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粽子大多是四面體和立方體?有沒有其他形狀?

為什麼沒有其他形狀?


嗯。。以前寫過一個粽子的專題。貌似還挺受歡迎的,每年都會被拿出來轉。

故除回答題主問題之外,也涉及一些其他的相關內容。文略長,信息量略大,圖略多。

【尋粽覓源】

粽子最早稱做「」。《說文解字》中,糉字的解釋為「蘆葉裹米也」,而「糉」字右半邊有「聚集」的意思,粽子的形象於是躍然紙上。後來又有「角黍」、「筒粽」、「黏黍」、「裹粽」等不同說法,最後,「角」、「筒」這樣的形容詞全部略去,粽子成為最普遍實在的稱呼。

但是,說粽子是民間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大抵沒有人會反對吧。比起月餅、湯圓等其他的傳統吃食,粽子無疑有著更加豐富多變的質地與形象。神州大地這從南往北一路過去,幾乎各個地區都能拿出幾樣不同凡響又各有千秋的招牌粽子。至於口味么——姑且不論那鮮美富足的肉粽,甜蜜軟糯的豆沙粽,以及由此派生來的種種其他,便是一隻普通簡單的白水粽,配上辣油或綿糖,那糯米融合著竹葉的清香也有萬種風情。

最重要的是,在機械生產佔據飲食主流的今天,仍需手工製作的食物所剩無幾,而粽子則是其中之一。

【風情萬粽】

· 形狀
出於祭祀中的動物崇拜,最初的粽子只有牛角形狀。但在中華大地上傳承發展了幾千年,因著人們的不同喜好和理解,粽子的外形也漸漸衍生出諸多變化。對於這一系統性理論,說得最玄乎的要數《齊民要術》了——「蓋取陰陽尚相褁未分散之時像也。」看來這已經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當然,普羅大眾、飲食男女對此似乎並不以為意,重要的只是美觀與結實。於是,如今流傳四方的菱形、角錐形、枕頭形、圓柱形、四方形等等,都是歷代勞動人民自由創作的智慧結晶。

(擴展閱讀:粽子的形狀的寓意)

(做專題的時候特自搜羅網購了各種來自天南海北的粽子,當時公司的冰箱完全被粽子塞滿。。。有些形狀比較不走尋常路的,在下面會一一介紹。)



· 粽葉
粽葉有干制也有鮮材,新鮮葉片的碧綠色澤雖然引人入勝,但上鍋蒸熟後也不復青翠年華了。關鍵倒不在顏色,能借得些草木清香便算好處。至於品種取材,更多則是與地域有關。北方以蘆葦葉為主,華東、華南、長江流域,則更多見的是箬竹葉。再往南去,兩廣及福建、海南一帶又有用冬葉——即柊葉,以及芭蕉葉、荷葉,無一例外的都是平展、寬闊、質地厚實的大葉片。這當中不得不提到江南的「一葉粽」,外形雖小,但也稜角分明有模有樣,手法純熟者甚至連捆縛的絲線也不用,頭尾一折便可保平安無虞,可謂是渾然天成的民間工藝。

· 原料
真正完成從「角黍」到「粽子」的轉化過程,大約是在明清時代。這一階段的粽子內容有了本質性的變化——糯米取代了原本的黍米,並一直沿襲至今。至於輔料的豐富多彩,則一直都在輾轉翻新之中。甜者如棗泥、豆沙、蓮蓉、蜜餞、果仁,譬如宋代就有蘇東坡的「時於粽里見楊梅」這樣的創意搭配;咸者如禽獸肉,板栗,火腿,蛋黃,菌菇,甚至椒鹽、豆腐、酸菜,可謂無奇不有。如今食材豐富,舶來品眾多,粽子的內容擴充更是不在話下。

· 蘸醬
原料固然豐富,然而眾口難調,若論最值得自由發揮的,還是該當白水粽。與之相關的蘸醬也是十分多樣,各取所需。從前這方法只是簡樸,多見於江南地區將小白粽子蘸白砂糖,嗜辣者則是將紅油辣醬佐之。隨著吃法不斷翻新,蘸醬的隊伍也逐漸壯大,蜂蜜、花釀、豆豉、豆瓣、果醬,紛紛上場。

【南也粽,北也粽】

· 西安 蜂蜜涼粽
據說,現存的粽子中,資歷最深的就是這樣了。唐朝韋巨源《食譜》中稱其「瑩白如玉」,從包紮方法到內含餡料,都是乾乾淨淨老老實實,只是吃法與眾不同些——煮熟放涼後,以絲線或竹刀削成薄片,澆上蜂蜜或桂花醬食用。清甜滋味,非尋常粽子所有。
(知友 @暗言 提醒,蜂蜜涼粽似乎以裹布蒸熟為多。個人了解有限,期待更多交流補充:))

· 貴州 草木灰粽
比起蜂蜜涼粽的潔白瑩潤,特產於貴州、雲南一帶的草木灰粽看上去一副灰頭土臉相。不過也別小覷了它,灰色的成分是由一種類似香茅草的植物燒成灰後拌入糯米,不僅讓粽子沾染上獨特清香,對於消化也有促進和改善。此外又有類似的「稻灰粽」,灰色的來源換做去蕪存菁的稻草稈。至於西南地區布依族的「灰粽粑」,也是與此一脈相承的特色食物。

· 廣東 裹蒸粽
廣東人愛吃是出了名的,粽子里的老大自是廣式粽子當之無愧。不僅個頭極大,重量普遍在一斤以上,內餡也了不得的豐富——蛋黃,叉燒、板栗、蘑菇、火腿、鹹肉,頗有讓人一口吃盡天下珍的感覺。這一做法也大大影響到台灣粽子,都是以豐足濃厚取勝。

「裹蒸」算是廣東粽子中衍生出的特色品種,以整張冬葉包紮,一煮就是大半天。不過,傳統裹蒸更多是在春節期間食用,清代詩人王士禎的描述可作此證——「除夕濃煙籠紫陌,家家塵甑裹蒸香。」真是聲勢浩大啊。

· 江浙 一口粽
一口粽現在已經十分常見,但終究還是以江浙滬一帶最為流行。這一粽子充分繼承了江南人的精緻風格,又稱「一葉粽」,無非都是突出其小巧玲瓏。由於形狀所限,自然也容不下太多餡料,一般以豆沙粽和白棕居多。嘉興、上海又有在其中包入小塊火腿的,袖珍之中只略略提加味道。

· 湖州 枕頭粽
沒吃過湖州粽,總看過《鹿鼎記》——雙兒做給韋小寶的「入口甘美,無與倫比」的粽子,就是湖州粽了。與江南普通粽子相比,湖州粽的長條形狀與濃郁口味尤為突出,甜者以紅豆沙拌豬油為餡,咸者以醬油腌豬肉為餡。雖然每個粽子只包一肥肉一瘦肉,卻十足入味。

· 雲南 四方粽
四方粽其實要算作源起越南,然而我國滇、桂、湘西一帶也多有流傳。比起同樣大塊頭但物料十足的廣東粽子,四方粽似乎更傾向於清雅質樸的東南亞風情。原料只是簡單的糯米、豬肉和綠豆,以芭蕉葉或荷葉包裹,可直接食用,亦可切片烘烤、油煎或蘸醬料。據說正統的越南粽還分方圓兩種,一以喻天,一以喻地,果然又回到開篇所說的哲學問題了 :-)

· 海南 那大粽
那大,實際上是儋州附近小鎮的名字。這種粽子又名「洛基粽」,在幾種海南特產的粽子中,算是最具代表特色的。那大粽呈方錐形,常見的是在其中加入鹹蛋黃和五花肉,也有加入蝦仁和鹹魚一類。有趣的是煮熟後的粽子表層糯米會呈現出清淺的淡淡綠色,這個就要歸功於包裹用的粽葉了。

除了尋常粽子,海南還有一種「煎粽」,不用粽葉,將包有餡料的糯米團切成片油煎食用。相比粽子,倒是更接近糍粑一類了。

喂喂說我沒解釋的同學,我明明有解釋粽子形狀的問題啊,看的不夠仔細吧。。
另外評論區的粽子不一一回復了。系統地解釋一下,其實我知道還有很多特色粽子,只是當初真的木有那麼多功夫全部買回來研究一遍。。。


我來給你看看最正宗的江南肉粽子,我娘親自包的,我見過北方的粽子真心粗糙,這麼簡單就包好粽子??江南粽子連拆都要拆半天,而且一樓對於江南粽子介紹不對,江南粽子最多的是「鹹豬肉」粽子,有「蘆葦葉」和「毛筍葉子」包的兩種,但是形狀差不多都跟鞋子一樣,超級精緻
重新更新→→→
今年,我娘又包了升級版的江南肉粽子 鹹鴨蛋黃和鹹豬肉粽子,味道更加是超級好吃。 如今,在北方文化盛行於CCTV和互聯網,大多數南方典型文化已經式微。
比如,元宵節,原來江南一直吃的湯圓,而元宵也是一種食品,而且也被國語命名為這個節日的名字,不過江南口語一直把元宵節稱為「正月半」。
過年,江南核心地區是一般是吃「青菜豬肉餛飩」,但是「餛飩」一個詞基本從網路和CCTV消失,而且有被「餃子」完全替代的趨勢,不免讓人覺得有點可惜,「餛飩文化」也是過年的一部分啊,而且江南還會在過年吃「糰子」,這個食品應該是大家比較陌生,不過在大年初一,是必須要吃個「糰子」的,寓意團圓。
端午節,關於粽子的爭論,卻漸漸發現。這回倒是南方的鹹豬肉粽子,開始流行起來,並且為大家所接受,也很高興。沒有吃過肉粽子,可以說甜粽子好吃,但是,只要你吃過肉粽子,肯定會對「鹹豬肉粽子」大愛有加


我覺得各位大神的回答都好長好專業。

我覺得這個問題木有那麼多文化啊,歷史啊,各種的淵源吧。

簡單的說,粽子的形狀為立面體,是取決於粽葉啊

粽葉的材質我不贅敘,大家都見過。它們不管是什麼,特點都是,長條型,有一定韌度和硬度

大家如果拿紙條去包一個什麼東西,這個東西是無固定形狀的(如一坨江米),是不是自然而然就包成這麼一個立方體且帶角兒的形狀了?當然不排除有很多奇形怪狀的粽子,這裡說的是大多數。

為什麼不是球形的?,試想你如何把一堆散開的江米用條狀的粽葉裹成球形?是不是很不方便?

如果見過包粽子,都是先把粽葉捲成一個斗,往裡放江米,然後包封。你要用一個條形的葉片去做一個能夠初步盛放江米的容器,是不是最好的形狀就是錐型,或是楞錐?

如圖。所以說,我覺得粽子包成這個形狀,最初完全是取決於材料的特性,至於文化,是粽子的附加屬性罷了~


四面體是simplex,是三維中由最少平面構成的多面體。不過我見多數粽子是四角錐體(底為長方形),這大概比較容易包裹。而長方體/立方體由長方形/正方形構成,比三角形較易變形。要考慮粽子放入的是粒狀材料,如果形狀不穩定,在加熱過程中可能會散開。

我認為現在粽子的形狀已經是按物料量、穩定度、容易包裹等因素中取得很好的平衡。


在我的家鄉,是有長方體的。
以下答案是我扣扣空間轉發的,我是商洛人,我為自己家鄉代言。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這便是流傳千年的溫庭筠之名篇《商山早行》。商洛漫山遍野都有槲[hú]葉生長。商洛人包粽子用的全是槲葉,綁粽子用的是藎[jìn]草,包出來的也是長條狀的近半斤重的枕頭粽子,商洛人很少用葦葉包三角粽子。
有竹葉、葦葉包的粽子。但是它們除了有糯米和輔料佐料煮熟後本身即有的味道和香氣外,便再也沒別的什麼味和香了,顯得極其的寡淡、輕薄、冷清。——也有竹葉或葦葉的清香,但只那麼的一點點,非常的淺顯。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吃慣了商洛槲葉包的粽子,就一口便能嘗出其中的缺憾。

那就請你快來品嘗商洛端午節用槲葉包的粽子吧!味覺再遲鈍的人,也會嘗出特有的一種轟轟烈烈的味道和香郁,濃,厚,沉穩,像商洛的人一樣,實誠,憨厚,回味綿長。城鎮再愛追求時尚時髦的人,於此時也愛吃、愛包槲葉粽子,這便是神奇了。


其源蓋出於槲葉。槲樹為落葉喬木或灌木,花黃褐色,果實球形云云,遍布長江南北。為什麼唯獨咱商洛的槲葉有那種神奇呢?別的地方的槲葉樹,皆高,皆壯,樹皮可作染料,果實入中藥,也是寶貝,而惟獨咱商洛,秦嶺山系中的莽嶺,生長的槲葉樹低矮,其葉厚實,可用來包粽子,其香濃郁。「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則為枳」的道理再次被驗證!近年來,日本、韓國從中國進口大量槲葉,主要用於食品包裝。

父母們都會念念不忘端午節在外的遊子,便將此時採摘的槲葉珍藏了,等遊子歸來,就歡喜不盡,忙忙地包了粽子去補償,得到的卻只是無盡的遺憾和惆悵了,怎麼也沒端午節包的好吃;或者,有嘴饞者,貪戀槲葉粽子的美味,將端午節後採摘的槲葉包了粽子去解饞,結果也是大失所望,吃到嘴裡,等同嚼蠟。只有端午節時採摘的家鄉槲葉,用家鄉端午節時的水和火煮了,在端午節里品食,才有那種特殊的美味。用中國的古老哲學去詮釋,便通慧了,這就叫天人相應啊!
好了,現在就請你於端午節的前幾天親臨商洛吧。放眼望去,城鎮,鄉村,大路,小道,到處是扇子般的槲葉在涌動,左一張,右一張,疊交了紮起,稱作一把,如鳳尾翠綠流淌,瑩光掩映。但你可要看仔細了,別以貌取人似的,以為鮮亮嫩綠的便好,它們不耐水煮,薄脆,易破碎;只有那蒼綠色的,勁老的,才是最好的。空氣中便先是飄逸了生鮮的槲葉的氣味,幽幽的清香,隨後便濃郁為沉沉的醇香了,那是槲葉煮熟了。河道邊,水井旁,自來水管下,姑嫂老嫗展覽起女子的滄桑歲月圖了,紅紫姘媸,皆彎腰裸露半月形的肌膚,雙手水淋淋白生生,對搓了淘洗煮熟的槲葉,不但要洗乾淨,更重要的是須將槲葉面上的茸毛搓洗光光。把槲葉倒在水盆里,先洗出一張乾淨的鋪在左手上,然後右手取其他的葉子正反面在這張上面擦過,邊擦邊沾水,這樣兩三下就乾淨了,把洗好的葉子放在原先的那一張上,再依樣洗其他的,就這樣一張一張堆積起來,直到手裡拿不下了,才放下碼齊了放好。

然後進入主題,正式開始包粽子了。包的時候左手張開,先順著手腕的方向放一張葉子,葉根搭在手腕,葉尖剛好到手心過一點,然後相對的方向放上另一張葉子,和前一張葉子頭對頭的放,但是兩頭要搭起來,否則米就漏了。然後以這兩張葉子為中心,兩邊相對各再放兩張葉子,這樣就一共是六張葉子。然後用右手抄一抄米放上去,根據葉子的大小確定米的多少。於掌心平攤了槲葉,將身邊盆兒里,早已淘好泡好的糯米或糜子米啊,黏穀米啊,稻黍米啊,半掬一把地帶水撩上去,勻勻地鋪開,呈長方狀,接著放上大紅棗啦,赤小豆啦,白芸豆啦,四季豆啦,都是和米一起泡過的,選上些用來點綴裝飾調味品,還有少許的食用鹼,這也很重要,就將這邊的槲葉裹過去,那邊的槲葉裹過來,緊緊地裹出稜角,用長長細細的翠綠馬蓮草或等而下之的其它替代物,如尼龍繩兒,捆紮好,一個槲葉粽子便如胖大小子誕生在了這個人世間。敦實,厚重,又如家鄉的人似的,雖笨卻有規有矩,呈長方形,僅此而已,絕不取巧變換為三角形或菱形。那糯米的便是現代了,後面的那幾種就是傳統,卻最是粘,勁,耐嚼,奇香,而今已稀缺,極罕見珍貴。


別咂嘴兒計較這些了,趕緊去煮吧!最好在大鐵鍋里,一層層地摞了,蓋上篦子,再壓上沉重光潔的石板,倒滿了水,用樹疙瘩火,煮它一個整晚。聽鍋里咕嘟嘟地歡唱,那是邀請你去光臨欣賞呢,你可千萬別推辭,得應邀頻頻探望,帶去幾瓢清水,以防鍋里熬干。夜深人靜時分,你就遐想著槲葉粽子的美味。睡你的去吧!讓它繼續在鍋里燜煮,讓槲葉充分地將它的香和鮮,滲透每一粒米。

第二天早上,您也別心急,就先去享受端午節各項儀式的快樂,踏青,趟露水,采艾株,張掛香包,栓五色繩兒,等等。精心留待的高潮終於來臨了:揭鍋!。槲葉粽子的滾滾醇香,衝天而起……

煮好的粽子吃時剝開葉子,在粽米上撒一層糖,那時候人們家裡基本都只有黑糖,就是現在說的紅糖,糖一到熱乎乎的粽米上立刻化成一層黑糖水,配上白白的粽子,煞是好看!吃到嘴裡粘粘的、香香的、甜甜的,是那種鄉間的味道,綿遠、醇厚而樸實!母親在灰暗的燈光下獨自煮粽子的樣子和她朦朧的睡眼也連同這香氣一起留在了人們記憶深處,還有那讓我們在夢裡聽見都能笑出來的「咕嘟、咕嘟」煮粽子的聲音,在山鄉闃寂無聲的暗夜裡,那是平常人家節日里喜悅的聲音啊!
吃過粽子,母親給孩子戴上香包。香包的布料是平時做衣服的邊角余料,桃心形,透出一股好聞的葯香味。母親不顧孩子的反對,在每人額頭塗上幾道黃亮的雄黃酒,還耐心地哄他們喝上一小口。在這個問題上母親從不含糊,因為老人們說這樣孩子們能消災免難,一年都不長瘡。

牐犘朔苤屑凶乓凰磕鹽情,小孩子們跑出家門。同伴們應聲而來,相視而笑,原來大家都抹了雄黃酒。有的已被悄悄擦成了淡淡的黃痕,有的被小手抹了個花臉,調皮的男孩還乾脆在額頭上塗了個大大的「王」字。大家七嘴八舌地評論胸前的香包,比誰的樣式最好,誰的花布最好看,甚至拴香包的線也要比上一番。興奮,伴著我們一整天。傍晚,父母們呼喚孩子歸家的聲音起此彼伏,玩累了的我們飛奔回家,帶著一身清香進入夢鄉……
槲葉粽子讓家鄉的山水、草木都在每年的端午節都顯得那麼喜氣洋洋,何況是親手製造了這些四溢的快樂的人們!而那種平實,那種淡淡的喜氣和忙碌,都溶化在一個個粽子里,給人喜悅,給人歡樂,還有多多少少對節日的期盼!
順便再叮嚀一句,槲葉粽子的特色,是可持續的呢。須經常把它放進鍋里去蒸,蒸得次數越多,就越……哈哈,不說了不說了,你自己去試吧!
再次感謝這位搜集整理的老鄉~


我見過枕形的 是不是端午節的我就不知道了
順便……那個叫四面體好不好……什麼叫做正三角形……又不是平面圖形……


傳統粽子的形狀可以用一根葉子一次包完,且無縫隙。


我倒是可以回答下為什麼會有四面體的,因為包裹出一個空間的話,至少要四個面。
如果用細長的葦葉來包的話,把糯米裹起來最簡單的圖形就是四面體了,相對於其他的形狀,加工起來更容易。
還有包粽子的過程,印象中我爺爺是把葦葉一端做成漏斗,因為這種形態最簡單直接,然後放糯米,封口。按理說應該是一個圓錐對吧?可是圓錐無法展開成長條,這個大家是知道的,必然有一邊是直的,於是乎就扭成了四面體。


遂昌的梅菜豬肉長粽,很特別很好吃。

端午將至,又是一年粽子飄香時

或許,你走過很多地方,嘗過很多美食,也吃過南方北方不同口味的粽子

卻不曾遇到,這樣一種萌物

導演/王猛濤Tee 攝影/仲文遂網團隊 撰文/小石

(看史上最萌粽子)

【自然造物】遂昌長粽「快到碗里來」


在遂昌,有一種長長的粽子,遂昌人稱它為「遂昌長粽」。這種長長的粽子,長度28厘米左右,要吃還得一截截切著吃。包這種長粽子的都是上了年紀的的大媽大嬸,要包好它,也不簡單:七八張青箬葉,要一節一節進行包裹。餡料用的是經灰汁浸漬之後的糯米,加上遂昌土豬肉和霉乾菜。煮熟後剛從鍋里撈起的長粽,箬葉上油星點點,剝開後晶瑩透亮、柔軟黏稠。也許是比平常粽子用了更多的箬葉,遂昌長粽粽香更加濃烈,咬一口,糯米軟糯,肉汁鮮美,齒頰留香。

關於遂昌長粽,有這樣習俗:以前要是誰家兒子要娶媳婦了,男方家長就會包很多長粽,讓兒子送給准丈母娘家。長粽代表了對丈母娘家人的尊重,長長的形狀也寓意兩家情義長長久久。另外長粽還有這樣的含義:當外孫或外孫女滿周歲的時候,做外婆的就要做一對長長的粽子送去,喻意小外孫長命百歲,並且開始學走路的小孩子們,吃了外婆的長粽子,雙腳將茁壯有力。包得粽子越長,含義越深。

已經記不清上次吃到媽媽包的粽子是什麼時候的事了,小的時候粽子一年只吃一次,所以顯得特別珍貴。如今,商場里、超市中到處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人們想吃粽子似乎隨時都可以吃到。吃過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粽子,記憶中,粽子卻只有小時候媽媽包的那種味道。

端午節快到了,大夥不妨抽個時間回家看看,靜下心來跟著媽媽、外婆學學包粽子,找找小時候的味道,或許你會有一個意想不到的節日收穫。


感覺正方體或者太長方體不是很好,不好吃. 我姑姑說不好包,葦葉大小也有限制!


有!我家鄉的粽子就是長方體。

這圖盜回來的

這種這麼方的粽子,目前我只知道廣東新會有。它用一種很大的竹葉包裹,蘆葦葉系綁。
餡料有,豆子、鹹蛋黃、豬肉、紅藍(一種熟了以後,會變紅,並且把周圍的也染紅的葉子)。

也有無餡料的鹼水粽子,我們也叫紅糍,鹼水粽子一般跟一種劈成牙籤那麼大的木條放水裡一起煲,木條會把整個粽子染紅。這種紅粽子一般蘸白糖或者蜜糖吃。

-----------------------------------------------------------------------------------------------------------------
⊙﹏⊙b汗 居然有那麼多人覺得這個形狀像炸藥包!!!
我吃了這麼多年怎麼不覺得-_-|||

明明就是人家炸藥包長得像我家粽子嘛!!

我家粽子好歹都不知有多少年歷史了。

咸粽子(咸糍)

咸粽子,會裹得很緊實,吃起來很有嚼勁。

甜粽子(紅糍)

甜粽子,出於口感需要,裹得比較松,那個蘆葦綁得都鬆鬆垮垮得,吃起來很鬆軟。

咸甜粽子合照

這是我奶奶做的,等我明天吃的時候,再發內部結構圖吧

橫截圖

咬了之後。。。。


因為包起來不容易散開啊,裡面的東西也不容易露出來。

不過最近幾年市面上也有賣枕型的。

所以,我想包成角四面體可能是扔河裡【防止魚吃屈原同志的身體】的時候,水流衝擊下,它不會滾多遠,容易站穩。


還沒到吃粽子的時候,所以從網上扒的圖 我從小到大吃的就是這種粽子,所以覺得粽子就應該長這個樣兒, 後來去外地上大學第一次見到三角形的粽子還以為是專門給小孩吃著玩兒包的。。。


四面體的話大概是採取sp3軌道雜化吧..


至於其它形狀,搞一個三角雙錐或者正八面體出來當然是墜吼滴!


我們的粽子是圓錐形的,純糯米,不添加其它任何餡料。


有其他形狀,也不是現在才有的,上面好幾個答案提到了長條形的粽子。另外我本科的室友是湖南嶽陽人,她說她從小吃的粽子都是羊角形的,而且越長越好,她們那裡人覺得不會包粽子的人才會包成現在最多見的這樣。

扒自果殼:


這樣說吧,有些形狀的粽子,不像是紀念屈原,是紀念董存瑞……


這個題目分前半部分:「為啥粽子大多數是四面體和立方體」,和後半部分:「有沒有其他形狀的粽子」

前半部分我沒法給你答。但是我可以介紹一下一種「其他形狀的粽子」:圓柱體的。

上圖就是客家人的灰水粽,有圓柱狀的也有四面體狀的,在廣東的惠州、高州、茂名等客家人分布的地區都有出現,大家也對這種形式的粽子認可度更高一點。有一篇關於客家灰水粽的報道對灰水粽的製作寫的特別詳細,我摘其中幾段予諸君:

灰水粽,顧名思義,就是用草木灰水泡的糯米做的粽子。灰水粽所用的草木灰是用一種植物燒製成的灰,當地人把它叫「蚊驚」。

這種植物以前漫山遍野隨處可見,用途很多,現在卻已經越來越來少了。製作灰水粽需要用到大量「蚊驚」,有的村民為了保證「蚊驚」的用量,從清明節後就開始採摘制灰。

灰水粽的製作過程相當繁瑣,往往要幾天才能做成。這其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灰水的製作了。把「蚊驚」摘下後,放進一口大鐵鍋里,混合乾的芭蕉葉和稻草一起燃燒,稍干後還要等待一天讓灰燼融成灰,這就是所謂的草木灰。

把「蚊驚」燒成灰後,還要把這些灰都收集起來裝進布袋中,放到水裡重複煮沸幾次,將灰渣過濾掉,再把灰水靜置,待灰水中的雜物沉澱下來,剩下的灰水就可以用來泡糯米了。

那麼灰水粽怎麼吃呢?蘸白砂糖或者蜂蜜吃(誰說廣東人不吃甜的粽子……?),因為灰水粽本身是沒有味道的。

在粵西地區,灰水粽大多裹成長條圓柱狀的,這種形狀的灰水粽更便於蘸著吃。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大致瀏覽了一下,發現大部分的粽子都是五花大綁的纏好幾圈,另外綁粽子還得重新找繩子之類的東西,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既費時又浪費資源。昨天看新聞聯播,那個包粽子需要纏七道線,太費事了。

這是家鄉那邊的粽子,賣相可能差點。但是用的是葦葉的尾部進行的捆綁。另,由於端午未能回家,圖片來自網路。


三角形的粽子方便吃啊...圓形的你怎麼下口


推薦閱讀:

如何製作香噴噴超好吃的肉粽餡料?
最早投入汨羅江中的粽子是甜的還是鹹的?

TAG:美食 | 中國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 | 粽子 | 端午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