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到底去哪了呢?
合理推測
相關問題關於建文帝的下落之謎都有哪些說法? - 知乎
你好!我是朱允炆。那場大火失控產生了巨大的能量,創造了一個通往現代的蟲洞,於是我穿越到了2017年。我當年把一筆財寶(約摺合現在500億美元)藏在公海未被發現的島嶼,現在急需一筆資金置辦裝備前去取出來。由於我不會現代科技,現在全權委託這位小夥子替我籌款。請向這位小夥子轉賬500元,事成之後,你將獲得500萬美元!
=========
我突然想是不是該寫成古文來著?
=========
認認真真寫的答案反倒沒人看,贊最多的都來自抖機靈。。。評論區有好多不錯的段子,我來一一詢問下能不能貼出來~
=========
摘一段 @徐梓峻 的評論:
奉天承運皇帝昭曰,自燕逆起兵而有四年,朕殫精竭慮奈何庸臣誤我。朕自焚皇宮以顯天子之勇也。幸天不絕我。蟲洞乃生。朕自建文四年而穿越至西元二零一七年。天命所歸。可知一二。朕存國庫巨款于海外孤島。欲作復國之用。天下義士,與朕同袍,再建大明。則子孫萬世公侯不斷,與國同休。特命@凱申兄 為朕欽使,率四方之義士,建不世之功勛。一幹事宜,可與樓主聯繫。欽此
其實呢,在當時人的眼中,建文帝、燕王之爭,也就是狼狽之爭,管他們狼吃了狽、狽吃了狼,根本就沒有人關心。
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所以燕王朱棣進入南京城後,就傳檄而定天下,在此期間,從來就沒有見哪個地方,高舉建文帝的大旗繼續對抗過明成祖朱棣。
建文帝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在朱棣進入南京城那一刻,就已完全失去了意義,他是活是死,他在什麼地方,其實已沒有任何意義了。
總的來說,皇帝只是一個面旗幟。皇帝之所以可以號令天下,是因為願意團結在這面大旗下,追求利益的人有很多。否則,不要說皇帝死了,就是皇帝活著也沒有什麼意義;甚至而言,不要說皇帝下台了,就算皇帝依然在位,他也只能當一個擺設。
只要有足夠多的人反對朱棣,建文帝死了,可以扶立建文帝的兒子;建文帝的兒子死了,可以扶立建文帝的叔叔、堂兄弟......。
秦二世時代,人們找了一個放羊的人(楚懷王),就能扯起大旗反抗秦二世;當然了,王莽時代,人們找到一個放牛的人(劉盆子),就能扯起大旗反抗王莽。如果忠於建文帝的人很多,如果反對朱棣的人很多,人們從哪不能擁立一個人當旗幟,反對朱棣呢?
反過頭說,如果沒有人多少人反對燕王朱棣,建文帝活著又能怎樣呢?
最簡單而言,現在有一個人站出來說,他是建文帝,他就是建文帝了?朱棣代表的官方,還說他是假冒的呢。大家應該相信誰的呢?
如果建文帝的招牌真的這樣牛,野心家從哪找不了一個年青人,宣稱這就是建文帝呢?如果他們背後的勢力足夠巨大,朱棣說他是假的,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對此可以參考一下明末清初眾多的「明太子」疑案,就就可以知道了。
只要有足夠多的人願意扛這面大旗,你是假的也無妨;當你力量不夠時,你是真的又有什麼用呢?
因為,你說你是真的,對方還說你是假的呢。到底是真是假,這不是靠辯論能出來的事,一切就看雙方的力量了。
在明成祖時代的官方歷史上。
建文帝死了。[注1
[注1]:允炆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內使數人而已,乃嘆曰:「何面目復相見耶?」遂闔宮自焚。上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死矣。出其屍於火中,上嘆曰:「小子無知,乃至此乎?」
[注1]:上詰問宮人內侍以建文帝所在,皆指認後屍應焉。乃出屍於煨燼中,哭之曰:「小子無知,乃至此乎」召翰林侍讀王景問:「葬禮當何如?」景對曰:「當葬以天子之禮。」
至於方孝孺之類的人,都是向明成祖乞降,但是明成祖都拒絕接受。因為天下就是你們這些亂臣賊子弄亂的。我要代表人民代表政府槍斃了你們。[注2]
[注2]:時有執方孝孺來獻,上指煙焰處謂方孝孺曰:「今日使幼君自焚者,皆汝輩所為也,汝死有餘辜。」方孝孺稽首折哀乞憐,遂命收之。
當然了,在明成祖時代的官方歷史上,建文帝自然是標準的腦殘弱智加變態。[注3]
[注3]:允炆矯遺詔嗣位,忘哀作樂,用巫覡以桃茢祓除宮禁,以硫磺水徧灑殿壁,燒諸穢物以辟鬼神。梓宮發引,與弟允熥各仗劍立宮門,指斥梓宮曰:「今復能言否?復能督責我否?」言訖皆笑,略無戚容。政事一委權奸,悉更太祖成法,注意諸王,遂成不軌之謀矣。
大家千萬不要覺得,這種寫法太過聳人聽聞。因為更聳人聽聞的還在後面。[注4]
[注4]:時諸王坐廢,允炆日益驕縱,焚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御容,拆毀後宮,掘地五尺,大興土木,怨嗟盈路,淫佚放恣,靡所不為。遣宦者四齣,選擇女子,充滿後宮,通夕飲食,劇戲歌舞,嬖倖者任其所需,謂羊不肥美,輒殺數羊以厭一婦之欲。又作奇技淫巧,媚悅婦人,窮奢極侈,暴殄天物,甚至褻衣皆飾以珠玉錦繡。各王府宮人有色者,皆選留與通,常服淫葯,葯燥性發,血氣狂亂,御數老婦不足,更縛牝羊母豬與交。荒眈酒色,晝夜無度。及臨朝,精神昏暗,俯首憑案,唯唯數事而已。
更主要的是,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只是明成祖時代的御用文人這樣寫歷史。大家只要看看兩晉南北朝時的歷史,自然就會知道,被亂臣賊子幹掉的皇帝,大都是這種形象。
總而言之,自己老爸死了,那是高興得跟過節一樣;而且上位後就是一副腦殘加變態的樣子。對此,我舉兩個比較經典的例子,大家就可以知道了,我們看看東昏侯的表現[注5]。
[注5]:八月,葬明皇帝於興安陵,廟號高宗。東昏侯惡靈在太極殿,欲速葬,徐孝嗣固爭,得逾月。帝每當哭,輒雲喉痛。太中大夫羊闡入臨,無發,號慟俯仰,幘遂脫地,帝輟哭大笑,謂左右曰:「禿啼來乎!」
我們再看周宣帝的表現。[注6]
[注6]:宣帝初立,即逞奢欲。大行在殯,曾無戚容,捫其杖痕,大罵曰:「死晚矣!」閱視高祖宮人,逼為淫慾。
如果我們還覺得不真切,我們再看在司昭時代,高貴鄉公曹髦的表現。總而言之,那就是腦殘加弱智而且變態,活該被司馬昭幹掉。[注7]
[注6]:五月己丑,高貴鄉公卒,年二十皇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東海王子髦,以為明帝嗣,見其好書疏文章,冀可成濟,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數呵責,遂更忿恚,造作醜逆不道之言以誣謗吾,遂隔絕兩宮。其所言道,不可忍聽,非天地所覆載。吾即密有令語大將軍,不可以奉宗廟,恐顛覆社稷,死無面目以見先帝。大將軍以其尚幼,謂當改心為善,殷勤執據。而此兒忿戾,所行益甚,舉弩遙射吾宮,祝當令中吾項,箭親墮吾前。吾語大將軍,不可不廢之,前後數十。此兒具聞,自知罪重,便圖為弒逆,賂遺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藥,密因酖毒,重相設計。事已覺露,直欲因際會舉兵入西宮殺吾,出取大將軍,呼侍中王沉、散騎常侍王業、尚書王經,出懷中黃素詔示之,言今日便當施行。吾之危殆,過於累卵。吾老寡,豈復多惜余命邪?但傷先帝遺意不遂,社稷顛覆為痛耳。賴宗廟之靈,沉、業即馳語大將軍,得先嚴警,而此兒便將左右出雲龍門,雷戰鼓,躬自拔刃,與左右雜衛共入兵陳間,為前鋒所害。此兒既行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禍,重令吾悼心不可言。昔漢昌邑王以罪廢為庶人,此兒亦宜以民禮。
只要我們對兩晉南北朝的歷史稍有熟悉,自然就會知道,亂臣賊子篡位上台後,都是按商湯周武革命的套路玩的;或是按堯舜禹禪讓的理論玩的。
總而言之,皇帝邪惡變態禍國殃,我只能代表人民代表政府槍斃他了。而且,在滅掉他之後,我也無心上位,奈何全國人民紛紛勸我上位,我不上位不行啊。
朱棣時時也是這樣玩的,總而言之,把建文帝君臣貶得一無所是,然後證明自己以臣弒君是合法的;再總而言之,一再假惺惺的拒絕上位。[注8]
[注8]:丙寅,諸王及文武羣臣請上尊號,上曰:「予始逼於難,誓救禍除奸,以安天下,為伊周之勛,不意孺子無知,自底亡滅。今奉承洪基,當擇有才德者,顧予菲薄,豈堪負荷?」諸王及文武羣臣咸叩頭苦請曰:「天生聖人為社稷生民主, 今天下者太祖之天下, 生民者太祖之生民,天位豈可一日而虛?生民豈可一日無主?況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殿下為太祖嫡嗣,德冠羣倫,功施於內,威被四海,宜居天位,使太祖萬世之洪基,永有所託,生民永有所賴,不宜固讓,以孤天人之心。」上不許。
當然了,朱棣一再拒絕,奈何大家又是反覆勸諫。朱棣只能勉為其難了。[注9]
[注9]:丁卯, 諸將上表勸進曰:......上不允。戊辰, 諸王上表勸進曰:......上不允所請。是日,文武羣臣復請上尊號。.......上固辭,不允。.......。
這樣處理這段歷史,好處就是朱棣上位的合法性有了,朱棣的形象完美了、高大上了。缺乏呢?就是皇權的神聖性沒有了。
因為在此過程中,好像商湯周武的革命理論、堯舜禹的禪讓理論,都一時閃著耀眼的金光。這還了得,於是後來只能重新處理一下,這一處理不不要緊,建文帝忽然變得金光閃閃了,建文帝那些助手,也都變得金光閃閃了,朱棣一時變成妖魔鬼怪了。
這樣處理的好處就是在於,突顯了皇權的神聖性,但是犧牲了朱棣的形象。當然了,為了皇權的神聖性,朱棣犧牲就犧牲一點吧。
想當年,為了突顯皇權的神聖性,大漢帝國還把劉邦寫得一無所是。
為什麼要把劉邦寫得一無所是呢?原因無非是告訴大家,誰能當皇帝那是天意,有天意眷顧,你狗屁不是,也能當皇帝;沒有天意眷顧,你神功無敵,你也當不了皇帝。所以,項羽之輩看起來,更像英雄,問題是他能怎樣呢?只能高呼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當然了,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覺得。我依然沒有說,建文帝到底哪裡去了。
其實呢,明成祖時代的官方所說,應該是非常信。換而言之,建文帝當時就死了。
只是這種結果,實在有損皇權的神聖性。
一切是顯然的,南京城攻破後,建文帝不明不白的死了;輔佐建文帝的人,都被正法了;整個天下被燕王傳檄而定了。
對於這種事實,後來神話皇權的人,是怎麼也無法接受的。
在這種背景下,只有一個事實是誰也無法改變的,那就是燕王進入南京城後,整個天下就傳檄而定了。對此,任你妙筆生花,也無法改變,因為你再能扯,也無法扯出這樣一段歷史。換而言之,朱棣進入南京城後,又用了若干年時間,才把各地此起彼伏的叛亂都平定了。
但是建文帝的生死,建文帝遺臣的表現,則比較好作文章了。
在這種背景下,方孝孺死時的場景,遂變得驚天地泣鬼神了。
而建文帝的下落,就更神奇了。
建文帝遺蹤之迷,主要是由《明史記事本末》中的一個故事構成。這個故事,實際上扯淡之極的,但是許多人都願意相信。
這個故事開篇的大意是說:在南京城即將攻破之時,有人告訴建文帝,劉伯溫曾留下一個箱子。劉伯溫留下箱子時說,危急時候,可以打開看一看。建文帝打開一看,原來是幾副和尚的行頭、憑證;並且告訴大家換上這些和尚的行頭,拿上這些和尚的憑證,從一個叫鬼門的地方可以離開。於是建文帝和幾個隨從,就換上和尚的行頭從鬼門離開了。更神的還在於,他們到鬼門邊,就看到有人在那裡等著他們,他們說是朱元璋託夢給他們,讓他們到這裡.........。[注10]
[注10]:帝知金川門失守,長吁,東西走,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曰:「不如出亡。」少監王鉞跪進曰:「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篋,曰:『臨大難,當發。』謹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齊言:「急出之!」俄而舁一紅篋至,四圍俱固以鐵,二鎖亦灌鐵。帝見而大慟,急命舉火焚大內。皇后馬氏赴火死。程濟碎篋,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帽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篋內:「應文從鬼門出,余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帝曰:「數也!
後來的故事還用聽嗎?
至於,明成祖懷疑建文帝出逃海外,所以就讓鄭和七下西洋[注11],那更扯淡之極的說法了。
[注11]: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
如果這種事實,你讓我大漢民族情何以堪啊。因為按這種說法,如果沒有建文帝出逃,我們吹又了吹的鄭和七下西洋,就不會存在了。
建文帝正式被官方認可,是什麼時候呢?我們看一下《建橋中國明代史》里的內容。
在學者精英階層中,從明代中葉和末葉起,也一直增長著這種譴責永樂皇帝的傾向(雖然只是用掩蓋的詞句來寫的),因為他們把社會問題看成是他的專制政策的後果;所以在這種傾向中也存在著類似的對他的同情心。乾隆皇帝在1736年決定恢復建文帝的合法地位,其部分原因便是人民和士大夫精英懷有這樣的情緒。
乾隆皇帝,又是乾隆皇帝!
明代歷史許多定性的問題,都是乾隆老人家親自做出的。
乾隆老人家這樣熱心歷史方面的研究,所為何事呢?自然是希望大家不要天天高呼什麼反清復明了。
我認為死在朱棣手裡了。
朱棣殺了朱允文,對外放出消息他失蹤了。這是最省事的做法。否則,靖難之後,朱允文的處理就很麻煩。殺了吧,名聲不好,畢竟造反旗號是清君側,總不好把君也一起清了吧。不殺吧,還得折騰禪讓的事,要是朱允文骨頭硬點兒,一時搞不定到頭來還得殺,就算搞定了,那就像個不定時炸彈埋在身邊還是麻煩。
現在好了,殺了朱允文,然後說他跑了,再裝模作樣找一下。沒找著啊,怎麼辦呢?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我燕王只能接位了。而朱允文連太祖的基業都能丟棄,實是辜負了太祖的厚望。既是如此,建文的年號也一併廢掉吧。自此,大明王朝第二個皇帝便是名正言順的朱棣。這一切,太順理成章了。
瞎猜的。八成是在南京宮裡被燒成灰。這問題和李自成死沒死有一拼,李自成的養子(親侄)李錦還能帶20多萬的部隊。建文帝如果出逃,南方諸衛所難道不會跟他一起干,混個擁立之功,小兵也可能混個世襲百戶、千戶乾乾。沒出現這種情況,只能是建文帝早死了。
永樂帝之所以不停的找,還是心太虛了,畢竟當時沒DNA,檢驗不了屍體。
南京我所熟矣,浙江亦我所熟矣!一次浙江之行,偶然聽聞當地流傳的朱允文藏身傳言,隨即前往考證。以下是我所考證的朱允文的避難路線。
南京城破之際,朱允文和近臣鄭氏打扮成和尚(有提前準備的文牒和僧衣)先是南下跑到了浙江金華市浦江縣的鄭家塢,被鄭氏族人(朱元璋欽封的"江南第一家")藏在昌三公祠一段時間,躲過了永樂帝的多輪搜捕。最危險時一度躲在了一口井內。風聲趨緩後繼續與鄭氏向南跑,從浙江衢州進入福建境內。一說是藏在福建武夷山裡,搭建草屋剃髮修行;一說是在武夷山一段時間後,赴泉州,並出海去了東南亞。我個人傾向於第二種說法。因為朱棣舉全國之力搜捕朱允文,重點就是各地寺廟。恐怕朱允文在任何一個寺廟都無法安身。後來朱棣派遣內臣鄭和(很難想像大明王朝會派遣一個太監率領龐大船隊出使各國,唯一的解釋就是此行任務隱秘,必須是身邊最親近和信任的內臣)七下西洋,應該是有確鑿的線索。鄭和給所經各國首領均備下重禮,應該也是有求於東南亞諸國私下查找搜捕朱允文的下落。鄭和後來多次派人遠行至非洲,應該不是無目的的。很可能是東南亞國家的首領在收了明王朝的禮物後,向鄭和提供了一些莫須有的線索,所以鄭和派人前去察看。
從南京明故宮步行逃往金華鄭家塢的路線圖(由於朱棣軍由北而來,因此浙江方向當時可能不屬於朱棣勢力範圍,是朱允文逃離南京後唯一安全的避難路線)
下面上自己拍的建文帝躲藏的昌三公祠及"江南第一家"圖片
從鄭家塢"江南第一家"逃往武夷山路線
在武夷山逃往泉州的路線
鄭和七下西洋搜捕建文帝路線圖,應該可以側應建文帝海外避難路線線索
個人比較贊同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中的觀點。
有沒有可能他被朱棣找到後秘密殺掉了,只是朱棣還在裝作沒找到的樣子。朱棣造反的旗號是清君側,他並沒有合適的理由殺掉他,讓他出現在大眾面前反倒很棘手。
個人意見。一種可能:
死在宮裡了。
建文帝應該知道漢後少帝的事情,朱棣也清楚,不清楚身邊的參謀也會提醒。一個皇帝,逃有那麼好逃的嗎?隱身能那麼好隱嗎?
為什麼史書說找不著了?朱棣安排的,不這麼說他位子坐的不踏實。說自殺也不好,說被朱棣殺的也不好,你就消失吧……
個人意見。穿越到現代了
詳見《穿越時空的愛戀》
明史紀事本末說建文後化為僧,遊歷多年,或曰終老於寺,或曰後至官府,護送回宮,終老於宮中。
而我覺得,他穿越了,不過還是逃不出叔侄兄弟相殘,因為他心太軟,因為有一種東西叫宿命
有證據表明,建文帝逃亡第一站是浦江鄭宅
600多年前的一個下午,大明帝國名義上的掌管者、25歲的建文帝朱允炆放起一把大火,燒掉了自己的皇宮。
當他的四叔——燕王朱棣進入南京城後,卻沒有發現侄子的屍體,於是,留下了「明朝第一懸案」:建文帝去哪了?
「根據現在的史料,說建文帝在火中喪生是證據不足的。」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碩士生導師龔劍鋒說。
據學者們研究,朱允炆不僅逃了出來,而且把第一站選在了浦江鄭宅,並在這個「江南第一家」避難一年之久。
建文帝的「十三太保」中有一位浦江鄭氏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長孫,明朝第二個皇帝,他在年幼時就被描述為早慧、孝順和正直,但他顯然並不適合當皇帝。
朱允炆在位4年,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也打了4年,最終,歷史選擇了後來的「永樂大帝」。
公元1402年6月13日,朱棣率軍攻入南京城,一把蹊蹺的大火也同時在皇宮內燃起,建文帝之後的命運,在正史上成為了空白。
但一些「非官方消息」卻四處傳播。據《明史紀事本末建文遜國》記載,朱元璋臨終前曾給朱允炆留下一個鐵篋,內有「臨大難,當發」的遺計和一張出逃路線圖,此外,朱元璋還為孫子準備了度牒、袈裟、鞋帽、剃刀以及十錠黃金。
按照爺爺的安排,朱允炆和13個隨從從南京城的鬼門(東北角的門)逃到神樂觀,而這13人中,有一個就是浦江人。
他叫鄭洽,翰林待詔,乃浦江鄭氏第八代子孫。《明史紀事本末建文遜國》稱,「鄭氏家族,忠孝可居」,於是,在鄭洽的建議下,朱允炆一行連夜趕往浦江。
鄭家與明初皇室淵源極深
浦江鄭氏被稱為「江南第一家」,鄭宅位於今天浦江縣城東10多公里的鄭宅鎮鎮中心。
從南宋到明代中葉,歷經三朝,鄭氏家族15世同居共食,和睦相處,時稱「義門鄭氏」,是有著深厚底蘊的江南望族。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太祖朱元璋賜封其為「江南第一家」。
明朝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曾因仰慕鄭家的「孝義家風」,而從金華遷徙到距「鄭氏宗祠」約一公里的青蘿山麓,而宋濂正是朱允炆父親朱標的老師。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對鄭氏家族有「不殺之恩」。
根據《明史》卷二百九十六記載,明初,鄭氏家族的「家長」鄭濂在南京供職,牽連進了著名的「胡惟庸謀反案」,朱元璋下令入府拿人。當官差上門時,鄭濂6兄弟爭先恐後承當「罪名」,消息傳來,朱元璋感慨道:「這樣的家族怎麼會出亂臣賊子呢?」於是下令寬宥鄭家,還將鄭氏小弟鄭湜升為參議。
出於對鄭家的讚賞和信任,朱元璋便從「鄭義門」中挑選人才入屬東宮,後來朱允炆即位,還曾親手題寫「孝義家」匾額,贈予鄭家。
皇室的褒獎換來的是鄭家的捨身相助。傳說朱允炆逃亡浦江後,鄭家在宅子里放了10個大柜子,5個貯藏書籍,另5個貯藏兵器,以備不測。
鄭宅有三樣東西與建文帝有關,一是建文井。
位於浦江鄭宅鎮的白麟溪旁,據傳是朱允炆逃亡時曾藏匿過的井。
公元1403年的元宵節,朱允炆出門觀燈,被人認出告發到官府,鄭氏家族急中生智,將朱允炆藏於枯井之中,官兵見井欄上布滿蛛絲,便料定井下無人,朱允炆因此逃過一劫。
二是老佛社。
位於鄭宅鎮冷水塘沿的中央,是鄭氏後裔專為朱允炆建造的一座紀念祠。祠內塑有「建文帝神像」,神像旁的神龕內,還供奉著建文帝曾經穿過的一隻靴子。
據清初《建文軼事》描述,建文帝在避難期間,曾有一絕色女子來訪,並贈送了一雙靴子。為掩人耳目,鄭家將祠堂取名為「老佛社」。
但也有人說,「老佛社」的得名,是因為建文帝最終出家為僧,鬚髮皆白,形似老佛。
三是蹺腳燈頭。
鄭宅鎮的元宵燈彩,也以長燈為主,燈頭出迎時,前俯後仰、一步一低頭,好像在作揖,故名名為「蹺腳燈頭」。
相傳,朱允炆藏匿期間曾外出觀燈,舉燈頭的村民一看「皇上」在人群中,頓時忘情,背著燈頭準備行叩頭禮,但轉念一想,這個舉動可能會暴露朱允炆的行蹤,於是就佯裝蹺腳,扛著燈頭坦然走過,卻留下了「燈頭蹺腳」的習俗。
朱允炆隱匿鄭家的心理學分析
「朱允炆選擇浦江鄭家,是他當時心理狀態的自然反應。按照犯罪心理學的解釋,衝動型犯罪的人,也會做出和他同樣的選擇。」
張載福,金華市第二醫院院長,對犯罪心理學頗有研究。據他分析,年輕的朱允炆在朱棣攻入南京時,面對的是一個複雜沉重、大廈將傾的狀態,如同衝動型犯罪後處於的「驚恐狀態」。
「衝動型犯罪後,人很容易逃到自視最安全的地方。」 張載福認為,朱允炆與「江南第一家」的關係類同於此,「這裡有他熟悉的官員,有忠孝的傳統,有受恩於他的家族,在這種危難時機值得他信賴。」元1402年6月13日,朱棣率軍攻入南京城,一把蹊蹺的大火也同時在皇宮內燃起,朱棣進入南京城後,卻沒有發現侄子的屍體,建文帝去哪了?據學者們研究,朱允炆不僅逃了出來,而且把第一站選在了浦江鄭宅,並在這個「江南第一家」避難一年之久。
摘自網頁,出處不詳。最近在看《明朝那些事兒》,個人也是覺得朱允炆沒有死。
當時朱棣囚禁了溥洽,朱棣一直懷疑他幫助朱允炆逃走的,可是被囚禁拷打,都沒得到答案。朱棣派鄭和和胡濙分兩路去尋找朱允炆。胡濙找了十幾二十年,連母親去世都沒回去。後來半夜去找朱棣,密談了好久。如果只是死了,沒必要談那麼久,談那麼久的話,可能就是在轉述一些朱允炆的情況。到底談了什麼,無人得知,歷史謎團,但是最好的一種情況就是,朱棣繼續做你的皇上,朱允炆就在民間做一個普通老百姓。
其實在朱棣奪權的過程中,通過當年明月的小說描述,個人感覺朱允炆當上皇上之後,經歷了那麼多,對於權利遠遠沒有叔叔那樣渴望。
朱允炆坐上龍椅,才知道爺爺朱元璋的辛苦,那工作量,妥妥地時代勞模;面對周邊虎視眈眈的藩王,只能通過削藩來保證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親叔叔造反,自己身邊可用的人(對李景隆印象特別深刻)都是豬隊友啊,他沒有像叔叔一樣擁有姚廣孝;知道最後朱棣打到南京,面對外面對自己趕盡殺絕的親叔叔,他無奈,絕望,最後選擇燒毀自己的宮殿……
經歷的這些,和最後被奪權的結局,朱允炆逃出之後,就安安穩穩平平淡淡的過完自己的一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去了歐洲
後代中出了個蹴鞠高手
洋名喚作 里貝里
分割線
德國媒體的採訪中,里貝里曾爆出自己可能有中國血統,並說他的家族一直流傳著祖宗曾做過和尚和乞丐的故事。里貝里的一位堂兄在研究中國歷史時發現,自己家族流傳下來的傳說與明太祖朱元璋極其相似。
四大證據:
1.據說里貝里的一位祖宗當了皇帝不久後,被親人奪位而逃亡到波斯,後來來到了法國。
2.里貝里家中至今保存著一些不知名的中國文物,像極了中國古代皇宮的用品。
3.里貝里的祖先留下了一句後代都要記住的話——我們的家鄉在遙遠的東方。
4.里貝里家族中保留的一些習慣與中國民俗幾乎一樣。
無圖言屌
如有雷同
純屬瞎扯
現代啊,還拍了人在囧途。
據說去了雲南。我在武定獅子山看到據說是他提寫的七律,個人小見識看來頗有帝王氣魄。十幾歲到今仍然記憶猶新。
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
乾坤有(為)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殿)上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註:括弧那裡我記得當年看到的是為字,現在查網上都是作有字。另一處我記得是殿字,現在網上都是閣字。也不知是哪裡出了偏差。
竊以為既然是帝王,當然是用殿來對仗前句的宮。一個閣,怕是對不住。
應該是死了,畢竟過了幾百年了。
利益相關:無神論者我的腐女同桌從前跟我開的腦洞,她說懷疑朱允炆其實是被朱棣囚禁起來【醬醬釀釀】(劃掉)了,【叔侄情深相愛相殺】(劃掉)orz,還有理有據地陳訴了可能性,但是忘了她說了啥,總之讓理科狗聽得不敢講話
頂鍋逃走————————————————————
沒想到隨手一寫居然有十幾個贊,搞得不多寫點什麼感覺良心不安。。。
其實這是三年前的討論了,當時我們也是在看《明朝那些事兒》,是在看完當年明月的猜想後有的討論。
我今天和她回憶了一下,她當時的觀點是這樣的(當時畢竟才十四歲 只是一點點很不成熟也沒有深入研究過的猜想,希望能得到資深明礬的指點和糾正,我拿給她看):
按照當年明月的猜想,最後那位大臣找到了朱允炆並且勸說朱棣放過了他,朱棣也就此作罷。(大概是這樣。。。?其實我學理之後很久不看書了orz有錯誤請指出)但是這裡面有一點是值得揣摩的,那就是朱棣對朱允炆的態度。
在朱棣眼裡,朱允炆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呢?明明只想安安心心當個藩王,自己的侄子卻把自己的兄弟一個個搞死了,逼得他不得不裝瘋賣傻。而且這個侄子還對他兒子動過殺機。都說朱允炆懦弱,那麼被一個這麼懦弱的人逼成這樣,難道不是更加讓人生氣嗎?
如果我是朱棣,我肯定恨不得搞死朱允炆。只要想到朱允炆有可能還活著,朱棣就會不斷想起他當年擔驚受怕的日子,想起大熱天時自己像個白痴一樣裹著棉被傻笑的屈辱。
所以我的同桌認為,朱棣尋找朱允炆一定是因為某種執念。這個執念如果是恨的話,那麼朱棣是不太可能因為朱允炆是個政治上的死人了就放過他。別說大臣只是跟他聊了一夜,三天三夜也不行。只要他知道朱允炆還活著,哪怕當時鬆了口,事後也一定會不斷想起,這個曾經讓自己受了那麼多零碎折磨的人還好好地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斷想起當年的自己。這種想法會一直像魚刺一樣梗在他心裡,讓他一直不爽。
最後的結果,更有可能是派人私下把朱允炆搞死。(評論有旁友提到出朱棣把朱允炆的兒子囚禁了五十多年的事,感覺正好可以證明朱棣是不會輕易放過朱允炆的,畢竟連他兒子都沒放過。)
然後她話鋒一轉:「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朱棣已經大度到可以放過朱允炆了,是什麼執念讓他尋找了朱允炆這麼多年?他為什麼那麼想知道朱允炆到底是不是還活著?(壞笑)」
orz。。。
其實我對明朝所有的了解都是來自《明朝那些事兒》,這真的是一本好書。我知道她的說法也許漏洞百出,但以我歷史方面的拙劣水平是發現不了的,所以放上來看看大家的看法。
但是我要說,和她做同桌是件很開心的事。初中三年里,她這種對所有問題都要深入思考的態度對我影響很大。我和好幾個女孩子做過同桌,但她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我們之間對很多問題的探討我都還記得很清楚。
畢竟當我跟她告白的時候,她的回答是:
「但是我只想看你和班長搞基啊。」
————————————————————
第二次更新,去問了同桌評論里的旁友指出的問題。
謝謝這位旁友的指教~
這會兒,應該在土裡。不過不知道埋哪了
諷刺的是抖機靈竟然最高贊..
請大家不要忘了!建文帝是從小生長在深宮養尊處優的皇帝!自理能力是不可能太高的!更別提跨省出境自助游及窮遊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