其實很容易知道問題的答案,老師或多或少都會在水污染控制工程或者水質工程這兩門課上講一講。

我就把我知道的一些粗淺的原因分享一下。其他答案還沒有細看,如果有重複的部分請見諒。

======================================================================

城市一下暴雨就會被淹,其實有一個比較學術的名詞——城市暴雨內澇。


試想一下,昨晚上還和女朋友在你的寶馬車裡交流了一下有關生物遺傳學的實踐經驗,結果昨晚一場大雨,今天一出門發現愛車變成了小船飄在車庫裡……這是誰的鍋?物業?市政?老天?


其實他們都有責任。


不廢話了,上圖

以上是一篇論文裡面列舉的學術上的幾大因素,當然我知道你們是很不喜歡看這些的。


我就用比較粗淺的語言解釋一下


1. 老天不給力——下雨下太多

沒錯,近幾年的雨確實是比以前多了。

為啥呢?溫室效應、城市熱島效應……這些聽起來很牛逼的效應全都指向了一個結果——變熱了。

那變熱了會怎樣?這可不是多吃兩根冰棍兒、空調調低兩度就能解決的。變熱了就會導致——氣候反常。簡單解釋就是,熱了,水蒸發量多了,雲裡面的水汽多了,雲受不了了說老子太撐了吃不下了,它就吐了。它吃得越多,吐得越頻繁。而且城市裡還TM比村兒里熱(熱島效應),城市上空的雲有一句MMP要講,所以城市裡更容易產生極端天氣,降雨更多。


2. 城市吸水能力變弱了

從前呢,有兩個村兒,趙村和李村,地理環境差不多,下的雨一樣多,夏天也都那麼熱。出門兒就是黃土路,房前屋後都是樹。突然有一天,趙村被ZF選中了當首都!握草!城市化改革開始了,黃土路都變成了柏油路,房前屋後的樹全都砍了,把地空出來找人傻錢多的投資商蓋樓,小平房都推了改建商品房。連村口兒的公共廁所都改成希爾頓大酒店了。人們紛紛感嘆,姓趙的就是牛……而李村運氣就比較差,緊挨著首都,不僅沒有借光,反而被「處處以首都優先」給造得一年不如一年。還是黃土路,全是樹……

直到有一個星期,下了兩場大雨,一場三天,一場四天。趙村的高樓大廈全都被淹了,柏油馬路基本上是泡在水裡了,希爾頓酒店30層的大樓只能看見樓頂的避雷針了,剩下的全泡水裡……而李村則沒有受水災困擾,只是村民們褲腳上的泥變多了……

為啥呢?原來呀,黃土路和那些樹,別看平時不咋地,一下雨,他們既能把雨水吸進去(滲透係數較大),還能存起來(下滲作用),也能讓雨水在地上流的慢一些,不至於聚集成小河流似的水流(綠地和泥土的徑流係數遠小於混凝土)……

這就是城市下墊面硬化率和不透水性程度的增加導致的城市內澇。

3. 城市規劃和建設的鍋

簡單地說就是,計劃不如變化快(規範設計標準偏低,沒有預計到城市化的發展速度)。上個圖

PS: 這個XX年一遇就是你們想像中的「百年一遇」的類似用法,術語叫「重現期」,簡單解釋就是,X年一遇這個X越大,雨量越大,設計標準越高。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設計一刀切——城市中容易積水的地方(中心城區、下沉式區域)和其他地方都是一個標準。那住在高處的居民剛看見地上的水坑,低處的居民就已經在水裡游泳了……沒辦法,這一規範直到2014年《室外排水設計規範》中才正式修訂,而大部分城市用的排水管道還是零幾年、九幾年、八幾年造的……


3. 填湖填河,水沒地兒排。

還是城市化原因導致的——各大城市的水系均在不斷萎縮,填湖填河直接導致了水不能及時排放和調蓄,咋辦呢,就往管道和窨井裡排唄,滿了咋辦呢?污水廠不處理了直接排放?水廠也滿了咋辦呢?……看海嘍!


4. 其他因素

無非就是啥井蓋堵了(雨水口排水不利)還有啥管道太舊了、漏了(設備維修不利)。

以上因素都是造成城市內澇的原因。而至於為什麼許多城市都這樣呢?


還不是因為姓趙的老師們給每個城市都用統一的套路進行發展,與時俱進,共同進步嘛。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你都看海景了,我哪好意思獨自排水呢……


參考文獻: 羅歡. 城市暴雨內澇源頭控制技術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學, 2016.

以上


平時施工的過程時候這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因素很多。

於是還是從頭慢慢說吧,南方城市的排水系統不太清楚,以北方城市的排水系統做分析,我相信排不出水的原因大同小異。北方城市排水多是雨水管道和雨水溝相結合,坡度較大且無法形成排水的部分則採用路面排水,在具體使用溝還是管道時主要取決於地質情況和地下障礙物等。雨水底高程較高時採用雨水溝,較低則使用雨水管,路面幾十米會設置排水井,井下有沉澱池,當雨水管或溝中的雜物把沉澱池填滿後市政部門會定期清掏,離河道較遠的地方規劃部門會設計主管道排水,管徑會達到1米以上,這是進去大海或河流前的主要歸宿!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3Mzc2MDM0NA==.html?firsttime=20from=y1.4-2qq-pf-to=pcqq.c2c

比如這個,竟然達到驚人的2.2米!
先說城市排水主管道和排水系統癱瘓的原因,城市的排水能力是直接受這條主管道的管徑影響的,好比一個儲水池,水龍頭每分鐘流入5L水,而下面的出水口排2L水,請問多久水能排凈?(#`Д′)當然是排不凈!這是短期發水的原因,但不是城市雨水系統癱瘓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就要用另一個比方了,就是洗澡時毛髮堵住了地漏,因為雨水沖刷地面後是很渾濁的,會有許多垃圾啊,樹枝啊什麼的,很容易就能堵住井口,即使堵不嚴也會大大影響流量,所以大暴雨城市的市政系統是一定會冒雨出動的,會打開低洼處的雨水井避免堵塞井篦子,同時避免行人落井。當沉澱井被填滿後,雨水管流水就會越來越不暢(所以在雨水溝的施工時也是保證溝底盡量平滑的),最終導致癱瘓,所以,遇到連續十幾天的,百年一遇的大暴雨,真的回天乏術。
接下來說城市低洼處的排水問題,實際這是發水上電視新聞的部分,動不動開船的,動不動救生圈的,都是這些地方,這些地方簡直無解,可別說城市綠化儲水了,綠化帶在路基邊上,水都流綠化帶里路還要不要啊。。。。。所以路沿石即保證安全,也防止了雨水都流綠化帶里影響路基,當然更加標準的,我還是引用吧 ヽ(^。^)丿
近年來,城市的道路綠化帶越來越寬,一方面滿足了道路綠地率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美化了城市,有利於減少道路交通污染。而為了滿足各種樹木種植要求,綠化帶土質要求最好是疏鬆濕潤、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肥沃沖積和粘壤土,並且要定期對綠化帶進行洒水養護。因此,由綠化帶滲入到路面結構內的水分不容忽視。在公路綠化帶排水中,考慮兩種排水措施:①分隔帶為硬鋪裝;②分隔帶為綠化帶。由於目前道路分隔帶硬鋪裝越來越少,因此可以按照分隔帶均為綠化帶進行排水設計。滲入到綠化帶中的水分一部分沿道路縱坡向下排走,另一部分向路面結構側面、綠化帶底滲入,因此,可以通過在路面結構兩側邊緣與綠化帶銜接處鋪設塗刷雙層瀝青的土工布的方法將綠化帶與路面結構隔開。同時在綠化帶底部設置縱向排水溝(盲溝),並每隔一定距離設置橫向排水通道將綠化帶水及時排入道路兩側的雨水井內。

言歸正傳,繼續說低洼處的問題,因為水往低處流,下暴雨會有大量雨水從四面八方彙集過來,水位會迅速暴漲,漲到什麼程度?漲到比路面還高的程度,後果就是即使雨水系統不停排水仍然會有源源不斷的水通過地下的土壤滲透過來,整個地區的地下類似一個巨大的海綿。這時極端一點就要加上水泵一起降水位了。

所以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就是合理規劃建設城市的排水系統,改造老管道,定期清掏,盡量避免產生容易彙集的低洼區,然後發水了,馬上搶險!

看到有說良心工程的問題,沒有想像那麼誇張的,因為每條新修建的道路都是按照設計施工的,管徑是不可能偷工減料的,並且古代也是發水的,發水不發水也與地區有關的,比如我的家鄉,前幾年發水也上了新聞聯播,但確實是百年一遇,有時降雨量是超設計的,許多地區雨水系統沒癱瘓很可能是這個地區根本沒有那麼大降雨量。

於是再補充一點,看到有的答案說雨水污水系統合一的情況,真是沒見過,估計是有。。。。。。。。還是吐槽句,污水是要處理的呀,這不是常識嗎?老城市污水也是要處理的吧。。。。。下暴雨污水處理廠怎麼辦。。。。。。還有所有的雨水管道是確實有一個系統的,在城市規劃部門,只是過去的設計都是溝加預製蓋板,甚至明溝,溝都比較淺,且不安全,重建雨水系統的時候發現也沒有沉澱池,容易堵塞,自然排水不好,我們這裡污水系統一直是單獨存在的,服務與住宅區啊,商區啊,工廠什麼的,污水管設計要深的多,並且井蓋沒有孔啊。。。。
剛查了下雨水污水合一的情況是存在的,應該試用一些比較乾旱的地區。

再補充一點,一般道路是墊層基層面層組成的,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不透水,透水就成海綿了,並且修每條路的同時都會配套雨水系統的,甚是修路要保證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排水,因為道路除了配套的排水系統,任何地方都可以說是防水的,所有的路面積水只有一個解釋,施工單位業餘,未按圖施工造成部分位置低洼。

外面又下雨了?╭╮? 可別發水啊。

利益相關,還在和地下水位做鬥爭,手機碼字,話說手機怎麼引用???????_??????


回答基本上是從排水系統上說的,我來提供一下別的思路。數據和觀點主要來自上學期上的一門環境與人類,班門弄斧,如有錯誤請及時指出orz

一句話來說,城市內澇不只是排水系統建設的問題,還與除此之外的城市規劃和建設密切相關。
1.隨著自然水體面積的銳減,自然水體的調蓄能力損失嚴重
拿武漢來說,近30年,武漢市湖泊面積減少了228.9平方公里,佔到整個城區面積的20%。1984~2004年間,北京四環內城區的水域面積由573.75公頃減少至496.16公頃,減少了近14%。
城市內低洼地帶和水域面積的減少,大大降低了城市本身對暴雨和地表徑流的調節能力,也增加了排水系統的壓力。
2.天然水系水網的碎片化
城區內部分水體面積被填充為陸地,部分河流被改道,造成整個水系的碎片化,這也大大減少了天然水體的排水能力。
3.滲水地面比重的嚴重減少
其實是城市建設過程中地面硬化率過高的問題,大量的柏油路、水泥路面使得城市地表徑流大大增加,綠化帶等等一些可滲水地面的規劃和建設不足,甚至一些原先規劃的綠化帶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最終都變為了硬地。


就是下水道修的差。
以前我們老家地勢低洼,一下雨城裡的水就彙集到那裡,經常淹水。後來大家出錢修了一個可以走人的大型下水道,2米多高,再也沒有淹過水。多大雨都不會淹水。
每當我看到城市施工安裝那些1米多直徑的水泥下水管道我就鬱悶,這玩意檢修困難,時間長了不淹水才怪。


謝謝@袁霖的邀請~
作為一個準備讀大四的給排水學生,我也只能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有什麼不完善的地方請各位多多指教呀(? ̄ ?  ̄?)
首先吧,簡單來說就是以前的管道不足以供應(我詞窮想不到要用啥(??? ? ???))現在的城市發展,還有就是地理位置(就算是我大華科也不是條條路都會淹的!)之前的管道如果是按之前的來設計的話(原諒我太懶了並沒有去百度現在的管網是怎麼來的),現在的人多了,用水多了,排水也自然多了吧(之前有聽說過看用水量的多少可以看出這城市發展的怎麼樣我覺得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水泥路到處都是,並不能吸水。以前用的是合流制,污水管要把雨水也裝上了,雨大的時候自然是能力不足的。之前上課老師有說現在國外有些爭議是合流制好還是分流制好,這些事情就留給大神去討論吧~然而就算要用合流制,我覺得這管徑還是要改的才能好好的裝的下(??????) 前段時間去了歐洲旅遊,發現義大利那幾百年前的房子用的就是分流制,有管子直接連的是屋頂排的雨水,然後另一管子是污水管。然後也發現了明渠,應該是用來排雨水的。如果有那樣的管道拿來排雨水,的確挺難淹的。不過想說的是看得到的明渠里有好多垃圾(是義大利人懶得清理嗎 ),所以說,定期清理管道是很重要的!
其次吧,我覺得既然這城市被淹,是以前遺留下來的問題,那麼現在的辦法就是改造了。然後新城區就好好規劃的說~這改造嘛,問題就多的是了~我想舉的是季建業在南京市搞雨污分流的例子(也不知道這樣引用合不合適,希望不要被查水表(???^???))。先拋開他可能是為了錢才搞這件事情,然後各種不合法之類什麼的。如果真的要改造,要怎樣怎樣審批啊,民眾意見啊,不同部門的協調啊,而且有些老城區還未必適合改造之類的,就各種麻煩吧。況且改造的時候也各種挖路,你在人家做生意門口前把路弄得破破爛爛的人家當然不給你好臉色….本來一挖一改一填就挺耗時間的,然後施工也要看天氣,估計就要拖挺長時間了。要政府這麼麻煩還頂著那麼大的壓力,還是狠不下心來的吧。水淹了大家可能只是喊喊倒霉,如果政府能及時做出什麼補救措施大家還能說政府做的好啊之類的。可是如果因為改造而妨礙到民眾生活,政府就只有挨罵的份了。畢竟水不是經常淹,淹完這次大家也就好了傷疤忘了疼..
最後嘛,引用一個在暑假在設計院實習的同學的話「其實核心還真是沒錢」。請人設計如何改造要錢吧,施工要錢吧,管材要錢吧,你妨礙人家做生意了也要錢來補償吧..
所以說,我覺得嘛,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就需要一個好人版加不是貪官版的季建業,狠下心來,全力推進管網的改造,要做好規劃什麼的就不說了,畢竟不能那麼多路一起挖,還讓不讓人走啊..可是還是希望大家能多多體諒,可能交通比較堵啊,門前路是爛的啊這種情況,畢竟想要好結果還是要付出的~長痛不如短痛嘛。
至於海綿城市,我覺得在大城市實施的可能性還是不太大的,畢竟地少嘛~


一,近年來暴雨水平提高,可以從暴雨強度公式看出來。新修訂的比舊的大。
二,排水管渠設計重現期偏低,國內大部分一年一遇。還有很多路下面無雨水管渠。
三,管道維護工作很差,雨水口大量堵塞。被清潔工當做垃圾收容處。管渠內部淤積
四,城市的更新如修地鐵等使原排水系統失效
五,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就是容易被內澇。


謝周鑫邀請,一般有這樣一些原因:一是當初因為沒有足夠的建設資金,所以城市規劃建設中排水能力無法考慮長遠。二,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猛增,房子多了,用水單位多了,但下水排水系統跟不上,因為在地下,不好改造也沒有那麼多錢來改造。三,規劃沒有遠見,工程建設管理水平不高,有關方面責任心不強的問題也不是完全沒有。


同學,國外也一樣


謝邀,之前一直沒敢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目前還沒有哪個城市治理內澇成功。感覺自己的看法也不一定正確,包含了太多的主觀想法。最後還是寫出來和大家探討。

內澇的客觀原因在於城市化導致的城市不透水表面的增多,填河填湖等造成地區水文循環破壞,降低了調蓄性能,以及老舊管網超負荷(因為以前的建設沒有預想到今天的規模);加上城市雨島效應,極端氣候頻發,超強降雨的發生概率比以前要大。
內澇發生的主觀原因在於:1、建設方法上存在問題;2、防治體系建設滯後。

第一個問題體現在:規劃層面上前瞻性不夠,對未來的評估不科學。設計層面上,設計方法不科學,對匯水區劃分、雨水口布置以及計算流量(採用推理公式法)等方法都太粗獷,可以說,按照以往傳下來的經驗,設計師不知道自己設計的管網哪裡會淹水,現有的設計思路裡面應對淹水也只有一個辦法——放大管徑。

這裡想多提幾句,國內的建設慣性太強了,雨水篦子連接管很容易被落葉垃圾等堵塞,加裝截污籃這個十分容易做到的事情,基本沒有普及。而且還有一些國人本性的東西:比如小區內的雨水口經常有居民倒垃圾和污水;更厲害的是有些企業為了偷排,趁雨天把廢水排進雨水管網。
第二個問題體現在:我國現在沒有專用於防澇的標準。相應技術守則,績效考核指標等都不完善。(注意:防澇標準和排水標準是兩回事!防澇標準要高於排水標準。防澇更多是通過修建與維護泄洪通道如旱溝、渠道,以及增強調蓄池、湖泊的調蓄性能等來實現目的,而不是完全通過排水管道解決內澇)。2014年的室外排水規範規定了一個內澇設計重現期,大致推薦了一些防內澇設施。這說明了我們對防澇的建設滯後,沒有技術儲備,沒有形成體系,設計人員也沒有成熟的經驗,對於在哪建、建什麼、怎麼建的問題搞不清,那麼新的項目的防內澇效果註定是不盡人意的了。
所以,個人覺得,防治內澇的關鍵是建立完善的排水管網和城市內澇監測預警系統,對低洼點、排水井布設液位監測探頭,對於新建了調蓄設施地區也加強監測,評估效果。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建立模型設計方法,養成通過模型設計、模型預測、模型評估的方法。
此外,對管道的疏通維護工作一定要及時,不要管道淤積了一大半了才去疏通。
最後,還是重申:以上為基於個人知識的想法,不一定正確。


給排水學生一枚。第一次回答不專業,請見諒。
第一,水文學裡有個暴雨重現期,用來計算暴雨概率,計算管徑等。三年期和五年期。國內常用三年期,然後多用經驗值,就是以前的情況,再然後目前很少有人真的計算,直接拿來經驗套管徑,工程趕進度啊。所以,大概計算的值不匹配城市需要。
第二,國內城市發展過快,地標徑流太大,地下空間不受重視。
第三,木有雨污分流。我就記得課本上的情況了,就是國內管網合建。你想想本來設計排污的,現在突然的集中雨水來了,肯定承載力不行啊。故,爆發了。
第四,人為因素。經常看到商家往雨水管道里倒髒水什麼的啊,能不堵么!
最後,這是一個系統性問題,不能單說哪一方面。改變是緩慢的,但是至少在行動


謝邀
混知乎這麼久了,平常都是看知友的回答,這還是第一次被邀請,想想還是有點小激動呢/
clock回答的很好,言簡意賅的說出了幾條關鍵點,那麼我就從我自己都想法來回答一下吧。
1.說到這個問題首先讓人想到重現期都概念。有的網友說我今年二十歲,百年一遇的暴雨遇到好幾次了,也是見了世面了。對於這種誤解重現期概念的網友我真心無言以對,您自己回去百度重現期去吧。
2。資金問題是個大問題,就我所知道,國內現在設計的排水管道管徑坡度都是按照一年或者三年重現期來設計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不按照十年或者五十年一遇重現期設計呢?這就是資金的問題,預算在那放著呢!您按照百年一遇重現期設計排水管,資金可是指數增加的!再說了,國家資源就這麼多,為了一次下雨排水而花這麼多資源,剩下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浪費的,這不是浪費啊!
3,近年來氣候確實變化比較敏感,和往年相比有的地區確實雨量加大了,這個不可否認。設計人員不會實時監測雨量,只能拿往年雨量數據進行設計。
4,維護跟不上也是一個大問題,雨水口大量堵塞,樹葉,垃圾袋什麼的都堵死了,這也是排水能力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5,政府政績觀也是一個方面。某市蓋了一棟摩天大樓,老百姓能看見,上級領導也看在眼裡。可是某市修了牛逼的排水系統,下雨不賭,這個真心是一年半載看不見效果的,要長期以後才會體現出來,可是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是下一任領導在位了。自己勒緊褲腰帶省吃儉用給地方留下好東西,功勞還算在別人頭上,這個呵呵了//////
6,地下工程綜合管理不到位。有的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三維地下設施模型,要申請改造地下管線需要嚴格審批,綜合開挖。而我們國家地下管線施工目前現狀是「拉拉鏈」,今天電纜溝拉開再拉上,明天修熱力管再拉開拉上,這樣道路今天挖了明天挖,取得效果還是不顯著。
7,施工方面。雖然在施工過程中由於一些現場情況,(比如按照圖紙設計排水管會穿過電纜溝,這個是絕對不允許的),做一些適當改動,但是就我所見的排水管到施工還是不敢偷工減料的,因為一旦發生質量問題,責任方如果是施工單位,那麼維修起來的花費可是比實際施工要多很多的,經濟賬誰都會算,沒人會為了撿個芝麻而丟掉西瓜,所以,下次您再在馬路上游泳的時候,別罵豆腐渣工程了,施工方真的很冤枉。
8,地形問題,這個絕對是影響排水的關鍵因素啊!我記得地理課上學過一個四面高中間低的城市典型例子(具體忘了這個城市名稱了),這個絕對無解啊,下雨天四面雨水都往你這裡流,你這裡不成了海那不奇怪了。自來水是有壓力,想輸送到哪裡就送到哪裡,可是排水只能靠重力啊親,對於一些低洼城市,雨水只能往河裡流,可是到了河裡也有水位限制呢,就像那個經典小學問題,一個水池(水管),每分鐘進5L水,出2L水,問多久能把水池裡面水排完。答:排不完,除非雨小了,每分鐘進1L水,。。。。。。有人說德國修建的青島排水系統真心牛逼,沒淹過。我想說,那不是廢話,也不看看青島的地形,我家一個小村修的排水溝坡度都是百分之幾(一般雨水坡度是千分之三甚至更小),下雨天雨水嘩嘩往海里流,怎麼會被淹?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了,前面的幾條問題也是有參考其它知友回答加上自己理解。同時,也想說,關於排水問題,真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分流好還是合流好的爭論仍然熱火朝天,沒有統一認識;海綿型城市的建設雖然剛剛起步,但是已經看到了一些進步。相信隨著科技進度,經濟發展,去大城市看海的現象會減少的。


謝邀
市政給排水學的不好,大概說一下吧
1.我國市政給排水是比較混亂,據專業老師說,成都找不出一張完整的地下給排水系統圖。(傳說,未證實)
2.考99分和考100分的難度不是補上那一分的差距那麼簡單,防99年一遇的雨水和100年一遇的雨水同理。我國夏季降水和冬季降水差距巨大,為了防雨季那三個月,剩下9個月就是浪費。內澇了,影響不太嚴重也是可以接受的。
3.有些嚴重內澇是真沒辦法,大片地區處於低洼地帶,超過自然承受能力,河水都倒灌了,你說多餘的水往哪排?


其實設計標準是挺高的。但是只是現在下雨隨便下下就達到百年一遇標準,城市被淹也是正常了。

各種違章亂建,我們學環境的也沒什麼辦法。畢竟在建築里,我們為輔,沒什麼話語權。


其實簡單理解就是幾個方面:一是城市市政管網設計不合理,一遇暴雨,市政管網排水不暢,就容易造成內澇。二是現有的市政管網缺少維護,由於長期不維護很多排水管道都被樹葉、固體廢棄物等堵塞,等到雨天,排水系統就癱瘓了。三是,生態環境被破壞,降水變得不正常,動不動就是百年不遇的大雨,原有的排水系統不能滿足排水需求,因此導致城市內澇。

海綿城市就是為了解決城市內澇而提出的,建設海綿城市通過低影響開發(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雨水花園,植草溝)等技術手段,解決城市內澇,地下水失衡,熱島效應,生態環境失衡等問題。 四川靚固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瀉藥。本人海綿城市方面的本科學生。
海綿城市是近幾年很熱的一個話題,它主要含義就是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吸水放水自如。下面,我就用普通話說一下吸水方面。
主要兩方面,一自然原因,二是人為因素。
自然原因:①我們國家自古有挨著河住的習俗,河流就會形成平原,平原就會使周圍地區沒有滲透下的水向平原匯聚,水就多了;②我們國家雨水分布,不管時間,地區分布都極不平衡。單單拿時間來說,天氣預報報道的xx年一遇的暴雨,那他媽是真的~真的是真的!這是建立在多年的數據統計和分析基礎上的,真的是真的!
二人為因素:①城市設計問題。不可否認,城市雨水問題在我過城市化初期並沒有受到足夠重視。而且,後期如果重新建設,成本相當巨大。例如,普通瀝青,更換透水瀝青,光是封路就要造成城市多大的效率損失;②正在建設的城市。大多數正在建設的城市,會有城市管道可預防xx年一遇暴雨級別,這個級別,是要根據當地財政負擔來相匹配的!您說您年財政收入不過億,拿出一半去建排水,現實么?③施工技術差,標準不達標。此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施工技術差不是說工人師傅如何,而是,在某些方面設計師會使用先進技術,然而……師傅們看不懂圖紙啊!這可怎麼辦???標準不達標就是你們想的原因。
暫時就是幾個方面的問題了,不服來辯吧


推薦閱讀:

北京中心城區的下水道系統是什麼時候設計的,為什麼短時間的暴雨就會造成大量積水?
武漢2016暴雨會有多嚴重?

TAG:北京 | 暴雨 | 景觀設計 | 市政工程 | 給排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