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如何申請科研經費?
科研經費是有限的,各個學科互相競爭。看似無實際意義的天文科研項目如何申請國家的科研經費呢?怎樣說服國家把錢投到建望遠鏡上而不是醫學研究、材料科學研究呢?
無實際意義指無短期的可應用的價值。比如用大型計算機計算宇宙模型,除了檢驗大型計算機的性能貌似沒什麼用。再比如開普勒望遠鏡,除了航天技術的發展(發射到拉格朗日點、指向位置控制等)和測光技術也沒什麼用。
各個國家實際情況不太一樣,希望有詳細的答案。-----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宇宙那麼大,更多討論歡迎關注。
謝邀,其實沒那麼複雜。
國家支持天文學的時候本來就沒有考慮你出「實際意義」。
江澤民: "基礎研究的成果為整個人類社會帶來 了巨大的突破和進步,也促進了應用科學的發展"
胡錦濤: "一項重大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往往能夠極大地推動人類思想進步,也往往能夠引發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
溫家寶: "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
習近平: "天文觀測的每一次重大發現,都不斷深化著人類對宇宙奧秘的認識"
李克強: "國家核心競爭力靠基礎科學研究"
所以作為天文學家,闡述自己研究對於基礎科學發展的重要性,對於認識宇宙的意義就行了。半吊子基礎研究沒有用。大家都把自己本職的事情做到極致,才是最重要的。申請造一個望遠鏡,最重要的是證明你有建造成功的能力,證明建造成功後可以做出突破性的基礎研究成果。你不需要證明建造望遠鏡可以提高國民經濟收入,或者望遠鏡的某個部件日後可以民用化做太陽能熱水器。基礎科學研究者不需要操心應用的前景。申請基金的時候也沒有人會問這些東西「有什麼用」。
具體說來,作為一個普通天文工作者,最主要的經費來源是自然科學基金。每年三月底申請下一年的經費。按照課題不同,經費支持3-4年的研究。申請人需要提交一份申請書。闡述題目的意義,世界上的研究情況,計劃的研究路線,以及研究基礎。當然還有經費預算。申請書會送到3-5個同行手中評審,按照ABC評級。擇優錄取。年輕人的基金申請主要看是否有潛力。資深工作者的申請會比較注重既往取得的成績。這裡面的競爭主要是在小領域裡。比如宇宙學的就和宇宙學的競爭,不會和做黑洞的競爭經費。一般7月出結果,然後經費撥到單位。
還有一些大型的科研項目,比如973國家基金,先導基金,重大專項基金等等,主要面對的是大型團隊,支持比較大型的科學項目研究。一般要結成一個30人左右的隊伍申請,研究內容集中與一個方向,下面可以分成好幾個子課題。@李然 老師回答得已經很充分了,我再強行濫竽充個數假裝補充一些吧。
一般申請經費的邏輯鏈條是這樣:
1、概括的介紹你打算幹什麼,這件事有什麼意義【此處你要儘可能如實說明這件事的意義,比如對學科本身的科學意義;如果是應用基礎方面的研究,就指明有什麼應用前景;如果是國民經濟、生產生活相關的領域,相信在題主的角度就更容易說了;天文項目一般但不限於在科學研究本身體系中論述研究的意義,能帶動裝備技術發展也是一種意義,能帶動國際合作或者人才梯隊建設也是一種意義,總之,要如實、要明確】
2、你打算乾的這件事目前在國內外是什麼狀態,今後有什麼樣的發展趨勢【全面、如實調研清楚,但又不等價於內容羅列,要按照一定的邏輯關係組織起來,條理清晰,強調你的研究的創新性、以及可能的緊迫性】
3、你打算乾的事情要如何具體實施,分哪些階段,分別有哪些困難需要解決,打算如何解決,等等【論述可行性】
4、如果這件事能成,或者不能成,或者部分能成,分別有什麼成果【給你錢的人要估算投入產出】
另外,除了自然科學基金以及科技部的項目之外,也有一些橫向的(其它組織機構如兄弟單位、企業)的經費可以爭取。比如強調N體模擬、複雜系統計算可以嘗試從百度、微軟研究院化緣。
總之,途徑還是很多的,看你是否努力了,最終看你對這個行當的愛夠不夠了。
再稍微展開說一說吧,其實只要是花錢,都是有意義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用GDP來衡量一個區域內的經濟活動流量還是合理的。GDP包括政府財政收入、政府定投、總消費、總產值,其實這就是經濟活動的流量,流量的背後就是就業崗位,就是社會成員之間以經濟活動為載體的羈絆,就是社會穩定性。天文學研究在基礎學科中算是帶動GDP效果較好的了,一個觀測站能養活多少觀測助手?一次天文學年會能帶動多少酒店、餐飲?一個天文台能帶動多少住宿、交通?當更多的研究者開始對自己搭平台感到疲倦而將更多的計算放到天河上的時候,也能更好的利用我們Top500榜上有名的設備,對吧?所以這也是政策制定者願意給天文學掏錢的原因之一。
首先,用大型計算機計算宇宙模型除了檢驗大型計算機的性能,也象徵性的測試了對於各個尺度的物理理解是不是得體,數值模擬在不同尺度之間的精度匹配一直是個很好的問題,簡單的說,模擬暗物質的時候,由於尺度太大,恆星行程過程就很難模擬的精確,畢竟恆星的尺度太小,而如果把一個恆星行程過程模擬的很好的時候,保持這種精度延伸到星系尺度的時候計算機就累了,累死的問題比如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和星系的共同演化問題也是,尺度相差八九個量級的星系和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為什麼有些性質上的關聯是個很火的問題,那麼在數值模擬的時候能夠同時考慮這兩個東西就顯得很重要,為此要寫很好的程序,做很有道理的假設來使得數值模擬有物理意義,於是為了使得數值模擬的結果能用來作為一個理解宇宙過程的參考,是需要學習和發展很多技術的,這些伴生的技術的價值是不是「短期的可應用」我不清楚,也不急著下結論
由於我只是有個鄰居做數值模擬,是不是用這種計算宇宙模型來檢驗大型計算機的性能我不清楚,我建議還是跑個已知結果的程序來檢驗大型計算機性能,否則弄出來個奇怪的東西說不清是誰的責任
其次,關於一個具體研究是不是有意義,不是用有「無短期的可應用的價值」來做判斷,而是找一個專家團隊一起商量看意義大不大
各個國家實際情況是不太一樣
國家科學委員會基金項目
推薦閱讀:
※NASA 宣布發現七顆與地球大小相似並可能存在液態水的行星,這意味著什麼?
※如何載人飛出太陽系?
※恆星的發光能力由什麼決定?
※構成天蠍座形狀的星一共有幾個?具體排布?
※美國插在月球上的國旗現在還站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