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測出銀河系的形狀,運用了哪些技術?

比如說從我們的角度觀測,怎麼去區分銀河的懸臂?


最早人們是通過觀測大質量恆星的位置來確定旋臂的結構(Morgan et al. 1952, 1953)

接著用21cm譜線定位中性氫的分布情況(旋臂富氣體)或者靶定分子雲(CO分子譜線)

最新的技術是利用VLBI(甚長基線干涉)來直接三角定位旋臂中的脈澤分布(比如甲醇脈澤、水脈澤)

紫金山天文台的「銀河畫卷」項目就是利用CO分子譜線的巡天來研究銀河系旋臂結構(青海13.7米毫米波望遠鏡)

而BeSSeL Survey是利用VLBI來精確定位銀河系中的甲醇脈澤與水脈澤(VLBA,甚長基線干涉陣列)

題外話,銀河系的具體形狀(尤其是旋臂結構),其實到現在都沒能最終敲定。

-

更正:

非常抱歉之前隨手寫的回答出現了兩個嚴重錯誤,更正如下:

1. 應為「旋臂」而非「懸臂」,系筆誤。

2. 銀河畫卷項目是利用CO譜線而非甲醇脈澤,系我將其與BeSSeL Survey記混。

感謝 @張智昱 指正。

再次道歉。


@張小平 的回答很好的總結了觀測上可用的技術.

另外一種技術是建模 -- 通過模型和觀測數據比較, 推測出懸臂等結構. 也就是先猜測銀河系的結構, 用一些變數控制這些結構, 再和觀測數據比較, 定下來各個參數的取值. 因為人類處在銀盤內, 可用來限制模型的數據並不直觀.

一種數據是像下圖(Beuermann et al., 1985, AA, 153, 17)這種, 看亮溫度隨著銀經的變化, 有峰的視線方向輻射強, 粒子等就更密集, 被認為有懸臂存在. 利用Haslam等人觀測的408MHz全天圖, Beuermann等人推測出銀盤有薄盤和厚盤之分, 還推出了懸臂結構.

另外一種用來建模的數據是離散的視線方向的測量. 比如觀測脈衝星, 從脈衝信息推測從脈衝星到我們之間的介質分布. 對數千顆脈衝星測量後, 就可以建模, 推測銀河系內熱電子的密度分布. 著名的NE2001模型就是這樣做的. 見下圖: 參考(https://www.nrl.navy.mil/rsd/RORF/ne2001/)

最近Yao等人更新了這個模型 -- YMW16, 見下圖(參考: YMW16 electron-density model | Home)


原來銀河系的形象是推測出來的,我一直以為是某某天文望遠鏡拍攝出來的。
其他的絢麗星系也是推測出來的嗎?


推薦閱讀:

在上海徐匯區能看到土星環嗎 是不是光污染到大部分天文望遠鏡都失效?
天文學家如何申請科研經費?
NASA 宣布發現七顆與地球大小相似並可能存在液態水的行星,這意味著什麼?
如何載人飛出太陽系?
恆星的發光能力由什麼決定?

TAG:自然科學 | 宇宙學 | 天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