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近ISON彗星會火起來?(2013末)
作為一個靠著長曝光在拂曉親自看到ISON的新人,不太明白為何相比於其他彗星,目前已經解體的ISON就火起來了,亮度很一般,除了新發現,其他的也沒什麼太大的特點,難道因為是絕版?就像三峽大壩建設前炒作起來的三峽旅遊?
ISON彗星被發現的時候還是一年多以前的2012年9月,位於木星軌道以外。能在這個距離上被發現說明它不是一個小傢伙。(後來觀測得出彗核直徑約4.8公里,不小,但比歷史上的大彗星還有點差距,哈雷彗星11公里,海爾波普彗星40公里)
ISON彗星是一顆掠日彗星,近日點離太陽表面僅有120萬公里。承受極多的熱量,表面溫度會升到2000度以上,放出更多的內部物質。一般來說有一定體積的掠日彗星更容易成為大彗星,如上個世紀的池谷關彗星,最亮的時候如同一條探照燈的光柱一樣橫過大半個天空。
軌道為橢圓的周期彗星在一次次接近太陽的過程中不斷損失物質,一次比一次暗弱。像ISON這樣拋物線或雙曲線軌道的非周期彗星由於是第一次接近太陽,會更亮一些。
如果彗星軌道和地球軌道的相對位置不好,剛好位於太陽的兩邊的時候也不好觀測。這點上ISON表現得也還可以,有觀測角度。
ISON彗星集合大小、軌道、近日點距離等成為大彗星的要素於一身,從發現之時起受到關注也是正常的。最近要過近日點,面向大眾的媒體自然也會關注。但歷史上條件合適卻大熱倒灶的彗星也有的是,比如著名的杯具科胡特克彗星C1973/E1,媒體一頓猛吹,最後啥也不用說了。。。。。還好只過了三年宇宙給了地球人一點補償,送來了威斯特大彗星,事前不被看好,後來長出了巨大的扇型彗尾,被稱為20世紀最美麗的彗星。
最近幾個月ISON彗星的表現不如人意,亮度增加明顯不足,到不了一年前預想的亮度。上上周有過一次為期兩天的爆發,提升兩個星等,之後又沉默了。現在亮度已經超過0度,但進入了太陽附近,地面上是無法觀測了,只能通過NASA的SOHO等太陽觀測衛星提供的照片看到。
有很多掠日彗星在逼近太陽的時候因為過高的熱量和引力分解了。如果ISON彗星能活下來,12月上旬會出現在長蛇座頭部一帶,北半球可以看到。不妨期待一下。
==============================
一小時前的最新消息:ISON通過近日點,彗核存活確認。由於過近日點時的速度和方向的急劇轉換,原有的彗尾被甩開,新彗尾在未來會逐漸長出來。
最新消息:今天早上「艾森」彗星(ISON)已過近日點,還存在!
===============================
最最新消息,過近日點整整一天後,ISON確實還在,但亮度已經過了峰值,落至1.2等,而且還在以每小時0.1等的速度衰減。這樣下去過幾天最多也只能是肉眼可見,不會成為大彗星了。
============================
最最最新消息,過去幾個小時里ISON的亮度急速下降,應該是已經消亡,不用掂記著了。
其實那些說「周期長」、」一去不復返「的都不是理由,長周期彗星、非周期彗星、掠日彗星多了去了,不構成關注的理由。
@jyo gan 說得比較完整了,總結一下受關注的理由就是:ISON彗星過近日點的預報亮度很高,如果按照預報的曲線發展,屬於比較難得的大彗星,所以會受到大量關注。
但是現實是殘酷的,ISON過近日點前後發生解體,現在已經很暗淡了。
又但是,ISON一系列出人意料的表現和長時間的大量觀測為天文學家提供了絕好的研究素材,關於它的研究成果接下來幾年相信會非常豐富。
歷時億萬年從奧爾特雲深處出發,就算忍受著真空空無一物的孤寂跟絕對零度的酷寒也在所不惜,終於跑到了太陽系中心,還沒來得及給這個碧藍的文明小星球展開橫跨星空的彗尾還沒來得及給這些翹首企盼的智慧小生命綻放超過滿月的光輝,眼看著就要在熾熱的太陽風暴和猛烈的引力潮汐中默默地死去,你卻問我這種問題。
要麼在飛蛾撲火中壯烈犧牲,要麼掙脫命運一去不復返,
總之——地球人只能看一次
這是一顆勵志的彗星。
誰讓人家周期長哪,同在附近的恩克表示很無奈。
可惜不小心玩過火了。
因為當年看海爾波普(哦海爾波普真是贊)的時候大多數人還沒上網,甚至還不記事兒。
推薦閱讀:
※怎麼看 @婷婷開始要lucky 這件事?
※智商高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特殊兒童?
※如何看待「女性上不上桌吃飯是小事,不應為這事鬧得一家不安寧」這種言論?
※如果明朝沒有被滅,而是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歷史會怎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