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技術方面,美國究竟比中國先進多久?

1996年,美國就已經拍出了 Independence Day 這樣的科幻片,而當時連win98都還沒有出現。我的問題是,在90年代甚至是之前的年代裡面,美國人拍電影的技術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水平?能舉例說明一下美國人的電影技術比中國電影領先多少?


回答問題之前,要先審題。

問題中所提到的電影技術,可分為兩個維度,一就是指技術本身,即字面意。二是指技術的載體,即技術的使用狀況。

在技術自身層面,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差距並不大。

大約在五年前,這個數值都不會這麼樂觀,但經過五年資本的強勢應用,中國在電影技術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這一成就,其實是在魯迅先生的暗示下,取得的。

最大的變化就是,在劇組裡,大量出現了外國的工作人員。在片尾字幕上,浩浩蕩蕩的人名,無比壯觀。在宣傳稿件里,《阿凡達》特效團隊的出現頻次最高。高到讓人以為,《阿凡達》劇組都已經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打工的錯覺。

一些第一時間發明的機器和技術,很快就應用於中國電影拍攝。如《地心引力》里那台替代了嘔吐機,完成失重任務拍攝的大傢伙。如詹姆斯·卡梅隆發明的虛擬攝影機等等。

這種情況,其實也符合目前互聯網技術所製造的「地球是平的」理論。

人類的科研成果,被第一時間應用於生產生活,實現了世界大同。

唯一考驗的是,真有錢還是裝有錢。

至於第二點,這些最新機器和技術的應用情況,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差距,起碼隔著50年。

本質上,是兩種思維的結果。

美國人為了拍攝《指環王》聖盔谷之戰,發明了一套軟體,以保證每個攻擊的半獸人,動作、表情都不同。

詹姆斯·卡梅隆為了拍攝《阿凡達》,發明了虛擬攝影機。

阿方索·卡隆為了拍攝出《地心引力》的太空感,發明了由180萬個LED燈管組合而成的「太空燈箱」,可完美模擬太空的光線效果。

皮克斯也是為了拍攝動畫片所需,書寫了程序,發明了各種使用軟體。

中國的通常情況是,買到軟體,租用機器。

美國是從目的出發,發明產品。我們的情況是,拿到東西,再考慮怎麼製造一個效果。

而看似只是先後順序的差別,其實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如果一個創作者這樣對待應用工具,那麼也會用這種思維對待創作。所以,美國人一直在創造,我們一直在製造。

所以,他們的應用契合度非常高,我們的總有點掛羊頭賣狗肉裝大尾巴狼的恍惚。

運用的是差不多的東西。【本文源自公眾號阿郎看電影】


開寫。問題本身我實在懶得回答了,簡單輕描淡寫一下吧。美國電影比中國電影領先多久這個問題,提問者本身舉了一個並不能體現差距的例子,也有人把星球大戰、2001太空漫遊還有特效領域實際的技術實力差距拿出來說的,還有說亂世佳人的,說肖申克的。其實你們說的都不是同一個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好幾個問題。

既然問題問的是「先進多久」,這也就是一個時間概念,而時間概念從學術上說,就是一個史學問題,注意是史學問題,不是技術問題。電影史只有一百多年,但要注意的是,電影是伴隨工業化時代特別是電氣化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誕生的,而這一百多年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是遠比過去數百萬年都要快的。更快速的文明演化過程,對人類社會的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對集體和個體的分離,都有巨大的重塑作用。電影作為一個基於現代科技(而非美術、文學等對技術的需求沒有那麼高的)的藝術形態,和人類文明本身的關聯度也是非常高的。是的,不只是技術層面的依賴,工業化時代帶來的人類意識形態層面的改變,如對宗教對科學對人性的認知,對社會政治和經濟形態的重塑,都深刻決定了電影這一承載著意識形態記錄的(被動和主動)責任的藝術形式和社會、和意識形態本身之間的關係。說這麼多,我想說的是,研究電影史,是不能就電影論電影的,脫離了文明本身的差距,就是在耍流氓。

先說句題外話。大學期間我是個絕對不上課的學生,因我清楚地了解,鄙校大部分課程基本無用,而剩下的有用的課程或是已經過時(如製作類課程和產業導論之類的),或是效率太低(如視聽語言、影視專業英語),唯一一門我確定我基本全勤的課程,是袁慶豐教授的中國電影史。這門課的內容,基本都是學生自己來講的,按照學號順序和年份順序對應,挨個自己做PPT去。我大概講過兩個年份,具體是哪年記不清了。我是唯一一個在其中加了一半文明史內容的人。同時對比歐美強國和中國的政治、經濟狀況,國際上和中國國內發生了哪些大事,最後再說電影史的部分。有這樣一個思索過程,你就會明白,正因為有這些外部環境的因素,才造就了中國電影當時的發展速度。

那麼中國電影到底比美國電影落後多少,又是怎麼落後的呢。很遺憾地告訴你,民國年間,中國電影並不比美國電影落後太多。當時的上海是真正的國際大都市,租界里的一切,飲食、娛樂、消費、生活形態,都和歐美沒什麼區別,戲院中同步上映著好萊塢明星時代的最新電影,而當時上海的電影人們,就是在這樣和好萊塢競爭的環境下開始的創作。如果你問當時和現在有什麼不同?就是當時是一個精英的時代,電影作為一個西方最先進的文化產品,電影從業者和其它很多領域的開創者一樣,都是中國最優秀的人才。當時中國電影,比如《一江春水向東流》,用的都是正宗的好萊塢敘事手法,而中國電影當時在中國(當然僅限於能看電影的大城市)的受歡迎程度和好萊塢電影基本持平。當年中國電影業里有好導演,有大作曲家有大作家,更有大明星,作品既有思想性也有娛樂性,本來是非常美好的前景,可這一切都被內戰徹底終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代,一切都變了。好萊塢作為美帝國主義的一部分,和可口可樂一起被攆出了中國,從此成了CCP高層和大院子弟的禁臠。當然,滿洲、北平和上海的電影工作者中有很多心向「新中國」的人都留了下來,在經過「深刻的思想改造」後,他們開啟了為人民、為黨服務的新篇章。所謂新篇章,就是《英雄兒女》、《地道戰》、《紅色娘子軍》或者《小兵張嘎》這樣的主旋律作品(其實那時候沒這說法,因為當時只有這一類作品,資產階級小情小調都被堅決肅清了)。這一代電影人,他們的能力(技術)是過硬的,同時他們的職業技能也早已成型,所以雖然他們拍的是革命歷史題材,但電影的技術和敘事還是好萊塢式的,這也是當年那些電影排除掉背後隱藏的可怕的革命恐怖主義價值觀後,本身都很好看的原因,同時也是這些電影工作者會在反右和文革期間被打倒的原因。可以說,最開始的那些電影(也就是樣板戲誕生之前的)的題材和蘇聯電影有相似之處,同時具體到人物塑造、敘事等環節,和蘇聯、東歐電影一樣,比好萊塢三四十年代落後不多,都是走經典敘事和類型化的路子,和歐洲電影完全不一樣(蘇聯電影本身和好萊塢電影之間的差距也沒有很多人想像中那麼大,特別是兩國的電影藝術都深受猶太人和左翼思想影響)。

如果說變天改變了中國電影的題材,那文革就徹底改變了中國電影的形態,同時也切斷了中國電影人才的培養和供應,很多從民國走過來富有經驗的老導演、老作家、老的技術工作者和演員,以及他們帶出來的新一代的年輕人紛紛被打倒甚至冤死,這對中國電影是徹底的破壞,具體到電影創作領域,意味著中國電影的工業化傳承被一鍋端了。也就是說,文革對中國電影的打擊,比中國傳統文藝,如京劇、相聲等,以及更個體化的藝術,如美術等,要嚴重得多。也許其中會有謝晉這樣被打倒後又重新啟用的幸運兒,但一座大廈被摧毀後,一根柱子是撐不起一個屋檐的。

說到這我們先暫停一下, 看看美國這幾十年都發生了什麼。我估計大家多少也有所耳聞吧,戰後的世界第一強國美國,從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到底有多大的發展。他們初步解決了民權問題,他們在科技上突飛猛進,他們誕生了垮掉的一代,他們搞出了搖滾樂和安迪沃霍爾,他們徹底取代了歐洲在意識形態(包括思想、科學研究和藝術創作領域)的地位。差距實際上就是在這三十幾年拉開的。我們在這三十年都在搞什麼?運動,運動,造反,造反,打倒,打倒。

後來,文革結束了,78級和第五代橫空出世。整個八十年代中國人瘋狂的進步,試圖彌補自己和世界落後的三十年。因為我們當時強烈到近乎狂熱的求知慾和表達欲,在幾代人的壓抑後噴薄而出。於是我們有了一個貌似輝煌的八十年代。按照當時中國的意識形態領域(包括藝術也包括思想文化)的進步速度,在電影領域雖然未必能馬上追上70年代末剛剛誕生的盧卡斯、史匹堡、斯科塞斯這一代,但重新建立起五六十年代好萊塢白銀時代的盛況並不是痴人說夢。可我們又遭遇了一件事。八十年代完了,一切向錢看的九十年代來了。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了解吧,中國電影和美國電影是如何從追得差不太遠一下子又被甩開的,已經不用解釋了吧。所以,根子上,根本就是制度的原罪問題。對,不止是一個審查的問題,而是整個體制的問題。這個體制首先摧毀了整個電影工業,又在發現這個工業有利可圖後讓它變成了一隻只會生蛋不會說話的啞巴雞。這時候突然有人問為啥這隻雞下的蛋不如隔壁那誰家的雞下的蛋漂亮,是不是因為這雞不會叫!?我艹,是誰讓它不會叫的,是它自己嗎?

——————————————————————————————————————

依我看,今年的情況,比90年代好,也比去年好。那些罵觀眾的,完全否定整個行業的專業度的,同時還匿名的貨色,你們連基本情況都沒搞清楚(注意,只是搞清楚,不是你行你上),就開始討論專業問題甚至技術問題,你們配嗎?(先寫到這裡,罵人的部分等會兒接著寫)

幾個小時之後,氣消了一些。加上@羅登@yolfilm都來表態,把我很多想說的話都說過了,後面想要補的話就少了很多。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中國電影的現狀,以及重建這個不會說話的啞巴雞工業後,這隻雞比大洋對岸的差在哪裡,有沒有解決辦法。

這部分內容,我之前曾經寫過,如果沒有電影審查制度,中國可能會產生更多更經典的電影嗎? 都在這篇回答里,如果您不想點過去看前面的分析部分,我就直接把我的結論部分再發一遍。

具體到中國,我們來分析這五個因素各自的現狀。

首先說基因。中國的主要民族漢族,藝術天賦在世界上基本位於中等偏後,但中國同時也具備了4000年左右的文明史,具備了非常悠久的藝術表達傳統和肥沃的漢文化(儒教文化)土壤,文人藝術和平民藝術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以彌補先天創造力的不足。現代社會的文化交流讓漢族人藝術天賦上的落後在電影這一藝術門類上已經很少拖後腿了。尤其是玩青年文化的年輕人們,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強,漢族在才華上的劣勢越來越不明顯,智力等方面的優勢反而還在提供加分,可能看得到的還是那幾個騙錢的港慫導演和張國師陳國師,其實很多人都還在積累經驗的階段。

然後說內容。(虛構)敘事和繪畫在傳統的漢文化中相對割裂,敘事基本為平民文化,而繪畫是士大夫的藝術。但兩方面都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和牢固的根基。中國的4000年文明史,近百年的風雲變幻和近幾十年的大變革,豐富多樣的文化,乃至當下充滿了戲劇衝突超越了創作者想像力的怪力亂神的社會,都為電影創作提供了全世界第一號的題材富礦。但值得警惕的是很多創作者心理很陰暗沒有信仰不相信真善美,因此立意上就很陰暗,這和第五代剛出來的時候的積極的批判是不同的。

第三專業度。這是當前中國電影行業的一個大問題,從業者中真正具備美學素養和符合需要的專業技能的專業人才嚴重不足。製作環節的很多技術部門充斥經驗主義者,已經嚴重落伍。演員只求成名,表演技能鬧太套。製片人多為騙錢,投資方經常越俎代庖,宣發營銷團隊盲目獵奇灑狗血。

第四審查。稍後細說。

第五受眾。這個環節很多人都盲目唱衰,認為現在的受眾層次較低就喜歡爛東西導致投資方只想投爛片。這當然是一方面。可最近半年多來,市場的成熟度是有很大提升的,很多所謂大片都被觀眾用腳投票直接弄死了,這代表的是主流受眾群體的審美需求的急劇提升。

於是我們簡單羅列一下+和-吧。有才華有理想的年輕人、題材富礦、大市場、觀眾的審美需求一直在進步,還有就是國外的好東西大家都看得見,這些都是正面的因素。而藝術天分的先天不足、很多技術環節的專業度不夠、創作者思想上絕望偏消極、投資者只想賺錢,這些是負面因素。

這幾個負面因素,相比現有審查制度的桎梏,可以說完全不值一提。藝術天分先天不足後天可以努力(斯皮爾伯格你說他天賦在猶太人里算高么?),技術環節不夠專業可以一點一點鍛煉,思想消極絕望的創作者自己會放棄,而只想賺錢的投資人,發現不賺錢之後也就滾了。這些都是有解決辦法的問題,而審查,現在就是政府一張大嘴張開,像他們做所有其他的事情一樣,要把自己的權威超過其它所有因素。這不僅是違背藝術創作規律的問題,更是反人類的行為。現在的審查制度的事無巨細,已經到了從片名、文本到情節到人物身份到道具場景甚至到宣發環節的slogan等無孔不入的程度了,不要以為只是一個劇本創作空間的問題。也不要以為現政權的審查是《喜劇的憂傷》裡面的審查官會被藝術打動,列寧主義意識形態管控下的官僚都是機器人,他們只在乎絕對的掌控。而且你作為一個正常的創作者根本不知道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是他們的雷區。比如片名不能渲染血腥,某些髒話不能用,某些角色因為身份敏感不能做某些事,當他們認定一個警察是不能在銀幕上偷情只因為人民警察必須是好人的時候,你就知道這和血腥暴力的尺度根本沒關係了,他們要的,是自欺欺人地以為自己可以1984全國人民。

我看有些朋友說,審查斃掉了很多爛片因此不糟糕,這是非常傻的想法。這是在制度化地限定民眾的審美標準,和道德審判差不多,實際上,民眾的錢包才是審判爛片的判決書。

還有些朋友說伊朗如何如何。是的,伊朗的審查制度在意識形態上的約束更勝貴國,但他們實際上在審查當中的雷區比我們少得多,等於是在照著可蘭經拍片,可蘭經里說是罪惡的事情,就不要提倡就夠了。而我們這定義一種行為、一種人物、一句話、一個動作是否違規的標準是完全沒標準的,或者說有標準,但各方面的標準並不是統一在一起的,其中既包括不可污名化公職人員,攻擊揭露腐敗,血腥暴力色情,也包括一系列道德審判的規則和所謂中國人缺點的展示,甚至還有中國沒有黑社會、警察必須獲勝等一系列在創作領域才有存在價值而在審查時就是破壞性強姦的規則。請問你知道《一次別離》這樣的故事裡那些家庭矛盾如果發生在中國了,在中國的審查制度面前會怎樣么?任何現代的內容,審查制度的一條金科玉律就是粉飾太平,他們眼中可以被允許在銀幕上展現的社會現實的上限就是婆媳矛盾了。掩耳盜鈴的制度不配給它找理由。

我們可以培養出最優秀的導演、編劇、演員、攝影、剪輯、燈光、美術、視覺音響特效團隊和配樂製作人,暴發戶想撈一筆的投資人和製片人也在逐漸被淘汰,積極向上的故事也會越來越多,但所有這一切在面對禮教+列寧主義的近乎羅馬教廷宗教裁判所的審查制度時,都如同螻蟻。撼動了這座大山之後,其它方面的問題都是技術性問題,而技術問題都是能找到解決方案的。而不撼動這座大山,就是制度性的壞,任何一個有想法的個人面對這樣龐大的惡其實都太渺小了。除非你不怕犧牲不計任何代價。

這就是中國電影行業的現狀。真正惹起我的憤怒另外兩個匿名回答,他們將矛頭指向了從業者無恥和觀眾水平低上。關於從業者的部分,前文我已經說了,我們的人才培養和電影敘事傳統的傳承曾經兩次被切斷,實際上現在的整個行業也就是在張藝謀拍《英雄》後才建立的,要知道我的故鄉作為一個有幾百萬人口的東北工業城市,在《無極》之前幾年已經沒有傳統的電影公司旗下的商業影院存活了,看《功夫》需要去工人文化宮這種地方。

這個市場,真正成為一個貌似比較市場化的電影消費市場不過才三五年的時間而已,只不過這個行業膨脹的速度就像中國的互聯網行業一樣,實在太快了,快到讓很多看熱鬧的人和想進來的人(好萊塢咯)已經直接拿他當作一個真正的市場和工業看待,快到在其中摸爬滾打的(特別是從之前十幾年的荒蕪中熬過來的)很多從業者甚至疾呼中國觀眾被好萊塢和盜版慣壞了(這當然是一種犬儒思維)。是的,從業者中有些舊時代製片廠留下的人,他們並不適應這個他們看起來很熟悉其實完全不了解的新行業。

作為一個門檻較低(可不是么!)專業性遠不如很多主流職業的行業,很多目前本行業的中堅力量(特別是宣發領域)都是從其它行業(廣告、媒體)和其它專業背景跨行進入的,這些人並不具備專業背景和專業知識,只憑藉興趣和一腔熱忱,甚至在新興領域的成功機會的誘惑,依靠起步早、資源優勢和對電影的一知半解佔據了一些位置。這樣的一些偽創意人,和一些學藝不精的創作者、技術人員,他們組合在一起,和那些試圖撈一筆就走的投資人,確實會製造很多爛片。但這都是行業重塑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過程,隨著工業標準的確立,市場的成熟和明晰,這樣的投機取巧沒有真本事的不聰明的團隊製造出來的產品必然會被市場淘汰,你只看到《富春山居圖》和《小時代》大行其道,你怎麼沒看到《王的盛宴》、《忠烈楊家將》、《血滴子》這些大投資,還有不計其數的小投資爛片如何被觀眾用腳投票折戟沉沙的呢?

就是這個才誕生了幾年,甚至比中文互聯網還年輕,從業者其實毫無經驗,消費者同樣也從零開始的電影市場,已經迅速進化到了一個我曾經都不敢想像的程度了。主流觀眾從只願看好萊塢大片到賀歲檔看國產大片,再到暑期等其它假日檔期,甚至發展到現在每周都去電影院消費,這是好萊塢經歷了幾十年才完成的進化。是的,這個市場的平均水平還沒有進化到美國同等的水準,但我認為其主流觀眾,也就是中堅力量,對主流產品的消費判斷力,除非遭遇檔期、品牌和其它外力因素,是遠超過很多人認為的水準的。這就像中國網民平均水準不如米國,但那主要是低端用戶尾大不掉造成的,實際的主流用戶水準已經相當高了。之前我舉了一個我自己都覺得很畸形的例子,就是少年Pi的票房只有在中國才會高於復仇者,這其中確實不能完全避免李安是華人之光和盲目放大的3D特效的因素,可就算如此,雖然復仇者不夠高這是不成熟市場的體現,但少年Pi如此之高(並且碰巧高於了復仇者,而且還是個冷門檔期,同檔很多國產片)也充分證明,主流觀眾就算是附庸風雅,也不會去支持《王的盛宴》。

另外,中國的主流觀眾有另外一個優勢,就是盜版。就像那些經歷過傳統電影體制的從業者所說,中國觀眾被盜版「慣壞了」。這同時也就意味著,中國觀眾就算未必真的懂怎麼拍才會好,但至少見過好的,正宗的「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那些中二患者會說觀眾只看《小時代》,可看少年Pi的也有那麼多你怎麼不說?任何時代,爛片都會存在,好萊塢和《小時代》同等製作水準的爛片也有,而且賣座的也大有人在,看到他們大賣就痛心疾首觀眾審美低下云云,你怎麼不去鄙視北美觀眾?


中國電影和美國電影之間的差距是『代差』的距離。沒法用年來算。整體水準而言,我覺得中國電影目前和好萊塢上世紀30年代差不多(沒錯,就是有聲片剛出現沒多久那會兒)。

上面很多人都認為『講故事的能力』不算是一種電影技術能力,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嚴重誤區。電影中講故事的能力,絕對是一種技術能力,因為它像所有的技術一樣,需要靠不斷地對市場和受眾進行嘗試和總結後,再結合理論進行演變,最後依靠少數天才完成突破。

這是電影技術中非常少數的幾種無法只靠花錢就能解決的技術問題。因為它需要長時間、不斷地和市場、觀眾進行互動才能產生出適合本土市場的產品模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類型化敘事』。時間、市場、觀眾、積累、傳承、天才,缺一不可。

所以,我們沒法判斷中美在電影方面的差距有多少年,這甚至都不是一個可以量化的比較。籠統地說,我們大概差三四代左右,差不多是零式戰鬥機和F22的差距吧。


技術上差異並不大,比如徐克在拍攝《龍門飛甲》的時候,體系和技術已經是極為先進了,當然國內不少導演去探班學習,畢竟徐克在國內算第一梯隊。
設備上也差不多了,無論是鏡頭組、攝像機還是燈光,實際上差距並不大
但是……

內容上…


硬技術這個不好說,一方面這個評價體系比較複雜,二方面我也沒有深入研究過,亂說也不好,總之直觀認知上領先很多就是了,領先多少就讓更懂的人來說吧。

至於軟技術,剪輯的技術,編劇的「技術」,導演的技術,這裡面牽涉到純技術的部分可能沒那麼多,更多的是在審美基礎上的技術應用,到底應該分到「藝術」還是「技術」的範圍呢?我個人覺得對於創作者來說,那些還真的都是技術,那麼差距有多大呢?

恐怕比純科技方面的技術差距還要大,美國電影在大半個世紀前就做過的很多創作上的探索,思想的爭鳴,和其他藝術形式的交叉,整條路國內(特指大陸電影)沒有經歷過,我們還在不少從業人員紙上談兵都還沒談得明白的程度,就不說創作出同等水平的作品了。。。。。

而更可怕的是,很多人認為差距沒那麼大。。。。尤其某些票房爆款出來以後,我們電影觀眾的民族自豪感又被刷新增強了幾十次……

有些人還不服氣,其實很簡單,看看有點水平的影視專業教育(好學校和好老師),總共拿多少大陸電影舉例就知道了,更別說有些教學內容哪怕作品有問題只能拿國產片舉例,比如表演,比如歷史題材(總不可能老是找美劇吧,美國人劇本寫再好也不會寫清宮戲和國共合作)以及某些和國情和地域文化結合緊密的片子,還得考慮學生對國外歷史社會文化的了解程度……


-
電影,是國力的展現。

劇本,需要的是文化的積累,是文化的深層挖掘,是新潮事物的創造能力。
演職員,需要的是人才的發掘,是養成的制度,是師承倫理,是行業的規則。
技術,就是工業,不用懷疑,而且是非常複雜,帶有技藝,工匠等長期積累的工業能力。
生產,離不開錢,各種融資渠道的建設,預算、審計、會計,種種高層次的經濟能力。
放映,是宣傳 + 通路建設,以及各種衍生產品的開發,不同平台的建設,發布,回收。

中國的每個環節,都稀落鬆動,沒有一根鏍絲是鎖緊的。

我常用新加坡來舉例。

這個國家,不管多有錢,外表多光鮮亮麗,它絕對是一個弱小無力的主權。
因為它沒有文化產品,沒有像樣的媒體生產能力。

不要問中國的電影和美國的差距吧,我覺得,該問中國的影視產業,和其它國家的對比。

比如泰國、伊朗、印度,墨西哥,加拿大,甚至比利時,瑞典,澳大利亞,甚至是西班牙。
表面上,這些都是二、三流國家,沒資格和我泱泱中國排資論輩的,是吧?

但,媒體生產,證明了他們的體質是強健的。

尤其印度,包袱也許沉重,但,能夠自力更生,走出一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寶萊塢來。
這樣的國家,嘲笑它時,不覺得自己會心虛嗎?

----------------------------------------------------

本來不想回答這種沒意義的問題,可看到答案串中,竟然有人為中國的審查制度讚美。
我的天老爺。還有幾百票的贊同,那個答案,真是糟到叫人咋舌。
有這種自暴自棄,活在十九世紀的國民,爾等讚美的國產影片,究竟是哪些叫人倒胃的玩意兒?

還有這樣的責備,我實在忍不住,一定要貼出來(答題後一年多的補註)。

-


都說的不錯,但沒提到重點,最根本的是載體差距。

說幾個事,圖形圖像處理的基礎開發在美國屬於普遍科研的範疇,很多商業集團和大學都有科研項目,且產業鏈完整,影視和軟體商形成了良好的共贏效應。國內雖說也存在圖形圖像處理軟體開發的組織,但中國電影從業者的拿來主義很嚴重,直接使用國外已有程式,不會根據故事背景去支持國內開發者進行軟體二次開發來適應劇本氛圍,所以國內仙幻片如《大鬧天宮》《鍾馗伏魔》等一水的西方味,這種情況下我們自己的特效工業得不到的反哺,所以影視特效一直表現的差強人意。

工業光魔不只做特效,還做圖像處理軟體的開發。維塔之所以能創造媲美現實的猿猴,因為他們一刻不停的革新底層數據和基礎代碼,不停的創造著更新更好的圖像處理系統。

詹姆斯卡梅隆可以為《阿凡達》發明新的攝影系統,發明新的拍攝方法,發明新的虛擬場景顯示方式。喬治盧卡斯可以為《星球大戰》組建工業光魔,革新電影製作模式。

cg特效出現之前的1979年,那年的老電影《異形》,它其中的概念設計,模型製作,場景布局,這一系列的工業化流程,直到今天中國電影都做不到。

奧斯卡全名叫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獎。

這幾個事例可以反襯出中國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沒人認識到電影的載體是科學技術和工業能力,藝術只是載體的衍生品而已。

如果類比,中國電影人是作家,拿著筆在紙上追求著自己的情懷。美國電影人是具備文學素養的科學家,為了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情懷,不斷創造著更好的筆和更好的紙。

為什麼說科幻片是電影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因為它複雜,拍攝這類電影需要涵蓋電影工業中所有工種和流程,甚至有時候需要創造新的工種和流程。因為它超前,以至於為了拍攝阿凡達,詹姆斯卡梅隆不得不推進電影科技的進步。因為它觀影要求高,高到一部阿凡達將大眾的觀影模式由平面視覺提高到了立體視覺,但中國電影人不搞這一套。

排名第一的答案說到,民國時期中國電影幾乎可以和美國媲美,之所以今天不行了,基本上是政治制度和廣電審查的錯。恕我不能同意這種觀點,政治制度不談論,因為這個命題太大。從發展角度來講制度不過是界面而已,真正的內核是生產力和分配關係。從個人角度來講制度沒有封住你的心,如果你有心,可以輕易找到任何學科的專業書籍,開闊自己的眼界豐富自己的能力。制度也沒有蒙住你的眼,如果你有眼界,完全可以洞察這個宇宙中的種種細節,用來完善並創造出好故事。

審查制度處處設限,這確實是個大弊端,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一些題材的發揮,非常不好,我個人很反感。但是,我們人類只是地球上一千多萬個物種之一,地球只是太陽的一顆普通行星,銀河系中有數億顆太陽,宇宙中有數不清的銀河系,這麼廣闊的生存空間,存在了無數可能,存在了無數細節供我們去揣摩去想像去創作,只要你有心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有眼界,儘管很麻煩但它絕對禁不住你。

審查制度當然確實有錯,當然確實討厭,但它不是末路只是障礙,他沒堵住你前行的路,只是給你增加了難度,所以把黑鍋都丟在它身上其實並不客觀。

實際上,中國電影從未強大到可以和美國相提並論,甚至兩者的差距從沒接近過。民國時期,軍閥混戰,風雨飄搖,除了零星的大城市有少許影院之外,全國一半的群眾連飯都吃不飽,如何建立群眾基礎?如何培養市場潛力?不談技術,單單說作為一項文化產業,當時的中國電影連發展壯大的環境都不存在,又如何能與19世紀80年代就執世界工業牛耳,影院遍布全國各地的,剛剛從日不落帝國手中搶過軟實力霸主地位的美國相提並論。更何況,人家的國土上出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電影產業革命,而民國時期的中國電影只是使用人家創造的工具蹣跚學步的孩子罷了。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是古老行為的再現,電影也不過就是現代版本的皮影戲罷了,而現代藝術和古代藝術的區別,其根本就在於載體的不同。電影從誕生到今天,經歷了黑白無聲、黑白有聲、平面視覺以及立體視覺的四次大的電影載體革命,除此之外更有很多小的載體升級,比如特效的發展、更高解析度的應用,立體聲的嵌入、滑軌的發明、高幀的應用等等,這些所有的大的小的產業升級幾乎都發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堅,我們有什麼信心去媲美人家?難道寫寫畫畫就能領先了嗎?難道僅僅畫了幅稍微過得去的畫就開始平視那位從搜集原料,創造機器,製造紙張,出售給你並且繪畫水平還比你高的科學家了嗎?

當然不是,真正的領先是建立規則,是輸出技術,是引領革命、是放眼全球用的都是我創造的器材、我發明的模式、我標定的屏幕尺寸、我要求的色彩亮度、我指定的畫面解析度、我提高的畫面幀數。

你會用收音機去聽圖蘭朵?還是用iPad去看小蘋果?你肯定扔掉收音機,刪掉小蘋果,用iPad去看圖蘭朵。假如只能二選一,正常人都會扔掉收音機上的圖蘭朵選擇iPad上的小蘋果。這就是現實,這就是差距,這就是我們最欠缺的。

你可以追求藝術,電影人也應該追求藝術,但前提是必須有人為追求藝術者鑄造載體,必須有推動載體發展的人存在。在好萊塢這種人比比皆是,例如詹姆斯卡梅隆,喬治盧卡斯,彼得傑克遜等等,但在國內,沒有一個電影人有這種意識。所以,中國電影最大的問題不是審查,不是制度,更不是所謂的歷史斷代,而是所有人都想玩象牙卻沒人意識到在這之前我們應該先養頭大象。

任何領域,有些許文藝范,那它是優雅的。全是文藝范,那它必然是落後的。


看這麼多前輩在回答,我個人也提一個自己的觀點,有關基礎教育的事。
咱們國內的電影基礎教育實在是糟糕,有多少所謂影視專業的高校在教視聽語言?我有個好朋友在美利堅一所排名不是很靠前的學校讀電影,我也有幸看了他們大一的作業。雖然有好多硬傷,但是能看得出來他們是通過試聽語言去完成一個簡單故事,也能看得出老師是在訓練他們電影思維。相比較而言,國內的基礎教育就很奇怪,當然我認識的朋友們在其中是兩個極端,最好的在電影學院,最差的在專科,電影學院就不說了,國內最好水平,也能看到它正在與國際接軌,比如固定增加了剪輯方向錄取的數量(我考的時候還沒有呢!)、改了電影學系、電影製作專業的授課方式變的很國際化(當年沒考上…);專科就扯淡了,三年還學了電視散文這麼奇葩的東西。我個人認為國內的學校太注重電影內容的深刻而忽視這種藝術是要拿機器製作的,經常看見這種短片裡面講什麼同性戀、人格分裂…但不會操作機器怎麼才能去表達好的內容?我剛隨便點了個優酷原創,國內某知名院校的學生作品,輸出的寬高比都沒搞定?你拍電影給觀眾看?!(但是看了一下評論,還有人看哭了…)

我希望國內能多一點電影學院(讓我這種自我感覺良好卻考不上的孩子能有個地方學嘛,哈哈),北京電影學院不能一家獨大嘛,或者有電影專業的院校能夠教一些基本的東西,這些東西也不佔多長時間吧,老外能學會,憑啥我們學不會?我覺得如果能把簡單故事拍好看了,那往上升還有什麼困難呢?
個人的見解,也是自己小小的期望。


知乎真是奇怪了!
法律問題,看Raymond Wang等幾個人回答,其他人閉嘴了,因為我們知道我們不懂。
軟體問題,看Rio等幾個人的回答,因為我們知道我們不懂。
可是,到了電影問題,無論是誰都可以用無比自信的口氣,洋洋洒洒回答好半天,真奇怪。
這排名第一的回答,一看最多就是個電影愛好者嘛,怎麼一點敬畏心都沒有呢?
電影,是一門學科,是一個產業,沒有足夠的經驗和閱歷,怎麼就這麼自信的噴呢?
你回答問題不要緊,行業內人士給你指正了,卻還是一副真理在握的架勢。
我真不知道這自信怎麼來的。
要不,就是電影還是下九流,任誰都能啐上幾口?

不要扯任何蛋,明擺著,美國電影是天,我們是渣渣。
審查就是制度的一環,這個制度從根本上保證了大眾的愚昧和低智,制度壞掉,期待制度下的神仙救駕,就好似民間期待包青天一樣。


每次有人說中國馬上能趕上美國的電影工業,我就勸他去看一遍1968年拍的2001太空漫遊。
@胡行知 我舉這個例子並不是說現在條件多難達到相同的畫面效果,畢竟是40多年前的作品,要是這還趕不上電影產業真就是一泡污了。我想表達的是電影作品題材選擇的大膽性,內涵的深度,這還是很難做到的。單說前面黑屏和猿猴,敢這麼玩深度而不怕被噴裝逼和能耐著性子看的觀眾,我覺得還不算太多。

同時我覺得制度論是個很不合適的解釋,制度放在那裡,也不會辯駁,許多人就把所有的問題推給制度了。
舉個例子,少年派沒什麼現有審查否定的東西,為什麼拍不出,除了技術以外,我們的導演是否會選擇一個這樣的故事,觀眾是不是會買一個本土導演拍印度故事的賬,這是個問題。
當然不能否認審查制度的巨大影響,有些作品就因為莫名其妙的緣故槍斃到現在,比如無人區。
現有的落後是全方位的,從技術到人員到題材到觀眾,尤其是我們的觀眾,不少還是在「電影院花錢就得看大場面」的水平,你讓他們看一些靜一點的,節奏慢一點的,十有八九票房差的血本無歸。這大概可以理解為我們的觀眾還沒有一些成熟的審美分類,樂觀地說,假以時日,這樣的良性的細分市場還是會形成的。


中國電影要發展首先娛樂好觀眾。

看到被贊得最多的回答居然在罵觀眾不懂電影,氣不打一處來。這些所謂電影人,有國產電影保護月,各種政策性傾斜,也扶不出一個劉阿斗,居然吹鼻子瞪眼,罵起衣食父母來。

如其罵各種大爛片賺得盤滿缽滿,不如好好檢討一下自己,為啥不好好娛樂觀眾?

首先,你看電影是藝術,需要一定水平才懂。觀眾看電影就是商品,花錢買娛樂的,當然能順便陶冶一下情趣,增長見識就更良心了。任何做電影,多麼牛屄的電影人都先端正一下這個思想。

其次,電影不完全等同於藝術創作。拍電影不是寫書畫畫:寫書你怎麼瞎逼逼都可以,但電影是一個重資產項目。這個不展開談了。首先拍電影的人要對得起花錢、花時間的主。這些年,中國電影市場突飛猛進,完全不是因為中國電影質量好了,而是與經濟同步崛起的中產階層的精神需求在飛速增長。其他文化形式的式微,導致文化市民精神消費形式非常單一,大部分油水都流進了電影市場。

中國電影這些年其實是倒退了。明顯特徵就是:明星抱團不再是票房號召力的保證,反而更有可能是故事贏弱的表現。城市化,都市生活精神消費需求急速成長,國產電影依然難以支撐這樣需求。在娛樂觀眾這一基本點做得遠遠不到位。

最後,想強調一點的一個成功的商業電影導演比100個電影大師對中國電影,更有促進作用。

作為一個過去五年(包括四年大學時光)在影院花了3000元以上的普通中國觀眾,痛心疾首地表示:大部分中國電影值不回一張半價的學生電影票。T T

第一次知乎正經回答獻給了電影,誠惶誠恐。抱歉完全跑題了……


獨立日都是米國電影工業超級成熟之後的產品,電影的工業革命爆發應該是從 大白鯊 和 異性(70年代末)真正開始的。從那之後,星球大戰這樣的電影就已經開始稱霸全球了。至於為什麼他們的電影在那個年代就能達到那樣的水平,簡單點說還是因為米國在那個時候的國力已經很強勁了。倉廩實而知禮節 吃得飽了自然有心思開始研究精神文明了。我們的6 70年代還屬於社會發展的最初期,吃飯那個時候都是問題,更何況是電影呢? 再往前推一點 1968年的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1902年 梅里埃的《月球旅行記》都體現齣電影工業的神奇奇妙之處。。梅里埃的神奇之處可不單單是讓一個炮彈飛到月球上給人看這麼簡單,更神奇的地方在此不表。。

上面某些同學說中國沒有電影只有視頻純粹是扯淡。。。中國的好電影一樣多的很,但你不能把好萊塢電影當做一個既定標準,只有這個套路的電影是好電影。。中國的好電影,他的「好」是國外學不出來的。 上美廠 以前的 水墨動畫 可以說是當時動畫電影界的標杆。。。


中國也有好電影,這種比較是沒有什麼太具體的內容的。我個人傾向於認為電影工業體系的完善程度和電影歷史的豐富程度共同說明了一個國家或地區電影水平的高低。
相較於美國,我想中國的兩者都不夠有能力競爭。電影史方面起步雖不算晚,但是發展的過程中遇到很多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衝擊,直到近幾個年代才逐漸發展起來。但是依然存在的問題是審查、控制方面。相較於好萊塢的海斯法典的廢除,中國電影離那一天或許還很遠,更不要說還有分級方面的問題等等。這是很多電影人不斷呼籲努力的方向。本來我們在史料的豐富性上就較差,如果還不能大開視界,勇於創新,那麼電影的文化積累必然很慢,難以成形。
其次還有電影製作體系的問題。好萊塢作為美國電影的代表,歷經一個世紀的發展,已經形成非常成熟完善的工業製作體系。這方面不是學習就能學得來的東西,好萊塢是在高低起伏中總結了非常多的美國式經驗,才能走到今天,照抄沒有用,借鑒或許是好方法。但是國片的製作體系比起來要混亂很多,畢竟還缺少時間和市場的歷練。當然這裡面還有科技和資金上的問題,必須承認在這方面我們也難與其比肩。
除了體系、技術、史料,我想國片更缺少的還有思想、內容和對電影的理解。這些也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所以回到樓主的問題,究竟先進多久?就近年來國片技術層面而言,或許並沒有多久。但是說起講故事、講好故事、講人、講豐富的人方面,許多國片甚至都不如默片時代的作品。


為什麼凡是有這種問題都有人跑出來要狂批一頓中國電影還包括觀眾。我國電影真的有那麼差嗎。
作為一個爛觀眾,我覺得自《英雄》以來,我國電影的商業化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十幾年以來,我國電影的票房擴大了十倍以上。與之同步的是各種類型的商業電影都有了發展。
行業根基差的要命?因為市場好,懂行的不懂行的投資者都過來送錢。難道這不是好事。正好有錢來拍片子。觀眾不懂行?觀眾是會為大明星和宣傳忽悠到影院去。但是我們仔細看,近幾年賣的好的國產片子口碑是好的多還是差的多。
誠然在目前來看,我國電影行業很多還很有野蠻生長的草創期的樣子。在國際上也沒有太多地位。(話說回來,除了美國電影,哪國電影能在全球都玩的轉)但是我國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我國正在迅速擴大的電影市場。有了這麼龐大的電影市場打底,各路資金,人才,資源,創意都會滾滾而來。
誠然我國的電影技術,敘事水平,以及電影產業成熟度都不夠。不過這個問題隨著我們電影產業的發展應該都可以解決。電影技術不夠,有這麼大的市場,他國技術人才不會過來嗎,我國的眾多才智青年不會投身嗎?編劇能力不夠,還不是要在市場中學習,現在市場廣大,不更給廣大編劇們學習提高的寶貴機會。電影產業成熟度不夠,發展中也會解決。


這個真的不是幾條街的距離。前面大家說的都很清楚了,比較美劇的製作水準,你就知道國產電影(沒品的國產片)的技術是有多大差距了,連人家電視劇都不如。但對於電影水準的評價,不應該局限於技術,更多的應該是思維。中國人因為教育、歷史、政治等一系列原因,始終無法打開,有時也不讓你打開。


說個真實的段子
李安在美國拍《綠巨人》的時候,他說要1隻南美的青蛙,10分鐘後,1隻南美的青蛙就會送到片場。除了好萊塢,世界上沒有地方可以辦得到。
阿凡達的劇本在20年前就準備好了,但是當時根本沒有這個技術,卡梅倫決定自己研發3D攝影機,並且拍了一部深海紀錄片做技術準備。為了創造一門外星語言,他僱傭了真正的語言學教授創作了納威語,一門系統的有自己語法的語言。
誰會為了拍攝一部電影,去研究底層的工業技術?真正搞一個硬體出來?這需要龐大的工業體系去支撐
誰可以為了拍一部電影,去研究一門語言?我很擔心中國學語言學的學生會找不到工作。
李連杰說,好萊塢可以用電腦複製中國的功夫
星球大戰和太空漫遊是60年代末期拍的
那時候中國沒有電影,沒有藝術,只有樣板戲。
北洋水師慘敗,不是因為技術上的差距,教科書都已經告訴我們了。
美國的電影技術比中國強,不是技術的原因,工業黨們,腦子清楚點不?


日本也有電影審查制度,但是日本廣電總局要剪掉黑澤明的片子的時候,黑澤明拿了一把武士刀衝擊辦公室,大叫道:誰敢剪老子的片子,老子和他拼了!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家。
艹蛋的審查制度。


一切把責任推到觀眾上說因為你們不懂你們想看大場面所以好的電影血本無歸的都是耍流氓!
從來沒有不會欣賞的觀眾,只有把觀眾當傻子的作品。
你們所謂沒內涵的大場面片不就是爆米花片嗎,不靠它靠什麼掙錢?有內涵沒大場面的電影就不能掙錢嗎?那少年派國王的演講這種片是外星人拍的嗎?沒下限沒內涵的喜劇片一樣能掙錢。亞當桑德勒那個grown ups都爛成什麼樣了,一樣那麼多人買賬,一樣錢沒少掙。還有安妮斯頓那個超級沒下限的We"re the Millers,成本50M,票房145M,內涵有么?沒有,但是真的是能讓你發自內心笑出來啊。
再說爆米花片也分會拍和不會拍的。會拍的會讓觀眾在電影院裡面爽一把,雖然可能一出來就忘了說的是什麼,但是起碼不會覺得花了冤枉錢。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樓主可以去看看高曉松說好萊塢的那幾期曉說,其實挺有道理的。
好吧其實我就是來吐槽的,請摺疊我。

-----------------------------------------------------------------------------
吐槽的同時舉個例子。
《讓子彈飛》是我覺得這幾年國產電影有誠意的佳作。叫好也叫座。觀眾喜歡也能掙錢。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好的電影觀眾是會買賬會支持的,所以我說把責任推到觀眾的頭上是耍流氓。好萊塢也有爛片,那個靠名字山寨做asylum環大西洋的公司居然也能掙錢,也沒有誰見著爛片掙錢就去拍爛片。
現在好電影少那就慢慢學慢慢進步就好了,觀眾看見你的誠意自然會支持的,但是condescending的態度就不可愛了。


《羅馬假日》需要的技術很麻煩么《美國往事》需要的技術很麻煩么《肖申克》需要的技術很麻煩么。。技術從來不是重點。一個時間段之內,技術有它的極限,而藝術沒有。推薦題主去看看國內的老電影吧。。《小城之春》啊。。《一江春水向東流》啊。。甚至包括《烏鴉與麻雀》。。同時代一點也不會遜色。。


我記得前一段時間知乎有個問題(文革對中國有什麼客觀上的積極影響嗎?)--自己搜把,我覺得這也算目前電影的一個根源性問題,後來的所謂市場品味和審查多少都有這個原因把


看大家各種各樣的回答,總結一下都說電影審查制度是中國電影孱弱的罪魁禍首,新聞聯播剛批評了喜羊羊和熊出沒,看來一段時間內是不要指望執政者放寬審查制度了,這是一件讓人感覺很絕望的事情。
當你眼睜睜的看著韓國電影坐著雪國列車從你身旁呼嘯而過,將你甩開無數條街的時候,這種感覺尤其強烈。
想當年,香港電影是多麼的輝煌,星光熠熠照耀的韓國人都睜不開眼。看《馬粥街殘酷史》一些比較早期電影,驚奇的發現主人公崇拜的竟然是李小龍周星馳這些香港電影明星,這是令人何等驕傲的一件事啊!
韓國的審查制度很牛逼,只要不是太狠,大部分都能通過。這種寬鬆的環境,塑造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本土電影。整個韓國電影的製作水平,無論是情節內容上的,還是技術製作上的,都有了一個很大的飛躍。
通不過的狠到什麼地步呢,金基德的《莫比烏斯》,涉及母子亂倫,父子替換生殖器官等等令人亮瞎眼的內情節。天啊,這都是些什麼亂七八糟的,要我我也不通過。可是老金不服氣,憤慨地指出韓國審查制度太慘無人道,禁錮思想自由。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很有喜感的一件事情,最後審查委員會還是讓了一步,誰讓人家是名導呢?
要是放我們這兒,呵呵呵呵呵……
話說香港電影也沒落的不成樣子了,個人感覺全給大陸的烏煙瘴氣給帶壞了,哪裡有錢往哪裡湊,全都跟商人一個德行。
電影演員數來數去也就那麼幾個。老一代就不說了,中青力量劉青雲古天樂吳彥祖謝霆鋒,張家輝後來居上,風頭正勁。稍牛逼一點的電影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說句實話,他們演的累,我們看著也累。
這不,吳彥祖就暫時息影回家陪媳婦女兒去了。
即將上映的《竊聽風雲》和《掃毒》,呵呵,兩部不同的電影里各有三個主角,竟然有兩個都是一樣的,青雲天樂,你們辛苦了!
還有一個比較可惜的人物是誰呢,老大哥任達華,這兩年鮮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問世,是缺錢花還是怎麼的,竟拍一些大陸渣片,客串韓國電影也不亦樂乎,《奪寶聯盟》就不說了,算是十幾分之一主演,卧槽,看《監視者》最後完了完了,老大哥又瀟洒的出來代表反派露了個臉,也不知道報酬怎麼算,這是要往韓國發展的趨勢嗎?
覺的蹊蹺的不行,就查了查,哈哈,孤陋寡聞了,哈哈,原來《監視者》是翻拍自香港電影《跟蹤》,《跟蹤》的主演是誰知道嗎?任達華!哈哈,看看老大哥的情懷吧。
大陸的中青代,沒有,想來想去也想不出來有票房號召力的,徐錚算是來了次革命,但也僅僅是導演層次上的居多,對徐錚作為演員本身的號召力來說影響力也是有限的,這一點《摩登年代》也很好的說明了一些問題。
關鍵現在的觀眾欣賞水平也上來了,更看重的是故事,是情節。誰演的,誰拍的,也只有郭老師的粉絲才會不問青紅皂白直接買賬吧。
說到故事情節 就又繞回審查制度了,人家就給你畫了個圈,就讓你在圈裡折騰,超出圈外,直接砍手,這是很恐怖的。
最典型的就是廣電對於靈異電影的態度,呵呵呵,允許神魔鬼怪存在,卻不許拍凶靈惡鬼,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我想問問你,你怕是么呢這是?
靈異電影向來是以小博大的好手,中國想掙錢的電影公司自然不會放過這一大有可為的題材,可是廣電一斧頭下去,剁手砍腳,出現了一系列的偽靈異電影,因為本來投資就少,請不起名牌大導,一幫二三線演員樂的操刀上陣,想要大放異彩,可是無論你在偽靈異電影里無論多麼努力的做出吃驚害怕憤怒瘋狂的各種表演藝術,在感覺被愚弄的觀眾眼裡,你的種種舉動,完全可以被概括的兩個字:做作!
拋開精神分裂這一用爛的結局不談,很多偽靈異電影的主線都是人為復仇類型的,十幾年前你們一幫傻逼幹了一件什麼對不起我或我親人的事情,現在我要來向傻逼復仇了!你們最好買一盒金嗓子莫名其妙亂叫一通之後然後莫名其妙死亡吧。漏洞百出的故事情節,屢屢讓我想一把火燒了電影大幕。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了周秀娜,很莫名其妙的,呵呵,周秀娜當然很漂亮,身材也很好,拍了好多香港鬼片,真正的鬼片,大陸偽靈異電影里自然也少不了類似的性感角色設置,柳岩算是一個。
恐怖和色情完美結合的話,這部電影一定不少掙吧!大陸偽靈異電影製作人這樣想道。
我很想說一句去尼瑪比的,可是我又不得不保持一種敬畏的心理,畢竟他們也為電影做著各種探索,他們要是不做,我們連偽靈異電影都看不上了,雖然這種探索遠談不上積極的或是向上的。
聞名如文雋,監製一部《繡花鞋》,不知道掙了多少錢。
整個電影看下來,莫小棋哎呀,真是,讓人憧憬連連。

亂七八糟說了一堆,想想,拍不出好電影的原因真的就是電影審查制度嗎?
突然想起了網上現在很火的段子,意思是說你說你不想動是因為懶,說的好像你不懶之後就能有多大作為似的。
你確信,審查制度寬鬆之後,你能拍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票房一路高歌猛進的片子嗎?
讓出現鬼,我們就能拍出好的靈異片嗎?
不見得吧!
在故事內容情節安排上的白痴,讓我們固執的把責任都歸咎於眾所唾棄的審查制度。
真正的舞蹈家跳舞,一個腳尖大小的地方,足夠了。
在編劇這個名詞還沒有和大腕成為同義詞的之前,中國好故事 ,還是個很遙遠的中國夢。


推薦閱讀:

電影圈內部與外部的政治因素對奧斯卡獎評選結果有多大影響?
《復仇者聯盟 2》的票房有可能超過當年大賣的《復仇者聯盟》嗎?
看完了韓國拍的《延坪海戰》覺得一般般,為什麼新中國成立後那麼多場保衛國家疆域的戰爭,都沒人拍?
如何評價電影《綉春刀》?
《洛城機密》中為何要設置三個完全不相似的男主角?

TAG:電影 | 美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