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的出現,為電影拍攝提供了哪些新思路?

現在無人機已經普遍應用於影視拍攝了,無人機可以實現哪些傳統手段很難實現的鏡頭?無人機能在拍攝中玩出什麼有趣的新花樣?


先說說過去我們怎麼航拍。

過去我們想要航拍,首先是使用載人直升機+陀螺儀的解決方案。這種方案最大的優點是:可以高速飛行,時速能到160公里;可以飛的很高,高度可以達到1000米。缺點是:安全原因沒有辦法飛的很低,難以接近拍攝主體。

後來出現了使用模型直升機掛載雲台的方案,這種方案可以讓攝像機距離拍攝主體更近,但是仍舊沒有解決安全問題,高速旋轉的螺旋槳,每分鐘能達到3000以上的轉速,依舊具有殺傷力。

我們現在所說的無人機,指的是多旋翼無人機,比如大疆的精靈和悟系列,以及大疆傳媒的電影級定製機X8。

多旋翼無人機的出現,極好的解決了安全和航拍的平衡點。價格更低,機動性強,安全係數也大大的提高了。因此也為電影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比如韓寒導演新電影《乘風破浪》中的撞車CG鏡頭,無人機提供了一個更高,更全面的視角,飛行高度大約30米,向下扣拍,使用專業電影機和高速鏡頭拍攝完成。這個高度是傳統搖臂難以達到的。

在電影中拍攝有別於傳統地面拍攝,比如拍攝賽車,如何體現速度和衝擊力,「對沖鏡頭」是最好的選擇,飛行器和運動主體同時加速,相向飛行。穿越汽車這樣的拍攝最大的難度在於飛手如何判斷飛行器與拍攝主體的距離,以及氣流的影響。這種拍攝呈現出來的效果是傳統地面拍攝的鏡頭無法做到的。

有一場非常重要的火車撞賽車的情節中,也試用了正扣拍攝,這裡面有一個小插曲,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航拍電影大場面時,往往對於航拍團隊來說是非常考驗的,因為就像撞車、爆破等等場面只能一次成功不能失敗,我們航拍團隊感覺到韓寒導演很青睞這種「上帝視角」,沒錯!正扣俯視視角,其實不難分析,究竟是「誰」在俯看?是導演心中對賽車的情節中始終有那麼一個視角希望看到自己的賽車在馳騁,因此,無論是地面拍攝還是航拍,每一個鏡頭都是導演賦予他的電影的語言,航拍團隊就是在韓寒導演的語境中幫助他去講故事。

這次韓寒導演在拍攝賽車彎道漂移,選擇使用正扣拍攝,航拍鏡頭中正扣的拍攝方法非常帶有創作者的主觀想法的視角,航拍中也會稱之為「上帝視角」
,因為無論是傳統地面拍攝的方法,還是我們人類平時都不可能用這樣的視角去觀察生活,只有航拍可以做到,賽車漂移過彎道的瞬間,塵土被捲起哪怕只是短暫的2秒,導演韓寒也會認真對待!

在這部電影中,我們大量使用了無人機跟拍賽車。小型無人機,比如inspire2小巧的特性,速度能達到96公里/小時。還有5.2K的raw格式可以給後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這樣的小型無人機,會激發導演更多的想像力,盡量近的貼近演員,從演員的面部特寫,到大環境的特寫都可以一鏡完成。

無人機在不起飛的時候,是很好的手持雲台增穩系統,我們可以靈活的設計很多一鏡到底的鏡頭,比如大疆傳媒在影片《Rescue》中的使用。我們可以使用航拍+手接飛機的方法,完成室外到室內的場景轉換,給電影更多的創意。

《Rescue》整片和幕後:我們用「悟」 Inspire 2在一小時內拍攝了一部一鏡到底的動作片《Rescue》


作為一個普通觀眾
我想強答一下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
很多電視節目以及新聞報道里
航拍的鏡頭明顯多了
畢竟以前昂貴的飛機航拍現在換成了幾萬甚至只是幾千塊的無人機
就拿《新聞聯播》做個例子好了
很多走基層的採訪現在都會用航拍來展示該地區的地理風貌
以前是很難實現的
而現在
縣級電視台以及八九個人的小公司玩起航拍來都很666


首先第一點是低成本拍出更有衝擊力的鏡頭
第二點現在航拍器就大疆而言,畫質一直在逐步提升,而且輕便,很輕鬆就能拍出好畫質的東西,不用再向以前一樣航拍
而且飛行器不一定用在高處,低處拍攝長鏡頭,別有一番風味
說白了航拍器的出現不管從各方面就已經是一種新的創新


如果是用高幀攝像機配備無人機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在後期剪輯的創意空間有極大的可創造空間。只需給一次NG的復演,得到的價值素材增值N倍!


只要不錄同期聲,在無人機技術範圍和續航時間支持的情況下。可以拍較長的一鏡到底。畢竟無人機不用被滑軌和斯坦尼康等限制,角度,高度,運動軌跡都相對自由。
參考《大事件》中的長鏡頭


有了無人機後我們大部分鏡頭省去了搬挪組裝大搖臂的時間~哈哈o(^▽^)o!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電動多軸無人機續航性差的問題?
如何評價 DJI 發布的 Inspire 2 和 Phantom 4 Pro?
大疆創新(DJI)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大疆在哪些方面的優勢使其戰勝3D Robotics?
無人機炸機後找回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TAG:無人機Drone | 電影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