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移是怎麼測量的?

高中課本講到多普勒效應的時候會涉及到紅移的概念。老師的意思是由於多普勒效應,逐漸遠離我們的星球傳來的光的波長會變長。比如黃光會向紅光偏移。但是其他顏色的光比如像綠光也會像黃光偏移從而補充空缺。所以紅移不應該是單單的向紅偏移吧。那它到底是什麼,又怎麼測量呢?求大神解答


每一種化學元素都可以在幾個不同的頻率上吸收電磁波,從而在光譜上顯示特定的吸收線。這種方法可以用來分析恆星的元素構成。下圖是太陽的吸收光譜。圖中的黑線是被不同元素產生的吸收線。由此我們可以分析太陽由哪些元素組成。

圖片來自Every color of the Sun』s rainbow: Why are there so many missing?

當我們觀察其他星系的時候,可以看見它們吸收光譜和太陽不一樣。

圖片來自Are our textbooks wrong? Astronomers clash over Hubble"s legacy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它們的元素構成和太陽不一樣。但是從不同距離的星系光譜分析可以看出規律:

1. 吸收線的分布是相同的,只是以不同程度向低頻段偏移。
2. 越遠的星系,紅移越大。

最合理的解釋就是,星系都在遠離我們。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遠離速度越快。


測量光譜,星體里,特定元素會吸收特定波長的光線,會在連續光譜中形成黑線。如果黑線整體向紅段移動了,我們就知道產生了紅移


紅移是指波長變長的過程,用z表示,比如紅移z=1,波長就是原來的1+z=2倍。

紅移測量有2種方法,對照元素光譜的是spectroscopic,效率很低,但准。還有一種是photometric,用不同的濾鏡去看AGN,效率高但會有誤差

因為觀測計劃都只能執行有限年,且經費有限,一般採取的方法都是photo-z

舉個大概數量級的例子,很不準…一般spectro-z的觀測計劃能看的星系在10^4量級,photo-z能看的在10^6~7量級。而因為我們目前觀測水平有限,觀測的也不是很精確,所以很多分析用的都是統計數學,所以可用的數據越多越好,所以photo-z很盛行,而spectro-z則多被用來校準photo-z


「紅移」里的「紅」是從可見光波段的角度說的,直觀表現是可見光波段里的譜線整體地向紅端移動。實際上紅移可以發生在任何波段,指電磁波譜向低頻移動,紫外線能紅移成為藍光變為可見光,紅光也同樣能紅移成為紅外線移出可見光波段。
通過比較天體的光譜和實驗室里的標準光譜,可以測量出譜線移動的程度。
當然,雖然紅移的直觀表象是譜線在移動,但是本質上是整個光譜都在移動。


推薦閱讀:

宇宙是否存在?
假如將宇宙中的能量換算為等效的質量,這個質量與宇宙現有質量的比值是多少?
關於宇宙的平直性問題?
地球上為什麼連幾千、幾萬光年外的星球都能看到?沒被擋住?
宇宙大爆炸速度超光速之後的猜想和疑問?

TAG:自然科學 | 物理學 | 宇宙學 | 天體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