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背誦」是否應該退出語文課本?
一直想不通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強制性的要求出現。我覺得這類事情應該是個人自己決定,而不是統一的要求。
我猜測的可能出現的回答:
(事實證明我還是太年輕了,出現的大多是題主滾出高考、拿數學來類比以諷刺我、題主你的意見並不重要這樣毫無建設性並帶有人身攻擊的答案。我原本是想反駁一下的,但後來想著遲早會有人來反駁他們的——不是遲早,現在已經出現了——就沒有評論)
- 「美文你多讀幾遍就自然會背了。」
我:對於你可能是這樣,但對於別人未必會。退一步講,一些文章並非處處都有背誦的必要,舉個例子「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這句話我認為完全沒有背誦的必要(沒有背誦的必要不代表否認這句話的重要性)。況且,我問的是背不背而不是背誦的方法。
- 「我當年也覺得這些東西什麼什麼,長大後再看這些文章頓覺什麼什麼。」
我:那這和是否背誦關係很大嗎?我長大後讀一遍也能頓覺什麼什麼,為什麼非要背下來?
補充:我不是說不背,而是反感強制背誦!而且,我被要求的背誦時少一個字多一個字的都不行,這真的好?
想起了被要求背朱自清的《春》的往事,錯一字抄一遍。答題者真當不要求背現代文的?
關於文言文的好處,已經有人討論過了,這裡不是討論文言文的好處的地方:文言文 - 話題精華我強調一下,我說的是背誦全文退出,而不是數學退出,不是英語退出。拿英語單詞、數學公式來類比的我不知道什麼心態。
我反對的不是背誦而是強制背誦十分感謝 @果蠅單倍體 的回答,讓我理清了自己的想法。我的確是十分有情感傾向的。不過糾正一點,我並非不敢反抗」錯一字抄十遍「的老師,我能反抗老師但無法反抗父母(畢竟老師無法斷絕我的經濟來源)。或許這能再提出一個問題,像是如何勸說父母之類
謝邀。
「背誦全文」該不該退出語文課本我不知道,但是操作起來其實一點難度都沒有。
只要刪去語文課本後「背誦全文」四個字就好,然後月考、期中考試、期末考試、中考、高考古詩詞填空題,古詩文閱讀題保持不變,分值也可以適當增加。
信不信學生比原來背的還要積極?
原來最起碼還有個範圍,知道哪篇該背哪篇是重點,現在範圍都沒有了,整本書都是考點~
美其名曰,素質教育~~
微博上有一種說法(經評論區提醒,是知乎流傳出去的。向原作者表示道歉):讓我們的孩子背誦,不是為了什麼實際的意義,只是為了多年以後,當他看見夕陽時,第一時間想起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真特么美」。
我倒沒這麼詩意,我還是想有點實際意義的,比如多年以後,等有領導同他講話時,他第一時間想起的是「_______,_______」,而不是「卧槽,我行嗎?」
先定一個容易達到的小目標。
大部分答主並不知道學生們到底有多懶,不讓他們背,他們連讀都不讀
其實我是後悔當年背少了
說句難聽的,只要是學生討論教育類的問題,下面總有莫名優越的人。
「你又不是教育局領導」
「你的意見根本就不重要」
比人家高中生痴長了幾歲,就來大帽子扣人,令人作嘔。
題主你好,這個問題我在高中的時候,同語文老師認真討論過,加上如今的思考,希望對你有些啟發。
高中語文的教育,已經遠遠超出了漢語言文字的工具屬性,更多的集中在文學屬性上,所以你說的很對,用數學英語類比確實很不恰當。
背誦全文在語文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我相信不是考試上送分的幾個默寫而已。更重要的是,它意味著一種素養的積累。
這麼說吧,我們小時候背誦「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坦白講根本理解不了這樣高遠的意境。但是我到了南非基地,面對著茫茫的沙漠看著黃昏的日落,這句詩卻突然出現在我的腦海里,圖文契合,甚是美好。
小時候我們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爾」,坦白講更容易覺得蘇軾是個矯情的落魄文人,但是當我學飛遇到困難,有位摯友跟我坐在院子里拿著啤酒聊到深夜時,惺惺相惜之下,確實這句話最貼合我們的心境。
有些生命中的悲涼跟美好,我們還太過年輕沒有體驗過沒有見過,但是倘若我們背過這些美好的篇章,有一天遇到這些意境的時候,字句跳脫出來,你會有一種穿越厚重的歷史同古人神交的感覺。此用其一。
各位也許不會感受到,我們匆匆忙忙的錯過了多少美麗的光景。擠在地鐵公交的時間,往往正是夕陽西下,城市的高樓讓我們再也看不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社交網路的進步,交通的發展,讓我們再也感受不到「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的情愫。我們再也聽不到馬蹄敲擊在青石地板上這樣美麗的錯誤。歷史的車輪碾過了這些時代,但是我們真的不會從這些隻言片語中發現生命中不曾遇見過的美好嘛?
可是叛逆的我們哪裡理解這樣的良苦用心,我們把它當成考試的重點,默寫的綱要,殊不知在痛恨的死記硬背中,我們已然悄悄拓寬了生命的維度。
不知道別的答主如何,離開基礎教育4年,我確總是能在生活中發現點點滴滴詩句的寫照,也總能在生活的戲劇中找到相應的劇目。背誦全文,實在是應試教育送給我最好的禮物。
更新預警----------------
一個大迂迴的答案得到這麼多贊,再不更新實在不好意思了。我確實一開始就居心叵測(其實就是懶)地想等著有人看了再往下寫的,但有兩點我沒想到,一是贊數竟然有這麼高(我以為一百多差不多了),二是我的答案竟然是這個問題下贊數最高的,瞬間就擔負起了一種責任,不稍微嚴肅點不太好意思。
------------------------
有朋友建議我把原答案放在前面。想想有道理,虛心接受。
-------------------------------------以下是原答案-------------------------
先看下面這個段子: 語文考試,有道填空題: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曰:「_____」 有位學生填:「走兩步,沒病走兩步。」...
看出這個段子的槽點在哪兒了嗎?
不不,不是笑點,是槽點。找到了嗎?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吶,不背書,你連想編個諷刺背書的段子都編不好。
事實上,不光是第一次。每一次,在桓侯不接受時,扁鵲都沒有再多說一句。起身就走。更有趣的是,後來兩次,連蔡桓公也不說話了。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這倆人,簡直太有意思了。
蔡桓公,不僅僅是固執,他的自負和執拗,達到了一種「不容置辯」地固執。
而扁神醫,高冷而傲嬌,恰好有著「不屑置辯」地驕傲。
於是這場極簡主義的戲簡直精彩紛呈,表面上很好很和諧,字縫裡卻滿滿地刀光劍影。到後來的「望而旋走」,桓侯還「故使人問之」,我的老天!
一篇200字的文章,寫到如此精彩,作者之筆力不啻千鈞。
是誰寫的?
翻翻作者,扁鵲見蔡桓公,出自《韓非子》。
哦!!!
怪!不!得!
唇槍舌劍是縱橫家的手段,苦口婆心是儒生的獨家,一言不合拔刀相向是俠士和門客們才愛做的事。法家,只有法家,高效率的、深心機的、強對抗的法家,才能寫出這樣不露聲色的崢嶸,這樣機關暗藏的交鋒。
請背誦全文。要求:一字不差。
----------------------------先跑個題,分割占坑,有空了回來認真答----------------------
A. 為什麼要背誦(其實並不是重點)
很多答案提到了很好的point,比如確實都是好文章,值得背;比如背誦是為了培養語言習慣;比如背誦確實對加深理解有好處;比如背下來你才能在生活中/在知乎上用來裝......
我只補充一點:背誦是一種掌握。理解,欣賞和應用都是隨之而來的好處,可能並非充要條件,但背誦本身即是一種掌握,一種資本。
大家喜歡聽我講段子我就接著講段子吧:
清 石成金 《笑得好-老虎詩》
一人向眾誇說:我見一首虎詩,做得極好極妙,只得四句詩,便描寫已盡。」旁人請問。其人曰:頭一句是甚的甚的虎,第二句是甚的甚的苦。」旁人又曰:既是上二句忘了,可說下二句罷。」其人仰頭想了又想,乃曰:第三句其實忘了,還虧第四句記得明白,是狠得狠的意思。」尾一句,要咬牙搖頭的說,才發笑。
古人說得好:寧在人前全不會,莫在人前會不全。」若有學問,不妨講說;如或有頭無尾,不如不說。
段子當然很淺顯,誰都能看明白,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最後強調的道理,他並沒有說「所以背誦全文是必要的」,而是說「不會背,你就別跟人說」。這就回到其他答友說的「會背才能裝」的問題上了。背誦並不是為了裝,很多時候,這種優勢感是心理上的,自發地,自覺地。自由社會的討論問題沒有門檻,任何了解大意的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但你要想讓你的意見站住腳、高於人、有說服力,乃至與人爭論辯駁,「你說的不對,不是這樣的」,下一句必定要接「原話是這麼說的,『有錄音,我會背』。」(最後一句是個小典故,冷門,知道的求互粉哈哈。)
有人說那我也可以查書啊,現代科技我也可以百度搜索啊,搜出來原文我不是照樣反駁他,還是那句話:「自發地,自覺地」。事實是當對方言之鑿鑿高談闊論看起來信心百倍的時候,你有沒有那個自信出來反駁,有沒有那個自覺去查證他說的到底是不是對的,這些一定都首先起自懷疑,而懷疑,大多數時候都起源於「我怎麼記得不是這樣的?」。
之前扁鵲見蔡桓公的例子,其實並不是什麼高明之見,我只是很誠實地描述了我的思維過程。當我在網上看到這個段子的時候沒有笑沒有贊沒有轉發,就因為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我記得不是這樣的?」 奇怪,我才會去查證。查證了,我確認了自己的想法,並且發現了有趣的現象(事實上,不光是第一次。每一次,在桓侯不接受時,扁鵲都沒有再多說一句。起身就走。更有趣的是,後來兩次,連蔡桓公也不說話了。)覺得有趣,我才會去想「到底為什麼這樣?」 想清了其中的妙處,我才關注「這麼優秀是什麼人吶?」(這句化用的沙家浜,我笑點總是很奇怪的,大家見諒)隨手翻到是韓非子才又引發了後面進一步的思考。
人的思維似乎永遠是這樣。有源才有流。知識的積累和思維方式的訓練同等重要。基礎教育是授漁而非授魚,而授漁既需要理論知識,也需要備齊釣竿釣線釣餌釣鉤浮漂鉛墜連接環太空豆……是的我還是個釣友,被你們發現了!
B.為什麼要全文和為什麼要一字不差 (然而也不是重點)
這兩個本來不是一個問題,但在這裡可以合起來說,因為我發現在題主的不滿中對這兩個的意見基本是合一的。
但是這裡我要反叛知乎的一個原則,我們來先說為什麼,再說是不是。
背誦全文和記憶名句是完全不一樣的要求,記名句適於平時的閱讀,為作文積累素材也好,為自己增加語料庫也好,是一種「拿來主義」。而語文課本並不是一本泛讀教材。世界上值得讀的文章太多了,任何課本都是裝不下的,選入課本的要求不光是「值得讀的」,而且是「值得學的」。學,就是要吃透,思想,文法,語言,字詞,背景,作者,及其他。不同的文章側重點不同,不同的文章學習方法也不同,但確實其中的某一些,很適合通過背誦來將所學習的所有這些總括在一起,也很適合將學到的所有這些反映在背誦中。那就背吧。
至於為什麼要一字不差,這個問題其實很蹊蹺,背誦的定義就是一字不差,咱學的語文書可能不一樣吧,我從小的語文書上除了背誦全文,還有「複述全文」,「有感情地講述這個故事」和「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我倒並不贊成千古流傳的文章都是千金難易一字——雖然很多時候確實是--但你要記得,更重要的是,你並沒有資格去易。這裡還不談你感覺不到某些字的妙處,把人家的精華隨意亂改的情況——這其實是大多數情況。即使是某字確實無所謂,這不是你的文章,你沒有資格改。一字不差是對原文的尊重,是對作者的尊重。即使是某字確實用得不好,你改過之後能更出色,你應該發表文章論述這個問題(以為這樣的事情沒有人做過嗎?請讀讀歷代詩話),而不能在你背誦的時候隨意地隨性地隨心地替換。
然後我們來說是不是。試著回答以下問題:
有沒有人在考試中真的問過你:慶曆幾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有沒有人問過你:跟柳宗元一起去游小石潭的有幾個人、都叫什麼?(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有沒有人問過你:造醉翁亭的和尚名字叫什麼?在峽江寺跟袁枚的學生下棋的和尚和請袁枚為詩集提序的和尚又叫什麼?(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與之對枰// 頃之,又有曳杖聲從雲中來者,則老僧懷遠,抱詩集尺許,來索余序。)
有沒有人問過你李密的祖母姓什麼、那年高壽了?(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
有沒有人問過你潯陽江頭的琵琶女出道那年是幾歲?(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也許這些你都記得,也許不記得了,然而並沒有關係,我的問題是,有沒有人在考試中考過你這個?
命題人也是有分寸的。作為學生,還是不要被迫害妄想太強烈。事實是命題人若無悲憫心,若無責任心,若無大局心,玩死你分分鐘。絕對全在考綱之內,到哪兒你都沒處說理去。
事實是慶曆四年發生了很多事,對滕子京對歐陽修都是很重要的一年。事實是吳武陵龔古和柳宗玄歷史上都有記載,給僕從取名恕己奉壹都體現著崔簡的道德觀。事實是這些事情並不是毫無意義,只是命題老師知道不該用考據學的標準去要求你們。知道所有事情的重要,才知道哪些最重要。
C. 專門說說現代文 (完全不是重點)
文言文要求背誦的篇目比現代文多的多,其實不是因為文言文寫的更好,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文言文的背誦有收益加成,我指的是語詞。好的文章不分年代不分文白是一樣得好,感情真切是一樣得真切,思想深刻是一樣得深刻,文筆優美是一樣得優美,我們通過背誦得到這一切。然而文言文除了這些你還能學到通假字、古今異義、名詞動用,狀語後置……這些就是加成。反正這些是要學的,反正也是背一回。買一送一,趕緊了。第二,是文言文容易背。別以為編語文書的人沒有考慮過這些。不知道為啥,年輕人總願意想像有權力的人都是隨手一揮「就這些吧」,或者一拍腦瓜「就這麼辦吧」,好像這樣於他們有什麼好處似的。文言文篇幅短小,語言緊湊,部分駢體文還有節奏和韻律幫助,所以大量要求背誦。語文課本中所選的詩詞更是幾乎全部要求背誦。但現代文,專家們也知道一字不差地要求有多難,所以在選擇上是慎之又慎的。偶爾才有名家名篇要求背誦幾段,極其少見,才有要求背誦全篇,除了全文從頭到尾都是經典,還有鐵律,無論再好的現代文,千字以上的,從未有要求背誦全篇的(歡迎提出反例,我語文書其實也忘得差不多了)。我都能聽見編寫者像古代板蕩耿耿的忠臣一般淚流滿面痛心疾首地攥著學生們的衣袖哭喊:陛下,不能再刪了,真的不能再刪了啊!
我說個現象,大家評論里告訴我有沒有啊,我很想知道這到底是我們省高考壓力過大造成的特殊現象還是普遍問題:高三的課本上,很多老師除了文言文,其他課文都不講的。有些甚至高二的課本也是如此。原因很簡單,也可以理解,高考與課本內容不是直接對應的關係,還是那個魚與漁的比喻(這六個字讀起來太帶感了!),高考要的是釣到大魚,所以不能怪老師們早早就把孩子們帶到河塘溪流邊鍛煉,而不再注重講某年某月某時在某某水域某某天氣情況下某高手以某設備某釣法釣到了什麼什麼魚的經驗了--經驗再好,不直接相關。我是幸運的。我高中的語文老師,是全校唯一堅持把每篇課文都認真講了的——包括說明文和荒誕派戲劇。我為我得遇恩師而慶幸並驕傲,但我也理解其他老師的做法。同時更加理解了選編課本者的苦澀和無奈,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引起你們的注意?到底要怎麼強調才能說明它的重要?讓講解的等於連看都不看,讓朗讀的等於掃一眼而過,要求背誦全文,總能至少讓你們多讀上幾遍吧!
D. 為什麼要強制性(這才說到重點!重點!重點!)
其實我早就看出來了,這也是為什麼我一開始的回答不是那麼正經切題的原因,我知道強調背誦的好處和背誦的重要都不是題主想聽的。「你們就是什麼都不想背」和「你怎麼不退出高考」都不切中要害。題主並不是懶。而是叛逆。
其實他不是不喜歡背,但是你明確寫出要我背,我就討厭。
背誦能幫助理解,能加深認識,能提高自己,這些道理題主恐怕都懂,但當人帶著叛逆的心態去看問題時,你總能願意找些理由反駁:難道不背就不能理解嗎?難道背不下來就什麼也學不會嗎?難道……
難道是一個極有意思的詞。只要你使用了它,你就陷入了一個走不出思維陷阱。跟人說話時,只要對方開始用這個詞,你就不要再想說服他了,這個人現在「不可理喻」——並不是罵人,請使用這個詞語的字面意思,態度和情緒上的分歧,是沒辦法用道理來統一的。
我很贊同另一位知乎用戶的一句話:知乎上回答問題不是給提問的人一個人看的。因此我才寫了上面的那些。那麼下面幾句,是專門寫給題主的:
你要是硬不想背,並沒有人可以強制你。
默寫你可以不交。考試的分數你可以不要。重點高中你可以不考。大學你可以不上。——我並沒有說這幾件事之間有因果關係,他們只有一個共同點:都不犯法。
什麼叫強制性?九年義務教育是強制性的。但「考試及格才可以升級」都不是強制性的,遑論區區一個背誦全文!你不背誦全文,並沒有人可以起訴你。錯一個字判處有期徒刑一年?
當然你有你的強制,錯一個字抄寫課文一遍。我還見過錯一個字罰款十元的,你見過嗎?但是如果你有這麼大的冤屈和怨氣,不抄又怎樣?
不敢反抗自己的語文老師,卻敢直接反對中國教育導向;不敢對一個罰你抄書的語文老師說「我不」,卻妄想將所有背誦全文清出語文課本。這種思想傾向很危險。對一件事情不認同和不支持是你應有的權利,不管對與不對,但不能就事論事的認清自己的意見,很容易造成情緒的泛化進而侵犯到別人的利益。
態度和情緒上的分歧,是沒辦法用道理來統一的。那麼同樣,態度和情緒上的反對,請不要一定給它找一個道理上的支持,並沒有這個必要。你沒有必要證明給所有人背誦全文沒有意義,只要你覺得沒有意義就好,甚至就算你也覺得有意義,但你就是不想背,也好。你是個自由的人。你高興就好。
E. 最後。寫兩句閑話,回復一下某些評論,多少帶點詭辯的色彩,就算是我失敗地抖個機靈吧,也散發一點正能量。
Q. 理解才最重要,死記硬背沒有用。
A. 說得太對了大哥!可是「死」記「硬」背,咱說好的不討論背誦方法呢?
Q. 我語文老師要是講得這麼好我也背,他/她講得怎麼怎麼樣……
A. 我先謝謝你誇我啊,雖然我不是語文老師。可是老師講得不好你不是已經處於劣勢了,別的都不好追,就背誦是最容易補償的,老師講的已然不好了,再不好好背……
Q. 背完了都忘了
A. 背了還忘呢,不背不更什麼都不記得了嗎?
Q. 我也背了,但並不能領悟到你說的這些。
A. 這……怪我咯?不過我覺得吧,你要是不背,也不能領悟到我說的這些。
退不退出課本一點都不重要,退不退出高考才重要。
高等教育資源是極其有限的,作為一個選拔性考試,目前的高考制度是為了選拔出智力和執行力尚可的一批人去享用這有限的資源,因為當前的國家發展需要這樣的人。
如果我們是冷兵器時代的一個草原部落,朝不保夕,高考估計就是騎馬射箭扳手腕了。
所以經常有人總是拿著中學課本,吐槽說買菜又用不著函數,不知道學來有啥用。
你們啊,還是沒有認識到個人奮鬥和歷史進程的複雜關係。謝邀。這種事情一直讓語文老師很頭疼,說實話,比學生被強制背誦更頭疼。
首先來看一看背誦的必要性問題吧。我所知道的任何學習中文的學生都有廣泛的背誦基礎,因為中國的語言知識和文化有非常強的連貫性,同時又有大量的典籍文獻。背下來,可以說是最簡單最方便的辦法。
其次,背誦其實是語言習得的必要過程。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對語言本身有所感悟,也是中文學習的必由之路。(古代私塾、書院的學習方法一定程度上比現在更加機械,在此不提)
而基礎教育階段,指望學生自己喜歡而開始背誦實在是太過於縹緲,基於上述必要性考量,強制背誦可以說是必須的。
題主提到了《岳陽樓記》中的一句:「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並認為沒有背誦的必要。可是實際上這句話可以聯繫很多歷史事件:慶曆新政是最直接的,幾乎同時,歐陽修因為支持新政被貶滁州,兩年後蘇軾在滁州抄寫《醉翁亭記》並製作碑刻。即使不聯繫別人,了解滕子京和范仲淹的關係,慶曆新政的基本內容對於學習文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以總結起來,文章和學習可以是靈活的,背誦不僅僅是背誦而已。題主提到了錯一個字就抄寫,其實是考查制度的問題,為了考試而產生的相應對策。說句不一定被理解的話:你以為我們願意?
最後,這類問題看了很多,大部分人對於自己學生時代的枯燥經歷頗有怨言。但是原因是什麼?我見過有人說教材,有人說老師……作為一個老師,我想說制度和不懂教育只知道分數的那一部分家長才是關鍵。
其實詳細說起來的話會有很多,實在懶得打字,暫時就說這麼點亂七八糟的東西吧。我小學的時候有個老師,強迫我們背詩,而且不是課本必備篇目。
一二年級的小孩子,一天兩首,不背完不許走。那時候很不理解,覺得老師事多。
後來我寫作文下筆流暢,次次被表揚的時候,大學古文學史課堂上和老師愉快互動的時候,穿著漢服撫琴而歌的時候,我都會想起。
那個老師,曾在我的心裡,留下了一顆多麼寶貴的種子。
(更新了一個記憶方法)
作為語文老師我想說點大實話。
1.絕大多數學生的智商和領悟力都是很一般的。
2.背誦全文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是能夠「學會」語文的最簡單的學習方法。
3.如果一個學生真的能將本學期書中所有必學的現代文和古文一個字不差的背誦下來,他的語文整體成績會有著非常大的提高。尤其是作文成績,會提高的驚人。
你以為背誦全文很蠢?其實它才是不夠聰明的學生的救星。
--------以上為答案正文,以下為吐槽----------
評論區里的某些人真是夠了,張口閉口居然敢說「放棄那些理解能力不好智商一般的學生」,還好你們沒當老師,不然老師這個行業更要被罵死了。你們走過了學生時代,就可以輕輕鬆鬆說出放棄一群人的話?你的每一科都很好?哪科被放棄了會很爽?
其實我可以理解聰慧的各位對背誦全文的憤怒,但是咱不能站著說話不腰疼啊?你能理解你不愛背是你的個人問題,但是如果統一取消強制背誦全文,那那些本來就不會的學生怎麼辦?努力背誦還要被嘲笑?老師在布置任務的時候說:某某某必須得背下來?到時候你們又會在知乎上罵翻天了。
-----吐槽完畢,以下為背誦小福利-------
感謝評論區的@沈國棟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
怎樣才能提高背誦的趣味性?
首先不得不說趣味性這個概念真的是太因人而異了,像我自己,好詩詞讀兩遍就自嗨了起來,背起來自己開心。
有的孩子呢,真的是沒什麼天資,背誦像啃石頭一樣難,一句話要念幾十遍才能印在腦子裡。
但是還是有辦法的:要想背誦興趣多,腦洞大開少不了!
背李白的詩的時候假裝自己喝多了,裝豪邁一些;
背杜甫的時候多想像一些孤苦伶仃的老頭什麼的;
背出師表把嗶哩嗶哩鬼畜區的視頻看一遍(什麼鬼?)
背什麼詩想什麼場景,自己一會兒是被拍馬屁的皇帝,一會兒是征戰沙場的將軍,簡直跟玩遊戲一樣嗨啊。
如果腦洞不夠大,圖畫和音樂也是一般學生都能接受的趣味背誦。
比如: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首先在腦子裡勾畫出鵝,再把它的形象按照詩的內容精細化,最後化為動態。如果腦子夠用可以直接在頭腦里構出的這幅畫中做標籤,就像現在很流行的這種:
再激烈點可以配個bgm。
再再喪失點把詩文像金坷垃一樣扔進金曲里唱!
--------
評論區有大神說七言律詩可以放在《我愛北京天安門》里唱,親測有效根本停不下來。
--------
評論區有人說有的人背幾遍就背下來了有的人幾十遍都背不下來,那我就說一個適合記憶力或者長期記憶力不是很強的人的記憶法吧,叫做「一拖三記憶法/一周」,也就是針對人的遺忘曲線研究出來的方法。
拿出一篇文章/詩詞,
第一天背一遍,
第二天背一遍,
第三天不要背這篇,學習別的內容,
第四天背一遍,
第五、六天不背,
第七天背一遍。
一周下來,內容就紮根在腦子裡不會忘記了。
學生時代聽過一個比你這問題高度高的話:
「都不用背誦全文的東西有什麼資格加到語文課本里讓老子看到?!」
就拿題主《岳陽樓記》的例子來說,第一句「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有什麼用? 題主初中一定沒有好好聽老師講這節課,我現在作為一個為理科生,可以告訴你,這簡簡單單一句話不僅交代了時間人物背景(慶曆四年、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還為後來行文打下鋪墊。先引出」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隨後,范仲淹描寫了岳陽樓上看到的壯麗景色,然後呢?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這段是作者感情的噴發,也是全文最優美的地方。但是這段感情就是看完岳陽樓的景色以後有的嗎?這是作者的志向,也是對被貶官失意的好友的勉勵。如果你把滕子京被貶的那段刪掉了,你不會感覺行文到最後時,感情根本無法噴發出來嗎?
而岳陽樓記真正不需要背的是最後的「時六年九月十五日。」這才是真正不需要背誦的,而且一般老師也不會要求你背。所以題主你的觀點完全建立在對文章的不理解和望文生義上了。一篇古文也是有邏輯順序的,這段不要了,那段不要了,剩下的就是根本穿不起來的碎片。 至於背了這些除了應付考試外有什麼用,我只能說一句無可奉告,只有真正的去理解古文並吸收消化,加上大量的閱讀,我認為才會有用。
我大膽的猜測,題主的內心必定認為背誦只需要背下來那些千古名句就足夠了。要是題主這麼想,我無話可說,只希望題主不要這麼功利。修養是積累出來的,不是靠死記硬背背出的。
(手機碼字,上面的古文全憑記憶。若有錯誤,請見諒,歡迎指出)
我現在最後悔當年沒多背一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豐富,體悟越來越多,經常會有一種驚喜就是突然明白了古人的某一句話的意思,隔著時空與先人產生靈魂上的共鳴,那種體驗多麼美妙!以至於我現在常常懊惱,當初要是有人逼我多背一點多好啊!在我看來,大多數人的閱讀水平和恆心遠遠達不到說自主學習或興趣學習的層面,這是目前中國絕大多數地區孩子中學生的實際(沿海個別發達地區除外)
回到題主的問題,我們看為什麼一定要強制呢。
從語言學來看,語言文化的習得多是從模仿開始起步,而要模仿,除熟讀和背誦幾無他法。不談作家名人,即便從生活邏輯而言,與閱讀等相關的背誦習慣,也是每個人在母語中成長的必經之道。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第一,不針對題主,以目前教育水準和一般人的學習素養和耐力恆心,一旦放鬆了約束,能確保有多少人在浮躁的社會壓力、學校瑣事下讀書背誦積累點文化常識?不大可能吧,大多數人都是快餐式閱讀。而中小學階段的底子就是最重要的人的素養,孩子們的自我定位和價值判斷還不完全成熟理性,什麼事都順著興趣、喜好有時未必對其好,他長大未必會真的感謝放鬆,何況許多人不是真的理解力好而是懶不下功夫,也不具備批判性思維真正理性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是目前國情,短時間改不了,那麼強制背誦就是對孩子複雜,對國民素質底線複雜,對文化保障最基本,還要廢除嗎?廢了有多少人去背誦?去真正接觸呢?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下多少人會去看?會去所謂的自主學習?這我們心裡清楚。
第二點,背誦記憶和學習理解不矛盾,沒有深厚的學養素養學習的後勁不足,基礎不紮實後面也會吃虧,背誦是學習的基礎,是基本能力,趁著記憶力好趕緊多積累多儲備點知識,這是許多人長大後老年後的感嘆,為何不珍惜時間,開發自己的記憶能力以更好地培養理解能力呢?腦袋空空就自信理解力冠絕古今的人不多吧,常人學習都是從基礎開始。中小學不強制背誦,基礎能牢固?放任自流考試要考,不背誦不積累以後什麼典故成語都一知半解,數典忘祖,那豈不是遺笑於日本,韓國,越南人?有什麼資格不努力上進,再說理解。
總之目前大部分人還遠遠達不到拼天賦,拼一流創造力的時候,為何不打牢基礎,好好培養自己能力,以後可以深化理解能力隨時取用呢?為什麼一定認為強制的就是錯的,而且你可以不背啊,你可以考試打不出來啊,你可以一知半解啊,沒人說你,只要你自己樂意,但人的素養從來都不是容易培養的,一代人幾代人的文化也從來不是睡懶覺不讀書就可以提升的,讀書不思考是危險,瞎思考不背誦不打牢基礎也是空中樓閣,水中望月,不過自欺欺人,自有真正下了功夫受益的人,所以抓緊時間背背經典,理解一些東西再說吧。
所以強制背誦對於那些欠發達或相對教育資源一般的地區的孩子是有必要的,是有價值的,也是合理的,語文學習的積累在如今應試教育,考試主導下很難真正開展,許多人幾年都讀不了什麼書,寫字都寫的錯別字不會寫,還為啥不好好認認真真的背下幾十篇優秀的古詩詞和文章呢?有什麼自信自己真的不學習不背書就學富五車,理解力爆棚,需要知道記憶和學習從來不是矛盾的,而是基礎,是底子,何況中國文化和學習內容的特點決定了勢必要記憶大量內容,不然後面學習是學不動的。
國情就是在如今教育模式下,絕大多數的孩子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自主閱讀,或者沒時間,或者沒條件,或者乾脆於網路中閱讀做其他事,但傳統經典背誦的價值永遠都在,只要不是為背書而背書,背誦全文就有意義。雖然強制背誦有些不近情理,但卻是形勢使然。
而且背誦書籍是自古以來讀書求學的第一步,不需要刻意的污名化,書籍可以慢慢理解先要有乾貨積累,因此古人讀書特彆強調基礎,強調記憶背誦,只要不完全死記硬背專門背書背誦打造真正的語言能力:古人讀書,非常重視背誦。不過,時至今日,背誦卻備受爭議。反對者以為背誦會戕害性靈、拘系思考,是落伍愚笨的教學法;也認為中文程度江河日下、教育水準日漸低落與背誦有莫大關係。就好啦。
著名文藝理論家、美學家、教育家朱光潛先生在《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中說:「私塾的讀書程序是先背誦後理解。在『開講』時,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讀成誦,主句一句地在舌頭上滾將下去,還拉一點腔調,在兒童時卻是一件樂事。我現在所記得的書,大半還是兒時背誦過的,當時雖不甚了了,現在回憶起來,不斷地有新領悟,其中意味,確是深長。」
為文嘗倡「盡芟枝節,少說廢話」,文筆簡潔圓融、幽默雋永的文學大師、新月派驍將梁實秋先生在《豈有文章驚海內》中說:「我在學校上國文課,老師要我們讀古文,大部分選自《古文觀止》、《古文釋義》,講解之後要我們背誦默寫。這教學法好像很笨,但無形中使我們認識了中文文法的要義,體會攄詞練句的奧妙。」
事實上哪怕是新文化運動的巨匠,反傳統舊文化最鋒利的陳獨秀、魯迅、胡適等人的國學功底,古文水平都是一流的,魯迅先生更是一流的文獻學家,文字水平極高。民國時期的大家大多小時候有家學功底,背誦書籍更是平常,無論錢穆、還是章太炎。
可見背書不是啥稀奇事。
世界語言巨擘、對中國文化有深入認識的漢學家,瑞典的高本汗先生說:「中國學生即使在低年級里,必須背誦幾種大部的經典,並須熟記歷代名家所作幾百篇的文章和幾百首的詩歌。這種學習的課程,採用了已經二千年,養成大家於古代文書具有特別的熟悉;結果,對古代的歷史和文學,又發生了一種崇視敬愛的心理;這種實在是中國人的特色。這種聚集成功的大資產,以供中國著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辭的修飾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結果。」由高本漢先生這番話,得知中國教學講求背誦,產生的效果是: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敬愛,亦提高運用文字的能力。
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葉蜚聲先生,他在接受澳門大學學生訪問時說:「學習語言必須多讀、多講、多背誦。……中文、英文或是其他語言,我都喜歡背誦,因為背誦是幫助融匯貫通的方法之一。」
可見背誦並不是愚笨的教學法,相反的有助於學生認識語法規律、掌握遣詞造句的訣竅,背誦得當還是一件樂事呢。出身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獲夏志清教授推崇為當代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著名小說家白先勇先生在《我的國文老師》中說:「如果我現在要教孩子的話,也要他念這些古書(《史記》、《漢書》),暑假時也盯著他背古文、背詩詞,我覺得這幾千年的文化遺產,非常可貴。我認為念中國詩詞,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中國詩詞里極度的精純性,對於文字的節奏、音樂性和靈敏度,都是很好的基礎。我覺得我們應該鼓勵背書,多背古文、多背 詩詞,這對於文字表現是一種最好的訓練。」
附上記憶方法
許多人都把博聞強記看做一種語文學習的過硬的功夫。有人總結自己的語文學習時這樣說過:小時候對背誦的那些東西不太理解,隨著年齡的增加,那些內容逐步得到領會,並能在說話寫作中信手拈來,靈活運用。許多作家學者都得益於少年時的背誦。
名篇背誦的難點主要在於文言文。一般說,在背誦之前要熟讀課文,盡量理解全文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理清層次,有條有理地背誦。如果能巧妙地運用一些手段,背誦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1、逐段背誦。篇幅比較長的,一下子背不過來,可以分段來背。方法是:先集中背第一段,背熟後接背第二段,第二段完成後,將一二段連起來背一遍,然後再背第三段,完成後,將一二三段連起來背一遍,然後再往下背,以此類推。這樣背,不至於背了這段忘了那段。
2、列提綱背誦。先將文章的詳細提綱列出來,作為提示,照綱背誦,熟悉後再脫綱背誦。這樣背誦的好處是由易到難,不丟句子。
3、擇字連線背誦。先將全文每句話的開頭一字提取出來,寫在一張紙上,形成一個網路。熟讀課文後,先對照著這張網試背,然後再脫離這張網的提示,獨立背。這樣背的好處是上手快,不漏字。(我經常用的,抄寫三五遍就跟著默讀朗誦,自然熟記)
4、抄背結合。熟讀後,將課文抄一遍,再試背,再抄再背,直至背熟,可以試著默寫。這樣背誦的好處是既動口又動手,印象深刻,不易遺忘。
5、搭夥背誦。找一個夥伴,你背我聽,我背你聽,互相提示,互相監督。此法的好處是不單調,有趣味。中小學常用
6、加像背誦。就是將課文中形象的描寫變成圖畫,浮現在大腦中,背誦文句,想像圖景。或者將課文內容畫成連環畫,按圖索「記」。或者模擬文中人物的動作、語調、神情等進行背誦,讓自己投入到課文的情境之中。此法的好處是變文字為形象,容易識記,歷久難忘。
7、競賽背誦。與前後左右的同學約定,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背誦任務。此法的好處是有競爭性,氣氛熱烈,效率高,有趣味。(此法我不主張,有反作用,背誦不是為了爭先恐後)
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背誦技巧,只要省時有效就是好方法。
背誦下來的名篇佳句不能一放了之,要時常回味,並尋找機會運用到自己的說話和寫作中。下面提供一些運用方法。
1、直接引用名句。把古詩文中的名句用到一句話或一段話中,進行造句練習。例如:「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我們在學習中要多動腦子,把問題想通。」
2、巧妙變用名句。只引述原句的大概意思,不一定字字相同,引述時不必加引號。例如:「古語說得好,三人行,必有一師。我們應該廣泛學習別人的長處。」這是變用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變用後更加簡潔。
3、轉述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片段。例如:「對待惡人絕不能存有僥倖心理,《狼》中的那位屠夫就是很好的教訓。」
4、仿寫名句。仿照古詩文中名句的句式或寫法,表達自己的意思。例如模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句式,來闡述讀書與寫作的關係:「讀而不寫則淺,寫而不讀則窄」。
對名篇熟讀成誦,這是語文學習的一個簡單而又有效的方法,我們要扎紮實實地用好它,切不可貪圖省事,淺嘗輒止
該,然後像我們這種語文老師的孩子從小就被逼著背這些玩意,積累語感,以後輕鬆從事文字類的工作所向披靡,就沒有那麼多競爭對手了。
有些人分不清好賴就讓他們繼續分不清好賴吧。
反正話都說不利索的話,想表達個啥都能急出屁來,掐人都掐不到點子上,就這麼的也挺好的。
另外,呼籲高考也別考英語、別考數學,徹底素質教育走起。
反正我未來的娃沒打算依賴學校教育,教育重心肯定是在課後。
教育產業化趕緊走起呀。我老心疼那些吃力不討好拿著微薄工資的有能力的老師了。
趕緊出來去教育機構幹活,我們願意課外給孩子砸錢。
當教育拼的是學區房和課外後,階級固化就更明顯了。
看屁股坐在哪兒了。
我們家是個沒啥錢但是唯獨不缺教育資源的家庭,雙手雙腳支持又苦又累的東西退出應試教育,反正我們自己會看著孩子完成這些的。
沒想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分歧如此大。
不知道各位還記不記得自己小時候背的課文內容。
我除了大部分的古文古詩,是完全不記得了。
優美的文章,適合學生習得語言規範的內容的確是有利的,是值得背誦的,不過,是不是語文課本裡面強制要求背誦的篇目真的有那麼值得背嗎?
今天有空,我把蘇教版語文課後必須要求背誦的文章發出來,給大家看看。
先發高年級部分。刪減了寫景文章和詩歌沒放,怕篇幅不夠,其他都是一篇不少的。有加粗的部分就是要背誦段落的,不是全篇。全篇沒有加粗就是全要背。
再說明下,學生是很痛恨背誦的,一方面因為要求背誦的課文,考試肯定會考,而且按課文內容默寫是要求一字不差的,包括有個字某一筆畫不到位都是要扣分,更不要說多個「了」,少個「的」,分數是被扣得嘩嘩的。另外一方面請大家自己看看下面的文章,體會一下學生為什麼不願意背。
金蟬脫殼
我最愛捉蟬。
有一天,我無意中撿到了幾個透明發亮的殼。叔叔們說,那是蟬蟲脫的殼。夜幕降臨,蟬蟲就從土裡鑽出來,偷偷地爬到樹榦上,脫掉它身上的舊衣,換上華麗的新裝。
這是多麼神奇有趣的事啊!我決心要揭開金蟬脫殼的秘密。
這天傍晚,下了一陣毛毛細雨。雨過天晴,空氣十分新鮮,我向菜園跑去。菜園裡柿子樹枝繁葉茂,在夕陽映照下顯得更加翠綠。我的目光順著樹榦上下搜索著。突然,我發現了一隻肥肥的、通身發著金黃色亮光的蟬蟲,正沿著柿子樹往上爬。當爬到一個枝丫上時,它用腳緊緊抓住樹皮上的一處裂口,停在那裡不動了。我輕手輕腳地爬上樹,躲在一個枝丫後面,聚精會神地盯著這隻蟬蟲,等待著金蟬脫殼這一時刻的到來。
開始脫殼了!蟬蟲整個身體回地抽搐了幾下,背上立刻裂開了一道口子,蟬背露出來了。背上那一層保護甲的顏色也在很快地變化著,先是極淡的綠色,一會兒變成了深綠色。接著,頭鑽出來了,前面一雙透明發亮的大眼睛,像兩顆花椒籽一樣又黑又亮。六隻腳出來了,整個身子在慢慢地活動。最有趣的是蟬尾出殼的情景。未出殼的蟬尾使勁地抖動著,伸著。蟬兒把它已經出殼的上半身騰空向後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撲來,再用前腳抓住蟬殼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蟬尾就出來了。整個動作配合得自然協調。脫殼的蟬兒靜靜地趴在蟬殼上,過了好一陣子,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了蟬殼。
剛出殼的蟬兒除了背上那一層保護甲外,全身都是灰白色的,摺疊的翅膀也只有一點點。但是,很快就發生了奇蹟般的變化。又小又嫩的翅膀逐漸大了起來,很快蓋住身子,像兩把扇子長長地拖在身後。蟬兒的肚子在不停地顫動著,每顫動一次,身上的顏色就由淺而深地變化一次,漸漸地變成了深綠色,變成了棕黑色。翅膀上出現了排列整齊、圖案精巧的斑紋。蟬觸角也顯現出一道道灰白色的光環。
這是多麼奇特動人的情景啊!我高興得幾乎叫起來。
我再一次仔細地看著蟬兒,它是那樣五彩繽紛,就像雕刻家給自己的藝術品塗上了油彩一樣。而留在一旁得蟬殼,透明發亮,閃著金光。這陣兒,蟬兒長久地趴在樹上,恢復體力,準備開始它的歌唱生涯。
(這篇超級難背,背著背著就背岔了)
畫龍點睛
南北朝時,有個畫家叫張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張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沒有畫上眼睛。遊客看了,覺得缺少神韻,很是惋惜,就請張僧繇把龍的眼睛補上去。張僧繇推辭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遊客不信,都以為張僧繇在唬人。大家一再要求,張僧繇只好提起筆來,輕輕一點。霎時間,只見烏雲密布,電閃雷鳴,被點上眼睛的龍騰空飛去。遊客們驚嘆不已,無不佩服張僧繇神奇的點睛之筆。
(學生表示他們五年級了,背這個好無聊)
在大海中永生
1997年3月2日上午,一架銀色的專機離開北京西郊機場,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緩緩地繞飛一周,然後穿過雲層,飛向祖國遼闊的大海。機艙里安放著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衷心愛戴的鄧小平爺爺的骨灰。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帶領人民書寫中華民族嶄新歷史的偉人,今天將完成他人生的最後一個篇章。
飛機在高空盤旋,鮮花伴著骨灰,撒向無垠的大海。大海嗚咽,寒風卷著浪花,痛悼偉人的離去……
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國的萬裏海疆;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門、香港;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寶島台灣;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鄧小平爺爺的影響超越時代,超越國界,他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
骨灰撒大海,鮮花送偉人。
時近中午,專機盤旋著向大海告別。透過舷窗望去,水天一色,波翻浪涌。從那永不停息的濤聲中,人們彷彿聽到了鄧小平爺爺那震撼人心的聲音: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與大海同在,與祖國同在,與人民同在。我們衷心愛戴的鄧小平爺爺在大海中永生!
(學生表示不難背,就是文章好無聊好空洞)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
高爾基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他很愛自己的兒子。
有一年,高爾基在義大利的一個小島上休養,他的妻子帶著兒子前來探望他。
高爾基的兒子只有10歲,還沒有钁頭那麼高。來到爸爸身邊以後,他顧不上休息,一直在忙著栽種各種各樣的花草。假期很快過去了,他告別爸爸,跟媽媽一起回家去了。
春天到了,兒子種的花全都開了。春風吹來,奼紫嫣紅的花兒輕輕搖晃著,散發出陣陣芳香,引來了一隻只蜜蜂。
傍晚,彩霞染紅了天空。高爾基坐在院子里,欣賞著兒子種的花,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瞧,那些盛開的花朵多像兒子紅撲撲的臉龐啊!
不久,兒子收到了高爾基從遠方寄來的信,信里說: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來。我望著它們,心裡想:我的兒子在島上留下了美好的東西——鮮花。
「要是你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留給人們的都是美好的東西,那你的生活該會多麼愉快呀!
「那時候,你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
(學生表示大家都去奉獻了,沒人索取,這世界會不會物資過剩?)
少 年 王 冕
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的家鄉在今天的浙江諸暨。王冕七歲時父親就去世了,靠母親做些針線活供他讀書。
眼看三個年頭過去,王冕已經十歲了。一天,母親把他叫到面前,說:「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誤你。這幾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針線活兒掙的這點錢,實在供不起你讀書。如今只好讓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王冕說:「娘,我在學堂里也悶得慌,不如幫人家放牛,心裡倒快活些。這樣可以貼補些家用,還能帶幾本書去讀呢。」
第二天一早,母親便同王冕來到隔壁秦家。秦家人牽出一頭水牛來,交給王冕,指著門外說:「離這不遠就是七泖湖,湖邊的草地上有幾十棵合抱粗的垂楊柳,十分陰涼。牛要渴了,就在湖邊喝水。我每天供你兩頓飯,早上再給你兩個錢買點心吃,只是做事要勤快些。」母親謝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說道:「你在這裡處處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歸,免得讓我牽掛。」王冕一一答應,母親含著眼淚回去了。
從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親。遇上秦家煮些腌魚臘肉,他總捨不得吃,用荷葉包了回家孝敬母親。每天給的點心錢,他也捨不得花,積攢一兩個月,便偷空來到村學堂,從書販子那裡買幾本舊書。白天牛吃飽了,王冕就坐在柳樹陰下看書。
不知不覺三四年過去了,王冕讀了不少書,也明白了許多道理。一天,正值黃梅時節,天氣悶熱,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綠草地上坐著。轉眼間,陰雲密布。一陣大雨過後,天空中黑雲邊上鑲著白雲。陽光透出來了,照得湖水通紅。山上霧氣繚繞,岩石掩映;山下樹木蔥蘢,青翠欲滴。樹枝像水洗過一般,綠得尤其可愛。湖裡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雨水點點,荷葉上水珠晶瑩透亮。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心裡想道:「古人說『人在畫圖中』,真是一點不錯。可惜這裡沒有一個畫工,把這荷花畫下來。」隨後轉念又想:「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我何不自己畫幾筆?」
自此以後,王冕就把攢下來的錢託人到城裡買些顏料,學著畫荷花。起初畫得不好,三個月之後,便大有長進,那荷花的精神、形態、顏色,沒有一處不像真的。鄉里人見他畫得好,竟拿錢來買。王冕的荷花越畫越好,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諸暨一帶都曉得他是個畫荷花的高手,都爭先恐後來買他的畫。王冕得了錢,就買些好東西孝敬母親。
到了十七八歲,王冕離開了秦家。他每天畫些畫,讀讀古人的詩文。春光明媚的時候,王冕就用一輛牛車載著母親,到村上湖邊走走。母親心裡十分歡喜。
(這個只需要背中間寫景的一段,學生覺得沒意思,因為他們不知道背過多少樹木蔥蘢青翠欲滴晶瑩透亮了)
只揀兒童多處行
從香山歸來,路過頤和園,看見頤和園門口就像散戲似的,成千盈百的孩子,鬧嚷嚷地從門內擠了出來。這幾扇大紅門,就像一隻大魔術匣子,蓋子敞開著,飛湧出一群接著一群的關不住的小天使。
這情景實在有趣!我想起兩句詩,「兒童不解春何在,只揀遊人多處行」,反過來也可以說,「遊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我們笑著下了車,迎著兒童的涌流,擠進頤和園去。
我們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坐無隙地!女孩子、男孩子,戴著紅領巾的,把外衣脫下搭在肩上、拿在手裡的,東一堆,西一簇,嘰嘰喳喳的,也不知說些什麼,笑些什麼,個個鼻尖上閃著汗珠兒,小小的身軀上噴發著太陽的香氣息。也有些孩子,大概是跑累了,背倚著樹根坐在小山坡上,聚精會神地看小人書。湖面無數坐滿兒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蕩漾,一面一面鮮紅的隊旗,在浩蕩的東風裡嘩嘩地響著。
我們站了一會兒,沿著湖邊的白石欄杆向玉瀾堂走去,在轉彎的地方,總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個滿懷,他們匆匆地說了聲「對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知春亭和園門口大概是他們集合的地方,太陽已經偏西,是他們歸去的時候了。
走進玉瀾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地一亮,一棵大海棠樹,開滿了密密層層的淡紅的花,這繁花開得從樹枝到樹梢,不留一點兒空隙,陽光下就像幾座噴花的飛泉。
我們在花下大聲讚歎,引得一群剛要出門的孩子又圍聚過來了。他們抬頭看看花,又看看我們。我拉住一個額前披著短髮的男孩子,笑問:「你說這海棠花好看不好看?」他忸怩地笑著說:「好看。」我又笑問:「怎麼個好法兒?」當他說不出來低頭玩著紐扣的時候,一個在他後面的女孩子笑著說:「就是開得旺唄。」於是他們就像過了一關似的,笑著推著跑出門外去了。
對,就是開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給它適時地澆水施肥,花兒也和兒童一樣,在春天的感召下,歡暢活潑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鮮美麗的四肢。這時候,自己感到快樂,別人看著也快樂。
朋友,春天在哪裡?當你春遊的時候,記住「只揀兒童多處行」,是永遠不會找不到春天的。
(從走進玉瀾堂開始背到最後,學生表示,去春遊當然旺盛啦,去背書就蔫吧了吧,他們要不背點寫得美的,要不背點有哲理的,中間那忸怩的小姑娘的部分有啥好背的!)
大江保衛戰
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場接著一場。奔騰不息的長江,轉瞬間變成了一條暴怒的巨龍,瘋狂地撕咬著千里江堤。荊江告急!武漢告急!九江告急!……災情就是命令,災區就是戰場。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幾十萬解放軍官兵日夜兼程,朝著大江挺進。他們和幾百萬人民群眾一起,打響了氣壯山河的大江保衛戰。
7月27日凌晨兩點,九江賽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聞訊趕到。支隊長一聲令下:「上!」頓時,一條長龍在崩塌的堤壩下出現了。官兵們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來回穿梭。有的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腳奔跑起來。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腳趾,他們全然不顧,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大堤,保住大堤!」狂風卷著巨浪,猛烈地撕扯著堤岸,戰士們高聲喊道:「狂風為我們吶喊!暴雨為我們助威!巨浪為我們加油!」他們一個個奮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人牆。經過幾個小時的鏖戰,大堤保住了,官兵們渾身上下卻是傷痕纍纍。「風聲雨聲濤聲,聲聲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這是人民子弟兵在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決戰中的真實寫照。
面對肆虐的洪水,更顯出人民子弟兵錚錚鐵漢的本色。
解放軍某部四連連長黃曉文正扛著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覺得腳底一陣疼痛,抬腳一看,原來是一根鐵釘扎了進去。團長見狀,馬上派人去找隨隊軍醫。黃曉文大聲說:「來不及了!」說著,一咬牙,猛地把鐵釘一拔,一股鮮血涌了出來。黃曉文隨即從身上扯下一綹布條,三下兩下把腳捆了個結實,二話沒說,轉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幾十個難忘的日日日夜夜,有多少這樣感人的事迹啊!
洶湧的激流中,戰士們的衝鋒舟劈波斬浪,飛向漂動的樹梢,飛向滅頂的房屋,飛向搖搖晃晃的電杆。在安造垸,他們救出了被洪水圍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兒園老師周運蘭;在簰洲灣,他們給攀上樹梢等待了近九個小時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裡有洪水,哪裡就有軍旗飄揚;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軍徽閃爍。滔滔洪水中的群眾,看到了紅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們的大救星。
大江,永遠銘記著1998年的夏天,銘記著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學生表示,最後兩段還是挺好背的,就是背完容易忘啊!)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19世紀初,波蘭遭到歐洲列強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領土落到了沙皇俄國的手裡。波蘭人民從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壓迫的深淵。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1830年11月的一天,維斯瓦河上瀰漫著薄薄的霧靄。20歲的肖邦告別了自己的親人,坐著馬車離開了首都華沙。在城郊,馬車突然被一大群人攔住,原來是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同學們來為他送行。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裡,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啊!」肖邦感動地點了點頭。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隻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裡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眼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裡接過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後登上馬車,疾馳而去。
就在他離開祖國的那幾天,華沙爆發了反抗沙俄統治的起義。可是,不久起義失敗了。肖邦得知這一消息,悲憤欲絕。他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寫下了著名的《革命練習曲》。那催人奮起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吶喊與抗爭。
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關在幽暗的房間里,點上一支蠟燭,徹夜地作曲、彈琴。時間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肖邦在法國巴黎一住就是18年。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疲勞加上憂憤,使肖邦的肺結核病又複發了。1849年10月,他終於躺倒在病床上。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
(學生表示送行那段有啥特別的?我多讀幾遍還不成嗎?幹嘛要背呢?)
姥姥的剪紙
大平原托著的小屯裡,左鄰右舍的窗子上,都貼著姥姥心靈手巧的勞作。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張普普通通的彩紙,在姥姥的手裡翻來折去,便要什麼就有什麼了,人物、動物、植物、器物,無所不能。我從小就聽人嘖嘖讚歎:「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
這自然是誇張的說法,但反映了姥姥剪紙技藝的深入人心。慈祥的姥姥廣結善緣,有求必應,任誰開口都行。姥姥撩起藍布圍裙擦擦手:「說吧,派啥用場?往哪兒帖?」看人樂顛顛地走了,她接著幹活兒:洗衣服、納鞋底、擇菜、淘米、餵豬、薅草……
我看慣也記牢了姥姥剪紙時身心入境的神態,那剪刀行在紙上的刷刷聲,悅耳至極。我是個出名的調皮蛋,經常變著花樣刁難姥姥。一天,我用雙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雙眼,讓她摸著剪窗花。豈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鵲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與喜鵲形象生動,大小疏密無可挑剔。我服了,可還耍賴:「姥姥,你從我手指縫裡偷著往外看了!」
「你差點兒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頭點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
是的,庄稼人都圖個吉利,姥姥對「喜鵲登枝」最熟悉不過了。數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兩根延長的手指。
密雲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裡游泳出危險,便用剪紙把我拴在屋檐下。她從舊作業本上撕下一頁紙,刷刷幾下,就剪出一幅圖樣。我搶過來看了,是一隻頑皮的小兔子騎在一頭溫順的老牛背上。我不解地問:「牛幹啥馱著兔子?」
姥姥笑了:「誰讓牛是兔子的姥姥呢?」
噢!姥姥生肖屬牛,而我屬兔。我嚷著還要。姥姥又剪出一幅:一頭老牛和一隻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姥姥問:「看明白了嗎?」
我想了想說:「我知道了,是說我和姥姥在一個鍋里吃飯吶!」
姥姥把我摟在懷裡誇道:「機靈鬼!」
從那時候起,我總是纏著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覺的兔子;拉車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總是在玩耍,老牛總是在幹活兒。我擺弄著各式各樣的窗花,對活潑的兔子與敦厚的老牛充滿了好感。
我上學了,小學、中學、大學——越走越遠了。但我還是不斷收到姥姥寄來的剪紙,其中有一幅是這樣的:一頭老牛定定地站著,出神地望著一隻歡蹦著遠去的小兔子,聯結它們的是一片開闊的草地。我知道,這是姥姥對我的期待。事實上,我不管走多遠、走多久,夢中總不時映現家鄉的窗花和村路兩側的四季田野。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只要憶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紙聲,我的心境與夢境就立刻變得有聲有色。
(學生表示最後一段還是挺需要背下的,改幾個字就可以用到自己寫親人的作文裡面)
安 塞 腰 鼓
一群茂騰騰的後生。
他們的身後是一片高粱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粱。
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粱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
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獃獃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
但是,看!
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後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睏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
好一個安塞腰鼓!
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四野長著酸棗樹的山崖上,山崖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觀眾的心上,觀眾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好一個安塞腰鼓!
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急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它使你驚異於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
黃土高原哪,你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後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驚心動魄的搏擊!
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
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與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戰慄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之中,使人嘆為觀止。
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升華!人,成了茫茫一片;聲,成了茫茫一片……
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地寂靜,以致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
簡直像來到另一個星球。
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學生表示,課文寫得那麼好,為什麼不讓他們背最適合仿寫的兩個小節,卻要背中間一段好難背的部分)
以下是低中年級目錄,有人感興趣我再把課文整理下。
我叫神州號懷素寫字
吃水不忘挖井人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
奶奶的白髮
世界多美呀
三個小夥伴
螞蟻和蟈蟈
烏鴉喝水
再見了北京
梅蘭芳學藝
大禹治水
木蘭從軍
歌唱二小放牛郎
歡樂的潑水節
雪兒
天安門廣場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
很多人覺得,背它有個鳥用,要用的時候查一查不就得了。其實,你到了查的時候,都不知道該查些什麼
首先,聲明立場:不贊成強制背誦全文。
大多數高票答主已經站在高處狠狠地批評、教育乃至嘲諷答主了,但是作為語文教師,我今天反而要唱個反調,我來支持一下題主。原因是題主中這樣一句話:
我不是說不背,而是反感強制背誦!而且,我被要求的背誦時少一個了字一個的字都不行,這真的好?
還有這樣一句話:
想起了被要求背朱自清的&<春&>的往事,錯一字抄一遍。
由此可見,題主反對的不是背誦經典文章,而是因為課後練習題中的要求全文背誦演變成了部分一線老師死板的要求,把經典文章的背誦演變成了應付考試的無聊背誦活動。
是的,我和題主一樣,反對這種行為,錯一字全篇抄一遍,這種行為只會使得更多像題主一樣的學生失去學習語文、學習母語的興趣,其弊大於利。
語文的學習,不僅要積累,更需要獨立的思考。與其強制背誦,不如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喜歡文章、融入文章。
像以上答主如此這樣喜歡這些經典古文,想必你們也是倒背如流了。
然而,恐怕並非如此,時隔多年,很多文章我們幾乎已經不會再全篇一字不差地背誦了,而其思想、其意見、其情意我們仍然留有印象。
另外,即使是目前的高考,都已經轉變形式了,由之前的單純默寫填空改為根據文意來填寫句子了。連出高考題的老傢伙們都轉變思路了,我們也該轉變一下了。
最後明確:經典文章的背誦是語言學習所必須的,但其方法不應是犧牲學生興趣的無聊枯燥的方法。與同行共勉。
題主看似在抨擊應試教育的死板,實則是應試教育的死忠粉,就中考和高考而言,語文考試里詩詞古文默寫是佔一定分數的,多為名句,經典句。我讀書那會,就有同學投機取巧單只背經典句。從一個語文老師的角度出發,滿腹詩書是氣自華的,不論應試不論功利的得分,才是應該背誦全文。一滴水裝不滿杯子,無數滴水才可以。
當然現如今教育應試化,各學科跟著考試這跟指揮棒走也是大勢所迫,然而語文確實還算特別,這是個長期積累且考驗人品三觀的學科。我們每學一篇課文,裡面都有個小小的道理,這些道理慢慢地引導我們塑造正確的三觀,答主至今都還記得初中有篇課文叫《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我們正視困難,著眼面前問題的解決。我們之所以是現在的我們,是因為過去的每一天。不要說這也沒用那也沒用,人活著都有一死,那還吃飯幹嘛,反正都是死。
每次在知乎上看見類似問題都很無語。。。此類問題無疑在找耳光子抽……這裡的大部分人都是應試教育的佼佼者……
有位親跟我說了其實語文也是應試的,確實那句語文不應試偏頗了些,修改答案~
先下結論,因為國家希望【強制】提升國民的中文水平。
如果你的問題是,為什麼要通過【強制】的方式來提高國民水平呢?
那麼我想,或許是出於對民族文化的擔憂(畢竟美國等大國的文化輸出太過強勢;或許是希望文化得以進一步的傳承;抑或是希望讓你變得有素質有文明…可以是諸多理由。
如果你的問題是,通過【強制背誦全文】的方式一定能提高國民文化水平嗎?
當然不一定。但是這至少是現在看起來較為妥當的一種方式。
有答主提到說很多大文豪是通過泛讀來提高底蘊的,那麼又能否通過【強制泛讀】來提高文化水準呢?
答案當然也是否定的。
所以你看,在現有基礎上,強制背誦全文是成本較小且較為有用的一種方式,如果你能找到更好的一種提高全民文化的方式,我相信強制背誦全文也會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但是,至少現在,還未找到,不是么?推薦閱讀:
※五天學高數應付考試,有什麼建議么?
※你在考場里見過最奇葩的事情是什麼?
※註冊會計師相關的 AICPA 認可度如何?與 ACCA 相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