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當時的情況真的非得對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們下死手嗎?

究竟是明太祖自己的主觀認識讓他去殺功臣還是客觀條件的原因?


目前第一的答案稱

朱元璋其實是個神經病,殺的不僅是文臣武將,而且是中國"文字獄"的宗師級人物,殺人幾乎不需要理由。

很遺憾,兄台後面所引的事例來自清人趙翼《甌北全集》中的《札記》,卷二十九至三十二均在討論明初的一系列事件。貼中所引的大部分均來自野史,蓋因滿清修纂明史時常用野史,且屢有篡改,導致趙翼被坑。有趣的是,趙翼對明太祖殺功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又漢光武、唐太宗定天下時,方年少,計身老則諸功臣已皆衰歿;宋太祖年雖長,而恃有弟可以馭諸臣,故皆務保全。至明祖則起事雖早,而天下大定,則年已六十餘,懿文太子又柔仁,懿文死,孫更孱弱,遂不得不為身後之慮。是以兩興大獄,一網打盡。此可以推見其跡也。

在他看來,明太祖殺這些功臣是無法避免的,東漢光武帝和唐太宗平定天下的時候還很年輕,劉秀稱帝時31歲,12年後平定天下,而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世民才28歲,放今天讀個博士還沒畢業呢。這兩人本身能力就非常強,不怕被功臣裹挾,況且等他們老的時候,功臣早就凋零殆盡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比哥哥小了12歲,很早就進入了權力中樞,從登基之後的表現看,趙匡胤的老臣們還是非常服他的。
但是明太祖得天下的時候已經太老了,平定江南的時候已經39歲,建立大明後北方的蒙古政權一直是心腹大患,前後八次北伐,60歲時才擊破北元,直到去世前兩年,還在北伐。朱元璋承受的心理壓力一直非常大,外有強敵,內有功臣,可是太子性格又比較軟弱,皇太孫更甚。而這班隨著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很多還年輕,更兼武將飛揚跋扈,自己在的時候還能壓得住,要是自己死了,留下不爭氣的皇太孫顯然不能放心,主弱臣強,定然要出事。
清洗舊官僚的明初四大案分別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藍玉案,朱元璋死於1398年,太子朱標死於1392年。洪武十年之後,太子開始處理朝政,當時太子22歲左右,也就是現在大學生的年齡,看上去和畢業出來繼承家族產業的富二代們差不多

十年,令自今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諭曰:「自古創業之君,歷涉勤勞,達人情,周物理,故處事咸當。守成之君,生長富貴,若非平昔練達,少有不謬者。故吾特命爾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惟仁不失於疏暴,惟明不惑於邪佞,惟勤不溺於安逸,惟斷不牽於文法。凡此皆心為權度。吾自有天下以來,未嘗暇逸,於諸事務惟恐毫髮失當,以負上天付託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寢,爾所親見。爾能體而行之,天下之福也。」

朱元璋的這份諭旨必定經過了修飾(咳咳,老朱說的一口好白話文),但是意思非常明確,即自己處理政務肯定沒問題,但是自己的繼承人沒有像自己一樣經過嚴酷的磨練,所以從現在起鍛煉太子的能力。
而洪武十年是1377年,也就是說,這之後不到十年密集發生了3次大案,株連甚廣,可以想見,經過這一批清洗之後,必定有新官僚由太子提拔,太子會逐漸有自己帶起來的班底,同時可能擅權的文官也被消滅乾淨。不幸的是,朱標壽命不夠長,不然等他即位時,已經有二十多年處理朝政的經驗,想必地位穩固,手段嫻熟。朱標一死,中斷近十年的大清洗再次出現,而且這次十分直接的清洗掉了最威脅皇權的武人集團。
諷刺的是,藍玉本身是朱標的親密戰友,朱標的岳父是常遇春,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藍玉是朱標的舅丈人。而且藍玉和朱標的關係非常不錯,可以推測,他本身就是朱元璋刻意留給太子的班底。藍玉對朱標的忠心程度更是毋庸置疑,毫無疑問,朱標若即位,藍玉必定貴極人臣。藍玉北伐凱旋,路過朱棣的北京,回南京之後對朱標說「臣觀燕王在國,舉動行止,與皇帝無異。又聞望氣者言,燕有天子氣,願殿下先事預防,審慎一二!」朱標回答藍玉:「燕王事我甚恭,決無是事。」藍玉則說:「臣蒙殿下優待,所以密陳利害,但願臣言不驗,不願臣言幸中。」可見兩人的關係非常親密,甚至連朱棣有不臣之意都敢說,要知道朱標宅心仁厚,和各兄弟關係都非常好,朱棣的一母同胞周王曾經差點被朱元璋殺掉,朱標「盡夜號泣,為之代請」,保住了周王,這大哥做的仁至義盡。藍玉敢於冒著破壞皇子們兄弟感情的風險說燕王有不臣之意,足以見其忠心。

如果朱標即位,那麼有藍玉和他麾下的一幹將領在,朱棣和其他藩王這輩子也基本就能在邊疆和游牧民族攪攪基了,然後朱標早死。藍玉會不會對皇太孫也忠心耿耿呢?顯然這個跋扈的將軍不太可能會服從自己的晚輩,所以1393年的2月,他終於悲劇了,朱標死於1392年5月。藍玉案中被幹掉了一公十三侯二伯,之後潁國公傅友德、定遠侯王弼、宋國公馮勝也被幹掉,我猜測這些人在朱元璋本來的計劃中應該是太子朱標的班底,尤以手握重兵的武將居多,雖然朱標不比自己手段狠,但是通過姻親關係,這批武將足以保朱標江山永固,可惜朱標一死,皇太孫又不成器,斷無可能馴服這些武人,只能痛下殺手,不料最後便宜了朱棣。不過即使雄才大略如朱棣,也被剩餘的老臣舊將打了幾次灰頭土臉,從這個意義上,朱元璋為了自己的子孫也確實煞費苦心,如果留下這些勛舊,自己死後皇太孫必定被架空,所以只能動刀了。
我常常在想,朱元璋雖然是一代梟雄,但終究是一個父親。我見過很多很多的父親,無論他們的孩子是聰明還是愚笨,無論這些父親是節衣縮食的工人還是腰纏萬貫的商賈,他們都愛著自己的孩子,甘心為孩子付出一切,一如我們自己的父親。從父親的角度來看朱元璋,或許有另一番景象。

吳元年,年十三矣,命省臨濠墓,諭曰:「商高宗舊勞於外,周成王早聞《無逸》之訓,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儉,為守成令主。兒生長富貴,習於晏安。今出旁近郡縣,遊覽山川,經歷田野,其因道途險易以知鞍馬勤勞,觀閭閻生業以知衣食艱難,察民情好惡以知風俗美惡,即祖宗所居,訪求父老,問吾起兵渡江時事,識之於心,以知吾創業不易。」

十三歲的朱標,生長於帝王之家的貴公子,被朱元璋命令回鄉掃墓,他的父親希望他能看看皇宮外的世界,體會旅途的艱辛,探察民間疾苦,去問問父老,了解父親當年起兵創業,打下這份江山的不易。這就是現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啊,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永葆本色不變質」,「重走長征路」。回想起我小時候在田裡幹活,突然覺得父親的用意頗為深長,真正的父愛絕不是溺愛嬌慣。
洪武元年,明軍攻克北京,蒙元正式滅亡,殘部逃回大漠,正月,朱標被立為太子,朱元璋給他配齊了豪華陣容

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值得玩味的是,太子的老師們絕大部分都是兼職,他們平時需負責軍國大事,然後還要抽出時間輔佐太子,也就是說,朱標的幕僚或曰班底就是父親的同事,可以對比下玄武門之變中的李世民和李建成,兩邊的幕僚都是牛人輩出,互不買賬,最終兄弟火併。但朱標這個豪華配置杜絕了玄武門之變的可能,他的幕僚實力比其餘皇子強出十條街,有想造反的也是分分鐘碾死。
可惜天不遂人願,朱標早逝

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慟哭。禮官議期喪,請以日易。及當除服,帝不忍。禮官請之,始釋服視朝。

悲哉,朱元璋一代梟雄,平生不知道掉過幾滴眼淚,此時也不免老淚縱橫,他大半輩子的經營,毀於一旦。他自始至終,就只有朱標一個接班人,至於朱棣等其他皇子,更像是大哥身邊的打手,朱棣1380年時20歲,前往北京,當時的北京是大明與蒙古拉鋸戰的前線,朱棣在此逐漸展露軍事天才,並且成功的培養出了自己的班底,不過其中大部分都是武夫。在日後的靖難之役中,朱棣可謂人品爆發,多次絕處逢生,甚至在突襲南京並最終獲勝的兩個月前,朱棣部下的大部分人還不想渡過黃河(順便說一句,黃河在1194年至1855年間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明史》上說朱棣的燕軍停留在靈璧一帶,而現在的靈璧在淮河附近)靖難之役的成功,整個就是一個黑色幽默。
倘若朱標在,朱棣起兵根本沒有正義性,更別談和老一輩軍事家相抗於疆場。而朱標的死,不但自己的預備班底被盡數誅滅,也間接導致了靖難之役,朱元璋若是泉下有知,恐怕要感嘆自己一輩子逆天,終究敵不過天意。

ps:實際上趙翼有較強的傾向性,比如對「紹興和議」他認為「高宗利害切已,量度時勢,有不得不出於此者。厥後半壁粗安,母后得返,不可謂非和之效也。」而實際上這場和議是屈辱之和,岳飛等北伐節節勝利時被宋高宗解除了兵權,宋不但向金稱臣納貢,還將浴血收復的土地再次割讓給金,金軍在和談前已經被壓縮至開封一帶,宋金達成「南歸南,北歸北」的協議,即北方人民不再被南宋承認為自己的臣民,南宋小朝廷徹底拋棄了整個北方。趙翼此番言論,實在有失公允。
===========================================
唉,這點破事都要吵,心累啊。
題主問的是朱元璋為何殺功臣,我答的是太子朱標之死導致朱元璋擔心皇太孫不能馴服原有班底。
某人非要從文字獄出發,力主證明朱元璋是個特別喜歡殺人的變態,問題是你這資料不夠硬啊!
有人搬出港中文的陳學霖打臉還不趕緊跑,非說別人沒看完全文,我幫你看到底

總括上述,足見自趙翼而後學者所論明太祖文字獄案,皆系依據弘治至萬曆間野史稗乘所傳故事,其間抵牾百出,亦有荒誕可笑,不可視為史實。

人家是沒否認有文字獄,但人家直接嘲笑乃的論據不夠硬啊!更兼陳先生認為朱元璋是以文字獄為名剷除異己,更證明了朱元璋是有目的的殺人,並非是精神病。
還有你自宮的慢了一點,剛剛差點瞎了我的狗眼


……不要強行兄弟好不好。怎麼確定明太祖有拿他們當兄弟?我乎上前一段不是在討論「如何開掉技術合伙人」嗎?合夥做個小買賣都要算計,打天下難道就一定能成「兄弟」了?平涼侯費聚固然是和朱元璋一起執行任務的紅軍老戰友,可永嘉侯朱亮祖則是廬州長槍軍出身、先降後叛的叛將了。其它被殺者人多路雜,總歸在這兩端之間。給大家介紹一個朱元璋的真·朋友好了。

《明太祖實錄》卷254,洪武三十年七月壬申條:

致仕兵部尚書兼太子少保唐鐸卒。

鐸,鳳陽人,初從軍守濠州。庚子,從上討江州,授西安縣丞。召還,除中書省管勾。出知延平府。三載,召為殿中侍御史。復出知紹興府。陞刑部尚書。改太常卿。丁母憂,家居,特賜食半俸。服闋,除兵部尚書。改諫議大夫。以事左遷監察御史。尋陞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復為兵部、刑部尚書,遂以兵部尚書致仕,仍食其祿。及立詹事府,起為太子賓客,逾年陞少保。

鐸重厚慎密,上初起兵時,鐸即事左右,上以故舊遇之。為尚書、御史時,僚屬數以事連鐸,上重其德,皆釋不問。上嘗稱之曰:「鐸自友及臣,至今三十餘載,其人交不知變色,絕不出惡聲。」其見恩遇如此。卒年六十有九,遣官護喪事,恤賻甚厚。

唐鐸卒年69歲,朱元璋時年70歲,他們是同齡人。明軍里的濠州人多得很,但能讓朱元璋說出一個「友」字的,我目前所見的只有唐鐸一人。

至於殺光滿朝文武之類當然是開玩笑,難道建文朝廷是重新組建的?蹇義、夏原吉、呂震、方賓、黃福這些永樂朝名臣不都是洪武朝的國子監培養的?想想看,徐輝祖和李景隆都在洪武朝後期帶兵訓練過,太祖還是把他最親密的勛戚圈子後代留到了建文朝啊。


不要被膚淺的港台導演的價值觀所迷惑。不要拿港台導演黑社會的水平來揣測中華民族的幾位大皇帝。這幾位大皇帝的業績,每一個都堪比古羅馬的凱撒。難道你會用黑手黨的邏輯去推論凱撒怎麼想問題嗎?你會用教父的邏輯揣測林肯和羅斯福嗎?
首先,一起打天下的人,可以叫戰友,可以叫同事,可以叫同僚,唯獨不能叫兄弟。我們的老大的私人交情都是文人,和翔宇共事一生則始終互稱同志。三國演義那種熱血遊戲里,才會有拜把子兄弟這種情節,投名狀那種電影里才會有大哥是對的這種熱血台詞。我們看近代史就知道,即使到了遵義會議,一直到七六年,三大巨星相繼逝世,核心領導層也沒有誰拜過兄弟。始終互稱同志,私人交往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雄才大略做大事的人,首先是先有一個正義的目標,再以這個目標召集人才和戰友,共同努力。所謂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事業而到了一起。並不是為了什麼兄弟義氣。為了兄弟義氣的,頂多做個地頭蛇。東方大地萬里江山,各種勢力和人民,怎麼可能會把大統交給講私人交情的人。蔣介石和上海的青幫拜過,下場大家都知道。
所以,就可以推論出,這些人是以事業的成敗來做決定的。
一個人如果威脅到朱元璋,以朱元璋的威望和力量,除掉敵人簡直是吹灰之力。但是,當一個人威脅不到朱元璋本人但是威脅到了大明江山的未來安定的時候,朱元璋就會理智地考慮是不是需要除掉這個人。或者留下或者除掉,他作為一代雄主,肯定比咱們知乎里這些人更知道該怎麼辦。
所以,要先知道這些人的思想邏輯再說他為什麼做哪件事兒。
中國各階層的分析里有一種階層,被老大稱為流氓無產者,而且是墊著底兒去討論的。被定性為是社會混亂的因素之一,但是如果組織得當這些人很能勇敢奮鬥。
用流氓無產者古惑仔們的邏輯去想朱元璋怎麼想,come on man!


很多人說我沒回答問題,我開頭就說了,我是看到很多人抹黑明太祖到喪心病狂的地步忍不了才來說兩句,原本是不想答的。不過也算是側面回答問題吧,明太祖,非常之人立非常之功,「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這樣的人做什麼事自然有他的理由,絕不可能是什麼神經病什麼報復社會這樣可笑的緣由。至於理由,樓上也有很多好答案說的很清楚了,殺功臣那是為了政權穩定,明太祖徹底平定天下的時候,已經很老了,功臣們肯定能活的比他長,蒙古又一直在北方為患,加上特意培養的接班人太子朱標又早逝,皇孫朱允炆又生性懦弱,他自然是要為其即位掃清障礙、杜絕一切威脅的。
/*評論太無聊,關了。*/
————————————————————————————————————————————
————————————————————————————————————————————
原本不想來答的,不過看到樓上很多抹黑明太祖到喪心病狂的地步的答案真是忍不了,什麼「朱元璋其實是個神經病」都來了,還有人拿著什麼「袁騰飛老師」(哎呀我真想笑啊,袁騰飛也配叫老師?)的「賊王八出身的人一旦掌握了重大政治權力必然會報復社會」,「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高等教育的人不適合掌控權力」這樣的狗屁來說事,我真是驚了個呆,你們要宣揚什麼血統論,要當奴才,你們就自己當,但是能別腆著個臉還一副我奴才我驕傲的樣子成不?

提到明太祖,先引用洪武皇帝北伐的檄文——

自古帝王臨御天下,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內外,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然達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嘆。自是之後,元之臣子,不遵祖訓,廢壞網常,有如大德廢長立幼,泰定以臣弒君,天曆以弟鴆兄,至於弟收兄妻,子蒸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於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禮義者御世之大防,其所為如彼,豈可為訓於天下後世哉!及其後嗣沈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台報怨,有司毒虐,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天厭其
德而棄之之時也。古雲「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
  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今一紀於茲,未聞有濟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戰兢兢於朝秦暮楚之地
,誠可矜憫。
  方今河洛關陝,雖有數雄,乃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以為美稱。假元號以濟私,恃有眾以要君,憑陵跋扈,遙制朝權,此河洛之徒也。或眾少力微,阻兵據險
,賄誘名爵,志在養力,以俟釁隙,此關陝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為名,乃得兵權。及妖人已滅,兵權已得,志驕氣盈,無復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為生民之巨害, 皆非華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之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勢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閩越,湖湘漢沔,兩淮徐邱,皆入版固,奄及南方,盡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 深用疚心。予恭天成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群虜,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慮人民未知,反為我讎,挈家北走,陷溺猶深,故先諭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中國之人
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腥膻,生民擾攘,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其體之。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民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這樣的氣度,這樣的智慧,想來你們也是看不見,就算看見估計也看不懂,就算看得懂估計也會裝作看不懂吧?
(檄文當然不是朱寫的,好像是宋濂寫的,但意思應該是朱的意思,為了政權儘可能的平穩過渡,也為了明朝對於宋朝之外的由元朝帶來的新領土的合法佔有,朱承認了元的正統,以後還多處維護元朝, 沒有刻意強調民族矛盾,沒有大規模的報復蒙古人和色目人,但也指出了明朝推翻元朝繼承元朝的正統性。不僅氣勢恢宏,也十分智慧。)

之前看到 @賀仙 的回答

明朝大將湯和,朱元璋小時候一起放牛的夥伴,也是明朝為數不多獲得善終的開國將領,他的曾祖父叫"五一",祖父叫"六一",父親叫"七一"。一家子湊齊了勞動節,兒童節,建黨節。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爺爺叫常五五,父親叫常六六。

而朱元璋自己呢,本名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曾祖名字朱四九,祖父名字朱初一,父親名字朱五四。取這樣的名字不是因為朱家是搞數學的,而是因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學和當官就沒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齡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
而朱八八同學的兩位死對頭,陳友諒、張士誠也是一樣。陳友諒原名陳九四 ,張士誠小名也是九四。

老實說,我看到這些文字,絲毫不覺得好笑,反而覺得悲涼。「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幾千年來,華夏文明都始終是東亞乃至於世界文明的巔峰,富麗堂皇,漢唐氣度,塞北的那些土鱉游牧民族威風也就是一時罷了,等我們民族緩過勁來,那就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而唐朝則直接把突厥的可汗抓到了長安獻俘。游牧民族的人到了中原,那都是要被我們的文明震撼的瞠目結舌的。天朝上國,固然是自誇,但是相比他們來說,這個名號,我們還是擔得起的。結果到了元朝,連名字都他媽的起不了了啊,連名字都是一二三四五啊,這是何等恥辱!要黑洪武皇帝的人,我就先問你,你願意選哪個數字當名字呢?

自宋朝滅亡,由於蒙古人與漢人人數的比例極不平均,漢人的文化與典章制度也比蒙古人優越。元廷為了保護蒙古人地位,主張蒙古至上主義,推行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漢人(原金朝統治下的漢人)、南人(南宋統治下的漢人)等四個階級的制度。四等級制度並不見於官方文告及檔案。元廷給蒙古人與色目人極大的權利,並讓漢人與南人負擔較大的賦稅與勞役,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十分沉重。學術界迄今並沒有發現元代有把臣民明確劃分為四等的專門法令,但這種劃分卻反映在一系列不平等的政策和規定中。為了防止漢人聚集叛變,元廷規定漢人不許結社、集會、集體拜神,禁止漢人私藏兵器,漢人打死蒙古人需要償命,而蒙古人因爭或乘醉打死漢人只需「斷罰出征,並全征燒埋銀」。漢人如當兵則不許充宿衛,如當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貳(雖然實際上存在很多例外情況),這些法律規範對於漢族人均不平等。
例如在江南,白天不許集眾詞禱,晚上實行燈火管制,這些都防範江南漢人。其他有關武器、馬匹等戰爭用具都嚴禁持有。在法律、科舉、任官等都有給予蒙古人與色目人優惠。

所謂「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雪中國之恥」,這不是吹牛逼也不是喊口號,這是事實,再簡單不過的事實。洪武皇帝的北伐,那就是堂堂之師,正正之旗!那就是弔民伐罪,除暴安良!中國幾千年來無數戰爭,絕大多數都不過是各色人等為了爭權奪利,編出各種理由來引誘老百姓去死罷了,唯獨洪武的北伐,卻是大義所在,順天應人。就如解放戰爭再如何,那也不過是內戰而已,打勝了,其實也沒什麼好驕傲的,而抗日戰爭勝了,才真正值得普天同慶。洪武皇帝的功績,短的說,是終結了暴元九十年的統治,完成了改朝換代,重新安定了人民。長的說,是結束了自五代十國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於契丹起,漢民族四百多年的傾頹!中國歷史上,以南伐北的戰爭數不勝數,但是幾千年來,唯有洪武皇帝的北伐,可以算是真正成功的(民國的北伐,還是功虧一簣了)。幽雲十六州,燕京城,自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石敬瑭割讓燕雲之後,直到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八月二日,整整四百三十年過後,漢民族的軍隊才終於再度踏上這片土地(北宋末年的那次跳梁還是不要算了,丟人)。

期間我們經歷了靖康之恥,幾乎整個皇族都被野蠻人擄走,我們的皇帝被金人抓到東北在天寒地凍里跳舞,我們的太后、皇后、公主們被人家當做妓女玩弄。皇帝尚且如此,平民們自不必說。(附一)
期間我們經歷了崖山之恨,大宋的丞相抱著最後的小皇帝跳海自盡,十多萬人殉國,屍體漂在海面上到處都是。(附二)
期間整個華夏第一次全部淪陷於異族之手,漢民族第一次整體淪為異族的奴隸,連名字都不再有資格擁有。
洪武皇帝,起於布衣,原本也不過是安徽一個沒名字的農民二代,要是歷史就那麼一潭死水,他也不過和他的父輩祖先一樣,生於土地,死於土地,默默無聞的和成千上萬的屁民一般,儘可能多的留下後代,然後又眼睜睜看著多數孩子夭折,不識字,沒文化,沒腦子,沒尊嚴,過著豬玀都不如的生活,悄無聲息的來也悄無聲息的走。然而在元末的饑荒中,他的父親、母親、哥哥、姐姐都一個一個餓死在他面前,為了生存,他逃難江湖,出家當和尚,落草為寇,不得不說真是天命所佑,天不滅華夏,這麼個小人物的勢力竟然越來越強大,最後還混成了皇帝,逆轉了漢民族四百年的運勢。
我想,這個當時只有十六歲的年輕人拖著乾癟的身體,在那個離開家門的夜晚,把一屋子的屍體拋在身後,他大概只是想活下去而已吧。活下去,這大概也不過是當時普天下的百姓們最簡單最樸素的願望而已,什麼民族大義,什麼國讎家恨,對他們來說,都太過艱深太過沉重了吧,而唯有這最後的活下去的願望也破裂了,天下才真的不可收拾,暴元才真的是天怒人怨,不亡不足以平民憤!

歷史是多麼的奇妙而難以捉摸啊,然而我卻相信冥冥中或許真的有些事是註定的。徐達和常遇春進入北京的時候,周世宗皇帝柴榮、宋太祖皇帝趙匡胤、岳元帥、文丞相,都該瞑目了吧。

附一

靖康二年(天會五年,1127年)二月丙寅日(3月20日),北宋滅亡(960年—1127年),二帝及宗室蒙塵。
洗衣院(又稱浣衣院)是金國為金國皇族儲備女人的地方。北宋相當多的女眷進入金的洗衣院。多名宋朝的王妃被分別賜給完顏家族的成員為妻。應被虜宗室女見在北人家作奴婢者,金國已降赦,官中二人換一人出,令作百姓,自在居住。應扈二帝親屬四百餘人,為遷二帝往五國,留在遼東,落後養濟焉。一些年幼的北宋帝姬被安置在洗衣院,長大成人後,再服侍金國王公貴族,有些被納為次妃、姬妾。

《靖康稗史箋證》對這次事件所記很詳細,書中所記因為非常恥辱,正史多無法記載,故參考價值頗高。其中《瓮中人語》記載:靖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寶寺火。二十五日,虜索國子監書出城。」次年正月,「二十五日,虜索玉冊、車輅、冠冕一應宮廷儀物,及女童六百人、教坊樂工數百人。二十七日,虜取內侍五十人,晚間退回三十人。新宋門到曹門火。二十八日,虜索蔡京、王黻、童貫家姬四十七人出城。」金兵圍攻陷汴京前後,燒殺擄掠,姦淫婦女。除金銀財物之外,大量擄掠宋朝官員和百姓,其中女性尤多。金人特意索要「女童六百人」,卻沒索要男童。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二十七日,金兵掠巨室,火明德劉皇后家、藍從家、孟家,沿燒數千間。斡離不(完顏宗望)掠婦女七十餘人出城。」

據《南征錄匯》載:靖康元年十二月初十,宋臣「吳幵、莫儔傳宋主意,允以親王、宰執、宗女各二人,袞冕、車輅及寶器二千具,民女、女樂各五百人入貢。」金軍守城千戶陸篤詵殺死其兄尚富皂,原因是尚富皂「踞大宅,淫及陸(篤詵)所掠女」」。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原定犒軍費金一百萬錠、銀五百萬,須於十日內輪解無闕。如不敷數,以帝姬(就是公主)、王妃 一人准金一千錠,宗姬一人准金五百錠,族姬 一人准金二百錠,宗婦一人准銀五百錠,族婦一人准銀二百錠,貴戚女一人准銀一百錠,任聽帥府選擇。」「自正月二十五日,開封府津送人物絡繹入寨,婦女上自嬪御,下及樂戶,數逾五千,皆選擇盛裝而出。選收處女三千,余汰入城,國相(完顏宗翰)自取數十人,諸將自謀克以上各賜數人,謀克以下間賜一二人。」次月五日夜,完顏宗翰宴請手下將領,令宮嬪換裝侍酒,不從者即處死,當時有鄭氏、徐氏、呂氏抗命不從,被斬殺,又將一女以箭鏃貫穿喉嚨殺死,又有「烈女張氏、曹氏抗二太子(完顏宗望)意,刺以鐵竿,肆帳前,流血三日。初七日,王妃、帝姬入寨,太子指以為鑒,人人乞命。」

《開封府狀》載:「選納妃嬪八十三人,王妃二十四人,帝姬、公主二十二人,人准金一千錠,得金一十三萬四千錠,內帝妃五人倍益。嬪御九十八人,王妾二十八人,宗姬五十二人,御女七十八人,近支宗姬一百九十五人,人准金五百錠,得金二十二萬五千五百錠。族姬一千二百四十一人,人准金二百錠,得金二十四萬八千二百錠。宮女四百七十九人,采女六百單四人,宗婦二千單九十一人,人准銀五百錠,得銀一百五十八萬七千錠。族婦二千單七人,歌女一千三百十四人,人准銀二百錠,得銀六十六萬四千二百錠。貴戚、官民女三千三百十九人,人准銀一百錠,得銀三十三萬一千九百錠。都准金六十萬單七千七百錠,銀二百五十八萬三千一百錠。」被抵押折價的各類女子統計竟有11,635人。

《呻吟語》載:「被掠者日以淚洗面,虜酋皆擁婦女,恣酒肉,弄管弦,喜樂無極。」

《靖康稗史箋證》引《金圖經》載:「燕人聞宋俘至(燕山府,今北京市),喧嚷已匝月。及是,大王眷屬,下逮戚族男女咸集,如睹異寶,且與后妃等行抱見禮申敬。漢婦不習,惶窘萬狀。」

附二

崖山在廣州新會,蓋東之海門也,東通廣州,僅容輕舠,南入于海猶二百里,水勢如牛角,然殊非地利,而張世傑乃奉御舟自硐州駐此,識者惑之。祥興戊寅冬十一月,制置凌震小捷於廣州城下,世傑喜曰:北人無能為,入夏且復走矣。乃不嚴備,而於崖山東崖立草屋曰行宮,月朔則行朝會之禮,從官亦各結草屋以便起居。及周文英自漳州來,乃知別有北舟水陸並進,世傑驚,議守御,有告者曰:北舟旦夕至,若塞海口不能進退矣,請乘其未至,移我舟以塞之,戰而勝固幸,不勝猶可西走也。世傑以士卒航海久,多有離心,恐一動則星散,乃曰:頻年航海何時是了,今須與一決勝負爾。乃悉焚草市,以艦千艘結為水寨,船尾皆外向,上設戰棚為死守計,眾皆危之,無敢諫者。明年己卯正月二日,浙東帥張宏范舟師發潮陽,直趨崖山。二十日,江西帥李恆發廣州,牽哨船會師,世傑不塞山門護水寨,乃縱北舟入逼寨。十六日,北師大集,蔽塞江面,世傑乃調輕舟出戰,猶能牽取數舟,宏范所部俱海艘,無哨船可以趨利,故世傑以輕舟往來樵汲自如,眾議恐恆以廣州舟至,則樵汲絕矣。世傑乃遣文英將步兵,王道夫將蜑船迎擊,又促凌震入衛,己而文英遁入新州,道夫與恆遇,不戰而遁,凌震亦不至。二十三日,恆至崖山,以哨船阻輕舟,樵汲路絕,每日止候潮平,唯有淡水至汲以供日用,舟中糧猶可支半年。二帥屢遣使諭降,世傑輒厚禮其使,唯請退屯廣東一道,以奉趙氏宗廟,軍中聞者欷歔。二帥令盡取舳艫與南船對壘,即北岸立炮,且縛船載火,南船張布幕以當炮石,縛長竿於船尾以當火船。二月初二日夜,都統張達領快船出攻北之哨船,敗,亡失甚眾。初四日,定議進攻。初五日,三面進逼水寨。初六日,晨炊蓐食,恆乘早潮退,帥北面海船進攻,酣戰至午,殺傷相當,恆以船深入,千戶林茂躍登南船,千戶曾勝、百戶解清繼之,攻西北角上,眾大潰,俄而晚潮至,恆舟不能駐,僅奪數舟而還。宏范乘潮生,帥南面海船進攻,世傑摘北面守兵策應,士眾傷殘,俱無鬥志。恆復麾北面海船夾攻,呼聲動天地,水寨表裡受敵,會有僕其牆竿之旗者,諸船風靡,牆旗俱仆,世傑知事去,即抽精銳入中軍自衛。諸船奔潰,招撫翟國秀、團練使劉浚解甲降,貴官士女多腰金赴水自沈,死者數萬人。北舟進擊中軍,戰至晡,海霧四昏,咫尺不辨,風雨大作,海潮退,世傑與殿帥少保蘇劉義、都統張達、尚書蘇景瞻等十九舟斫斷碇石,乘風水之勢決圍東走。帝舟重大駐內水,為外舟壅塞不得動,丞相陸秀夫先沈妻子於水,乃奉幼主死社稷,以金璽系主腰,秀夫抱赴水死之,宮人牽衣胥溺者十數輩。二帥止謂世傑必奉幼主南奔,恆率海舟追逐,宏范留部分降,時訊降人始知祥興君相俱赴水,遂大搜金帛,拘括將士,所掠皆歸宏范,尋于軍中得金璽,訊之,卒云:於小兒浮屍上得之,不識為璽也,懼為人所知,棄其屍矣。與降人言合。恆追世傑至高州界不及,世傑後二舟來降,恆班師於崖山,刻石紀功而還。世傑等南奔不能達占城,於是回船沿海收散卒,承宣使周文英等皆會。四月八日,至海陵港遇颶風,舟遂覆,世傑溺焉。蘇劉義本呂氏之客,諸呂降,招之不從,至是與張達、蘇景瞻等皆死於海。明日,文英收世傑屍,火于海濱,文英以世傑樞密印及余兵赴廣降。宋亡。

ps:我也開了個公眾號:zhibeiyou94,有喜歡歷史政治民謠的朋友歡迎關注啊~

http://weixin.qq.com/r/IUmIkAzE0VGurUjz9xwz (二維碼自動識別)


胡藍二獄,諸將皆束手就戮,可見非但無結黨謀反之事,且並反抗之力亦無之。既然如此,又談何「當時情況非得下死手」呢?明祖何以大殺功臣,趙翼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漢高誅戮功臣,固屬殘忍,然其所必去者,亦止韓、彭。至欒(按,當作「黥」或「英」)布則因其反而誅之,盧綰、韓王信亦以謀反有端而後征討。其餘蕭、曹、絳、灌等,方且倚為心膂,欲以託孤寄命,未嘗概加猜忌也。獨至明祖,藉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舉取天下之人而盡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蓋雄猜好殺本其天性,如胡大海方宣力浙東,其子在都犯酒禁,即手刃之,曰:「寧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趙仲中守安慶,陳友諒陷其城,仲中走還,常遇春請原之,帝曰:「法不行,無以懲後。」遂誅之。可見其剛決之性矣。又漢光武、唐太宗定天下時方年少,計身老則諸功臣已皆衰歿。宋太祖年雖長,而恃有弟可以馭諸臣,故皆務保全。至明祖則起事雖早,而天下大定則年已六十餘,懿文太子又柔仁,懿文死,孫更孱弱,遂不得不為身後之慮。是以兩興大獄,一網打盡,此可以推見其心跡也。
甌北眼光之犀利透徹,即今人亦無以逾之。
======以下是我的廢話,姑且算是對上引文的一點兒解釋======
朱元璋具備梟雄的一切特質,雄才大略,多疑善斷,果於殺戮,這就註定外部壓力消失以後,他的下屬日子不會過得太好。而且,古人比今人可預期的壽命更短,朱元璋這等梟雄人物,說從五十歲就開始琢磨接班問題應該不過分。開國功臣類多驍悍,宜遭疑忌。以其心性,大殺功臣乃是本等之事,不足為奇。
然而,朱元璋雖然殘忍多疑,卻不是神經病,他很明白什麼時候這事兒要往後放,什麼時候能放手大殺。洪武初年,雖也有功臣被殺,但一則為個例,二則被殺者還算是no zuo no die。洪武八年誅楊憲,十二年賜死汪廣洋,十三年誅胡惟庸、陳寧、塗節,基本是在清洗有擅權威脅的高級文官,不太牽扯功臣。蓋因此時天下尚未完全平定,甚至十三年十一月,北元和明軍在永平府還開了一仗,想「鳥盡弓藏」還早得很。
洪武十三年以後,明軍基本是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節奏。十四、十五年平雲南,二十年遼東納哈出歸降,二十一年藍玉破北元後主脫古思帖木兒於捕魚兒海,至此基本消除了北元殘餘勢力對明朝的威脅。接下來的洪武二十三年正月,燕王朱棣帥師征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宿將傅友德等皆受節制,三月,咬住等降。至此,北元勢力不足為患,且明祖諸子已經成長起來,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功臣領兵征戰,勛貴的重要性日減。而從朱元璋個人來說,此時他年過花甲(在古代已是風燭殘年),為傳位計,清除不穩定政治因素越來越有必要,大誅功臣,此其時也。
二十三年四月,明祖以「胡黨」為口實,大搞株連,因而被殺及奪爵(之前已故)的功臣有李善長、陸仲亨等一公、二十一侯。諸人雖號稱坐胡惟庸黨至此,實則另是一案。此案自二十三年四月吉安侯陸仲亨等四侯被告謀反始,至二十五年靖寧侯葉升被誅,始告一段落,而葉升與涼國公藍玉為姻黨,其被誅又為藍玉案之源頭。二十六年初,錦衣遂告藍玉謀反,連及功臣甚眾,前後死者凡一公、十三侯、二伯。胡藍兩案,涉及功臣數十家,前後死者數萬人。其餘陸續被誅於朱元璋晚年者,又有周德興、傅友德、王弼、馮勝、李新、謝成等公侯,趙甌北謂之「一網打盡」,形容至確。諸人坐死理由雖不同,然推明祖之本心,則無非「身後之慮」而已。
又:將功臣分為胡藍兩黨,先後誅戮,固然可能是朱元璋一種分批打擊的策略,然而我頗疑藍玉一案是因懿文太子朱標死而引發的。藍玉是朱標元妃常氏之舅,且據某些記錄,兩人頗為親厚,如果朱標不是卒於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或會留藍玉為朱標之臂助也未可知。然而朱標既死,按序當立的朱允炆又非常氏所生,在朱元璋看來,藍玉當已是朱允炆控制政權的阻礙,則必誅之而後心安。按朱標四月卒,八月誅靖寧侯葉升(此為拔除藍玉之第一步),九月立允炆,十一月召藍玉還,次年二月誅藍玉,這幾件事的順序頗值得回味。


大分裂之後的統一王朝開國君主必須肅清一切威脅皇權的人。手段柔和的像趙匡胤,可以喝杯酒就讓大將們主動放權,手段殘暴的比如朱元璋。但凡是有可能威脅子孫皇位的必須清除。

因為國家經歷長時間分裂,剛剛統一,人心不平,不像統一王朝的人們那樣天生就有服從皇權的意識,所以這時候一點點有能力搞分裂的人都必須扼殺在搖籃里。而且統一大業完成的越完善,皇帝的手段越兇殘。北宋只統一了一部分,外面還有遼國虎視眈眈,所以趙匡胤不敢把有能力的人都搞死。漢朝唐朝就好很多,但也有匈奴和突厥在北方,所以只殺了很少的人。明朝就不一樣了,直接把蒙古打殘,直到幾十年後才恢復點體力,這時候沒有太多外部威脅,那還有什麼好說的?直接搞死。

不過有意思的是,這些君王用盡一些手段撲滅反革命分子,卻往往不能真正按自己的意志傳續皇位,而是皇族裡另外的實力派漁翁得利,他們會首先偽裝的非常忠誠,然後突然一擊。比如漢文帝並不是劉邦欽點的下一任,李世民並不是李淵欽點的下一任,朱棣也不是朱元璋欽點的下一任。所以啊,在歷史規律面前,任何人都還是圖樣,有時候乃義務。


漢朝,蕭規曹隨,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死後,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有民間的名士過來獻策,曹參請他吃飯,喝酒,送走,就是不聽,是這些獻策不好嗎?不是
是他知道下邊的官僚都是什麼德性,不管是什麼政策,他們都會扭曲成為對自己有利的政策

比如王安石青苗法,本來是良策,但是官僚們仍然可以通過強制借貸來獲利,我就問你你服不服?

明朝,三大案直接把中間階層清掃一空

然後,漢朝一直到漢武帝才北擊匈奴
明朝立國之初,元朝的德性大家知道,明朝第一年收的稅只有五十萬兩是銀子,剩下的都是物資
還打了一次叔叔打侄子
但是,不久就下西洋北征蒙古修長城修北京修故宮順路修報恩寺修武當山等等等等

那麼,明朝和漢朝,那個好? 天知道


歷代太祖誅殺功臣,或者像處理得好的如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並不是僅僅怕功高震主,從長遠來看,這些功臣居功自傲,他們或者他們的二代就開始搞特權,容易造成門閥壟斷,東漢的世祖光武帝劉秀雖然寬厚,不殺功臣,卻也使得東漢從開國之初就具備強大的兼并性,東漢國祚也不到200年。


看一下《明史》吧,朱元璋是一位十分值得敬重的皇帝,吃的苦頭也是歷史皇帝中少有的,他將自己和漢高祖劉邦對比,他們都是從布衣農民到開國皇帝,相比於其他朝代皇帝,周朝從諸侯打到天子立周國;秦始皇繼承戰國時代秦國祖先深厚根基統一全國;晉朝竊取魏氏成果,南北朝就不說了;也沒有布衣起家的;隋朝楊堅竊取北周政權然後統一全國;唐朝就更不是了,李家當年家室可不小,班底雄厚;趙匡胤竊取後周果實,陳橋兵變,本來就擁有軍隊,至少在他沒打算竊國之前就已經很雄厚了;忽必烈作為官三代,有他爺爺給他打下蒙古國;但朱元璋就不同了,人家過得不知比劉邦慘多少倍,父母兄長全病死了,家貧無法安葬,不得已跑到黃覺寺當和尚,後來郭子興起兵起義才跑過去打下手,郭子興把養女嫁給他,地位才高了些,但也不會過啊,郭子興脾氣怪,看不得比他強的,把他關起來差點餓死,還是他妻子後來的馬皇后去廚房偷了一塊餅放在身體里,人家後來乳房都被燙傷了(別問我為什麼對這個記得這麼清楚TT),等到高祖打下天下都老了,歷史上記載高祖那可是相當的明君「朱元璋智勇雙全,統一華夏,文韜武略,是漢、唐、宋歷朝君主所不及的。在他開始創業之初,能沉著觀變,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你看,真是華夏之幸,不然,中國說不定在騎馬人的手裡毀壞成啥樣,元朝的時候漢人可不好過,人家給人分等級,蒙古本族人為一等,除漢族的其他少數民族為二等,北方漢人(當時南宋蝸居一角,長江以北為金國)為三等,南方漢人為四等,高祖將我們漢人拯救與水火之中。多的就不說了,光看高祖去世前頒布的遺詔就可以看出「我上承天命,有天下三十一年,每天憂國憂民,勤勤懇懇,勵精圖治,希望有益於百姓。怎奈我出身寒微,不像古代帝王那樣知識淵博,喜愛善良,厭惡殘暴,也不及古人。現在死去,這是自然規律,不需過分哀念。皇太孫朱允炆仁愛聰明,忠孝友愛,很得天下人心,可以繼承皇位,希望內外文武大臣同心輔佐朝政,使國民安心。我死後,凡喪祭物品,不要用金玉之物,孝陵山川一仍其舊,不要改造。天下臣民,可以守孝三天後便去掉喪服,不要妨礙民間嫁娶。各諸侯王都各回封國,不要到京師來。其他沒有提到的,大體可以按此遺詔精神去辦」。你看,這麼一個明君,怎麼能說他是精神病呢,堂堂大明高祖,被你們這麼污衊。殺功臣主要是為鞏固帝業,太子朱標死了,那時候他也很老了,皇太孫又太年幼,擔心自己死後鎮壓不住那些開國功臣,為了江山社稷,只有痛下心來把他們殺了,只是沒料到朱棣這個親王。帝王之家,翻雲覆雨,朱元璋一生煞費苦心,教子孫施政愛民,為子孫置備輔佐之才,可嘆他一片苦心,竟都無果而終。我覺得高祖可以算得上和康熙帝一樣的明君。好亂TT


可以參見最近的愛瑪電動車合伙人詐騙案。
==========================
這些一起打天下的兄弟,革命成功了。那麼怎麼辦?封官封爵,共享榮華富貴?理性很豐滿,現實很殘酷,這些兄弟勞苦功高,論當皇帝,可能比你還有資格,現在權高位重,一呼百應。我擦,你使喚他,不好使喚。時不時還得來頂你幾句,你還得陪著笑臉。最重要的當你百年之後,你的兒子要繼承皇位,這些個兄弟可能有的還活著。一不高興,取而代之也不是不可能。
怎麼辦?只有統統幹掉,然後換上一批無名小輩頂替他們的位置,然後這批小子就誠惶誠恐的聽你使喚了。
朱元璋、老毛。無不都是這麼乾的。
特別是老毛。一建國,別說老毛坐穩江山了,連開會都不讓老毛參加了!封建社會還有點君臣之禮,社會主義同志倒好,直接讓你做冷板凳了。你說老毛能不炮打司令部嗎?能不搞造反有理嗎?


自古靠農民起義的平民背景皇帝只有兩個。
劉邦和朱元璋。
白手起家最大的壞處是在地主階級俱樂部里,你是新來的。舊貴族、大將、地方豪強憑什麼聽你的?
劉邦上台未嘗不是人頭滾滾。異姓王被剿滅殆盡;由於匈奴威脅肯定不會殺的這麼徹底。
而朱元璋不行。元朝誇得太快,太狠。一下子沒外部威脅了。全國一片太平。但朱元璋深刻的了解人性陰暗面。有人說被誅殺者無力反抗,可見並無必要。其實若對方反抗了,那也就是朱失敗了。
其手段確實過了,但思路沒錯。開國者太多,對政權威脅太大。宋太祖出身軍閥,有足夠的威信讓部下交權。農民領袖沒轍啊。

所以,我不同意朱元璋的處理辦法;但不可否認其做法是為了社會穩定,有積極意義。


嚮往社會分層固化的不少嘛,不知道是不是都是精英。我回答下吧,只說一個方面,我們可以發現歷代王朝都會有分封同姓王,或領一軍或鎮一州或朝堂身居要職。君主出身真的是影響以後對待功臣態度的重要因素?苻堅、那位尼祿皇帝的出身如何?康熙、李世民如何對待子孫的?難道對功臣與兒子殘酷不一樣?
好吧,說正題。對比下劉邦、朱元璋與曹丕、司馬炎、楊堅、李淵,我們應該可以發現,劉邦、朱元璋並沒有一個可以作為依仗的家族,沒有多少可以放心使用的人才儲備,尤其是朱元璋,對比劉和朱,我們也可以發現,劉大多只是對付曾經同一級別的諸侯王,而一直跟隨他的功臣倒是還好,而朱元璋這個,我們可以看看更適合的例子,宋代周,後周開創者是誰?繼任者是誰?趙匡胤是什麼身份?如果郭威或柴榮的親族多的話,趙還會那麼容易?
然後,我們再看看漢魏晉唐宋明的開國君王及後代的做法,有親族的任用親族,沒有的小心翼翼,任用功臣,皇親別太高興,漢文景時的削藩,魏國被取代,西晉的八王之亂,唐,呵呵,太宗算半個開國皇帝了,高宗時呢?長孫無忌如何?第一代帝王的過河拆橋與否可以忽視二三代帝王的作為了唄?
帝王無親,這可不是單純的對功臣,皇親國戚和太子皇子的結局都應做證據。


朱元璋到底為什麼殺功臣,樓上很多大牛已經說了。

下面容我跑個題:

朱元璋做的很多事情,如大誥…這給了屁民前所未有的機遇為自己徵求公平、公正!

《竊明》里,竊明的是誰?賊子好殺,但亂臣呢?一個世代受皇家、社會尊重的階層,一邊教化萬民,一邊掠奪這個國家絕大部分的財富,最後再成為屠戮百姓的幕後黑手,自己書寫歷史,一直是這個國家的勝利者,屁民只是一個數字。

毛澤東僅僅是土改這一項成就,就可以媲美朱元璋,他至少讓萬民不至於因為土地兼并餓死,也不會等農民饑寒交迫揭竿起義時,再給屁民扣上流寇亂匪的帽子。

朱元璋、毛澤東都有自己的性格缺點,但他們兩個立場傾向誰,希望有些人想清楚。不要坐在刁民的位置上再替別人去罵「刁民」


朱元璋殺人主要兩個階段,第一個國內戰事漸平到藩王統兵這個期間。以胡惟庸案為例,一則清除淮西驕兵悍將,二則改組中書省,加強皇帝集權。

老朱從農民層次上來的,權利不完全拿在自己手心他是不放心,不像之前朝代有門閥氏族,或者貴族統治成分,這類人稱帝天然具有對群臣有控制性。消除相權也是集權政治的發展趨勢。沒有了相權,才有後面的內閣,有了後面內閣才有各種嘉靖,萬曆幾十年不上朝也不會影響國家機器運轉了。清朝也是繼承了這一基礎,不過清朝另當別論,八旗具有特殊性,其對藩王的控制也比明朝高明。

老朱農民出身也不免對自己子孫有眷顧,天下都是老子的,分給兒子肯定比其他人靠譜。

老朱前期殺的並不算喪心病狂,多數原因是集團,改組中央控制,給太子留個好班底,太子作為長兄,對弟弟這些藩王的控制不在話下,日後朱標即位,再根據實際情況裁撤,這是後話。況且武將班子也比留給太孫時候好太多,藍玉肯定是個朱標留的。

基本上馬大腳去世前這段時間,老朱想殺的都殺了,不會留下什麼對太子影響極大的了,就算後,幾十年臨朝經驗也夠應付了,班底也是穩固的。

馬大腳死後10年,朱標竟然也死了,而且是走的很急,從病發到去世半年時間。老朱也是反映不過來。痛定思痛,敲定接班人之後也是重啟殺戮模式了。個人覺得老朱可能閃過讓其他皇子繼位的念頭但很快掐滅了,朱標死後,老朱應該沒花多少時間就敲定皇太孫了。

一班人馬需要重新打造,藩王問題也需要處理,老朱當了幾十年皇帝肯定想到這些。但是這倆比起來班底人馬肯定比藩王問題重要啊。他那時候已經65歲了,沒多少時日了。第二年就砍了藍玉上下2W多人,這才是喪心病狂的殺了,殺了他這一代,還得給太子一代班底對太孫可能有影響的也得砍了,殺的自然多了。

如果朱標活到繼位,感覺老朱不會有後續的殺戮,不會像今天這麼多人黑他了。徐達吃烤鵝死完全不靠譜的說法,湯和也是病死,沐英這些不都是自然死亡?考慮老朱殺伐,應該把朱標之死代入,他的做法大部分出於皇位穩定性考慮。

然而還是藩王問題爆發了。老朱算無遺策,沒算到自己比太子死的晚。假如朱標身體很好,老朱安然仙去,老朱的名聲也會比現在更好更英明。朱標即為後,很有可能像漢文帝那樣繼續恢復國力,對待藩王,很有可能推恩,待他老死,朱棣也差不多了,他只要不死朱棣斷不敢反。真想不開反了,過不了河北就被藍玉一波流了。

不過之後會不會再有七國之亂這樣的,就不知道了。根據建文帝身邊的情況,朱標即為肯定少不了限制藩王,一點點可能就消化了,但肯定沒有清朝做的好。歷史也就改變了。或許就沒有後來的滿清入關了,或許會提前進入產生資本主義,但肯定還是集權政治,而且工業革命肯定不會發生在中國。

最後問一句,你們說老朱殺人太多,藉此要發泄什麼憤恨?嫌房價高了?


明太祖的舉動,放在今天,比如官員貪污就槍斃,看見官員拿著空白報表一起做賬就認定全體舞弊,老百姓有權上訪舉報貪官,設立直接向最高層負責的專門秘密機構監督官員,公知亂說怪話就槍斃,官員妄議中央就槍斃……
老百姓有什麼反應?官員有什麼反應?公知有什麼反應?檔案黨史相關部門的官員有什麼反應?
另外,徐達的死法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回去問問中西醫,有什麼怪病萬萬吃不得鵝肉而不是雞鴨豬牛羊!?肩負對大明朝系統醜化工作的大清文宣部門編寫明史也沒有把這種事情寫進去啊。


什麼時候才是開掉「技術合伙人」的最佳時機? - 創業


嗯,因為是「打江山的兄弟」,所以不同富貴是絕對不行的,
封建王朝已經作古百年,這種典型的宗族思維還是快些放下吧……

@賀仙和 @天生吾儕的答案已經很翔實了,為了不辜負邀請,還是忝作一答,加上兩小段故事性的文字吧。

故事一:

「興宗孝康皇帝標,太祖長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於太平陳迪家。太祖為吳王,立為王世子,從宋濂受經。吳元年,年十三矣,命省臨豪墓,諭曰:「商高宗舊勞於外,周成王早聞《無逸》之訓,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儉,為守成令主。兒生長富貴,習於晏安。今出旁近郡縣,遊覽山川,經歷田野,其因道途險易以知鞍馬勤勞,觀閭閻生業以知衣食艱難,察民情好惡以知風俗美惡,即祖宗所居,訪求父老,問吾起兵渡江時事,識之於心,以知吾創業不易。」又命中書省擇官輔行。凡所過郡邑城隍山川之神,皆祭以少牢。過太平訪迪家,賜白金五十兩。至泗、豪告祭諸祖墓。是冬從太祖觀郊壇,令左右導之農家,遍觀服食器具,又指道旁荊楚曰:「古用此為撲刑,以其能去風,雖傷不殺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兒念之。」」
——《明史》卷115

故事二:

明世宗的時候有個人叫何良俊,說他小時候曾認識一個參與編修《永樂大典》的和尚,這位和尚感慨地對他說:「洪武時,秀才做官,吃了很多辛苦,受了很多驚駭,費了很多心力,也辦成了很多事。結果小有過錯,輕的充軍,重的殺頭。如今倒好,秀才做官,盡情受用,皇恩是寬大了,可幹得了幾多事呢?」
——二次翻譯,原文不可考,疑出自《何氏語林》,請方家指教

可見朱元璋雖然有歷史人物的局限性,但並不是殘暴成性的魔王,更談不到「下死手」,因著兩宋的大傷元氣和元朝百年混亂腐敗的吏治,官場之人的腐化速度驚人之快,民力也空前凋敝,不用重典(晉元)不惜民力(秦隋),必然不可挽回,重蹈覆轍,所以必須採取損官益民的矯正政策;朱元璋歷練太子,也頗有父子為政繼嚴以寬的深意,有了明初的近乎變態的整肅,之後永樂盛況和仁宣之治的出現,才不會是偶然。

以上~


引述一段懷師的話

「講起老朋友來,常聽到一些人說,張三當官了,架子也大了。我聽見這話就說,不是張三架子大,是你李四不懂事、糊塗。因為張三、李四都是我的朋友,所以我可以這樣講他們,我說我過去的觀念也是一樣,現在讀了很多歷史才懂,一般人都罵朱元璋不夠朋友,當了皇帝以後,把過去貧賤時的一些老朋友,都一個個殺掉。

試翻開歷史看看,是怎麼回事?朱元璋當了皇帝,實際上很想念那些當年光著腳板種田,臉上塗了泥巴打架的朋友。他下個命令把這些朋友找來,還給他們官做。這些鄉巴佬,到了朝廷,開了會(上朝)下來,和一些大官們擺龍門陣:「這個皇帝算什麼?想當年我還打他屁股哩!」專門瞎扯這些事。朱元璋聽了,自然受不了。從這裡可知朱元璋對他們好,可是這些鄉巴佬自己不知道所處的是什麼位置。老實說,他們這些人關起來和朱元璋再打一架玩兒,不給別的人看見,也可以啊!但當著許多大臣面前,擺這些龍門陣,朱元璋怎麼受得了!不得已只有殺了他們。

人生本來就是唱戲,他上了台扮皇帝,你在他後面做鬼臉,他的戲還能演?你扮臣子,你只好跪下來「吾皇萬歲!萬萬歲!」還要叫得好!下面還有很多觀眾在看這台戲,也要為觀眾著想。這也就是朋友之道。

同事也好,同學也好,同鄉也好,位置不同,做法就兩樣。尤其要公私分明,談公事,階級分明,科長就是科長,科員就是科員,該行禮的就行禮,儘管一肚子牢騷、委屈,下了班找一個地方單獨談,沒別人在,這時候恢復老朋友立場,打一架都可以。」

——《論語別裁》

最後懷師順帶教了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明太祖是比孫中山還偉大的人物,被後人這麼污衊,真是可悲


重八大哥,並不是什麼背景雄厚的豪族出身(參考大唐李二),只是一個龍王廟插旗杆的高智商且自學成才的流氓,而大哥只有豪族和流氓可以勝任,重八不負眾望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統帥,並且收復了當時最出色的一批文武人才(這批人才放任何朝代都不輸),重八生性猜疑也過重,他深知只有排除一切問題才沒有問題,他的子孫便可以穩坐釣魚台,重八大哥也考慮怕子孫軟弱弱智,所以作為太祖就要為子孫後代消除隱患,狡兔死,走狗烹,能撼動大明朝廷的多數已經被他收拾乾淨了,唯一隱患就是打天下的這幫兄弟了,重八大哥沒耐心學匡胤大哥的仁慈,重八是草根出身,且心狠手辣,重八已經讓他的兒子們駐守各地,這樣完全不需要這些老骨頭們了,該收拾久收拾乾淨吧,重八想必,你們先走一步,我們下輩子繼續在一起打江山。不管怎樣,重八是個好爺爺,好爸爸,好丈夫(超級深愛大腳馬皇后),不是一個好領導,可以共患難,但不可同富貴。不過,我敬畏重八大哥,草根出身,淮右布衣,驅逐韃虜,定鼎中原。重八,是個英雄。


推薦閱讀:

如果當年康熙皇帝會見萊布尼茨,並成功建立科學院,中國能否代替英國引領第一次工業革命呢?
明朝建國號為「大明」,明是否是出自明教?
「所有關於穆斯林的負面消息都是猶太人搞的鬼」這種說法從何而來,源頭在哪裡?
宋朝和明朝的經濟對比?
劉備這麼一個理性的人為什麼會選擇張飛,關羽這種人做合伙人或者是下屬?

TAG:明朝 | 歷史 | 明太祖朱元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