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方國家很多普通人對繪畫的點評已經顯得很專業,我們卻只是看著眼熟說不出名字?

如題。
發現他們不僅是繪畫,對音樂舞蹈上的了解也讓我覺得難以望其項背。
連在廣場看大媽跳舞都能說得出流派呢。。。跟著《最炫民族風》跳出了非常輕快的小清新舞步呢。。。
我想對西方繪畫有一個初步入門,但我在圖書館只找到一些名畫的單幅介紹和典故。。。


某日,去到一個博物館,跟在一群約莫不到二十歲的孩子後面(應該是附近的學生),聽負責人作介紹。
負責人有些跛,大約五十來歲,在館裡工作了十來年,可她說和藝術比,她還年輕。
簡單介紹了博物館的歷史後,負責人就帶著孩子們來到畫前。
她開口道:「噓,你們看到了什麼?」
那幅畫抽象至極,是後現代主義的風格。
「有色塊。「」有斑點。」
「還有嗎?」
「還有……我覺得是一種秩序。」那孩子顯得有些不自信。
「對,這幅畫就是兩個元素:漸變的色塊和斑點。那位同學,能給我們說說,你說的『秩序』是指什麼嗎?」
「額……我覺得,是一種秩序的破壞。你們看,左邊的點密集,右邊的稍微稀疏些,這個秩序就被破壞了。」
「嗯,很好。還有沒有同學說說自己的想法?」
沉默了有一會兒,大家在沉思。
「我覺得色塊的米色和點的黑色之間的搭配很有趣。」
「嗯,怎麼說?」
「我們家的桌布也是這種搭配。」
大家都笑了。
「哈哈,或許畫家畫的就是你家的桌布呢。」

後來,負責人簡略解釋了一下這幅畫的創作背景和意義。具體說了什麼,我已經忘記了,但是她和孩子之間探索藝術的對話我卻記得。
臨了,負責人說,他們這裡的館藏,以後現代繪畫、雕塑為主。談到後現代藝術,許多人或許會卻步,覺得自己無法審美出其中的奧妙,但,請始終記住兩點:一,你看到了什麼;二,你想到了什麼。這是進入藝術殿堂的鑰匙。
之前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如何欣賞藝術,那天我彷彿摸到了扶手。


借著每個人自己的眼睛,以樸素的、探討的方式談論藝術,他們就贏在這裡了吧。
由此基礎上,加之個人對藝術的興趣,以及藝術長生的肥沃的土壤,後宗教文化的滲透,合在一起,就如此了。


  這東西叫作藝術普及教育

  中國也有啊!我們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從小學開始不是都有美術課嗎,不是也有美術欣賞課程的嗎?這不也是藝術普及教育嗎?

  那就怪了,為什麼還會發生這種大眾對藝術(不單是繪畫)的不理解不接受甚至不屑呢?比如有人提到的文化課成績不好就去讀藝術這種觀點。

實質是——

源自「功利主義思想」的「實用主義」。

  就像同樣有人質疑學繪畫有什麼用的問題一樣,學生學任何東西都是為了有用,包括起跑線理論,最終目的是為了將來有一份能賺錢的工作,這樣去做一切事才是有用

所以,
  事實上中小學的美術課被稱為副課中的副課,排在體育之後。也因此只有當美術變成一種升學、就業的方式後,人們才開始重視美術;遺憾的是這種重視也不是培養藝術思維,卻是為了將來有一個飯碗,逐漸將高等藝術教育變成了職業技能培訓;這種技能培訓卻又不是真正的行業職業技能培訓,不少技能教學知識是脫離社會實際的。

  也就是說,中國國情基礎上現行教育體制下,藝術普及教育與藝術專業教育都走上了一條畸形的道路。

  不是說這套教學體系中完全沒有可取之處,而是說其中真正有學術價值與社會意義的東西都被功利主義教學思想與教學模式稀釋了,真正培養學生文化藝術修養的東西,在這套教育體系中少之又少。

  就敝人所見,國外一些中小學美術課程的作業並不是照著課本的范畫臨摹一張交差,而是寫一篇有關藝術欣賞的論文,或者尋找一件有趣的事物(人物、靜物、動物等)畫出來,並在課堂上當眾演講自己對這件事物的認知與態度。
  反觀國內的美術課,大多是按照老師要求畫一幅畫或做一件手工,到了高考選擇藝術專業的,就需要進行艱難的技能訓練以通過藝術統考。
  對比一下,前者是引導啟發式教育,後者是灌輸填鴨式教育,孰優孰劣?重點在於我們對這種教育的最終期待——是培養一個有文化藝術修養的人?還是培養一個有就業技能的人?然而這種「就業技能」仍舊與社會職業技能需要並不對等。

藝術鑒賞是中國教育體制下以及中國當前社會發展中最沒用的東西。

  沒有多少人能把自己對藝術學術的認知與理解變現(靠賣嘴忽悠人的例外,文化界此類現象卻是層出不窮)。

  這也就能理解為何國內大眾普遍對藝術缺乏認識與理解,而國外一些對藝術稍有興趣的普通人也能頗有見解。藝術普及教育的差別直接或間接導致國民對藝術的認知不同,修養也不同。

——————————————————————————————

  如果一個人對藝術欣賞有興趣,卻身在一個教育體制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國情中,怎麼來修習個人藝術修養呢?
  並不是沒有辦法,
  首先是藝術史學習。藝術史論是從藝術發展起始、過程、現狀等角度去探討藝術這種學問,其中會談及藝術形式的變遷,包括藝術在社會其他學術領域中的地位、與其他學術之間的關係等等,同時也會談及藝術本身,包括藝術各門類的技術發展、各流派的產生與變革等等。這種學習可以幫助我們整體的看待藝術這件事。(圖書館內可尋找藝術史分類)
  其次我們就可以利用某些經典名畫的賞鑒評論文章或書籍來單個學習欣賞(本質是分析)某個藝術風格、流派或藝術家、藝術作品,對其社會學角度的作用略作了解。(圖書館內可尋找藝術鑒賞類)
  同時,我們還需要或多或少了解一些藝術品製作流程(從創作完成,包括其中使用的各種技法),從專業技術角度適當了解一些。我們不必非要去學技法(學繪畫或雕塑或別的藝術技能),只要從理論上知道有些畫面效果是如何表達的,作者如何運用技能技法去表現畫面的藝術美感,如何表達個人價值理念,這些知識會有助於我們更加理解一件藝術作品從表面到內在的全貌。
  之後,我們需要反覆思考分析,加上自己之前所做的全部功課(藝術發展史、藝術品的社會背景與意義、藝術品技法表現等),逐步得出自己對藝術(比如單件藝術作品)的理解結論。這個過程切勿太短,絕不能急於下結論,務必思考成熟之後再總結出個人的理解與評價。
  若遇到傳統藝術作品,比如中國水墨畫,我們可能還需要適當了解中國古典文化藝術的精粹與發展,就如老生常談詩書畫印不分家,還得了解中國的古典詩詞、書法藝術、傳統繪畫雕塑篆刻與建築甚至音樂,以輔助我們正確理解一件傳統水墨畫作品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期間如果能結合當時代社會狀況如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哲學、宗教等多方面知識信息有所涉獵,會更好的理解某種藝術流派、某件藝術作品如何產生以及對學術界、社會分別有怎樣的意義與影響。
  然後,我們才會對藝術有一個相對清晰的認知,並開始建立一套個人的藝術思維體系。
  到這個步驟,我們才好說自己正在走上提高個人文化藝術修養的道路。

  這套方法看起來似乎很麻煩,但對於一個想要理解藝術的人而言並不艱難,興趣是驅動他努力實行的最大動力。
  當然,如果他半途興趣被分散或是有了別的愛好而不想繼續,也是可以的,這種東西本來也不是強迫的,喜歡就去努力,不喜歡就離開這條路,並無對錯。

教育(包括自我教育),
本來就是艱難的。

以上
2016-10-20


在中國,很少有公民能便捷地找到一個像樣的藝術館,藏品橫跨古今東西,講解員熱情服務,並且長期免費向公眾開放。

在中國,很少有家長會周末帶著孩子到藝術館,坐下來,和孩子一起讀讀藏品前的說明。然後,對待孩子像對待成年人一樣,進行真正的討論。

隨手在美國中西部的某個藝術館拍了這張照片。很大一部分人是帶著孩子來的。小孩子們會經常問:「這是什麼?」而大人們也會不厭其煩地講解。有人跟她五六歲大的女兒講一尊釋加牟尼像:「釋加牟尼是歷史意義上的佛,而如來是宗教意義上的佛。」她確實相信自己的女兒會明白。


王國維在《去毒篇》中說:「美術者,上流社會之宗教也。」
蔡元培後來提出過中國人信仰缺失,不如以美育代宗教,讓人們信仰美,能刺激人性上更多的良性因素。
但是,當時中國四億人口,八成不識字,怎麼可能廣泛推行「上流社會之宗教」。

解放後至今,大部分人完成了掃盲,也就是說大部分人已經認字會發朋友圈了。但大部分人此時的生存哲學可能依然只是活下去,這種最淳樸的信仰可能真的沒有給藝術賞析這樣奢侈的東西留太多空間,在這樣的整體氛圍下,題主作為一名非藝術專業學生,能對一些繪畫藝術品有一定的了解並其有渴望更加深入的願望,已經難能可貴。因為在西方國家,也不是每個人都對繪畫藝術都如此了解,你去紐約布魯克林區、皇后區這些地方,我想大多數人也說不出來一個所以然來,這完全就是一個受教育程度與教育方式的問題,只能說西方國家受過良好系統化教育的人群比我們更多。

雖然整體氛圍比較讓人悲觀,但是我們還是幸運的,因為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一樣獲取信息如此便捷,只要我們意識到自己缺乏什麼,就可以迅速去獲得關於這個方面大量的資料,如果只是想讓自己在一個陌生的領域做一個看得懂其大體運行邏輯的人,其實還是很有希望通過持之以恆的努力來實現的。擅用網路,擅用各種搜索,擅用各種社交網站去學習那些比你更優秀的人。到後來,你也會發現圖書館裡也並不是只有名畫的單幅介紹與典故。
所以如今缺乏什麼並不重要,有能時刻發現自己缺乏什麼的思維能力和迅速去想辦法彌補這個漏洞的執行力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又不求在每個領域都做什麼大神,我們只是想在有生之年知道更多實用、美好、有趣的知識,讓自己活得更體面一些,不枉來此一遭,這就已經很好了,這也是我們來知乎的原因,不是嗎?


提問者說的問題大概包括兩個方面 藝術理論知識和藝術審美能力
藝術理論知識包含歷史 流派風格 等等這些東西我們確實不如人家,大家都說了很多,藝術教育與環境確實差了一大截,不多贅述。
這裡主要說一下我認為的審美,理解上產生差距的原因。
中國人,基本無論是否從事藝術工作,都把」藝術」當作一塊高大上的領域。藝術家不論才華如何都要把自己包裝的高高在上,另類獨特。普通人則對藝術望而卻步,甚至連自己評論藝術作品的勇氣都沒有,生怕被說」不懂藝術」」土」,所以乾脆就避免接觸,少生是非。
前段時間,我接待了一位捷克玻璃藝術家,他受上海玻璃藝術博物館邀請到中國。令我吃驚的是,他其實是是一位動物飼養員,沒有受過太多所謂」藝術素養」培訓,但是他對藝術的理解確實非常獨到,而且包括他在內,我所接觸過的外國藝術家,教授,沒有像中國藝術家那樣注重自己的包裝,作品也很純粹踏實」做自己喜歡的」這是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而我們的教授,老師,從作品題目就看的出濃濃的中國味道《禪.境》《理性之於感性的思考》,先不論作品究竟體現沒體現濃濃的哲學內涵,作者到底有沒有足夠的文化修養,單是看題目和乏味的作品,就已經無形間給觀眾拒之門外。
社會性是藝術的重要屬性,這一點任何一個好好上課的藝術類學生都應該記得,可是中國人對藝術的評判正好相反,大眾的俗,小眾的才是藝術。請記住,金色很美,俗的原因只不過是太多俗人把他濫用。
說了這麼多,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中國人對藝術的定位導致中國人大部分不敢去接觸,哪怕嘗試去理解,嘗試與人交流對作品的感受。永遠不參與,永遠就不會有進步。
ps.藝術絕對不是給一部分人標榜自身價值或者說裝B的工具,中國的藝術家們,既然都沒有工匠的手藝就更不要操哲學家的心,踏實下來看看腳下的路。


不太清楚題主問的西方人民對各種藝術作品(繪畫,音樂,舞蹈)的「點評已經很專業」,這一個結論是如何得出來的,鑒於我無法驗證這句話的正確與否,我就暫時默認這句話是正確的,聊聊我過去在美國這個典型的西方國家生活的一些觀察和感受吧。

一句話概括就是:在藝術方面,不管是他們的硬實力,還是軟設備,西方國家(特指美國),都好的令人髮指——而且請不要忘記,美國人的藝術文化水平可是一度被歐洲人民群眾鄙視的一塌糊塗的。

我在大一第一年的時候,曾經多次抱怨,美國的夜生活和周末生活太他娘的無聊了——因為只要過了晚上9點,你的活動範圍除了酒吧,少數亞洲人開的卡拉OK,部分地區可能會有的脫衣舞表演和電影院里還在播放的電影,就只剩下在校園活動和參加Party了。
但是,後來我發現了另外一件事——尼瑪人家的白天生活可以極其豐富啊!

而這個「白天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各類藝術品的鑒賞。

先聊聊我呆了整整五年的城市,Philadelphia費城吧。記得當初,我們入學的第一天的時候,學校有一門課程,叫UNIV 101,是所有大一新生必修的科目,主要目的是讓你更快速的融入到大學生活當中。而開學第一天就會給你派下來一個藍色小本子。這個小藍本大家可以理解為是一本完完整整的「優惠劵」,上面貼有極大量的,免費遊覽各種博物館,音樂會,以及藝術展覽的優惠項目。同時會附上大約1頁紙的該地點介紹,包括如何前往目標地點,最近三個月的活動,有些甚至還會提到「附近的餐飲」——簡直可以算的上是一個完整的「費城藝術參展攻略」了。
而這個小藍本,學校要求是每個學生在第一個學期內起碼要去上面的兩個地方。而且有效期貌似長達三四年的時間,換言之,你的大學時期,幾乎可以免費或者有半價以上的優惠前往美國絕大多數的博物館。

關鍵是,他的博物館地理位置好到令人髮指。
比如我當年去的其中一個博物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他所處的地理位置堪稱是整個費城最繁華,房價最貴的地區的旁邊。距離我的學校步行路程只要20分鐘,而佔地面積之大讓人無法想像(我當時大約下午1點前往,一直到好像快五點閉館了還有一半沒有看到。)包括像紐約最大的一個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他的地理位置則是在中央公園(Central Park)的旁邊,地鐵站出來步行不用多久就能到達。

除了這令人髮指的博物館地理位置以外,對於每一件展覽品下面,都會有著非常精細的作品描述擺放在作品底下。比如我曾經在一個博物館(大概是紐約的Metropolitan?)裡面看到了中國的「鼎」,他下面就會有將近百字介紹這個鼎的年代,來歷,製作物質,具體用途等等。而對於藝術作品(比如說畫),你只要提前預約的話(部分博物館也有現場解說,比如紐約的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但隨機性較大),你就能聽到免費的解說,如果運氣好碰到一個好的解說的話,你看著莫奈的作品,聽著他的生平,包括你眼前這幅畫的創作背景,他為什麼會被大家認為是名作的理由,我想你只要聽過一次,記住那麼一星半點,你都會變得比大多數人來的專業。

除此之外,博物館數量之多,種類之繁雜,也是讓人驚嘆。
比如費城有個專門展示人體器官的博物館,有個小小的半博物館半專賣店的Condom King(各類安全套)。
而在著名的華爾街上也有一個小小的記錄了金融歷史的博物館——當年我去的時候他們還有十分鐘閉館,館長看我們從費城大老遠的過來,又是中國人,居然很好心的給多了我們半小時時間在裡面參觀。。
又比如說華盛頓DC有一個博物館聯盟,如果你看過博物館奇妙夜的話,你大概就應該看過那個林肯的石像,而那一長條的路上兩邊有整整20多家不同的博物館(這個數字我不是100%確定,印象中是23家,但因為google不能用,所以搜索資料有點麻煩了)而且市中心裏面更有奇妙的「Spy Museum」(間諜博物館),在這裡你可以順便見到各種特工用具(比如說電視裡面看到的煙盒裡面有個攝像頭,戒指上有一根毒藥針,各種竊聽工具,偷拍道具等等等等),007的故事背景和裡面的「真實性」,甚至還能看到007電影裡面那輛車的模型。。

下面是我在間諜博物館拍下來的一些照片。(拍了這兩張以後被工作人員告知不能拍照,只能拿這兩張來留念了)
對了,照片裡面講到的,可是咱們國家歷史上的一個超級名人喲,我想幾乎每個中國人都多多少少知道他這個人或者他寫過的東西。。

除了博物館,他們還有音樂會。
費城有著全球最知名的交響樂團,只要你想聽,每周聽個3-4場交響樂,或者專門挑選你心儀的指揮家或者曲目,我想這都不會是什麼難題。而如果你希望長期聽下去的話,一年所需繳納的費用(學生)貌似只要不足100美元就可辦到,而每次演奏開始之前,都會有一本小冊子,告訴你這段音樂的亮點,各個奏章,來歷,以及指揮家的各種細節。(儘管演奏會不是我喜歡的東西,不過有一年譚盾來費城的時候,我還是去聽了一次他的指揮,現場效果確實非常的讓人驚嘆。)

當然,還少不了歌劇和音樂劇。
在紐約,每天晚上都有各種不同的歌劇上演。當然,相比起較為廉價的音樂會,歌劇的單次價格起碼就要數十美金(不過之前看過一個攻略,有個傢伙幾乎每周看一次歌劇,一年時間也只花了不到200美金,具體操作細節倒是不太記得了,如果有在紐約的朋友希望學習的話,不妨上網自行搜索。)
而如果一定要推薦一款音樂劇給第一次聽的朋友的話,不妨試試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裡面有大量咱們熟悉的劇情,而且整個場面的酷炫程度,以及聽他們演唱的享受程度,你應該會愛上音樂劇的。(謝謝很多知友提醒Phantom不是歌劇這件事,我才想起來要改過來)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
芭蕾舞,街舞,爵士舞。。大學時期你可以隨意的選修這些課程(包括各種不同的樂器),而幾乎所有的這些課程裡面,都有一個必不可少的一環,那就是參加1-2場相關的演出(芭蕾舞演出,爵士舞演出,電吉他演奏等等),老師會告訴你如何去觀賞這些節目,同時要求你寫出相關的點評和你的個人感受,而這樣一門課下來,儘管你無法精通某一樣東西,但有個不錯的鑒賞水平已經不是什麼難題了。

-------------------------------------------------------------------------------------------------------------------------

想起大約半年前,參與一次公益相關的聚會的時候,有個相聲愛好者曾經說過:「我們國家,不僅缺乏好的相聲表演者,同時也缺乏好的相聲觀眾和配套場地。
其實我在想,有時候我們對「藝術作品」的定性未免太過於苛求了。認為除了知名繪畫,芭蕾舞這些優雅而美妙的東西才算是真正的藝術。但其實把心放下來,認真想想,我們自己的小品,包括從國外引進的棟篤笑(Stand Up Comedy),我之前看到的那些鼎這類的古文物,包括間諜博物館裡面的各種設備——他們哪一個稱不上是一件美妙的藝術作品呢?
我想,在咱們中國人裡面,也有不少能夠看小品品味的頭頭是道的人吧~^_^。

所以,不要太拘泥於各種各樣的觀點,放開視野,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有藝術喔。(當然,這僅僅是一家之言,大家喜歡就看,不喜歡了,也不要來吵架哦。最近身體不好,吵架的人一律刪除評論哦。)


以上所有內容均為個人觀點及個人經歷,非相關行業專業人士,僅供參考,不具指導意義。


除了其它朋友提到的原因外,我認爲 windleavez 的答案也是原因之一。在我看來那是一個反智的答案。

或許他是在開玩笑,但這個答案具備知乎高票答案的幾個特徵:多圖、幽默、不屌 political correctness,因此很有可能被頂到榜首。

這個答案傳遞出這樣的訊息:西方普通人對藝術其實也沒那麼懂,很多時候也是在裝腔作勢或是扯淡。所以,我們不必妄自菲薄。

我覺得題主的命題是否爲真(即西方普通人對藝術是不是真的比中國普通人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題主希望增加自己對西方繪畫的認識。Windleavez 的答案則是在對題主說:請不要這樣白費功夫。

不過,即便是 Windleavez 給出的例子也是可以幫到題主的。比如:爲什麼一件沾了黃芥末醬的藍色衣服會讓幾個裝腔作勢的傢伙想到 Jackson Pollock?


因為你們沒學過美術史和美術學


這是之前在布魯塞爾一個並不有名的博物館。博物館也不大,裡面就看到十隊左右這樣的。能在博物館上美術課 應該很幸福吧。


文化的一個本質就是製造羞恥

西方文化進入中國,一些反叛傳統的年輕人拚命的想有文化。。對西方文化饑渴,有這種「文化羞恥」的成分在他們內心

但不容否定,西方文化對藝術、真善美的普及是有益的

只是年輕人不應該為不認識某幅畫而羞恥

藝術是幫助人看到本質的。。如果你能不藉助藝術也能達到很深刻的本質,那麼你是可以和西方人並肩站立而不會感覺西方文化羞恥

有次我在麗江遇見一個搞美術的。。。他居然佩服我對藝術的理解。。而我什麼畫的名字都不想知道

於是,我通過了對「本質」的哲思,消除了這些文化羞恥-----我不必再補課式的介入文化

從此,我不再崇拜誰多文藝,而是暗喜:這些愛文藝的人能否達到我的深度


很簡單,中國人受過比較好教育的人也能簡單區分唐詩宋詞之類,賦和散文也可以區分,也能輕易區分工筆畫和寫意畫,再進一步很多人也能區分兩宋士人畫作。
這種事情就好像川人吃慣川菜換到淮揚菜再精細驚艷也不會習慣吧。


看到有人反對題主並拿WG和唐詩宋詞舉例,可是題主明明問的是繪畫啊喂你們跑題了啊魂淡,快回來!


就事論事地說繪畫,我以為,中國的美術基礎教育(注意我說的是基礎教育)是相當失敗的,這沒什麼好爭論的。即使不談西方繪畫,中國人對國內藝術也是了解不多的,不信,大街上你試試隨便拉個人問他,唐代到元代山水畫演變趨勢是什麼?明末四僧是誰?「皴」是什麼樣的筆法?恐怕也不是人人都能說出來吧。


尤其是在小城市,小學初中的美術課經常被犧牲給給語數外「主科」,至於高中么……嗯?美術課是什麼?


長期以來,但凡考試來臨,任何主科老師可以簡單一句「這節課美術/音樂不上了哈。」就輕易地把美術老師掃地出門。學生也會抗議,不開心的原因僅僅是又少了一節可以看小說聊八卦的時間。


老師壓根兒就沒有認真講,學生也沒興趣聽。沒有人指望從美術課上能學到東西,美術老師能從頭到尾人數一個少的上完課就謝天謝地。而我們的人教版美術教材,薄薄一冊四十來頁,五米多長的《清明上河圖》縮印在教材上只有巴掌大小,這一定是在玩「找你妹」吧。

中國的義務教育很奇怪,家長對免費的東西不放心,寧可把錢塞給各種課外補習班。對美術有興趣的或者有著「不輸在起跑線的」父母的孩子被送去了少年宮,在爸爸顛簸的自行車後面撿起一個臊眉耷眼的童年。


這樣的興趣班教的是什麼?是技法,不是藝術。節假日親戚登門時,家長大手吆喝,來,給叔叔表演畫個葡萄,於是孩子屁顛屁顛跑出來,就像三歲時被要求「來,給叔叔朗誦個唐詩。」


等到高中後,突然就湧現出許多「搞藝術的」,在這之前,他們甚至連水墨畫和國畫關係都「傻傻分不清楚」。一年美術集訓,藝考成為許多成績不好的學生進入大學的敲門磚,水分有多大可想而知(沒有歧視藝術生的意思,答主也有很棒的藝術生朋友,他們都是仰望的偶像好么,但是得承認,有那麼一些普通大專本科的藝術生狀態……你懂的。)


至於藝術熏陶,國內的小城市通常是沒有美術館的,中等城市的美術館是一個很尷尬的存在,中國最頂級藝術珍品在國外,頂級的在北上台,如果一個家庭里沒有搞藝術的或者非常熱愛藝術的,很難培養起帶孩子看展覽的習慣。儘管省市級美術館大都免費開放,但若是在平常,用門可羅雀形容是不誇張的,一些美術館裡沒有講解,有志願者講解的也多是背書,經不起追問,運氣好的話在展館裡碰到高校藝術教師或者專業人士,比志願講解有意思多了。


因為沒有足夠的觀畫經驗,所以我們根本談不上培養藝術鑒賞力,判斷作品的好壞的唯一依據是「像或是不像」,而忽視了作品趣味。也有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感覺,談及繪畫欣賞就連連擺手,「別別別,我俗人一個,我看不懂的。」還有人囫圇吞棗地搜羅一些典故就張口包豪斯閉口洛可可風格的逼格武裝到牙齒。就這樣,何談增加對藝術理解?


什麼?你說怎麼改變現狀么?

據說如果把美術納入高考,中國可能成為全世界對美術基礎知識最了解的民族,當然,又據說了,毀掉對一個東西的熱愛,就是把它納入考試範圍。 ?=(-。-)╮這是玩笑話啦。


因為那是西方人在評價西方繪畫!

西方人還覺得,中國人都會背幾句李白杜甫白居易,還能夠說出他們各自的特點和生活經歷,實在碉堡了!


確實,不少西方人能對繪畫做出相當專業的評價,比如這樣的:

紅須小基佬:

藍衫肥基佬:

拉丁小胖墩:

不過有時候,表象背後的事情才更值得我們思考……
讓我們看一個真實(才怪啦)的故事:

話說這一天紅須小基佬、藍衫肥基佬、拉丁小胖墩、爆乳眼鏡娘四人結伴去看美術展。藍衫肥基佬首先展現出了對康定斯基的透徹了解:

在背後,藍衫肥基佬坦白道:

更糟糕的是,當時康定斯基的展覽已經結束了。眾人的面前是一張馬蒂斯的畫作,所幸其他人依舊錶現出紮實的美術功底,藍衫肥基佬此時的表情樣見下圖:

藍衫肥基佬果斷退出了隊伍。過了一會兒,紅須小基佬也不行了,道:

紅須小基佬離去後,拉丁小胖墩也跟不上趟了:

最後,學識淵博的爆乳眼鏡娘也受不鳥了:

其實,不少西方人的心理想法是這樣的:

差點忘了說開頭三張圖片他們三個評論的是什麼呢,真相如圖:


把所有責任推給文化大革命,並沒有什麼卵用。共產黨既不能消滅藝術,也不可能憑空提升國民的藝術鑒賞水平。
納粹德國摧毀了德國的現代設計,好大喜功的納粹黨徒不可能承認一隻小便池子是藝術。
蘇聯送進古拉格的音樂家也不在少數。
好了,對比中德設計水平,中蘇音樂水平。


照片是我去年在盧浮宮拍到的,這老太太看年齡至少八十了。
盧浮宮裡像這樣的男女老少不計其數,每個角落都有坐在那兒默默臨摹的。
藝術修養這東西,還真不是改革開放了經濟發展了人民富裕了就一定能提高的。


題主所說的繪畫藝術,很明顯,就是西方繪畫藝術。題主所說的音樂和舞蹈,很大程度上也是西方的藝術,即使是大媽的舞蹈。。。

這樣說來,我國普通民眾說不出來名字,記不住藝術家的臉、名字,豈不是很正常嗎?
對我國民眾來說,記住那些個范xx,莫xx,那是相當的有難度啊,更別說那些古典繪畫藝術裡面的各種聖經典故,歷史典故,記住個中文譯名都難,更不要說再記一個原名,還用義大利語發音說出來,噴了!不公平!!

再者說,要公平的對比的話,我們看西方藝術,和西方人看我國藝術的能力才能對比。你說那些日本中國分不清楚的老外,天天吹自己多了解中國,噴了!

這事情,其實再自然不過了,我們看歐洲人臉盲,他們看我們也臉盲。
【好基友回國陪娘看星際迷航,她媽看到卷福說:誒!這不是你喜歡的那啥權志龍嘛!】23333

所以題主先放寬心,我來跟題主講講怎麼藝術入門。【你不是學民樂的么。
http://weibo.com/austingu
微博 顧爺
最近他開始開淘寶店了所以多了很多推廣,不過顧爺的西畫入門帖還是很值得看的,至少對我們這種門外漢來說,拿出去在普通人之中裝13是不成問題了。

https://www.google.com/culturalinstitute/project/art-project
Google Art Project
絕對良心之作!Google最牛逼作品沒有之一!!高清影像
讓你徜徉在全球各大博物館之中!!何止繪畫藝術。

嘛,我繪畫也無力所以知道的就這麼多。貽笑大方了,且放在這邊拋磚引玉。

我還是,從我學音樂的經歷來講講怎麼入行吧。
本人練琴早於小學入學,據老師說,悟性不錯,就是懶,屬於扶不起的阿斗,所以沒能成為專業人士。
練琴練琴,放學後讀書一半練琴一半,15年的時間,就是對牛彈琴,那牛也是略通音律了吧。
於是出了國,果斷玩兒脫了,跟著一群比我還業餘的民樂樂團玩兒韓流,玩兒Jazz,玩兒Blues,玩兒新世紀,玩兒電影音樂。。玩兒著玩兒著,什麼音樂都能欣賞了,原來不喜歡的品種變喜歡了,聽不懂的聽的更細了,就連對老本家傳統民樂的了解也更深了。

你看看那些個戲劇票友,也不就是在實踐與切磋之中,提高自己的品味嗎?

所以藝術這事情,入門,最好的方法是玩兒。你玩兒著玩兒著,就看得懂了,聽得懂了。


我是設計學研究生,同樣不是史論專業,但是我也有著想弄明白什麼是古典藝術,什麼是現代藝術,如何區分,藝術的淵源與發展……
如果你對我上面所說的問題有思考想了解的話,我推薦看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雖然講的是藝術,但是限於繪畫雕塑和建築,然後看《普通物品的轉化》,《藝術的終結》聽起來有點天方奇談,不過裡面的觀點我認為傳承了黑格爾對藝術發展的理念。即最終的所謂自由…
《藝術的故事》可以為你捋順藝術發展的脈絡,而《藝術的終結》讓你對古典與現代、後現代藝術做一些區分…會有幫助的…
至於你說的看個廣場舞大媽都能辨別出流派我覺得藝術真若如此造作那麼藝術的真相便成為欺騙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嗯。有許多人的看法都相同:

藝術等於藝術史,等於各類藝術家的八卦新聞。


第一 民眾能夠欣賞到的名畫數量有限,我們有豪華的市政大樓,但是卻沒有好的美術館
第二 民眾對於繪畫的態度使然。就算是現在,人人提及繪畫,也都只是覺得它只不過是一種愛好,不能成為職業,看到學繪畫的孩子,也都本能的認為這孩子只是因為書讀的不好,學個繪畫考個大學…
第三 教育。說起來美術老師,同學們你們想到了什麼?反正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我們初中時,數學老師的那句:美術老師有事不能來了,今天這節課咱們上數學……
第四 政策。國家雖然一直在強調振興第三產業,但是繪畫這行當但現在也只是精英產業……土豪用它來充品味,雅士用它來做投資。
第五 盜版。這點與音樂市場上面臨的問題一模一樣。
綜上所述,我國普通民眾的藝術鑒賞能力要想趕上西方,至少現在來說是痴人說夢。


推薦閱讀:

故宮博物院現在的開放程度如何?各部分的封閉和開放是根據什麼進行考量的?
為什麼北京故宮不能製作出富有創造力的紀念品?
你在博物館裡見到最可愛、最呆萌的文物有哪些?
大英博物館、盧浮宮或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有過給孩子設計的展覽路線圖嗎?
館藏文物過半被腐蝕是真的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TAG:博物館 | 文化差異 | 繪畫 | 藝術史論 | 美術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