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號有哪些技術亮點?在國際上處於什麼水平?
第一部分,先提升下高度: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把中國航天推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最高點,這是中國邁出建設空間實驗室的重要一步。
如果神舟十號任務中對接的天宮一號仍然是以測試性質為主,那麼神舟十一號任務可以說是駕輕就熟了。不論是神舟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11運載火箭的磨合,還是神舟飛船與天宮目標飛行器的對接,中國航天已經能夠熟練掌握這些技術。
從載人航天三步走計劃來看,第一步神七已經實現艙外行走,第二步神八無人對接成功,第三步神九手控對接也實現了,這些技術沉澱已經開始轉化,為中國建造空間實驗室服務。
想當初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希望加入美俄主導的國際空間站計劃,卻被拒絕。其實想想也很簡單,美俄擁有世界上最強的航天技術,那個時期的中國航天與美俄差距太大。而且國際空間站的建設中以美國主導,俄羅斯提供部分技術支持,比如空間站的頭幾個艙室由俄羅斯火箭發射,之後全部交給美國的太空梭了,發射一次都是數億美元投入,比聯盟號火箭貴得多。其他配角國家和地區,如日本、加拿大、巴西、歐洲等提供個別艙室、機械臂之類的東西。
既然被拒絕,那麼就只能自己玩了,回到1992年的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上,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也具備了建設空間站的技術。
1.建設空間站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把航天員送到軌道上。
這就需要穩定的運載火箭和載人飛船。從神舟1號起,長2F運載火箭一直表現穩定,展現出極強的系統可靠性,為載人航天奠定了基礎。
2.為了建設空間站,中國航天人還定了一個小目標——100噸實驗室。
對於中國航天事業而言,近期的小目標當然是建設一個100噸級的空間實驗室,或者說是空間站。神舟十一號任務是個轉折點,天宮二號對航天員的支持能力已經提升到雙人30天,接近美國宇航局天空實驗室2號的狀態。(其實,神舟十一號飛船原本就是為天宮一號神舟十號飛船準備的備份飛行器,雖然我國載人飛船設計為最多承載三個人,但由於受生命保障系統能力限制,為延長航天員在太空駐留時間,只能減少人數,所以這次神舟十一號只搭載兩名航天員。)
美國宇航局在1973年發射的天空實驗室2號實現了三名宇航員在軌支持28天的總時長,天空實驗室3號已經能夠延長一個月以上。長時間在軌支持能夠進行更多的科學實驗,其中就包括研究人體長時間暴露在微重力環境中所受到的影響。
當然,中國航天最終的目標是建立一座軌道空間站,由一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構成。每個20多噸的重量需要長五運載火箭才能發射,因此空間站要在2020年進入組建狀態,還需要長五運載火箭的按時支持,不然20噸的載荷目前沒有一款火箭能夠勝任。三個核心結構大約60噸,對接兩艘載人飛船和一艘貨運飛船之後,系統總質量接近100噸。如果要有一個直觀的量化參照,美國太空梭軌道器的質量大約就是100噸左右,和平號空間站質量大約在130噸,國際空間站大約為400噸。
3.上面的回答中,多次提到了聯盟號。神舟十一號可以說,已經比俄羅斯聯盟飛船先進。
其實,從外觀上看,神舟飛船與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確實接近,而且也是由推進艙、返回艙和軌道艙組成,但內部空間比聯盟號更大,航天員工作和生活環境更加舒適。不論是總長、直徑、太陽能電池板打開翼展以及總質量,它都比俄羅斯聯盟飛船要高一些,或者說大了一圈。
從功能上看,神舟飛船的軌道艙也有太陽能電池板和推進系統,具備更強的軌道行動能力,可以在任務結束後繼續在軌停留半年以上,擴大子任務範圍。
綜上,在神舟十一號飛船時期,有了之前5艘無人飛船和5艘載人飛船的成功經驗,中國航天已經轉型進入空間站建設階段,不再是單純為了測試載人飛船和天宮目標飛行器而執行發射任務。
---------------我是神舟十一的分割線-----------------
第二部分,說回到神舟十一號的技術亮點
@小鬧鐘 的回答里提到的已經基本覆蓋了,我們再略作補充。
神舟十一號此次飛行承擔兩項核心任務。
一、神舟十一號將與天宮二號實現對接,為我國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奠定基礎。
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王新龍教授介紹,實現與天宮二號對接的難點集中在飛控技術上。
首先是中長期定軌預報精度要求高。
神舟十一號飛船將與天宮二號在距離地面393公里的太空軌道進行交會對接,而這也是未來中國空間站運行的軌道高度,這比之前的軌道提高了幾十公里。
第二是對接軌道遠導控制策略設計難度比較大,三是短弧段快速測定軌要求高。四是返回前快速軌道的控制,五是伴星飛越觀測及駐留軌道控制。
王新龍教授表示,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的交會對接原理,概括起來,就是要做到三個必須:必須找得到,必須對得准,必須飛得穩。
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的空間交會對接是搭建「太空之家」的重要一步,其間,兩者從相距150米到最終完成對接的階段技術難度最大、風險最高。在此次任務中,全新升級的「對接天眼」——光學成像敏感器(CRDS)的使用,與在天宮一號上運用的第一代產品相比,實現了諸多技術突破。
除了技術挑戰之外,北京飛控中心還面臨很多潛在風險:航天員在軌飛行長達33天,要求地面飛控人員長時間值守,飛控軟硬體系統高強度不間斷工作,同時也是對各類應急情況下系統綜合保障能力的嚴格考驗。
二、向天宮二號「送人」,宇航員將進行為中國空間站提供再生生命保障技術的實驗,為實現維持人類長期居住的環境做準備。
這次計劃在軌飛行33天,是迄今為止我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
隨著飛行時間的增加,太空環境會對人體會帶來不利影響。特別是心血管功能的減退將會變得更加突出,還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肌肉萎縮和骨丟失問題。
如何解決呢?
一是進行細緻的醫健醫保。飛行期間綜合利用醫療問詢、基本生理指標檢查、尿常規檢測、心肺功能檢查等手段,定期對航天員實施健康狀態的評估。還注重艙內微生物的控制,並且配備了預防治療的一些藥品和相關的醫療器械。
不僅如此,這次任務中首次建立了天地遠程醫療支持系統,通過天地協同的會診來解決航天員的在軌「看病」問題。
二是進行失重生理效應防護。比如航天員可以使用套袋來解決飛行初期這種頭暈和鼻塞等不適應的反應。通過使用拉力器自行車的鍛煉,工作時穿著企鵝服,對心肺功能的下降,對肌肉萎縮和骨丟失進行綜合的防護。
三是豐富的營養健康食品。包括主食、副食、即食、飲品,還有調味品和保健性食品,一共有一百多種食品,食譜周期達到五天,膳食結構也更加科學。
四是進行有效的心理支持。在有專業心理醫生的支持,親情的交流和航天員團隊的支持基礎上,研製了基於虛擬現實技術的心理舒緩系統,航天員可以通過天地信息交流系統與地面進行雙向的溝通,可以傳遞郵件,可以與親朋好友進行視頻和音頻的交流,以此來緩解航天員的壓力,保證航天員的心理健康。
除了航天員的身心健康方面將得到新的有力保障外,進入天宮二號以後將開展多項太空試驗。
比如,在飛行中,航天員將在軌接受醫學超聲檢查,地面可以實時監測到航天員的心肺功能,這在我國載人航天飛行中也是第一次。
他們在軌還將參與多項科學試驗,比如更換空間材料和植被的樣品,還要進行太空的植物栽培等。進行典型的維修操作,驗證人機協同的操作技術。
目前,我國載人航天各項工作正按計劃開展,讓我們拭目以待。
內容出品:科普中國
謝謝邀請啊
@中國科普博覽 給了很多高大上的內容,我自然不敢獻醜啊,就不聊技術談一下個人感受,說實話,最大的感覺就是一個詞
新常態
慢慢展開,中國航天起步晚比較落後,這點無可置疑,現在的天宮二號基本也處於美國70年代做過的天空實驗室階段(不是水平是發展階段)--為後來中國的正式空間站打基礎。中國第一個空間站可能達不到現在國際空間站的高度(畢竟是個超大系統工程),但也註定是國際空間站10年內退役後人類的大型專業空間站(有可能是唯一)。以前美國為了防止太空技術泄露,不帶中國玩,拉了包括歐洲俄羅斯日本在內的30多個國家搞空間站,連哈薩克和馬來西亞都上去過宇航員,額滴神啊。還好兔子比較爭氣,四大發明的火藥玩著玩著就變成竄天的火箭了。
現在神舟十一號也發射了,但你要說有啥重要的技術改進,我覺得還真沒啥大的可圈可點的,本來就是備份用的飛船,根據任務進展,開闢了新的使用方式,承載了一些新的功能,測試了新的技術。單說載人航天的921工程,比起當初首次無人飛船發射(1999年神舟一號)、首次載人航天發射和首位中國航天員(2003年神舟五號)、首次出艙行走(2008年神舟七號)、首次空間實驗室發射(2011年天宮一號)、首次空間交會對接和首位女性航天員(2012年神舟九號),包括今年剛發的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都不算啥突破性的東西,就是執行普通任務,把人送上天宮二號而已。
神舟十一普通,但天宮二號就牛逼起飛了啊,這兩位航天員要在空間站里飛上一個多月,雖然中國目前的航天水平不足以支持更多的人更長的時間,但這對中國積累很多經驗和數據,尤其是航天員長期在軌身體狀況的醫學數據,那是極其寶貴的。畢竟,這玩意兒並沒有別人教你,你腦子裡又想著星辰大海不要不要的,只能自己來。所以我覺得,神舟十一最牛的是把人給安全送上去了,下面就看新技術支撐下能否和天宮二號正常對接啊,送進去再到時候把人安全接回來,就很成功了。
一個飛船任務,實現既有的目標,就是最大的成功。
為啥我說新常態,是因為大家已經覺得見怪不怪了啊,就跟現在國際空間站隔三差五有個發射任務,美國隔三差五發個衛星,已經沒人關注新聞了。
中國航天,也是如此,但我覺得這正是厚積薄發之後形成的新常態。
國家層面:
神舟五號:航天員出征儀式在航天員公寓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講話
神舟十一號:正在進行國事訪問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同志專門發來賀電
媒體層面:
神舟五號:CCTV現場直播,24小時輪流播不帶停
神舟十一號:據最新消息,前方傳來了XXX,我們現在切入直播畫面,blablablablalalala。好下面是美聯儲近期。。
國人層面:
神舟五號:現在不知道楊利偉的中國人,恐怕比不知道劉邦項羽的人都要奇怪吧?
神舟十一號:景海鵬都上去三次了,現在開個微博,粉絲都比不過小四的腦殘粉多吧?
國際層面:
神舟五號:中國威脅世界、中國崛起、中國掀起新一輪太空競賽、中國掌握太空黑科技,云云
神舟十一號:目前只看到BBC中文網有消息,其他的都是space快訊這種
航天人層面:
神舟五號:大家打電話互相慶祝,開慶功會慶祝,白髮領導講話,眼含淚水慶祝
神舟十一號:微信群室主任發言:你們這群貨,不給我好好準備好下一個大幹100天,天舟一號出一點問題老子滅了你們。然後發下一個11元11個的紅包,一群航天汪頓時哄搶,跪謝老闆動圖立即刷屏。
這就是新常態啊,中國航天從無到有,直到現在還在補課,但做出的每一步都是新的,也都是基於上一步老老實實打下來的基礎,一丁一點既是積累也是進步。每一步都是承前啟後,神舟十一號也自然如此,無可厚非。
其實這種所有人都在認為越來越普通,大家關注程度越來越回歸正常的情況,也挺好的。說明祖國這麼大群航天汪,老老實實幹活,一步一步進步。
今年中國的太空技術及應用達到了井噴的一年,光看發射的,
北斗、高分衛星系列都是中國絕活
墨子悟空脈衝星導航都是世界頂級且唯一
長征五號、長征七號都是中國新型火箭
天宮二號、神舟十一搭建空間實驗室
到了2017年貌似更加恐怖。。。
然而,挺好的,大家一片習以為常的境界,熱度討論個幾天就沒人關心了
過個二十年,知乎如果還在,估計有如下幾個問題就會有人用中國航天來舉例騙贊
請問悶聲發大財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人類歷史上有什麼厚積薄發的經典案例?
你見過的不可思議逆襲有哪些?
突然想起來曾經在航天員中心和景海鵬合影要過簽名,我擦,抓緊回去翻一翻
美國航天局高官群中的清醒者,向白宮和五角大樓發出震聾發聵的警告是:
「真正可怕的,不是中國不斷突破的航天科技,而是中國有一支門類齊備、專業學科完整、結構合理的年青的航天隊伍!」
這支航天隊伍有多「可怕」?請看下例統計數據:
第一,中國6.7萬名航天工程師、科學家,平均年齡36周歲。33周歲以下的航天工程師佔到全部人員的66%;
第二,探月、北斗組網、高分專項、載人空間站等四大航天工程中,200餘個分項目、分課目、分系統近千名總設計師、總建造師、總工藝師、總工程師,70後佔比44%,80後佔比31%,最年輕的分系統總設計師,今年才滿30周歲!
正是這支「可怕的隊伍」,架起了中國航天的世紀大梁!正是這支「可怕的隊伍」,奠定了中國航天事業後繼有人、代代接力的無限希望!(摘)
。。。。。。。。。。。。。。。。。。
姑且就當這個分割線吧 ,手機不好打符號。再貼兩張圖,已經都看見過
本文出自於看看新聞knews2016.10.17
至於工資待遇等問題,因人因地而異,總體來說,中等吧,比起互聯網金融等能拿到的高薪不算特別高,福利補貼待遇還不錯,有的還能分房,看過那個《大國工匠》紀錄片的,裡面好像提到了工資待遇,確實不怎麼高,得到和付出不成正比,個人覺得,國家應該還要大力的財政支持,這方面還是一直有所欠缺的,單憑一腔熱血不圖回報有多少人能做到了,這是現實,不是以前國家一窮二白,人民思想單純樸實的時候,他們做出的貢獻不一般,就應該給以足夠的待遇,這樣才能留住人才。何謂實業,這就是踏踏實實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能影響一個國家命運的事物,比起炒房,算了,不說了。。。
瀉藥。
1、關於技術的內容,前面已有答友進行了詳盡回答,這裡不再贅述。
2、此次神舟十一號的發射,是中國太空計劃的重要一步,中國將藉此再次驗證載人航天技術與軌道對接技術的穩定性與成熟度,為未來空間站的建立進行技術儲備與經驗積累。
3、事實上,中國已經解決了載人航天與軌道對接的技術問題,接下來最關鍵的一步,就是長征五號重載火箭的發射,這將直接決定中國空間站計劃的成敗。長期以來,受制於火箭發動機推力不足,中國的空間站計劃舉步維艱,一旦長征五號成功發射,這一最大的短板將得以改觀。(講個題外話:在中國自己的重載火箭發動機研製成功,長征五號將於今年底發射之際,俄羅斯終於表態願意賣給中國自己的重載火箭發動機了。而在此之前,這款發動機敞開了向美國人供貨,卻一直拒絕向中國出口。僅這件事,就可以窺見中俄關係的實質。)
4、當年蘇聯為了與美國人進行競爭,在太空計划上耗費了大量資金,極大的拖累了蘇聯經濟。與蘇聯不同,中國的太空計劃從不冒進,有時甚至因為過於保守而顯得步伐緩慢,被西方評價為「蝸牛」,這也導致美國人長期以來對於中國太空實力非常輕視,但這隻蝸牛從未停止前進,一覺醒來,它又向前爬了幾尺,如今再回過頭來一看,已經緊追在自己身後了。
5、這正是中國的可怕之處。根據自己的國力,理性制定並推進自己的太空計劃,步步為營,不與人爭。你封鎖也封鎖不了,搞也搞不死,關鍵人家還不理你,到現在,已經基本跟過了河的卒子一樣,每一步都讓美帝坐卧不安心驚肉跳,幾乎成了心病。
5、對中國航空人而言,無疑「就喜歡你這種看不慣我,又干不掉我的樣子」,只要中國保持國運昌順,其探索太空的能力,終將會站在世界之巔。
謝邀。可惜神舟十一的具體技術細節講不來,沒有內部消息來源。
今天,中國的天空實驗室和神舟11在載人航天的美、俄、中精英俱樂部里,是一個讓米國人酸溜溜的存在。今天yahoo 新聞里引用美國海戰學院的Joan Johnson-Freese教授的一段話很說明問題:
中國的政治家們當然想和美國在航天領域開展合作,讓世界看到中國已被接納為國際航天大家庭中的一員。
不過中國自己的空間站即將建成,除美國之外的國家排著隊想和中國攜手。 於是和美國合作的需求就不那麼迫切了。
中國載人航天和北斗一樣,你們不帶我玩,不讓我上國際空間站是吧,我就自己玩!!
玩得溜了,邊上人眼紅了,忍不住說:
老司機帶帶我!
這樣的祖國我喜歡。預祝神11任務圓滿成功。----------------------------------------------------------------------------------------------------------------
飛船發射已經成功,加點權威的乾貨。
以下是從微信科研圈公眾號,宋傑博士的文章中摘錄部分新技術方面的描述。
宋傑:清華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博士,環球科學特邀科學撰稿人
神舟11號在三個方向進行了技術改進
1、為滿足本次飛行任務,調整了軌道控制策略和飛行程序,軌道高度從341KM升到393KM,優化調整了貨物裝載布局;
2、新配備了寬波束中繼通信終端設備,顯著擴大測控覆蓋範圍;
3、神11號的飛船交會測量設備進行了升級換代。
現場發射集錦傳送門:神舟十一號發射回放-20161017朝聞天下
技術創新:
配備寬波束中繼子系統,讓天地聯繫更緊密;
光學成像敏感器升級,具備了在苛刻光照條件下准全天候穩定測量能力,極大地提高了交會對接的可靠性;
配置優化,存儲了更多食品、飲水等航天員支持用品,滿足航天員駐留需求;
優化熱控設計,以消除組合體連續偏航引起的返回艙溫度過低、設備容易結露的風險,和推進艙、貯箱、發動機溫度過高可能超上限的風險。
不管怎樣,都算得上國際領先水平吧。
就是不知道這麼高水平的尖端科技能不能堵住那些親美噴子的嘴。
反正我對中國的航天科技就一個字:服!
=======更新一波=======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回答刺激到了某些人,還是我被曲解了。
我從來沒有懷疑美日歐的科技水平高度,也從來不認為神州系列以及其它的航天技術是一件人類完成不了的任務(畢竟美蘇在5、6十年前就搞出來了),更無意拔高中國航天工作者而貶損發達國家航天科技的先驅。
我只是覺得,對於我們,這確實算是一個值得我們驕傲的事情。
我也不是一個極端愛國主義者,我是一名程序員,這讓我更能感受到知識在當今中國的稀缺性;但同時我還是一個中國人,我看到也聽到了中國的逐漸強大;這無關政治、也無關體制,是我作為一介平民的切身感受而已。嗯,就是單純的覺得這件事值得被稱讚!
=======關於美蘇太空競賽=======
美蘇的高度我在各位答主和評論文字里已經瞻仰夠了,我設想了一下另外一個場景:
21xx年的某月某天,非洲某國終於有了自己獨立的空間站,其國某社交網站上出現了這些廣受好評的觀點:
1. 呵呵,不吹牛會死啊?!人家中國一百多年前就完成了。。。
2. 我國政府真無能,這不是美蘇200多年前就搞定了的么?!
......
哈,各位感受下。
感動之餘
還是加點工資吧。
政府沒錢,火箭箭身那樣大的面積,全國直播,一次打個幾億廣告,弄個專項獎金,把哥們的平均工資加到2萬行不行?
好歹達到知乎平均水平吧好吧,隨手一轉,評論都在談論「果然是吃貨」。吃貨是真的,但是轉發這段的真正用意在於兩點:一個是天朝越來越重視「人」的部分了,這裡面當然有營養均衡的問題,但是按照過去的做法,未必會花這麼多時間精力來解決航天員「吃」的問題;第二點就是,要做到這麼種類豐富、營養搭配,不含防腐劑,技術手段肯定是非常之重要的,這肯定也算是亮點。
以下原答案:
航天員中心航天營養與食品研究室副主任曹平說,這次33天的飛行任務中,航天員的食品在種類上比之前的神舟九號、神舟十號更加豐富,有100多種。
在神舟十一號自主飛行段,航天員可能食慾不佳,所以會配備粥等清淡的食物。
等正式入駐天宮二號後,航天員就可以享受到如同在家裡生活一樣的一日三餐的待遇了。他們的吃飯時間與地面同步,包括主食、副食、即食、飲品、調味品和功能食品等六大類產品,醬牛肉、魚香肉絲等傳統菜肴都有,五天之內菜譜不會重樣。
不僅有美味的菜肴,航天員還可以享用甜點。
此外,考慮到中期飛行航天員的身體狀態變化,結合中國醫學食療食養的理念也配置了相應的食品,使航天員有更好的體魄完成工作。
曹平說,航天食品的保存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上,但不含防腐劑,是安全可靠的,可以在美味可口的同時為航天員提供充足的能量和營養。
為了讓航天員吃到熱騰騰的飯菜,天宮二號裡面還配備了專用的食品加熱器。航天員的飲用水也是經過特殊方式消毒,能夠長期保質。「在未來空間站,將實現尿液凈化的飲用水。」曹平說。
11.19更新
搶神舟11號頭條:NASA要同時發射飛船
神舟11號載人飛船定於10月17日7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搭載景海鵬和陳冬兩名航天員前往天宮二號空間站,在軌飛行30天。
巧合的是,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明早也有發射任務,而且時間和神舟11號非常接近,但不是載人飛行,而是一次國際空間站補給任務。
美國弗吉尼亞當地時間16日20點03分(北京時間17日8時03分),NASA商業服務提供商Orbital ATK的天鵝座飛船(Cygnus)將發射升空,為國際空間站的科學研究和宇航員送去近5100磅(約合2310公斤)的物資,任務編號「CRS-5」。
NASA會從7點開始對對本次發射進行現場直播。
Orbital ATK天鵝座是被NASA選中為國際空間站送貨的商業飛船之一,另外還有大名鼎鼎的SpaceX Dragon,以及Sierra Nevada Corporation Dream Chaser。
NASA總是會很慷慨地放出大量相關資源,慢慢欣賞吧:
---------------------------------------
神舟11成功返航 NASA:同志仍須努力!
在經歷了30天的太空站生活後,中國宇航員景海鵬、陳冬返回地球,走出機艙。這是中國迄今最長的載人航天任務。美國航空航天局表示,中國正在實現其構建軌道空間站的近期目標。(德國之聲中文網)在中國時間周五(11月18日)下午2點15分左右,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內蒙古著落,中國宇航員景海鵬、陳冬安全返航。
景海鵬和陳冬2016年10月18日進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逗留至本周四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分離。兩位宇航員在太空工作近一個月時間,創造了中國宇航員太空駐留時間的新紀錄。
NASA:野心勃勃的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報道,中國在太空野心勃勃,擁有政治意願以及大批的工程師團隊。然而從經驗角度看,中方目前還遠遠落後於美、俄這兩大空間大國。
"中國頻繁地進行衛星發射,其近期目標是構建一個軌道空間站",NASA表示,天宮一號和近期的三次神州飛船任務,為中國實現這個近期目標鋪平了道路。
不過,NASA指出,美、俄早在幾十年前就做到了建立軌道空間站,而中國現在才開始進行首次嘗試,顯示出要追趕上美、俄,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雖然著陸點很偏,但是後勤給力,很短時間就找到了。
可知論 認識的發展 矛盾的客觀性和普遍性把握主要矛盾 把握規律 創新……
目前的階段,航天技術應該已經趕超英法德,離俄羅斯很近了,離美國大概有十幾年的差距。
這一次的意義是載人航天已經從實驗階段向工具階段升級成功。下一步應該是建空間站。
俄羅斯的經濟實力,估計很難在搞空間站了,美國也就維持現狀,他們會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對太陽系的探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還落後一個段位),但是,在俄羅斯經濟衰退,外太空探索減緩的背景下,中國的跟進有利於保持人類對軌道環境的探索。軌道探索的意義非常大,比如人類預防若干年後可能發生的小行星撞地球事件,必然要依託空間站和航天技術來進行,妄想通過地空導彈摧毀小行星是不可能的。
另外如果要進行核戰爭,至少能保證我們領袖有一個安全的躲避核打擊的去處。美帝國和前蘇聯之所以敢核威懾,是以為他們都有空間站,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發了導彈然後逃命。
現在中國也有了,不用怕了,可以痛痛快快地干。說實話,注意力都集中在長五了,已經習慣了常態了的神十一
航天國家投資了巨大的經費,如何支持下去是個問題。希望航天的科技成果高效的轉化為市場經濟的產品。雖然打了這麼多高分遙感衛星,但老百姓還是只能用google earth。也是花得納稅人的錢啊
哇,看答案都看不懂,真佩服這幫學物理的
推薦閱讀:
※旅行者一號到底飛出太陽系沒有?
※為什麼中國的火箭製造基地放到了天津?
※有哪幾場航天事故有可能是外星人為了鎖死人類航天科技,而故意暗中破壞,拖人類後腿?
※不同火箭燃料的尾焰外觀上有什麼區別?
※有沒有抽煙的宇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