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怎樣區分遙遠太空中的氣態巨行星和褐矮星?

科學家通過掩日法發現的遙遠恆星系,導致主恆星周期變暗的到底是一顆氣態巨行星,還是雙星系統下一顆光度比較暗的矮星呢?矮星有沒有可能與主恆星彼此潮汐鎖定?


對於圍繞恆星的較暗天體,可以通過它對主星的攝動來計算其質量,一般說來,質量大於木星13倍的,常被認定為褐矮星(又叫棕矮星),小於13倍木星質量的,常被認定為行星。

不過,天文學界對褐矮星和行星的界定標準一直有爭議,所以許多質量在13倍木星質量附近的天體,可能會同時出現在褐矮星名單和太陽系外行星名單中。

為什麼常常以13倍木星質量為標準呢?以及為什麼又有爭議呢?

根據恆星相關理論,質量大於木星質量80倍的天體,將能引燃氫(氫1,即氕,氫的主要同位素)的聚變,成為一顆真正的恆星,這種小恆星一般稱為紅矮星。

質量小於80倍木星質量而大於13倍木星質量的,雖不能引發氫(氕)聚變,但在其核心可以發生氘聚變(質量大於65倍木星質量時還可以引發鋰聚變),從而使其溫度和光度明顯高於行星,卻又低於紅矮星,這種天體就可以稱為褐矮星。

氘聚變的臨界質量根據理論大概為13倍木星質量,但這個數值存在一定爭議。同時,由於氘在恆星中是含量很少的物質,因此氘聚變是不可能長期維持的(通常不超過1000萬年),如果一個褐矮星已經耗盡了氘,聚變已經停止,溫度已經下降,那麼這時它還可以叫褐矮星嗎?還是應該被算作行星?

總之,對於質量遠大於或遠小於13倍木星質量的天體,根據質量比較容易界定,接近13倍的,爭議不斷。類似的爭議也發生在80倍木星質量附近,有不少天體是紅矮星還是褐矮星也是有爭議的。

+++++++++++++++ 補充 ++++++++++++++

關於褐矮星和巨大行星的爭議,尚有另一個爭論點,即如果這個天體是圍繞一個主星旋轉的,被認定為行星問題不大。但如果這個天體是孤獨的,不圍繞任何一個別的更大天體運轉,有學者認為,按照行星的標準定義,這個天體無論多小都不能認定為行星。

這種孤獨天體如果質量比較大,認定為褐矮星也沒什麼爭議。而質量較小的,有些學者建議給它們單獨取一個名稱:星際行星,或者叫流浪行星。

問題又來了,這種流浪行星,按形成原因又分兩種。一種是,本來屬於某個系統的行星,後來被彈射出來的;而另一種則是像恆星的形成過程一樣,由星雲直接坍縮而成,只是因為星雲較小而不能夠形成恆星。

對於被彈射出來而流浪天涯的天體,稱為流浪行星沒有什麼疑問,但是對於那些因為星雲物質不夠多,坍縮後不能稱為恆星的天體,有些學者就不認為它們可以被叫作流浪行星,而是建議稱為「失敗恆星」或次褐矮星。

這種流浪的小天體,目前已經發現一些,由於它們非常黯淡且又不圍繞某顆主星旋轉,諸如掩星法、攝動法等探索太陽系外行星的主流方法都無法使用。通常的發現方式是重力微透鏡法。而在2013年,甚至用拍攝法直接拍到一顆流浪行星PSO J318.5-22的照片,它也是目前發現的最近的流浪行星,距離我們80光年,質量為木星的6.5倍。


推薦閱讀:

太陽系天體的0°經線是如何確定的?
為什麼有46億年地質史的地球上找不到比38億年更古老的岩石記錄而月球卻普遍存在超過42億年的岩石?
海上生明月如此美景出現的時間每天會怎樣?
如何看待嫦娥三號首次證明月球上沒有水?
如何評價日本的あかつき衛星再次嘗試入金星軌道?

TAG:天文學 | 天體物理學 | 宇宙 | 行星科學 | 系外行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