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康熙皇帝會見萊布尼茨,並成功建立科學院,中國能否代替英國引領第一次工業革命呢?


絕不可能。

如果認為康熙皇帝聽了萊布尼茨的話建立北京科學院,中國就可以發動科學革命,實際上作出了三處高估:

1. 高估了科學院;
2. 高估了萊布尼茨;
3. 高估了康熙。

不談假設,先從萊布尼茨那段歷史看起:

在萊布尼茨的時代,科學院開始成為任何一個歐洲強國的標配,英法兩大科學院建立後,一個開明君主治下要是沒有個科學院,簡直丟臉,沒有科學院,也要蓋一座來充當臉面。

在這些科學院籌建的工作里,萊布尼茨起到了極其活躍的作用。

他出生於官宦世家、書香門第,三代出仕於宮廷。


26歲時,萊布尼茨肩負外交任務,前往巴黎,外交任務最終失敗,卻讓他結識了法國皇家科學院的掌門人惠更斯,開始系統地專研數學,後來與牛頓彼此獨立發明了微積分,也當選為法國皇家科學院院士。


懷著對傳播科學熱情的熱情,他親自與各國的開明君主洽談。先是在1700年籌辦組建了柏林科學院,出任首任院長。更在俄羅斯帝國彼得大帝三次訪問歐洲考察期間面見沙皇,勸說沙皇建立聖彼得堡科學院,還被彼得大帝聘為彼得堡樞密顧問。

他的理想抱負實在太多,一個人的力量卻如此微弱。萊布尼茨獨木難支,柏林科學院固然成為了德意志境內的學術中心,卻始終難與英法兩國的皇家學院一較高下。而俄羅斯科學院的前身彼得堡科學院,在他去世後八年方才成立。

沒有經濟的支撐和英法良好的學術環境,即使是建立起一座科學院,後續的維繫也是大事。

彼得堡科學院科學院建成於1724年,一年後彼得大帝即告駕崩,王后卡德琳娜登基繼位,史稱卡德琳娜一世。這位巾幗之君繼承了丈夫的遺願,來自彼得堡科學院的聘書雪片般飛到歐洲的各大學術中心,聘請知名的科學家前往俄國就職,丹尼爾·伯努利,數學大師歐拉就是這一時期前往彼得堡。然而女沙皇僅僅在位兩年便駕崩。彼得大帝尚未成年的孫輩登基,稱彼得二世,又經兩年夭折。此後彼得大帝的侄女安娜就位,對學院漠不關心,甚至開始遣送外國學者回國,成批的科學家被趕出了俄羅斯。

柏林科學院更是到了十八世紀中葉才得到較好的發展,在腓特烈大帝的主持下,採納伏爾泰的推薦人選,從法國科學園請來莫佩爾第作為執掌者,一年後又從彼得堡科學院挖來數學大師歐拉。

空有科學院與大師,不懂得建立尊重人才、發揮人才作用的機制,付出再大的努力也是枉然。歐拉在柏林後期的工作不算開心,由於和伏爾泰關係搞得不算好,常常被服務德國宮廷的伏爾泰出言嘲諷。歐拉在腓特烈大帝這邊也不討喜,在腓特烈看來,這位數學家太過單純謙和,充滿一副呆板的理科生氣息。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顯然不懂得如何尊重頂級數學家的才華,竟然讓歐拉協助修建自己私家花園的水槽。歐拉通過計算求出了將水提升至蓄水池裡需要多大的力,可對修好水管卻沒有任何幫助。腓特烈用充滿嘲諷的語氣與伏爾泰通信吐槽「我的磨坊連幾何學都用上了,結果連一口水都送不到我的水池裡去」。後來還是把歐拉逼走,回到彼得堡。

而英國一方的技術發展,不僅在於皇家學院的推動,更在於民間生產力的發展,資本家們對於新技術的渴求。事實上,工業革命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事件——瓦特蒸汽機的改進和皇家學會關聯都不算大。瓦特是先改良了蒸汽機,才被接納成為皇家學會的一員,而不是他先在皇家學院接受科學熏陶,才在啟發之下改進蒸汽機。

講完歷史,回過頭來看前文的「三大高估」:

對科學院的高估在於:

科學院固然可以推動整個社會的生產力,但沒有一套尊重人才,維繫人才的體系,僅靠著所謂開明君主一時的興趣,沒有辦法令學院有著持續的產出。在最成功的兩大學院里,英國科學院其實是由科學家自發組建,擁有極大的學術熱情,皇家二字不過是掛個名頭。法國科學院由路易十四建立,但太陽王終其一生也只去過學院兩次,不是靠著負責到底的得力大臣柯爾貝爾一力籌辦,也無法達到最後的高度。此後的科學院在歐洲遍地開花,但作出重大成就的還是英法兩巨頭。

有了科學院的殼子,還要有配套。

對萊布尼茨的高估在於:

萊布尼茨固然是不世出的百科全書式的天才,但也正是這種百科全書式的涉獵大大分散了他的精力。他不僅從事科學研究,還是史學和法律方面的專家。他遊走於多個德意志諸邦宮廷,晚年萊布尼茨還以新近通過的《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為法理基礎,協助自己服務的選帝侯喬治繼位為英國國王,史稱喬治一世。

他把科學方面的大量天才浪費在各類繁瑣的宮廷服務當中,他一生中服務過五個宮廷,導致沒有哪一位君主可以對他全面信任。他也缺乏權力鬥爭的智慧,懷著莫大的心愿不斷努力,卻總是落空。喬治即位為英國國王之後,甚至拒絕了萊布尼茨前往倫敦共同工作的想法,據說部分原因是因為萊布尼茨和牛頓的微積分之爭影響了兩國關係,但也能側面看出萊布尼茨在主公眼裡也不討好。

與牛頓傾盡全力一手以鐵腕整頓英國皇家學會不同,萊布尼茨籌建的學院,更像是一種願景,他沒法親身參與進去執行各項事務,籌建的科學院只是草草而就,他都沒能為之付出太大心力。他擔任院長期間的柏林科學院,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成就。所以即使萊布尼茨說服康熙建立了學院,遠隔重洋,萊布尼茨能為中國做的也實在太少。

對康熙皇帝的高估在於:

康熙皇帝固然符合很多國人心中的開明君主形象,可實際上實在差的太遠。建立彼得堡科學院的彼得大帝,是全面開放心態向西歐學習的君主,自己還親自率領使團多次前往西歐考察。十七世紀中葉一力打造柏林科學院的腓特烈大帝,自己在哲學藝術領域也頗有小成,而且懂得聽取伏爾泰等啟蒙時代導師的意見。

而康熙皇帝,不但沒法和彼得大帝和腓特烈相比,連跟前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比照都差的太多。崇禎皇帝一朝,由徐光啟擔綱編訂了《崇禎曆書》,由崇禎皇帝親自指示吸納西方的先進天文學、數學成果進行中華曆法的修改,培養了一批了解西方天文學的科學人才。

而恰恰是在康熙任上,發生了駭人聽聞的康熙曆獄,西方傳教士被盡數下獄,其中《崇禎曆書》的修訂人湯若望更經歷囹圄之災後發病去世,崇禎一朝培養起來的西方科學人才均問斬。雖然後來康熙皇帝親為湯若望平反,但從康熙皇帝對西方科學的接納程度上,與此前諸位均不能及。

有知友認為,康熙曆獄爆發之時,康熙皇帝尚在年幼,不應記在他頭上。沒錯,不過這也體現,從整個清廷的大環境來看,整個東方帝國對西方都非常抵觸。而且康熙日後僅為湯若望一人平反,其他的中國官員並未涉及。(具體的過程可以看我後附的拓展閱讀鏈接)終康熙一生,西方科學對他而言無非是有趣的玩物,而非強國之本,故而依然遠不能與其他兩位君主比擬。

結論

樓主的問題至此基本可以得到解答:在萊布尼茨力主之下,長期浸潤於西方世界的兩位開明君主建設的柏林和彼得堡科學院,尚且不能完成引領工業革命的任務,康熙皇帝治下的北京絕無機會。

------
拓展閱讀:

關於一所好的科學院的人才培養機制,以法國科學院為例,請參考:為什麼法國歷史上產生了如此多的一流數學家? - 汪有的回答

關於崇禎皇帝勵精圖治吸取西方天文學思想,以及康熙皇帝在位期間的康熙曆獄,請參考:為什麼明清時期的欽天監(天文台)會接受外國人當領導,他們服氣嗎? - 汪有的回答

最後,我的新浪微博,歡迎關註:→Sina Visitor System @汪有


不可能。

發生工業革命的兩大重要原因是科技進步推動生產力大幅提升,以及私有制使得資金的原始積累產生了工廠和資本家。這兩樣在中國都是不會出現的。下面單從科技進步的角度分析。

科學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是民眾,至少是生產的直接管理者或組織者要完全相信科學,國家也要把科學當作真正的第一生產力才行。沒有啟蒙的社會意識,光靠幾個牛逼科學家是絕不可能給社會生產力帶來革命性提升的。

對中國來說,發展科技向來是要為穩固的政治權力服務的,無論是清朝還是現在。但是科學所帶來的問題卻是統治者不希望看到的。

中國的社會結構數千年來變化不大,屬於權力非常集中的個人或寡頭獨裁製度,各階層為樹形結構。其弊端就是政治權力大於一切,代表一切,壓制一切,任何個人/社會活動都要首先符合統治者的意志。這使得生產力發展本身就是次要問題,某名言「讓人民餓著肚子,他們會更聽話」。飯都吃不飽還搞什麼科學?

科學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科學知識,二是科學精神。科學知識會不斷被新的理論打破,證偽,而科學精神是人類求知,求真和理想的體現,代表了人類神性的一面。然而科學精神與獨裁在很多地方是相衝突的(這個不必也不能細講),因此獨裁體制往往會將科學精神從科學體系中剝離出來,只保留科學知識。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都是這樣。

如果你理解了上面的這些道理,那你自然就會想通,即使清朝成立科學院,也只是很現在的科學院體制一樣把科學關在籠子里。你同樣可以明白為什麼中國古代出了那麼多數學、工程學牛人,卻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學體系。

古代的國民教育從不教授科學,現在也只教授科學知識,卻不培養科學精神。原因就是搞科學沒問題,但萬一搞過頭,民眾知道的太多,學會求真了就麻煩了。

綜上,基於中國的這種社會結構,任何時間,任何條件都不可能引領工業革命。除非,發生政治體制的變革。

家中水表已壞,快遞門口大爺代收,本人長期在外不歸,勿擾。


就康熙皇帝本人來說,他是一個自然科學造詣相當高的人,但他的科學從來就沒出過紫禁城。西方科學在晚明傳入的時候,傳播的主力是士大夫階層,這個階層有知識,有熱情。最要要的是,他們同其它社會階層互有交聯,能夠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這個局面有利於西方科學知識在中國社會的廣泛傳播,讓西方科學知識在中國有轉化為生產力的可能。但隨著清王朝的文化高壓政策實施,由明入清的士大夫階層不再敢碰觸西方科學知識,集體轉向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鑽研和總結。從此以後,西方科學知識變成了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業餘愛好,再也沒能邁出紫禁城半步。這也阻斷了西方科學知識在社會大眾中的傳播,斷絕了這些知識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可能。所以,就算如題主設想,康熙真的見到了萊布尼茨,那麼康熙一定會向後者請教科學知識,但這些科學知識終將只存儲於康熙的腦海里,不會有科學院,也不會有工業革命。


沒有大航海,一切制度都是沒有意義的
經濟和利益,才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源動力

要論制度,中國的科舉、文官系統等等比當時歐洲的分封制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但人家就是野蠻,就是創出了一片新天地,大把的資源、土地金銀等等都來了,在這種情況下,制度才能夠發展

所以鄧公的改革開放才是王道
什麼制度優勢,那完全是先入為主,沒有改革開放,閉門造車什麼也造不出來


李約瑟難題

其實不光是中國,整個世界除了歐洲,像阿拉伯,印度,伊朗,這樣的歷史上無比輝煌的民族同樣陷入這個難題。不是中國陷入了停滯,而是歐洲發生了飛躍。

文明的進步,都是經常發生飛躍的,就像赫梯的鐵農具,巴比倫的輪子,英國的蒸汽機。。。而這個必有條件。

大約10000年前開始,農業,馬匹,車輪,冶金,文字所代表的一次技術革命,把人類從蒙昧時代解放出來,對世界的改造遠超之前的原始社會。關鍵技術進步體現在農業上,人類首次能夠主動的固定太陽能。並有了農業,就是可以有牲畜,人類進入定居時代。這個的條件就是要有合適的植物動物來馴化,而有的地方因為沒有好的植物,或許便於馴化的動物,始終沒有進入農業時代。比如非洲很多地方,因為大型動物都是河馬,獅子這樣的兇猛動物,毫無馴化可能,所以就沒有耕牛,更沒有牛車,文明程度基本和從樹上才下來差不多。

不是非洲的黑叔叔不聰明,而是沒有那個自然條件去發展出高級文明。而沒有高級文明就會繼續茹毛飲血,體能好的人就更能活下來,智商高體力差的自然淘汰。於是文明陷入死圈,幾萬年都出不來,如果沒有外來人的文明傳播,基本永遠這樣。

而兩河流域處於交通要道,和各地的交流比較多,這裡發現的大麥,那裡馴化的馬和牛,那裡的輪子,互相交流多了,文明的進步就多了,有了馴化植物和動物,就進入文明,有了輪子就可以對外交換,閑人一多,各種制度文明文化就開始出現。兩河流域進入文明時代比我們早一千年。文明一個地方突破之後,就開始對外傳播,慢慢的印度,伊朗,埃及,希臘,中國,都進入文明時代。

巴比倫空中花園,巴比倫輝煌文明的見證,這樣的建築需要極高的數學工程水平

發現沒有?進入文明時代必須要有資足夠的資源,而這個資源很難說在一地湊齊,需要各地的交流來獲得。如果沒有資源或者說資源不足,或者說對外交流不便,文明就會卡死在這個短板上。比如非洲沒有溫順的動物,美洲沒有大型動物,美洲的羊駝根本駝不動馬車,所以文明程度就會很差。

萌萌的草泥馬拉不動車

那種陷入文明停滯時期的時期,就像一個小島上,沒有動物,只能捕魚,沒有鐵只有石器,永遠不能進入鐵器文明,也就無法進入文明。這樣的島在大航海之前不少。對於中國來說,或者對於地球來說,很可能就是一個更大的島。。。

印度洋安達曼群島的土著人,基本跟才從樹上下來差不多,幾萬年的文明停滯。

就像大馬士革刀,精美無比,但是必須用印度的伍茲鋼才能鑄造,如果你找不到這樣的鐵礦,那永遠也造不出那麼好的刀。人不是上帝,人只能利用自然的資源,大地的恩賜來發展自己的文明,這些資源發展的上限就是人類文明的上限。(隨便說句,現在我認為文明的突破也要靠大自然的恩賜,而不是人力去拚命。就像我認為現在的疑難雜症,比如癌症,艾滋病之類,很可能自然演化出這些病得同時也演化了治病之物,等著我們去發現。)

精美的大馬士革刀,印度伍茲鋼沒有了,然後就失傳了

中國在古代的文明發展程度,或許就是在中國古代的活動空間里的各種生存資源,獲得的某種最高的發展水平,無法再提高了。中國文明是有自己的天賦的,比如竹子,讓中國可以很低成本的使用筷子,而不是手抓,提高了衛生。又比如竹子可以很低成本的製造扁擔,使得山區丘陵的經濟和文明的發展得到了巨大的促進,至今非洲很多地方沒有扁擔,而是用頭頂來運貨物。。又比如竹子正好可以用於造紙,促進文化發展。中國的煉丹術,恰巧就發現了火藥。這樣的例子又很多很多,幾乎都是中國獨有的。這就是在中華文明圈裡的發現。

竹子扁擔,一剖就是一塊搬運的好東西,造價低廉,輕便耐用,是中國文明的巨大促進。

而要再提高,必須要突破活動空間,獲得新的資源。這個,中國古代一直在做,比如張騫帶回了西域的植物,才有了葡萄石榴,帶回了精鋼份,漢朝的武器和弓箭才得以進步。後來引進的占城稻,美洲的土豆紅薯都是一個道理。沒有土豆,中國糧食產量就那麼多,撐死了也不能發展到4億人口。如果沒有這些的話,中國的文明就會陷死在那個圈子裡,你固有的黍米不管怎麼種,糧食產量是上不去的。文明的增長就會緩慢(這有點像現在的論文,很多論文科研發現都發爛了,不管怎麼發都沒啥新意,所以論文灌水,因為科技某個方向能發的就那麼多。)

中國的哥倫布張騫,開拓絲綢之路,大大擴展了漢族的活動空間和視野,永遠值得紀念的民族英雄

同樣,阿拉伯和印度的對外交流,比中國要更方便。阿拉伯的大航海,規模極大,到了那個時代的極限,從伏爾加河,到撒哈拉沙漠,從印度,到西班牙,各種地方的資源都得以調動。阿拉伯打通了整個從西班牙到新疆的貿易路線,所以阿拉伯人發現了咖啡,知道了製作糖的工藝,還有很多很多的先進的東西。就是因為各種資源集中而帶來的文明進步,有了大量的新東西,有了市場財富,閑人就多,一多了就會有巴格達智慧之家這樣的學術機構,自然會發生進步。而同樣,阿拉伯的航海發現,也到了一個極限,他的資源也就是能搞出那麼多文明成果,再也無法有新的文明突破了。

辛巴達航海,阿拉伯探索文明輝煌時代的代表。

巴格達智慧之家的學者,默罕默德說過,智慧遠在中國也要求取,充分體現了絲綢之路的文化科技交流特性。他們是哪個年代的字幕組,把各國的文化典籍科技翻譯為阿拉伯語,彼此交流。

文明發展的本質,就是不斷的交流,互通有無,然後用各地的資源集合起來,去突破新的科技。古代的世界,主要有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沿著這些道路,中國的絲綢,火藥,造紙術西傳,帶來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宗教革命,火藥打破了城堡的防禦騎士變得沒有用處。歐洲用這些技術的發展發現新大陸,征服了新大陸。中國也從絲綢之路,引進了大量的佛教宗教思想,引進了葡萄,占城稻,胡蘿蔔這樣的蔬菜,促進中國的文明發展。

歐洲城堡,在沒有火藥的年代,配上一些騎士,基本上是很難攻破的。這完美的構建了一個封建主的統治體系。

敦煌莫高窟,沙漠邊緣並非是不毛之地,而恰恰是文明交流的前線。。見證那個時代的貿易文化交流的輝煌。

絲綢之路和中國農耕文明的交匯點,一般都是繁華的大都會,就像海上港口的泉州,陸上絲綢之路起點長安,草原絲綢之路的起點北京。金朝和蒙古定都北京,就像葡萄牙選擇澳門,英國選擇上海香港一樣,那是農耕文明對外交流的據點。這樣的文化技術交流的地方,一定會誕生先進的文明。

在大航海時代的全球化之前,其實經歷了一個半球化的時代,沙漠和草原,就是那個時代的內亞海洋。駱駝和馬匹就是那個時代的海船,沙漠之舟,把撒哈拉沙漠邊緣的廷巴克圖變成了商貿重鎮和文化中心。這樣的城市有很多,北京,長安,平城,布哈拉,利沃夫,喀山,麥加。。。他們都是廣袤無垠的內亞草原沙漠海洋的邊緣城市,他們就像今天的上海香港,紐約倫敦。甚至我懷疑,在兩河流域的文明崛起,很可能也跟他們處於內亞海洋的文明交流有關。

內亞草原,在古代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文化貿易交流,從北京的燕山到蒙古,中亞,南俄,一直到烏克蘭,羅馬尼亞,匈牙利。草原上是一片英雄地。

廣闊無垠的歐亞草原,在古代就是通途的交流大道,貿易往來。

跨越撒哈拉沙漠的貿易通道駱駝商隊聯通了非洲南北,彼此連接的貿易。
Trans-Saharan trade

今天這些駱駝商隊依然活躍在撒哈拉沙漠

沙漠邊緣的文化貿易中心廷巴克圖,非洲南部農耕文明和沙漠貿易路線交匯地,當年整個撒哈拉以南的文化貿易中心,這些土壘起來的清真寺學校見證了當年的輝煌。他就像我們的莫高窟一樣。

這是蒙古俄羅斯邊境的恰克圖買賣城,晉商收購中國的茶葉,通過蒙古草原到恰克圖和俄羅斯交換貿易,買入貂皮之類,俄羅斯再把茶葉通過草原送往歐洲。你可以看到買賣城內堆積如山的茶葉,買賣成一時輝煌,他是當年的義烏小商品城。

買賣城的牌坊,表現了裝貨,駱駝過草原的場景

農耕文明和草原絲綢之路的交匯地,中亞文化貿易中心,布哈拉,阿凡提的故鄉,有「智慧的布哈拉」、「博學的布哈拉」(指有龐大的知識分子群體和許多著名的詩人和科學家)之稱。

阿凡提,原名霍加·納斯爾丁,他的故事流傳於從摩洛哥到中國的廣大地區,他就是絲綢之路文化文明交流的最好代表。那個年代有無數的商人,學者,僧侶在絲綢之路來往,互通有無,各地文明大幅進步。

蒙古通過打通整個歐亞的貿易文化路線,歐洲和中國第一次獲得了文化交流的機會。歐洲人有了第一次前往中國探秘的機會,其中誕生了馬可波羅,列班掃馬。而回回炮,是一個波斯人獻給忽必烈的,這充分體現了蒙古帝國調度全球資源的能力,蒙古人用它打破了襄陽城,征服南宋。而在絲綢之路另一邊的卡法,蒙古人把大量的鼠疫屍體投入城內,從此鼠疫在歐洲大規模傳播,最終瓦解了整個歐洲的封建制度。

草原貿易路線和農耕交匯的波蘭,正好處在歐洲和草原貿易交流路線的交叉點,利沃夫,克拉科夫,維爾紐斯這些城市,都是對外交流的通道。在和草原民族的交流(ZHAN)中,他們學會了什麼叫騎兵,從而舊的騎士,演變成了波蘭特色的翼騎兵,在歐洲稱霸一時。

這些技術文化的交流的便利讓波蘭成為當時歐洲最文明富裕的國家之一,最後誕生了哥白尼,就像日本因為靠海而獲得更多的技術文化交流,最終誕生了福澤預吉一樣。波蘭的翼騎兵,很可能就像日本的織田信長從海上的葡萄牙人學到了火炮技術,薩英戰爭的日本人學到英國的火炮和造船技術的先進一樣。地緣的優勢讓他先知先覺。

毀滅君士坦丁堡的烏爾班大炮,中國的火藥加上歐洲的冶金術,改進後的大炮,轟踏了君士坦丁堡千年不破的城牆。塞爾柱突厥人正好是草原民族,從絲綢之路獲得的技術傳播,隨後他們開創了偉大的奧斯曼帝國,文明文化一時無二。

歐洲人發現美洲之後,開始了大發現,西班牙大帆船代替了駱駝和商隊,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工具。隨著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新大陸新航路開闢了,當年輝煌的陸地貿易讓路於海上貿易,無數路上的輝煌的城市和帝國就此衰落。當年無比輝煌的陸上的布哈拉,大不里士,君士坦丁堡衰落了,當年甚至不在大西洋航線上的威尼斯也衰落了。

大量的新東西發現了。比如土豆紅薯等等,有了土豆,德國英國這樣的地方本來氣候不好,不適合農業,變成了能養活大量人口的地區,人口多了就開始了各種發展。而大量的海外市場,需要大量的工人勞力,對工作效率有了需求。對紡織機的不斷研究,有了珍妮紡紗機,對金屬的研究發明了鏜床,可以鑽出圓形的缸體,同時,新大陸發現了橡膠,解決了漏氣的問題,各種條件齊備之後,就發明了蒸汽機。換言之,蒸汽機本質就是新大陸發現的各種資源,而帶來的文明成果。正好英國的煤和鐵非常集中,於是工業革命滾滾向前。

魯濱遜漂流記,英國商人走遍世界,各地歷險而傳奇,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英國的獲取全球資源的精神。

80天環遊地球,隨著工業革命的進步,人類環球變得非常迅速,裡面用了火車,輪船,熱氣球,馬車,汽輪等等交通工具,充分體現了工業革命的成果。這些帶來的貿易,文化,經濟的交流紅利,都被掌握這些的殖民者獲得了最大的利益和文明崛起。

殖民者的大尺度活動,把世界資源變成一體,贏得巨大紅利。比如巴西的橡膠到了南洋,大量種植,於是輪胎得以鋪開有了汽車,非洲的咖啡到了牙買加,成了全世界最好的。邁索爾的火箭,被英國研究後,進步成了康格里夫火箭。達爾文週遊世界,發現了物種的差別,寫出了進化論。英國殖民者發展的過程,其實就是調動全球資源掌握的紅利,這個資源不光是植物動物,自然資源,更是市場,人口,文化積累等等。英國的工業革命突破,和兩河流域的農業突破很像。

達爾文到南非,印度,澳洲,南美,發現各地的動物不同而提出了進化論,只有英國這樣的全球帝國才能誕生這樣的人物。

今天橡膠原產地亞馬遜的橡膠工人,橡膠一個是推動了蒸汽機的發現,另外還促進發明了輪胎,導致了汽車時代的到來。是對工業革命貢獻最大的植物之一。當年的橡膠種子被英國人偷出來,到了英國殖民地南洋種植,南洋的華人開始財富大爆發,當年的番客就是富人的代名詞,隨後上海就爆發了巨大的橡膠投資潮。我們偉大的常凱申先生,就在這次橡膠股票投資潮里徹底破產,走上了革命之路。

HSBC,滙豐銀行,也就是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當時因為從印度種植鴉片,賣到中國,香港和上海,很多金錢需要管理,自然就誕生了。後來因為貿易賺頭太大,慢慢走向全世界。。。至今香港滙豐的董事也有幾個是鴉片販子的後代。當年滙豐就是給鴉片販子X錢的。。。

上海外灘的沙遜大廈,當年的英國殖民地的猶太人,販賣鴉片起家,舊上海的首富。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上海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城市,變成了中國的經濟中心,各種文化貿易技術隨後發展起來。這裡變成了中國的工業中心中國的造船工業在這裡發展,電影中心趙丹在這裡出名。。隨著貿易路線的轉移,當年在草原絲綢之路輝煌的晉商最終衰落。

立頓紅茶就是當年英國收取全世界的茶葉資源而發展,太古輪船是當年英國的貿易船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大家都可以慢慢的去挖掘。

其實個人也是一樣,人走得多,自然見得多,那麼對世界的觀察,就更加宏觀,也更加可以發現商業機會(商業是什麼,不就是互通有無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也。當年的中山縣,也就是澳門的那個地方,上海開埠之後,幾乎全是這裡的人去上海經商,上海的幾大百貨公司都是他們開的,這其實就是幾百年和葡萄牙這樣的海外殖民者不斷交流學習的結果。廣東人和海外交流最方便,最多,所以有了帶來紅夷大炮的袁崇煥,山寨了基督教的洪秀全,散播變法維新的康有為,學習歐洲搞革命的孫中山,引進洋人火車技術的詹天佑。當時的兩廣人遍布世界各地,彼此交流激蕩,帶來了南粵的輝煌。同樣,印度也有這樣的一個族群,就是帕西人,名人也是層出不窮,包括塔塔公司,義和洋行的創始人,舊上海市首富沙遜,聖雄甘地。

絲綢之路大交換和哥倫布大交換,都是可以寫好幾十本厚厚的大書的,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我們不經意的文化,產品,公司,事件,都是廣闊的貿易文化交流所帶來的蝴蝶效應。

過去的城市和文明的興衰,跟商路貿易都有很大的關係,貿易的本質就是調動全球的資源,集中到一個地方促進文明發展。香港上海的崛起就是因為大陸文明的對外貿易路線卡在那裡,新加坡就是因為貿易路線在那裡,紐約芝加哥舊金山等等無不如此。。。中國古代的淮陰,就是南船北馬的地方,後來運河貿易路線失去就衰落,石家莊鄭州,無不是鐵路貿易路線造就的輝煌。香港新加坡的興起和布哈拉這樣的大陸型貿易城市衰落是同時的。。。上海香港的貿易商人崛起,和山西晉商的衰落是同時的,有了貿易就有錢,就會有金融,各種資源人才市場都會集聚,文明自然那就會發展。

而在過去絲綢之路交流中無比輝煌的中國,偏偏錯過了大航海時代的文明大交流,或者說不在一線。土豆把德國英國這樣的不毛之地變成了人口密集地,紅薯也讓中國的人口爆發增長,美洲的白銀交換大量的中國瓷器,茶葉到歐洲。但是不得不說的是,中國不是大航海的一線參與者,都是二手傳播的,那種美洲發現的各種東西,基本都在歐洲運用了幾十上百年才進入了中國。比如辣椒,煙草,西紅柿等等,至於橡膠這樣的工業至關重要的原料,直到解放後才進入了中國。

換言之,中國文明很難在沒有西方的影響下,大規模進入現代社會的可能。因為資源不夠,文明稟賦不夠。

而沒有進入現代社會就一定會陷入馬爾薩斯的循環,中國就一定會周而復始的王朝更替。頂多,有時候是內生的流民造反,有時候是外部的入侵。中國真正擺脫馬爾薩斯,是引進的西方的化肥生產線,從此工業能力超越了土地產量的極限。

那麼,這個地球的資源底線,發現的極限是在哪裡?難道大家沒有發現最近的幾十年,技術已經停滯了很久了么?以前是汽油發動機,現在還是。。以前是飛機,現在還是。

我很懷疑,我們的地球供應的資源可能讓人類的文明只能到一個程度,很難飛出地球。就像以前的小島人無法走出小島一樣,等著更高層次的文明來帶領我們進入更高層次。

所以,中國文明的停止也沒啥奇怪的,是人類歷史的通例,文明突破才是罕見的。要真正的擺脫這個,就是要大發現。向外星大發現,向海底大發現,向地底大發現,向北極南極大發現。甚至現在的互聯網時代,也是一個大發現的時代,多交流,向全世界尋求各種資源,比如動物植物,文化經濟資源。

另外,隨著陸權的崛起,中國的鐵路可以獲得巨大的市場空間和資源調度能力,就像古代的內亞草原沙漠的駱駝和馬一樣。古代中亞的那些歷史名城,正等待著中國鐵路帶來的商機實現復興。中國應該說天生是一個陸海雙體國家,不管是陸權海權我們都會有利,現在對陸權的發展必須十分重視,亞歐大陸內部的資源人口各種東西,一點不比海上的少。李鴻章說過中國古代是自西北而東南,近代是自東南而西北,深刻揭示了陸權海權轉化的力量。

即使今天,中國對世界的認識,對世界資源的把控,對國際貿易的深入程度,也是遠遠不如西方的,雖然我們人口多,也很可能會陷死在中華文明圈裡。你看西方學者對於世界各地的文化,語言歷史,特產,經濟的研究,走遍世界的國際貿易,對全球人口和思想的那種傳播。他們文明經濟發展的那種空間和深度,比我們大太多了。他們的研究早就是全球宏觀的思維,大洋洲,南美,非洲的研究比我們深刻太多,獲得的資源和發展能力也強太多。

我們中國要崛起需要去獲得真正的一種突破資源,就像以前的馴化牛,橡膠,咖啡那樣改變人類的文明成果,陷死在現有的圈子裡,是毫無任何可能突破文明的。如果能發現一種新的元素,像鋼鐵一樣硬,而又像木頭那麼輕,我們的文明又可以進步一個台階。。。

下面有人說石墨烯,請注意,人力製造的東西我覺得很難比得上自然的東西,往這方面努力我感覺有點問題。。其實我的意思,中國印度阿拉伯在古代的文明也不算停滯,只是發展緩慢了,然後就進入了一種高水平的均衡。印度是最典型的,種姓制度是人類歷史上最穩定的制度。這樣的發展,進入工業社會也是有極小可能的,只是沒有那麼快。非洲的黑叔叔,給他個幾億年,說不定也能慢慢的變成現代人。但是世界是彼此競爭的,別人稍微領先一點,就立馬把你吃掉了。

歐洲是發現了新大陸,大量的新東西發現了早就了文明的大突破,就像橡膠這個東西,如果不是天然發現,而是用自己去攀科技樹去研發這樣的一個東西,那怕是很費時間和精力的。土豆紅薯這個東西,如果不算天然發現,在中國舊時代里用改進大米的做法來提高糧食產量,那也是很困難的。今天我們這麼厲害的農業科技研發,畝產也就是一噸而已,遠不如紅薯。這就像當年的竹子,如果沒有竹子,你要找個東西來做筷子做竹簡做扁擔,那個成本會大幅提高,會嚴重的影響文明的發展。沒有這些文明的發展程度自然也就低了。大自然是一個大系統,是一個比超級計算機強大一億億億倍的系統,他演化的東西比人厲害多了。我們要做的,就是充分的利用這個大系統所演化出來的一切資源,去發現利用他們。這比我們人力要效率高太多了,也就是所謂,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引用高曉松的那句話:歷史不是鏡子,歷史是精子,犧牲億萬才有一個活到今天


附記:文明交流的副產品:安祿山,蒲壽庚,白彥虎。。今天的歐洲穆斯林,美國的黑人

文明交流,往往也有正反兩面,這個世界上,文明是經常被野蠻征服的。因為海外來得人,往往關係龐大,他們可以通過這個關係網獲得巨大的商業收益,他們壟斷的是信息的交換權。當年的唐朝長安,高利貸幾乎全部被回鶻商人壟斷,就是因為他們是絲綢之路上的活躍者,關係非常特殊。而安祿山這樣的人,也是絲綢之路帶來的武將,他們強大起來之後就會有欺壓漢人當主人的思想。安祿山的造反,和蒲壽庚白彥虎的造反有一定的相關性,都是有巨大的外來人口或者外來勢力外來思想的控制下得一群人對抗中央政府的行動,而這些人因為長期在中國,已經掌握了中國的文明成果,加上他們先天的野蠻特性,造反會破壞力很大。這是文明交流的副產品,不可避免的,後來明朝清朝的海上貿易,都嚴禁外來人口在港口長期定居,就是這個歷史的教訓。

現在的歐洲穆斯林,已經跟當年的安祿山這樣的人差不多了餓,而且更嚴重,現在歐洲根本攔不住海量的難民進入歐洲,這些難民堅信真主,抱團,一生就是一窩子人。再這麼搞下去,當年蠻族滅亡羅馬事情恐怕又會來。


幾乎不可能,深入的原因當然涉及到體制文化之類的,但是我可以給出一個直觀的原因

差不多同一時代,以及之前一點的時代,歐洲還有這些人:
英國:沃利斯、牛頓、胡克、泰勒、麥克勞林
法國:韋達、笛卡爾、費馬、帕斯卡、羅爾、洛必達、棣莫弗
德國:開普勒
丹麥:第谷
義大利:Cardano、伽利略、卡瓦列里
瑞士:伯努利家族
荷蘭:惠更斯
波蘭:哥白尼


各位都從科學角度來分析。我就從政治角度來分析吧。
答案就是:不可能!!!
一個封建君主是不可能讓動搖他統治根基的東西出現的,甚至連這個想法都不允許有!


不能。萊布尼茨和牛頓曾經各自獨立創立微積分,題主乃要明白這意味著什麼。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過反對高票答案用康熙曆獄來說康熙不開明,他那時候才12歲還沒親政,實際上康熙曆獄正是楊光先挑的頭。而康熙親政之後,啟用南懷仁等一群傳教士,重新開始使用時憲歷。後來又組織了許多人編纂《律歷淵源》,參與的人除了當時漢族的數學人才,還有傳教士徐日升等人。
再比如《康熙皇輿全覽圖》,也是耶穌會士雷孝思、白晉、杜德美加上中國學者用西方的新技術進行大規模的實地測量來完成。這些事情都持續到了康熙中晚年。如果寫的話,推廣奎寧、改進種植技術(這個連達爾文都聽說過並且稱讚他)等等的貢獻,是完全對得起他開明君主的形象的。
至於說為什麼不能什麼都聽傳教士的,我覺得有些人忽略了一件事,就是這些傳教士無論再有多先進的技術,他們首先是傳教士,別的不說,天主教嚴格一夫一妻,你們覺得當時的中國社會能夠接受嗎?
所謂康熙覺得這些技術會危害統治這個真心想多了,當時的康熙更多是看到火炮威力大鐘表走得准,他沒有上帝視角,當時的西歐也是國王林立,實在看不出未來大家都會民主,而民主的未來也不可能被認為是技術的進步的結果(即使以現在的理論來說,民主到底是怎麼得的,跟技術進步有什麼關係,還有爭議呢)。
至於西方的那些啟蒙思想,與其說康熙不接受,不如說他沒條件接受,況且伏爾泰也還稱讚過當時的中國是治理得非常好的國家,因為傳教士們在康熙手下過的不錯,比如要是讀過白晉的書,就會發現他整個一個康熙腦殘粉,這幫人給西方國家素來都是把中國好一頓誇,所以當時是沒有什麼需求讓人覺得我們應該全民動員起來學西方的。
不要拿現在的觀念去套古人。

——————————————————————
剛才有個來跟我說楊光先是回民不是漢人的,論民族人家當然是回族了,但「寧可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人家還是拿自己當我華夏人的——當然他可以不接受這個說法,既然引起誤解我就改掉了。當時的曆法問題本質是政治問題,西洋、滿洲親貴、中原原有的官員(無論他是漢族還是什麼族)那是三方勢力。康熙自己滿漢矇混血,還是漢人血統佔一半,然而這裡依然算滿人。
他後面說的文字獄相關的內容沒有任何歷史學上的合理性不多說了。我碰見皇漢會一律刪帖拉黑,他們那套無聊的言論十年前念高中的時候我就已經看不上了,現在更不會浪費時間和精力去理睬。

——————————————
看了某條新評論再更新一下好了。
我是把評論重新放開了不過也有可能再關,嗯。主要是我覺得——好歹混知乎,講道理,多讀點書行嗎?特別是西方科技的歷史,火槍大炮技術傳播了滿人就不能統治了這是誰規定的?我個人勉強算個科技工作者,我們這圈不歧視任何一個民族,我們學的技術誰都可以掌握,傳播到什麼程度也跟哪個民族能不能統治哪個國家沒關係,是滿人還是漢人有什麼要緊?
昨天剛好在扇貝上看到一篇好文《別讓成見蒙住你的眼睛》,這裡分享一下吧:
https://www.shanbay.com/footprints/article/3652/
作者寫了這麼一段:

在國外工作時,有一回中午我在辦公樓的餐廳里吃飯,對面坐了位法國女士,和我一起啃三明治,不知怎麼就聊到了她如何看待中國人,她斬釘截鐵的跟我說,你們中國人天生數學就好,所以就適合當科學家、工程師。

我承認我大學以後數學成績的確還可以,可那是因為我大一大二每天在自習室里坐到晚上11點,把撩妹的時間都花在了推導出所有的高等數學定理,刷掉所有的習題上了。就算我不幸生在歐洲,讀大學時很可能一樣沒有女朋友好不好。

所以我是這麼回答她的:

「你知道嗎,我讀高中的時候,要學柯西不等式;我念大學時,要學拉格朗日方程;因為我專業是信息工程,我還要學傅立葉變換拉普拉斯變換。」

法國女士很得意:「你瞧,這些東西聽起來就很難,我就說了你們中國人數學好嘛!」

「可是,Mademoiselle,我剛說的那些人名,全都是法國人啊!」

所以你跟我說「大炮這些技術廣泛傳播後 滿人不就該滾蛋了?」——你想說什麼呢?滿人天生愚蠢,搞不懂火槍大炮這些技術?當漢人還當出優越感來了,作為一個漢人我表示遺憾。我根本看不出「「大炮這些技術廣泛傳播」跟滿人該不該滾蛋有什麼必然聯繫,說得不客氣一點,這種毫無道理的想法就算你有,康熙也不會有的。現實是,明朝中國就有火槍大炮技術,滿人還是來了。至於說什麼滿人會覺得漢人掌握了先進技術就趕滿人走,拜託,漢人一開始就比滿人掌握更先進的技術,康熙是認為漢人整個的文明程度都更先進,然而同時他還認為,那也改不了他們最終失敗的事實,所以根本不用怕他們有先進技術先進的文化。
——因為他們不團結。
滿人的君主很清楚一點:誰掌握科技跟誰執政,是兩回事。
事實上,這個世界大部分的君主都清楚這一點。
以為他們會怕臣民有技術所以不讓學,真就像寓言故事裡那個的農夫一樣:「要是當了皇帝,鋤頭就可以做成金的!」——就這點平民見識了。

當然,分享上面的這一段也是想說,人家歐洲科技水平高不是一個萊布尼茲決定的,法蘭西科學院也不是一兩個人能組成的。再講一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看歷史不要圖樣圖森破地以為集體智慧的成果可以從天而降。


各位高估康熙、乾隆了,低估英國人了。


參考我在另一個問題下的答案
俄羅斯數學物理那麼發達有什麼原因? - 物理學

如果中國自從康熙時代就與交流西方學習,並且之後的皇帝能延續這個政策,那麼清代的科技水平可能比較像沙皇俄國,就是上層社會中會出現一批類似於切比雪夫、門捷列夫、巴甫洛夫這樣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家。
但是這些科技成就轉換為生產力推動產業革命,這就不僅僅是一個科學發展的問題了,我傾向於以中國的傳統社會結構,實現這種變革仍有非常大的困難,很有可能這些科學成就只是上層圈子裡的孤芳自賞。


要知道瑪雅人雖然在天文方面很有造詣,但是一個連輪子都沒有的國家是不可能稱霸世界的。
我覺得中國的落後的原因根本不在於是否擁有科學院,而是沒有工業革命,而科學院的建立與工業革命是不同的,工業革命是自下而上的大變革,而早期的科學院是上流社會的內循環。
先想說說科學院興盛時期(工業革命前)歐洲的樣子,文藝復興以及地理大發現之後,西方國家確實擺脫了黑暗的中世紀,在工業革命之前,西方國家的各方面水平仍然處於封建社會的生產力,而中國也同樣處於封建社會的生產力,雖然發展方向不同,但大抵處於同一水平,也就是說經過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西方一些國家把自己從落後的封建國家變成了先進的封建國家,從西班牙等國家的表現來看,無異於封建時代的強權國家,那麼是什麼讓西方脫胎換骨的呢,毫無疑問是工業革命!
而關於科學院,首先並不是所有國家的科學院都那麼有成就,而且科學更像是貴族的玩具,在中國我認為這一定義並沒有什麼不妥,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下,科學熱會不會像修仙熱一樣風靡朝廷呢,我覺得這不是不可能。
而工業革命,是從下自上的革命,並不是科學院里的學者搞出來的東西,是礦工,商人,手工匠經過多年的改造的結果。
回到中國,如果中國建立了科學院,興許中國權貴中會出現一些在數學物理化學天文等方向的學者,但是大革命的開始和普及需要應用科學的發展,在學術體系沒有建立的17世紀,這些人是社會最底層的工匠和商人。


如果當年孫中山會見尚未出名的愛因斯坦,並成功建立科學院,中國能否代替美國造出第一顆原子彈呢?


中國所以落後,不是因為人種,也不是因為專制體制。是因為在科技改變生活的關節點上,中國處於一個小民族、一個文化及好多方面都比較落後的小民族統治了一個先進發達的大民族。
這個小民族在建立政權之初,就收徼集中的全天下的軍工技術,由純滿人撐握並所有。所有的軍工裝備都由滿人家庭作坊製作,供應軍隊。
一切先進的技術都是先軍用,再轉民用的。滿人為統治長久需要,自己不引入學習,更不認漢人學習。所以中國就錯失了工業化的先機,錯失了科技改變生活的好時機,未能與時俱進。
當清未被洋人打醒後,開始艱難地搞洋務運動,滿人己腐朽,後繼無人,只能由不被信任的漢人來搞。中央老女人當政,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權支撐,漢人又各懷私心,不被信任,能搞好嗎?
現在的改革開放與當時的洋務運動實質上沒有區別。為什麼現在能成功,就是因為有一個強有力的統治集團中國共產黨,一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央政府,一個為改善民生為宗旨的改革開放,一個全民統一思想的引進學習提高。


我覺得題主提出這個問題,是不清楚歷史的必然性與歷史的偶然性。


不能。
工業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能引發工業革命,依賴的不是某一時的政策,而是合適的社會環境。
環境提供了什麼?一是發達的貿易,一是受限制的中央權利。
歐洲的貿易發達,特別是英國更是如此。貿易的發達,一能使得貿易各地的消息互通,創意互通,使得科技文化發生「交配」,產生「繁殖」;二能加強商品競爭,促使企業家有創新的動力;三能使資本積累,有多餘的資金提供給有最初創意的發明者(在皇權社會,發明者有新的發明,只能找皇帝獲得資助。而發明物一旦不符合皇帝的私人利益,發明者即有性命之危)。
受限制的中央權利,一是使得私人產權獲得保證,這一點促進了上述的貿易;二是因為國家眾多,發明者在一國不受待見,可以去另一個國家碰碰運氣,比如當年的哥倫布,雖不是發明,但也是創業了;三是封建制度下,貴族世代管理當地平民,自負盈虧的制度模式,相比於中央集權制度下,文官治理百姓的一次性買賣,他們不會過度剝削,殺雞取卵,故而民間資本有累積的可能。
而發達的貿易和受限制的中央集權從何而來?根本性原因在於歐洲地理環境更不利於統一,導致在長期的競爭演化後,封建制度更優於中央集權成為歐洲穩定的國家組織形式(在我國則是相反)。在經歷漫長的塹伏期後,歐洲利用這一「劣勢」終於迎來了逆襲,走到了世界的最前列。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康熙那會缺錢就開始買官了。
康熙那會也一直沒斷了打仗。
康熙那會不過是一張黑紙上有幾個白點。
乾隆是把黑紙上的白點也抹黑了。
。。。
封建體制有些事做不到。
乾隆王朝里,和珅是不是真的有眼光不扯,但是那片反過來看,就算和珅那種權臣想開商都干不過封建皇權。


對於未曾發生的事情,做這種假設,沒有任何意義。得到的,只是「看法」,而不是「結論」。


不可能。西方科技在中國沒有穩固的根基,和在西方的土生土長代代更新升級不同,在中國沒有任何觀念上的積澱,中國的封建時代對於人才選拔主要是在玩政治玩「禮」,考科舉是為了當官不是為了寫八股有樂趣,和西方科學家本質上就不一樣。且不說康熙完全是出於個人愛好在玩,沒有去重視和推廣,他就是真想推廣也推廣不動,彼時的大清朝已經在封建制度末期積重難返了,即使代代都是明君都沒用,即使清朝不存在明朝六百年也沒用,照樣滅信不信。

所有你以為的中國封建歷史上的科學進步都是片面的和截取的,所有的「現代化苗頭」也都和「集權力度」相悖,沒有在穩定統治下的穩固科學體系和人才培養機制,我們看到的一切幾乎都是曇花一現,只能用來證明「封建制度要完蛋了」。而我認為中國古代沒有任何朝代任何君主能夠開創科學體系和理工科人才機制,即使君主集權強硬如明清,也對抗不了。有人認為如此高度集權的朝代還是可以強行推動的,我想說這是不可能的,你以為他是指揮棒在指揮,其實指揮棒早已經是跟著樂隊節奏走了。

事實上中國現在依然被古代教育理念影響著,很多教育弊端究其本源還是能看到過去的影子,你不覺得么。


只有八旗子弟才可當選科學院會員,平民敢研究科學者。。誅


借用魯迅的話,天才也要有土壤才能長成。即使在清末西方侵略了那麼久,許多清流照樣鄙視西方。


推薦閱讀:

明朝建國號為「大明」,明是否是出自明教?
「所有關於穆斯林的負面消息都是猶太人搞的鬼」這種說法從何而來,源頭在哪裡?
宋朝和明朝的經濟對比?
劉備這麼一個理性的人為什麼會選擇張飛,關羽這種人做合伙人或者是下屬?
中國為何沒大規模出現西方那種「排隊槍斃」式的火槍陣?

TAG:歷史 | 科幻 | 科學史 | 康熙帝 | 工業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