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中國為什麼選擇了一邊倒的外交政策?
當時美國已經主動示好,而蘇聯也並未全力支持中共,為什麼會一邊倒的選擇蘇聯,現在看來是否有更好的選擇呢?
沒有更好的選擇。
中共當年給美國拋了無數媚眼,美國一直沒有搭理。美國到後來都打算放棄蔣介石了,居然還是沒有來和中共搭上線。這就可見一斑。
美國當年國內反共意識強烈。主流精英一直認為各國共產黨就是鐵板一塊,沒有單獨和美國媾和的可能。因此,儘管美國期望中國能夠建立聯合政府,避免內戰,但是美國卻始終是站在國民黨一邊。
為了和美國溝通,中共對所有美國記者、美軍人員都有極高的禮遇,大量記者、軍官、外交人員都曾經建議美國政府與中共加強聯繫。但是美國國務院及主流精英仍然十分保守,完全否定了這些人的建議。
中共一直到1949年6月才明確自己在美蘇之間的選擇,在此之前從未正式表示是否倒向蘇聯。而即便在此之後,也沒有拒絕司徒雷登的調停請求。司徒雷登曾經想空手套白狼。一邊和美國國務院說,只要給一定的援助,中共就會倒向美國這一邊;一邊對中共說只要倒向美國就有援助。中共雖然沒有立刻答應,但是也樂觀其溝通,只可惜美國國務院對此沒有興趣,直接把他召回國了。
中共一勝利,美國國內立刻爆發「誰(導致我們)丟掉了中國」的大討論。所以你看,美國當年根本不覺得中共有可能倒向他們一邊。中共一勝利,美國就認為他們徹底丟掉了中國。這場討論隨後就引發了麥卡錫主義。從1950年中開始,美國國內掀起一輪反共風暴。曾經說過中共好話的外交官和軍人,全都被清洗出政府和軍隊的圈子。很多曾經說過中共好話的記者,也開始難以發表自己的文章了。在這種氛圍下,更不可能和中國溝通。
因此,儘管當年中共做了大量的努力。美國還是拒絕與之溝通。中共根本沒有倒向美國的可能性。蘇聯是唯一的選擇。
————————————————————————————
注意到下面韋奇的答案中對我的質疑。那麼此處就再講詳細一點。
當年中共對美國是非常重視的。一方面,對內宣傳上,新華日報對美國的吹捧到今天看得還讓人臉紅。有人把當年中共吹捧美國和美國體制的文章編成了一本書《歷史的先聲——半個世紀前的莊嚴承諾》。你可以想像一個共產黨鼓吹「私人資本必須得到廣泛、自由發展機會」嗎?
而且中共對所有能接觸到的美國人都大力結交,予以禮遇。這些美國人也往往會為中共鼓呼,希望美國建立與中共更廣泛的聯繫。
不過有朋友因此以為美國實際上對中國的態度是友好的。這就有點以偏概全了。
基本上所有對中國了解深入的記者、軍官和外交人員,都對中共抱有很大的好感。這個時代有一批美國人,他們往往在中國出生、成長,對中國了解極深,漢語流利。這一批人被稱為老中國通(Old China Hands)。這其中就包含了埃德加 斯諾、拉鐵摩爾、費正清、白修德等人。其中白修德(西奧多 懷特),一開始是蔣介石的粉絲。經過花園口決堤之後,他徹底對蔣介石絕望了。
這一批人在美國確實曾經積極為中共與美國交往而鼓呼。但是,這並不是美國主流精英的態度。
實際上,在那個時代,儘管這些人是最了解中國的,但由於他們對中共的態度,這些人都被美國人視為異類。在「誰丟掉了中國」的大討論中,這些人全都是靶子。所以,以為這批人代表著當時美國社會的態度,顯然是搞錯了方向。這裡倒有一則趣事。說拉鐵摩爾早早被打成共產主義分子,而長期被FBI監視。有一次他打電話和一個蒙古朋友交談,用的是蒙古語。FBI認為這裡面應該有通共的內容。但是FBI沒有懂蒙古語的人,於是就找了個搞東亞研究的學者,把錄音給了他,讓他幫忙找人翻譯。但是當時美國懂蒙古語的人實在太少,結果這錄音,倒來倒去,就跑到了拉鐵摩爾那裡……
那麼,有人說「至於後來的話,朝鮮戰爭早讓這一切變成不可能了····何必麥肯錫來阻止」。我覺得這是不客觀的。麥卡錫主義的開始是在1950年2月,麥卡錫公開指責美國國務院混入了205名共產主義分子。朝鮮戰爭開始是1950年6月。而且,朝鮮戰爭一開始,美國立刻把航母編隊部署到了台灣海峽。這行動很好地說明了美國的態度。那個時候麥卡錫風頭正勁,誰敢提出對中共溝通、妥協,都會立刻被打成共產主義分子,然後個人在政府或軍隊中的仕途就徹底毀了。甚至可以這樣說,麥卡錫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美國對朝鮮戰爭的介入。在那種氛圍下,只有對共產主義強硬,才能避免「共產主義分子」的大帽子。
那麼回過頭來再說說國共內戰。國共內戰期間,美國確實在調停。但是這並不是因為同情共產黨,而是因為他們希望中國的局勢儘快穩定下來。在二戰中,美國軍人和外交官就不希望中國在二戰後打內戰。具體原因可能是美國的意識形態或者希望在遠東有個比較穩定的盟友。因此二戰結束後,美國就積極調停中國內戰。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個調停過程中,美國始終站在國府一邊。而蔣介石則非常清楚美國的立場。因此一旦美國想要做出任何有利於中共的舉動,蔣介石立刻以決裂相威脅。正是由於美國的立場早早被蔣介石看穿,美國才沒辦法逼迫國府讓步,實現聯合政府。否則,在美國和中共都想要聯合政府的條件下,拿著大筆美援的國府又如何能堅決抗拒這個方案呢?
那麼有人提到四平的問題。說馬歇爾的調停導致了國府戰敗云云。其實這個是國府為自己戰敗找的借口之一。首先,無論有沒有馬歇爾調停,國府的軍事行動都會按照實際情況完成。美國根本沒辦法阻止。而東北的情況,並不是說國軍在「宜將剩勇追窮寇」,打得共軍無路可走,結果美國人來了,就不能追了。實際情況是,國軍在不斷追擊共軍過程中,兵力逐漸分散(值守各個城市和鄉鎮),導致鋒線兵力越來越捉襟見肘,開始居於劣勢,打到後來已經不敢再前進了,否則共軍一旦反擊,國軍鋒線精銳就會遭受巨大的損失。因此國軍才停止了進擊。
實際上從後來的發展可以看出,如果有全殲共軍的機會,國府顯然不會搭理美國的要求。對於第一名的答案嚴重存疑········疑點主要就是第一句話,內戰和內戰結束的時候,你說中共熱臉貼冷屁股,我說美國才是"熱臉"!內戰初期,在美國的協調下才簽訂的雙十協定,後來的馬歇爾來中國調停。內戰後期,宋美齡在美國的各種冷遇。美國駐中國大陸的外交機構一直到1950年在大陸方面的要求下才撤出的。以及以斯諾、費正清為代表的支持中共的輿論界,這一切都說明建國前,美國才是那個熱臉。至於後來的話,朝鮮戰爭早讓這一切變成不可能了····何必麥卡錫來阻止。
在這幾十年的關係裡面單純的說是誰一定是熱臉是不合適的,所以在熱臉上加了雙引號,畢竟美國忙前忙後為的是保住在長江流域的美國資產,畢竟半個多世紀的心血不希望白費(謝謝@陳浩 )。個人覺得中共和美國彼此之間熱臉的程度和中共勢力強弱是成正比的,誰勢弱誰就是熱臉。但是誰是熱臉只會延緩雙方撕破臉的速度,並不能消除兩者之間真正的隔閡。
這個隔閡,個人覺得是意識形態和現實利益造成的隔閡。意識形態這方面的差異實際表現在:內戰勝利之後,毛澤東迅速提出人民民主專政,說白了就是一黨專政。但是美國不同意,美國要求多黨聯合政府,引入開明人士進入政府——這在中共看來完全就是「聯合政府內應吸收美帝走狗」。先天的差別和後天的訴求都不同要握手言和就太難了。
而這個現實利益就是蘇聯給予的大量援助
1949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派劉少奇率中共代表團秘密訪蘇。由於斯大林從中國革命的勝利中看到了對蘇聯帶來的巨大利益,決定給予中共全面支持,因而這次訪問大獲成功,斯大林幾乎答應了劉少奇提出的一切要求:1、新的中國政府一成立,蘇聯政府立即承認;2、蘇聯向新中國提供貸款、派遣蘇聯專家幫助中國經濟建設、開展中蘇貿易;3、斯大林答應中方的請求,租用蘇聯航空公司45架里-2型運輸機,幫中共將部隊從蘭州運到烏魯木齊,使其能夠及時進軍新疆。4、從1949年到1950年共從蘇聯進口各種飛機775架和大批各式武器裝備,並答應幫助中國創建海軍和空軍。
不得不提醒的是,說蘇聯一直是我們的好朋友真不對,一直以來斯大林對於中共的幫助態度都是半推半就,長期不相信中共會取得勝利,比如割讓外蒙的協議都和蔣介石簽。後來毛澤東訪蘇中的小摩擦也不少。蘇聯對華援助可是要還的哦,可不是馬歇爾計劃那種白給的哦!相比之下,蘇聯給印度的反而還不少······
而毛澤東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使得一邊倒的結果迅速而徹底。毛很厭惡外國干涉中國的事物。當蘇聯提出建立長波電台和遠洋艦隊嚴重激怒毛澤東的時候,赫魯曉夫是非常震驚的,因為在冷戰中這正是非常尋常的事情了(雖然也有一些別的因素)。老毛還喜歡輸出革命,經常贊助小夥伴們,讓想做大佬的人給人暗送秋波怎麼可能,何況還有蔣介石在。所以,我覺得依他的性格不可能走到一個喜歡指手畫腳的美國那邊去。
關於內戰時期「美國為什麼是熱臉」的理由複製如下:
杜魯門總統眼看中國有可能陷入內戰,影響美國的在華利益,急忙派遣馬歇爾出使中國調停糾紛。在馬歇爾赴華就任之前的寫的一封信里,他明確告知馬歇爾的具體任務
我特別希望你竭力說服中國政府召開包括各主要政黨的國民會議,以實現中國之統一;同時實現停止敵對行動,尤其是在華北停止敵對行動。
馬歇爾之所以被任命為特使,除了其參謀總長的身份外,有可能與其曾於一戰後在駐華的第十五步兵團擔任指揮工作三年,對中國事務較其他官員有經驗之故。(維基百科:馬歇爾使華)
第一處下劃線的地方充分說明了美國希望看到的是中國出現一個多黨派的民主政府;
第二處下劃線中所說的正是四平戰役,中共正被孫立人、杜聿明打的落花流水;
在國民黨佔據優勢的時候給予中共喘息的機會這還不夠意思嗎?更有證據如下
六月停戰令是指1946年6月6日,國民政府應美國總統特使喬治·馬歇爾的強烈要求,下達東北地區國軍停止追擊東北民主聯軍的命令,以恢復國共談判。這一停戰令從6月6日開始,26日結束。有學者認為,這一停戰令是國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失敗的重大原因之一
[1]
。
在杜魯門總統支持下,喬治·馬歇爾下令自1946年7月29日到1947年5月26日,美國政府對國民政府實行武器禁運。事實上,武器援助到1947年11月才恢復。(六月停戰令)
馬歇爾的調停行動,幫助了中共軍隊擺脫四平戰役的失敗,以及後來對四平的反攻。
[15](維基百科:馬歇爾使華)
在維基百科的這個條目中對於美國政府的態度也有些許的描述:
與赫爾利、魏德邁等人不同的是,馬歇爾的對華政策是與杜魯門靠近的溫和中立政策。正如《馬歇爾使華》一書的緒言作者萊曼.p.范斯萊克所說,作為特使的馬歇爾,希望自己作為一個中立者調解國共雙方的矛盾。但馬歇爾的政策本身又存在著一個矛盾,即美國當時一直承認國民政府是中國的正統政權。包括在抗日戰爭至整個第二次國共內戰中,美國政府的政策都是基於此立場。因此這段時期美國的對華援助等主要都是給予國民政府的(雖然東江縱隊也曾接受過美軍的運輸)。
至1948年,時任國務卿的馬歇爾也不得不承認中共已背叛國民政府,他在一份白皮書上聲明,美國政府「不得間接或直接作出暗示,以支持、鼓勵或接受在中國建立有共產党參與的聯合政府。」、「美國政府無意再作為調處者在中國進行調解」。
[16]
不同於後來強烈冷戰氛圍籠罩下的韓戰、越戰,此時美國尚未將中共作為蘇聯的盟友強烈反對,也沒有向戰爭所在地派出軍隊直接參与戰鬥(雖有駐華部隊訓練國軍,以及零星的衝突)。蘇聯拒絕中共要求參與馬歇爾調停,但也要求中共在停戰令期間不要與國軍對抗,否則有「全軍覆沒及惹起美軍入滿之絕大危險」。
[17]
在維基百科約瑟夫·雷芒德·麥卡錫更談到:
(麥卡錫)任參議員期間,他經常發表攻擊共產黨的演說,譴責杜魯門和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對待共產主義時的軟弱態度,幫助艾森豪威爾當選美國總統。
關於美國輿論界,我覺得從斯諾,1942的白修德為代表,一直對於中共和他的主張保持著足夠的好奇心和親近感的。諸位想想,在建國之前,中共是土地革命者,是農民階級的代表,和靠著工人發家的蘇共有著血緣的不同。再想想中共在黨媒上天天批判蔣介石不講民主,天天講三民主義,新民主主義,美國人民能不同情嗎?(此段有待論證)
1966年由胡秋原、鄭學稼和徐高阮發起,一千多名學者簽名的《給美國人民的一封公開信》,在台灣與《紐約時報》發表,攻擊費正清以『中國專家』之名出賣中華民國[6][7]
。陳立夫的回憶錄認為:費正清散播不利國民黨的謠言,打擊國民政府信譽,促成美國政策有利中共,影響國民政府在大陸的潰敗。他在中共眼中,無疑是個英雄[8]
。費正清的哈佛官網認為國民黨腐敗無能,沒有希望,中共也是民族主義者,他支持(親共的)自由知識分子[9]。1972年中美關係改善後,應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的邀請,自1949年後首次重訪中國。
(摘自:維基百科費正清)
PS:@冷哲有關麥卡錫的回復有一些問題如下:
麥卡錫只是一個國會議會,我們不得不注意到當時的總統是艾森豪威爾,正是他深深加劇了東西分裂,提出了「艾森豪威爾主義」;也是他訪問了台灣,作為美國總統,史無前例。艾森豪威爾的反共態度之強硬遠超杜魯門。而關於麥卡錫和艾森豪威爾的關係在維基百科有如下敘述:
任參議員期間,他經常發表攻擊共產黨的演說,譴責杜魯門和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對待共產主義時的軟弱態度,幫助艾森豪威爾當選美國總統。
所以說二者的關係應該是非比尋常的,而麥卡錫很可能只是艾森豪威爾的代言人而已。
另外基本贊同你關於我最後一段的論述,謝謝!!!
PPS:我也只是一個半瓶子愛好者,了解的知識很有限,而這個問題牽扯麵又很廣,有偏頗之處還請見諒!另外最近比較忙,求證和回答的工作可能做得不好,望各位看官見諒!!
有這麼兩個富人人,一個是鄰居,五大三粗生性野蠻粗暴並且曾經強佔過對你家的豬圈和柴房,同時對你家廂房動手動腳,而且還十分關心並且主動干預你家誰當家的問題;另一個跟你隔河而望,文明友善,面子上無甚利害關係,同時還關心你家孩子的教育問題,在你被另一個鄰居二狗子欺負的時候還伸手幫了你一把。作為一個窮鬼你會喜歡和哪位土豪做朋友呢。
以上比喻當然十分的庸俗與不精確,但據我所知毛終其一生都不討厭美國,甚至可以說對美國以及西方國家有好感,反而對於俄國有著發自內心的提防(想想20年代俄國人的指手畫腳以及後來對東北內蒙新疆的虎視眈眈)。所以在內戰後期勝負已分之時,毛多次向美國深處橄欖枝,屢屢對美示好。奈何因為意識形態問題,美國人自己對TG懷著深深的偏見,以至於讓老毛的熱臉貼了美帝冷屁股。於是乎大筆一揮:別了,司徒雷登。
反對@帶三個表 的答案 ,沒有永遠的敵人或者朋友,現在台灣還算是美國的乾兒子,也沒見土鱉倒向誰。
土鱉建國的時候,不管是政治影響力還是軍事經濟能力,在世界上都啥都不是,然而中國這麼大,世界列強都狼一樣盯著,那會兒是沒什麼資本玩什麼外交權謀的~現實一點的考慮自然是找個大腿抱著。
再看看那會兒世界上有誰可以抱,西歐都打爛了,美國是最大的贏家可是太遠了,土鱉要是跟美國不清不楚的,就成了美帝跟蘇聯爭霸的前沿陣地,蘇聯人的鋼鐵洪流分分鐘開進北京。
跟什麼意識形態也沒什麼關係,也就過了十來年土鱉翅膀稍微硬了一點點,就跟蘇聯不對付跟美帝眉來眼去了,說到底都是利益。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除了美國本身的因素之外,朝戰之後,中國已經別無選擇。
對@韋奇的答案質疑一下。文字太多,就不評論改回答了。
感覺你的答案在邏輯上有些問題,開始就提到「 對於第一名的答案嚴重存疑········你說中共熱臉貼冷屁股,我說美國才是熱臉」,潛台詞應該是」你認為美國熱臉貼了中共的冷屁股「,但是通篇答案除了所謂」美國的熱臉「之外,沒有一句話提到」中共的冷屁股「,這樣的回答如何對第一名答案所說的」中共熱臉「進行質疑呢?如果你無法推翻第一名所說的」中共的熱臉「,那麼你認為的」中共的冷屁股「的說法就沒有說服力,而假如你所描述的」美國的熱臉「為真,那麼兩個熱臉碰一塊,結果卻是~~真是讓人大跌眼鏡啊。
再說你所描述的美國的熱臉,黑體字的部分」在國民黨佔據優勢的時候給予中共喘息的機會這還不夠意思嗎?」,抱歉,在政治的江湖中,沒有義氣,只有利益。為什麼美國當時會幫助中共,前面@ 陳浩的發言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不再贅述。
還是說說熱臉和冷屁股的事情。第二次四平戰役到第三次戰役是1946年5月到1947年6月,這期間正是國民黨開始全面圍剿中共的時期,而且47年3月,中共連延安都丟掉(放棄)了。國民黨聲勢之勝,連中共意識形態上的盟友蘇聯都對中共的勝利不報希望,何況美國。在三大戰役開始之前,沒有人會相信中共會取得最後的勝利,美國人又怎麼可能會對一個有很大可能會失敗的政治勢力熱臉結交?以當時中共的實力,美國也根本無需擺出什麼熱臉來,因為中共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雖然是中國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勢力,但是卻只能攪局,而無決定性力量。這種實力上的差距,就決定了只有可能是中共擺出熱臉,意圖抱上美國的大腿,而不可能是美國擺出熱臉,哭著喊著要和中共拉關係。所以以此來作為「美國熱臉」的論據不合適。
最後說一下你文中的兩處問題:
1、美國駐中國大陸的外交機構一直到1950年在大陸方面的要求下才撤出的。這句話沒錯,但是你以此作為「美國熱臉」的論據就錯了。在司徒雷登的百科詞條中有這樣一句話,」1952年11月28日,正式辭去大使。據說在他離開中國前夕,曾經和高層秘密接觸,也打算前往磋商美國承認政府事宜,但是被提前召回,未能成行「,為什麼司徒雷登1949年8月就被召回國,他希望發展中美關係,但是卻不被美國政府認可。那麼他走後所留下的普通的低級別的外交機構和人員如何能證明美國政府的」熱臉」,朝戰爆發,中美正式決裂,剩下的這些人離開中國也是必然的,這也同樣無法表明是「中國的冷屁股」。49年8月發表《別了,司徒雷登》,明著是諷刺司徒,其實說的還是美國政府,這篇文章其實就是當時的中共對美國外交政策所表示的不滿。
2、你在「美國為什麼是熱臉」的理由中所說,「……尤其是在華北停止敵對行動。……下劃線中所說的正是四平戰役……」,據我所知,四平和華北不是一家人,希望修正或解釋。
看了大家的答案,好精彩。我覺得,其實當時的蘇聯和美國對我們都不夠友好,而美國,一直都是倒向國民黨的,根本沒有團結的可能,所以只有選擇蘇聯作為暫時的朋友,這也是無奈之舉。
首先,當時中共雖然具有堅定的反帝性質,但並不意味著排斥與美英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打交道的可能。但是由於美國的扶蔣反共政策和極端反共的意識形態導致當時的新中國無法與美國建立起正常的國家關係,從而排除了中共在美蘇之間走「第三條道路」的可能性。其次,從中蘇關係來看,「一邊倒」是獲取社會主義陣營援助的必要來源。當時的新中國為了保障國家安全,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需要儘可能的尋求外來援助。當時的情況我們不可能指望從帝國主義陣營得到任何援助,還必須得面對敵視,中共要得到援助必須消除蘇聯領導人對於中國走「第三條道路」的疑惑。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真要走「中間道路」,不但不可能改變美國敵視中國革命的態度,還會導致失去蘇聯援助的可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