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心理學的意義是什麼?

道德心理學是如何研究道德的呢?
用科學的方式去研究道德和用哲學的方式去研究道德,有何區別和聯繫?
道德應該由科學家來研究,還是由哲學家來研究?
倫理學是否要被道德心理學所取代?


每個人的意識形態里都隱含了自己的道德標準,或者說道德本身就是一個說不清的概念,是一個偽命題,與其說研究道德,不如說研究意識形態。
每個人意識形態里的道德是不可能被自己違反的,因為那同時也就意味著一個人做出違反自己意識形態的事,而一個人在將要做出違背自己意識形態的事情時,他的意識形態已經發生改變以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行為可以違背自己前一秒的意識形態,而不可能違背自己此刻的意識形態,這就意味著一個人不可能違背自己此刻的道德標準。
我認為與其說研究道德,不如說研究一些類似道德的東西在每個人的意識形態中形成發展改變的機制,這應該就屬於心理學範疇。
至於應該由科學家來研究還是由哲學家來研究,我的答案是人人都可以研究。很多不同領域的理論都是相同的,殊途同歸。


道德是每個人都關心的一個東西,它或許就是「善」與「惡」、「對」與「錯」、「好」與「壞」這些道德謂詞的「量綱」(類比物理學的「單位」與「量綱」)。什麼樣的行為應該被允許?什麼樣的行為應該被禁止?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們應該如何進行價值判斷?人類應該怎麼與他人相處?人類應該怎麼和世界相處?這些都是倫理學關心的問題。

長期以來,道德都是哲學家們的研究對象,而研究道德的哲學家又叫做倫理學家。

倫理學家們以哲學的方式去研究道德,道德心理學家們則以科學的方式去研究道德。

作為哲學家的康德是怎麼研究道德的?他坐在書桌前,看看別人寫的書,然後自己腦袋裡再想一些東西,最後寫出一篇文章,叫《道德形而上學》。

作為科學家的科爾伯格是怎麼研究道德的?他跑到芝加哥,找到了72個10~16歲的男孩,然後利用自己設計的道德兩難問題對他們進行訪談,然後自己再把談話材料歸納處理好,自己腦袋裡再想一些東西,最後寫出一篇文章,叫《10~16歲時期思維與選擇方式的發展》。

哲學家的科學家的研究方式,從方法論角度來講有很大的差別。前者更多是思辨與概念分析,後者更多是實證研究與理論解釋。他們研究的對象(道德),又是否是同一個東西呢?

有人提出,道德有兩種意義,一種是描述性意義,講的是道德實際上是什麼樣。一種是規範性意義,講的是道德應該是什麼樣。科學只能解決描述性問題(實然問題),而規範性問題(應然問題)應該由哲學來處理。

就像我們不能通過研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實際上是什麼樣,就得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應該是什麼樣。也有人認為,科學對道德的實然研究對道德的應然研究沒有幫助。但事實真是如此嗎?道德心理學真的不能夠回答倫理學問題嗎?

在今天,沒有哪個倫理學家會認為道德是純粹先驗的問題,經驗研究對思考道德毫無幫助。科學迅猛發展至今,甚至還有哲學家會認為,當哲學(倫理學)概念或理論與科學概念或理論相衝突時,我們應該放棄或修改的是哲學,而不是科學。讓我們具體來看看,有哪些道德心理學的研究能讓每一個倫理學家從中收益。

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思想實驗」,這一哲學家常常使用的研究工具。學者們常常提出一些思想實驗,通常是用想像構造一個具體的場景或事件,然後依據人們對這個場景或事件的直覺性或反思性的反應,得出一個結論。比如薛定諤試圖通過「薛定諤的貓」這一思想實驗來說明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是荒謬的。塞爾試圖用中文屋思想實驗來說明計算機無法像人一樣思考。倫理學家們常用的思想實驗莫過於電車問題及其各種衍生版本。思想實驗有時被看作哲學家們的利器,但心理學家卻用實驗的方式告訴我們,人類的反應是多麼容易被操縱,以至於思想實驗的價值要被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假設現在爆發了一場疾病,有600人陷入危險之中,我們現在只有2種措施可供實施。

如果採取A措施,那有200人會活下來。

如果採用B措施,那有三分之一的概率這600人都會活下來,三分之二的概率沒有人會活下來。

此時,大多數被試都認為A措施更好,雖然B措施和A措施從數學期望值的角度上講是一樣的。但如果實驗僅僅到此結束,那思想實驗的效力還不足以遭到致命的懷疑。

讓我們再來假設爆發了一場疾病,有600人陷入危險之中,我們現在只有2種措施可供實施。

如果採取C措施,那有400人會死,

如果採取D措施,那有三分之一的概率沒有人會死,三分之二的概率這600人都會死。

此時,大多數被試都認為D措施更好,雖然C措施和D措施從數學角度上講是一樣的。但令人困惑的是,A與C是完全等價、C與D是完全等價,人們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心理學家們發現,人類會做出種種非理性的選擇,因為人們的思維極容易受到「框架」的誘導,而這種誘導性的框架又幾乎無處不在。

其實,哲學家們也知道思想實驗這種思考工具有其局限之處。如果思考實驗是讓普通人來思考,那普通人可能無法理解實驗內容的哲學深意,而讓哲學家來思考,那哲學家的思想早就被自己原先的哲學思考所污染。如果你想了解人們對大海的感受,那問一個從沒看過海的人和看了很多次海的人,都是沒有意義的。

讓我們再來看看一個爭論已久的倫理學問題,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

人類的行為動機,究竟是利己的還是利他的?康德說,如果一個行為是出自個人意願而非道德義務,那這個行為即便能造成好的結果,也是沒有道德價值的。但如果人的行為全都是利己主義的,那康德會認為人類的行為全都是沒有道德價值的嗎?如果人類的全部行為都是利己主義(心理利己主義)的,那我們怎麼可能要求人類做出利他行為(倫理利他主義)?要知道,在倫理學裡,我們有一個原則叫「應該蘊含能夠」,反過來便是「不能夠蘊含不應該」,這是一個道義邏輯和事實推理的交匯處。意思是,我們永遠都不要求人們去做他們做不到的事情,而當我們說某人應該做某事時,前提是某人必定能夠做某事。

這麼看來,利己主義給倫理學帶來了嚴重的挑戰,但所幸,在利他主義的意義是什麼? - Andy Lee 的回答這個回答中,我已經為利他主義做好了詳盡的辯護,從親緣選擇到群體選擇再到語言給人類帶來的聲望系統,利他主義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可能的,甚至還就是人類的現狀。在這裡,我著重談一談利他主義的心理學機制。

就目前的認知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來看,利他主義的心理學機制最有可能便是以鏡像神經元為基礎的同理心,或者叫「共情」。簡單地說,共情就是使得個體A能感受到另一個體B的情緒,當個體B痛苦或開心時,個體A也會痛苦或開心。這使得個體A會去讓個體B開心並且消除個體B的痛苦,在這個機制中,催產素、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遞質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些犬儒主義者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其根本動機都是利己的。他們認為一個人幫助別人要麼是為了社會性獎勵或者避免社會性懲罰,要麼是為了增加自己的道德虛榮心或者避免所謂良心的譴責。

但心理學家設計了種種實驗,發現高共情的個體比低共情的個體,無論在有沒有社會獎勵或懲罰的情況下都更傾向與做出利他行為,人們幫助受難中的人,如果僅僅是因為對方受難使得自己看到心理也難過,那大可選擇「眼不見為凈」而不是出手相助,實驗發現,人們更傾向於出手相助,而成本更低的「眼不見為凈」則更少人選擇。這一切研究結論都是基於嚴格控制條件的科學實驗,心理學家們的研究或許可以讓我們做出一個大膽的結論,人類的共情便是利他主義的基礎,人類是真善而不是偽善。

我們再來看看道德責任與自由意志的問題。

如果我們沒有所謂自由意志,在我們的行為都是被事先決定好的,我們其實從來都沒有自由選擇,那我們還需要承擔道德責任嗎?根據我上文提到的「應該蘊含能夠」,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做出選擇,我們是否還要為自己行為的後果承擔責任?如果我之所以殺人是因為一些不可避免的原因,那我是否要為那個人的死亡負責?假設有個人抓著你的手按下了一個按鈕,這個按鈕起爆了一顆放在市中心的原子彈,那你是否要為這座城市中千萬無辜生命的死亡而負責呢?

似乎每個人都會認為,你在非自由條件下的行為不需要由你負責。但讓我們再思考一個思想實驗,假設有個邪惡的科學家控制了小明的大腦,當小明做出A行為時,他就控制小明去做B行為,當小明做出B行為時,他就不控制小明。假設A行為是救人,B行為是殺人。現在,小明做出了B行為,這個邪惡科學家沒有控制他,有一個無辜的人死了。小明是否要為這個人的死負責?

似乎很多人都認為小明要負責,但仔細想想又覺得奇怪,因為這個思想實驗中,小明沒有自由選擇的能力,那個無辜的人必然要死。

又或者,讓我們再構築一個思想實驗來詢問普通人。假象在一個決定論式的未來世界,科技非常發達,超級計算機已經能夠計算出未來二十年發生的事情。現在超級計算機計算出在5年後,小明必然會去搶銀行,過了5年,小明果然去搶了銀行,那小明要為自己的搶銀行行為負責嗎?不少人認為,小明依然要負責。

但如果我們只是一般性地問普通人,如果在一個決定論式的未來世界,科技非常發達,超級計算機已經能夠計算出未來二十年發生的事情。那人們需要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嗎?大家幾乎都說不用負責。心理學家發現,當抽象地問普通人,大家都認為自由意志是道德責任的前提,但設想一個具體情境時,大家又都認為即便沒有自由意志,人們也都要負道德責任。這讓我們不禁要思考,既然普通人的判斷是如此不符合邏輯,那普通人的道德判斷對道德研究來說究竟有什麼用?

讓我們再來看看心理學家對人類行為的一項研究成果。心理學家發現,社會情境對人類行為有非常巨大的影響,而個人的人格特質在社會情境面前是多麼無力。

人人都會有從眾行為,對權威的盲目服從。小悅悅事件中,無人講跌倒在路上的小女孩扶起以至於小女孩死亡,而許多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也會服從一個穿著白大褂的實驗員,給另一個人施加標記著「危險」的高壓電流,而無論另一個人怎麼抗議。大學生甚至也會睜著眼睛說瞎話,在大家都說兩條不等長的線段等長時,你很可能也會說它們等長。

在一些和道德更相關的實驗中,心理學家們發現,比起那些沒有撿到一毛錢的被試,剛剛撿到一毛錢的人去更可能去幫一個女人撿起掉在地上的紙。而這兩者之間的差距是多少呢?22倍!僅僅一毛錢,就讓人們有22倍的可能性去幫別人。當人們著急趕路的時候,不管是平時被視作道德標杆的神職人員還是普通的學生,都不大可能去幫助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但當人們不著急趕路時,大家都很可能去幫,而神職人員和普通人的表現沒有差別。當環境中有噪音時,大家都不願意去幫助別人,而當環境中沒有噪音時,大家都願意表現出親社會行為。甚至,如果提高人們簽署器官捐獻同意書的概率呢?是提高人們的道德教育嗎?非也,最佳方式,就只是把原本打勾表示同意改成打勾表示不同意。不管在哪種情況下,大部分人都選擇不打勾。

這讓我們感到疑惑,美德倫理學所倡導的德性,究竟對人類的行為有多大幫助?孔子教我們要做一個君子的努力,還比不上心理學家在器官捐獻同意書的改動一個字嗎?如果我們希望引人向善,那向孩子們教育智慧、勇敢、節制、正義這些美德,究竟有多大作用?

再讓我們思考一下道德分歧

在道德實在論者眼中,世界中似乎存在一種道德事實,甚至還有客觀的道德價值。大家之所以在一些道德判斷上有分歧,是因為沒有認識到同樣的道德事實,從而沒有共同的道德知識。在理想條件下,如果大家都好好學習知識,坐下來仔細推導,就像做一道數學題一樣,大家都會得出同樣的答案。不過,在道德反實在論者看來,並不存在所謂道德事實,道德分歧是因為人們的主觀分歧導致的。

這種道德分歧,能否通過經驗研究來達成一致呢?就像A說這碗豆腐腦是甜的,B說是鹹的,A和B都嘗一口,就能解決分歧。那是否有這麼一碗道德豆腐腦,只要大家都嘗一口,就能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從而就沒有道德分歧了呢?

人類學以及跨文化的心理學研究似乎否認了這一點。道德判斷更類似情感判斷,A說甜豆腐腦好吃,B說咸豆腐腦好吃,無論A和B共同吃多少碗豆腐腦,這個分歧似乎永遠都無法解決。

休謨就是一個道德情感主義者,而他的思想得到了不少來自認知科學和心理學的支持。有心理學家發現,那些噁心敏感很低的人對同性戀就更支持,而噁心感更高的人則容易反對同性戀。美國民主黨的支持者認為要向富人徵稅救濟窮人,而共和黨人則反對這種劫富濟貧的行為。民主黨人認為焚燒國旗沒什麼,而共和黨則譴責這種行為。民主黨人反對家長或教師對孩子們的嚴厲管教,而共和黨人認為教育孩子是長輩的責任。

而為什麼會有這些道德分歧呢?心理學家給出的答案是,因為人們有不同的生理特質以及心理特質。道德分歧並不是來自對道德知識的缺失,也不是因為一方有認知能力上的缺陷。這是否意味著不同的倫理學家之所以支持不同的倫理學理論(比如美德倫理學、功利主義、道義論),是因為他們有著不同的生理特質和心理特質嗎?這是否又意味著通過理性的思辨與交流是不可能達成一致的呢?

不少學者都在呼籲,讓哲學家把道德交給科學家來研究,讓科學來解決哲學幾千年來都未曾解決的問題,但事情遠沒那麼簡單。科學家們擅長在科學的理論框架內做出進步,但諸如道德、心靈、語言、科學這些概念,或許並不全在科學的框架之內。道德是一個沿用了幾千年的概念,它有著豐富的內涵,而擅長於概念分析的哲學家,都不能用各種系統的理論刻畫出道德的全部意義。科學家們要研究道德,不僅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要和當下的倫理學家們共同合作,取長補短。

在一些科學主義者眼中,倫理學乃至哲學作為一種人類智力活動,就像棋牌或者藝術一樣,僅僅具備美學價值,不配與科學共同稱之為學術活動。但不知道這群鄙視哲學的理科生是否也認為法學也僅僅只是娛樂活動?亦或者,站在鄙視鏈頂端的物理學才是真正的科學?社會科學都得不出真理?科學就是正確的同義詞?我想,如果這些科學主義者對科學哲學以及哲學中的真理理論有些許了解的話,就不會再持有這些愚昧的想法了。

我作為一個科學主義者,仍然認為倫理學有其獨到的價值,但科學發展的速度如此之快,對人類知識的貢獻如此之大,或許不久後的某一天,每一個倫理學學生在畢業前,都被要求修滿足夠的心理學課程學分。正如我們不能奢望每年都誕生一名如康德、休謨、密爾、羅爾斯這樣的思想巨人,但我們可以認為,只要有足夠多的投入,科學研究的成果是可以量產的,而道德心理學的發展也必將促進倫理學的研究。這種現象,我更願意稱之為交叉學科的進展,而非道德心理學對倫理學的替代。


道德規則是利於所有人的。
但未必直接,就一次行為來說也未必必然。
所以道德往往是給人增添安全感的。是給人安全感的一種途徑


第一篇太冗長沒心思看,遂自撰一篇。
首先哲學家研究道德倫理的怎樣做,心理學家研究是什麼和為什麼。道德心理學是社會科學,不是自然科學。
區別與聯繫在於心理學家更多研究社會道德的延續性和演變,而哲學家更多研究社會道德形而上的分析再說心理學本來就是哲學的分支在近100年演變而成獨立的社會科學,回過頭來研究老祖宗的東西也正常/之後的問題都不成立。哥哥哥
道德的行為是一種行為,是指行為有任何道德或不道德的後果。
道德不是從個人的選擇,而是從人類決策的集合出現,試圖建立一個結構而群居生活。約束他們的環境和人類自然的慾望並且影響這些決定。
人類的社會本能的演變重疊文化的演變。文化道德提供管理衝突的一種方法。這是考慮文化道德的對話中是不斷變化的幫助。這種對話模型考慮到的意見的差異,價值優先和權力。

道德作為美德表明,一個人的道德依賴的特點和氣質,他或她擁有價值觀。五個基本的道德觀念。它們是:關愛他人,公平,忠誠度,權威性和純潔性。

以上摘自wikipedia
http://en.m.wikipedia.org/wiki/Moral_psychology


道德源於人們的恐懼,趨利避害的天性。
一個人先列舉出自己能做哪些事情,可以對別人造成傷害,同樣的,別人也可以做同樣的事情對自己造成傷害,我們害怕別人做出這樣的事情,那麼達成約定,不能做。
然後再列舉一下自己能做哪些事情,可以對別人帶來好處,同樣的,別人也可以做同樣的事情對自己帶來好處,我們希望別人做出這樣的事情,那麼達成約定,鼓勵做。
避害的要求比趨利的要求強烈,所以,有人違背道德為惡,會遭到強烈的譴責,而違背道德不為善卻不會。


道德本身就是通過經驗總結出來的東西,是求「好」的最小合集的東西。
應該是符合社會大部分人得~能接受好的東西把


推薦閱讀:

人的生命可以量化嗎?
如何反駁「你不讓吃狗肉 難道你不吃豬肉嗎」這句話?
外星人的身體能吃嗎?如果外星人和我們人一樣都是同類智慧生物?
「如果外星人的文明發展到能進行星際旅行來到地球,他們的道德水平一定高到不會侵略地球」的說法合理嗎?

TAG:心理學 | 哲學 | 道德 | 倫理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