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中為什麼有「小滿」,而沒有「大滿」?
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大雪對應小雪,小寒對應大寒,小暑對應大暑,唯獨小滿沒有對應的大滿這個節氣。
請問,為什麼沒有大滿這個節氣?有什麼典故嗎?還是有什麼特殊的講究?
小滿的滿到底是不是說穀物灌漿,顆粒小滿?
當然不是。小滿說的就是陰陽二氣中的陽氣小滿。而大滿,就是陽氣到極致,陽氣到極致就是夏至。不是為了二分二至這種成組出現的辭彙和押韻一樣中藥,有雙重身份的就只能選一個了。恰好被選上的是夏至而不是大滿。
《漢書·律曆志》以後,二十四節氣名字分毫未改。(《淮南子》中的節氣和後世區別體現為,「驚 蟄」作「雷驚蟄」,「清明」作「清明風至」,「白露」作「白露降」)
中間哪裡去了?
說道這個,就要說節氣到底是哪裡來的。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這是《史記·太史公自序》的內容,二分二至可能發端上古,但是完善為二十四節氣陰陽家做了這個事情。
無恥推薦兩個內容:
戰國時的陰陽家有干過什麼具體的事么? - 李雷的回答
二十四節氣具體是什麼時候形成的?縱觀二十四節氣在不斷完善的歷程中的幾個標誌性階段都有哪些? - 李雷的回答
朱伯崑先生說
戰國中後期,齊國稷下學者鄒衍,以陰陽觀念為核心,創立了陰陽五行學派。……屬於鄒衍一派的著作,被保存在《管子》中。《四時》說:"是故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時者,陰陽之大經也;刑德者,四時之合也。刑德合於時則生福,詭則生禍。"《五行》說:"故通乎陽氣,所以事天也,經緯日月,用之於民。通乎陰氣,所以事地也,經緯星曆,以視其離。"這兩篇,都以陰陽二氣的盛衰說明一年四季的變化。又《管子·幼官》也屬於這一類著作,以陰陽五行為間架,說明一年四季的變化以及人們應該做的事情。《幼官》同《月令》為一類的曆書,都屬於陰陽家的著述。
更有人認為,這幾篇內容就是鄒衍本人所作。
白奚先生說,
中國古代文化是以陰陽五行說為框架的。在《管子》之前,陰陽和五行好比一堆零散的部件,《管子》實現了陰陽五行的合流,始將這些部件裝配成整體……之後的鄒衍、《呂氏春秋》、《淮南子》、董仲舒等,都只不過是循著《管子》開創的道路,對之不斷修補、充實和完善而已。
陰陽家整合了完整的24節氣,《呂氏春秋》、《淮南子》不過是記載重述。而陰陽家自有齊國稷下學宮的源頭,內容記錄於《管子》,脈絡就是這樣。
我們在《管子·幼官》中,恰好能夠看到一套以12天為間隔的30節氣系統。這套系統,每個節氣和每月的分布還不均衡,實際上是純粹數日數,而且沒有記載物候。
如下:
《中國方術續考》李零,附錄。
我們可以看到,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四個部分,對應幼官中的節氣是,小郢,絕氣下,中郢,中絕,大暑至。
《管子三十時節與二十四節氣——再談玄宮和玄宮圖》,李零
這四個節氣,就是描述陽進陰退的過程的。
小郢為陽氣小滿盈,然後陰氣斷絕。然後陽氣中滿盈,陰氣進一步斷絕。大暑至,陽氣大滿了,就是夏至,陰氣全無,然後夏至一陰生。
之後的銀雀山漢簡裡面也有30節氣的記載。已經改變了一部分內容,比如,節氣描述中有一部分和《呂氏春秋》差不多了。二分二至和四立節氣名字都改過來了。這版《三十時》是介於《幼官》30節氣和成型的二十四節氣之間的內容
出處見圖。可是恰好損壞了幾枚簡……
不過可以明確,節氣的一脈相承,一貫是描述陰陽二氣的變化了。穀雨芒種之類帶有明顯農業色彩的節氣加入最晚。而小滿恰恰可以找到比較早的類似的名字——如果沒得對照,生說小滿是穀物灌漿當然可以,問題就是,我們已經有的參考了。
祝好。
芒種就是大滿啊
小滿是物候,水稻灌漿,谷穗小滿,不是天氣。小滿惡雨,江南一般會祭祀送龍王。小滿青黃不接,江南人家一般會喝稀粥省糧食。歷時上稱輕身避瘟,美其名曰躲避端午的時疫。
祝好
小滿那日有絕氣下的說法,那是不是就是絕日
******
今日小滿:最富哲理的節氣
「斟一杯酒,大滿則溢,小滿則適;
存一份情,大滿則累,小滿則宜;
尋一份利,大滿則過,小滿則福;
求一份名,大滿則苦,小滿則樂。」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沒有大滿,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之理念。
(摘自網路)
微信公眾號:小一時空
推薦閱讀:
※中國古人是怎樣定二十四節氣的?
※八字與干支歷和農曆的關係?
※古代沒有公曆,明朝人怎麼樣才能最方便地計算一千年前是哪個朝的多少年?
※為什麼農曆會比公曆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