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永遠無法超越光速,將會如何在宇宙中生存?

前提條件:
最高0.5倍光速,沒有蟲洞,沒有超時空通信,沒有空間摺疊,也沒有曲率空間。
資源沒有枯竭,世界和平,人人長命百歲。


斷更了_(:з)∠)_

發現我對問題理解偏了,看成怎麼殖民了。問題問的是如何生存一下去。

生存下去,人口就要可持續增長,經濟要持續發展才能養活不斷增殖的人口。能養活多少人,生活質量還不能太差,最好可以持續增長。
這就不僅僅是把人口和物資運出去這麼簡單了。

題主給出的限定條件,0.5c,沒有曲率,沒有蟲洞,沒有躍遷,理論高度和現在基本一致。我把這種稱之為「第一範式宇宙」也稱之為「相對論宇宙」。
相對論宇宙的星際間交通運輸主要靠激光帆。
基本上是在現有科學理論不變的情況下,通過「經濟規模」變大來實現星際殖民。

先說如何生存的戰略指導。
最重要的一點:
拋棄愚蠢的行星沙文主義,
拋棄愚蠢的行星沙文主義,
拋棄愚蠢的行星沙文主義,

積極皈依星艦(星站)正途!
積極皈依星艦(星站)正途!
積極皈依星艦(星站)正途!

或許是受科幻電影的影響太大,在絕大多數人的思想里,都有一個誤區。把星際殖民等同於行星殖民,錯誤的認為星際殖民就是找到一顆「宜居行星」,把人口運過去,開荒拓地,生養眾多,就像當年發現新大陸一樣。

所以,在他們眼裡,星際殖民兩步走:
1.找到一顆適合現有人類生存的星球。
2.浩浩蕩蕩把人運過去。
潛台詞就是:除了有「宜居星球」的星系之外,其他的星系都是「不可居住的荒棄之地,不入法眼」。

這種必須找到一顆宜居行星才殖民的邪路被稱為「行星沙文主義」,極大的限制了人類能力的發揮,錯誤的思想極大的阻礙了人類的星辰大海殖民之路。


正確的思路應該是
0. 目標選擇上,遠測近殖,跳島作戰,每次殖民目標都控制在10光年以內,越近越好。
1. 「星站+星艦」,星站居住繁衍,星艦拓展殖民。
2. 不貪功貪快,慢工細活,經濟為上。主要體現在航速(低光速運輸)和建設方式上。
3. 就地取材,儘可能所有物資都採集於當地星系,盡量不依賴星系間運輸。
4. 小而全,輕裝上陣,殖民飛船像種子,可以輕便,但是要完整。
5. 對同一星系,多波次,潮水般襲擊,不求一步到位。

指導思想所依託的幾個基本依據,排序不分先後。

(1)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
地球這樣宜居行星完全是既不可遇也不可求,一出門就遇上這樣好的寶庫幾率無限接近於零。你如果硬拿《星際穿越》說事,我也沒辦法,出門左拐走好不送。

()行星工程是周期極長,工程量極大的工程。
行星工程,通常也稱之為「地球化」,指將一顆不宜居的行星通過人為工程改造使其適合人類居住的過程。
地球演化出現在的環境,有自身和外部環境的基礎,也是生物與地球在長達幾十億年的時間內不斷互動協同反饋的結果。就算人類最恐懼的「核彈洗地」+「滅世級小行星轟炸」+「超新星爆炸洗刷」,反反覆復幾輪下來,恐怕地球也比金星甚至火星宜居。
講真,即使是火星這種改造難度很低的星球,在人類有地球這個大基地的基礎上,全力改造起來至少也是千年大工程。可以參見火星三部曲《紅火星》+《綠火星》+《藍火星》,波瀾壯闊激動人心啊。
在目標星系不具備宜居行星的時候,你也得活下去。

()在同一個恆星系裡,小行星的開發難度和成本遠低於大行星。
這一條是通用的,在太陽系內是這樣,在其他恆星系,也是如此。

————————持續更新分界線————————

原答案,主要講如何把一艘大飛船運出去。


基礎技能點:
1. 可控熱核聚變技術的實現和小型化。
2. 實用激光帆技術
3. 人體冷凍和解凍技術
4.小型空間生態維持技術。
5. 太空城建造和維持技術。

經濟規模上:
實現太陽系大開發,柯伊伯帶以內基本被開發。

如果如題主所說,世界和平,資源沒有枯竭,人人長命百歲。

百年之內,技術點1、2、3、4、5應該可以點開,且在太陽系內優化,驗證。
擁有技術點1,將對太陽系大開發有極大的助力,也是其他技術的基礎。
擁有技術點2,將對太陽系大開發有極大的助力,是星海航程的基礎技術之一。
擁有技術點3,是輔助技術,可以極大的降低殖民飛船的重量,提高容量,提高開發效率。
擁有技術點4,可以提高殖民開發效率。
擁有技術點5,可以保障殖民者的生存。

兩百年之內,三個技術點都可以精進。基本實現木星軌道以內經濟開發。
三百年之內,幾個技能點應該可以點滿。基本實現冥王星軌道以內的經濟開發。
五百年之後,幾個技能點點滿。太陽系冥王星軌道以內經濟大開發,人口大增殖實現。

掌握了這樣的好牌,我們就可以開始了。

首先是造船,這麼大的船,本質上是一個自給率百分之百的超級太空城。預計質量可能在百萬噸級或以上。經過五百年的發展,人類應該已經掌握在太陽系內製造這樣一艘殖民船的技能。

然後是重點,如何推進這艘船進入星海,以最高0.5c的速度去星海件殖民。這就取決于飛船的動力來源和殖民方式。
我們以被所有人津津樂道的半人馬座α,也就是說《三體》中的三體星係為例。該星系距離地球4.3光年,距離很近,適合練手。

首先,插眼。探測器先行,使用聚變發動機推動。探測器質量不用很高,夠用就行,不要求很高速0.1c足矣,一次性可以發射多款,在人類紀元200-300年間基本可以實現,。沿途也可以分布中繼站。基本認定三體星系的狀況和航路已經摸清。

然後,發射數艘驗證飛船。驗證飛船使用和殖民飛船同樣的型號,發射3-5艘進行驗證。驗證飛船攜帶有全套完整的工業體系、生態體系和重要物資。除不大規模載人之外,其他狀況和實際殖民飛船基本相同。船上可以考慮攜帶部分「死士」,進行實驗性質驗證。
如果驗證船成功,那就是真成功了。
驗證飛船還會攜帶大量自動工業設施,開礦采水,收集燃料,做簡單的工業生產

現在重點說一下飛船的推進技術。

要把飛船加速到0.5c其實是非常困難的,而且,耗能極極極極極極大,而且是飛的越快,耗能越大,並不是線性遞增,而是,呃,反正速度越快越不經濟。
我們假定經濟航速在0.2C,並以0.2c作為假定的巡航速度。這樣,到半人馬座也就20-30年,在可承受的時間範圍之內。

但是,講真,即使加速到0.2c,也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但是,好在,我們已經發展了五百年了,技術基礎和經濟基礎都已經有了很大的積累。

飛船採用多種驅動方式聯合驅動的形式。類似於多級火箭。
第一級採用激光帆推動。相比于飛船自帶燃料,這種外界供能的方式是最經濟划算的。
給飛船配一個極大的激光帆,在航線上分布多個(數量不限)的激光站。這些站點使用最為廉價的聚變燃料,產生激光,照射向飛船,給飛船提供加速度。單個的站點提供的能量有限。但是架不住量大,一路加速,直到單個的激光站也無法給飛船加速。

就這樣,飛船差不多飛到了柯伊伯帶。
於是,更兇殘的來了!!

我們要在柯伊伯帶建一面大透鏡!!直徑在幾百公里的大透鏡。這才是一個真正需要五百年來完成的工作。
為的是,在殖民飛船飛出人類實際控制範圍之後,依然可以給飛船加速。
將小型激光站產生的激光匯聚成一大束!
又一大波加速開始了!!
這波加速,基本上可以持續將飛船加速到0.15c甚至更高。

這樣就結束了么?
不,沒有。等飛船加速到透鏡激光也無法再有效輔助加速的地方。
就該開始下一步了。

其實,下一步就比較簡單了,基本上這個時候的速度已經達到預期速度了。
接著就是滑翔了。沿著既定的航向滑行。以0.2c的速度來算。每隔5年跨越一個光年。4光年的距離,不到三十年就到了。

但是,你得剎車啊。最好玩的是剎車。

還記得之前發過去的幾搜驗證船嗎?到他們發揮作用的時候了。
殖民飛船將在高速中調頭,這是一個很危險的動作。所以更傾向於在船頭再開一個減速傘。
驗證船自帶激光站模塊,在三體星系裡自主搜集聚變燃料,為殖民飛船提供減速。

但是呢,畢竟有一定風險,我們的飛船還是要自帶減速引擎的。

減速引擎之磁暴線圈(磁力帆):
使用超導技術,圍繞飛船產生極端巨大的磁場,形成一個磁力帆,越靠近目標星系效果越好。副產物是,飛船更不怕高能粒子了。
不過,磁暴線圈減速是輔助效果,需要長時間才能有明顯效果。
如果可以的話,驗證飛船可以提供磁力照射提供減速。在目標星系內或者提前部署到航道上待命,都可以。

減速引擎之核彈:
簡單地說,在飛船航路上不斷扔核彈,把飛船炸停。完全依賴于飛船結實不結實了。飛船如果不結實,真不建議使用。


減速引擎之戴達羅斯引擎
就是核聚變動力引擎,不管工質還是非工質,能用就行。能用來加速就能用來減速,效率如何需要驗證。


還有一個沒有靈活驗證的方案是——路障。
由之前的驗證飛船拖拽一些小行星埋伏在航路上。飛船來了,直接砸上去。飛船的動能傳遞給小行星,飛船同時減速。
變體是播撒大量灰塵小石塊,摩擦減速。
前提是,飛船得足夠結實。

更恐怖的變體是之前一個「朋友」提到的——直接撞向行星。只要夠結實,船內緩衝夠勁。充分體現暴力美學。

幾種減速方式如何配比,全看驗證飛船的驗證效果了。
一般說來,是先開磁力帆,磁力帆其實是一開船就打開了,因為需要藉此屏蔽星際間的高能粒子。


肉身何必要走向宇宙,讓它留在地球就可以了。
我覺得人類最終的進化形態就是機器人,從地球移民到月球,其過程就是發射一束無線電而已。
什麼生命支持系統都不需要,無懼高溫低溫有無空氣水源,人人都是千歲萬歲。
先期建設一個小型基地,然後就地開發材料,製造機器人,接收電波,將意識注入機器,完成移民。


瀉藥

自我意識的移植


題主提出的技能點限制綽綽有餘了。重點是神經科學與計算機科學的進步,人類意識被完全解析和模擬,剩下就好辦了。人類的意識可以存在於虛擬空間,通過高速網路,分布在各種載體上面。包括現有的肉體(有介面),機器人,飛船,發電站,智能化工廠,各種基地,探測器,都只是載體之一罷了,載體不全滅,意識不滅。自動化工廠指數級複製,全速擴張建設戴森球,採集太陽能源,拆解木星,收集星際空間中的遊離氫,一路上建立聚變供能基站,信息中繼,擴展控制區域,鏈接比鄰恆星,繼續建設戴森球,發射馮諾依曼探測器,殖民銀河系……
補充一下,人腦是已知宇宙中最複雜的對象。但無論如何,目前看來,人腦的運行模式是在已知的物理和化學理論範圍內。也就是可以被理解,分析和模擬的,而且這方面工作正在做,進展挺快。總之其難度(所需的資源,技術儲備)跟可控核聚變基本一個量級,比恆星際航行,接近光速等技術難度低的多。所以很大可能性是我們以後生活在一個虛擬空間中,然後指揮各種自動機械,同時維護並擴張我們的虛擬和現實世界。這樣的話光速航行並無太大的必要。
除非,我們想追上宇宙膨脹的速度,去殖民本星系團,超星系團之外的更遠的星系。但是,那真的太遙遠——無論空間還是時間上。


可以搞個虛擬世界世界,在裡面超越光速。


前提條件:
最高0.5倍光速,沒有蟲洞,沒有超時空通信,沒有空間摺疊,也沒有曲率空間。
資源沒有枯竭,世界和平,人人長命百歲。

第一步:

  • 可控核聚變的實用化(解除能源掣肘
  • 量子計算機的實用化(計算能力的飛躍能帶來多少變化簡直不敢想,簡單提兩點:自動優化,數值模擬
  • 航天技術的突破,包括但不限於超重型/可復用運載工具,超大型太空組合體,月面基地等

第二步:
太陽系開發

  • 月面基地
  • 火星殖民地
  • 小行星礦業
  • 土星/木星燃料站
  • 深空探測
  • 持久化的人工生態圈

第三步:
宇宙開發

  • 建造超大型移民船團Macross(無fold版本)
  • 計算機和工業科技的結晶:STC標準化生產模板(解除技術對人口數量的依賴

到了這一步基本就是挑最近的有行星的地方飛就好了,慢慢飛唄,0.5c飛個幾百上千年就是了,沒超時空通訊就沒超時空通訊唄,飛遠了就不聯繫就好了。

太陽系人多了就送個船團出去,多了就送個船團出去,開枝散葉唄。


上面有一位答主提到了一個很詳細的方法

我再說一個,就假設人類已經掌握了這種技術。
這種架構遠離在現實中也有運用,而且理論可以人工製造,只是相關技術和理論還很不完善。

那麼具體是什麼呢?
就是通過人工引力加速進行近光速,所謂的引力彈弓

操作細節:
設置可控的超大引力場,模擬木星級別的引力加速
引力場距離飛船在安全距離以外,並且在不破壞飛船結構時可以產生加速
飛船能夠通過某種辦法不斷創造引力場自行在前後左右加速,或者設置永久性引力場在飛船前端驅動,加助推引擎形成雙重推進,人為製造超高強度的彈弓效應
引力加速對有質量的東西是不能達到光速,所近光速例如光速的一半是有可能的

可以設置三個模式:
1.引力場與飛船固定,跟自行車的車輪一樣進行往前拉扯加速
2.引力場固定,飛船不固定,設置兩個引力場讓飛船做履帶式旋轉,逐漸遞加速度(想不出什麼船能頂住這種折騰,所以這個方法不現實)
3.設置數個不規則,按照需要可以放在空間不同角落的引力場,可以進行橫向直線加速或者擠壓式的加速方法


這是一種可以做到但實際幾乎不可能的理論技術。
至於如何在太空中長期生存,在現有不能超越光速的體系下,我想探討細節其實就不需要了,畢竟主要還是在考慮如何將速度增加到近光速。


1.題主你假象的這個宇宙不是我們存在的這個宇宙,因為其基本規律與我們的這個宇宙不一樣,如果這樣的話....基於這些不同,有可能推演出那個宇宙的一些其他規律也會跟我們的這個宇宙不一樣。在那樣的一個宇宙里,物質不一定以我們所見的宏觀形式存在,運動和時間的概念可能與我們的宇宙不同,甚至一加一可能不等於二。所以....我不知道這樣說題主能不能理解這個問題的深度....可能不只你想的那樣。


2.如果放在目前我們所在的宇宙里,不管我們是否能掌握突破光速的星際航行技術,我都認為....生命的最終存在形態應該是能量態。而不是樓上們說的機器人。
首先,我們把機器人狀態稱為鐵基生命體,我認為不管是鐵基生命體還是碳基生命體,都符合生命的定義,都有各自的生存優勢,但也有相應缺陷。

生物:能通過繁衍產生後代;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能與外界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促進。

機器人可以繁殖,但是注意這裡說的繁殖不是複製,把一個鐵基人類的記憶拷貝到一個新機器人里那不叫繁殖,可能會被叫做克隆。電腦本身基於1和0的運算也會出錯,原因不明,有未知因素,有已知但無法克服的因素,就像人類產生生殖細胞時基因的重組和突變一樣,所以鐵基生命體產生與自身性狀不完全相同的後代是完全有可能的。
機器人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機器人能與環境相互依存,只不過鐵基生命體的生存環境與碳基生命體不同,但同樣是需要適合的濕度、重力、大氣環境、能量攝入。

所以,就算人類全都變成機器人,也不會擺脫生存環境的束縛。

但是有一點,鐵基生命體改進自身的速度有可能遠高於目前的人類,尤其是cpu。
想像一下,十個智商150的機器人,會不會設計出一個智商200的新cpu?那麼接下來,十個智商200的機器人,可能會設計出一個智商500的新cpu....這個速度會越來越快,最後可能以指數形式增長,然後我相信,最終(也可能沒有最終)出現的這個東西,他腦子裡想的東西應該是生活在現在的人類理解不了的,它會擁有從鐵基走向下一個階段的技術實力。

但是,先別急,我剛剛只說鐵基生命體改進速度更有可能並不快於人類。因為目前計算機的結構跟思維相比還是太簡單了,所以改進起來很簡單,但如果達到了可以擁有思維的層面,鬼知道那個CPU有多複雜?可能改進那樣的一個CPU,跟碳基生命體通過基因工程改進大腦是差不多的難度。

所以吧,我覺得碳基和鐵基在生命層級上還是平級的。

然後我們接著往下看,我覺得最後鐵基和碳基邁入的會是一種能量態,這種能量態的存在形式不是我們理解的宏觀物質形式,但是依然會受制於一定的生存環境。也許這種能量態生命可以直接從宇宙空間里得到能量,可以不受空氣 水 食物 重力 空間 的制約,但受制於量子的不確定原則,這種生命註定不可能實現完美的自我複製,也必須要從外界攝入能量。

這種生命也會有自己不適宜的生存環境,那種環境,可能就是光速0.5c,沒有蟲洞,一加一不等於二的,另一個宇宙。
順便說一下,如果平行宇宙理論成立,那麼能量態的生命也許會讓時間軸和不同宇宙之間的跳躍變為可能。

所以看吧,不論進化成什麼樣子,只要還做為一個生命活著,就還是有所能,有所不能。


續命,續夠了就不怕了


只送大腦


突破肉體牢籠的束縛才是正途,一旦達成在宇宙中想怎麼生存就怎麼生存


這不就是世外桃源,沒有這些現在還不是活的好好的…


我們會進化成一種主要由意識和能量組成的新生命體,碳基生命的身體太脆弱了,純粹的能量才能抵禦超光速移動帶來的傷害


美帝的曲速引擎還是厲害的不行的。


1,發展人工智慧,使機器人和人類有相媲美的智力。然後釋放大量飛船,將機器人送到近太空(幾十光年內)。這部分機器人必須具有自我修復和發展的能力。
2,機器人在各自的領地繼續開發資源(主要是核能以及更高級的能力形式,比如直接將物質消滅置換能量的形式)。同時繼續製造新的機器人,將他們釋放到更遠的太空(分級形式,逐步擴散到整個宇宙)。同時將各處的空間環境信息和資源信息回傳到大本營。最後集中到地球。
3,利用超級計算機,對宇宙空間環境進行整體分析,然後規劃路線,命令各處機器人修建高速通道(如同現在的高速公路一樣)和中途休息站。主要是掃清空間障礙,負責能量補充。
4,載有人類的飛船可以在高速通道上持續加速,(接近C)。同時根據規劃的路線也有足夠的距離減速。當然對於億光年量級的旅行這是遠遠不夠的,仍需要將生命活動靜止,使人類在旅行中壽命幾乎不增加,處於休眠狀態,到目的地以後再喚醒。

根據人類的發展歷程,上面的技術很有可能實現。但是難點在於,如果機器人在智力上不弱於人,機器人的其他方面遠遠優於人類,對於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為何安於為人類無私奉獻呢?


那就控制時間。


我覺得最終會進化出兩種人,一種是沒有生命形態的意識體,一種就是有形態的了。


以現在的情況看宇宙中不可能有文明超過或達到光速 當文明終結成機器人還是有可能的。無限的複製 製造 更高的智慧 無限的生命


現有的技術 完全可以通過俘獲小行星,通過太空冶煉和3D列印技術建立大型太空站。只是在經濟上沒有回報而已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各國都把注意力放在火星上,難道真的有什麼內幕?
如何看待美國商業太空競爭發射法案?是否說明美國在不久的將來有能力將太空採礦商業化?
普通人如何效益最大化地資助航天天文及天文物理事業?
為什麼cepheid要翻譯成造父變星?有什麼典故嗎?
為何太空大炮沒有實用化?

TAG:科幻 | 未來 | 宇宙 | 航天 | 太空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