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該如何靜下心來學習?
第一 讀書的過程中不思考。第二 讀書的過程中無論細節還是對文章的整體把握都不夠。如何一步一步的改掉這種習慣??請大家多多指點。我也看過(如何閱讀一本書),估計是沒讀懂,或者不知道一步一步運用的真正的讀書中。
引自《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倉促本身就是最要不得的態度。當你做某件事的時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關心它,而想去做別的事。」
補充:
相關的原因可能會有很多,焦躁是其中之一,也有可能是書的質量、注意力或閱讀方法,但問題在於每個人面對的情況千差萬別,可能很難說全,不管是什麼原因,形成習慣之後,給出的大多數建議,都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難以立刻解決問題。我的辦法也有適用範圍,只要照著做,基本上能讀懂書的觀點和強迫自己去思考。
----------------------------------------------------------------------------------------------
在閱讀過程中判斷一下,這本書是否值得花時間和精力去讀下去。
不值的話,建議直接放棄。
覺得是本好書,值得讀下去,出現這種情況關係不大,讀完第一遍,再多讀幾遍就是。
馬上會有人就會問:第二遍讀不下去怎麼辦?
我的讀書規則有一條:有輸入必有輸出
強迫自己做筆記、思維導圖、PPT、寫書評、讀後感、在知乎上答題等等,盡量用你自己的話重新解釋書中的內容和觀點,在做這些事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有很多內容不太理解或者歸納不好,然後在就會不斷的重讀,思考,讓自己去了解作者想表達的觀點,都回答了哪些問題。
只要看完一本好書,一定會有輸出,除寫出來,還可以找機會講給別人聽,在讀書會、QQ、微信上分享,演講、PPT。不管用什麼方式,最好找機會,把書中的內容多重複輸出幾遍,輸出時花的精力越多次數越多時間越多,效果也就越好。對這本書的印象也就會越深,在分享給別人時,也是一種強化和複習。
需要注意的是在分享的過程中看看別人是否能理解,如果你的分享別人聽不懂或不理解,想想問題出在哪裡,是表達方式、個人理解問題或基本就沒讀懂書?這個時候,你會深入思考書的觀點,考慮怎麼表達會效果會更一些,當你用自己的話輸出時並讓別人理解書中的觀點,這時閱讀才是有效果的。
可以參考一下以前的兩個回答:
- 如何將讀書與自己的生活工作結合起來? - warfalcon 的回答
- 大學兩年讀了大概 200 本書,為什麼感覺讀書的價值還是沒有體現出來呢? - warfalcon 的回答
其實這個問題估計大多數人都會有 包括很多自認為自己不焦躁的人
拿到一本書 尤其是實體書 或者有顯示進度條的 就老想著快點看完
part 1.分析原因
上面那位匿名用戶說的不錯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現階段各種微X 導致人們接受的信息達到了一種爆炸的情況 短平快的內容大量充斥著我們的時間線 微博也好 微信也好 其實知乎也差不了多少 都是過於碎片的知識 看過之後往往有種感覺 花了好多時間 看了好多東西 但是好像什麼都沒記住
我放假有段時間閑的半死。。。整天整天的逛知乎 乾貨也看了不少 那個值得反覆看的收藏夾也添加了不少收藏 可是還是內心焦慮 總覺得好像吃了好多 肚子還很餓
為什麼? 因為我們只是在閱讀 並沒有思考 碎片化的東西讓我們思考時間大大縮短
論激勵機制來說 知乎和遊戲沒有什麼不同 只不過一個是靠寫東西拿贊同獲得刺激 一個是體驗獲得刺激 其他的社交軟體也同理
我也只有寫答案的時候才能花一整塊時間來思考 才覺得時間沒有虛度過去
這些信息碎片大多對於我們沒有什麼幫助 只是因為我們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所以感覺好像都挺有用的 都想記住 可是對大多數人來說記憶能力是有限的 看得多記不住 只能助長焦慮 往往會帶來看得更多 更記不住的惡性循環 時間就這麼過了
接下來回到閱讀上 我揣測題主想問的是 看書的時候 為什麼那麼急躁的想看完?
因為你覺得你投入的時間應該看完的啊 但是實際上閱讀速度卻特別慢 看不完
首先是閱讀習慣的問題 東打一耙西打一耙的碎片閱讀方式是絕對不適用的 很容易精力分散
其次是閱讀的東西的難度問題 因為難度遠超你的理解能力 你這章看不懂 於是快快的翻過去看下一章 更看不懂,看一本書就像建一座建築,前面的東西沒理解,往往後面更難繼續下去,往往這個時候很多人都以為是後面不理解而出的問題,於是費了更大的功夫去理解
但是一本好的書都是由淺至深、從主幹不斷分叉的過程 糾結再多的岔路 不如回去補好主幹。
而且好多糟糕的書 排版也不怎麼樣 密密麻麻 沒有重點 閱讀體驗十分糟糕 不像知乎大家回答的問題 考慮到讀者的感受來斷句分段 那麼容易看得下去
你說你看過《如何閱讀一本書》 不巧我也看過 看了一半覺得實在太學術了被我丟了
實在是又臭又長 我不太理解知乎上為什麼那麼多人推崇這本書
這本書的實質還是一本書
一個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的人 叫他來看這本書 死得更慘 更看不進去
我建議閱讀《暗時間》前幾章的內容有不少切實可行而且容易理解執行的方法
part 2.解決方法
首先治療你的閱讀習慣產生焦慮 其實主要也就是減少信息的轟炸
在工作的時候把無關的東西發生源遠遠的丟一邊去 微博 QQ 微信等等
平時的時候 把不必要的信息發生者取消關注 我上次微博清理了幾個段子手 終於清凈了 每天刷來刷去都沒有新消息 有的也是我喜歡的作者的乾貨 看的都會挺開心
減少使用這些東西的頻率
其次提高閱讀深度
這個我在另一個問題里回答過 直接拖過來了
有哪些實用的小方法、小技巧、好習慣能讓一個人每天進步呢? - 張藝淵的回答
1.做事情之前,先花10分鐘把大腦緩存清理下。
先把你的工作位置收拾清楚,整潔,花不了幾分鐘,相信我,心情會增加幾十倍。
如果實在亂,找個時間把工作位大掃除一下,一個整潔的工作區會讓自己效率大大提升。然後把需要做的事先全部列出來,寫在記事本上,所有事,然後按優先順序排序。花不了兩分鐘。
之後你就只需要考慮本子上的事了,如果後續有增加,繼續補充。本子以外的事一律不考慮,除非緊急的,不做,效率提高max。第三。不是必須項,如果有糟糕的心情,也整理下。一個選擇,
你有沒有方法解決:有,能馬上做嗎?
能,做。
不能,寫下大致方法 。沒有。當下也沒辦法解決,那想個屁啊,工作做完再說,好好工作!
大腦緩存清理完畢,可以全部精力投入工作了。
2.工作的時候 尤其是剛學習一樣東西的時候 問題一大堆層出不窮的時候怎麼辦?
找個筆記本,按問題出現的順序挨個記下來,思考不出來的繼續看,直到沒有新的問題為止
然後挨個思考 把問題歸類 相似的問題放在一起
然後能解決的就解決 不能解決的問別人
問完問題繼續整理消化 繼續寫問題3.在工作、學習一段時間以後 整理工作進度
很多長時間的工作不可能短期完成 這就需要保存進度 就像寫程序一樣需要保存已經寫好的程序
在下次開始的時候才能快速載入進來
在整理進度的時候把遇到的問題找個本子記錄下來
遇到的問題但是費了好多功夫解決的也把思路大致記下來 因為人的記性沒那麼好 萬一忘了就又要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尤其是剛學一樣東西 還不熟練的時候 整理是非常必要的
關於學習有個小tip:看書完 有價值的用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 盡量用自己的話複述 用自己的邏輯去組織內容 不管記不記得住 先記下來
再有道理的東西 再想記住的東西 未必那麼容易記住 但是記下來了 就能保證重複量 重複量上去了 自然記住了修改
閱讀深入的要訣在於要給大腦足夠的時間去進入流體驗狀態 把能打斷的因素全部隔離開來
這種時候最忌諱多任務切換 在任務切換的時候都是需要消耗精力的
你看一會兒書 覺得累了 於是去刷微博 等你刷回來了 發現進入狀態好慢 於是更無聊 惡性循環
因為你看書是慢慢調動你大腦里相關記憶的過程 你打斷了這個過程 去刷微博 回來又要花同樣的時間去進入狀態 自然效率就低了 而且遠遠比不上流體驗的時候的效率
如果時間很短怎麼辦?
那就不要閱讀新的東西 改做筆記 做筆記能讓自己閱讀速度慢下來 並且有了思考的機會
part 3 總結
一本好書 是不可能一遍就妄圖看懂了 一本滿滿都是乾貨的書 不用妄圖在第一遍就想著把所有的東西記住
你只要往前看 不要有太大壓力 該標註的地方標註 等第二遍的時候回頭看
我的閱讀習慣是 先看書 保證一定速度 像掃描似的掃乾貨 掃到了標記 就像派你出去找礦山一樣 你是不是到處溜達 看到礦山 打個記號 下次過來挖
(關於掃乾貨的方式:我kindle用的比較多 所以是直接標記了,如果是紙質書 直接用鉛筆畫上去就好了)
掃到乾貨有一定數量了 划出大塊時間開始把乾貨記錄
(記錄的時候不求全部記錄 划出多少時間記多少時間 一般我是半小時 大概能記錄2-3頁小本的筆記本) 記錄完了 2-3頁內容一般也不多 在走路啊什麼的可以好好想想 畢竟剛剛抄過 印象也蠻深的
到了晚上 如果有思考出成果 就寫在日記裡面 就能鞏固需要的知識了。
然後閱讀這本書就變成兩個獨立的時間 :1、掃礦 2、記錄。
二者一定不要連續進行 會很煩 一本很難懂的書要是看個3小時以上 閱讀體驗大大下降。。會產生厭煩的情緒
實話說,我以前看書比題主更甚,不僅會急著想快點讀完,而且還會同一時間看好幾本書。
什麼「貪多嚼不爛」,什麼「看書重要的是享受過程而不是結果」,什麼「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什麼「囫圇吞棗」,道理我也都懂,可就是不能好好的靜下心來把一本書慢條斯理一字一句的讀完,一打開一本書就想著要早點看完還有那麼多書等著我看呢。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狼吞虎咽一目十行的看了很多的書,與此同時,我為了補看一些自己不喜歡又經常被大家談論的爆米花電影,還經常使用暴風影音的加速播放功能以兩倍甚至三倍的速度把一些電影過完,比如現在非常火的《速度與激情7》的前面幾部,幾年前我都是以這樣的方式過完的。
直到後來,我去回想我以前看過的那些書和電影,我發現除了一些我自己比較喜歡的之外,其中大多數我都只是記住了一個書名,對裡面的內容什麼的則一點印象都沒有,比如《速度與激情》系列,我差不多連一個主角的名字都叫不出來。
這還不是最苦惱的,最讓我頭痛的是,有時候姑娘在看一部我以前看過的電影小說什麼的,就會忍不住跟我討論一二,問我一些劇情相關或者自己理解不透的問題,可是我看到這些問題,大多數情況都是壓根都知道她談論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基本上一問三不知,又不好意思說忘了,只能灰溜溜的去百度找答案,不然就忽悠敷衍過去,可以說是狼狽至極。
直到這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我以前看的東西多麼沒有意義,我兩天看一本書看似非常節省時間把時間利用得很合理,可事實上這卻是最浪費時間最沒有效果的一種方式,我們看書雖說不能抱著功利心去得到什麼,可是也不能完全就看過就忘到最後一點痕迹也不留下啊,如果真是這樣,那直接看百度百科上的故事梗概不是更簡單嗎?
於是我開始試著放慢一點速度去看書,可是一個習慣了看書只過目不過腦子的人,怎麼樣做才能學會慢一點看書呢?我給自己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看以前自己看過的、個人比較喜歡的、而現在心裡已經沒剩多少印象的書。
可能這句話聽起來比較彆扭,可本來就有很多這個樣子的書,當初自己看的時候,完全是為了劇情的發展或者內容的貪多急沖沖把書讀完,而從不去思考到底它講的什麼東西,只留下一個看完時自己心情舒暢就覺得這書還不錯的初步印象,對自己說以後有機會再重讀吧,然後就束之高閣,後面也一直沒有再去翻過了。
既然想要把看書的速度慢下來,不單單只是為了看完一本書而去看書,那現在去重看這些書不是正好?而且反正都不是特別記得了,重新看還可能會有更多的樂趣呢?
更重要的是,因為之前吸取了一次教訓,看這些書的時候在心底就總會提醒自己這次不能夠再這樣糟蹋時間了,至少要把看過的東西記住個大概吧,於是就會不自覺地不那麼心急焦慮地想早點看完了事了。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是今年年初我在維基百科查王陽明的資料的時候看到的——
「「王陽明在二十七歲時讀朱熹的《上光宗疏》,讀到「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他開始懊悔以前讀書雖然勤奮卻無所得,都是因為自己過於貪圖讀書的速度。」」
當時就想,連王陽明這樣的聖賢,也是在二十七歲這個年紀才察覺出自己看書貪多沒效率的問題,那我又為何不可以從現在開始向他學習?
雖然我看書不是為了功利性的有所得到什麼好處,但是除了打發時間排遣無聊之外,也還是有一個小小的心思,那就是想要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想要了解更多的想法啊,這樣的話,我肯定不能因為貪圖看書的速度,連最最最最基本的看過的是什麼樣的內容都不清楚吧?
為什麼你們都要勸題主????!
中學就有一門課叫速讀啊!!!!
喜歡速讀的人很多的啊!!!!!
自己喜歡慢慢讀還不允許別人一目十行了?!速讀是很有技巧的,但學好了真的可以做到一邊翻一邊看…
我猜你是為了讀書而讀吧,你真的喜歡那本書么,還是「聽說這本書不錯,我該讀完」,或者「和別人提起書名酷酷的」,甚至是「對我學習高數有好處」。
逼迫自己讀書會毀了你和閱讀的愛啊,真正喜歡的書該是一頁頁不捨得讀完才是,每個字都不想錯過,好像書完了自己就絕交了一個摯友,好像高地團戰突然掉線了,失落裡帶著隱隱的憤怒。
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困惑,這些話和你共勉吧,願你和閱讀白頭偕老,只在愛讀書時讀書。看書時泡杯茶
當你焦急的時候,往往是你抱著某個目的但未達成的時候。可能是需要拿著和別人炫耀,可能是給讀書單上增加一份已讀。說到底只是完成了一項任務,而不是讀書。真正讀書的時候是不會焦急的,因為讀書本身就是一種修心,一種享受。
學習過程中的幾個基本東西:
motivation/application,
prior knowledge,
feedback,
effort,
testing,
elaboration
thinking before reading
1、為什麼讀書?你不是Will Hunting,你需要可見的motivation/application。在沒有這個之前,方法論是虛無。我要寫論文,所以讀寫作的書,看別人的論文;我要學網球,所以看網球教程方面書,視頻;我要做一個報告,需要學一個軟體進行數據支撐,讀/看視頻課程。。。
你快讀,因為那裡沒有你想要的東西,快速「讀完」成了達成「讀書」這一虛幻目標的途徑。無論是途徑還是目標,都偏了。當你沒適應用純讀書來學習的這種方式時,危險。因為你連warfalcon都不是。
用,或者潛在的用,是基礎。
Find it, work on it, make it your wall against which you can borrow strength.
讀書這麼熱血的事情,為什麼要靜下心來?
慢點讀
閱讀使文字具有了永恆的價值,它比圖像更空靈,比記憶更清晰,比冥想更深邃。它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讓你凌駕於偉人的思考之上。閱讀是人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它把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我們所認識的世界、人生、社會,很多都源於閱讀。
閱讀雖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和厚度。通過閱讀你可以視通四海,思接千古,與智者交談,與偉人對話。對於一個生命有限的人來說,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啊。
這應該是內心焦躁,跟閱讀無關。
我最近壓力也大,也焦躁,所以看東西的時候也求快點看完。歸根結底是因為在功利性地看東西。比如說審稿,作者投過來的稿子必須要看,質量好點的當然舒服,質量太差的也得硬著頭皮看,給意見,所以閱讀也難免急躁。而你的情況可能是在讀一些方法類的書籍,你並不享受閱讀過程,只求閱讀結果,所以焦躁。或者別人推薦一本好書,你不喜歡看,但覺得可能看後有收穫,逼著自己閱讀當然焦躁。
真正的閱讀是什麼呢?就是你覺得這個書好,文字真心好,講的就是你想看的,你才會去買書,去閱讀,去理解和琢磨。真正的閱讀是沒有功利性的,所以小孩子看書就很享受很歡樂,他們不會為了成為一個作家去看文學書,也不會為了獲取銷售技巧去看工具書,更不會為了考證而去背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
回首一下,小時候我愛書如命,可惜買不起啊,學校圖書館半個月才能借一次書,每次拿到新借的書都像是盛大的節日,那時候的我不愛說話,卻從不感覺孤獨,因為我幻想著與《生化保姆》一起坐在月球上俯視人類,進入到《魔鬼影院》來一次起滿雞皮疙瘩的驚悚歷險,在《平凡的世界》里與孫少平一起搬磚一起受苦,或者在一個冬雪藹藹的早晨去大觀園與一群人小鬼大的少女們吟詩吃螃蟹……沉浸在閱讀中的青春歲月總是那麼讓人懷戀。
繞回正題吧,怎麼改掉這個毛病?時代病啊!怎麼改呢?丟掉爛書,看自己能看得下去的書。你說手上的是好書捨不得丟?那就逼迫自己看,張公子說避免浮躁的方法就是做一件事的時候不要想著其他事。看書的時候別想著晚上吃什麼,這個月獎金能發多少。吃飯的時候也別想著晚上還有幾頁書要看的任務,專心吃飯。
最後,還是那句話,這應該是內心焦躁,跟閱讀無關。
古人常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學習需要心靜而且注意力集中,如果你的心不靜,那麼就要問問自己為什麼靜不下心,是不是在想別的事情。把別的事情處理好之後沉下心去學習。如果不是為外事所擾就是自己習慣的話,就需要問問自己適不適合學習了,也許社會大學實踐大課堂比較適合你了。亦或是強制改變自己的習慣,就得下一翻功夫了。
問,你堅持要做一個快槍手嗎?難道沒有某一本書能讓你慢下來,細細品味,重複閱讀?^O^
在我們國家民眾的每年閱讀量還不到有些國家的十分之一!
這是3月15日李總理回答了記者關於書籍與閱讀的問題時,總理提到的。
身為一個熱愛閱讀的中國人,我深深感到憂傷。書籍和閱讀可以說是人類和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它是在你閑暇時刻的友人,孤獨時候的陪伴,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終身的財富。
但是,現在快速的生活節奏讓我們在上班與生活的夾縫中苟延殘喘,本來就支離破碎的時間,又被微博和微信等新媒體工具打得更碎。於是想要完整的或者大塊的時間來看點書,幾乎成為了奢侈品。本來想用藉助新媒體來獲取一些知識,而零碎又娛樂化的各種營銷號充斥著不是段子就是洗腦雞湯,慢慢得讓你染上癮後,使你忍不住去刷屏,於是你越來越碎化,越來越不動腦子,越來越不愛思考,越來越喜歡尋找這些低級趣味,於是變得越來越愚蠢!
是的,碎片化的閱讀讓我們失去了長久專註於做一件事的能力,失去了結構化思考的能力,使得我們的人生只是迷迷糊糊,人浮於事,事不為人所扶。最終竟然是無知地過完了這一生!
如何解決這一困境?有的人提出要恢復專註靜心做事的能力,這是一條出路。比如我們每天堅持整理出1個小時來讀書,規定一個月讀4本。當然說得很容易,做起了卻是很難。其實在沒有微信微博的時代,我們的工作時間早被電話、郵件、qq、會議蹂躪的不成樣子了,雙微只是加重了這個趨勢。在現代職場,總的趨勢就是工作時間越來越被碎片化。說這麼多,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
既然拒絕不了它,那我們就擁抱它吧!合理利用碎化時間。你覺得沒有辦法利用碎化時間完成系統的工作?或者說碎化情況下,不可能依舊能保持連續和整體化的思考?同時還不喪失快速反應的能力?
其實我們有個思維誤區,認為重要的工作一定要大塊的時間來完成,比如寫一篇文章,就需要一個晚上不受任何打擾來完成。其實不是的,比如我寫這篇文章,我已經在公交車上在心中打好了稿子了!坐下來1個小時不到就打完有木有!我們寫文章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下筆有神,給你一個時間段一蹴而就;一種是剛寫過好開頭,就寫不了了,只能改天再來。秋葉老師有一個「五分鐘文章法」,我就是模仿他的。
一份完整的文章=五分鐘構思+…+5分鐘構思+半小時提綱+5分鐘構思+…+5分鐘構思+半小時提綱+…+5分鐘構思+2小時高效率寫作+5分鐘修改…
在這個不斷構思過程中,積攢素材,秋葉老師居然可以在2小時內就一口氣寫完5000字,甚至10000字的文章,質量還不錯!
還有就是平時可以在等車,上廁所,上下班的碎化時間用手機APP讀書。最近2天,我就在車上和茅坑上用一個閱讀軟體【藏書館】讀完《從0到1》! 這個讀書軟體很神奇,居然融入了社交功能,除了可以買書、看書外,還可以借閱,和附近方圓10里的人互動!換句話說,這又是一個泡妞神器啊!且用書泡妞,瞬間高大上有木有!
沒有你想不到的,只是你願不願意去做而已。
魯迅說過:「哪有什麼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或許,與其養成依賴大塊時間才能做大工作的習慣,不如早點訓練出處理碎化時間的能力。
說回來,現在很流行自媒體,我一開始也經常看微信公眾號,關注了50來個。因為這確實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很多的便利與信息。但是,這些零散的文章,在本來就凌亂的腦袋中亂闖,根本就無法形成整體化的知識結構體系。於是,我貌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實只能忽悠忽悠少男少女,一碰到專家我就傻逼了。多是淺嘗輒止的一目十行,急速的生活節奏和碎化的閱讀,真的讓我們變聰明了嗎?前面也說了,碎化其實不可怕。而是我們選擇讀什麼,沒有經過篩選的閱讀才是可怕的。你刷五分鐘微博,真不如用在藏書館APP上讀5頁書。為什麼一直用電子書,APP什麼的看書呢?因為方便啊,你想啊,你拿著一本書到處跑,能比堪稱「人體器官」的手機來得方便?況且一架手機頂上千萬本書!這就是電子2.0潮流的到來,紙制書籍生死存亡之際的時代,孔子搬家儘是書的曾經只能是曾經了。碎化時間很醉人,碎化的邏輯更是醉人,前者我們還可以應對,而後者就必須通過閱讀有深度的書籍來構造。所以啊,我鼓勵大家閱讀經典的書籍,比如《老子》《21世紀資本論》《了凡四訓》《易經》《夢的解析》之類的,當然各有各的愛好,找我們喜歡方向的經典,一定木有錯!
方正戰勝碎化,學會閱讀書籍,熱愛閱讀書籍,培養我們結構的、整體的思維邏輯能力那就對了。
習大大也說了: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
而不是說刷微博可以…..
一定要重視、仔細閱讀書的開頭幾頁,包括小說第一章、專著的序言、目錄和第一章、散文的「主打篇目」。
其實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是我覺得有用。
面對一本新書,如果你一開頭是在路上草草一讀,沒有跟上它的感覺(語感?節奏?風格?我也不清楚,總之是某種東西),那麼後面的內容很難耐心地讀下去。所以書的開頭必須認真讀,後面就比較好「進入狀態」……真的讀進去了,去哪兒讀都讀得進去。(我經常是在宿舍認真地把書的開頭看好,進入狀態,然後上課看書)
當然也不排除真的不好看的書,我現在一般是認真地看了開頭後,如果實在找不到感覺,不是我的菜我就棄書了-_-||,不然看書會成為煎熬。
先問一句,答主是不是這幾年大量的閱讀朋友圈或者微博的小段文字?
是不是已經養成了一段話一掃而過,腦子裡有個似是而非的閱讀印象就滿足的狀態?
是不是把一段話的自序打亂,仍然沒感覺,一眼就能知道講了什麼?
對題主這樣的讀書方式來講,我覺得可以學學小學時語文老師講課文的方法,讀完一段或者一篇,概括一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吧。
先明白講了什麼,有餘力再去體會一下文筆的優美。
讀書,改變看書的習慣,是小聲或者默聲一個字一個字讀出來,好的書值得這樣讀。
跟讀書沒關係
是你太浮躁了
推薦閱讀:
※怎樣鑒別兒童是否患有自閉症?
※幼兒髒話粗口怎麼引導?
※為什麼有些人對家人反而不如對外人態度好?
※盲人做夢是什麼樣子的?
※如何克服和比自己優秀的室友待在一起的心理不平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