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村上春樹作品的人有哪些共性?

有人評價,喜歡讀村上春樹小說的人,都是脾氣很好比較內省的。


謝邀。

村上春樹的小說,面目很多。喜歡《且聽風吟》和《1973年的彈子球》的,會比較感性些。喜歡《尋羊冒險記》和《舞舞舞》的,會內斂和沉鬱些。會喜歡《奇鳥行狀錄》和《海邊的卡夫卡》,算是有一定閱讀和積澱的文藝青年了。他的短篇也是,《夜半蜘蛛猴》可能普通中學生都會喜歡,但《旋轉木馬鏖戰記》,則是職場上戰過一段的人才能多少意識到趣味的。

但他的內核,總是」一個不介意孤獨的主角,樂滋滋但也不以此為傲的,平靜的過著自己的日子,與彼側世界,即,一個會吞噬你的幽暗/孤獨/庸俗/暴力世界,做平靜的抗爭,偶爾自嘲一下自己的處境「

所以,真心喜歡村上春樹的人,大概不介意自己一個人呆著,能自己給自己找樂子;吐槽他人的話,會留七分不說;對大多數事情,可以做到」好吧,這事不太讓人高興,不過就這樣吧「的態度。
大致如此。


大二的時候,從學校搬出來一個人住,喜歡讀書,偶爾也寫作。中午會午休半個小時。下午沒事的時候會去學校里踢球,或者跑步。周六的晚上會去游泳。學校里也有幾個要好的朋友,但沒碰上能說知心話的。見面也只是適當聊幾句。晚上回去後,會聽一兩個小時的爵士樂,業餘最喜歡收集密紋唱片,黑膠的最好。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散步,一個人去游泳池,一個人去聽音樂會。


不以獨處為苦。


不喜歡麻煩別人,也不太喜歡被別人麻煩。

徹頭徹尾的個人主義,同集體主義絕緣。


同不熟悉的人不太有過多的交往,由於每個人主體性的存在,必然發生摩擦、誤解或爭執,而這自然不能算是愉快的經歷。所以盡量避免。


看電影,不看電視。


遇到困難也不跟任何人商量,獨自思考,得出結論,然後行動。


這樣的生活從上大學一直持續到三十歲。這期間幾乎不曾同任何人有過心靈上的交流。沒有稱得上是朋友的朋友;結交過幾個女性,但全然沒有得到幸福,也沒有真正喜歡過誰。這十二年間,是在失望、孤獨與沉默中度過的,可謂冰凍了的歲月。

直到三十歲,在一次避雨中認識了現在的妻子。


結婚後,和兩邊父母都沒有太多來往。兩人獨自居住在鐵路附近,區域形同三角,芝士蛋糕形的我的貧窮。


不融入主流社會,但又離不開這個社會的那些邊緣性的人。他們固有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並且已經知道寬容地對待周邊的一切。他們喜歡自嘲,喜歡隱喻,喜歡哲學,喜歡品味孤獨,喜歡靜靜地去想、去觸摸虛無和現實之間的那一層薄膜。

這種人大凡都走過了這樣的道路,正如村上的文風走過的道路一樣:從無助焦慮,到憤世嫉俗,再到虛無彷徨,最後到了融入和理解。

他們知道人生本無特定的意義,他們知道這個世界總會與你保持適當的距離,這個距離總會讓你不能得償所願,因此很多事情都是徒勞。但他們同樣也知道在徒勞的大背景下,應該積極地活著,應該積極地去面對這個令人生厭的世界。

總之,他們就是這樣一群人。當走過村上的文字歷程後,他們知道了現實的可貴,也知道了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並且不再徘徊在這個有些骯髒的經驗世界之外。因為,畢竟骯髒也是一種真實,真實的觸感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妙,最實在的感覺。


善獨處亦可群居
內心世界強大
間歇性心理亞健康

你不覺得村上是一個資深心理學研究者么?


~~~~~~~~~2015.03.06更新~~~~~~~~~
張公子的答案將這個沉寂了兩年多的問題帶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於是,我又騙了那麼多贊。
目前為止,如果非要說一個自己最喜歡的作家是誰,我真的只會說是村上了,中學時看《挪威》,它無疑就是我的性啟蒙老師啊,之後陸陸續續看了,且聽風吟 尋羊冒險記 海邊的卡夫卡 去中國的小船 天黑以後 國境以南太陽以西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當然,這很多是在duang的基礎上看的,對,就是那種感覺,周圍很多人都不看,就是duang啊。)上一年又看了談跑步和巡禮之年.
當沉浸其中後總會有種讓孤獨愈發孤獨的感覺,也正因如此,也讓我重新認識了"慎獨"二字的重要性,它們給我的似乎總是一個人的世界,而這也確確實實培養了我一個人時可以不無聊甚至很精彩的性格。
村上影響了一代80後,也影響了我們90後,以後也會持續影響著很多人,大多數我們,會孤獨但不寂寞,會迷茫但有理想,會偶爾神經質,自嘲後依然健康生活,感情專一,也寬以待人。總之,喜歡村上的人脾氣都不會太壞,如是而以吧。


應該是孤獨吧。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並將一生孤獨下去。每每讀到他的文章,無論是荒誕,還是恬淡,總有種孤獨貫穿其中。就像現實中的我們一樣,無論是快樂,悲傷,一旦靜下來,我們都是孤獨的。


讀過村上1Q84以前的全部已翻譯作品,而且非常喜歡,追星一樣追了林少華老師好多年。學日語後也專門找原版來看過。

但是脾氣爆,不大寬容。喜歡貓但原因不是它們優雅獨立什麼的,而是因為長得好看而且二逼青年歡樂多。遇到不公會詛咒和仇恨,不會「好吧不過就這樣吧」。同時也喜歡魯迅。

人是非常複雜的,我認為沒什麼共性可言。村上自己要不是為了賣書,怕也不會說自己是什麼愛貓的安靜的寬容的優雅文學中年。君不見五反田都把瑪莎拉蒂開到海里去了。奇鳥里扒人皮,卡夫卡里虐貓和殺魷魚(對不起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那東西),類似暴力情節村上小說里有不少。他的世界觀恐怕比很多人想像的更加偏向復仇和不寬恕的哲學,而且很簡單直接:壞的就直接殺掉。村上還有一部小說和大江健三郎的某代表作有幾乎一模一樣的情節,是日本左翼控訴文學的一種常見母題。可以猜猜是哪部(猜中無獎)。

這些東西未必「正確」,只是想說,村上不是無害的只給世界提供美感和想像力的小資作家。


村上春樹的作品差異很大,有人喜歡《1973年的彈子球》但受不了《海邊的卡夫卡》,有人推崇《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因此把《1Q84》當垃圾。更多的人享受他的中長篇故事,對他短篇小說怪誕紊亂的神經質敬而遠之。
如果有人喜歡村上春樹的大部分或全部作品,共性可能也就是:寬容、專一、愛寫字。


基本贊同they的答案,忍不住再寫一點:
村上寫小說那麼久,小說的差別有的是很大的。《挪威的森林》和他其他的小說在風格上沒有一點相同,我覺得是他寫作生涯中的怪胎;《奇鳥形狀錄》曲折離奇、《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想像奇絕、《海邊的卡夫卡》又是不同的感覺。雖然看村上的不多,我看的在他21世紀後的作品都不太感冒,一方面可能是我難以理解,另一方面我認為是風格出現了變化。對於這種風格差異的作家找出讀者群體的共性我認為是很難的。
村上非小說的文章,又是另一回事。他的雜談文章和他的小說完全不同,難聽點說就是沒那麼裝(儘管我從不認為村上的小說裝)。如果看慣他小說的人,或是誤解他是一個無聊的文藝青年愛讀的作家的人,看到《地下》又是會相當驚訝的。《1Q84》又和《地下》這本書一脈相承,和他之前大部分小說都有差異。
我最喜歡《舞!舞!舞!》和《海邊的卡夫卡》,而和我性格完全相反的我的朋友喜歡的是《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我的那位朋友脾氣可一點也不好,性子很沖……
村上小說中的主角,確實存在著共同的模式(短篇和長篇又不同啊),最主要的確實是他們的孤獨感。同是孤獨,村上在不同的小說又是不同的。
我想喜歡村上的不可能是喜歡他的所有作品吧-.-


識字吧。


關於村上春樹。在國內流行的很大原因也許是林少華(以下簡稱為林)的譯本翻譯的很適合中國人閱讀,這點林本人也頗為自得。

但是,林譯本其每本前面長篇大論的序言,也許使讀者帶著先入為主之見進入村上的小說世界;並可能降低了讀者的閱讀樂趣。

個人認為其一大誤區:在《挪》的序言里,林洋洋洒洒的介紹了村上的風格。林認為,村上的小說大多是在「把玩孤獨」「把玩無奈」。但是,小說里的主人公孤獨嗎?我個人認為他們不太孤獨也許可以說某種程度的幸福。如《挪威的森林》里的足以讓渡邊徹銘記一生的好友木月,渡邊每每都會想起木月為人的厚道與善良;為了主人公健康著想並強拉主人公做早操的敢死隊(笑~),以及僅僅通過一面之交便吸引小林綠子的非凡把妹技巧,甚至在渡邊心中有人的情況下願意與其發生性關係;渡邊徹不願與其交心卻依舊帶其出去約,炮的永澤跟總是向渡邊介紹女朋友的初美;在多年之後看到通紅的夕陽主人公想起初美也會悲傷地流淚等等。又如《1Q84》里的Tamaru,大冢環跟《海邊的卡夫卡》里的如同人生領路人的大島,《奇鳥》裡面願意跟失業的主人公聊天的笠原may;還有青春三部曲中鬼點子多多的「我」「傑」「鼠」等等等等。這是在把玩孤獨嗎??這樣的朋友們請給我來一打!!!!其中,關於孤獨,我想並不是村上小說的主旨。村上小說里的主人公總是能在恰到好處之時遇見恰到好處的朋友,並且村上小說中的主人公被描寫的看似平常卻能莫名其妙的吸引各色有趣的人(證明其主人公也確實有可取之處),這不失為村上小說的一個獨特風格,也正是其小說奇妙的地方。這些朋友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羨慕不來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很難交到村上小說式的朋友。村上說過:人人都是孤獨的。但不能因為孤獨切斷同眾人的聯繫,徹底把自己孤立起來。而應該深深挖洞。只要一個勁兒往下深挖,就會在某處同別人連在一起。

村上的主人公都有一個特點,他們不特別熱衷交友,卻不是沒有朋友。他們獨身一人,卻活的有滋有味,品酒看書聽音樂,可能還達到了專業的水準。他們相貌可能平常,但是與人交談時偏偏經常靈光一現由此吸引了不少人,如同《挪》中的每每與永澤在一起,自己也成了女士眼中的魅力人士。可見,村上的主人公,他們看似平常,但絕不平庸
偏題一下,《挪》在中國很有名,但《海邊的卡夫卡》村上的序寫到 :當然您一讀即可知曉,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君不是隨處可見的普通的十五歲少年。他幼年時被母親拋棄,又被父親詛咒,他決心「成為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獨中,默默鍛煉身體,輟學離家,一個人奔赴陌生的遠方。無論怎麼看——在日本也好或許在中國也好——都很難說是平均線上的十五歲少年形象。儘管如此,我還是認為田村卡夫卡君的許多部分是我、又同時是你。年齡在十五歲,意味著心在希望與絕望之間碰撞,意味著世界在現實性與虛擬性之間游移,意味著身體在跳躍與沉實之間徘徊。我們既接受熱切的祝福,又接受兇狠的詛咒。田村卡夫卡君不過是以極端的形式將我們十五歲時實際體驗和經歷過的事情作為故事承攬下來。田村卡夫卡君以孤立無援的狀態離開家門,投入到波濤洶湧的成年人世界之中。那裡有企圖傷害他的力量。那種力量有的時候就在現實之中,有的時候則來自現實之外。而與此同時,又有許多人願意拯救或結果上拯救了他的靈魂。他被沖往世界的盡頭,又以自身力量返回。返回之際他已不再是他,他已進入下一階段。於是我們領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頑(tough),同時又得知世界也可以變得溫存和美好。《海邊的卡夫卡》力圖通過十五歲少年的眼睛來描繪這樣一個世界。恕我重複,田村卡夫卡君是我自身也是您自身。閱讀這個故事的時間裡,倘若您也能以這樣的眼睛觀看世界,作為作者將感到無比欣喜。
不僅回想起前不久知乎的問題「讀書的越多,感覺自己越不能融入社會」。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不是讓你讀萬卷書,足不出戶。

PS:村上是個很有趣的人,早年曾經寫到《麥田裡的守望者》每個月能賣出那麼多本,自己的書一個月也這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但是卻又在《挪》中借永澤之口說到「:對死後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則上是不屑一顧的。那種書不足為信。」偏偏他這個在世作家賣的書相當之多。


除了喜歡看村上春樹的作品恐怕找不出別的共性了。


喜歡同一個作家的人,有什麼共性?答案是沒有。
我去看豆瓣村上小組裡面的話題,我就知道,我和他們的大部分沒有任何共同點。


補充一個表面的共性,這些讀者喜歡的一般是林少華的中譯本,所以可以這麼說:
林少華以優美的文筆讓讀者一直以來愛著一個並不存在的村上春樹。


期盼人與人的溫暖,珍視真摯的友情與愛情,心懷憂傷地面對孤獨,但不害怕孤獨。寂寞的人生但沒有產生危害社會的陰暗面,自己療傷的本領很大。


最早喜歡村上還是90年代中,在郝舫的方舟書店,買過幾本灕江版的《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尋羊、挪威森林。當時這算是先鋒行為了(當時郝舫的書店裡,全是搖滾文化、反主流、朋克小說之類的)。但過年回老家長沙,我發現了一個也喜歡村上的高中同學。在那個年代,碰見另一個村上的讀者,確實心有戚戚焉。就好像站在人潮穿梭的街頭,但我們卻是另一個世界的人。有點《黑客帝國》某個場景的感覺,呵呵。
後來挪威森林火了,愛聽爵士樂、享受一點宜家類物質生活的小資和文藝青年也越來越多。這個時候,再說自己是村上讀者,好像沒什麼另類可言,也不會因為同一標籤而和誰誰誰有親近感。
They說得好,村上的東西,其實內涵很多。比如《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好像被老外當作Cyberpunk。這個小說,看第一遍暈暈乎乎,第二遍看完,就知道村上在做大腦試驗。把好些哲學概念拆開來拼接,估計和程序員編程有點類似。
1Q84,我覺得和《奇鳥》相比,似乎退步了。倒是《東京奇譚》,還有點新東西。一個作家這麼多年寫作,總會重複自己的。這麼大了,要有多大進步和突破,估計很難,好在村上的水準一直沒掉。


這個「都是」用的,不禁覺得必須說句很適合的話,「做概論的是傻瓜」

村上也是個很豐富的小說作者,讀者就該更豐富了吧。

他有很多不同的作品,當然好的地方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也很多。但是他的讀者至少也是很大一個數量級的...


愛無能 _(:з」∠)_


村上的散文隨筆很有趣,這個有趣不僅體現在內容上,還體現在文字上。他喜歡跑步,喜歡黑膠,喜歡古典音樂,喜歡調侃自己。村上radio就很有趣。
回到問題,我想大概喜歡村上作品的人也應該有著相似的興趣愛好或者特點吧。
村上常常以那些孤獨者作為故事主角,一個人的冒險故事,直到找到了自己的歸宿亦或是新的起點。這些內容可能就與作者的習慣有關。就拿跑步為例,何嘗不是一件寂寞的事情?但甘於寂寞才能更加充實不是嗎?
可我想甘於寂寞這一點應該適用於所有的真正熱愛閱讀的人,閱讀應該是一件寂寞但是卻格外幸福的事吧。


村上春樹他是這樣一個人:有足夠的幸運,有一定的才華,有為之痴迷的愛好,有強大的毅力和自省精神,有在這個社會機器中奢侈的自由。

如果要論村上愛好者的共性,大概是缺少並渴望其中的某一部分吧。


只是需要一句話來幫助自己回答自己的提問

你想要一個說法 自己無論如何無法理順 恰好村上巧妙地運用了一個比喻

p?s他的比喻的確恰當 像吃包子一口咬到餡兒

如果一定要找共性 那就是不容易遊戲自己 不容易喜悅 但同樣也不容易沮喪

就是這樣平靜地有點冷酷的人們 在他的書里卻讓感情爆發 甚至難以自持


推薦閱讀:

性格極其內向怎麼辦?
劉梓晨在綜藝上表現的特別好是怎麼回事?
你有哪些獨到的識人技巧?
怎樣做能讓一個不樂觀的人變得樂觀?

TAG:文學 | 村上春樹 | 日本作家 | 性格分析 | 人群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