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有多厲害?如果劉邦不殺韓信,他會不會造反?


@葉微香女神的答案很萌,給你點個贊么么噠。我不是想和你唱反調,我只是覺得,若是將這個問題放到秦漢之際的大時代背景之下,也許更容易得出答案。

1.

公元前209年,陳勝在大澤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宣布起義。

此時,距秦滅六國,僅僅過去了十二年時間。

在陳城,陳勝遇到了陳余張耳。兩人建議說,秦無道,滅六國。為今之計,應當立刻尋找六國王族的後代,復立其國,為秦樹敵。

對這條明智的建議,陳勝的態度是無視。「王侯將相」對他的吸引力太大,可以說,從一開始,他的起義就是以尋求富貴為目的。因此,在佔據陳城之後,他迅速建立張楚,自號為楚王。

不過,不久之後,他的部將武臣攻佔趙國,自立為趙王。

又過了不久,武臣的部將韓廣進入燕國,受到燕國遺老的熱烈歡迎,被尊奉為燕王。

與此同時,原齊國貴族之後田儋,殺死狄縣縣令,自立為齊王。

陳勝的部將周市,也在魏地擁立公子魏咎為王。

至此,齊、楚、燕、趙、魏,戰國東方六國在滅亡了十二年之後,再次復立了五個。

這一點,很有意思。

2.

公元前221年,即新帝國建立的那一年,秦政權的最高領導層就國制問題爭論了許久。丞相王綰稱,各國初滅,路途遙遠,如不封土建國,恐怕彈壓不住。嬴政將這個建議交由群臣討論,上下一片贊同之聲。而反對者,只有李斯一人。

李斯說,當年周王所封子弟、同姓王甚多,結果怎麼樣呢?這些諸侯國自己倒先打起來了,而且打的不可開交,「相攻擊如仇讎」。如今天下歸一,豈能重蹈覆轍?

對李斯的觀點,嬴政深表贊同。其實,莫不如說,嬴政原本就是這樣想的。他公開表示,天下共苦戰鬥不休,就是因為有侯王。如今帝國新立,便四處封王,是樹兵也!於是採納李斯的建議,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又設縣,並按統一標準徵收稅賦。

這就是「郡縣制」。

郡縣制的誕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此,封建制退出歷史舞台,郡縣制開始主導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不過,當時的李斯和嬴政可想不到這一點。因為,要求復辟舊制度的呼聲,實在很高。比如始皇三十三年,便有五經博士七十人聯名上書,請求裂土封侯。

而反對者,又只有李斯一人。

可以看出,郡縣制,在當時是一種較為特立獨行的超前思想。除開嬴政、李斯等少數人,時人恐怕還無法接受。甚至到了漢朝建立許久,郡縣制已成定局的時候,賈誼還認為,秦帝國之亡,是因為沒能「裂土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而司馬遷在《史記》中還說,「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由此不難想像,秦末之際,恢復封建天下的呼聲有多高。

因此,待到秦末起義風起雲湧之際,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復立六國。周王朝存在了八百年,封建制也流傳了八百年。秦帝國誅滅六國,又不分封新國,這在時人眼中,是殘暴的「非禮」行為。慣性的力量相當強大,而創新若是以戰爭的形式開啟,必然會招致敵對。

只不過,漸漸的,人們發現,事情已經失去了它本來該有的樣子。時代已經變了。

3.

公元前206年,項羽彷彿一頭野豬一樣衝進了咸陽。他燒毀秦帝國皇宮,擄走了幾乎所有的財寶和美女,並殺害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盡滅秦宗族。站在秦帝國的廢墟里,項羽決定遵從民意,仿照周制,施行分封。於是,包括劉邦在內,共有十八人被分封為諸侯。項羽本人則定都彭城,自號為西楚霸王。

這個事實證明,征討秦帝國時打出的「恢復六國」的旗號,如今已成為過去時。周王朝早已隨風逝去,一個新的天下正在誕生。

但是,這裡有一個致命的問題。

楚懷王熊心。

項羽——或者說項氏家族——一直在打著熊心的旗號東征西討。那麼,在攻滅秦國,平定天下之後,楚懷王熊心,就應當是天子,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正如周武王姬發一樣。

可事實是,天下是項羽打下來的。熊心不僅沒有出過一絲力氣,反而坐享其成,凌駕於項羽之上,這讓後者感到極度不滿。

於是,進入咸陽之後,項羽公開對諸將表示「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懷王雖無功,固當分其地而王之」,將楚懷王熊心尊為義帝,「徙義帝於江南,都郴」。並在不久之後,指使英布將其暗殺。

弒殺熊心,是項羽犯下的最嚴重的錯誤。裂土封侯固然是歷史倒退,卻也並非完全不可行;分封雖然既不公平也不守信,但只要項羽保持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態勢,短期內,各國諸侯也不一定會將他怎麼樣。可誅殺舊主失天下心,給了他人興兵天下的口實,豈非自尋死路?

項羽的錯誤,就是劉邦的機會。英雄氣質和貴族精神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中華大地即將進入冷酷無情的權欲時代。

公元前206年,十萬漢軍出陳倉,兵鋒直指三秦。

4.

公元前202年,戰神項羽在垓下戰敗,突圍至烏江畔,自刎身亡。自此,楚漢戰爭結束。二月二十八日,劉邦在定陶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正式稱帝。

早在登基之前,劉邦便兌現了他的承諾,分封韓信為楚王、英布為淮南王。待到天下大定之時,除開以上兩位,劉邦還分封了梁王彭越、韓王韓信、趙王張耳等等,總之共七位異姓王。

「又要回到過去了。從今以後,漢國為漢王朝的宗主國,其他各國則皆為諸侯。縱橫家又可以合縱連橫了,諸子百家又可以遊歷各國了。還是這樣好啊!」

那時的人們,也許真的有人這樣想過。可事實是,這個新建立的漢王朝,嚴格來講,應該叫做漢帝國。那位坐在長安城裡的最高領袖,也不叫天子,而是皇帝。

一字之差,千壤之別。

邦國時代的特徵在於,天下有若干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這些國家雖然組成了一個相對鬆散的邦聯,卻各自相對獨立。而且,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實際上,各國共同擁戴的那位天子,對其他邦國根本無法行駛主權。甚至,如果哪個邦國足夠強大,還可以興兵討伐天子。

但在郡縣制之下,無論郡還是縣,抑或後來的州、唐朝的府、明清的省,都只是帝國的一個組成單位。任何單位都必須聽從中央的命令,單位的主權也完全統屬於皇帝。

毫無疑問,邦國制與郡縣制是存在著天然矛盾的難兄難弟。嬴政與李斯發現邦國制是落後的政治制度,便大刀闊斧將其徹底革除,只是這種辦法太過激進,間接導致了秦帝國的二世而亡。因此,到了劉邦的漢,這樣的事情,便不能再搞。

於是,劉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造了「郡國制」。

而這,也是韓信的死因。

5.

劉邦似乎是喜歡郡縣制的。

在暗度陳倉,攻佔三秦之後,他立刻把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的地盤統統改為郡縣制。事實上,劉邦稱帝之後,除了分封的諸王領地,漢帝國的所有疆域,也都是郡縣制。

對劉邦來說,分封諸王,只是戰爭年代的權宜之計。這背後有多麼不情願,只有他自己知道。

應該率先搞清楚一點:此時的王,與後世的「王爺」、「藩王」完全不同。這些異姓諸王,有軍隊,有將相,有使節,有徵收稅負的權力,也有發布政策的權力。他們與劉邦一樣,也是一國君主。

也就是說,自打分封諸侯的那一刻,這些異姓諸侯王,就已經站到了劉邦的對立面。時代已經變了,秦朝這個巨大的實驗犧牲品證明,在中國,集權的郡縣制是完全可行的。秦之所以滅亡,只是因為他們沒能學會如何正確的使用權力。所謂「失在於政,不在於制」(柳宗元語),便是如此。

當然,這個道理,劉邦不一定懂。事實上,若干年後的司馬遷和賈誼也搞不懂。他們只是認為,秦的滅亡,一是「仁義不施」,二是「攻守之勢異也」。這個觀點固然正確,卻沒能挖掘到事情的本質。直到幾百年後,柳宗元才徹底搞明白這個問題。他在《封建論》中指出,周亡於制,秦亡於政,秦朝實施了郡縣制,因此「有叛人而無叛吏」,漢朝初年,也是「有叛國而無叛郡」,由此可見,郡縣制就是比封建制先進,「州縣之設,固不可革也」。

但好在劉邦是個聰明人,他能夠敏銳的意識到,這些戰爭中立下過赫赫戰功的異姓諸侯王,都不夠安全。他已經老了,待到自己百年之後,剩下孤兒寡母,強敵環飼,漢帝國該如何是好?

好辦。換掉所有的異姓諸侯,讓自己的子侄兄弟做國王。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韓信的所謂「謀反」,就是理所應當的了。就算他不反,劉邦也需要他反。而且,事實也正是如此。

6.

韓信原是齊王。這個王位,是戰爭年代他向劉邦要來的。待到項羽覆滅之後,劉邦將他徙封為楚王,理由也很正當:義帝熊心沒有後代,韓信又是楚人。回到自己的家鄉做王,衣錦還鄉,不是比做齊王更好嗎?

韓信對這個安排似乎也很滿意。但是,這個楚王,他只做了大概半年。公元前201年冬十月,有人密報,稱韓信謀反。於是劉邦採納陳平的計謀,南巡楚國,命令韓信郊迎。

在此引用 @葉微香小姐的文章。

他帶著鍾離眜的人頭去見劉邦,劉邦讓早有準備的武士綁了他。

韓信長嘆一聲:「果然是,狡兔死走狗烹啊!」

劉邦眨巴眨巴無辜的大眼睛:「有人報告說你造反耶。」

繳械,押解上路,到洛陽,赦免,由楚王降為淮陰侯。

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在春秋戰國時代,這樣的場景是完全不可想像的。也就是說,直到此時,韓信才真正明白,時代已經變了。

其實,在那個時代,如韓信般認不清形勢的人還有很多。比如趙國國相貫高,梁國大夫欒布,都是帶有戰國思維的,只忠誠於主君的士;還有蒯通,明顯也是有著列國時代朝秦暮楚氣質的縱橫家。在漢朝建立之初,這些人仍然保持著他們固有的邦國思維,殊不知,如今的天下,是奇葩的郡國制。


而我上面已經說過,郡縣制與邦國制,是針尖對麥芒的兩種政治制度。強行把它們摻和到一起,搞成郡國制,其結果只能是,兩套系統互不兼容,最終政令一體的郡縣制,幹掉封建的邦國制。


所以,後人常說劉邦濫殺功臣,這個結論並不能成立。蕭何、張良、曹參、周勃等功臣不僅沒有被殺,反而加官進爵。劉邦真的要對付的,只是韓信、英布這樣的諸侯王。


不過,雖然抓了韓信,劉邦卻並沒有殺他。其實不僅韓信,趙王張敖「被謀反」之後,也沒有死,只是降為宣平侯。彭越被捕後,劉邦也只是將他降為平民,貶到蜀地,可惜他的運氣太差,在路上遇到了呂后。


由此可見,劉邦並不是真的要殺掉異姓諸侯王,他的目的,只是奪取對方的國家而已。只有臧荼這樣的項羽舊部,才會出於政治需要斬殺之。


史籍記載,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劉邦曾經找他聊天。劉邦說,像我這樣的,能帶多少兵馬?


韓信回答:超不過十萬。


劉邦又問:那你呢?


韓信說:自然是多多益善。


由這條史料可以看出,劉邦似乎經常去找韓信聊天。再聯想到韓信死後,劉邦「且喜且憐之」的反應,我們可以得出一條結論。

也許,對韓信,劉邦始終下不了狠心。


7.


漢十年九月,陳豨反,劉邦御駕親征,韓信稱病不從。據記載,韓信曾暗中派人送信給陳豨,表示將在京城舉事。


可事情到底還是出現了十分戲劇性的轉折。據說,有一位無名無姓的「舍人」得罪了韓信,於是韓信將他囚禁起來,欲殺之。舍人的弟弟見狀,便跑到宮裡,向呂后告發了韓信即將謀反的事實。


呂后聽罷,便與蕭何謀劃,將韓信騙進宮,處死在長樂宮鍾室。


韓信之死是後世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很多人認為,韓信的所謂「謀反」,根本就是呂后故意捏造的。若真的要反,何以當國王的時候不反,反而被貶為淮陰侯,囚禁在家的時候才反?太違反常理了。


其實,我認為,糾結於史料是否真實,並無必要。因為韓信必死無疑。就算現在不死,待到劉邦死後,他也活不長。他的存在,與呂后的政治需求,是完全相悖的。


為了能夠安靜祥和的度過晚年,呂后設計處死了韓信,騙殺了彭越。劉邦死後,她還殺死了曾經的競爭對手戚夫人。可以說,這個女人一直在處心積慮的為自己的接班做準備。


也因此,韓信,這個有著雄才大略的傢伙,必然會登上呂后的黑名單。


8.

所以,韓信是一位頗有悲情色彩的匹夫。他成功於戰亂年代,失敗於邦國制與郡縣制的大變革之下,並最終死於婦人之手。


韓信是否真有過謀反的舉動,其實並不重要。事實上,韓信、彭越、張敖三位諸侯,都是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被謀反」。也就是說,只要韓信還是異姓王,那麼,他就天然的站到了劉邦的對立面,站到了皇權的對立面。


時代確實已經變了。


「當時我只是急著回家了。」韓信這麼對陸賈解釋道。「因為天色很晚了,我必須回家去。」


這個理由顯然不太能令漢國最犀利的辯士滿足,要知道,就連劉邦本人都以曾和他侃侃而談感到自豪。「爾等比陸公,相差可是不能以道里計了。」在面對南越民間使團的蓄意刁難時,劉邦很淡定地這麼說。代表團們認為由中央政府來指定南越統治者是失約,但劉邦還是決定把陸賈派去南越,宣布對南越王趙佗的任命。這趟苦差事不花一年半載辦不下來,於是陸賈決定走之前來見見韓信,順便問一些困惑已久的問題。


「你就不要騙我啦。」陸賈說。


「這可是真的。天一晚我就想回家去,一直都是這樣。」


「再搪塞我,我可就起程了,南越那地方瘴氣多,聽說最近還在搞運動,鬧著要把使者扣起來殺頭,指不定我就回不來了。到時候你可千萬別後悔。」


「你這點倒是提醒我了,既然你此去吉凶未定,移動硬碟還是應該交給我保管,要不然可是人類文明一大損失,六世紀的江陵和前四世紀的亞歷山大港都要甘拜下風呢。」韓信戲謔地說道。


多年之後,長安城中的著名旅遊愛好者、公共知識分子、劇透學碩士與柏拉圖愛情主義者司馬遷在記載此次對話的同時,很是發了一番詠嘆。他說,大家沒想到的是,最終陸賈完成任務回到了長安,這時卻得到了韓信已經被一根繩子勒死的消息,啊,人生是如此無常,所以大家要更加珍惜生命。就這樣,讀者又被劇透了。在劇透這門藝術的貢獻上,太史公絕對是個中翹楚,描寫項羽的時候,他的每個單詞幾乎都讓人明白「這傢伙最後一定會悲壯地失敗」,對於一本書的主角來說,這種做法的喪心病狂程度就像艾倫·里克曼頭上貼著「我是卧底」四個大字出場,或者讓唐國強在片頭聳聳肩說「抱歉我最後還是沒能興復漢室」一樣。

這種做法後來終於觸怒了武帝,在他被司馬遷告知李陵其實是在苦戰後才不得已投降的時候,一種被劇透的羞辱感充斥了他,因為詳細的戰報要在總參謀部那群人經過詳細的研究之後才能出爐。最後他們給出的戰報支持了司馬遷的判斷,那上面顯示在塞北的天寒地凍中,機械化部隊寸步難行的李陵面臨的境遇甚至比1949年新年來臨之際徐州地區的邱清泉還要窘迫。但是這進一步坐實了司馬遷劇透的罪名,於是他得到了皇帝的懲罰。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劇透是一種不正確的行為。當然,在《變形金剛》開始前告訴家裡的妹妹「擎天柱最後不慫了,打跑了威震天」,這樣的行為還是值得鼓勵的。


劇透之所以這麼招人討厭,最大的原因是它抹殺了未知的樂趣,據說這正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不過,多年前遊盪在淮陰街頭的韓信未必支持這個看法,他生活中最大的不確定是不知道每天的晚飯在哪,而這種不確定顯然會帶來很多麻煩。


年少時的那種窘迫感常常佔據韓信的內心,這甚至影響到他後來的指揮風格。最典型的例子當然是高祖三年的井陘會戰,在那場戰爭中,韓信背水列陣,並最終擊敗了強盛的趙國軍隊。對此戰的解釋歷來十分不一致,有研究者聲稱這只是當時地圖繪製工業的粗糙誤打誤撞導致的喜劇結果,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10年第一版的《精神分析引論》中專門提到了這位東方將軍的例子,他認為這樣詭異的指揮是韓信從童年形成的某種隱晦性心理的曲折表達,並且這種作戰風格很可能和同樣善於將部下逼上絕路然後爆發出驚人戰鬥力的項羽有某種隱秘的關聯。韓信仕楚時的史料發生了嚴重缺失,這進一步給這段歷史抹上了迷霧。


不過這些當然都是後話了,在韓信生活的時代,心理學事業尚不十分發達,因此韓信得以避免被當做孤僻症患者接受強制的社區心理干預,這既是幸運,同時也是不幸。試想,如果Will Hunting得以生活在韓信的時代,那麼他多半要被始皇帝拉去修長城,每天壘磚,至死方休。自然他或許可以被百夫長看中,演算一些諸如臨洮到遼西的距離這樣的東西,但這些也與大局無補。不論何時,閑著沒事的年輕人總要找點什麼事做,這其中包括修長城,打DOTA,或者鬧革命。由此可見競技遊戲的發明為社會穩定作出了多大的貢獻,而在此之前,不想去修長城的年輕人能選擇的出路就很有限了。


在選擇了第三條路的年輕人中,最出名的一個人便是項羽,他是個純正的楚人,和韓信一樣。楚人,這個名詞在前二三世紀之交的名聲大約和如今的拉瑪西亞青訓營有兩點相通之處,一,那裡的人都很聰明,很會用計謀博取勝利;二,那裡的人都是小矮子。從他們的一生來看,韓信證明了第一點,項羽則證偽了第二點。


在渡江西向,投入革命的同一年,項羽在首輪第26順位被大洋彼岸的印第安籃球聯盟選中,選秀報告上赫然寫著:「紮實的身體基礎,驚人的爆發力與彈速,優秀的護框者,可以從兩側腰位運球發起進攻,破壞力極強,令人擔憂的是射術尚不穩定,且往往過於自信而導致失誤」。這份報告很好預言了項羽後來的結局,事實上,如果他的箭法能再准那麼一點,廣武山上的劉邦就提前成為一具屍體而不是子彈擦心而過的東條英機了。


由於正忙著跟隨叔父鬧革命,項羽沒有當成運動員,這讓他感到很遺憾,以至於後來他還對從那裡退役回來的樊噲專門問起這件事,後者則一邊切著牛肉一邊豪爽地回答:「霸王,打天下這個遊戲可比打球好玩多了。」


此時韓信牽著項羽的烏騅馬剛好路過階下,聽到了這句話,他不置可否地走開了。如果可以選擇,他更想過一種在陰天的日子裡窩在自己家裡的被窩中,一邊看著本月新番一邊吃著零食的生活。但問題在於,帝國疆域之內,不合法家信條的文藝作品已被禁絕許久,官方說法是它們已經全部在咸陽城外七十里的大坑中被付之一炬,若干不合規範的民間圖書館也被勒令關閉整改,雖說理論上說整改完畢後仍可恢復開放,但目前看來仍然是遙遙無期。但也有傳說稱,它們的副本仍被妥善珍藏在帝國圖書館的深處。據說該圖書館由無數太極形的迴廊組成,中央有巨大的通風井,每層迴廊上都可以看見上一層和下一層,就如這片土地上發生的革命一樣沒有盡頭。


這個傳言令韓信把進入咸陽,找到那些遺失的動漫當成了下一階段主要的人生目標。他本想寫一張紙條告訴收留自己的漂母這個消息,但他突然想到漂母並不識字,於是他喚來家裡的秋田犬,拍拍它的頭說:「我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永遠也不回來了」,然後一直向北走。某日暮色四合時,他走到長江岸邊,一支正在行軍的龐大軍隊吸引了他,不過還沒反應過來,他就被當作姦細被抓住了。他被帶到項羽面前。

「你是哪裡人?去哪裡?」項羽居高臨下地看著韓信。


「我是楚人,要去咸陽。」


「我們也要去咸陽啊,我們一起走吧?」項羽露出牙齒一笑,說。


「啊……」韓信習慣性地猶豫了一下,「好的。不過,我們現在這是在哪裡?我們出了楚地么?」


「還沒呢。你沒聽到楚歌嗎?」項羽勒住烏騅馬說道。「天晚的時候,風裡就會有楚歌的聲音,所以我們還在楚地呢。」


「可是將軍,我似乎沒有聽見啊。」韓信說。


「真遜啊,虧你還是楚人。」話音未落,項羽已經一夾馬肚走遠了。


「不不,我在淮陰的時候聽得很清楚的,大概是這裡人太多了吧……」韓信緊張地辯解道,可是落日下的馬嘶聲淹沒了他的聲音。


儘管江東的士兵們氣勢如虹,最先進入咸陽的卻不是他們,這讓韓信有一些失望。當項羽得到這個消息時,他剛剛率領士兵破釜沉舟渡過黃河,以雷霆萬鈞之勢消滅了秦帝國的精銳集團軍,其英姿有如在秋日的阿爾卑斯山前對戰卡西烏斯的斯巴達克斯。「只要渡過黃河,暴秦便永遠無法奴役我們!」這句戰前誓言因此永銘史冊。而與此同時,一支奇怪的武裝力量正沿著黃河南岸飛速向帝國的心臟咸陽突進,而他們一路上遇到的抵抗比鏡頭前的麻倉優還要微乎其微——這後一句是韓信聽到消息後懊喪的評論。項羽的表現則更為直接——他來到營寨後的山上,先狂奔著追到了一隻赤牝鹿,又徒手制服了一群食人馬,這才稍微解了一些氣。


之所以說這是一支奇怪的力量,是因為這支力量的組成人員十分雜亂無章,至少在項羽方面看上去是這樣,因此,在分兵的時候,他們根本沒有考慮到這支力量會首先進入咸陽。這支力量似乎可以承擔任何形式的任務,除了在一次戰爭中直取敵方首都取得頭功。

「這就是你一開始對我們的印象?」蕭何側過頭問韓信,此刻他們正坐在夜行汽車車站的候車室長椅上,遠處的燈火漸漸明滅。


「對啊,當時霸王軍中總傳說漢王是一個鬱郁不得志,除了人緣一無所有的怪大叔;子房君是一個寫了『引刀成一快,不復少年頭』這樣的詩句卻總被猥瑣男認成妹子來搭訕的少年;樊噲是一個衝鋒時每次都要一邊旋轉著一邊喊著「人在塔在」第一個上前去的退役籃球運動員……」


「這些在事實上都沒有錯。當然你也看到了。」蕭何溫和地說。


「額……當然還有您。當時我對您的傳言特別感興趣,原因是據說您……進了咸陽城後是唯一跑到帝國圖書館裡去的人?其實我來咸陽的目的也是圖書館。他們當時說您唯一感興趣的事就是各種數字,糧秣的,武器的,人員的,無論軍隊前進還是落後,您只是整日把自己埋在草稿紙里。」


「這也沒錯,我來咸陽的目的就是國家統計資料庫,這對我來說意味著世界。不過真正見到以後還是有點失望,演算法的效率還是偏低,現在正在進行全面的改造,希望很快能見到效果。」蕭何推了推眼鏡說。


「嗯,不過既然您只關心數字,怎麼又會想到來追我?我是專門選擇晚上的時間離開的,和我關係最好的灌嬰估計此時還在睡大覺呢,更別說我和您在這之前根本沒說過話。」


「那麼我先來問你吧,你為什麼要離開呢?」蕭何反問道。


「因為我不適合這裡,我還是只能聽到曠野里的楚歌才能睡著。我覺得坐午夜汽車悄悄回家鄉去,和隔壁麵包店店主的女兒結婚,這對我個人來說是最好的結局了。」韓信說。


「我知道你不需要我們,不過我們需要你。」蕭何說。「我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對當前的情況進行了嚴格的模擬,發現如果我們要奪得天下,只差一個你這樣的人了。我知道你想回去,不過既然你是跟著項籍過來的,就跟著我們回去吧,時間不會很久的。」


「天下?」

「對,天下。」


韓信看了一眼蕭何,此時,他們似乎連走出關中都還希望十分渺茫。在這種情況下談到「天下」兩個字,多少讓人覺得有些幽默,不過蕭何懇切的語氣讓人很難有這樣的想法。


「那意味著所有的河流,所有的村莊,所有的歌謠,所有事物的集合。」韓信說。


「不,還遠不到所有。」蕭何說。「你應該去學學數學,到那時你就知道,比起宇宙來,天下只不過是麻雀的腦髓而已。」


此時夜漸漸深了,燈火漸次零落,僅有路燈和霓虹燈仍然亮著,候車室內的大鐘一如既往地走著,由於兩個人都沒有說話,秒針的聲音似乎清晰可辨。


「在那種情況下,確實很難拒絕。就像在星期四的寧靜午後,你吹著口哨路過棒球場,這時有一個容貌清秀的女孩子對你大喊道:『我們還差一個捕手!』你這時候難道不該全速奔跑過去嗎?」多年之後,已成為十萬大軍最高指揮者的韓信在垓下的戰場上對灌嬰說。


「可是,如果一群腦子裡除了自作聰明的想法什麼都沒有的人對您說『我們就差一個程序員了』呢?呃,我只是舉個例子……」灌嬰猶豫了一下,說。


「難道我們是這種情況嗎?」韓信說。


「當然不是。不過,我想也不是您的那種情況。」灌嬰說。


韓信不置可否地搖搖頭,又說道:「不過你知道,我一直不太擅長拒絕,從淮陰起就一直這樣了。」

灌嬰明白,在大將軍的世界觀中,「拒絕」這個概念並非一個實在概念,而更多的是哲學上的概念。這裡的「拒絕」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自然是回絕他人,第二個層次,按照韓信自己的說法來說,是「拒絕那些自己應當獲得的或追逐自己不該獲得的」。正是因此,在戰事達到高潮的時候,他向劉邦送去了請求被封為假齊王的信。


劉邦顯然對此大為光火,一腳踢翻了洗腳盆,沒有人敢接近他,只有張良大步上前說:「主公,您要知道,如果人不知道自己受到必然性的強制,他就不可能自由,因為自由只存在於對這種必然性的掙脫之中。」


「聽不懂。這又是什麼腐儒的蠢話,酈食其這種道理懂的最多了,可是他已經變成一道紅燒裡脊了。」余怒未消的劉邦說。


「這可不是腐儒之見。」張良對於劉邦的怒氣早已習以為常,每當此時,他都會一直用自己那張俊美的臉盯著劉邦,直到對方消氣為止。


於是韓信成功得到了齊王之位的冊封,並隨即率領大軍南下作戰。出征前,灌嬰代替一向不喜歡作公開演說的韓信向士兵們訓了話:「親愛的小夥子們,過去的一年裡,你們的足跡踏遍了北方大地,讓所有的舊貴族都匍匐在我們的腳下。現在,讓我們去彭城洗刷我們戰爭的軀體吧!」此時,全場的氣氛達到了熱烈的頂峰,但韓信卻顯露出滿懷憂慮的表情。


「大將軍,您在想什麼?」曹參一臉憨直地問道。


「恐怕此刻也是我和諸君的人生巔峰了吧。」韓信說,「我只是預支了高潮來臨後的感傷而已。」


「為什麼要預支?」曹參追問道。


「因為那時候要忙著去死。」韓信答道。看到曹參震驚的表情,他說,「不要緊張,我是開玩笑的。」

曹參沒有懷疑韓信的話,因為後者的幽默感並未隨著多年的軍旅生活而流失。在鍾室聽到死刑的宣告之後,他還最後幽默了一把,當然他自己並不這麼認為。

「我能見見蕭相國么?」韓信說。


屏風背後沒有回答。


「轉告他說,我還是走進那扇窄門了,這樣挺好,我很滿意。」韓信自顧自地說著。失去意識前,他一直想著「這樣會讓我感到很孤獨啊,為什麼不派很多人來參觀對我的行刑,對我發出仇恨的喊叫聲呢?偏要這樣,真是的……」


聽到回報之後,劉邦沉默許久,至於他最後說了什麼,除了張良無人知曉。只有那天不小心闖入的一名侍者,看到了張良撫摸著劉邦的頭,不停念著:「人類沒有時間了解事情了,他們只能購買現成的東西,所以人類沒有朋友,事情就是如此啊……」


三匹馬依然站在山坡上,遠處是層層疊疊的漢軍,一直綿延到視線所不及之處。「您說從淮陰起就不知道怎麼拒絕,這中間包括……那件事么?」儘管灌嬰在一邊不停地用眼神來示意,耿直的曹參還是問出了這句話,灌嬰搖搖頭想「不愧是漢軍的米達麥亞啊……」,他擔心地看向韓信,後者卻仍然是一副沒什麼觸動的死樣子,簡直讓人想到凌波麗。


「你說的是我在淮陰從那個人的胯下鑽過去的事么?」韓信問道。他又繼續說,「那只是當時我想回家了,因為街巷的風裡飄來了楚歌,所以我想回家了,於是就不和他計較了。」


「事情究竟是不是如此呢?不過也沒有關係了。」灌嬰想著,抖了抖韁繩,看向遠方。隱約有楚歌的聲音傳來,不過聽得不太真切。天已經黑下來了。


根據斥候的最新情報,項王將在今夜展開突圍行動。


韓信是軍事家,不是政治家!
為什麼兩千多年過去了,人們還糾結於他的死呢?關於韓信,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1.韓信軍事才能太強大了
2.韓信受漢王知遇之恩,不會造反,即使造反,也是被逼的
3.韓信必須要死,無可避免
4.韓信的人生是完美的,沒有遺憾,就算是有點遺憾,也是小遺憾
5.韓信和劉邦的故事是千古君臣際遇的典範,這個故事總體來說是也完美的。
關於韓信的軍事才能,不用多說了,我們直接說說韓信和劉邦的感情。韓信拜帥前受過很多屈辱,懷才不遇的時間太久了。有過懷才不遇的感覺的人,肯定能夠明白那種滋味,人才被庸才指指點點,甚至嘲弄。這種情況下,韓信多麼渴望得到施展才華的平台啊!劉邦隆重的拜帥儀式,是韓信一生最幸福的時刻。韓信對劉邦的感激,肯定不亞於諸葛亮對劉備以及商鞅對秦孝公。一飯之恩尚思報效,何況這天高地厚的知遇之恩?韓信為劉邦回報了經天緯地的功勛,也回報了自己的生命。
再說說劉邦,韓信功勞這麼大,劉邦在內心不可能對韓信沒有感激的,這從對韓信的封賞也可以看出。。可是作為一個政治家,他不能憑感情做事。韓信功勞太大,才能太突出,軍中威望太高(參考樊噲對韓信的態度),太年輕(死的時候只有32歲),為了以後政權的穩定,劉邦必須要臨死前除掉韓信。這是一個沒有其他辦法的選擇。
所以我們面對這個故事的時候,沒有必要糾結於韓信有沒有想造反。劉邦說韓信造反是不得已,我們今天還說韓信造反是對他的一種人格侮辱。我們也沒有必要糾結於韓信有沒有辦法可以免於一死,沒有辦法,要有隻有一種,就是當初的三分天下。但是那樣做,是違背韓信的良知的。韓信身受劉邦大恩,他不可能在劉邦沒有對不起自己的時候背叛劉邦,拜帥的一刻已經決定了自己功高蓋主被殺的命運。
可是如果這一切從頭,韓信仍然要走上拜將台,迎接自己的人生舞台,歷史使命和人生宿命!

補充一下,我們無法否認韓信的才能和功勛,翻遍中華歷史也沒有幾個人可以比擬。我們總是很容易看到韓信為劉邦立功很多,卻看不到劉邦給了韓信的回報。韓信是人才不假,可是沒有發揮的平台,他就只是吃不上飯的盲流,鑽過別人胯下的孬種,項羽帳下不得志的執戟郎!我們今天讀個985小本科小碩士,一個月賺2000塊錢,都會覺得懷才不遇無比苦悶;想人家韓信身負不世大才,連吃飯都解決不了,連贏得朋友的尊重都做不到,他的壓抑會有多麼恐怖?劉邦用隆重的拜將儀式給了韓信從未走過的尊重和信任,給了韓信施展才華的舞台,給了他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韓信後來能夠建功立業,施展抱負,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彪銘青史……對於韓信來說,這是地獄到天堂的救贖!是韓信成就了漢王的事業,也是漢王的事業成就了韓信啊!同樣是出身卑微的屁民,相比於很多一生壞才不遇鬱鬱而終的人來說,韓信是多麼幸運?!!
感謝 護耳大臉 的點贊!大V出馬果然不同凡響。


我的其他有趣答案:
有神論還是無神論?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664793


八字測婚姻這事靠譜嗎?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897235/answer/54108226
韓信有多厲害?如果劉邦不殺韓信,他會不會造反?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757750/answer/37110651

智商高的人情商低嗎?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715561/answer/33570445


2025年3500萬光棍怎麼辦?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603716/answer/37530008

和不喜歡的人在一起怎麼辦?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240431/answer/53111126


五年醫藥代表改行嗎?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998268/answer/67859220


生物專業那麼坑嗎?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106045/answer/38138526

如何駁倒算命先生?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0027452/answer/47516002


思念到極致是什麼感覺?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1914864/answer/89332333


韓信有多厲害,這一點其實不用多說了,縱觀古代歷史,個人覺得淮陰侯的軍事才能(實戰)是可以排名前十,甚至前五的。
而且,在曆數所有超一流頂級名將名單之中,你會發現,韓信的戰績含金量最高:他擊敗了項羽,同樣的頂級名將。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項羽在和韓信交手之前,未嘗一敗。
……
說淮陰侯謀反,其實這種說法沒有一個固定的結論的。呃,其實史學界對於很多事情都沒有統一結論,很正常。
有說韓信已經密謀造反的,又說韓信有造反之心而還沒有來得及行動的,也有說韓信根本就不可能造反的。
這個如果拉開來說的話,恐怕幾千字都寫不完,懶得寫了。
我個人的立場是,韓信應該是心中有不滿的,但是這個不滿是否已經付諸行動到造反的程度……未可知。
不過,殺韓信的行為,個人認為是不可避免的。
看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都垂垂老矣,而韓信當時才多大?三十五歲!
劉邦多大?六張了……
以漢初的平均年齡,劉邦六十歲的時候基本就已經可以認為自己需要數著天來過日子了。
作為一個開國皇帝,又深知韓信的能力,以及威望,功勛。
尤其還是在另外兩大巨頭都已經垂垂老矣的情況下。
他不可能不為自己的身後事做考慮。
因為一旦劉邦死掉,張良和蕭何作為和劉邦歲數相近的人,正常來說,是肯定活不過韓信的。
那麼……韓信就必然會成為皇權的威脅了。
劉邦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
所以,不論韓信是否造反,三十多歲的年紀,就成為了他要被剷除的重要原因。


近來讀史記,恰好讀到淮陰侯一章,讀後不僅掩卷長嘆,國士無雙、有不世之功的韓信,最後落得被誅三族的兔死狗烹下場。於是,來知乎看看大家對韓信的看法,看了這個問題的兩個熱門答案後,不免有些失望。第一個答案最火,但不值一駁,看了幾段就看不下去了。第二個答案引經據典,有禮有節,但我不認可,在此基礎上我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作者把韓信的人品不好作為韓信會反的因素之一,謬也!


無論太史公還是溫公,雖都提及淮陰侯「貧五行」,但說白了,也只是韓信不務正業,無所事事,遊手好閒而已,常去別人家蹭吃蹭喝,不免引起常人反感,口碑自然不好,但也不至於跟人品不好掛上鉤吧?劉季當年又好到哪去?若非日後定天下,想來在當地口碑也不好。僅分老爹肉羹、棄子而亡這兩條就足夠他污名留世的。


作者又提及出賣鍾離昧一事證明韓信是背信棄義的小人,還就通鑒和史記做了比較,並因太史公欣賞韓信而更信任通鑒上的說法。但不知作者在讀史時注意到史家二絕唱的立意不同沒有,前者是:「鑒於往事,資於治道」,後者則是「究天下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那通鑒肯定更注重「禮之綱常」。


後來韓信衣錦還鄉後,對待舊人的氣度,也不凡,由此可見淮陰侯的人品也不還行吧。依我個人之見,韓信的品行既沒有那麼不堪,也沒高到哪去。


這個在後面還會提及。評論韓信這類「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的人物,不要把品行道德這類因素作為判斷其歷史作為的主要標準,勿落入儒家的歷史觀俗套,應更著眼於大仁大義及天下大勢。有許多諸如吳三桂那樣的歷史人物,年輕時也美譽在外,後來也不是反了嗎!

再者,如作者所說,「韓信看重劉邦的知遇之恩,但對王爵更看重,雖能隱忍,但孩子氣嚴重。」


韓信對劉邦的情義,從蒯通勸韓信三分天下時,他的回答以及後來的作為可以看出來。依韓信對於天下大勢的判斷以及他的韜略,怎會不明白當時楚漢爭霸處於僵持時期正是他另起爐灶三分天下的最佳時機呢?此時不反,等天下大勢已定後,再反?呵呵

因此,從中我們恰恰可以看出韓信還是重情重義之人,還可以看出他是缺乏政治智慧的,他過於看好漢王和他的關係啦。也即作者所說的「孩子氣重」,但我更傾向於用政治情商低來形容。


作者說到韓信「對王爵更看重」,看到此我覺得甚是可笑。

漢軍出蜀後,淮陰侯「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催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直至後來與高祖合擊楚霸王於垓下,立下不世之功,功蓋天下。高祖定天下時,對各路諸侯又拉又打,封王封侯者不甚枚舉,以韓信之功,給個王爵不是應該的嗎?那時兄弟們跟劉季打天下,誰不想勝利後搞個封地,出將入相,就如現在打工者為了工資給老闆賣命一樣,難道大家都是為天下蒼生計?張良曾對漢王說「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不正是這個意思。

至於他要「代王」之事,實屬政治智商低的表現。說白了,即使他不要,出於天下大勢所趨,以蕭何張良的智謀,也會讓劉邦封其為王,何須他屁顛顛的去要。都有實力去問鼎天下的人,還為王位三公如此,呵呵


「孩子氣」和政治智商低是兩回事,前者的語境是淮陰侯把高祖當成老子來對待的,後者的語境則是政治博弈。從拜將一事來看,韓信一直把劉邦項羽看作跟自己是平等的,而非把對方當做主子,自己做奴才。正所謂「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報之!君以草芥待我,我當以仇寇報之!」這也正是春秋戰國時,備受推崇的士之精神,是大寫的人,而非後世的奴才臣子思維,作者卻當作是孩子氣,更說對項羽有負氣成分,未免可笑。


後來韓信被奪權,遭遷徙,貶王為候,到最後與灌嬰樊噲之流為伍,作者不認為這是高祖在故意羞辱他,甚至逼他嗎?是不是忒不公正啦?淮陰侯「常稱病不朝從。」他已知道自己的處境了,如此低調最後還遭烹,正是高祖非除其不可。究其原因,還是「漢王畏惡其能」,若高祖有太宗的文韜武略,或許韓信也能善終。

因此後來史書里才有韓信跟陽夏侯造反的荒唐可笑段子。陳豨本是高祖的親信,跟淮陰侯交情本就一般,而天下大勢都已定了,國士無雙的韓大將軍在手上一點兵力都沒有的情況下還去反叛,也忒漏洞百出,自相矛盾,荒唐可笑了吧!但無論如何,韓信是不反也得反了,這個反賊的帽子他是被戴定了。


至於作者後來所言的主疑臣疑之類的言語,實在是糾結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你看《史記》中劉邦定天下如何滅異性王侯,即使連蕭何不也都在高祖的「關愛」下獲得戰戰兢兢嗎?這些人劉邦都如此對待,更何況韓信呢!

至於作者後兩個觀點,我是認可。

說到底,在我看來,韓信本應該反,在「今足下帶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掃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時反,納蒯通之諫三分天下是個明智之舉,即使敗了,還不至於被人在史書污衊,甚或留下楚霸王那樣的美譽。


大將軍本是蒼鷹,後來卻選擇了像樊噲那樣做高祖的獵狗,能有好下場嗎?其實出賣鍾離昧那事就可以看出後來韓信的尷尬啦!但即便如此,依大將軍的文韜武略(看其戰功及出蜀前分析天下大勢即知),若選擇在天下大勢已定的形勢去當亂臣賊子,也妄辜負了他的一世英名。所以他是絕不會反的。


他這樣的人物,要就去爭天下,死也可如楚霸王那樣壯烈,或如張良范蠡那樣功成名就後看淡名利退隱江湖,倒可善終。但大將軍最後卻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還在史書里落個「反叛」的罪名,又何嘗不是其性格使然,不禁讓我輩掩卷長嘆。


時也!命也!


《史記》對韓信的評價是「略不世出」。換句話說,同時代在軍事水平上無人是他的對手。

這就足夠了,意味著在當時,韓信只要手中有軍隊,就擁有絕對的武力。

但是他並不是無敵的,他的剋星就是劉邦。

就好像韓信對劉邦的評價:劉邦不善於帶兵,卻善於駕馭將領。劉邦能夠用和平手段剝奪韓信的兵權。而失去兵權的韓信對劉邦並無太大威脅。

軍事小白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過分看重軍隊本身的力量。可是不要忘了,沒有後勤支援,沒有地方行政力量的支持,軍隊的力量是很難發揮的。


劉邦沒殺韓信,他只是剝奪了韓信的兵權。殺死韓信的人是呂后,劉邦並未參與。《史記》記載,當劉邦聽到韓信的死訊時的反應是「且喜且哀之」。

劉邦不是一個喜歡殺功臣的皇帝。韓信死後,功臣人人自危,劉邦不得已罷免了彭越,並將他流放四川。彭越在流放的路上遇到呂后,向呂后哭訴,呂后假意安慰他,並將他帶回了都城。見到劉邦後,呂后責怪劉邦放虎歸山,劉邦這才殺死了彭越。由於韓信與彭越都死了,英布害怕輪到自己,因而造反。劉邦擊敗了英布,並殺死了他。

可以說,劉邦在盡量避免殺人。如果不是呂后,也許韓信、彭越和英布三人都能活下來。

至於韓信會不會造反的問題,比較複雜。我們先看幾個小例子:

在劉邦與項羽最終決出勝負之前,蒯徹曾經勸韓信自立為王。但是韓信回答說,劉邦對自己非常好,自己從道義上不能背叛劉邦,因此拒絕了蒯徹的建議。

韓信攻下齊地之後,曾經向劉邦請示,想讓劉邦立他為代理的齊王,劉邦接到信後雖然氣得破口大罵,卻回信說:你既然攻下了齊地,就是名正言順的齊王,何須代理?韓信接到信後非常開心。

在垓下決戰前,劉邦要韓信、英布等人率軍前來匯合,結果二人不來。劉邦於是正式冊封二人為王,二人才帶兵前來助戰。

這幾個例子說明:

第一、韓信有一定的野心,但是他並不願意背叛劉邦。

第二、韓信的理想是裂土稱王,而不是當皇帝。

第三、韓信的政治嗅覺基本為零。

所以,韓信主動出手篡位的可能性很低,但是想辦法搞塊地方稱王的可能性比較高,如果後來的皇帝試圖削藩,韓信參與類似七王之亂這種叛亂的可能性極高。


昨天看到這個問題,連夜又看了一遍《史記·淮陰侯列傳》 、《漢書·韓信傳》以及《資治通鑒·漢紀》。非專業,僅說個人理解。

首先回答「韓信有多牛」。
「國士無雙」,同為漢初三傑的蕭何在劉邦面前這樣評價韓信。

「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劉邦評價他「戰必勝,攻必取」。

「王侯將相一人全任」,高壇拜將,平定北方,受封楚王,遷侯淮陰,贏得生前身後名。

清人王志湉評價說 「氣蓋世力拔山,見公束手;歌大風思猛士,為之傷懷。」 能以一人之力,決定楚漢爭霸的兩位主角的命運,也就只有韓信。


對於韓信會不會反,我覺得韓信是要造反的,原因有以下四點。

1.韓信做人品行不好

證據如下: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
——《史記 淮陰侯列傳》
初,淮陰人韓信,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資治通鑒 漢紀一》

司馬遷與司馬光在描寫韓信的時候都提到了他年輕的時候沒有德行,人品不佳。

其次,為人陰險出賣朋友

項王亡將鍾離眛家在伊廬,素與信善。項王死後,亡歸信。漢王怨眛,聞其在楚,詔楚捕眛。……人或說信曰:「斬眛謁上,上必喜,無患。」信見眛計事,眛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 「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於陳。
——《史記 淮陰侯列傳》

或說信曰:「斬鍾離昧以謁上,上必喜,無患。」信從之。十二月,上會諸侯於陳,信持昧首謁上;
——《資治通鑒 漢紀二》

韓信與鍾離昧是好友,項羽死後鍾離昧投奔韓信。後來劉邦懷疑韓信要造反就來抓他,韓信害怕,就把鍾離昧的人頭獻給了劉邦。
司馬遷在這部分與司馬光有一定的出入,太史公寫韓信找到鍾離昧商量此事,然後鍾離昧大罵韓信是小人,自殺而死。而司馬光則寫「信從之」,這三個字的意思即韓信絲毫沒有念及舊情便殺掉了鍾離昧。太史公對韓信素來敬仰,因而在此有美化韓信的成分,因而此處用司馬光的更准一點。

當然,韓信為了防止攻齊的功勞被酈食其拿到,在齊國投降的情況下攻齊害死酈食其這件事,更能說明其人品之差。不過這也和他所處的階層有關,他處在社會的最低階層,見多了世間的醜惡面,他這樣的性格也是為了適應生活;再看同樣出身不高的英布、彭越,也都是多變狡詐之人。

2.韓信看重劉邦知遇之恩,但對王爵更看重,雖能隱忍,但孩子氣嚴重

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漢王曰:「善。」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并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並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史記 項羽本紀》

大意是說,漢五年,劉邦和韓信彭越約定好進攻項羽,結果韓信彭越都沒有理會劉邦,劉邦大敗。劉邦很苦惱,張良進言說「諸侯不來是因為沒有分到地,你給他們分了他們就來了」。於是當時已經是齊王的韓信得到了想要的土地,然後發兵支援劉邦。

在此之前,漢四年,韓信害死酈食其平定齊國後,以恐齊地生變為由請為代王。劉邦當時被楚軍困在滎陽,當著使者的面大罵韓信,後來迫於無奈,派張良去封韓信為齊王。

通過這兩個例子我們知道,韓信對王爵的追求非常的大,所謂無利不起早,一旦有了好處,韓信就跟吃了蜜棗一樣的高興;一旦沒有好處,我管你是劉邦還是項羽,老子就是不動,這是典型的孩子氣。

另外一個孩子氣的例子在於,當時項羽派人遊說韓信,希望他背叛劉邦,三分天下,韓信是這樣回復的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史記 淮陰侯列傳》

韓信當初追隨項梁,項梁死後追隨項羽,官位最高也就是執戟郎中,出謀劃策項羽不聽從,因此離開項羽。其實他心裡對項羽應該是有一定的復仇心理吧。一個懷揣夢想的年輕人,在自己打算一展拳腳的時候被人不重視,任誰都會對那個看不起自己的人產生憤恨。所以,他拒絕了當時對他最好的建議,也是有一定的負氣成分。

有人可能會說,當初韓信受胯下之辱之時為何能忍?
我的理解是,韓信是孩子氣,但是不傻,當時不能不忍。
首先,按照當時造刀的水平,屠戶必然都是力氣極大之人,同樣是屠戶出身的朱亥就是一個例子。所以淮陰屠戶少年敢欺負帶劍的韓信,必然是因為他身體強壯,至少比韓信要壯,否則誰會自找沒趣。後來韓信改為楚王,提拔這個少年為中尉也能看出其確實強壯。
其次,殺了人韓信跑不了,等級裝備技能沒有對面好的情況下被反殺的可能性極大。而且韓信自幼覺得自己能成就一番事業(從他貧窮時候就為母親選墓地看出),肯定不願意在市場上來個主C換對面小兵這樣的事情。

然後回歸主題,繼續說韓信孩子氣這件事。

齊人蒯通曾經兩次遊說韓信,勸他背叛劉邦自立,韓信認為自己功勞很大,劉邦絕對不會搶走他的齊地。之前蒯通曾經告誡他」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功高震主的危害,他卻認為這不可能出現在自己身上。

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蒯通說不聽,已詳狂為巫。
——《史記 淮陰侯列傳》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韓信當時雖然拒絕了蒯通,但是他猶豫了,最後之所以沒有背叛劉邦,是他認為劉邦不會動他的齊地,不會動他已經拿下的封地。
但是實際上呢,項羽一敗,韓信自認為自己功勞最卓著,得以位列三公,但是最後蕭何、張良、陳平都排在他之上,自己的軍權被劉邦奪走,正月,被遷為楚王,離開了齊地。

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史記 淮陰侯列傳》

這讓韓信非常的不爽,比起齊地的富庶,楚地就差太多了,而且當時其他異姓王中,盧綰僅僅是劉邦的鄰居就被封為燕王。後來自己降為淮陰侯的時候,又羞於和絳侯灌嬰等人一列。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史記 淮陰侯列傳》

如此大的落差,任誰都認為賞罰不公,心理不會平衡。會想起當初項羽蒯通等人說的三分天下,今昔對比,自然會想到造反。

3.猜忌天下之亂源也,主疑臣則誅,臣疑主則反,主疑臣而不誅則臣疑而反,臣疑主而不反則主必誅之。


劉邦對韓信一開始是比較信任的,但是韓信坑了酈食其和在齊地擅立為王加上約戰不至,待價而沽的做法使得劉邦對韓信開始猜忌和不信任。項羽死後,韓信又收留了鍾離昧,這樣劉邦感覺很不爽。同時,自己的軍隊和朝中將領又不能與韓信相比,韓信一造反,自己就危險了:

冬,十月,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者。帝以問諸將,皆曰:「亟發兵,坑豎子耳!」帝默然。又問陳平。陳平曰:「人上書言信反,信知之乎?」曰:「不知。」陳平曰:「陛下精兵孰與楚?」上曰:「不能過。」平曰:「陛下諸將,用兵有能過韓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將不能及,舉兵攻之,是趣之戰也,竊為陛下危之!」
——《資治通鑒 漢紀二》

劉邦能想到這些,韓信自然也能想到這些。所以,在得知劉邦懷疑自己的情況下,自己肯定要先下手為強。但是消息走漏了,劉邦借游雲夢澤為由抓住了韓信。韓信這次謀反計劃流產了,隨後被降為淮陰侯。但是,他心裡也知道,劉邦還是嫉妒他的才能,所以把他軟禁起來。日日擔驚受怕,總是有一把刀懸在自己頭上,這任誰心中必然都是不爽的。再加上「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一事件之後,劉邦對他更有猜忌,因此,便有了韓信第二次聯合陳豨的造反。

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史記 淮陰侯列傳》

4.韓信太年輕

按照資料顯示,韓信死在漢十年,當時年僅35歲。此時劉邦已經60歲,而且身體不好。 蕭何61歲,張良54歲,呂后45歲。 如果韓信當時不反,呂后也不殺死韓信,劉邦死後會怎樣?蕭何張良死後又會怎樣?
很顯然,單憑呂后一人,怎麼會是韓信的對手?韓信熬死那幾個老傢伙之後必然要反,拿回在他心裡本該屬於他的東西。

更新內容:
昨夜與 @李凌岳聊了很久這個話題,他提到了韓信必反的一個分析,我覺得很有道理,前來補充。
5.韓信、彭越、英布等人代表的利益集團與劉邦的利益集團衝突。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但是六國仍不時有人意圖復國,刺殺秦皇。歸其原因,只因秦王滅六國太快,一統的理念沒有深入人心,因而六國舊貴族借「伐無道,誅暴秦」為由可以顛覆秦國。項羽繼承了戰國時期的理念,滅掉秦國,分封諸侯王。而劉邦則繼承了秦國的思想,大一統後分封諸王,但諸王皆聽命於皇帝。
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大多還保有戰國時期的分封思想。之所以支持劉邦,他們認為劉邦和項羽一樣,仍保留周代的分封制,各諸侯監察一方,而且之前劉邦也是這樣許諾他們的。但是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劉邦許諾封王,但是卻不是恢復周制。周分封制是為了獎賞功臣,由諸侯擴大領土;漢封國制則是拉攏觀望的諸侯,穩定皇權。待皇權足夠強大的時候,便逐步剝奪他們的權力,改異姓王為同姓王。

韓信等人最初倒向劉邦,只是因為他們認為劉邦項羽是一樣的理念,自己在劉邦這裡功勞又大,支持劉邦得到的封賞必定大於倒向項羽。但是後來得到的結果與預期不同,而且有被掃除的危險,這個時候,造反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一、韓信有多厲害?
國士無雙?漢初三傑?這些定論只是泛泛之談。讓我們從具體戰事,來窺探韓信的驚天才華。
1、迂迴奇襲,擒魏王豹——韓信吸取前人經驗,活學活用

劉邦在彭城之戰後,魏王豹叛漢附楚,因為魏國地理位置險要,是滎陽-成皋防線的後背。所以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領曹參步兵和灌嬰騎兵(約不到三萬)前去平魏。在伐魏之前,劉邦有一次著名的敵情問話。

漢王問酈食其道:「魏國的大將是誰?」酈食其回答說:「是柏直。」漢王道:「這是個乳臭未乾的毛孩子,怎麼能抵擋得了韓信!」又問:「騎將是誰啊?」酈食其答:「是馮敬。」漢王說:「他是秦將馮無擇的兒子,雖然賢能,卻也無法抵抗灌嬰。」接著再問道:「步兵的將領又是什麼人呀?」酈食其說:「是項它。」漢王道:「這個人抵擋不了曹參。如此我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啦!」漢王軍事謀略可見一斑。

(韓信破魏作戰圖)

魏王豹在臨晉蒲坂部署重兵(不超過3萬)以阻擋從臨晉方面來的韓信軍隊。韓信此戰同樣採用了奇襲策略。因為漢軍兵力不多,稍晚如果魏王聯合代國等勢力,那韓信很難取勝。於是他設疑兵,在河西岸排列出船隻,假裝要在臨晉渡河發起進攻。同時以曹參步兵執行奇襲任務,從夏陽乘坐大木瓮渡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南下攻擊魏軍側背,此時的臨晉關,灌嬰騎兵也已渡河,魏王豹大驚失色,一路潰敗,最終被擒。

軍事分析:同樣策略,李信伐楚敗了,韓信卻全勝!

攻破魏國之戰鬥,看上去不過是一次簡單的迂迴夾擊,肯定會勝利。真的嗎?讓我們回到20年前的戰國。李信率20萬大軍,南下攻楚。楚國將領正是項羽祖父項燕。李信和項燕同樣分布在潁水兩岸。李信兵分兩路,自己率一部主力南下迂迴,打算在潁邑渡河,與北面的蒙恬軍隊成鉗角包圍之勢。誰知李信在輕裝渡河之際,遭遇了楚軍主力的全力攻擊!李信南面迂迴之計,完全被項燕猜中了!

(李信伐楚作戰圖)

二十年後,還是同樣的策略,韓信卻打得有聲有色。在神話背後,是韓信從來不拘泥兵法,而是真正看透了兵法,嚴謹的敵情偵察,密不透風的軍事決策,行軍神速的作戰風格。這些才鑄就了一個軍事神話。


2、再續神話,連下代、趙、燕——嚴謹縝密的軍事分析模型

韓信攻破魏國之後,主動向劉邦請求繼續東略,以圖包圍楚國。魏國攻滅後,張耳封為魏王。劉邦於是讓張耳帶3萬魏兵,歸韓信指揮。此時韓信約有5萬人馬。

在鄔縣地區,韓信與代國國相夏說發生交戰。夏說不敵,潰敗被殺。

就在此時,張耳的死對頭,陳余率趙軍二十萬,抵達井陘口,挑起了著名的井陘之戰。

(井陘之戰作戰圖)

韓信駐紮下來後,派間諜打入趙軍內部。(強調:知道敵情)此時的廣武君李左車勸說陳余說:「韓信、張耳乘勝勢離開本國遠征,鋒芒銳不可當。井陘這條路,車輛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成列,糧草必定落在大部隊的後面。望您暫時撥給我三萬人作為突擊隊,抄小路去截斷對方的輜重糧草,而您則深挖壕溝、高築營壘,堅守不出戰。」但陳餘曾經自稱是義兵,不屑於使用詐謀奇計,說:「韓信兵力單薄且又疲憊不堪,對這樣的軍隊還避而不擊,怕諸侯嘲笑我。」

韓信得知,高興異常,因此便敢率軍徑直前進,在距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停下來宿營。到半夜時分,韓信傳令部隊出發,挑選兩千名輕騎兵,每人手拿一面紅旗,從小道上山隱蔽起來,觀察趙軍的動向;並告誡他們說:「交戰時趙軍看到我軍退逃,必會傾巢出動來追趕我們(強調:傾巢出動)你們即趁機迅速沖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遍插漢軍的紅旗。」

韓信隨即派遣一萬人打先鋒,開出營寨,背靠河水擺開陣勢。

天亮的時候,韓信打出了大將的旗鼓,鼓樂喧天地開出了井陘口。趙軍洞開營門迎擊,雙方激戰了很久。這時,韓信和張耳便假裝丟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營。(強調:韓信、張耳逃跑)河邊部隊大開營門放他們進去,然後又和趙軍鏖戰。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搶漢軍拋下的旗鼓,追逐韓信和張耳。韓信、張耳進入河邊的陣地後,全軍即都拚死奮戰,趙軍無法打敗他們。(強調:無法打敗)韓信派出的二千名騎兵突擊隊一起等到趙軍將士全體出動去追逐爭奪戰利品(強調:全體爭奪戰利品)時,立刻賓士進入趙軍營地,拔掉所有趙軍旗幟,插上兩千面漢軍紅旗。趙軍已經無法抓獲韓信等人,便想退崐回營地,但卻見自己的營壘中遍是漢軍的紅旗,都驚慌失措,以為漢軍已將趙王的將領全部擒獲了,於是士兵們大亂,紛紛逃跑,趙將儘管不停地斬殺逃兵,也無法禁止潰敗之勢。漢軍隨即又前後夾擊,大敗趙軍,在水邊殺了陳餘,活捉了趙王趙歇。攻破趙地之後,韓信派使者勸降了燕國。兩個月內,拿下代、趙、燕三國,韓信用兵之道,可謂神妙!

軍事分析

在兵力不濟又不得不戰的情況下,軍事家一般會怎麼做?分兵夾擊,誘敵入伏。前者是通過奇正,或者通過虛實,來實現軍事力量的增益。而此戰中,井陘地勢險狹,難以夾擊,趙軍也未必會冒險輕進。

韓信心中有他的軍事決策模型,核心的戰術是背水誘敵,奪營易旗。具體分析如下:

以造成趙軍最大程度的心理恐慌。為了達到趙軍空巢出動。除了2000人設伏,韓信還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 趙軍務必空巢出動。為此,佯退還不夠,必須是韓信、張耳親自打頭陣,佯退,丟下戰利品。(戰場中,戰利品就是功勞啊,尤其是大將軍的錦旗)這吸引力太大了。韓信判斷,趙軍全軍來追。
  • 漢軍必須能承受敵全軍猛攻如果漢軍被趙軍全力攻破了,也就沒有所謂的奪營易旗了。正是基於這樣的情況,韓信才設定風險極高的背水陣。靠地利形勢,逼迫漢軍誓死一戰。但這樣的陣型是極其危險的。韓信能駕馭住,那大家視絕境為勇氣;一旦信心潰敗,韓信把控不夠,那就是徹徹底底的水邊潰逃。背水陣的失敗,定是比其他陣慘烈得多。但韓信,有信心,其實也是迫不得已。我相信如果他兵力足夠,是不會如此冒險的。能穩健取勝的,絕不取巧,這是作戰的規律。

如果陳余聽取李左車的意見,或者趙軍不空巢出動,又或攻破了背水陣,但那樣結局……韓信不會讓以外出現在他的軍事決策中。自古名將,皆如此。


3、破龍且,擒項王:對楚軍性情了如指掌

破趙之後,因劉邦在滎陽局勢危險,韓信於是和張耳一道南下救援。此時的劉邦冷不防地奪走了韓信張耳的兵權印信。派張耳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讓他集結趙國尚未徵發的部隊去攻打齊國。就在此時,漢王的謀士酈食其,勸說齊王歸附。韓信於是有了小心思,自己辛苦作戰,難道還不如一個儒生嗎?於是繼續攻打齊國,齊王倉促無備,齊都臨淄被攻破。齊王於是向楚王求援,於是有了濰水之戰。

有人戰前勸龍且,修築深溝高壘固守,讓齊王派遣他的心腹大臣去招撫已經丟失的城邑。龍且輕敵,不願固守。這也能理解,在此戰之前,楚軍大戰幾乎無敗績。龍且有這樣的傲慢的底氣。

十一月,齊、楚兩國軍隊隔濰水擺開陣勢。韓信命人連夜趕做了一萬多個袋子,裝滿沙土,投堵濰水的上游,然後率領一半部隊渡河去襲擊龍且,隨即假裝戰敗,往回奔逃。龍且看到韓信怯懦,大喜。於是渡濰水追擊韓信。韓信即派人挖開堵塞在濰水上游的沙袋,大水立刻奔瀉而下,龍且的軍隊因此大部分沒能渡過河去。韓信迅速組織反擊,殺了龍且。

(濰水之戰作戰圖)

軍事分析:龍且是有傲慢的底氣。齊楚聯軍二十萬,其中楚軍又有樓煩精銳。為何會敗?韓信的謀略很簡單,藉助水流,衝破敵軍。此項策略有兩大關鍵。

1、上游堵水,且不被發現。如何秘密不被發現地準備一萬個袋子,如何先堵住水且不被敵人察覺,史書沒有寫。至少我們可以猜測,韓信內部保密極其嚴苛;再者軍事作風快速凌厲,刻不容緩。

2、渡河後退,不讓敵軍疑心。熟悉兵法的人,都知道。如果兩軍隔水列陣,誰先渡河,對誰就不利。因為對方可以趁敵軍渡河一半,衝擊敵軍。春秋戰國這樣的案例太多了,後來大家都學聰明,誰也不先渡,隔江對峙。但韓信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渡河,就是等你來襲。楚軍崇尚勇猛,不尚謀略。韓信熟讀兵法,這一點異常舉動,如果能察覺,勝敗或許未定啊!

在濰水之戰打敗龍且之後,項羽集團已經陷入了劉邦、韓信、彭越的包圍之中。

劉邦見項羽形勢危機,於是主動撕毀了合約。讓韓信統帥三十萬諸侯大軍,追擊項羽。項羽率九萬大軍向垓下敗退。在這最後時刻,項羽想要率領士卒,全力血戰。這類感召三軍,誓死一搏,項羽是韓信的師父。但可嘆的是,韓信太懂項羽了。他在項羽帳下將近兩年,項羽行事風格,韓信了如指掌。對付項羽的困獸一般的悍斗,韓信只用一招:請君入甕。

韓信引軍前攻,左右各設伏兵,韓信作戰不利後退(就算真打,估計也得敗退),項羽會追嗎?性格剛烈的項羽,必追。項羽於是陷入三路大軍的夾擊,於是建起營壁來防守。

韓信如果採用消耗戰,把項羽累死拖死,固然可以。但他再度採用攻心戰,四面楚歌,楚軍隨即即潰。但將神項羽,是阻擋不了的。烏江邊,一代人傑項羽,自刎而亡,將星殞命啊!


二、韓信會不會反叛

1、劉邦和韓信的關係:表面放權,實際上劉邦處處提防

韓信在攻破魏、趙之後,和打敗項羽之後,都冷不妨地被劉邦奪走了兵符。

第一次是在楚漢滎陽相持階段,滎陽遭遇項羽猛烈攻擊,劉邦形勢十分危險,但韓信、張耳此時卻大勝,士氣極旺。劉邦詭稱是漢使,趁著清晨,悄悄進入韓信卧室奪取了兵權。率領這批軍隊繼續和項羽鬥爭。這是怎樣一種讓韓信戰慄的體驗!?

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卧內,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史記·淮陰候列傳》

第二次就是垓下之戰,因為決戰前把軍權全權交給了韓信,勝利之後,立刻奪回。《史記》先後用馳和奪兩個字,極其形象地寫出了背後的政治玄妙。

漢王還,至定陶,馳入齊王信壁,奪其軍。——《史記·高祖本紀》

韓信作為大將軍,居然兩次被悄無聲息奪取了兵符,韓信就算真想叛變,也難保不會還未起事先被下手。

劉邦連韓信卧室情況了如指掌,這樣的手段,看似放權,實則處處提防,彼此心照不宣。


2、韓信想不想反之前,是能不能反叛

韓信所言:『漢王遇我甚厚,吾豈可鄉利而倍義乎!』這的確是一方面元素。另一方面,韓信如果叛亂,部下風險極大。軍中有劉邦親信曹參、灌嬰等人。曹參在劉邦開國功臣中,排名第二,僅次於蕭何,就算韓信成為了一方諸侯,曹參的地位未必比在劉邦手下高。韓信叛亂,曹參依附韓信不會好過效力於劉邦,還不如殺了韓信,向劉邦老大哥邀功。劉邦軍事集團,大多來自沛縣,大夥打心眼服劉邦,何必投靠年輕人韓信?

此外,如上說,劉邦對韓信卧室情況了如指掌,韓信如果叛變,是否安全密不透風,還是個問號。

最後,劉邦集團在軍事上,還能吸引英布的歸附、彭越的支持。劉邦是政治家,在處理政治關係方面,遠甚過韓信。

當然,韓信在開國後,被封為楚王,沒有劉邦軍事骨幹的掣肘,作為地方藩王,可以見見樹立自己的威望,發展自己的勢力,長遠下去,叛亂的勝算會越來越大。但劉邦太明白了,有人高發韓信叛亂,劉邦等得就是這句話,把韓信拘押了,貶為淮陰侯,把他安放到帝都(來監視)。

這時候韓信已喪失了叛亂的最佳時機。後來韓信與陳豨密謀反叛。結果走漏了風聲,韓信被呂后所殺。


3、人性道德是模糊動搖的


人性道德,從來沒有絕對。劉邦兩次奪取韓信的兵符,早已對他有防範之心,被貶淮陰侯,也是強烈的政治信號。我們不能一廂情願認為韓信忠心不二,一身正氣。也不能一位認為韓信心懷鬼胎,最終謀反身亡。人性的選擇,反與不反,有時候很模糊,有時候是被逼迫。

或許,他改如張良一般,急流勇退,功成身退。

或許,在被呂后捉拿的那一刻,那份著書立說,雲遊四海的念想,重新閃爍在了他彌留的眼光。


這個問題,有朋友已經涉及,感覺說的不深,我這裡深入一下;


韓信是否造反這個問題很複雜,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無論韓信是否造反,劉邦一定殺韓信;


至於韓信是否造反,取決於韓信是否明白劉邦的想法,(韓信的最終被殺,恰恰是因為不明白劉邦的想法,用政治學術語來說,就是政治不敏感);那麼,劉邦的想法是什麼呢?


先從大背景說起


【劉邦為什麼會成功】劉邦的建國理念是郡國制


秦前分封制流行了八百多年,而中央集權制只有十五年,何況還是失敗的,所以,儘管中央集權制制要先進於分封制度


但是當時的主流是分封制而非是中央集權制
這有點類似於滿清末期,封建專制社會實行了兩千年,而民主制度從面世至今也不過三百年左右,所以,儘管民主制度先進於封建專制制度,但是大多數人還是習慣於專制,事實也證明,後面實行的確實是專制制度,無論是袁世凱還是蔣介石,看起來是民主,其實都是專制;


蔣介石的制度看起來不倫不類,不是徹底的民主,也不是徹底的專制,其實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制度,是封建到民主的過渡;劉邦的郡國制有點類似於蔣介石,走的是具有最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的郡國主義(郡國制,注意,不是軍國主義)道路;也是一種制度上的過渡,表面上是郡縣制,實際上是郡國制,是郡縣主義(郡縣制)的初級階段;客觀地說,劉邦的郡國制是最適應時代要求的

  1. 實行徹底的封建制(分封制)肯定不行,當時的經濟與軍事水平已經足以使任何一個諸侯都能統一整個中國,所以,任何一個諸侯都可能會挑起兼并戰爭,就如秦國,結果呢,國無寧日,天天打仗
  2. 如果實行徹底的郡縣制,前面的秦朝,後期的朱允文有教訓,秦朝活了不到15年,朱允文不到4年就被朱棣消滅了;

郡國制是分封與郡縣兩種制度的集成,相當於一國兩制

  • 具有分封制的特點,郡國制同樣分封諸王,與真正的分封制的區別在於不封異姓王(家天下)
  • 具有郡縣制的特點:無論是諸侯還是郡縣,都要絕對服從於中央,這就是異性不封王的原因,因為異性王有異心的概率非常大

【項羽為什麼會失敗】

在這個時期,誰走郡國制的道路,誰就是最終的贏家,反過來,誰走分封制的道路,誰就是輸家;


本質上,項羽與劉邦的矛盾其實是分封制與中央集權制兩條路線的鬥爭,項羽走分封制的道路在大方向上就錯了;項羽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迎合了當時的民心:分封制(注意,項羽的分封制是得民心的,但是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因為符合民心的制度未必是符合時代要求的),結果,劉邦利用了分封制『允許異性王的存在,必然會出現兼并戰爭』的弱點,打敗了項羽,進而利用郡縣制鞏固了天下;劉邦與項羽,其實是兩條道路、不同路線的鬥爭,這就決定了兩個人是你死我活的;但是,最終勝利者只能是走郡國制道路的人,劉邦;

這就解釋為什麼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因為從反秦開始,項羽就沒打算殺劉邦,否則的話,項羽隨便找個借口就可以做掉劉邦,就如劉邦殺韓信,何至於一定在鴻門宴上;


項羽的理想是實行分封制;就是說只要諸侯承認我為霸王,服從我,哪怕只是口頭上的服從,我也不會消滅你,而劉邦參加鴻門宴,本來就是來說和的,項羽自然放過了劉邦;

而韓信不同,韓信是異性王,無論你是否投降,劉邦都會殺你,因為劉邦要施行郡國制(郡國制的本質,就是消滅異性王,將可能的隱患消滅於萌芽狀態);

這也解釋了楚河漢界之後,項羽撤兵而劉邦進攻的原因。項羽允許異性王的存在,所以,只要你承認我為霸王了,我就不看住你

最關鍵的是,項羽以為劉邦也認同分封制,所以,項羽不擔心劉邦會造反;因為諸侯王與霸王的權力懸殊不大

霸王相當於現在的聯合國秘書長,沒有實權;至於楚霸王就是說項羽既擔任聯合國秘書長,又擔任楚國的國王;所以,如果劉邦認同分封制的話,霸王與漢王的權力實質上區別不大,
都是一國之主;

反過來,如果劉邦造反的話,無非是當霸王,還要,自己的封地可能好一些,收穫並不多;但是,風險太高,未必能打贏啊

這也是後來韓信寧願要假齊王但是卻不自立的原因:諸侯王與霸王的權力懸殊不大

遺憾的是,劉邦野心勃勃,根本就不打算走分封制的道路,劉邦充分利用項羽的好心(也是分封制的弱點,允許你異性王的存在)偷襲項羽,導致項羽兵敗垓下

【韓信是否造反】韓信的死其實也是跟項羽失敗一樣,誤判了劉邦—誤以為劉邦會走分封制的道路;

韓信與項羽的區別是,項羽自己走分封制的道路,而韓信寄希望於劉邦走分封制的道路,而在分封制下,做諸侯是最優選擇----前面說過,在分封制下,霸王的實權比諸侯高不了多少,做個諸侯王其實是最優選擇了;

結果呢,韓信誤判了劉邦,跟項羽一樣,死於走分封主義的錯誤道路


那麼,有什麼依據證明韓信希望走分封制的道路呢?

韓信要挾劉邦分封自己為假齊王,

咱們假設,韓信想到劉邦會走郡縣制的道路(當時郡國制還沒有先例,所以韓信想不到郡國制),必然想到劉邦會跟秦朝一樣,消滅諸侯王,那麼,韓信必然會造反,那麼,韓信當時可以走兩條道路

  1. 採納蒯通與項羽派來的武涉的建議,自立為王
  2. 支持項羽,因為項羽實行的是分封制

可惜的是,韓信沒有政治視野,憑感覺行事(誰對自己好就支持誰),結果呢,恰恰選擇了對自己最不利的一條道路:支持劉邦,自尋死路;


韓信之所以支持劉邦是因為韓信潛意識裡認為劉邦會走分封主義(分封制)的道路;那麼,為什麼韓信認為劉邦會走分封制的道路呢?

我前面說過了,在此之前,分封制流行了八百多年,而郡縣制只有十五年,何況還失敗了,所以,當時的主流是分封制而非是郡縣制,而項羽、韓信的思維都是主流思維,超越不了時代,他們自己認同分封制,所以他們也認為劉邦也會走分封主義(分封制)的道路


劉邦殺韓信,其實是打倒走分封主義(分封制)道路的當權派,有點類似於文革打倒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味道


項羽
韓信的失敗敗在不了解大勢與歷史趨勢,妄圖以一己之力對抗大勢,無異於蚍蜉撼樹,螳螂擋車

正因為韓信走分封主義(分封制)的道路,而韓信自己就是一個異性王,而在分封制中,異性王已經是最好的待遇了,所以,只要韓信沒有意識到劉邦會走郡國主義(不是軍國主義)道路,就不會造反;

反過來,如果他意識到了,就一定會造反,這也是劉邦聰明的地方,三個異性王,第一個被殺的是韓信,因為他的實力最強,否則的話,先殺彭越或是英布,韓信早晚會醒悟過來,一定會造反

問題在於韓信的政治嗅覺不敏銳,從齊王到淮陰侯,就沒想到劉邦的本意是要殺他,前面有朋友說:韓信從市井子胯下爬過之後,就沒有了血性。從齊王到淮陰侯,乃至被野雞的廚娘用竹槍捅死……,這個與其說是血性問題,不如說是政治嗅覺問題,所以,韓信只是個軍事家,不是政治家,不懂政治的軍事家是早晚要陪葬的,就如後來的林彪


這就是前面有朋友提到的缺乏帝王氣度,說難聽點就是想享齊人之福,既不甘心為臣,又不願意出頭為王,說到底就是玩小聰明把自己繞進去了。


另外 大家看看我的另外一篇文章 參考一下

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 - 沈雅涵的回答


韓信有多強?

在秦末漢初這段時間裡,在軍事上有兩個無解的存在,一個是韓信,一個是項羽。一個5萬打50萬,一個2萬打20萬。

後來歷史上又無數人想模仿韓信和項羽背水一戰或者破釜沉舟,這些模仿者大部分都玩脫了。
也就是說,稱韓信為戰神也不為過。
而且歷史上敢說將兵多多益善的人也就只有他了,諸葛亮不敢說,岳飛不敢說,就連常遇春也只敢說自己能將十萬,還被人當笑話。
這種在軍事上無法擊敗,無法超越的存在,你說有多強。

韓信會不會造反?
韓信是一定會反的。要麼是他反了,要麼是他「被」造反,沒有第三條路。

我來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
韓信生於前230年,劉邦生於前256年,蕭何生於前257年,張良生於前250年,呂后生於前241年。
劉邦比韓信大26歲。
蕭何比韓信大27歲。
張良比韓信大20歲。
就連呂后,也比韓信大11歲。

如果等正常死亡的話,這四個人沒有一個有自信能夠活過韓信。
那麼,這些人去世了之後,天下,又有誰,能夠阻止韓信了呢?

後來,也有一位戰神死於非命,那位戰神死的時候也很年輕,他的名字叫做岳飛。


第一個問題:淮陰侯有多厲害?


1、淮陰侯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提出統一天下戰略(漢中對、開闢北方戰場實施戰略包圍。)並自己實現了的名將。


2、淮陰侯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個打敗頂級名將(霸王)的頂級名將。

3、淮陰侯是漢代軍法的創立者。


4、淮陰侯與留侯(張良)一起首次系統整理了中國兵法。

以上4項,中國歷史其他名將誰也沒有做到,因此,可以說淮陰侯是中國歷史第一名將!

第二個問題:如果劉邦不殺他,他會不會造反?

首先,殺淮陰侯的是呂野雞,(呂后名「雉」,即野雞。)不是劉邦,劉邦當時正在平定鉅鹿守陳豨的叛亂,不在長安,並不知道淮陰侯被殺,他也沒有命令呂野雞殺,否則呂野雞直接派軍隊抓人就是了,何必騙淮陰侯入宮斬之?

其次,關於他會不會造反,這個問題正反面證據都有,不太好確定,貼個以前寫的文吧。


一、正面證據:


1、【陳豨拜為鉅鹿守,【集解】:徐廣曰:「表云為趙相國,將兵守代也。」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索隱】:按:晉灼曰,楚漢春秋雲謝公也。姚氏案功臣表雲慎陽侯樂說,淮陰舍人,告信反。未知孰是。」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強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正義】:長樂宮懸鍾之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史記三家注本·卷九二·淮陰侯列傳第三二》

2、【春,淮陰侯韓信謀反關中,夷三族。】——《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


3、【漢十一年,陳豨反,高祖自將,至邯鄲。未罷,淮陰侯謀反關中,呂后用蕭何計,誅淮陰侯,語在淮陰事中。】——《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第二三》

4、【十一年,信謀反關中,呂后誅信,夷三族,國除。】——《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二、佐證:若淮陰侯被誣,那麼同為異姓王之一,當時地位、權勢超過淮陰侯的彭越就明確記載為被誣,為何淮陰侯卻沒有記載?

【十年秋,陳豨反代地,高帝自往擊,至邯鄲,徵兵梁王。梁王稱病,使將將兵詣邯鄲。高帝怒,使人讓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謝。其將扈輒曰:「王始不往,見讓而往,往則為禽矣。不如遂發兵反。」梁王不聽,稱病。梁王怒其太僕,欲斬之。太僕亡走漢,告梁王與扈輒謀反。於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覺,捕梁王,囚之雒陽。有司治反形己具,【集解】:張晏曰:「扈輒勸越反,不聽,而雲『反形已見』,有司非也。」瓚曰:「扈輒勸越反,而越不誅輒,是反形已具。」請論如法。上赦以為庶人,傳處蜀青衣。【集解】:文穎曰:「青衣,縣名,在蜀。」瓚曰:「今漢嘉是也。」【索隱】:蘇林曰:「縣名,今為臨邛。」瓚曰:「今漢嘉是也。」西至鄭,【索隱】:地理地鄭屬京兆。【正義】:華州。逢呂后從長安來,欲之雒陽,道見彭王。彭王為呂后泣涕,自言無罪,原處故昌邑。呂后許諾,與俱東至雒陽。呂后白上曰:「彭王壯士,今徙之蜀,此自遺患,【正義】:上唯季反。不如遂誅之。妾謹與俱來。」於是呂后乃令其舍人彭越復謀反。廷尉王恬開奏請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國除。】——《史記三家注本·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三、反面證據:

1、【為淮陰舍人,告淮陰侯信反,侯,二千戶。 十一年十二月甲寅,侯欒說元年。 索隱曰漢表作「樂說」。】——《史記三家注本·卷一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2、【春,正月,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按班書功臣表,告信反者,舍人樂說也,封慎陽侯。〕呂后欲召,恐其儻不就;〔儻,或然之辭。〕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強入賀。」〔強,其兩翻。〕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資治通鑒胡注本·卷第十二·漢紀四》

3、【及高祖七年冬,韓王信反,入匈奴,上至平城還,乃封豨為列侯,【集解】:徐廣曰:「功臣表曰陳豨以特將將卒五百人,前元年從起宛朐,至霸上,為侯,以游擊將軍別定代,已破臧荼,封豨為陽夏侯。」以趙相國將監趙、代邊兵,邊兵皆屬焉。
豨常告歸過趙,趙相周昌見豨賓客隨之者千餘乘,邯鄲官舍皆滿。豨所以待賓客布衣交,皆出客下。【正義】:言屈己禮之,不用富貴自尊大。豨還之代,周昌乃求入見。見上,具言豨賓客盛甚,擅兵於外數歲,恐有變。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財物諸不法事,多連引豨。豨恐,陰令客通使王黃、曼丘臣所。【正義】:二人韓王信將。及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豨,豨稱病甚。九月,遂與王黃等反,自立為代王,劫略趙、代。】——《史記三家注本·卷九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三》

太史公在這裡說明了陳豨反的真實情況,陳豨的謀反,並非在拜趙相(或者鉅鹿守,可能是兼職。)之前就預謀了的,而是在這之後。

四、佐證:

1、淮陰侯被貶後處事的態度,非常明確的表現出了不滿,很高調,作為一個想要謀反的人,不低調處事以降低劉邦的警惕,處理好與同僚的關係,從而麻痹劉邦,反而表現出不滿?非常不合理。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史記三家注本·卷九二·淮陰侯列傳第三二》

2、歷來謀反都會有牽連同黨,而淮陰侯的謀反,同黨僅僅為陳豨一人?對比下同是劉邦時期的貫高謀反案,差別很明顯:

2.1、【趙相貫高、趙午等年六十餘,【集解】:徐廣曰:「田叔傳雲『趙相趙午等數十人皆怒』,然則或宜言六十餘人。」故張耳客也。】

2.2、【九年,貫高怨家知其謀,乃上變告之。於是上皆並逮捕趙王、貫高等。十餘人皆爭自剄,貫高獨怒罵曰:「誰令公為之?今王實無謀,而並捕王;公等皆死,誰白王不反者!」乃轞車膠致,【正義】:謂其車上著板,四周如檻形,膠密不得開,送致京師也。與王詣長安。治張敖之罪。上乃詔趙群臣賓客有敢從王皆族。貫高與客孟舒等十餘人,皆自髡鉗,為王家奴,從來。】——《史記三家注本·卷八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九》

3、淮陰侯身為楚王,擁有強大實力時不反,被貶為淮陰侯,無一兵一卒卻想反?若說出於怨憤,那麼不結好諸將以為內應、部屬,反而要率諸官徒奴攻打皇宮?即使要攻打皇宮,那倉促之間以誰為將?難道淮陰侯要親自披堅執銳,衝鋒在前?

4、呂野雞知道淮陰侯要謀反的消息,不是讓劉盈以太子身份調集軍隊抓捕淮陰侯,而是與蕭何定計誆騙淮陰侯入宮,很可能是因為她掌握的「證據」不充分,公開抓捕難以服眾,而淮陰侯身為一個謀反者,在蕭何騙他時沒有任何防備、恐懼的情緒,直接就去了,實在不像一個謀反者的樣子,且淮陰侯臨終之言,沒有說【恨事泄,為所算】之類,而說後悔沒聽蒯徹的話,也可以證明淮陰侯不想反。劉邦在得知淮陰侯被殺後,【且喜且憐之】若淮陰侯真是謀反被殺,「喜」可以理解:因為他失敗了。「憐」從何談起?難道是可憐他謀反被殺?所以這也可以證明淮陰侯並未謀反。


結語:淮陰侯謀反事件,反面證據多於正面證據,私以為淮陰侯並無謀反之事,但後人不是穿越眾,不能斷然否定太史公的記載,因此,淮陰侯是否謀反,還是存疑為好。


以上。


不請自來。
題主,我是做微信號的,近期發了一些楚漢之交的人物文章,正好有一篇適合這個問題,所以厚著臉皮,不請自來。看到這個問題太興奮,實在是情不自禁!
下來,我來發文,回答問題。
照例,先上我的大二維碼——閱過邊界

http://weixin.qq.com/r/lUwVDafEYPofreNu9xmH (二維碼自動識別)


題主的問題是:韓信有多厲害?如果劉邦不殺韓信,他會不會造反?
所以我分兩部分來回答:第一,韓信有多厲害?第二,如果劉邦不殺韓信,他會不會造反?

韓信有多厲害?

1

有的人,生來就是傳奇。在漫長的歷史中,他們就像撕裂夜空的流星,雖然光芒只有剎那,但是這一瞬間的光華已足以光照千古。比如韓信。

在秦末漢初的歷史舞台上,韓信以卑微者的姿態出現,受盡命運捉弄,一旦時來運轉,他立刻成為那個時代的神,20多歲的時候就出任國家軍委主席,南征北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最終擊敗那個時代的另外一個神——項羽,為漢帝國打下了半壁江山。然而,漢帝國草創初期,35歲出頭的他卻被斬殺於深宮大內,在生命的結尾畫了一個血淋淋的句號。


2

清代史學家姚祖恩在《史記菁華錄》當中說,創漢功臣,韓信推功當軸,位居第一,然而,若論早年間的辛酸,韓信也是第一,令人哭笑不得。

韓信早年很落魄,被流氓逼著當街鑽褲襠,總是不停地蹭飯,蹭得街坊領居很煩。蹭飯蹭不下去了,他就做了個釣魚竿釣魚,魚也不待見他,就是不上鉤,可憐一個被後世稱為「無雙國士」的軍事天才,差點兒被活活餓死,幸好一個依靠給別人漂洗衣服的老大媽搭救,把自己的乾糧分給了韓信一份,他才不至於橫屍河岸。

上天給了韓信舉世無雙的軍事才能,卻沒有給他填飽肚子的能力,現實就是這麼惡搞。


3

馬榮成在《風雲》當中有一首詩:


九霄龍吟驚天變,

風雲際會淺水游。

金麟豈是池中物,

一遇風雲變化龍。


這首詩用來形容韓信,再也恰當不過。

秦末,天下大亂,龍蛇並起,大怪小怪無數,都忙著攻城略地,九州震蕩。

如果生在和平年代,韓信一輩子將永遠是個沒有出頭之日的loser。天下亂了,到處都是軍閥、流寇、義軍,韓信的機會來了。

在各路反政府武裝勢力當中,韓信先選擇了項梁,但是項梁無視之,韓信只是一個全靠兩條腿拚命的小兵,直到項梁被秦國的猛將章邯幹掉,韓信才迎來了一次轉機——被項羽任命為執戟郎中。


4

這是一個很值得推敲的細節。項梁很高傲,他的侄子項羽也很高傲,而且項羽比項梁更高傲。為什麼項梁不用韓信,比項梁更驕傲的項羽反而提拔了韓信呢?

韓信有一個很牛的能力,就是臨危不亂,善於收集游兵剩勇,點石成金,使殘兵剩勇迅速成為虎狼之師。比如說,彭城大戰之後,劉邦被項羽打得滿地找牙,狼狽逃竄。在大後方坐冷板凳的韓信被倉促調到前線救火,趕往前線的路上,韓信聚合從前線潰退下來的敗兵,居然依靠這些殘兵剩勇在京索一帶發動反擊,遏制住了項羽的猛烈攻勢。

人在面臨突如其來的災難時,很容易變得六神無主,不知所措,面臨性命之危時尤其如此。

項梁突然敗亡,是因為遭到了章邯的突襲,在敵軍的重重包圍和打擊之下,在這非生即死的緊要關頭,能不能在亂軍之中活下去,不是看你官職有多大,也不是看你是不是喊救命喊得響,而是看你是不是足夠鎮定,是不是能在危局當中表現出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氣場。如果你有作戰能力,足夠鎮定,表現出胸有成竹的樣子,讓別人產生信賴感,覺得跟著你就能活下去,那麼此時你只需登高一呼,就有人團結在你周圍,聽憑你調動使喚。而韓信,恰恰是這樣一個能夠力挽狂瀾的人。

事實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人並不少見——那些平時蔫不拉幾,一遇上事就表現得光芒萬丈的人。

項梁敗亡之後,韓信歸項羽管轄,被提拔為執戟郎中,可能就是因為在遭到突襲的那一天,韓信第一次表現出了天才的光華,在亂軍當中收集殘部,為項羽保存了一部分兵力。

當然,這只是個推測,因為實在找不到高傲的項羽提拔韓信的理由,而且早不提拔晚不提拔,偏偏在項梁被幹掉之後提拔。


5

執戟郎中是個什麼官職呢?就是項羽的護衛,和現在的領導的司機差不多。這其實不算什麼官職,但是好處是離領導很近,能說上話。

韓信確實跟項羽說上話了,說了好多次,獻計獻策。然並卵,項羽根本不鳥韓信。

司馬遷沒有說韓信給項羽說過什麼,但是我們可以想像到,韓信的計策一定與軍事有關。項羽多麼自信的一個人,尤其是對自己的軍事能力,他簡直自信心爆棚,他能把韓信的話當一回事嗎?

碰了幾次壁之後,韓信失望了。

不久,神勇無敵的項羽在巨鹿以5萬人擊敗秦軍40萬,將秦帝國的主力剿滅殆盡,秦帝國滅亡。

之後,項羽進入關中,差點兒與劉邦打起來,雙方在鴻門吃了一頓飯,才把事擺平。這頓飯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鴻門宴。

吃了鴻門宴,項羽進入秦帝國的國都,以天下武力最強者的身份分割天下,重新劃分諸侯的勢力範圍。

就在此時,韓信悄悄離開項羽,投靠了劉邦。


6

一開始,劉邦也沒有把韓信當回事,只是讓他當了個管糧倉的小官。

有一次,韓信犯法,按律當斬,就在被綁上刑場,即將行刑的時候,劉邦的私人司機夏侯嬰覺得韓信氣度不凡,把他從死神手裡奪回來了,並把他推薦給了丞相蕭何。經過交談,蕭何感覺韓信確實是個人才,就把他推薦給了劉邦。

此時的劉邦還是沒有把韓信當回事。蕭何口口聲聲說很快就會有轉機,但是日子一天天過去,劉邦那頭遲遲沒有動靜,韓信沒耐心了,一生氣就跑了,打算另找出路。

如果韓信另投他人,那麼歷史就會在這裡打個拐點,但是蕭何及時出手,讓歷史按照我們所知的軌道走下去了。

聽說韓信不辭而別,蕭何來不及跟劉邦打招呼,騎了一匹馬,趕快追趕,好說歹說才把韓信勸回來。

蕭何是劉邦最為倚重的心腹,蕭何倉促離開,劉邦正在火頭上。一見消失的蕭何又回來了,劉邦又氣又喜。等劉邦撒完火,撒完嬌,蕭何舊事重提,依然是推薦韓信。

這一次劉邦上心了,覺得能讓蕭何心急火燎地追回來的人肯定不是凡物,於是他答應接見韓信,並且在蕭何的敦促下,封韓信為大將軍——相當於現在的國家軍委主席。

韓信走上歷史舞台,得益於蕭何的推薦,然而,最後把韓信送上斷頭台的也是蕭何。這不由讓人感慨命運無常。

據歷史學家推測,韓信約生於公元前231年,被封為國家軍委主席的時間是公元前206年,這一年韓信虛歲25,周歲24。

中國歷史上,履歷如此牛的人寥寥無幾。

韓信能擔負得起這樣的重責大任嗎?能!

7

鴻門飯局之後,項羽表面上答應既往不咎,但實際上對劉邦還是很不放心。

分封諸侯的時候,他把關中一分為四,把劉邦放到了一個角落裡,然後在劉邦領地的周邊安插了三個心腹——司馬欣、董翳、章邯(秦亡之後,章邯投靠項羽)。劉邦要想爭奪天下,就必須干倒這三個人,也就是說,他問鼎天下的第一步,就是一統關中。

韓信出任國家軍委主席之後,走的第一步棋就是一統關中。他的戰略是我們熟知的一個成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他統一關中用了多長時間呢?一個多月。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他就消滅了司馬欣、董翳,把章邯圍困到了一個名為廢丘的孤城。

這是韓信第一次正式帶兵作戰,一出手就調動各路大軍分進合擊,充分發揮了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絕佳戰鬥力。

這時候,張良也來投靠劉邦了,因為項羽幹掉了韓王,粉碎了張良復興韓國的夢想。

為了報仇,張良投靠劉邦之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忽悠劉邦出兵關中,儘快與項羽爭奪天下。

爭奪天下的第一步,是韓信的功勞。這讓劉邦很不爽,很沒面子。經過張良的煽乎,劉邦腦門一熱,率領主力殺出關中,把韓信留在了關中大本營,命令他率領留下的兵力繼續圍攻章邯。

韓信年紀輕輕就出任國家軍委主席,那些跟隨劉邦的元老自然不服,劉邦在的時候,礙於劉邦的面子,他們不敢說啥,劉邦一走,他們就開始撂挑子、使絆子。所以看史書的時候,我們能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韓信平定三秦只用了一個多月,圍攻章邯卻用了大半年。為什麼呢?大家不聽他的,那些元老都不在乎他。


8

劉邦殺出關中之初,勢如破竹,沿途糾集了60萬人,殺到了項羽的國都彭城。

正在齊國作戰的項羽聞訊,急怒攻心,立刻率領3萬騎兵星夜兼程殺回來,用半天時間就把劉邦打得天旋地轉,60萬人死傷大半。

狼狽逃竄的路上,劉邦問計於張良,張良建議劉邦重新召喚大殺器韓信出場,儘快把韓信調到前線。趕赴前線途中,韓信一路收集從前線潰退下來的殘兵敗將,到達前線之後,發動京索之戰,居然遏制住了項羽的攻勢,一舉扭轉戰局。

從此,楚漢之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局勢改變之後,劉邦抽空回了一次關中,在廢丘之戰當中幹掉了負隅頑抗的章邯。用的是什麼辦法呢?水攻。

諸位,是不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呢?

對,韓信就是個喜歡用水的人,破魏之戰用水,破趙之戰用水,破齊之戰還是用水。

說到政治,劉邦是個強人;說到打仗,劉邦就得靠邊站。沒有韓信之前,劉邦也打仗,但是他用的都是常規的拼人戰術,而在廢丘之戰當中,他居然利用地利條件發動了水攻。在劉邦的軍事生涯當中,這實在過於突兀,以至於令人懷疑這其實是韓信的手筆。

韓信抵達前線之後,一邊抱怨留守後方的諸將不配合(以韓信的嘴炮性格,這種事他能做出來),一邊獻計獻策,建議水攻廢丘。於是,劉邦返回關中之後,依言而行。

有沒有這種可能呢?


9

彭城戰敗之後,原先依附劉邦的諸侯一鬨而散,其中就包括魏王豹。

魏王豹的領地,在關中和漢軍前線之間。雖然魏王豹目前只是閉關鎖國,無意爭奪天下,但是以後的事誰能說得准?如果他與項羽聯手,或者逐鹿天下,切斷關中與漢軍前線之間的聯繫,劉邦就危險了。

擊敗章邯之後,劉邦回到前線,命令韓信掉頭殺回去,拿下魏王豹。魏王豹的軍事能力和韓信根本不是一個水平,三下五除二就被韓信收拾了,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

破魏之後,韓信提出了一個天才的戰略:開闢北方第二戰場,建立一個軍事包圍圈,從戰略空間上擠壓項羽的楚國。

劉邦同意了,但是他不放心韓信,覺得韓信的政治立場有問題。他給韓信派遣了3萬精兵,並派遣老朋友張耳趕往魏國,與韓信一同監軍,順帶監視韓信。

破魏之後,韓信乾脆利落地擊破了代國。代國是個小國,對於韓信這樣的人,解決代國不在話下。

破代之後,劉邦害怕了,害怕韓信的勢力壯大,趁機自立,於是他抽掉韓信軍中精銳,命令韓信向趙國進軍。此時,韓信的軍隊有2萬人,精銳只有一半,另外一半不是老弱,就是剛徵調的新兵蛋子。而趙國的兵力有多少呢?20萬。

2萬人打20萬人,比率1:10,是開玩笑嗎?不是。

為了最大限度地激發全軍的士氣,韓信走了一步險棋,用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就擊潰了趙國的20萬兵力。

這一戰留下了一個成語——背水一戰。

趙國被攻破之後,燕國望風而降。


10

破燕之後,韓信發動攻齊之戰(攻齊之前,韓信軍中精銳又被抽調了一次),齊國岌岌可危,項羽先派遣策士蒯通勸韓信自立,背棄劉邦,韓信不聽。軟的不行就來硬的,項羽派遣猛將龍且率軍20萬北上援齊。楚國與齊國原本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在存亡之際,兩國決定暫時擱置爭議,戮力同心,共同抗擊韓信。

韓信與龍且的戰爭,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濰水之戰。

龍且和韓信原來是同事,他覺得韓信是個懦夫,之所以成名,不過是世無英雄,所以驕傲輕敵。韓信利用這一點,對戰初期,佯裝敗退,引誘龍且全軍出動。當龍且的軍隊傾巢而出,跨過濰水的時候,韓信命令上游放水,把龍且的軍隊割裂成了兩部分,然後一個一個包餃子。

這一戰過後,齊國被攻破,北方第二戰場成功開闢,擠壓項羽的軍事包圍圈竣工,劉邦對項羽形成泰山壓頂之勢。

從提出建立第二戰場的構想,到第二戰場確立,用了多長時間呢?兩年多,這時候韓信才28。

28歲就為漢帝國打下了半壁江山,韓信有多猛,可以想像。

然後是垓下之戰,身經百戰、從無一敗的項羽終於敗了一次,打敗他的就是他曾經的員工韓信。

之後,項羽突圍到烏江,自盡。

2000多年後,蔣介石退守台灣,台灣小學生的教科書上多了一首詩,項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以上是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以下是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

如果劉邦不殺韓信,韓信會不會謀反?


11

項羽一死,劉邦的心腹大患已除,韓信也就沒有什麼用處了。

至此,傳奇結束,接下來的就是掃尾的悲劇,或者說,傳奇本身就是悲劇的前奏。

劉邦稱帝之後,偽游雲夢,以謀反罪為由給予韓信削地降職的處分,並把他押到長安嚴密監視——在長安,韓信是自由的,想去那裡就去哪裡,但是不能出長安。

不能打仗了,那就搞兵書吧。韓信和張良成立了一個兵書編輯部,編輯兵書。雖然張良本人宣稱曾經學習過兵法,但是從實際戰況來看,張良本人更長於政治謀略,而不是軍事謀略。他與韓信的區別,就像高參與司令官的區別。所以,我們在這裡傾向於認為,在編輯兵書的過程中,韓信居於主導地位。

兵書編成之後(如今早已失傳),韓信就再也沒有什麼事了,只能苦悶度日。

韓信曾經對劉邦無比信任,然而經過一系列政治打壓之後,他與劉邦產生了罅隙,被押解到長安之後,他幾乎不上朝,不到深宮大內。

公元前196年,陳郗叛亂,劉邦御駕親征。不久,前線捷報傳回,皇后呂雉舉辦盛宴,請大家進宮吃飯。接到了請柬的韓信起初不願意去,然而蕭何親自登門邀請,畢竟蕭何對他有知遇之恩,所以,架不住蕭何的邀請,韓信就答應了。

進宮之後,呂雉宣稱韓信通敵叛國,意圖勾結陳郗發動叛亂,然後將韓信斬殺於深宮大內。

這一年,韓信35歲。

一個百戰百勝的戰神就此在陰暗的皇宮裡隕落,隕落時的顏色是血紅的。

12

韓信有沒有勾結陳郗謀反呢?無稽之談,這只是個呂雉對外糊弄老百姓的借口。

韓信為什麼會以悲劇收場?

很多人說是功高蓋主。韓信的功勞確實很大,有功高蓋主之嫌,但是很難說這就是韓信被處死的理由。

大英雄必有流氓氣,大流氓必有豪傑氣。

出身草根的劉邦是個大流氓,早年間曾經是個遊俠,也有幾分豪傑氣,他的胸襟還是比較寬廣的,並不是睚眥必報之輩,而且他對韓信的感情很複雜——既內疚又討厭。

之所以內疚,是因為劉邦曾經無數次地懷疑過韓信,打壓過韓信,今天抽調韓信軍中精銳,明天在韓信軍中安插心腹予以監視,後天又把韓信削地降職,但是韓信並沒有對不起他。反反覆復多次,劉邦難免有些內疚。關於這一點,從韓信死後,劉邦的態度就能看出來。

如果韓信服軟,姿態放低一些,主動和劉邦談和,那麼事態就可能有所改觀。但是韓信很高傲,偏偏不服軟,很嘴炮。

比如,有一次劉邦和他談話,談到了彼此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劉邦最多能帶10萬人,劉邦問韓信「你能帶多少」,韓信口無遮攔,說自己帶兵多多益善,越多越好。簡直是當面打劉邦耳光——老劉,你帶兵不行!

再比如,有一次韓信到樊噲家裡做客,樊噲把韓信當偶像,畢恭畢敬,韓信卻說:「想不到我居然會淪落到跟你這樣的人為伍。」樊噲是誰?他是劉邦的連襟(劉邦老婆呂雉的妹妹的老公),是皇親國戚,得罪樊噲不就是得罪劉邦嗎!

因為韓信的高姿態、嘴炮,劉邦的內疚走到了另外一個極端——討厭。

其實這也是人類的一種正常心理,當你對一個人很內疚,而對方卻高姿態、不領情的時候,這種內疚很容易演變為討厭。準確地說,就是剛才說的「既內疚又討厭」。

但是,劉邦這種態度,對於韓信並不是致命的。因為討厭,他不待見韓信,但是因為內疚,他還不至於處死韓信,或者說,他至少還能讓韓信多活一段時間。另外,韓信雖然被潑了謀反的髒水,但是並沒有謀反之實,如果在沒有謀反之實的前提下做掉韓信,那麼,悠悠眾口難堵,劉邦就得受千夫所指。

然而,有人必須要韓信死,這就是呂雉。


13

我們知道,韓信被斬殺的時候,劉邦正在和陳郗作戰,不在長安,決定斬殺韓信的不是劉邦,而是呂雉。

我們還知道,當時的劉邦有廢太子的念頭。

劉邦的原配是呂雉,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當中,大半是劉邦的老鄉。征戰期間,劉邦包養了一個姓戚的小老婆,生下了一個兒子,劉邦不喜歡人老珠黃的呂雉,想廢掉太子,立小老婆的兒子為太子。如果這個計劃成功了,呂雉咋辦?呂雉很驚恐,所以她走了一步一石二鳥的妙棋,那就是斬殺韓信。

一方面,她這樣做迎合了劉邦的需要,為劉邦消滅了既內疚又討厭的心理陰影。劉邦你不是不忍心下手嗎?老娘來下手,老娘給你背黑鍋。

一方面,她這也等於是在向劉邦示威。關於這一點,需要多說幾句。

廢太子是國家大事,搞不好的話就會引發黨派之爭,致使整個帝國暴亡,所以劉邦必須慎重,必須考慮到方方面面,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看看現任太子和備選太子的支持者的分量。

劉邦稱帝之後,朝中重臣大部分都是早年追隨劉邦的老鄉,對於這些鄉黨來說,劉邦是大哥,呂雉是大嫂,支持大哥大嫂的兒子當太子是理所應當的,而那個姓戚的小老婆只是外人,她的兒子憑什麼做皇帝?

光憑呂雉一個人,她能幹掉韓信嗎?韓信入宮,是因為蕭何攛掇;蕭何攛掇,是因為他支持呂雉,不同意換太子。而蕭何是什麼人呢?他是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更為重要的是,他是劉邦的老鄉,是追隨劉邦打天下的那些鄉黨的領頭人。

簡單地說,就是呂雉背後有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為支撐。而那個姓戚的小老婆——對不起,沒有人支持。

通過這種方式,呂雉警告了劉邦:你這老東西,不就是嫌老娘人老珠黃了嗎?沒有夫妻感情,我也就忍了,但是你想對我的兒子動手,告訴你——沒門兒!不信你試試,你看看那幫老兄弟支持誰!

此外,劉邦不在長安期間,朝政名義上由太子劉盈處理,在這段時間裡幹掉韓信,等於為太子造勢立威。韓信是名震天下的人物,但是沒權,沒兵,因為高傲加嘴炮,連朋友都沒有,毫無反抗能力,殺掉這樣一個人為太子的接班人地位造勢,真可以說是用最小的投資換取最大的回報。

呂雉不選韓信開刀立威,還能選誰?


14

劉邦從前線歸來之後,聽說韓信被殺,「既喜且憐」——一方面,折磨他的心理陰影終於被抹掉了,所以他喜;一方面也很悲哀、內疚,畢竟韓信為漢帝國立下了那麼大的功勞,而且從來沒有對不起他。

他問呂雉:「韓信臨死前說什麼了?」

呂雉說:「他說,『後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言』。」

呂雉其實只說了一半,韓信臨死時說的是:「後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言,以至於慘死於婦人小兒之手。」

婦人,指的是呂雉,小兒,指的是還是一個少年的太子劉盈。

呂雉只說了前半句,意思無非是告訴劉邦:讓你心神不寧的那個人死了,雖然他沒有造反行動,但是有造反的念頭,所以死的不冤。呂雉沒有說後半句,其實也不用說,劉邦心裡明白。

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

關於這半句話,司馬遷寫得明明白白。劉邦和呂雉,這兩口子談論韓信之死,就像高手過招,點到為止,沒有多餘招式,彼此心知肚明。


韓信說前半句,其實只是臨死時的悲憤之言;他說後半句,說明他臨死的時候也很明白,想要他命的並不是劉邦,而是呂雉,劉邦或許能讓他活下去,但是呂雉不能。

說到這裡,題主的問題就全部回答完畢了。
私以為,殺死韓信的並不是劉邦,而是呂雉。
題主第二個問題的前提是——如果劉邦不殺韓信......這個前提也沒有問題,因為:劉邦早就在韓信脖子上架起了屠刀,殺或不殺只在於他的一念間,而呂雉只是趁劉邦不在的時候,順手拿起了這把屠刀,用力一揮........

如果韓信不死,他會不會造反呢?
我認為不會。

(漢高祖六年)十二月,人有上變事告楚王信謀反,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一個「爭」字,已足以說明嘴炮韓信樹敵之多、之烈。
從客觀條件來說,被押送到長安之後,韓信沒權沒兵沒有支持者,而且受到嚴密監視,他怎麼反?當初手握重兵的時候不反,為什麼當了光桿司令之後反而要造反呢?單槍匹馬造反,那是求速死的節奏。
從主觀條件來說,私以為韓信沒有造反的意願,從來都沒有。
有的人當一把手,看起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是離開他就是不行,這說的是劉邦;有的人給人打工的時候,幹得熱火朝天,大有進擊一把手的架勢,但是離一把手的位置總是差了一點兒什麼。差了什麼呢?我也說不清楚,而差的這點兒東西,恰恰是韓信缺少的。

15

最後,引用一首詩為韓信的一生做個總結:

天下風雲出我輩,

一入江湖歲月催。

皇圖霸業談笑中,

不勝人生一場醉。

提劍跨騎揮鬼雨,

白骨如山鳥驚飛。

塵事如潮人如水,

只嘆江湖幾人回。

最後,再次上我的大二維碼,兩遍。

http://weixin.qq.com/r/lUwVDafEYPofreNu9xmH (二維碼自動識別)

http://weixin.qq.com/r/lUwVDafEYPofreNu9xmH (二維碼自動識別)


佔個坑,下班回家答。先說下觀點:要殺韓信的是呂后不是劉邦。
有以下幾個觀點:
1.劉邦不懼怕韓信造反或者說劉邦認為韓信不敢造反,即使造反了他也能搞定;
2.韓信無論感情(對劉邦的知遇之恩)還是心理上(造反也很難成功)不想造反;
3.史記上記載韓信造反的情況,可能是誣陷;
4.陳豨造反時劉邦還能把握時局,如親自平叛,所以還沒想開始為後代掃清局面;
5.劉邦不是一個特別心狠手辣的人,相反呂后才是。
下面可能幾點解釋交叉比較亂,大家看後自己梳理下。
首先在我眼裡能夠成就一番偉業的人物都不是什麼心狠手辣,做事沒有原則的人,相反在他們起家征戰的時候,反倒是擁有較高的品格才能吸引人才聚集在自己身邊,但是人都是會改變的,尤其是擁有權力之後。比如和劉邦類似的朱元璋早期為了救韓林兒,差點把自己都搭上,但是後期為了給後代掃清障礙卻把一起打拚天下的功臣殺的個七七八八。
從韓信打過的仗可以看出韓信保密性做的很好,比如背水一戰時手下並不是很理解,他並沒有解釋,而是在勝利後才緩緩道出。還有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中,這應該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卻能瞞過項羽,天下人都知道漢王不服,難道項羽不知道?會不監視劉邦!
而在史記中記載韓信造反的過程「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這段話中得知韓信是部署好等待陳豨的信兒,被舍人的弟弟告了。疑點:1)為什麼要等陳豨的信兒呢?劉邦親自平叛大軍調動我估計老百姓都知道吧,何況韓信!2)有什麼好部署的?計劃是發動自己家裡的人(親人,傭人,奴僕等)還有監獄的人,前期沒必要大肆部署事情吧!3)一個舍人能知道韓信的全盤計劃,簡直是笑話!你當韓信是白痴嗎?他可是兵仙。
韓信從內心還是比較懼怕劉邦的,比如那次經典的韓信帶兵多多益善的對話,而且韓信也知道劉邦強在哪裡善將將。這就如前邊說的劉邦在某些方面還是很有能力的,身邊聚集了一批能人謀士,如張良,陳平的存在韓信也是知道的,這些人智計也不必韓信差,韓信打這麼多年仗也知道,贏天下不僅僅靠的是打仗,還有韓信原來部隊的高級管理人員還安插了劉邦的親信等,所以在明知道劉邦這個人厲害之處的時候做不明智之舉,從韓信不打無準備之仗可以看出,韓信是不會輕易造反,這裡可能會有一些異議。
下面來核心支持我觀點的東西。
彭越死因:得罪劉邦,劉邦使計擒住,經審理,謀反成立,劉邦赦免了他,廢為平民,後被呂后誣陷,被滅族。這不是韓信的翻版嗎?只不過是劉邦看著,呂后只能誣陷,不能篡改。
下面是官方。
「公元前197年秋天,陳豨在代地造反,漢高祖親自率領部隊前去討伐,到達邯鄲,向彭越徵兵。彭越說有病,派出將領帶著軍隊到邯鄲。劉邦很生氣,派人去責備彭越。彭越很害怕,打算親自前往謝罪。他的部將扈輒說:「大王當初不去,被他責備了才去,去了就會被捕。不如就此出兵造反。」彭越不聽從他的意見,仍然說有病。彭越對他的太僕很生氣,打算殺掉他。太僕慌忙逃到漢高帝那兒,控告彭越和扈輒陰謀反叛。於是劉邦派使臣出其不意地襲擊彭越,彭越不曾察覺,因此被逮捕,劉邦把他囚禁在洛陽。經主管官吏審理,認為他謀反的罪證具備,請求劉邦依法判處。劉邦赦免了他,廢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縣。向西走到鄭縣,正趕上呂后從長安來,打算前往洛陽,路上遇見彭越,彭越對著呂后哭泣,親自分辯沒有罪行,希望回到故鄉昌邑。呂后答應下來,和他一塊向東去洛陽。呂后向劉邦陳述說:「彭王是豪壯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這是給自己留下禍患,不如殺掉他。所以,我帶著他一起回來了。」於是,呂后就讓彭越的門客告他再次陰謀造反。廷尉王恬開呈報請誅滅彭越家族,劉邦就批准,於是誅殺了彭越,滅其家族,封國被廢除。」
最後總結:呂后殺這些人為了什麼?為了自己兒子!!!
而劉邦對待自己這幫哥們還是比較仁義的,即使謀反了也不過廢為庶人,更何況劉邦想擒住韓信很輕鬆,根本不懼他們造反,懼怕韓信和彭越造反的只是呂后,他怕劉邦死後他搞不定這幫人。


唐朝,尉遲敬德在宴會上打架。李世民對他說:我才明白韓信彭越被誅,不是劉邦的過失。


龍潛於淵

天色瑩亮,雲影微瀾,一名腰佩長劍的公子走在淮陰街頭。遊俠?身邊並無鄉里少年相隨。貴族?家族的昔日榮光已與他無染。

母死無資葬,行營高燥地,傍可置萬家。韓信啊韓信,你是那麼孤單,在喧囂人群中也感受不到一絲溫暖。

秦時楚地民風彪悍,一言不合拔刀決鬥實屬平常。諷刺的是,他面對的是個屠中惡少、無賴潑皮,「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韓信的舉動很怪異,靜靜地看著少年很久,非喜非憎,很認真地思考,很認真地俯出其胯下。

想殺你,很容易,可是玉石俱焚從來不是智者所為。我從來都不屑於窩囊的死,唯有偉大的活,才是我的追求。你不會懂。

22歲,陳勝在大澤鄉起兵反秦,六國故地風起雲湧。 天,是該變變了。

大丈夫生於亂世,當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韓信也杖劍從軍,投入項梁麾下。在軍中,他一直很沉默,總是在思考,一如兩千多年後那個同樣沉默,同樣年少成名,統帥三軍由北而南奠定立國之基的將領。

沉默是成就名將的利器,可以讓人更專註的思考,推演、復盤、再推演、再復盤。無數個日日夜夜就這樣度過。沉默也是名將的青冢,因為沉默而踽踽獨行,遠離了君王的心。

23歲,不可一世的項梁敗了,敗給了最近聲名鵲起的章邯。楚懷王從幕後走到台前,不再是楚名義上的王。可是,項氏家族的那個叱吒雷霆的年輕人,殺死了「卿子冠軍」宋義,收回了兵權。

趙軍坐困孤城,漸呈敗象,懾於秦軍的赫赫聲威及坐觀虎鬥以收其利的心思,各國諸侯皆作壁上觀。韓信通過鍾離昧數次建言獻策而不得用,火熱的心涼寂了幾許。他更加沉默了。

形勢風雲突變,英布、蒲將軍率兩萬精兵絕棘原 ——巨鹿甬道,如同楔子硬生生插入王離和章邯的結合部,並以決絕之勢阻截住章邯之攻擊。項羽果斷出擊,破釜沉舟,偕同趙軍以哀兵之勢,裡應外合,九盪九絕,長城軍團潰,王離降。「置之死地而後生」活生生的演繹在韓信面前,三年後,這名緘默的青年將其再度演繹,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冰生於水而寒於水。

見龍在田


良禽擇木而棲,久不得志的韓信變換了陣營。在鬼門關晃蕩一圈後,得到了夏侯嬰的賞識。可是夏侯畢竟人微言輕,治栗校尉之職已是念諸情面。轉機來自於蕭何,升壇拜將,一步登天。

伴隨無上榮耀的,是強悍無匹的對手——章邯:變態的抗壓和戰略反攻能力。「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漢中入關有五條道路:由西向東依次為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前四條皆在雍國境內,後一條在塞國境內,章邯很明顯承受了項羽堵塞漢軍於巴蜀、漢中的重託。

褒斜道為秦軍滅巴蜀、劉邦入漢中之徑,但為示項羽無東返意,已經燒毀。由此入關,不僅工程量浩大,也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情勢,給章邯充分的時間調兵遣將,極易「師老民疲」。

儻駱道於三國時方開闢為官道,此時最多是羊腸小道,難以滿足大軍團快速通過,望預定戰鬥地點投放兵力及運輸糧草的需要。

因此,只剩下三個選擇:祁山道、陳倉道、子午道。韓信的任務便是在這三個選項中,讓章邯做出錯誤的選擇,以戰術動作達成戰略欺騙,調動敵人主力往虛假的主攻方向。

曹參、樊噲率漢軍一部順漢水而上攻擊下辨、西縣,灌嬰以率漢軍一部出子午攻擊杜縣,同時陳倉故道也有漢軍的旗幟。三選一,勝則王,敗則死。

章邯的應對於史無載,但其應該是誤判了漢軍主力,而且子午道的可能性大於祁山道。漢軍出子午有充分的理由1.子午道在塞王司馬欣境內,而司馬欣並不善於軍事謀略,該道直線距離最短,可以保證漢軍穿越山嶺後的戰力,成本低;2.子午道距咸陽較近,人口財貨集中,收益大;3.可以及時堵塞函谷,防止楚軍入關馳援,杜絕未知危險。當然也有一個劣勢:離廢丘較近,章邯馳援比較容易。而祁山道的聲勢比較浩大,因此也有一定可能吸引了章邯較大注意。

而當章邯意識到情勢並採取行動,與漢軍想持於陳倉時,又遭受前後夾擊(如井陘之戰正奇之變的預演),雖然章邯能做到敗而不潰,並嘗試在好疇戰略反攻,然而韓信穩紮穩打,沒有給章邯一絲翻盤的機會。最終圍困於廢丘,三秦大地逐漸樹起赤幟,大半年後,樊噲借盛夏渭水大漲之際灌水圍城,章邯自殺。

韓信勝,章邯敗,昔日的神話終結,大秦帝國的最後一絲餘暉謝幕。

龍戰於野

彭城之敗後,漢軍一潰千里,韓信收三秦之兵與劉邦匯合,敗楚軍於京、索之間,就食於敖倉,挽救了頹勢。漢軍以巴蜀、漢中、三秦人士為主體,楚軍以會稽、吳郡人士為主體,其在豫西山區擊敗不習山地作戰的江東子弟,並非偶然。

痛定思痛的劉邦四處徵詢滅楚之計,韓信不失時機的提出奠基漢興的大戰略:1.利用漢軍善於山地戰的特點,規避楚軍車騎之長,構築滎陽——成皋、鞏——洛的縱深防禦陣地,以西還有新安、澠池、函谷等金城雄關嚴陣以待,確保後方根據地——關中的安全;2.韓信自率漢軍主力一部平定或迫降黃河以北諸國,最終兩軍自北而南、自西而東,完成對楚軍主力的戰略包圍。

後來,劉邦聽取諸生建議,在實踐中進行部分修正改進:1.策反英布,贏得漢軍主力北向破魏平趙的寶貴時間;2.給予陳平巨資,利用陳平在楚軍中的交際網,立間項羽與其骨鯁之臣的親密關係;3.令劉賈率漢軍一部協同彭越襲擾楚地,攻城略地,焚燒積聚,斷絕楚軍甬道。當然,這些措施是順應情勢在不同的時間段實施的,但戰略層面,局勢的演變並沒有背離韓信的構想。

因魏國背漢投楚,韓信率漢軍一部北向,對其進行軍事打擊,而楚國也令項它率步卒馳援魏國。戰事一觸即發。

韓信,這個沉默的青年統帥,喜歡注視著地圖默默思索。山川、河流都是他的武器,尤其是河流。淮陰之地,水脈縱橫,而韓信也沾染了水之靈動,「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韓信最令對手忌憚的是,你永遠不知道,他在想什麼,會採取什麼行動。渭水、河水、綿蔓水、濰水、睢水,韓信的戰史中少不了水的存在。

主將:韓信VS柏直
騎將:灌嬰VS馮敬
步將:曹參VS項它

在精於識人的劉邦眼中,三將魏皆不如漢,勝負已定,這是俯瞰全局的戰略大師,一如毛,而韓是那個默默做事的人,一如林。而且韓信並不希望以拳拳到肉的正面會戰慘勝,漢軍的目標不止是魏,還有代、趙、燕、齊,因此如何以巧致勝是他需要思考的。

而正如同時代的名將項羽、漢尼拔,韓信也完美地利用了騎兵的機動性。不同於項羽利用車騎長途奔襲,斷敵糧道,也異於漢尼拔擊潰對方騎兵,從側翼完成戰略合圍,韓信更多的是以騎兵作為疑兵,掩蓋主力兵團的攻擊方向。但共同點是巧妙作用騎兵,完成步騎協作的戰略合圍,潰散敵方軍心。

出兵三秦之際,灌嬰騎兵利用高機動性,廣樹旗幟,曳枝馳騁,使章邯誤判了助攻方向。這次,韓信再次故技重施,而且使得敵方有不得不相信的理由:渡船悉數積聚臨晉。而酷愛觀圖,對地形地勢爛熟於心的韓信,由夏陽以木嬰缶渡河,爾後直撲安邑,魏軍大驚失色,趕忙回援。而嚴陣以待的漢軍與藉機渡河的灌嬰部前後夾擊,將因強行軍而疲憊不堪的魏軍擊潰於安邑西南,於野戰中殲敵主力,避免了「頓兵于堅城之下」的攻堅戰,歷經滅國之戰,漢軍卻沒有損耗多少元氣,可謂奇蹟!(填了點土)


我個人覺得韓信不會反,歷史上韓信有很多機會反,但他都沒有反,說明他對劉邦還是忠誠的,實際上我覺得韓信這個人沒有政治野心,能封個王侯榮歸鄉里就很滿足了,真讓他當皇帝估計還不願意呢。但是劉邦(或者說呂后)的作為還是情有可原的,韓信不會反,但不代表韓信的後代不會反,趁現在強勢剷除這個潛在的威脅是正確的選擇


韓信多厲害,同為漢高祖劉邦欽點的漢初三傑之一——蕭何的八個字評語就已經說的極為到位:至於信者,國士無雙。
韓信死時35歲,但這時他已經被囚於長安整整6年了,在他擊敗項羽後被封為楚王到達他人生的頂點之後2年,他在長安朝見劉邦之時被禁錮,隨即貶為淮陰侯,剝奪了兵權,而著名的歷時5年的楚漢之爭,就是以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兵攻取三秦為序幕開始的,大家倒退一下計算,這時的韓信只有22歲,換成今天才是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這時的他已經在蕭何的舉薦下成為漢軍軍銜最高的大將軍,統領超過十萬的兵馬開始調集大兵團作戰,注意「國士無雙」的評價並不是在韓信滅項羽之後才得到的,而是在登台拜將之前蕭何評價的,也不得不佩服蕭何的識人之能,而在韓信投奔劉邦之前,他最開始加入了項羽叔叔項梁的部隊,此時韓信還不到20歲,在項梁敗於章邯之手死於定陶之役後,他成為了項梁的繼位者項羽軍中一員,參與了讓項羽名震天下乃至名留史冊的鉅鹿之戰,可惜此時韓信只不過是一個小兵,這時全部光輝和榮耀都屬於項羽,之後韓信成為了一名護衛大帳的執戟郎,無怪乎在陸川導演的王的盛宴中,把韓信寫成了鴻門宴的關鍵因素,要是腦洞開的更大些,那個在太史公司馬遷筆下,在鴻門宴上被樊噲舉盾撞入帳內的守衛說不定就是韓信,項羽,韓信,劉邦,張良,當世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理論家,政治家,居然出現同一個飯局裡,和奇妙哉,接下來我們繼續把話題回到韓信身上,他隨項羽衣錦還鄉回到彭城,一次次的上柬失敗讓他明白自己不可能得到項羽重用,這時韓信選擇離開,他從彭城(今天的江蘇徐州),一個人千里迢迢趕赴南鄭投奔劉邦(今天的陝西西南邊陲),就是今天自駕游上高速也要開上十天半個月的路程,他一個人走完了,在蕭何的舉薦下,他開始興漢滅楚的路程。

韓信是貴族出身,卻家道破敗要到處蹭飯,最後連飯也沒得蹭的時候,他只能學姜太公垂釣於河邊,不過姜太公是為了等待賢君,而韓信是為了填飽肚子。
(韓信是貴族出身這一點,在「胯下之辱」這個經歷也有印證,韓信佩劍遊盪之時被當地流氓戲弄,最後受胯下之辱離開,始皇一統六國之後收繳天下兵器鑄成十二銅人立於咸陽,民間也不準私藏兵器,針對舊六國的遺留貴族,保留了他們佩帶家傳寶劍的尊嚴,但剝奪了他們的土地和財產)
楚漢相爭五年,韓信率領大軍滅三秦,魏國,趙國,齊國,代國,修書迫降了燕國,最後在垓下全殲楚軍,徹底擊敗不可一世,天下無敵的西楚霸王,完結了項羽的傳奇,除了韓國因為韓王一早就死去所以封國被除之外,韓信也完成了滅六國的壯舉,而這時的韓信不過27歲,比少年英才、天策上將的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天下之時還年輕2歲,比之位面之子、允冠百王的光武帝劉秀登基稱帝(還未一統)之時年輕4歲。
每讀史書至此,莫不拍案而嘆,天縱其才,天縱其才。
後世稱其為兵仙,真是名副其實


好吧,這裡有兩個問題

1) 韓信有多牛
2) 劉邦不殺韓信,韓信會不會反。

來晚了,第一個問題被搶答了。其實覺得大家搶答第一題,有沒有成就感?
攻必克,戰必勝的神,還需要問有多厲害么? 答案就一個——要多厲害,就多厲害。

於是我回答關注第二個問題。

劉邦不殺韓信,韓信會不會反?

雖然我也認為,韓信必須反。但我不認為韓信是無謀的匹夫,雖然韓信的優柔寡斷斷送了他的機會,但是韓信的機會是他自己用命拼回來的,沒人能比韓信做得更好,時勢不予,但並不能說他不是英雄。

1. 龍之所以為神者,以其善變化而能屈伸也
---------------------------------------------------------------------
能夠成為真龍天子的,那個時代,項羽是一個,劉邦是一個。還有一個,如果還能算上一個的話,那應該是韓信了。

項羽出身是楚國貴族,劉邦是沛縣亭長。項羽要創業,一呼百應;劉邦要起事,也能湊一幫鐵兄弟。同時期的韓信呢?

淮陰某少年,出場是兩件事 —— 乞食、忍辱。人說韓信自小就有遠大抱負,因此能夠將胯下之辱看成纖芥微塵。說這樣的話的人,都有相同之處——從未受過胯下之辱。如果你經歷過艱辛,你就會知道胯下之辱對當時的韓信來說是唯一的選擇,僅僅是屈辱,不需要其他任何的筆墨來渲染了。

曹操出場就可以鞭打王公貴族,劉備出場就結拜關張。。。但是草莽中並不是每個英雄都是這樣閃亮登場的。張良是貴族之子、蕭何和劉邦一樣是公務員兼流氓,連陳勝吳廣都是屯長,手下已經有兄弟和團隊了的。每個人物都是從A輪投資開始的。

但是秦末這個淮陰少年,手上卻是一副尷尬的牌,老天賦與了他無上的才能,卻沒有給他發揮才能條件,好似整齊的同花順卻少一張。我不知道韓信的八字,但毫無疑問,在韓信的命盤中只有帝王或者身敗名裂,其中沒有中庸。

一個沒有學歷,沒有父兄之蔭的年輕人,如果能夠像武大郎一樣做燒餅倒也能混個日子。但老天賦與他的卻是根本無法相稱的絕世軍事才能,這才能落在王侯將相子孫身上瞬間就可以化為一顆將星閃耀空際。但是落在一個草根身上,確實尷尬得讓人覺得滑稽。

好吧,讓我們看看這位淮陰少年是如何開始他的奮鬥,並改寫自己的命運的。


2、英雄的登場
---------------------------------------------------------------------
每個時代,總有神秘的潮流在左右天下的運勢。春秋弒君三十六,戰國亡國五十二,而到了秦末亂世就頻出鴻鵠之志的英雄,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深深的植入了每個少年的心中。

鴻鵠之志不難,只需要一個冷酷的眼神一個華麗的姿態,當你頭45度向上一抬,一瞬間大家都會知道你有鴻鵠之志。但有無才能卻是另一回事,令韓信尷尬的是,『從人寄食』為生的他,根本無法向世間證明自己的才能。

我查了史記和資治通鑒,沒寫韓信的出身。根據韓信華麗的行為和優雅的姿態,你甚至可以懷疑他是否是貴族子弟。但是,韓信起初是無法證明出身,後來卻是用自身證明了出身並不重要。

然而當韓信忍受了胯下之辱的時候,從那天(章)開始,我不再相信韓信是貴族子弟了。秦漢古風多義士,一個貴族即使破落也會有不可侵犯的氣質,因為貴族始終將榮譽看得比生命珍貴,真正的貴族應當是像項羽一樣,寧可驕傲的死去,也不會屈辱的渡江而去。

顯然,韓信沒有貴族的命,當然也沒有貴族的病。乞食和胯下之辱,對此刻的少年並非是恥辱。韓信身上所有的驕傲,將是在今後的歲月中,用自己智謀和勇氣憑自身的意志去打拚出來的。而此刻的韓信根本沒有任何可以驕傲的資本。雖然我很欣賞司馬遷的春秋筆法,也認為司馬遷『胯下之辱』的描述是經典中的經典。然而,作為同樣的草根,我比司馬遷更能理解韓信當初的屈辱,我認為韓信當時並沒有想什麼崇高的目的,活下去就是唯一的目標,卑微,就這麼簡單。


3. 淮陰少年的奮鬥

那一年,淮陰少年帶著他的劍,跟隨項梁離開了家鄉。一起伴隨這個少年的還有兩個成語和一個夢想。兩個成語是(1)從人寄食,(2)胯下之辱,一個夢想就是挑戰命運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乎?!

雖然這個不屈的少年將在今後的日子實現他的夢想,將這兩個恥辱的成語,直接洗刷成勵志的雞湯,但是在項梁軍中,韓信並沒有表現才能的機會,或者確切的說,韓信還沒有掌握自己的才能。

後來的日子裡,陳勝被殺,項梁兵敗,各諸侯又一次打起了自己算盤,抗秦大業陷入了危機。按照這個趨勢,秦只需要召回戎邊的軍勢,再次集合帝國的部隊,拉攏一些諸侯,打擊一下出頭鳥,平定混亂後又可以恢復一個和諧社會。

這時候項羽,一個真正左右時代的英雄出現了。我相信如果沒有劉邦會有另一個漢朝,但沒有項羽,時代將會完全不同。可惜我們沒有筆墨給項羽,但毫無疑問我們的韓信從項羽身上學到了許多,許多戰法都是項羽首創,韓信山寨。你可以比較一下,項羽的成名戰『破釜沉舟』,韓信的成名戰『背水陣』,用ctrl-c,和ctrl-v,然後把項羽置換成韓信,一個新故事就寫成了。

--------------------------------- 老闆叫我去搬磚了,等我回來,,, 下面很亂,慎讀。-----------------------------


雖然韓信是我們的主角,但是項羽的光芒還是掩蓋了整個時代的英雄。而此刻的韓信終於成為了項羽帳前持戟士,也就是近衛軍了,級別也相當于軍官,根據韓信享年35歲計算,此刻他是應該是23歲,這時候的韓信已經洗刷了恥辱,足夠可以上大學生,迎娶白富美,來知乎的話,排名也進入了前500了吧?如果韓信認真的做下去,在項羽手下雖不至於封侯,但是按照韓信的出身,江東子弟,長時間跟隨項家的舊部,在鹿戰拼過命。這3條就可以列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封個不小的官,衣錦還鄉肯定不是問題。

在史記和資治通鑒中,沒有寫韓信的兵法師從何人,根據少年時代窘迫狀態觀察,韓信也交不出學費去什麼軍事學校。另外始皇帝還有銷毀天下兵器鑄銅人的做法,軍事學校估計也只有秦人才可以去的,韓信連入學資格都不會有。所以,韓信的兵法只有是從項羽學的。

項羽的師傅是項梁,而項梁又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兒子,因此,項羽身上有系統的軍事理論知識,並且是這個時代少數的系統掌握軍事的專業將領。陳勝吳廣出身於仟佰,雖然階級成分非常無產,但打仗創業這樣的事情,依舊是需要專業人才的。(弄個前乒乒冠軍,給她數10億都沒有用。)

-------------------------------------sorry,讓我做一名光榮的太監吧。---------------------


----我就是來黑鄧亞萍的。

------------------------------料------------------------------
拿破崙死後,見到了上帝。

『我是不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將軍』,拿破崙問上帝,

『你是第二。』上帝微笑著說。

『哦?誰是第一?』

『他』

拿破崙順著上帝的手指看到一個相貌平平毫無英雄氣概,卻似曾相識的人。

『他。。。他不是一個屠夫么,我小時候在市場上看到過他殺羊。』

『是的他是屠戶,但他將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將軍,如果我給他機會的話。』

但是此刻的韓信卻是了不起的英雄。

惡足[14]累大丈夫之功名哉!然使水行未殞,火流猶熸[15] ,將軍則與草木同朽、麋鹿俱死,安能持太阿之柄[16]

韓信,善於變化,能夠屈伸。

噫!自古英偉之士,不遇機會,委身草澤,名湮滅而無稱者,可勝道哉?


首先,韓信是很牛的,劉邦手下戰功第一,橫掃北方。但是跟威凌天下的項羽比,那就不好說了
其次,韓信在橫掃完北方之後就已經從劉邦的手下變成了劉邦的盟友。準確的說在偷襲齊國之前,韓信就已經不受劉邦控制了...
再次,劉邦偽游雲夢誘捕韓信之後,也沒有殺他
最後,韓信的不滿,讓他走上了造反的道路,造反者殺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推薦閱讀:

明朝相對元朝有哪些倒退?
明朝外戚為什麼沒什麼實權?
明清的皇帝有表字嗎?
明代有什麼比清代好的地方?
中國真的有古老的歷史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人物 | 韓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