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編劇是怎樣煉成的?

看了不少美劇,各方面都很吸引人,尤其是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峰迴路轉,不落俗套。
那麼這些厲害的編劇是怎樣成長起來的呢?
另:編劇編故事的時候就是把腦子裡的故事寫出來,那麼多線索,有沒有什麼專門的軟體幫助他們創作?
國產編劇和外國編劇有什麼不同?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我愛看美劇 ?,更多「美劇」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我在美國的一所文理學院學習電影,今年上了一學期的劇本寫作課,或許可以分享一些。

在美國,劇本寫作課基本上是以workshop的形式存在,教授不會單純地介紹技巧,而是大量練習,然後讓我們把草稿分角色朗讀,然後互相批評。教授給你很大的創作自由,我的學期劇本是一個精神分裂心理醫生的審訊。但是創作自由外,也有很多的硬性規定,比如字體要求,粗體字要求,格式要求,甚至標點要求。我還只是一個新手,但是一學期上下來我就記得兩句重點:永遠不要浪費筆墨寫攝像機捕捉不到的畫面;以及永遠不要把電影劇本當作戲劇劇本來創作。

我的教授從一所文理學院畢業,然後進入哥大學習劇本,自己跌摸滾打幾年,在電影圈裡鋪墊了人脈關係後,在靠近紐約的學校(也就是我的學校)謀得一份教職,在有經濟倚靠的情況下繼續創作。今年他也請來拉字至上的編劇給我們講座,她從我們學校畢業後,端盤子做打字員幾年,靠自己的女朋友的關係進入圈子,寫了《American Psycho》,然後就真正進入圈子了。在美國,很多編劇都是默默無聞地積累素材,寫讓自己最滿意的東西,無數次修改構思,只為了一次30秒的presentation被賞識。藝術這回事,都是瞬間的運氣,老天不寵幸苦心人,只看得見幸運兒。

教授曾對我說,「永遠寫你最感興趣的東西,有時學會閉上耳朵,別聽那些製片人投資商的意見。只有你被你的故事說服,別人才能被打動。」他曾經有一次幾千萬美元投資的機會,卻為了取悅每個人,不斷修改劇本,黃了,他最後都認不得自己的故事了。他說,他最重要的故事,是在酒吧里喝醉了賣出去的。


第一次謝邀。
豆瓣上有個妹子在美國洛杉磯讀過編劇的MFA,她的日記里有很多關於MFA教學與編劇行業內的事情。
貼上鏈接:
在美國學電影小實話——編劇開小灶(4)
在美國學電影小實話——未必有用的參考書目(5)

在美國學電影小實話——申請準備篇(1)
在美國學電影小實話——申請準備篇(2)
在美國學電影小實話——申請準備篇(3)


剛來知乎不太會玩,隨便刷刷居然看到樓上有人提到在下,那就把第一答獻給這題啦~
該講的大家都講差不多了,其實樓主提問的是美劇的編劇,而不是美國的編劇怎麼樣,在我自己上學和工作的個人體驗中,美國電視劇的編劇圈,比美國電影的編劇圈難進的多的多!具體原因就說來話長了,總之如果以同樣的資質、勤奮和時間,在好萊塢你寫到一個電影的機率比寫到一個電視劇的機率要大。更不用說我們討論範圍內的美劇多半是相當成功的美劇了。
另外補充一點題外的,美劇編劇哪怕只寫了一個單集,只要這集播了一次,他就能收一筆royalty,播一次給一次,播的地區越多次數越多,進賬越多。我一哥們就靠n久前寫過一集美劇,撐了好幾年,哈哈。


美國職業編劇的受教育程度較高,拿到各電影學院、文學院MFA劇本創作碩士學位的編劇的比例很高。MFA劇本創作課程的訓練量非常大,從一開始就要求每周至少寫十幾頁紙的劇本,要經歷各類型短片的磨練才能開始寫長片。在美國去讀MFA的極少有22歲的本科畢業生,大多都是有了一定的人生履歷再回來讀書,不像國內讀文學碩士的大多是人生菜鳥,沒有任何社會歷練。美國編劇行業有很方便的編劇軟體,資料庫中有大量的經典模板供參考。另,美劇的編劇通常都是一個小組,很少有一個人單幹的。


舉幾個例子來說吧。

Aaron Sorkin, 《白宮風雲》《新聞編輯室》《社交網路》編劇,畢業於雪城大學,拿的是藝術學位(Fine Arts),畢業後十年多屬於一個時有時無工作的演員,在演戲的過程中發現了寫劇本的樂趣,開始寫劇。從一開始寫就算是小有名氣吧,最起碼寫的有人願意買願意拍願意看,後來還做了專門改現有劇本的Script Doctor。1999年白宮風雲系列一炮而紅。

Joel Surnow, 《24小時》編劇(之一),畢業於UCLA電影學院,一畢業就是在寫電影寫電視劇,沒做別的,畢業8年後憑Miami Vice火起來,後來就被環球影城收到麾下,一路是很專一在影視製作這條路上走得。像24小時類似的雖帶主線但多有獨立劇情的劇,一般都是有一整個編劇團隊在背後運作,不是一個人想出來的。掛名的主編劇更多時候是發揮類似總編一類的作用。

David E Kelley, 這位就跟學電影沾不上邊了,《波士頓法律》編劇。他老爸是個著名的曲棍球教練,他本人是普林斯頓曲棍球隊隊長,後來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拿的是政治學學位。之後去念了波士頓大學的法學院,留在波士頓當了一名律師。寫劇本完全是出於興趣,Kelley上大學的時候畢業論文就是把人權法案改編成了一部舞台劇,他的劇多是政治/法律類型的,波士頓的律師寫了《波士頓法律》,自然就是藝術源於生活的典範。

最後提一句很喜歡的《傲骨賢妻》,創作者是一對夫婦,Robert and Michelle King,倆人都是專職寫作,合作了不少好劇和電影。

美劇編劇門檻不低,但是看得出不一定要專業學電影的,規則章法都可以後期練,還是才華天賦最重要吧,再就是但凡成功了的都得挺過個七八年默默無聞期吧,能堅持下去也很重要。還有像律政類的專業劇,你總得對這門行當有很深的了解才行吧。


我來說一個吧,《慾望都市》和《破產姐妹》的編劇:大名鼎鼎的Michael Patrick King

Michael King來自於賓州的一個愛爾蘭後裔的家庭,他是家裡唯一的男孩兒,還有三個姐妹,在家鄉的戲劇學院讀到大三之後,他毅然輟學,單身一人去了紐約,除了要掙錢之外,一個說不出口的原因:他是一個同性戀,這對於信仰羅馬天主教的愛爾蘭家庭來說簡直就是災難,King在紐約沒有朋友,他能做的就是不斷的跑機會,經過了無數輪的碰壁後,他在一家comedy club找到了工作,做喜劇演員,比如扮演。。。一根玉米,但不管怎麼說,他成為了一個紐飄,留在紐約了,在club的同一期培訓班裡還有Jon Stewart, 對,你沒看錯,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政治喜劇脫口秀節目The Daily Show的主持人

多年以後,兩位老友在Jon Stewart的節目里重逢

四年之後,King得到了他在電視界的第一份工作,但是其實也說不上是正式的工作,為喜劇脫口秀《卡羅琳的喜劇時間》(Caroline"s Comedy Hour)寫草稿,但是節目的經費有限,甚至招不到演員,King和Stewart又免費充當幕後演員,用活魚表演木偶劇,在緊張的表演之餘,King開始自己嘗試著寫劇本,他加入了一個當地的喜劇劇本小組The Broadway Local,他開始不斷地吸收紐約喜劇的精髓,並開始漸漸地發現了自己的天賦:他特別善於描寫女性細膩的心理,當你的身份被關上一扇門之後,總會在才華的那一面再為你開一扇窗

有一天,King接到了洛杉磯的朋友Cindy Stevenson的電話,Cindy是場景喜劇秀節目My Talk Show的女演員,她有了一個機會主持二線節目A Woman from Ohio,Cindy想請King為她做編劇,King當時租的公寓很小,房間里放了一台老式的蘋果電腦(Macs),就是那個鍵盤比較硬,打起字來啪啪啪響的那種,King就每天用這台老式的Macs兼職為Cindy寫劇本,Cindy鼓勵King到加州去,她告訴他你要puedo,puedo(我行的意思),當時King已經38歲了,他也在猶豫要不要再放棄紐約的一切再到加州去,他的朋友告訴他「在好萊塢,沒有人會認真對待一個40歲的劇作者」,King去向自己劇院的經理Barry詢問意見,Barry是一位老派的紐約人,他告訴King:「我想在玩兒musical chairs的時候,總還是有人能搶到椅子的」 (類似於國內搶椅子的遊戲)

King終於下定了決心,他也特別感謝當時的房東(God-loved landlord),他還欠著房東6個月房租,但房東很善良,一直都沒有追討,King離開了這所「永遠不用付房租」的公寓和那台陪伴他多年的Macs去了好萊塢,多年以後,King把那個musical chairs的典故寫進了自己的《慾望都市》,而當King開始為《破產姐妹》寫pilot的時候,他寫下了這間不用付房租的公寓,和公寓里的Macs,以及自己在紐約的第一份電視工作Caroline

《慾望都市》片場:Michael King和Sarah Parker

《破產姐妹》片場:Michael King和Beth Behrs, Kat Dennings

天道酬勤,厚積薄發,這就是一個最典型的美國編劇的成長曆程

Michael King對每一個志在成為編劇的年輕人的人生感悟:
一個劇作家最重要的品質是誠實,不僅是對待人生,也是對待自己的作品,不要欺騙你自己的生活


哇,感覺自己公眾號寫的文章完全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有這樣一個美國女編劇及製作人:她讓美國ABC networks憑藉她的劇雄起……她讓自己躋身於身價1000+萬美元編劇之列……她從一個小編劇成長為擁有自己的美劇製作公司ShondaLand的大Boss……她創造的劇讓她成為艾美獎、金球獎提名獲獎的常客……那麼,她是誰?

如果你是一個虔誠的美劇迷,那麼你一定看過或耳聞過下面這三部劇:

1.《實習醫生格蕾》自2005年開播以來,已有11季,超過221集劇集了!!這部劇甚至分裂出了一部新劇《私人診所》。

2.《醜聞》自2012年開播,已經積累了一大批粉絲,推特上擁有超過81萬的關注,甚至連美國總統奧巴馬夫婦也曾讓《醜聞》辦公室給他們寄一份DVD版本過去,第一夫人Michelle Obama公開場合表示是這部劇的絕對鐵粉!!

3. 《逍遙法外》是2014年9月25日新開播的法律劇。這部電視劇一開播便在18到49歲成年人群中獲得了3.8%的收視率——也就是當晚有1400萬美國人看了這部電視劇,並在同時段電視劇中收視率第一。

如果你足夠細心的話,你會發現,每部電視劇片頭都會出現一個同樣的頁面!!!

沒錯,她就是珊達·瑞姆斯(Shonda Rhimes),一個美國黑人女編劇和製作人。今天,瘋老闆就給大家好好扒一扒這個身價上千萬美元的好萊塢女編劇和製作人是怎樣煉成的???

成為一個成功的編劇,最少要具備兩種要素:1.油菜花(talent)這個大家當然可以理解;2. 狗屎運(good luck)要是沒有第二點,即便再有才華的編劇也會淹死在歷史的洪流中……那就看看Shonda這兩點吧:

  1. 油菜花(talent):

Shonda出身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老爸擁有MBA學歷,老媽是個女博士。Shonda自己畢業於達特茅斯(美國東北部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從達特茅斯畢業後,Shonda進入了世界一流4A廣告公司McCann Erickson(麥肯)工作,想必文字功底一定非常了得。

2. 狗屎運(good luck)

一心想寫故事的Shonda辭掉廣告公司的工作機會後,在USC(南加州大學)繼續深造劇本創作方面的碩士學歷。但一般而言,以寫作為生的人,尤其是電視劇或電影編劇都曾直面過人生的慘淡階段。

比如說,詹姆士·卡梅隆(James Cameron)作為成功的導演和編劇(代表作:《泰坦尼克號》《阿凡達》),成名前是一名卡車司機

所以同命相連的Shonda差不多碩士一畢業就失業了,在好萊塢身無分文,找工作四處碰壁的情況下,她各種職位都嘗試過。雖說Shonda今天在美國ABC Networks可謂是紅遍半邊天,但2003年她寫的第一部電視劇的pilot episode(試播劇)是直接被ABC無情槍斃了!!!

直到她被Debra Martin Chase聘為實習助理,她的編劇人生才有了起步。也許你不知道Debra Martin Chase,但是你一定知道她編寫的作品《公主日記》。


Shonda參與了《公主日記2》(2004年)的編寫。雖說第二部的劇情真的是一坨Shit,但對於Shonda來說是一坨好運的"dog"s shit"。


2005年,Shonda作為編劇和製作人,開始創作醫療劇《實習醫生格蕾》。她大概自己也沒想到自己會憑藉這部劇青雲直上!!那麼,一部標準的美劇是怎麼被製作和創作出來的呢?而Shonda又是如何通過她的劇成為一個千萬富翁的呢?

首先,總編劇Shonda把想法寫成大綱去找製作公司,製作公司找拍攝方(投資方)去拍一個「pilot episode」(試播劇)。接著,電視台或電視網看中了試播劇就進行訂購,然後根據收視率邊寫邊拍邊調整。

美劇一般由一個最少有6-8人的編劇團隊完成,多的甚至達到20人以上。所以美劇里的編劇,尤其是總編劇,可謂是有著一手遮天的權利的,而電視劇的導演甚至只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例如《實習醫生格蕾》有包括Shonda在內的8個編劇,導演有5個。《權力的遊戲》導演甚至達到了17個之多


三部美劇的大紅大紫讓Shonda短短几年成為好萊塢炙手可熱的名編劇和製作人,最保守的網站對她的身價估算是1400萬美元!!

她編寫或製作的電視劇為何會在眾多美劇中如此受到青睞的呢??瘋老闆覺得這與Shonda獨特而強烈的個人風格密不可分:

1. 電視劇帶有強烈的女權主義精神。不管是《實習醫生格蕾》中的醫生Meredith Grey, 《醜聞》中的危機解決專家Olivia Pope, 還是《逍遙法外》中的法學院教授Annalise Keating,她們代表的是女性在社會地位中的提升。

2.每一部劇中的人物個個都伶牙俐齒,是吵架或威脅方面的專家。大家不可能忘記作為伶牙俐齒醫生代表的Cristina Young ,Olivia在《醜聞》中和老爸比放狠話,Annalise帶領了一群簡直能吃人的法律系學生。

3. 三部電視劇代表的是各行各業的高智商人群。從醫療,政治到法律界,再搭上每一部劇里必不可少的性和愛。既看得到醫生對職業的熱愛,也看得到「美國總統」和他的「sweet baby」在白宮辦公室里慾火焚身。

4. 每一部電視劇都是 Shonda Rhimes自己性格的化身。Shonda在生活中經常被媒體稱為『angry black woman』(憤怒的黑人女性),電視劇里的每一個女主角都是獨立,自信和堅強的 Shonda.

以Shonda的名義成立的製作公司ShondaLand也成了一個大家庭!!!所以這三部電視劇里你也會經常看到演員穿越帶另一部電視劇的現象。讓我們期待Shonda Rhimes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好劇!!!

相信這個回答還是能很好滴解決題主的問題噠!每寫一篇原創文都不容易,讓更多的人看到我們的努力更加不易,請大家支持我們!瘋老闆爆米花~~ID:bossfong1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授權,我們將很樂於與您合作!若未經授權轉載,我們將予以公開譴責並追究法律責任。


1.流水化作業,把擅長不同方面的編劇聚集起來,例如場景、台詞、笑點等等,各司其職再拼裝一下。
2.國外編劇地位高,是劇組重要成員。國內編劇不受重視,普遍成就的都是導演和演員。
3.薪酬高,國內好多好的編劇就算得到機會也會因為收入問題改行。


Diablo Cody
20多歲網戀閃婚,婚後跳脫衣舞,聽說是個人興趣,之後開個博客,裡面寫了很多脫衣舞內幕,被一個製作人看中,然後博客里的文章,編成書出版,後來寫了「juno」,拿到奧斯卡,前兩年被斯蒂文斯皮爾伯格看中,參與了美劇「倒錯人生」的創作。

編劇也是普通人


除了各種創新手法不論(包括沒想到的和想到也不讓寫的)外,私覺得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能短莫長
時光有個關於美劇改革的專題說很多美劇都在往短了演變,而且收視率效果很好
反觀中國,以前中國都是20集左右,最近都是40—50集,真的有那麼多事可講嗎?腫脹進來的其實都是錢啊


在北京念了四年編劇本科,在洛杉磯念了兩年編劇研究生。
國內一直用word寫,後期用了插件方便格式統一。美國編劇基本都用final draft, 免費的可用celtx。
美劇都是團隊協作,工業化生產線的感覺,有工會保護。


寫一個稍微和問題有點跑偏的回答。第一次寫回答,歡迎來吐槽。
編劇是怎樣煉成的?拋開自生的天分,刻苦肯定是一方面,當然了還要有一定的運氣成分。
拿疑犯追蹤的編劇喬納森·諾蘭(Jonathan Nolan)舉例。

1976年6月6日出生於英國倫敦,在芝加哥長大,編輯和製片。2000年第一次擔任編劇,電影《記憶碎片》基於他寫過的短篇小說《Memento Mori》改編而成的[1] 。2002年憑藉這部電影獲得第74屆美國奧斯卡獎最佳原創編劇的提名[2] 。2006年在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電影《致命魔術》擔任合作編劇[3] 。2008年繼續和哥哥克里斯托弗·諾蘭合作,在其執導的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里擔任編劇[4] ;2009年憑藉這部電影獲得土星獎最佳編劇獎[5] 。2011年和J·J·艾布拉姆斯合作擔任CBS美劇《疑犯追蹤》的製片人並本劇擔任編劇工作[6-7] 。2014年其創作看劇本的電影《星際穿越》上映[8] 。2016年和 J·J·艾布拉姆斯監製,擔任HBO美劇《西部世界》的製片人並本劇擔任編劇工作[9]

諾蘭擔任編劇的每一部可以說口碑都不算差,像很賣座的蝙蝠俠,有很多人說什麼無諾蘭無Batman之類的話,可以看出諾蘭的這部代表作對許多DC黨的影響。POI也很不錯(不得不吐槽一下,後面的腦洞實在是開的太大了點)還有最近刷爆美劇圈的《西部世界》,雖然這次諾蘭不是編劇但不可否認他作為製片人對劇的影響。下面再來看看諾蘭的畢業院校

1994年,他畢業於伊利諾斯州洛約拉學院。1999年,他畢業與華盛頓特區的喬治敦大學,主修英文專業[3] 。

是的,讓諾蘭「一舉成名」的短篇小說和他所學的英文專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他哥哥導演的記憶碎片就基於他寫的短篇小說。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下諾蘭的哥哥克里斯托弗·諾蘭。

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Johnathan James Nolan),1970年7月30日出生於倫敦,英國男導演、編劇、攝影師及製片人。[1]
1996年,諾蘭拍攝了個人首部故事片《追隨》,在舊金山電影節上放映並受到關注。2000年,諾蘭憑《記憶碎片》獲得第74屆奧斯卡和第59屆金球獎最佳原創劇本提名[2] 。2005年,執導拍攝電影《蝙蝠俠:俠影之謎》。2006年,執導作品《致命魔術》以其詭異的氣氛和精細的結構獲土星獎最佳科幻電影。2008年,憑藉電影《黑暗騎士》獲第35屆土星獎最佳編劇獎,該片上映一周就打破北美多項票房紀錄成為全球第四部票房達到10億美元的電影[3] 。2012年,再度執導系列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該片獲土星獎最佳導演提名。2010年,憑《盜夢空間》獲得金球獎最佳導演及最佳原創劇本提名[4] 。
2015年3月,憑藉執導電影《星際穿越》入圍第41屆美國科幻恐怖電影獎土星獎最佳導演[5] 。

Chris的名氣要比他弟Jonathan的名氣大很多,他不僅僅是一名編劇但更多focus在了導演部分。其中憑藉盜夢空間更是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導演獎。哥倆合作的記憶碎片更是顛覆了電影的傳統觀念,
導演克里斯托弗· 諾蘭顛覆了「故事懸念」的定義,那就是故事的發生過程比懸念的結局更加重要。這應該是對一名導演最大的肯定了。
返觀Jonathan Nolan,他成名和他哥有一定的聯繫,他但他的才華卻一直被他哥的名氣所覆蓋。有種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味道。當然,Jonathan還是成功的引起了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的注意。
總結,努力,才華是很重要的因素,但不是誰都有一個像Christopher的哥,所以說運氣真的很重要呢。
雖然第一次回答問題,但跑題如此嚴重真的好么。。。。歡迎吐槽啦


想當好的編劇,從小得多看書、多看戲,多學習、多吸取、多總結。

答主高中是在北京一所國際學校畢業的,非常喜歡影視劇編劇,寫過兩個分別都是一萬多字的英文故事,讀過悉德菲爾德先生寫的劇作書。

高中第一年時,有一門必修課叫「英文語言文學課」,任課老師是哈佛畢業的,精通中文,在文學、語言學、翻譯學、詩歌方面也非常精通。他帶著我們讀了美國同年齡高中生也讀的原版英文教材,這本書不僅包含了各篇經典文學片段,還講了許多概念,比如講Literature時,很仔細的講解了「Stories, Poetry,Drama, Nonfiction, Autobiography, Biography, News, Feature Article, Functional Texts」;講故事創作/戲劇寫作時,很仔細的講解了「Plot Structure(Exposition, Rising Action, Climax, Falling Action, Resolution), Conflict(Internal Conflict, External Conflict), Chronological Order(Flashback, Foreshadowing), Irony(Situational Irony, Verbal Irony, Dramatic Irony), Suspense」等等等等概念。答主這種文科男簡直對這種優質的教科書毫無抵抗力,而且這本書後面還順帶說了電影製作里的主視角鏡頭、高角度拍攝、低角度拍攝、剪輯、配樂、聲效、對白、故事版等等概念,為今後有像這個方向發展的人做了基礎知識的講解鋪墊。

請注意,這本書可是美國高中9年級學生看的(當然肯定美國那麼大,那麼多州,也會有教材之分,不可能全體9年級學生都讀這一本,但大體內容應該都差不多,他們早晚會接觸這些東西),高中9年級就是高一吧,高一的學生就讀了這麼強的寫作指導材料,一定會對今後寫作有影響和幫助。雖然美國必然也有很多不喜歡寫作或寫作不好的學生,但對於那批打算當電影編劇和電視劇編劇的人來說,小時候就明白正確的寫作體系、方法,就是很大的優點了。雖然這本書對我來說已經過去2.5年了,我的同班同學估計早就把它扔了吧,但是我還是在留著,每到寒暑假就翻翻,巨開心啊。從小到大,我耳邊有時會聽到「美國人從小就喝那麼多牛奶、吃那麼多牛肉,長大了就又高又壯」類似的話,然而我心裡一直在想「人家從小就看了這麼不錯的關於這方面的書,長大了造出來的東西可能也不錯」。

我上面說的聽著好像很簡單:從小喜歡寫作、看了許多書,長大了想當美國電視劇編劇,一下子就當成了。其實當美劇編劇,還是很難的,畢竟美國電視台競爭那麼大,寫不好下一季就被砍,恨不得這一季的後頭都演不出來。

英文中,對於劇作有個詞叫「treatment」。這個詞也是我的那位老師教給我的,我當時一聽,不明白意思,還以為是藥物治療呢,或跟醫學有關,後來才明白是「故事梗概」的意思,以前青澀的我,還在用「summary」這個詞指代故事梗概。寫美劇的,應該都是有treatment,通常都不長,既方便自己梳理思路、梳理劇情,給別人分享時,也方便。

看過有的人說,有人寫戲,喜歡先想著結尾;有人寫戲,通過某一個鏡頭開始寫,這就取決於個人了。寫戲的人,幫助他們的軟體可能是紙筆,也可能是電腦上的文檔,也可能是專業的軟體,但這也取決於個人,反正我比較喜歡用電腦里最簡單的word文檔,哈哈哈。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美劇,美劇是一個很成熟的體系,他不像國產劇一樣有本就拍這麼簡單,美劇在一個已經很成熟的工業體系下發展,而且質量是第一要求,質量不行分分鐘砍掉你
美劇的編劇都是受到過專業的教育訓練的,而且美劇編劇有地位…美劇的編劇一般就是製片人,比劇組裡任何一個人都屌,演員跟編劇牛逼分分鐘被寫死(好漢兩個半),不像國內,編劇是個屁,誰都敢跳出來改劇本
而且一般在美劇中一個劇組不止一個編劇的,會有一個專門的編劇班子,在一個成熟的體系中做出品質不是很難的。國產劇坑爹主要是市場坑爹,電視劇經濟模式坑爹…
說白了,人傻錢多速來


之前看有人說生活大爆炸的編劇是大學教授,會把作業答案寫到謝耳朵的板子上


前面該說的基本都說全了。 我就補充一點,運氣是最次要的。 如果你撞上了, 那才叫運氣, 沒撞上那是因為你水平太低。


看和借鑒很多歐洲各國的劇,改成美國版

改成美國版就是,把歐洲例如丹麥的劇改一個更通俗的名字首先,然後把劇中各種慢鏡頭小清新變成見面五分鐘直接去滾床單,女主顏變美胸變大性格要比歐版更能折騰,男主主要則從深沉型變成話嘮型。

你以為你看的美劇都是原創的?


推薦閱讀:

看美劇時怎樣同時兼顧中英文字幕,又能夠保持時時刻刻跟上劇情發展變化?
現實中美國總統真的會有《紙牌屋》里的沃克那麼「弱」嗎?
關於好萊塢著名編劇 Aaron Sorkin,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為什麼美劇會有先播一小段正片後再播片頭曲,然後再繼續正片的現象?
《老友記》中有哪些經典的對白或者橋段?

TAG:美劇 | 編劇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