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 S 波在液體處消失的問題?

看到資料上說 S 波不能在液體中傳播是因為液體不能夠阻抗剪切,這是什麼意思?還有,看地震波圖像上比如 S 波在核幔界面消失,為何後來又會出現?按理說阻斷了不就消失了嗎


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需要清楚得了解一些基礎的定義。這個答案會盡量面向那些沒有怎麼接觸過地震波概念的人。

1. 什麼是波?
根據Wave的解釋:

In physics, a wave is disturbance or oscillation that travels through matter/space, accompanied by a transfer of energy.

即,波是穿過介質/空間的某種disturbance或oscillation。那麼disturbance或者oscillation又是什麼意思呢?

Oscillation is the repetitive variation, typically in time, of some measure about a central value (often a point of equilibrium) or between two or more different states.

所以,不嚴格的說,介質相對於某個平衡位置來回振蕩即為波。

2. 什麼是P波和S波?
在地震學發展的早期,對於地震以及地震波的認識都還很不成熟。地震學家們從稀少的地震波記錄中觀測到了兩個很強的波,一個到的早一個到的晚,於是將前者稱為P波(primary,傳播速度快,到的早),後者稱為S波(secondary,傳播速度慢,到的晚)。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終於有那麼一點理解了地震波。所謂的P波其實是壓縮波,而S波其實是剪切波。所以P和S的含義就有些改變了,P波表示壓縮波(pressure wave或compressional wave),S波表示剪切波(shear wave)。無論是壓縮波還是剪切波,其實都不是什麼新的概念,壓縮波對應於物理學中的縱波(longitudinal wave),剪切波對應於物理學中的橫波(transverse wave),地震學只是給它們重新起了一個比較特別的名字而已。

3. P波(縱波)
縱波的特點是質點運動方向與波傳播方向平行。生活中縱波最常見的例子是彈簧。

圖片來源:2.4 縱波 - 興倫信息有限公司
當彈簧被拉伸或壓縮時,質點離開了其平衡位置後,根據胡克定律很容易知道會存在一個力將質點拉回到平衡位置,然後就開始了質點的振蕩之旅。

4. S波(橫波)
橫波的特點是質點的運動方向與波傳播方向垂直。最常「見」的橫波是電磁波,但是因為電磁波本身又看不見,所以就沒有什麼比較實際的例子了。

對於S波而言,為什麼質點在偏離平衡位置後還可以回來?

這是一張示意圖,原本是一個好好的矩形,在外力在作用下發生了形變,變成了上圖所示的樣子。圖中箭頭代表質點沿著x1方向的位移量,可以看到,在x2方向上,不同位置其質點的位移量是不同的。於是就引入了應變:
e_{12} = frac{partial{u_1}}{partial{x_2}}
應變的存在進一步產生了應力:
sigma_{12} = 2mu e_{12}
這樣一個應力的存在,即是質點能夠回到其平衡位置的一個重要原因。

5. 為什麼S波無法在液體中傳播?
由應變產生應力的過程中有一個常數,mu表示剪切模量,其反應了介質抵抗形變的能力。對於液體來說,剪切模量的值為0,所以在液體中出現剪切應變時,不存在一個相應的剪切應力,使得質點回到其平衡位置。這也就是S波無法在液體中傳播的原因。

6. S波為何會在內核重新出現?
簡單的說,這是因為在界面處P波和S波可以相互轉化。

理論上,在任何一個界面處,波都會發生反射和折射,這兩個過程都遵循Snell定律:
frac{sin 	heta_1}{v_1} =  frac{sin 	heta_2}{v_2}
因而當一個P波入射到某個界面時,會產生反射P波、反射S波、折射P波、折射S波,如下圖:

所以,從震源出來的的S波,在經過核幔邊界時必須以P波的形式繼續傳播,當傳播到內核邊界時,則可以繼續以P波或/和S波的形式傳播。幾個有意思的問題:

  1. 從物理圖像上,怎麼理解P波和S波的互相轉化?
  2. 以S波形式穿過內核的震相(PKJKP等),理論上是存在的,但是實際觀測中卻鮮有發現,why?

作為一名地物大一的學生,專業課還沒開。但通過導論的講解,P波可以在液體中傳播,但P波通過5150面(即地核的液體外核和固體內核的分界面)時會發生自有反射。重新產生S波,和P波。你可以看看地震波的反射圖,很亂的,並不是想像的只有兩種波,另外還有面波。下圖是課本上的插圖,希望對你的理解有所幫助。最後希望知乎上的大牛指點 。


S波消失了,但P波還在啊,P波可以在固液介質傳播,當其遇到波阻抗分界面時,根據snell定律和能量守恆就會產生轉換波,即分解為P波和S波。


推薦閱讀:

高精度的地層研究,如何採樣?
大陸漂移學說中的「盤古大陸」和「泛大洋」是否太理想化了?
這是個什麼地質構造,會不會是個老的火山口?
在板塊邊緣的俯衝帶,貝尼奧夫帶擠壓插入地幔可達近千公里幾千萬年,邊緣處刮下的沉積物到哪裡去了?
請問板塊學說是錯誤的學說嗎?

TAG:物理學 | 地質學 | 地球物理學 | 地震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