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習得的還是全然天生的?
這裡問的只要是部分情緒,而非人類常見、共有的情緒。
或者說,情緒是否可以習得,「習得」之後,這種情緒是否更容易產生?
啊...第一次被邀請回答問題啊... 先簡單說幾句,等有空了再慢慢補全吧。
怎麼說呢,從大方向來說,除了6個基本情緒——開心,悲傷,生氣,厭惡,吃驚,害怕(Paul Ekman)所體現的先天性外,其他的情緒基本都可以認為是後天習得的,是這幾種基本情緒的組合。
在情緒文獻中存在一種很有意思的分類,按情緒的社會性來區分——分為socially disengaged emotions(與社會交互無關的情緒,如高興,悲傷等)和socially engaged emotions(與社會交互相關的情緒,如尊敬,負罪感等)(Kitayama et al., 2004, 2000,1995),一般來說socially disengaged emotions基本是先天就有的,而socially engaged emotions則是後天習得的,證據基本由兩方面,1)來自兒童研究,很多嬰兒小時候僅僅會表達一些基本情緒,而到了成年期後,表達的情緒會越來越多;2)跨文化研究,Kitayama等人就發現,比較日本被試和美國被試,日本被試會比美國被試更加關注socially engaged emotions。
至於最後所提到的「習得」後是否更加容易產生,自己感覺不是能夠答得很好,所以只能略過,畢竟情緒的產生又牽涉到很多認知,生物學的知識。我只想提一句,情緒習得了就是為了使用的,如果不使用,情緒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Reference
Ekman, P. (1989). The argument and evidence about universals in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In H. Wagner A. Manstead (Eds.),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physiology (pp. 143-164). Chichester: Wiley.
Kitayama, S., Karasawa, M., Mesquita, B. (2004). Collective and personal processes in regulating emotions: Emotion and self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P. Phililppot R. S. Feldman (Eds.), The regulation of emotion (pp. 251–273). Mahwah, NJ: Erlbaum.
Kitayama, S., Markus, H. R., Kurokawa, M. (2000). Culture, emotion, and well-being: Good feelings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gnition Emotion, 14, 93–124. doi:10.1080/026999300379003
Kitayama, S., Markus, H. R., Matsumoto, H. (1995). A culture perspective on self-conscious emotions. In J. P. Tangney K. W. Fisher (Eds.), Self-conscious emotions: The psychology of shame, guilt, embarrassment, and pride (pp. 439–464).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
2月13補充
感謝知乎將這條回答放到了weibo,大家也是評價不一,我再回復一下吧。
關於情緒,尤其是基本情緒,各家說法都不一樣,理論確實很多,我回答的也是自己覺得有理正確的(可能受Paul Ekman影響比較大,看過lie to me,也參加過他的facial expression coding workshop),大家如果不同意Paul Ekman的東西或者覺得我說得不對也可以反駁。科學本來就是在辯論中不斷發展的,不是嗎?
順帶貼一張圖,是上個世紀關於基本情緒不同學者的不同定義
該圖來自Ortony Turner (1990). 他們就認為不能簡單將情緒類比為顏色或化學,有了幾個基本元素或三原色,就可以創造所有其他複雜的物質或顏色了。
2年之後,Ekman在同樣的期刊上也進行了反擊,用了4頁紙直接說「Ortony and Turner"s
reviews of thls literature are faulted, and their alternativ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do not fit the
evidence.」所以牛人就是不一樣啊,吵著架還能在psychological review上發文章!!
好了,講完牛人吵架,接著講我們的故事。上次說情緒習得可以通過研究來證明。上次提到了一種研究是兒童發展研究,另一種是跨文化研究。再仔細一想,我忘了說第三種,異常發展(pathological development,如果翻譯得不對請見諒)研究。
大家可能聽說過自閉症(autism),這是一種發展疾病/發育障礙,病童最大的問題在於社會性缺失,例如無法與人交流,他們就是一個很好的樣本來研究情緒。Baron-Cohen是自閉症領域很著名的學者,他的文章中就發現,當對比自閉症兒童和正常兒童的情緒識別能力差異時,如果採用的材料是6種基本情緒,結論很複雜,有些研究發現有(e.g., Deruelle et al. 2004),有些研究發現沒有 (e.g., Baron-Cohen et al. 1993). 但如果使用的是複雜情緒(例如:Guilty, Relieved, Bothered, Upset, Lying等)為材料,結果則是一邊倒的,自閉症兒童比正常兒童情緒識別準確性要差得多(Golan et al., 2008)。
結合幾個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對自閉症兒童來說,由於他們的社交出現問題(包括與夥伴,父母的交流),他們就錯失了學習情緒的機會(尤其是複雜情緒),他們也就沒有辦法正確認知其他人的情緒了;相對的,由於基本情緒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不需要特殊的學習,他們就知道了(至於為什麼有些研究中他們還是比較差呢,可能原因在於IQ或者注意力,因為自閉症也伴隨著神經發育遲滯等問題)。
Ortony, A., Turner, T. J. (1990). What"s basic about basic emotions?. Psychological Review, 97, 315 - 331.
Ekman, P. (1992). Are there basic emotions?. Psychological Review, 99, 550 - 553.
Deruelle, C., Rondan, C., Gepner, B., Tardif, C. (2004). Spatial frequency and face processing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Asperger syndrome.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4, 199–210.
Baron-Cohen, S., Spitz, A., Cross, P. (1993). Can children with autism recognize surprise? Cognition and Emotion, 7, 507–516.
Golan, O., Baron-Cohen, S., Golan, Y. (2008). The 『Reading the Mind in Films』 task [child version]: Complex emotion and mental state recognition i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autism spectrum condition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8, 1534-1541.
「情緒(emotion)和情感(feeling)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和相對應的行為,反映的是客觀事物和個人需要的關係,主要有主觀體驗、外部表現、生理喚醒三種成分……兩者在過去統稱為感情(affection)……情緒側重於感情的過程,即情景與個體需要相互作用的過程,也就是腦的神經機制活動的過程……」
以上內容來自彭聃齡老師主編的《普通心理學》,可能有一定出入。
人類的基本情緒如憤怒、恐懼、驚訝、喜悅等,是天生的。隨著認知水平和道德水平的不斷提高,情感雖穩定但並非一層不變。所以,有些複合情緒是習得的。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最普遍、通俗的情緒有喜、怒、哀、驚、恐、愛等,也有一些細膩微妙的情緒如嫉妒、慚愧、羞恥、自豪等。情緒常和心情、性格、脾氣、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爾蒙和神經遞質影響。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都會引發人們行動的動機。儘管一些情緒引發的行為看上去沒有經過思考,但實際上意識是產生情緒重要的一環。
情緒可以被分類為與生俱來的「基本情緒」和後天學習到的「複雜情緒」。基本情緒和原始人類生存息息相關,複雜情緒必須經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才能學習到,因此每個人所擁有的複雜情緒數量和對情緒的定義都不一樣。
情緒_百度百科
自己覺得可以習得 就某些方面來說 我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 在發生某件事是做出某種反應 都是和身邊的人或看過的作品 有關係 如果更加註意的話 發現自己有某些情緒上的弱點之後 會不自覺地用習得的心理知識約束自己的情緒 慢慢就發生了改變
對美好的事物有好的情緒,對不好的事物有惡的情緒,這應該算是題主所說的人類常見的共有的情緒。由此,對美好實物的定義標準和自己對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現象的理解接收程度造成了不同的人在面對相同事物時會產生不同的情緒。
不同種類和程度的情緒的產生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下以多強的程度表現出來則取決於對情緒的處理能力,也可以說是自我控制能力。
我們肯定是希望生活中好的情緒多一些,生活質量也隨之上升,我們情緒的產生與未成年懵懂無知時的生長環境和教育水平有關,這些我們是決定不了的。但當不那麼無知對生活也可以進行選擇和控制之後,我們可以通過多閱讀多了解多與人接觸多處理事務,總的來說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增加更多的見識和閱歷來調高我們對外界的理解程度,理解了,就會更平和和寬容的面對,而且有一些我們自己不好的情緒會影響我們接下來的反應和行為,這些可能造成不好的後果,有過一些經驗教訓之後我們對情緒的控制和處理能力也會提高。
有不同的情緒和性格,才有了人與人之間都不相同的精彩世界,我們沒有必要學會對某一事物應該有什麼樣的情緒,但可以通過對情緒的選擇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通過鍛煉自己對情緒的控制避免一些因果類我們也不想看到的後面的事情的發生。
悲傷是一種自然情緒。是這種情緒,讓你在不想說再見時說再見,在遭遇到任何一種損失時,表達出內心的悲痛。那損失可以是失掉你所愛的人或者是隱形眼鏡。
當你的悲傷可以表達時,你就除去了它。孩子們在感到悲傷時,如果可以表達悲傷,長大後對於悲傷就有非常健康的態度,因之往往很快就可度過悲傷。
那些被大人說「不行,不行,不準哭!」的孩子,長大以後卻無法宣洩。因為從小他們就被人告誡,終其一生都不可哭泣。
因此他們就壓抑他們的悲傷。悲傷長期被壓抑,會變成慢性抑鬱,是非常不自然的情緒。
人會因慢性抑鬱而殺人,發動戰爭,毀城滅國。
憤怒是一種自然情緒。它是讓你說「不,謝了。」的原因。它不一定有辱罵之意,不一定有傷人之意。
如果允許孩子表達他們的憤怒,他們長大後,對憤怒就有一種健康的態度,通常也容易度過憤怒的時刻。
如果讓孩子覺得發脾氣是不對的,甚至根本不應該生氣,則他們長大以後,就很難處理自己的憤怒情緒。
憤怒如果持續被壓抑,就會變成暴怒,而這是非常不自然的情緒。
人會因暴怒而殺人。發動戰爭,毀城滅國。
羨慕是一種自然的情緒。這是使五歲的小孩想要象姐姐一樣可以構到門把,或騎腳踏車的情緒。羨慕是那使你想要「再做一次」的自然情緒;是使你一試再試,不屈不撓,直到達成的情緒。
羨慕是非常健康的,非常自然的。如果讓孩子表達他們的羨慕,長大之後,他們就對這種情緒有非常健康的態度,很容易度過這種情緒。
如果讓孩子覺得羨妒不好,不應當表達,甚至根本不應當有這種情緒,則長大之後,他們就很難處理這種情緒。
羨慕如果持續受到壓抑,就會變成嫉妒,而嫉妒是非常不自然的情緒。
人會因嫉妒而殺人。戰爭因之而起,毀城滅國。
恐懼是一種自然情緒。所有的嬰兒都生而僅僅具有兩種恐懼:害怕跌下去,害怕很響的噪音。其他的恐懼都是由學習而來的反應,是由環境帶給孩子的,是由父母教給孩子的。自然的恐懼是為了讓人小心。小心是為了讓身體可以活下去。它是愛的衍生物。對自己的愛。
如果讓孩子覺得恐懼是不對的,是不應該表達的,甚至根本不應該有這種情緒,則他們長大以後,就很難處理這種情緒。
恐懼如果持續被壓抑,就會變成驚恐,而驚恐是非常不自然的情緒。
人會因驚恐而殺人。戰爭因之而起。毀城滅國。
愛是一種自然情緒。如果讓孩子可以自然的表達與接受,不加限制,不加條件,不被禁止,不感困窘,則它可以什麼都不再要。
因為以這樣的態度表達與接受的愛,其本身就完滿自足。然而,愛如果受到限制,被設下條件,由規範與儀式捆綁扭曲,被操縱和制止,就會變得不自然。
如果讓孩子覺得他們自然的愛是不好的,是不該表達的,甚至是不該有的,長大之後,他們就會難以處理這種情緒。
愛如果持續被壓抑,就會變成佔有,而這是非常不自然的情緒。
人會因為佔有而殺人。戰爭因之而起。毀城滅國。
而當這些自然的情緒被壓抑,就會造成不自然的反應。大部分人的大部分自然情緒卻都受到壓抑。然而,這些情緒卻是你們的朋友。它們是你們的禮物。它們是你們神聖的工具,用以雕塑你們的經驗。
你們生而具有這些工具。它們是幫助你們安度生命的。
選自《與神對話》
創建於最近正好在看保羅·艾克曼寫的《情緒的解析》這本書,書中對人的情緒是天生還是後天學習而來有過論述。
舉個例子,比如說恐懼。作者說道當他逛一個蛇園時,雖然已經提前做好準備並從心裡告訴自己當毒蛇撲向自己時不要害怕不要後退(當然了,會有玻璃牆擋著)。但是,當毒蛇撲向作者的時候,作者還是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後退了。為什麼會有這個情況?因為人類從很久之前就會害怕一些毒蛇猛獸,隨著人類的進化,這些恐懼的誘因會伴隨著人類。而當人們面對槍之類的就可能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是因為槍出現的時間還不夠長,還不能夠隨著人類的進化而成為恐懼的誘因。當然,如果在現實中我們看見有人拿著槍還是感到害怕的,這是因為我們都知道槍是具有毀滅性的工具,如果你不知道槍是什麼呢?就不會感到恐懼了。而你在去蛇園之前如果不知道蛇是何物,則依然會感到恐懼了,因為你的恐懼基因已含有毒蛇這一項了。
如果樓主還想進一步的了解,不妨去圖書館借這本書來看看。
傻x!
。。。(怒氣控制技能LV1?)
傻x!
。。。(DEBUFF x 1)
傻x!
。。。(DEBUFF x 2)
傻x!
。。。(DEBUFF x 3)
傻x!傻x!傻x!
。。。(DEBUFF x 8)
干你丫的!(野性LV1?)
可以控制
維基上對情緒的解說還比較全: http://zh.m.wikipedia.org/wiki/%E6%83%85%E7%BB%AA
情緒是習得的
閑在家裡,就又看了很多文章,陌生人的熟識人的其實,文字把情緒渲染放大了
那些激烈情緒背後其實空無一物
那些叫囂著張牙舞爪的文字強行構成你描繪你填補你
卻也全然不是你
你以為故事很激烈,觀點很鮮明
其實跳脫出來,你也能冷眼相看
你經歷的人生其實很平凡
早起吃了飯,胡亂看會書,睡一覺就過完了一天
缺愛還是安全感,都不重要
也沒有誰虧欠誰 折磨誰
應該說是受環境影響的多
情緒不是全部習得的。
社會學家把快樂、恐懼、悲傷、厭惡和吃驚看作是原生情緒,他們假定這些情緒是在人類神經解剖學中是固有的。
我覺得情緒可以分為外在和內在吧,內在是真實的體會和反饋,而外在是受大腦主關支配的.但無論哪種情緒一定是個人身體因素和後天經歷影響下的產物.
經歷的佔比一定大於身體,無論喜悲,成熟抑或幼稚,取決於個人的經歷和成長.所見所聞所感所想都是這個世界,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在推動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影響到我們自身的. 同時,身體狀況對情緒的產生也有很大影響,最典型的是由於長期睡眠不足或者經受巨大刺激產生的神經衰弱問題,能極大影響情緒反應,表現在易受驚嚇、焦慮、多疑、愛發脾氣等.... 我個人有過一段神經衰弱的日子,現在偶爾也會稍稍神經衰弱一下,不過我已經認識到了它的存在,也逐漸的學會了如何和它相處。我應該感謝我所經歷的失眠的日子以及神經衰弱出現的那段日子我高壓緊湊的生活節奏.
加一句不太不跑題的話:經歷就是成長,走下去就是了.
七情六慾是人的本性。心理問題也是可以遺傳的,包括情緒。在生活中就可以見到。當然,也可以習得。
情緒是外界因素作用於人腦而引起的
你好
研究情緒這東西也有幾年了,有一點自己的看法。
理論上講,有兩種說法聽起來最有道理: 1.情緒不能壓抑,壓抑會積少成多,逐漸形成心理疾病,所以應該跟隨自己的心,開心就笑,難過就哭。
2.情緒不能放縱,放縱只會越來越放大情緒波動能力,所以應該有意識的控制,情緒會逐漸穩定,並且可控。
聽起來都好有道理,是吧?
但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呢?
其實到了這一步再講理論只能吵起來了,所以只有實踐可靠。
從我不斷對周圍人的觀察,第二種理論更可靠,而且可靠度遠大於第一種,但這還不能說服我,所以兩種理論我都親身試驗,走了一些彎路也吃了一些苦頭,結果依舊是第二種理論為真。
不要說生活中因為太壓抑造成心理疾病的人很多,你需要:一.分清楚克制和懦弱的區別 二.會算概率。
不過生活中持理論1的人反而佔大多數,試想聽起來都好有道理,有誰不願意選擇更舒服的那一個。
某種角度來講, 說跟隨內心是放縱自己的借口也並不為過。
所以很大程度上情緒的確是後天習得的,是可控的。
另:反正我嘴裡的實踐於你也只是理論,所以這又是一個悖論一樣的東西。
情緒是身體某些元素的缺失減少或者增多控制的。導致這些元素變化的是身處境地和周圍氛圍。
是遺傳
推薦閱讀:
※扎指血時為什麼不會發生縮手反射?
※為什麼長頸鹿滑倒會心衰而亡?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為什麼有的進化成了植物有的進化成了動物?
※人和狗能生孩子嗎?
※能否利用 DNA 的重新編程治療遺傳病或解決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