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相對元朝有哪些倒退?


哈哈,這個帶有傾向性的問題下面真是群魔亂舞。我覺得可以吐個槽以免有的人玩的太嗨趔到蛋。

槽點: 好幾個答案都在說明代漕運怎麼怎麼,元代海運怎麼怎麼。我說:

元代就沒玩過漕運嗎?大元為什麼玩海運你們心裡就沒個逼數?

因為大元修運河水平太渣啊,沒辦法被迫玩的海運啊,還真當海運多好用啊!好用怎麼你元不一開始就玩海運啊。

我要先給譽為奇蹟的中國京杭大運河替元朝說句話,很多人都以為這是隋朝隋煬帝修的。其實不是的,京杭大運河的基礎是忽必烈奠定的。隋朝修的運河是朝向洛陽的,忽必烈一上台,鑒於大都需要大量江南的糧食,舊運河太繞遠,耗費太大,於是決定修築京杭大運河,這個大運河才是明清漕運的基礎。其中,通州到積水潭的通惠河就是忽必烈挖的,現在還在北京。

《元史》:

初,伯顏平江南時,嘗命張瑄、朱清等,以宋庫藏圖籍,自崇明州從海道載入京師。而運糧則自浙西涉江入淮,由黃河逆水至中灤旱站,陸運至淇門,入御河,以達於京。後又開濟州泗河,自淮至新開河,由大清河至利津,河入海,因海口沙壅,又從東阿旱站運至臨清,入御河。又開膠、萊河道通海,勞費不貲,卒無成效。

注意最後一句話,挺感人:勞費不貲,卒無成效。

因為元代那個感人的修法,大約錢都進了某些人的口袋,導致河道也很窄,山東一段甚至缺水,導致修好的運河運輸量挺感人的,有人算過,元代漕運的一年運量好像是10萬石。 沒記錯的話,明清漕運運量達到了四百多萬石,連明清的零頭都不到。

這種情況下,元人才不得不開海運,經過很多年的努力,最終達到了二三百萬石的運輸量(延祐二年達到242萬石,天曆元年325萬石),終於滿足了大都的需求。

你說我大元容易么我。

PS:忘了說,據說元代京杭大運河是郭守敬規劃的…就是那位讓大萌仰望瑟瑟發抖的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捂臉走

………………

再來吐一個槽,某些答主所謂的鈔法。 @土豆燒牛肉貼木兒

《元史食貨志》里記載元朝發行紙鈔有節制?難道你和我看得不是同一本元史?

如下圖是我隨手做的圖表,可以清晰的看出元朝忽必烈時期紙鈔發行的情況。

我隨便截取了元史記載忽必烈在世時中統、至元各年的紙鈔發行量,到至元23年,直接比最初發行,超發了約三十倍。
這是什麼概念?元人謂「物重鈔輕」,貨幣超發、通貨膨脹!
元朝解決的辦法是什麼呢?
很簡單,當然是穿越未來學習炮黨發「金圓券」啦。

以上是開個玩笑,元朝於是改造中統鈔為至元鈔。然而依然解決不了鈔票隨便印隨便發的現狀。然後到至大二年又改大銀鈔。「元之鈔法,至是蓋三變矣。」
終元一世,鈔法也是稀爛的水平。
所謂元代的準備金,實際也只是維持了十來年,從至元11年開始,朝廷就忍不住開始狂印鈔票了,一張紙隨便畫畫就能當錢用,多好。

說到底,紙鈔這種東西是需要國家信用來背書的,宋代出現交子,雖然最初也有準備金,但很快宋朝的交子也開始亂髮,貶值迅速。而金朝學習了宋的紙幣,一樣大玩貨幣超發用於剝削百姓,成為了世界歷史上首例由國家主導的惡意通貨膨脹。
元代準備金制度也就堅持了十來年,當財政入不敷出時,立即開始超發紙幣,引發通貨膨脹剝削民財。
紙鈔這種東西在中國的出現是非常不合時宜的,因為紙鈔本身並不像金銀,無實際價值,它的幣值完全是需要國家信用來背書,而封建統治者是最沒有信用的代表,朝令夕改不過是家常便飯,當財政收入不足以滿足統治者的揮霍時,紙幣這種很容易利用的東西就成了統治者搜刮民財的最佳工具。
在此基礎上,明代鈔法也不過是繼承了宋金元的鍋,繼續玩弄印紙鈔搜刮民財那一套。

結論:宋金元明的紙鈔不過五十步笑百步的水平

最後,大清也別在那偷著樂,咸豐三年大清財政入不敷出又想起了紙鈔這個東西,於是發行了大清寶鈔,結果迅速貶值,不到十年就不得不廢止。。………


數學。明朝人的數學簡直不忍直視。作戰往往一炮「糜爛數百里」,荷蘭夾板船「小者三四十丈」、「大者六十丈「」(明朝一丈相當於現在3米多)。

明代史書編的很爛。《元史》是二十四史公認編的最差的,爛到編完後飽受歷代學者的責難,到民國終於有人實在看不下去了,編了《新元史》。

元代編的《宋史》《遼史》《金史》都很不錯,《宋史》是二十四史篇幅最大的,《遼史》和《金史》也各有一百多卷,而且還很細心地附上《遼國語解》、《金國語解》用漢語標出官稱、人事、物象、姓氏之中的少數民族稱謂,幫助讀者閱讀而且還能拿來用來單獨研究少數民族語言。


有人覺得《宋史》修的爛是因為簡單的史料堆砌,官修史書都有這毛病。如果這都能說《宋史》,用一年不到時間修出來的《元史》只會更嚴重。寫過《二十二史考異》的錢大昕就說「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無如《元史》者」「開國功臣,首稱四傑,而赤老溫無傳。尚主世胄,不過數家,而鄆國亦無傳。丞相見於表者五十有九人,而立傳者不及其半」「本紀或一事而再書,列傳或一人而兩傳」。


明粉就不能多讀點書嗎,連算盤發明都能吹成數學世界第一。你也看看元朝人在這方面的表現:元朝李治(1192-1279)寫了《測圓海境》和《益古演段》,元數學家朱世傑《算學啟蒙》和《四元玉鑒》,對多元高次方程組的解法,高階等差級數和招差術(有限差法)都有獨到之處。他把天元術推廣為四元術,他總結了四元高次聯立方程組的求解方法,並得出了消元的解法,還刊出了高次差的內差公式,這是當時世界上的首創性最高成就。G·Sarton在他的《科學歷史介紹》提出《四元玉鑒》是「中國數學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同時也是中世紀最傑出的數學著作之一。」

明朝在這方面可有拿得出手的著作?明粉非要我寫明才知道明朝數學是在退步嗎?


會波斯語、阿拉伯語的國民明顯減少。


說到明朝相比元有哪些倒退,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都是天文數學。

誠然,蒙元征服使得元代中國有機會完整地接觸來自西亞的天文學者和各種天文數學書籍,一下子好像把傳統天朝的天文歷算水平提高了不少,這確實是大元值得肯定的一點。

不過很多人好像忘了,科學是需要普及的。元朝把書籍引進來了,這很好。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

把書籍引進來了,卻束之高閣,無怪乎明初洪武人士會感慨「其間西域書數百冊,言殊字異,無能知者」了

注意是洪武哦,明初和元初這種科學斷層,能把鍋甩到大萌頭上么?

不但不能,我們知道不光洪武年間八八也組織過回回科學書籍的翻譯,而縱觀整個明季,學習研究和翻譯回回科學書籍的士人也不在少數

不光研究回回的東西,在晚明西學東漸之際,翻譯和學習比回回更加先進的歐洲天文和數學的民間士人,更是大有人在

當然了,說到明代數學的貢獻可不僅僅是翻譯了幾何原本,商業數學的普及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無獨有偶,在文藝復興的西方,數學的進步也是跟印刷術的誕生和之前商業數學普及的基礎有很大關係

明代印刷業相比前代的突飛猛進是常識了,我也就不多說了

這樣的吸收和普及,能算倒退么?

--------------------分割線--------------------

評論里出現了個奇葩種啊,答案說的是什麼都看不懂一上來就指責答主屁股不正。反正在這種人眼裡明人翻譯了他大元沒翻譯的不能叫貢獻,只有他大元才能叫「自主研發」。
我說了,一些元清粉的雙重標準是玩的很6的,這不馬上就有人要湊上來主動當展覽品了(攤手)

--------------------再次分割------------------本當に面白いね
不是很明白這種舉報的意義在哪,除了展示你的玻璃心以外。評論截圖還在上面擺著呢(攤手)


元仁宗恢復科舉之後,儒家感激涕零,給皇帝上謚號仁

然後元朝就沒了

元朝沒有儒家那幾年,過的還不錯

明朝? 朱元璋晚年就管不住儒家了,就沒有以後了···


以上純屬開玩笑,元朝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政策,就是包稅制度,這一塊歸你了,你交稅就行,剩下不管

講真,這如果不是元朝找了一堆蒲家那個族的人來當這個包稅人

而是送給儒家子弟

元朝延續到現在也不是沒可能


海洋

元朝時中國是世界上海洋貿易最強大的國家,海洋貿易的收入占國庫收入重要比重,一年就可收入「珠400斤,黃金3400兩」,元朝時就有控制海洋要道、控制海洋航線的意識,甚至不戰而讓印度東西海岸的國家臣服入貢。

而明朝則完全是小農意識,從朱元璋就開始禁海,民間海洋貿易被禁止,而官方的朝貢貿易也從鄭和後斷絕,斷送了宋元以來中國在海洋上的領先地位,錯過了大航海時代世界的爆髮式發展,是中國近代落後的最大過失。


雙城總管府,鐵嶺衛,還有對高麗內政的管理能力。元帝可以廢高麗國王,有兩位高麗國王是死在中國的,有兩位高麗國王是蒙古宗室女的親生孩子(2分之一蒙古血統),眾多高麗國王成長於大都,有蒙古名字。

大明對李氏朝鮮絕對沒有這個控制力度。

還有西域,終明一代對新疆的控制都不如元吧,元還能干涉干涉察合台汗國內政,大明除了東疆哈密衛以外,似乎沒有再向西過。

在雲南,緬甸的勢力後來大明也在明緬戰爭里丟掉了。

蒙古草原就更不必說。

至於內政,不如這麼說,到了宋朝以後,外儒內法,重農抑商,等等這一套不再像秦漢時候那樣有利於中國發展了,反而已經開始限制中國進一步發展了,這套制度誰用的好反而是不利於中國進一步發展的。元朝統治者倒是未必有什麼超前心態,只不過是玩不溜這套,也沒什麼束縛,明朝為了民族大義的問題,矯枉必須過正,恢復了一些元朝因為不會玩而無心做出的改變,把老一套重新拿起來,還過正,玩的好,反而在某些地方倒不如前朝了。

比如對於女性離婚,元朝因為蒙古人對這些看的比較開,所以比較寬鬆,明朝為了革除胡俗,較之元朝,嚴格許多。

都是拙見,歡迎討論。至於極端民族主義者,恕不奉陪。


謝邀。俺要挨罵也~

@儒雅的子木君 都說到了點子上。

此外還有廠衛,這個也是被人深惡痛絕的。廣為詬病的八股取士,也出自明朝。

再說點冷門的。

元朝紙幣鈔票以銀為本位,但是禁止金銀流通。《元史·食貨志》有元朝從世祖中統元年到文宗天曆二年的所有紙幣發行數據,發行量還是比較有節制的。

後來元順帝時期,脫脫變更鈔法為銅本位,卻以紙幣為主幣,以銅錢為輔幣,本末倒置。紙幣銅錢雙本位下,劣幣驅逐良幣+民間盜鑄泛濫,於是鈔法大壞,大元藥丸。

而明朝,前期是大明寶鈔,一沒有準備金,二沒有流通期限,三不設舊鈔票兌換,後期變成了白銀,完全依靠海外流入,日本石見銀礦還有墨西哥和上秘魯的銀礦成了大明的央行。到了德川幕府鎖國,歐洲三十年戰爭開打西班牙限制貿易,大明就鬧了銀荒。

明朝相比元朝,最大的倒退,在於整個漢民族由於第一次完全被之前連文字都沒有的蒙古人征服,而產生了一種以前沒有的保守心態。相比於大明的保守,元朝多了幾分蒙古人特有的大大咧咧和藍天草原下的野蠻質樸爽朗。

對外部世界,中國第一次採取了一種厭惡、迴避的態度,一切都希望盡量地復古。打腫臉充胖子的的朝貢,海運被河運取代,閉關鎖國,都是出於這種心態,鄭和下西洋只是最後的絕唱。

元朝時候,中國和西方世界交流相對頻繁,而那個時代的伊斯蘭世界,是一個發明蒸餾酒技術、蘇丹自己都喝得醉醺醺的時代,景泰藍的工藝就深受波斯的影響。

元朝科學家扎馬魯丁(很清真的名字)最早在中國製造地球儀、最早翻譯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兀忽列的四擘演算法段數十五部》),可惜他的研究成果、翻譯的經典後來大都失傳。後來徐光啟和利瑪竇只翻譯了前六卷,後九卷清末才翻譯出來。

所有教科書上都會大書特書祖沖之的圓周率,祖沖之算出來的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用約率22/7和密率355/113來表示,後代再無繼承和發展,他的演算法也從此失傳。而在1427年的貼木兒帝國,數學家阿爾·卡西同時用10進位和60進位算到3.141592653589793。

現在我們經常用的阿拉伯數字,其實阿拉伯國家還另外有一套數字,不過都比中國古代的算籌要簡單得多。

對比一下十個數字,大家看看,天朝的學者、和基督徒、穆斯林學者,哪個研究數學和各種科學更容易取得成就?

大約1440年左右,德國的古登堡發明了活字印刷機,大家看看這個東東和後來名字都被遺忘了幾百年的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到底有多大的關係。

《夢溪筆談》記載:畢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而古登堡用的是鉛鋅合金。

1492年格拉納達被西班牙攻陷以後,猶太商人把這種印刷機帶到了君士坦丁堡,只是奧斯曼蘇丹巴耶賽特二世在允許他們開辦印刷廠的同時禁止印刷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的伊斯蘭經典。

這幾個例子,已經很明顯,明初中國的科技就已經落後了,落後不少了,甚至不比帖木兒帝國科技更先進到哪裡去。

而我大萌,太祖閉關鎖國了一陣,鄭和下西洋做的是賠本買賣,然後繼續鎖國,隆慶開關以後,已經落後太多了,而且居然連阿拉伯數字和印刷機都沒引進。文明之發展,不怕對手有多強大,就怕根本不認識對手或者連名字都沒聽說過,這才是晚清的困境。

所以,正視一下歷史,明朝初期就已經落後了,也別把鍋都扔給元明清三代,畢竟我們不是發明全世界的韓國,也不是到處認爹的土雞。

喝得醉醺醺,突然腦洞大開,元朝最大的遺憾是沒有發明漢語拼音,而到了大明,這種可能性徹底斷絕。

清末民國時候,對於中國的落後,很多專家學者都表示漢字的複雜是民智難開的原因,當時有很多漢字拉丁化的方案。

華夏文明世界,周圍的成熟字母有阿拉伯字母、梵文字母、回鶻字母,而拉丁字母和西里爾字母又離得太遠。

古代西來僧人用梵文字母注音漢字,後來又有回回人作小兒錦。可是阿拉伯字母和梵文字母沒有母音,都是在輔音上面加點撇以表示母音,而回鶻字母母音和輔音都能夠獨立表示。

用回鶻字母來做漢語拼音,在古代實在是再適合不過了,都是豎寫的。參照滿文圈點法,a和e,o和u,加以區分,h=x,完全可以給漢語注音,比反切法方便多了,還可以幫助斷句,聲調也不難解決。用此法可以徹底解決識字率問題,功德無量也,大不了20世紀再改成拉丁文拼音,根本都是無縫切換的。八思巴文太複雜,元朝蒙古人沒有搞出來這東東或者沒有推廣開來,實在是遺憾啊……

零基礎,兩周不到,就可以掌握,比拼音複雜很多,但是比反切法方便多了。

本太師這就膜給諸位看也~

@川丹丹 ,汝識之否~


明初的科學家沒有元初的多


諸君有言元朝海外貿易發達者,誠可笑也。

元朝貿易發達,跟蒙古人有什麼關係呢?

蒙古人會織絲綢、燒瓷器、種茶葉?

蒙古人會航海?

蒙古人連收稅都要用色目人啊!!!——漢人管錢,我蒙古人不放心啊。。。

發展海外貿易,目的是什麼?——元朝的答案是賣漢人的東西換錢,至於漢人的未來如何,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

大家只看到了元朝海外貿易發達,卻沒有看到漢文明科技成果的外流,也沒有看到游牧蠻族「包稅制」稅收制度對漢文明的破壞。

元清流毒,遺害至今。民族團結,其無後乎?

++++++++++++++++++++++++++++++++++++++++++

評論區好熱鬧,不過還是有明白人的:


河南范孟端反。孟端者,河南杞縣人也,始為內台知班,發身掾河南省台。其人貧無資,寡交遊,人皆謂不辦事,鬱郁不得志,又久不得補。一日,大書省壁曰:「人皆謂我不辦事,天下辦事有幾人?袖裏屠龍斬蛟手,埋沒青鋒二十春。」

後有守省御史來,與孟端有舊,力為言之,乃得補,又不幫俸。孟端憾曰:「我必殺若輩。」

一夕,與其黨霍八失等約曰:「我冬至日應直省,汝四人當以黃臘為丸彈狀佩之,稱聖旨劫鋪馬,乘昏夜入河南省台中堂坐定,喚當值掾吏來傳聖旨,我則佯應之曰:『諾。』有河南廉訪使段惟德,致仕在家,即傳聖旨召之,使居省中權事。余省官呼入者,汝皆傳聖旨槌殺之。凡發號令,惟聽我施行。如此,大事必成,可以得志,富貴可共也。」已而皆如其言。

是日,省憲官置酒,皆醉於家。於是平章月魯不花、左丞劫烈、理問金剛奴、郎中完者禿黑的兒,都事拜住、總管撤思麻、監司禿滿、萬戶完者不花等喚入,皆若使聽聖旨然,即以鐵骨朵自後槌死,棄屍後園

稱聖旨除孟端為河南都元帥,拘收大小衙門印,自佩平章發兵虎符調兵守城,把諸街巷中,人不得往來封閉黃河大江渡船,使南北毋通,發各道兵來聽調。孟端在省祭祖,去杞縣祭祖墳。經五日久,用金鼓押諸衙門正官、首領官凡若干人,斬於市

有馮二舍者,孟端用為省宣使,使在外給事。馮因叩孟端曰:「幸引我見朝廷官。」孟端醉不覺,吐而言曰:「何者為朝廷官?我便是也。」馮覺其偽,因隨孟端出,竊告省都鎮撫曰:「使臣者偽也,可閉諸省門勿納,我將圖之。」

於是殺孟端於外。時省中猶未信,擲其首示之,乃開門。持兵者入,霍八失等竄竹園中,遂俱撲殺之。

五個小吏拿著鐵鎚假傳聖旨基本把大元河南行省的高官團滅,敲死的不說,還「用金鼓押諸衙門正官、首領官凡若干人,斬於市」,堂而皇之封自己為河南都元帥,關閉了黃河航運,調動了軍隊,居然「時省中猶未信」,不知道如果范孟端沒喝醉還會發生啥事.....

這種基層民主和集權效率,大明肯定是萬萬不如的

而且這充分證明了大元的民族團結和尊重主體民族

漢人小吏可以在大元殺一省蒙古人高官

在明朝行嗎~


第一,元朝也實行過海禁,而且是四次。不過總體海禁的時間不長,海禁原因也比較特殊。
第二,朱元璋稱帝後,實行海禁的主要原因是倭寇長期騷擾,加上張士誠、方國珍等殘餘勢力仍盤踞在沿海島嶼,雙方時不時勾搭一番。這也就是史書上寫的:初,方國珍踞溫、台、處,張士誠踞寧、紹、杭、嘉、蘇、松、通、泰,諸軍皆在海上,方、張既降滅,諸賊豪強悉航海,纖島倭入寇。
第三,海盜屬於那種我逮著你哪裡有鬆懈我就上岸搶一波,這等游擊戰,實在是不太好解決。更關鍵是北邊還有群虎視眈眈的蒙古人。雖然如今的蒙古人戰鬥力大不如前,但終究是成吉思汗的子孫,朱元璋始終把北元視作頭等大敵。多次組織軍隊北伐,還派自己的幾個兒子去秦、晉、燕、遼鎮守。所以,既然重心在北方,那麼老朱自然沒有多少心思去管東南沿海的騷亂,於是搞了一刀切政策:海禁。這是老朱在東南沿海修建的一座新長城。
你們不要覺得老朱有強迫症,歷史證明,蒙古人確實一直是大明的心腹大患,哪怕藍玉帶人徹底瓦解了北元後,哪怕朱棣親自帶隊把瓦剌和韃靼打得屁滾尿流後,蒙古人依然多次兵臨城下,甚至還差點害得大明亡國。
你看滿清也是游牧民族,但入主中原後依然將蒙古人視為主要威脅,想方設法閹割蒙古人。
第四,到了永樂和仁宣時代,海禁是時緊時松。政府既不鼓勵你出海,但也不會對你嚴格海禁。因為經過了洪武年間的經濟恢復,大明已經打造出了一支強大的海軍,所以海盜們也不如以前猖獗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建文帝逃出海的傳聞,皇位得來不正的朱棣確實不怎麼想放開海禁。
第五,到了成化弘治正德時代,政府由於國庫吃緊,對海上貿易的態度開始曖昧起來,甚至私底下還會鼓勵海上貿易。
第六,嘉靖年間,倭寇又開始猖獗,而且跟東南沿海的海盜們相互勾結。當然,這跟大明國力開始走下坡路有關係。大明的黨爭也是從嘉靖朝開始的。皇上天天修道,大臣年年撕逼,加上蒙古人又開始不安分了,於是再次採取了一刀切的政策。
第七,隆慶時代,高張二人還算有眼界,抓住了歷史機遇,北邊和南邊同時開放貿易。此後一直到大明關門,民間海上貿易開始蓬勃起來。

另外,蒙古人之所以不怎麼海禁,是有底氣的,畢竟基本上只有他們去惹別人的份,別人哪敢來惹他們。海盜貪財歸貪財,也得考慮成本問題,犯不著為了搶幾個東西把命都搭上。加上蒙古人對儒家依賴較少,沒有根深蒂固的抑商思想。當然,這也是元朝壽命較短的重要原因,他們並不知道思想控制才是最好的。後來的滿清就聰明多了,一進關就和儒家勾搭起來,所以大清撐了200多年。


海運改漕運啊。
除去整個漕運體制上的腐敗低效,正常狀況下維持河運亦十分困難,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歷代王朝除了「治河」之外,在水利上的最大的開銷就是維持運河的通暢。運河從南到北,二千多里,沿途要設置無數的水閘、水塘,開掘人工河流來調節水位和水量。特別是進入到山東之後,還要受到變幻無常的黃河河道的影響。每到入冬,淮河以北河道還會上凍,漕船無法通行,只能「守凍」。
  
   維持運河設施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保證運力亦要花費。大量的漕運軍丁和漕船又是一筆巨額的開銷。整個漕運之艱難,花費之大,從經濟成本上來說是完全不合算的。純粹是「政治需要」的產物。
  
   朱元璋建立大明定都南京而非北京,未嘗沒有「就近取糧」,靠近政府財賦供給地,減少轉運成本的考慮。
  
   趙引弓從經濟角度和體制角度同時黑大明的漕運,事實清楚,論據充分,外加20~21世紀以來中外歷史學者的考據、總結和評論,由不得張溥不佩服。
  
   張溥對漕運的弊端早有認識――否則也不會建議朝廷將太倉的漕糧改為就地撥給軍食。但是他沒有全面的研究過這一問題,現在聽趙引弓娓娓道來,條理分明。心中暗暗吃驚。這位趙老爺雖然四書五經,經史子集稀鬆之極,心中倒是大有丘壑!論及「經世致用」之學,自己身邊的人還真沒有幾個能夠勝過這位趙老爺的。
  
   他越聽越驚訝,直到趙引弓說完,才緩緩道:「先生大才!」
  
   「不敢!一點私見而已。」趙引弓只覺得痛快淋漓,心情舒暢:眼前這個人可不是一般的張三李四,而是大名鼎鼎的張溥!這樣的人能贊自己一聲「大才」,不免有些令人飄飄然。
  
   「那先生以為,漕運敗壞既是根本,漕米苦民之事當做何解?」
  
   趙引弓蓄謀已久的一句話馬上拋了出來。
  
   「唯有廢河改海!」趙引弓沉聲說道,「漕運積弊已深,非另起爐灶不能為!」
  
   這話說出來極有震撼力,自從隋代開鑿運河,唐代開始東南成為王朝的財賦所出之地,漕運就成為維繫王朝運轉的大動脈。每年秋季源源不斷北上的漕糧通暢與否可以說是關於到王朝的生死存亡的要政。
  
   張溥是學富五車之人,知道廢河改海並非趙引弓的首見。過去早有人這麼說過,而且元代的漕運正是海運的。
  
   但是一般人對大海都有畏懼之心――特別是中國這樣的傳統大陸國家,除了沿海居民之外,多數人都覺得坐船出海是九死一生的事情,何況將數十萬石的糧食裝在海上漂洋過海!想想就覺得不甚安心。
  
   張溥也不例外,他對海運沒什麼直觀的認識,說道:「海上風波無常,聽聞朝廷從登州運往遼東的糧餉半途都要漂沒許多,這漕米乃是國家之根本……」
  
   趙引弓心想:這漂沒與其說是給海龍王了,不如說是給了一班官員將佐們了――恐怕歷任的登萊巡撫、東江將領、戶部官員……都在這漂沒中賺了夠花幾輩子的錢了,要不是這會大家都認為國外都是「蠻夷之地」,恐怕老婆孩子早移民了。
  
   「海上行船,漂沒是難免的,只是未必都是天災。」趙引弓點了一點,隨後又說道,「先生請想:大元享國雖短,亦有九十七年。若是漂沒如此之多,大元恐怕連七年都保不住。」
——《臨高啟明》


不要開著上帝視角,用當代的眼光去試圖解決歷史問題,要知道庶吉士、翰林、內閣里沒有比在坐笨的:

很多問題明朝當時這麼解決肯定有它道理,環境、天氣、人口、制度、疾病等任何一個因素變了都需要因時制宜,哪有什麼退步進步…你咋不埋怨解放軍62年擊潰印度後不長驅直入佔領新德里?


評價元朝,總有人拋出殖民者論調。到底元朝是不是中國王朝,該如何評價元朝,我想前半生生活在元朝,後半生建立大明的朱元璋比較有發言權:
元朝歷史對於明朝來說其實是近代史,而朱元璋又是平民百姓出身,所以從社會底層崛起登上最高權力寶座的朱元璋對於元朝的評價很有參考性,我們看朱元璋的立場和言論,不僅可以知道,依照中國傳統史觀,元朝是中國的正統朝代,還能知道,元朝時期的民生狀況究竟如何。

朱元璋曾經說過:「昔胡漢一家,胡君主宰」,「邇來胡漢一家,大明主宰」。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明朝取代元朝,是普通的改朝換代,「胡漢一家」的局面沒有改變。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令宋濂等文人撰修《元史》,從成吉思汗開始,就承認其正統地位(當然這隻能算追封,和清帝追認努爾哈赤為中國皇帝是一回事),編寫了《本紀》,《元史本紀第一》開篇云:「太祖法天啟運聖武皇帝,諱鐵木真。」

洪武元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下令祭祀從伏羲到忽必烈的16個中國帝王,自稱繼承了他們的大統;洪武21年(1388年),又祭祀中國歷代名臣37人,包括關羽、岳飛等漢族名將,也包括木黎華、博爾忽、博爾術、赤佬溫、伯顏等蒙古族將領。

從明太祖立場來看,元朝就是中國王朝的一部分,元史是中國史的一部分。某些殖民說實際上大有問題。

接下來分析元朝的民生問題。現在很多不明元朝歷史的人都以為元朝十分黑暗,百姓遭受恐怖統治,其實根本就不是他們所想像的,元朝統治相當寬鬆,百姓生活也很不錯。朱元璋曾說:「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相信說這句話的時候他一定抱著感恩的心態說的。

假如這話還不足以證明的話,那麼我們再來看更有力的一句——「朕本農家,樂生於有元之世」——試想,元朝真如某些頭腦不清的極端民族主義者所渲染那樣黑暗,朱元璋有啥可「樂」?

如果這話還不足令人採信的話,再來看《明太祖實錄》里更清楚的朱元璋對元朝的評價:「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

很明白了吧,元朝的民生在朱元璋看來是很不錯的。他還曾再次強調說:「如予父母生於元初定天下之時,彼時法度嚴明,使愚頑畏威懷德,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在民則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各安其生,惠莫大焉……」

朱元璋在講述自己不得已參加起義軍時還鄭重說道:「朕本元民,天下之亂,實非朕始。」他還反覆強調自己「取天下於群雄,不在元氏之手」。為了表明他的民族態度朱元璋還敕諭邊將說:「元運既終,天命歸我中華,凡其遺民,皆吾赤子。」

綜上對朱元璋言論分析,可見,當前我們對元朝必須肯定兩個看法,第一,它是中國的正統朝代,第二,它的民生問題是不錯的,至少在朱元璋的評價里是不低的。

綜上來看,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帝國雖然不算中國王朝,但其孫乃至之後入主中原的這一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無疑已經算是中國王朝,而且是毫不遜色其他王朝的時代。


然後回答問題,元朝有哪些方面超過明朝?衡量一個國家無非人口、疆域、軍事、文化、技術、經濟。我們逐項對比
人口上,元朝人口九千萬,明朝巔峰期兩億,以衡量古代國家的標準看,人口越多越強,元不如明。
疆域上……中國曆朝歷代都沒有超過元朝者,這項元朝勝。
軍事上很難比較,首先王朝不同時期實力是大不相同的,比如元末時朝廷軍隊那個鳥樣子,肯定是比不上朱元璋——朱棣時代的明朝的。但忽必烈時代的「元朝軍隊」和朱元璋——朱棣時的明朝軍隊哪個更強,這是很難說的,一方面,蒙古人的戰果是比較輝煌的,另一方面,明朝在軍隊腐化以前,龐大的兵力來源還是頗為有分量的,五征漠北前三次逼的蒙古人步步後撤也可以看出頗有戰力,姑且打平。
科學和技術上,元代因為蒙古帝國征服區域還包括阿拉伯和部分歐洲國家,並極其重視吸收阿拉伯文明和歐洲文明的學者和工匠(往往也伴隨暴力),所以在天文學、數學上,元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高峰。上都、大都、登封等處設立了遠達極北、南抵南海的 27 處天文觀測站,在測定黃赤大距和恆星觀測方面取得了遠超前代的突出成就。湧現出了郭守敬、王恂、耶律楚材、扎馬魯丁等一批傑出天文學家,郭守敬等人 主持編訂了《授時歷》,研製出了簡儀、仰儀、圭表、景符、闚幾、正方案、候極儀、立運儀、證理儀、定時儀、日月食儀等十幾種天文儀器。《授時歷》 將一年分為 365.2425日,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曆法,在數學上,元朝及其之前的蒙古人也是十分重視的,蒙古大汗蒙哥自己就是一名數學家,對希臘人歐幾里得的《幾何》頗有研究,元代湧現了一批傑出數學家及其著作。如李冶及其《測圓海鏡》、《益古演段》;朱世傑及其《算學啟蒙》、《四元 玉鑒》;李冶提出的天元術(即立方程的方法)及朱世傑提出的四元術(即多元高次聯立方程 的解法),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新成就。算盤在元代也初具規模。在造船和火器上,元朝也絕對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而到十六世紀時,歐洲人在這些技術上實際已經有超越明朝的地方了,橫向比較之下,從絕對領先逐步被超越,明朝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無疑是大大衰落的。
文化上,元朝文風開放,文人言論空前自由,而明朝存在錦衣衛東廠這類的無孔不入的特務機構對言論監管,風氣就要保守很多,同時後來荼毒無窮的八股文也自明朝始。但考慮到明代的小說還可與唐詩宋詞元曲並列,姑且算明小幅度落後吧。

經濟上,元朝對外交流頻繁,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對外開放的朝代,元朝的遠洋貿易、近海運輸都十分盛行;而明朝實行海禁政策,對內也以運河運輸代替海運,這種閉關鎖國政策導致的視野狹窄,對中國命運的負面影響,無需我多贅述。至於我們教科書上所說的「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用某不能透露姓名教授的調侃來說,這個資本主義的萌芽得萌到南北朝去。
綜上所述,出於民族主義,部分人往往對元朝有著偏見,但歷史是尊重事實的學科,不單是尊重屁股的,宋和明,是我最感興趣也最喜歡的兩個時代,但喜歡他研究他,是為了能更全面的看待他,而不是忙著給自己套個「xx粉」的帽子站隊,選擇性無視他的問題而無沉溺於撕逼,這種所謂的粉絲歷史觀實在是小孩過家家。應當看到,元朝的部分繁盛、明朝的部分衰落,是顯而易見確實存在的,而且這種微妙的變化有著深遠的意義。無視問題和客觀事實,強行嘲諷還自覺自己挺幽默,知乎精英們可別學這種鐵血論壇的調調。


民族構成太單一了 這怎麼行?!


我個人的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
「中國歷代王朝能產生資本主義革命的唯一一個,不是兩宋也不是大明,只有元朝一代是中國最有可能接近或者實現資本主義革命的朝代。
蒙元的一些政策現在來看算是歪打正著,比如元初不重視農耕重視商貿,使土地不會束縛過多的人口,並且商貿的發達,也讓社會和國家資金流大量湧入商業和手工業,驅趕農民勞動力參與手工業,同時蒙古統治者起初對儒學科舉的輕視,也讓比如關漢卿馬致遠這樣的人才散落民間,開始積聚和形成中國的市民文化。
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實用主義至上的蒙元幾乎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里少有的啟用技術官僚的王朝。
如果蒙元政府一直這樣發展下去不和漢族大地主階級和儒家士族階級捆綁,中國的歷史命運如何發展下去未嘗可知。


元朝相對明朝哪怕有一點點優點,那也是前朝滅亡不久的的遺產,畢竟終元一朝,處在中國核心區域的歷史不過98年,而明朝相對元朝哪怕有一丁點兒的缺點,那也是元朝的遺產,即蒙元的積疾在百年後發作而已。假設元朝統治時間達到明朝的跨度,那麼這個問題存在不存在還另說,好在,胡虜無百年之運,98年就滾回去放羊了。

韃清好在沒搞四等人制,並且也好歹知道要漢化,蒙元與之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畢竟連忽必烈是否會說漢語還掛在知乎上討論,而乾隆寫的打油詩大家都見怪不怪了


那隻好說??
元有-25%造核,EU4有減造核理念的國家(比如女真三基佬還有莫卧兒什麼的),包括減造核的宗教比如科普特教都十分受歡迎(要麼明卧兒哪來的)??
而且人家傳統還加人力??

附大明:

不過元這個理念雖說好但是1444開局元早完蛋了,你要成立只能再入關了。然後蒙古高原那個爛地也沒啥好說的??相對來說可能用科爾沁比較容易。
順便清,我覺得清能招八旗這個政體這點其實可以。

最後:

順便回評論區點事情@北洋提督
我還沒用力,大明就倒下了(論沒錢買天命DLC的嚴重後果)

1486年。成就亮的,鐵人。


倒退太大了。

先不說特務政治,只說朱元璋造就的"洪武體制"對中國幾百年的危害。
朱元璋坐上皇帝位之後開始了自己社會設計。首先借口胡惟庸案廢掉了丞相,將原本屬於丞相的政治權力奪為己有,讓已經過分集權的中國政治體制在集權上更進一步,強勢壓制地方,能收權的盡量攥在自己手裡,導致地方組織進一步衰退。另一方面借用政治大案來大肆誅殺功臣和社會上的富戶,從上到下來改造中國。於是中國在他的設計之下變成一個體量龐大的農村,沒有合適的中層機構來調動社會資源。其次,配合他的"農村本位"政策,開始禁海,直接導致泉州等海港城市的衰落,中國的對外貿易一落千丈。並間接促成了騷擾中國東南沿海百餘年的倭寇問題。因為明朝禁止對外貿易,於是所有的貿易全部都成為走私,直到明朝末年隆慶開關,但是為時太晚。
洪武皇帝愛殺人倒在其次,真正讓後來中國深受其苦的是他的社會制度設計,完全奠定了中國以後的走向。清朝雖然剃髮易服,但是在政治上是完全繼承明朝的。中國想要發展和生存,到了近代,就變成了必須再次從頭到腳地改造。觀察中國歷史,我們從來沒有學會像英美或者日本那樣緩慢地社會改造,而經常是劇烈的變動,由此導致的社會災難,非言語所能描述。當然,真正造成中國落後的是中國的大陸性社會體制,朱元璋只是加重了這種傾向而已,完全把中國落後的責任推給他是不全面的,但是這不能否認他對中國社會的負面影響。


推薦閱讀:

明朝外戚為什麼沒什麼實權?
明清的皇帝有表字嗎?
明代有什麼比清代好的地方?
中國真的有古老的歷史嗎?
請問如何評價明朝海瑞?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 元朝 | 蒙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