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成立是喜訊嘛?
【能給點數據、可靠的事例或者內部信息嗎?】
「航發組閣塵埃落地: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定點北京,46個單位(22個發動機廠所、621所(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3個修理廠以及其它小單位,總資產1100億。國家再投350億(發改委150億、北京市100億、中航工業30億、商發20億,中石油、中海油等50億)。萬眾矚目的「國發集團」終於完成組建!成立後的集團一把手來自航天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總經理曹建國任國發公司董事長,中航工業集團副總經理李方勇任總經理。1月25日集團將正式掛牌並宣布!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將分散在相關公司的航空發動機業務整合注入該集團。成立後,將重點研發製造我們中國自己的飛機發動機,不再受制與人!」
航空發動機從飛機中獨立出來是由發動機和飛機各自的研製規律所決定的,這個規律就是航空發動機研製難度比飛機大,研製周期比飛機長,飛機的更新換代是以發動機的更新換代為基礎的。
也就是說研製一款成熟的航空發動機大約要20年的話,而研製一個成熟的飛機殼子只需要10年。
而中國過去一直把航空發動機作為飛機的一個普通部件,不夠重視航空發動機的研製,沒有認識到發動機和飛機的研製規律。
所以總出現這樣的情況,飛機上馬了發動機才上馬,飛機下馬了發動機也下馬,飛機搞好了發動機還沒搞好,就只能買老外的。
再看看俄羅斯和美國,英國,法國,航空發動機都是獨立出來的。俄羅斯有著名的土星和禮炮,美國有GE,普惠,英國有羅羅(勞斯萊斯),法國有斯奈克瑪。
搞成功一款好的發動機,才能以此為基礎搞出好的飛機。一代發動機一代飛機。
有了獨立的發動機公司,會有很多優勢:
一,國家尊重客觀規律,開始重視航空發動機;
二,航空發動機的研製不再受制于飛機,不會出現飛機下馬發動機也下的馬情況;
三,發動機公司可以更好地做預研,積累技術,以後發動機將引領飛機的更新換代;
四,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航空發動機,關注艦船燃氣輪機,關注燃氣輪機發電機組,關注各種發動機,關注動力;
五,一旦中國的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滿足國內市場,甚至出口,國內航空發動機從業人員的工資會和搞金融搞互聯網的一樣高,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進入這個領域。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只有研製出先進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 當然還有先進汽車發動機), 中國才有希望進入發達國家行列。
各位加油!
謝邀^_^
………………補充…………
我是航發專業學生,看了其他同學和前輩們的回答和評論,我想根據我的學習以及見聞補充兩點:
1.我國幾大航發研究所之間,製造廠之間,維修廠之間,是存在競爭的。於是各所研究工作有重複,技術互相保密,甚至在項目上有競爭時,互相使壞拆台。
就像南車北車競爭一樣,這樣的內耗嚴重影響我國發動機的研製。況且把中國所有航發工程師加起來也沒GE的多,更不用說我們的科研人員水平沒人家好。
這樣的內耗還存在於每個所內部,設計人員和裝配試驗人員之間,領導和員工之間。比如裝配試驗人員工作強度大,但是工資卻不與工作強度成比例,導致裝配試驗人員消極對待工作。
所以成立航發集團,一個很重要重要的工作就是化解這些不該有的內耗。
2.英國的羅羅上世紀因為搞三轉子發動機,破產過一次,之後被收歸國有保護其不被瓦解。羅羅曾經把勞斯萊斯汽車部分賣掉了,但是是這次為何不把航空發動機部分賣掉,德國早就想獲取羅羅的技術了,但是英國政府掏錢保護了羅羅。
可見航空發動機很燒錢,搞不好就得破產,但是英國人不會把羅羅賣給德國人,因為這關係到國家安全。當然當時中國人幫了他們一把,他們把斯貝出口給我們,我們國產化為秦嶺。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說中國的航空發動機實力沒羅羅強,要是私企早就破產了。但是中國不能放棄,因為這關係到國家安全,如果有一天中國和俄羅斯鬧翻了,許多飛機就沒發動機可用了。
中國現在的航空發動機產業屬於投入多於產出的階段,也就是國家要拿很多納稅人的錢給航空發動機人發工資,但是發動機還沒搞成功,國家還要從老毛子那裡進口大量發動機,也就是現在是虧本的階段,當然搞發動機的人發動機還沒搞成功,工資自然比較低了。
記得實習的時候一個前輩說,要是某個發動機搞成功了,他們工資可以增加一倍。
的確是這樣的,一款成功的發動機足夠企業發個十年工資。
當然,民用航發中國還是空白的,民用航發比軍用更賺錢,也更難。美法合資搞的CFM56賺的錢估計足夠中國航空人發十年工資了。
現在的大背景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了,有錢了,能夠支持航空發動機研製,如果像印度一樣,只能嘆息。
很多產業都是繁榮的時候大家擠破頭進去,但是你不看看這樣的繁榮是前期多少人忍辱負重,卧薪嘗膽,日夜工作,才創造的。
現在中國的金融,通訊,互聯網,工資高,因為中國人多,市場大,中國人勤勞,每天一睜眼就想著怎麼去賺錢,而且中國趕上了世界信息技術革命,中國出現了BAT,華為,中興,小米,等等,在這方面中國可以和老外平起平坐。
但是中國沒趕上工業革命,人家百年來的工業積累的結晶就是航空發動機。GE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愛迪生髮明電燈泡。
中國不能沒有航空發動機產業,因為中國是大國,不像韓國,和那些歐洲小國,一兩個產業就能養活整個國家。
就算落後一百年也要搞,不搞永遠就沒有,況且只要你尊重客觀規律,尊重知識和人才,按部就班地搞,總能搞出來,因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勤勞的民族。
說了這麼多,就是要說,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成立,是個喜訊!
變則通,不變則窮。
如果你對中國的航空發動機不滿意,那就別胡思亂想,加入進來搞。
如果你對黨不滿意,那就別整天做鍵盤俠瞎抱怨,加入黨,讓組織少一些溜須拍馬的混賬,多一些仁人志士。
如果你對家鄉不滿意,那就別拋棄它,要建設它,哪怕捐建個圖書館,籃球場,捐幾本書,資助幾個學生,傳遞愛心,也會讓家鄉越來越好。
如果你對中國不滿意,別抱怨,別移民,努力建設改善她,因為你是中國人,你有責任 。大學期間在歐洲某航企實習,主要做航空市場分析,發表一下淺顯的看法。
一、 央企數量一直在縮減,但航空企業例外
國資委直屬的中央企業數量一直在壓縮,從最開始的200餘家下降到現在100多家。典型的方式是通過企業合併,比如中航一集團和中航二集團的合併,南車和北車的合併,中遠集團和中海集團合併等等。
但是記憶之中,只有兩次出現過央企數量增加的情況,第一次是中國商飛的成立(2008年),第二次就是航空發動機集團的成立(2016年)。央企數量增加本來是逆潮流而動,商飛和航發破格而出,可以看出國家對航空產業之重視。
二、 航發、商飛、中航工業要做好搭檔
以歐美為代表的發達國家走過的航空路比我們長,其實有很多可以借鑒的。
美國的航空工業格局比較清晰:
波音——以民用航空製造為主,兼顧軍事工業的航空巨頭
GE——專註於發動機、燃氣輪機、工業裝備的大型工業集團
普惠——專註於發動機的航空工業巨頭,代表作猛禽戰鬥機F119發動機
洛克希德馬丁——航空軍火巨頭
歐洲的航空工業格局也很明了:
空中客車——以民用航空製造為主,兼顧軍事工業的航空巨頭
羅羅——專註於發動機、燃氣輪機的航空工業集團
CFM——專註於民用發動機的航空工業巨頭,代表作CFM56(GE和賽峰合資)
達索/BAE——航空軍火巨頭
中國的航空工業一直是剪不斷理還亂,現在至少格局比較清楚了:
中航工業——以軍事工業為主,兼顧民用航空製造的航空工業集團
中國商飛——民用航空飛機製造商
航發集團——專註於發動機、燃氣輪機的航空工業集團
一比較就不難發現,中國的航空工業企業都有自己的對標:
中國商飛的對標就是波音和空客
中航工業的對標就是洛克希德馬丁
航發集團的對標就是普惠或者羅羅(GE產品線太豐富,暫時對不上)
三、 航發集團要向羅羅看齊
航發集團雖然有國家戰略使命,但是從長遠看,自身的造血功能必須齊全。之前專門研究過羅羅,羅羅其實和航發集團有一定相似之處,就是國家曾經重金投入。羅羅下面有5大業務板塊,分別是民用航空業務(佔52%),防務業務(佔15%),動力系統(佔18%),海洋業務(佔10%),核能業務(5%),員工大概有5萬名,其中有15000名工程師。
羅羅可以說是專註於核心業務——航空動力系統,再衍生其他相關業務(船舶燃氣輪機系統、核動力系統等)的典範。一個反面的例子就是,中航工業據說房地產也做的不錯。
航空工業雖然不像日用消費品那樣極致的做營銷,但是以客戶為中心的使命一點也不應該被忽視。畢竟,航空發動機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必須依附於航空飛行器。所以航發集團與中航工業、中國商飛的配合一定要跟得上,以誰為主導的問題必須有效溝通。
當然是喜訊,起碼說明了對航發研究的進一步重視。具體會怎樣就要看接下來如何發展了。
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成立,使得「飛發分離」完成,自2012年起便開始醞釀的航空發動機重大專項也就會漸漸落實了。
2015年底的「2016年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報告中提出2016年抓緊實施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重大專項;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抓緊遴選啟動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航空發動機。
航空發動機研製技術難度大風險高投入多周期長,所以被稱為飛機製造「皇冠上的明珠」。目前世界上僅有中美俄法英5個國家可獨立研製航空發動機。但中國的航空發動機以引進為主,民機發動機全部來源於國外進口,自主研發能力過於落後。航發集團成立後:
將航空發動機獨立於整機製造之外,可以不受制於整體飛機的研製;
對於發動機製造公司而言,能夠有更大的靈活性,並使研發效率最大化。
附張答主自己拍的俄制航空發動機:
我國這次下如此力氣發展航空發動機,期望經過一個5~15年的大發展,我國能真正成為世界航空發動機研製大國,解決困擾我國多年的航空動力問題。
謝邀。先說結論,這是為後續動作的一個準備動作。後續的動作就是啟動國家重大投資的「航空發動機專項」。
以前航空發動機廠、所是附屬於中航集團的,航空發動機(後面簡稱發動機)的新型號的研製一般都隸屬於某個飛機,如果這個飛機下馬了,發動機也就下馬了。發動機一般不獨立存在。
中航集團是個非常大的集團,難免有一些並不是核心技術並且效益也不好的兄弟企業,比如生產降落傘的企業。這些企業也要吃飯是不是,國家規定要漲工資也得漲是不是,國家需要你吸收過量的大學畢業生你也得吸收是不是。錢從哪裡來呢?
中航集團採購資金的流向是先到飛機企業,飛機企業支付給發動機企業,發動機企業支付給發動機附件企業,發動機附件企業再支付給配套件企業。科研經費的流向是,先把錢給中航集團,中航集團分配給不同的科研計劃項目,各企業向不同的科研計劃項目申請科研課題。資金每流過一層都會產生截流和滯留的情況,到達尾端的時候都很少並且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幾年前國家就將航空發動機的技術發展確定為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科研項目了,開始醞釀大力推動航空發動機技術發展的「航空發動機專項」,並準備為「航空發動機專項」投入巨資。但國家對中航集團有諸多的不滿,再加上其他一些問題這個專項遲遲都沒有落地。
所以此次將航空發動機相關的廠、所從中航集團獨立出來成立發動機集團,由原航天集團的總經理任發動機集團的董事長,就是為「航空發動機專項」所做的一個準備。謝邀。底層員工一無所知,實在幫不上什麼忙。倒是聽說航天的質量管理很不錯,很想看看能不能帶來些不一樣的東西。
謝邀~
不是搞航發的,雖然飛設畢業,依舊是非業內人士。
航發是機械工業整體水平的提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趕得上的,說不再受制於人這個只能呵呵。不過這並不代表著這不是一個喜訊,至少,我們看到了國家的重視,而且身在北京,整體工資待遇必然強於地方,可以招攬更多的人才(想想為何我航飛設擠著進航天就知道了),沒準我航四系又可以風光一把呢,航發之前的前景真是不樂觀,就連考研,我航航空相關專業也只有四系,十四系還能夠剩餘名額給本校同學調劑用。期待可以搞出大新聞←_←
新聞很振奮人心,但這是不是意味著大量航空崗位出現了人才空缺,就業形勢一片大好呢?
就算崗位確實增多了,薪資和其他待遇是不是也一併提高了呢?
這不過是一次利益格局的重組而已,從畢業生的角度看,談不上不幸,但也看不出喜訊。
曹沖死後,曹操對曹丕說: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你姓曹嗎?或者司馬?
擺脫了左盟主的掌控,如果設計員不用天天被6s、背誦企業文化、唱司歌等傻逼活動折騰了,那就算是一個喜訊。
補充一個,評論里有人說6s並沒佔用多少時間,那為了說明6s對設計員的影響,舉個稍微有點誇張的例子:
一個很有力量的人讓你吃屎,不用你天天吃,一個月吃一次就行。當然不同單位吃的程度不一樣,真吃假吃也不一樣,對於假吃,抓的力度也不一樣罷了。
說一堆,只是寄希望於新領導能夠更務實,把主業忙活明白了,搞清楚國家讓你幹什麼,搞清楚自己的責任,別動不動就搞什麼保衛五星紅旗之類的幺蛾子,發動機一直搞不利索,誰特么管2020年萬億不萬億的,2020年國家想乾的事兒大了去了,用你整萬億?
----------------------------------再補充一下---------------------------------
上文特意強調了是6s對設計員的影響,並沒有說車間廠房。
所謂的統一著裝是這樣的:不管天氣如何,必須穿工裝,並且扣子怎麼系、拉鏈怎麼拉都要管,溫度高了把衣服拉鏈拉開?不行!白天下雨溫度低,下雨太陽出來了溫度上來了,那我把工裝的袖子挽起來?不行!要是不穿工裝,左盟主說了,不穿工裝的都「猥瑣不已」。統一思想難道是這麼來的?
從中航獨立出個新集團我國航發就不受制於人了?來點數據和事例乾貨好不好?
當年科爾尼從麥肯錫分出來,就比在大麥好了?
分分合合,各有利弊,當年中航一二拆分和合併還都是喜訊呢,所有新事物都是喜訊?
——————
利益相關:我是北航四系,也是題主,真心希望了解一下【實在的】信息。
看來大家對6s體系都很有意見,我很想問問你們有多少人是天天跟機床焊槍打交道?一畢業就進601和611,坐辦公室做項目管理的人很難想像6s體系對一線工人來說多麼重要。以中國製造業現在的情形,這可能是目前最能夠有效保證成本控制、員工安全和項目進度的體系。
對於行政管理人員來說,辦公室規範和保密等等條例是看起來很瑣碎,但這個問題不是6S帶來的,如果不做6S,保密照樣要做,要麼就是直接依從軍方標準,要麼就是被國寶等天天盯,您覺得直接跟軍方大爺打交道更舒服嗎?
知乎這個平台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倖存者偏見」:能坐在這裡打字的人99.99%都從事辦公室工作,對於一線的忙碌和危險以及最根本問題沒有認識。而最忙最辛苦的那些人卻是沉默的大多數。
———————————————原答案的分割線————————————————
航發分出去,對發動機系統是福是禍我說不清楚。航天的老闆人是來了,但團隊怎麼帶,文化怎麼合併,不是一兩天就能捋清楚的。但對AVIC肯定是弊大於利,尤其是左盟主。
懂技術的人都知道,航空發動機是二三十年持續的流水式花錢才可能砸出點響兒的事兒。盟主難道不知道嗎?他知道,但航空系統攤子鋪的大,廠所分散在全國各地,軍方每年給的錢就那麼多,作為央企,國資委還要求每年至少8%的利潤增長率,他怎麼辦?別忘了盟主是福建人。做三產,搞上市,玩兒貿易,先把攤子撐起來,體量做大了,人才先留住,之後再慢慢捋。這是他的思路。
但AVIC的很多人和部分軍方的人並不這麼想,他們覺得老林不重視型號,不重視科研,各種聲音甚囂塵上。這些聲音的存在盟主不是不知道,所以他一直在各種場合強調統一思想,要塑造航空文化。6S,穿工裝,唱司歌,都是希望不管外人怎麼說,航空人起碼要團結起來。話說回來,盟主是不是真的不重視科研和發動機?不重視,611和621能動不動就劃塊新地方、換個新大樓玩兒?他不重視動不動就回黎明和成發去看看?盟主是發動機廠所出來的,他知道發動機人這些年過得有多難,不能光讓馬兒跑不讓馬兒吃草吧?要不是盟主,發動機廠所根本留不下人,早就跑光了。現在不論是瀋陽還是成都,這些廠所在當地人眼裡依然保持著較高的經濟地位,和盟主的思維是分不開的。
發動機被分出來,某種意義上是「成王敗寇」的邏輯結果。國內經濟發展穩定,融資環境寬鬆的時候,盟主的思路是行得通的,那些異議就當蒼蠅過耳,聽聽而已。7月股災之後,這些聲音陡然大了起來,盟主保下來的這些地方,最終都被發動機摘了果子拿走了。
沒辦法,誰讓航空人內部不團結。上面有個答案說不同廠所做同樣的項目是重複建設,這個我不同意。很多巨型企業都允許內部創業項目,誰先搞出來搞好就推誰。所謂航空人內部不團結,是很多生產和科研理念推不下去,很多中層只管不推,開會做樣子一套一套的,其實根本不重視。不說別的。就說6S。什麼時候6S和穿工裝都成了談論的把柄了?
答題的很多北航南航畢業的,去的比較多的是設計和研究院所,多少人去過成飛和沈飛,見過打鐵鋪子一樣亂的廠房,一群群工人隨便坐著用砂輪打磨零件,滿地金屬屑,整個廠房沒有區分生產區和通道,房頂被不知什麼東西熏得黢黑的場景?又有多少人去過波音和空客的外包廠房,見過人家的生產線情況?外包廠房好管理:天天過來審,不達到合同要求就不給你訂單。那些對6S有意見的人呢,就像一當爹的有倆兒子,大兒子是甲方,二兒子是乙方,大兒子管不了二兒子給爹告狀,爹跑去說二兒子:「你得好好乾啊要不你哥那兒要死人,來我給你個方子你按照這個來做就行這叫6S。」二兒子還說:「爹啊你管我太緊了他死人讓他死去唄。」每逢年底就大幹,一旦出事兒盼爹抗。
但發動機真分出去了,二兒子是否真有好處?真不一定。說航空發動機分出去是好事兒的,大抵都認為原因在於國家重視,會有專款專用等等。總之不管十年後能否幹得出來,至少是會給錢給地的。然而是否有了錢就一定能成事兒呢?航天系統幹得好難道僅僅是因為有錢嗎?
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過,2015年這麼嚴峻的反腐鎮仗下,航天系統沒有爆出任何的「大新聞」,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窩裡斗。反觀石油、民航、金融……幾乎都是業內相互掐出來的。發動機的董事長不找航空人而找航天的,很大原因就是航空人內部聲音不齊,心思不齊。這次航發分出去,很多人會很開心,因為至少短期內有錢拿。但人的貪慾是無窮的,如果依然不統一思想,繼續窩裡斗,講真,總有一天,政府會養你到煩。2016.8.28日新聞:
新掛牌成立的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是由國務院、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資組建的國有控股集團公司。註冊資本人民幣500億元,下轄職工9.6萬人,包括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6名、「千人計劃」6人以及一批專家學者、傑出技術技能人才。
500個億,真是絕望啊。
??????????????
絕望原因竟然被理解為認為差錢。
1.這500億代表了之前我國航空工業發動機大致總資產。
2.能意識到我國之前航空工業發動機有多落後了。
3.以這樣落後了工業水平,短時期大換代的水平,根本不可能。
4.瑪德,工作又要努力填坑彌補同代機與美帝的性能差距。看到一群王牌四系的內部聊天,為啥我覺得喜感。
原來進學校的時候,老師就忽悠「重大專項要來了」,現在都成大叔了,「重大專項即將落地」,說實話,發動機本身不是幾年就能搞好的,整個體系不行,國企能把指標合格的發動機搞好就阿彌陀佛了,指望超越美帝什麼的,做夢吧。
理想很美,現實骨感。
目前行業內型號基本該有的都有了,怎麼保證科研轉批產的進度,不出大質量問題,還要控制成本,靠AVIC自己那一套,國家不信任,部隊不信任。把航天的人弄過來,還是很有意義的,和諧前期已經證明了光砸錢的路走不通。
踏踏實實坐下來,尊重人才,精簡機構,優化體系,複製航天那條路先把手上的型號搞好,脫離兩融三新五化萬億的產值吹牛逼路線才是王道。
反正我只知道工資又不會有太大變化。學弟們,老老實實搬磚吧,另外眼睛別老看著體制內這幾個單位。
處男回答給你們了
三月三
補充一下
昨天終於公布了
反正我是沒覺得近期會有什麼變化
就算有變化,沒個三年五年看不出來
積重難返,改進也許有,革命必定無
就這群和諧和諧和諧和諧和諧的孫子
還有和諧和諧和諧和諧和諧
裝樣子可以,別的就算了
————分割線————
該幹嘛幹嘛去,大家都散了吧。努力工作,認真學習,鍛煉技能,爭取早日為國爭光,搞出先進,可靠,經濟的發動機。
看到有個公眾號推送這個回答,咱們還是正能量一下,可恥的匿了。
另外替大家把話說出來"一線真正願意幹活,能幹活的員工,物質和精神待遇上不去,別指望能搞出好發動機"
——————————突然的分割——————
一個純粹的航發人,應該遠離政治可惜在中國
是要講政治的
政治指揮技術
官僚鉗制思想
這也是學發動機的悲哀
當然不是喜訊,壟斷之後沒有沈飛、成飛、西飛的競爭了,更加「愛買不買」。所謂的集團內部競爭更容易被領導權力主導。
短期內國家漲經費可能漲一點工資,但後面會更死氣沉沉。即將或者已經進這一行的,趁競爭力還沒退化趕緊跳槽到汽車行業還來得及。
別忘了上海第一汽車附件廠造出了運10的發動機渦扇8,比其他院所的幾個渦扇順利。
汽車和航空航天業有孿生關係,技術和可靠性標準很相近。
寶馬:ME262勞斯萊斯:羅羅
特斯拉:SpaceX
中航搞過哈飛賽豹之類的汽車,還有洪都摩托車。
還是抓技術吧,國外航發都是一代代核心機不斷升級,技術累積的結果,看看國內仿過來也技術也不怎麼提高。記得以前洪傑老師說過,航發前期的預研要花很長的時間,然而國內誰會專門投錢給你做看不到結果的東西呢。新集團成立希望有專門坐預研的吧。既然合併了就技術多分享,當年洪老師說國內不同公司之間還有技術壁壘。。。。
我賭五毛,國發地產即將成為下一個地王。
難得遇到個自己工作過的公司,前東家主做wz,次做wj,ws.匿答一下吧。
國家分開發動機成立集團,說明上面重視了,這是好事。
只是發動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出來,牽涉到材料,工藝,加工設備等等一系列的技術沉澱和積累影響,比火箭發動機要難,不是靠重視和砸錢就能玩好的。
目前國際對國內高端技術和設備禁運很不厚道。可惜國內對機械行業也不重視,許多人進入中航是想有個安逸的現狀,不錯的福利,不是因為真正的想投身航空事業,把工藝和開發當一份工作,不是自己的事業。不是說全部的中航人,至少我在中航時候,相當一部分同事是這樣的。
順便說下6S,整理,整頓,清潔,規範,素養。在車間這還是很必要的,特別是要求掉地即報廢的發動機零件來說。不過有些領導這方面要求的太過了,也許這會讓上面直接從表面看出他的工作成績,所以做得略過頭吧。
最後,還是祝中航發動機越來越好,雖然從自己在裡面呆的幾年來看,個人感覺和美歐的差距還在擴大~獨子難教,獨柴難燒。應該成立兩個發動機集團公司。有序競爭,互相學習。或者再扶持一個民營集團公司。三條腿走路。
=========
我們看看美俄都有兩家公司:俄國有土星、禮炮,美國有GE、普惠。
謝邀@蜜糖洋洋,事實證明,這個消息是假的,周一並沒有任何新聞。猜測也許是股市上重倉了發動機三兄弟的股民杜撰出來的。國發會成立但沒這麼匆忙,從發動機公司到國發集團,這樣的轉換有很多工作要做。
成立的目的一是提高地位、改革體制,讓發動機研製不再依附於飛機,尊重發動機研製的預先性和長周期性;二是承接國家發動機重大專項的資金,讓發動機專項資金全部落實到發動機上,使國家意志能夠百分百貫徹到位。
先別忙著高興,想想東西造成來是誰買?航空業的壟斷不是一天兩天的
這個怎麼說呢,鄙人仰望星空大學碩士畢業,目前在CAS,感覺發動機不管是航空的還是地面燃機都是騙錢的,CAS不是一般的能忽悠錢,而且內部人才大量浪費,無用的能吧唧領導的反而可以獲得提拔,感覺很心寒,但是轉行又轉不動去汽車沒人要,去機械更是沒人要,感覺航空真是個大坑,多少年了半死不活的!
推薦閱讀:
※北航這所學校怎麼樣?
※火箭初期加速耗能高還是之後高?
※一架飛機是如何與另一架不明來歷的飛機進行通訊的?
※既然北航这么不堪,为什么你们当年还选择北航呢?
※北航計算機學院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