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滿族年輕人如何看待本民族的現狀?

類似問題
大陸傳統文化還有救嗎? - 文化現象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什麼值得復興的? - 歷史
傳統文化該不該復興?漢服該不該復興? - 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都丟完了? - 中國傳統文化
為什麼現代漢族人幾乎不穿傳統服飾? - 歷史
為何漢族人沒有自己的傳統舞蹈? - 漢族
漢族很多傳統文化失去傳承? - 文化

當今滿族有超過1000萬人口,主要分布在東三省、河北、北京等較發達地區,漢化程度比較深,能夠掌握滿語的人越來越少。我高中、大學同學裡也有不少滿族人,但我個人很難將他們區別。請問現在的滿族年輕人是怎麼看待本民族現狀的?


今天比較有閑,又正好碰到這個有趣的問題,所以來答答,不能代表什麼人群,只是說說自己的想法。

交代一下,本人滿族,90後,姑且算是年輕人(雖然一直有人在微博上說我已經年過半百……),京旗出身(旗人有東北、京旗、直省、邊疆之分)。所幸家譜還比較清晰,往上寫個四百年啥的沒問題。比較特殊的一點是,跟其他幾位答題者不同,本人家中滿俗還有遺存。

我對本民族現狀的看法:在即將被糅合的邊緣努力掙扎。
而未來如何,我並不持樂觀態度。我現在主要做清史和滿學,特別著力於旗俗部分,因為我覺得這個東西不久就會亡,所以我想要在滅亡的邊緣更多的記錄下實體。這就是我的不樂觀,也是我在文化論上的悲觀。當然,如果真的良好傳承了更好……

說到本民族,我說一個事情,不怕其他幾位答題者不愛聽。要知道,到了民國初期,諸位的祖父母、曾祖父母的那個時候,滿族的情況是什麼樣子的?按照一般人的認知,應該跟現在一樣,所謂「漢化很深」,何況都已經到了民國。而事實上正相反,在民國初期,滿族和漢族的區別,是可以一眼、一耳就分辨出來的。因為就算同樣說著漢語,滿族和漢族的民族文化還是不同。語言,禮俗,服飾,截然不同。
什麼?你說同樣說漢語,能有什麼不同?
光人稱來講,就很不同。
京旗各種旗人對於人稱的稱呼是不同的,我只說我家。我家管父親叫阿瑪,管母親叫奶奶,管祖父叫瑪法,管祖母叫太太。
另外,叔叔我們按照排行叫爹,伯母我們叫大大,更不用提,我管自己的九曾祖母叫「九爺爺」,管我外曾祖父的三姐叫「太姑老爺」。
至於其他的用詞不同,就更多了。

民國初期如此,何論清代?

然後再看看現在,多少人認為滿漢是沒有區別的。這也正是 @Hasuran Li所說的,「沒有哪個少數民族能像滿族一樣廣泛的自動自覺的接受「同化是歷史的必然,是落後民族的歸宿」這種觀點了。」

清帝退位剛過百年,為什麼就會這樣了?我說幾個原因,是我自己的思考,歡迎交流: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時代
舊時代與新時代有什麼區別?我覺得北京人是最能感受的。信息化、現代化,隨之帶來的個人化、隱私化。家族對於人的概念都很少了,有人連自己同祖父的親屬都不走動,與生人無疑。這種情況下,民族又是什麼地位?如果家族都失去了向心力,民族的向心力又在哪裡?新時代對於家族乃至民族的背離是一種趨勢,而這種趨勢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也得到深化。另外還有一些因素也造成了這個原因,後面也會提到。

第二,地域與人群,說到底,還是時代。
民族是怎麼來的?有人說,血緣。其實不對。無論漢族還是滿族,實際上都不是一個以血緣為核心的如「種族」一般的概念。說到底,都是文化。
「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這話本來輪不到我一個滿洲人來說,但是這句話對於華夏的概念已經說得很明確。周為姬姓,王畿北部和西部有n多戎狄都是姬姓,其血緣極近,那為什麼一為華夏一為戎狄,因為文化不同。
再看滿族。滿族這個概念跟清代滿洲的概念截然不同,清代滿洲的概念跟明代女真的概念更截然不同。他們雖然先行後續,但是範圍迥異。民國中期之後所形成的「滿族」概念,實際上繼承自晚清「旗族」說,什麼叫「旗族」?就是在旗的滿洲人、蒙古人、漢人、高麗人,乃至於旗下的家奴,他們後來變成了一個民族。為什麼是一個民族?因為他們共同作為一個集團生活了數百年,習俗統一化了,即所謂「旗俗」。這就是今天的滿族。
現在再說,這種文化所帶來的民族觀,在現代會面臨什麼?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即是民族的散居
清代民族多採取聚居行為,以北京來說,北京東西兩城主要住旗人,宣武崇文兩城主要住民人,而回民雖然居住在屬於民人的南城,卻有他們聚居的一片地方。其原因,也是因為文化,即習俗統一。
而到了現代社會,這種聚居的打破原比我們想的嚴重,特別是在城市中。以我來講,我的親族在民國時,還都住在東西城,而到了新中國,多半已經住到了北京的郊區。
當一個少數民族搬到了一個失去少數民族聚居的地點之後,他周圍的人也都變成了其他民族,他每天接觸的也都會是這些人。更可怕的是他的孩子。他孩子的學校,他孩子的玩伴,發小兒,都會變成別的文化圈的人。於是乎,本身就在懸崖邊上的習俗,再次受到破壞。

第三,政策。
政治上的反對派,一般都會擴大政策在民族問題上的影響,我反而認為政策的影響原沒第一、第二條嚴重。但是,影響終究是有。
民國就不說了,民國的排滿思潮盡人皆知,旗人在民國的待遇,看寫文章也能了解。但是旗人在民國的時候,至少是民國初期,語言、服飾、飲食乃至於禮俗,都保存的很好。雖然會遭到漢人的冷眼和歧視,但是那時候時代剛剛開始改變,所以影響只能說是有,但並不能說是把這個文化滅掉。
新中國呢?不多說了,我這個人比較膽小。不過凡事有些根基的滿族後裔,應該都多少知道那時候的情況。我只說一點。新中國改革開放之後,東北以及北京周邊,申報出來了很多所謂滿族自治縣、自治鄉的地方,這些地方的出現都很神奇。我不點名說。A地,本來滿族只佔總人口的20%左右,為了能夠申報自治,在地方上搞戶籍的更改,數年之內,滿族比例佔了60%,最終成功申請。面對這種民族結構,還期待民族具有向心力么?

第四,文化流失。
自從新文化運動以來,乃至於新中國之後的歷次運動,對於「舊」的東西,其地位一直都很低。這些舊的東西里,自然包括各民族的古老習俗。
到了改革開放之後,一下子,又產生了另外一種情況,這種情況反而更加可怕,即是在相對自由之後的反追溯。
清宮戲、清宮小說、各種演繹、野史講座,看似是在宣傳滿族的東西,實際上呢?
當清宮戲裡的人喊著「zha」,清宮戲裡的女孩兒像過去窯子里的人一樣甩著手絹行禮的時候,某些極端民族主義者竟然攻擊這是宣傳滿族文化,我都不知道這是哪裡來的想法。
更可怕的在於,真的有當代滿族人,以為這就是他們的傳統。
如果百年之後,滿族變成了一個天天說著「zha」的民族,我倒真覺得不如都改成別的民族罷了。

大體來說,就是這四條。
最後我還想說一點,就是,其實面臨這個問題的,不僅只有滿族而已,其他少數民族,以及漢族,一樣面臨著這個問題。
滿族現在不像滿族了,難道漢族現在就很像漢族么?我其實並不這麼認為。我認為在當代社會中,所有民族都在變得像一個民族。在很多人還在努力地以A民族攻擊B民族,B民族攻擊C民族的時候,實際到了最後發現,誰都不是勝者。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雖然是個搞清史稿滿學的,但是我朋友里有搞漢族服飾的,還有搞其他民族文化的,我們交流都很頻繁。因為我們對於傳統的追求是一致的,我們雖然也生活在現代社會之中,但是我們希望傳統有所保留並且可以傳承,我們也一同抵制無論胡編亂造哪一朝哪個民族歷史文化的惡劣影視或言論。


往上看一眼,似乎說的有點多了……就這樣吧,再見吧~~(一休哥附身ing)


-------------------------------------當日增補線-----------------------------------------------
洗個澡回來,看到好幾樓都在說高考加分的問題,於是我說一下加分的事情,這個事情很多人不懂,而且的確挺複雜。
以我的高考經驗和我跟老師們扯閑篇兒得到的信息而言,至少在我高考的那個年代,少數民族的加分,這裡特指漢語環境下的少數民族,即10分左右的這個加分,對於不同的人,加分的意義不同。有些人的確因為這幾分而受益,但是有些人則未必,甚至偶爾還會·拖·後·腿·……
為什麼呢?我慢慢講……
大學錄取學生,有兩個數值,一個是調檔數,一個是錄取數。什麼意思呢?比如說A大學今年準備招收50個學生,這是他預計的錄取數。但是他提檔案的時候,一般提50+個,比如說55個。然後在這55個裡挑50個左右,其他的再打回去。
重點的就是,凡是漢語環境下的少數民族,高考加10分(我那個年代是的),這個10分只加提檔分,不加錄取分。
什麼意思?舉個虛擬的例子。
甲乙兩個人參加高考,甲是漢族,考了620分。乙是滿族,考了615分,+10分少數民族,一共625分。A大學,調檔線618分。B大學,調檔線610分。
首先A大學調檔,甲乙同時被調走,然後用錄取分排行,乙就失去了10分,很可能便成為倒數第一,基本無疑問的,乙被拒絕。檔案調劑給下面的學校。
但是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
比如說,乙還報了B大學,B大學調檔線610分,可能乙如果直接被B大學調檔,自己就能上這個大學。結果因為A大學先調走,導致B大學這方面招滿,或者調劑給了別的專業,甚至於有的直接去了分數更低的C大學。這就是拖後腿了……
於是加分就是這麼個東西……簡單說,還是要靠自己的真本事……
但是,中考加的5分是否如此,以及現在高考加分是否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本人不清楚,畢竟這東西每年都在變。

再次重申,因為加分而受益的人很多,我這裡只著重講了另一方面的問題。

-----------------------------------------打臉的分割線------------------------------------------------------
我今天修改這個話題,是加了一段文字,專門打臉的。
為什麼呢?相比於 @Hasuran Li討厭完全沒有民族性的人,我最討厭的,是不懂裝懂,吹牛xx的人。


是哪個答主或哪幾個答主,我不說,我只科普:

1.正藍旗的老佛爺的後人。
先不說老佛爺這個稱呼並不是專對於孝欽顯皇后的,就當他是孝欽顯皇后的本家後裔好了。
孝欽顯皇后,本家姓葉赫那拉氏,即蘇完地方(蘇完屬葉赫部)的那拉姓人。這支那拉氏和金台石的葉赫那拉氏(即葉赫國主一族)並非一族,無血緣關係。
這支的始祖叫「喀山」,後裔在鑲藍旗滿洲第二參領第十四、十五佐領。第十五佐領即是孝欽顯一支所在佐領,咸豐十一年抬入鑲黃旗滿洲。
所以喀山的後裔有兩大支,一支在鑲藍旗,一支在鑲黃旗。
有人說,會不會是近親?不會。為什麼?抬旗的時候說的很清楚,「那欽(喀山次子)之長子阿林禪、三子穆爾泰兩支子孫,抬入鑲黃旗滿洲」。這個穆爾泰,是孝欽顯皇后親高祖父的親祖父(換句話說就是慈禧老佛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出了這個關係,就出了八服了,還能有近親?

2.功字輩什麼的。
其實旗人家有字輩這個很正常,未必是誰賜的。
我順便說下孝欽顯家的字輩。
孝欽顯父親一輩行「惠x」
孝欽顯同輩男性行「x祥」
孝欽顯娘家侄子輩行「德x」
孝欽顯娘家侄孫輩行「恩x」
到了孝欽顯娘家曾孫輩,現在不用行輩。

3.姓佟的孝欽顯後裔?
孝欽顯有三個兄弟,大兄弟照祥,絕嗣了。二兄弟桂祥,有兩子四孫。四個孫輩的後裔,三位姓葉,一位姓德(孫輩和曾孫這裡只說男性)。三兄弟佛佑(佛祥),一子一孫四曾孫,四位曾孫輩都姓龍。


4.孝欽顯後裔當親王?
外戚頂多封個承恩公。順便說下,就算承恩公還在,那也是人家桂祥後裔的。

以上孝欽顯家的後裔資料,見馮其利《那根正先世考查》。其實網上也有簡圖,慈禧家族世系圖維基的簡圖。


然後說什麼正黃旗正統的皇族後裔?

這個吧,也就是騙外人的。很多人以為皇族=正黃旗,實際上是騙人的……

清代宗室基本都在下五旗,因為上三旗無王。所以清代宗室在上三旗的基本都是入關前的個別無爵宗室。

給你們看個表格。

不用懷疑這份表格的出處,它出自《宗室王公世職章京爵秩襲次全表》和《宗室王公章京世襲爵秩冊》,原文是豎寫的文字版,做成表格只是更清楚。

好好看看,哪兒來的「正統正黃旗皇族後裔」?你看看有幾支在正黃旗的?順便說下,頭旗是鑲黃旗,這估計他們必然是不知道的。

其實吧,我原文里有一句話沒寫——
本身文化流失就很嚴重,很多年輕人不明就以,網上獲得的信息就更是錯的。更加上這麼一群人瞎說八道,滿大街裝貴族yy,這民族,這文化能好?


-------------------------------------------------又出現的分割線----------------------------------------------------

看到了另外一個回答,於是我又多出來了一個分割線。

某個90後的答主說答的,裡面有兩個問題。

「因為父母都為滿族,家裡的傳統保留的還很多,我會一點點基本的滿語,都是牙牙學語的時候姥爺教給我的。比如si sain . Budaha. Sun.biya.這種基本的滿語到現在還是不會忘記的。」
si是滿語的「你」,sain是滿語的「好」,從漢語的角度而言,這倆拼起來的確是「你好」。
問題在於,這是漢語的思維,而滿語的思維不這樣。
滿語問好,說「saiyvn?」或「si sian nio?」,回答時,可以反問「saiyvn」,或直接答「sain。」
那「si sain」是啥?就跟英語的"you good」一樣。

「家裡比較傳統,還會過頒金。」
頒金節,這個知道的人不多了,為什麼不知道呢?並不是因為丟棄傳統,而是因為這個節日是當代滿族人造出來的。
頒金節,最早提出來大概是1989年,當時是因為滿族的一些老人看別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日而自己沒有,所以想出來的這麼一個節日以紀念滿族。這個主意是大連的滿族前輩西林和璠先生提出來的(這幾年過頒金節的時候,還特別都會提到一下西林和璠先生創立這個節的來源。)。但是90年代,這個節還沒有推廣開來,現在變得這樣有名,基本是2000年之後的事情。

---------------------------------------------2014年8月20日修改---------------------------------------------------------
修改了一下關於加分的問題
有朋友提醒我說,很多人的確因為加分而受益,我那條不是很恰當
仔細讀讀當時我寫的內容,的確是的
於是我進行了修改,其實只是改動了幾個文字
一個制度同時存在實效和bug,過度強調任何一方面,都有不公的嫌疑

以上~(以及這麼久遠的坑還要修改真的好累啊親們……


謝??邀??

這是一個自黑的答案請滿族人看了不要生氣

我大概是最早關注本問題的那批人,但是一直沒有寫回答。為森馬木有像以前顛顛過來回復滿族語言文化傳承相關的問題那樣,迅速的寫答案呢?

——因為我希望那些能夠代表大多數的滿族人來先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答主想必通過這個問題下的大多數回答已經簡單了解到廣大滿族人民對於民族現狀的看法。

當然,比較意外的是 @橘玄雅童鞋居然回復了這個問題(我還以為他只會吐槽我),我也看到下面有答案點到小橘子和我的名字——但是怎麼說呢,我兩人對民族文化的觀點,都不算是滿族人中能代表大多數的那一款。

不過這個問題中已經出現了我所期待的所有回答——「我們不在乎」、「沒覺得和漢族有什麼不同」、「隱約覺得這樣不好但是我不想改」、「同化沒什麼不好」、「我不知道民族文化什麼樣但是因為你也不知道所以我可以信口開河啦啦啦」、「電視劇說的都對就跟著電視劇學吧」??

啊,還有亂入的,我也看不出來是漢族朋友還是滿族朋友,表示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漢化,只有西化——就好像如今我們說的是西語一樣

我想我和一些盆友在知乎上對滿族文化的一些答案,可能使一部分知友高估了滿族年輕人對滿族文化的關懷和愛護的情懷。我曾經在不同場合、使用不同的描述表示過:

超過99%的滿族人都自動自覺的接受『同化是歷史的必然,是落後民族的歸宿』這種觀點。而滿族的不爭氣則體現在:他們不覺得滿族文化的流失的可惜的,不覺得滿族語言是值得維護的;但他們中絕大多數人如果生活在國外可能會要求自己的後代說好漢語——如同絕大多數嚷嚷著世界終將大同的漢族朋友一樣,其實他們並非不在意民族文化、並非沒有底線去捍衛,只不過他們捍衛的是漢文化罷了。是的,從沒有任何一個少數民族像滿族一樣高範圍的贊同世界大同因此無需保護民族文化這個邏輯;說這番話的大多數漢族朋友,可能也沒想過萬一自己的文化是被同的那一個——比如漢語消失了,漢族人全改說英語了(注意這和由於國際化交流而產生的不同語言之間的融合是截然不同的)——到時候你該如何抉擇?捍衛漢文化,也並非有什麼值得指摘的,如同五嶽散人一樣,爽快承認『我的文化身份是漢族』,我也不會再說二話,可惜多數滿族人還有莫名的『我是滿族人』之情懷,這就很讓人看不起了。

我還曾戲言,如果今日取消身份證上的「民族」一欄,滿族將如同契丹党項等民族一樣,立刻稱為「歷史上曾經存在的少數民族」。

——以上這兩番話很多人都表示過「我不信我不信就不信」。如今你們看了這個問題下面的答案,應該信了哦?

以上是大範圍自黑嘴炮段落,下面進入正文。

我就總結一下如今的滿族人中的幾種styles好了,按照人口比例從高到低排列:

  1. 毫不在乎style、同化好啊就是好style

    這兩種說白了是一種人。客氣點說,按照滿族人口統計1000萬人次而言,95%的滿族人都是這一類型。。。計算了一下,大概有50萬人不是這個類型的——一瞬間覺得我真是太客氣了。。。

    身份證民族欄取消後將立即稱為堂堂正正的漢族。

    歷史上有很多例子了,沒什麼好多說的。

  2. YY style

    這是一個匪夷所思的類型。在幾年前,這類滿族人活躍在各大滿族網站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因為他們YY的觀點大得人心,被廣泛的傳播了。。。

    其日常的主要活動是:互相吹捧、角色扮演、自己沒被漢化、明明是我偉大的滿族滿化了低下的尼堪(但求真實情況轉述,本人表示完全不同意此觀點和用詞)——不要在意滿語和真實文化這些細節啦~什麼?你說什麼?我們現在說的是漢語?漢語中沒有多少成分是滿語的影響?你有什麼證據!你的證據我看不懂不算數!反正就是漢語被滿化了!我寫漢字也是漢語被滿化了!滿語滾粗!反正退回200年我們都是貝勒公主!快來跪舔!

    能說出這番話的,都是病的比較重的??還有一些沒什麼「民族意識」,不上「民族網站」的人士,內心中隱隱約約也有類似的幻覺。比如說「我正黃旗、鑲黃旗以前都是貴族」(幾年前非誠勿擾上就來了這麼一位??「200年前,那我怎麼也是一貝勒」)以及「正黃旗愛新覺羅」神馬神馬的,大體上都劃作這一類型好了(對不起我又地圖炮了)。

    區別在於病情的輕重。病情較輕的大多數還有救(快醒醒起來搬磚了),病情較重的??請拉黑我。

  3. 欲求之而不得style

    這一類人要歸入稀少的1%。什麼意思呢?就是長大之後,覺著事情哪裡不對;想要了解學習,卻不知道去哪。

    人人都有民族文化民族語言,怎麼滿族好像就沒有呢?你看,這說的是漢語——滿語啥樣?不知道。別說還有好多人不知道有滿語呢。。。滿族有什麼習俗?好像跟漢族都一樣。。。有什麼民族服飾沒有?(精神一震)這個可以有!民族服飾什麼樣?只在電視劇和景點拍照處見過(傳統服飾愛好者友情提示:那都不是滿人的傳統服飾——其實滿人的傳統服飾如同漢族一樣,也已經徹底斷代了。反對這個觀點的,去跟蒙古族比比。人家有的裁縫你!有!嗎!)??

    一琢磨,覺著自己應該學習了解一下,但是不知道去哪了解、去哪學習。

    學習心情比較重的,將轉化為第四種人;心思比較輕的,這個想法時不時一閃而過,如沒有什麼機緣,可能也就算了。

  4. 文化保護主義style

    終於談到正常人了??

    為什麼說文化保護主義是正常人呢?因為保護、愛護、維護自己的民族語言和文化,是人之常情。保護不同於保守,不是說「漢語當中就不許說NBA等英文縮寫辭彙,以維護漢語的純潔性」,而是要保住起碼的底線——無論是多小的語言的消逝,都是人類文明的損失,更是本民族不可挽回的損失。聯合國UNESCO對瀕危語言的關注和拯救,意義也在此——人人同意物種的多樣性需要保護,為什麼到了文化的多樣性上,很多人無法感同身受呢?附上UNESCO的統計:教科文組織世界瀕危語言地圖

    現在很多漢族年輕人說要保護方言,也是同樣的道理。不是說有些方言包含古漢語更多的信息所以才要保護(這當然也是一個理由),更本質的,還是因為愛啊??(唏噓)

    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連本民族的人都毫不憐惜,那麼這個民族確實沒有劃分出來的必要了。

  5. 民族主義style

    儘管很少見,但是滿族人當中也是有認真嚴肅的民族主義者的。所謂認真嚴肅,就是說這一類人不是如同第二類那樣,只會走狂霸炫酷YY掉渣天嘴炮范,而是??認真嚴肅的民族主義。

    人數過少,對待漢族不友好(因為他們覺得漢族對待他們也非常不友好兩者沒有什麼友好的必要)。你們基本上遇不見,所以就不多說了。

大體上就是如此。

其實對滿漢民族更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是:

即便如今滿族已經是這幅樣子了,恐怕其他少數民族再也找不出能與之比肩的被同化者,漢民族主義者最仇視的對象就是滿族。所謂仇視,意思就是說如果有朝一日殺人可不償命,漢民族主義者首先拖出來幹掉的民族肯定是滿族。

不可抱怨半點,否則首先懷疑妳們的動機,這類評論(或者答案)似乎已經出現了。我相信還會更多的湧現——譬如說指責我的回答是輕描淡寫給邪惡的滿族開脫和美化,這類回復和騷擾我在知乎上也收到過,多年來其它網站上更是數不勝數。

不是很有意思嘛?

從這個角度看,我確實希望身份證上的民族一欄,可以快快取消,以換來天地間生命的大和諧。


歡迎評論,如有疑問,隨時補充。


全族的現狀不清除,就聊聊我家的現狀吧,然後說說我自己。
姓扎庫塔,東北,有家譜,隔幾年也祭一次家譜,很多人一起回鄉下吃飯,聊家族歷史,大家都津津樂道,因為家裡祖上和清皇室沒有姻親關係,所以說的也都是某代祖宗在新疆打仗戍邊的事情,或上山打獵遇上了熊這些有趣加自豪皆有之的事情。
從小沒有聽過家族人講滿語,據說有老人會,但是我沒有聽過。
總之,整個大家族有很強烈的民族認知感和自豪感,但這些感覺不常表現出來,滿洲老習俗在我家大概留下了20%,主要體現在飲食、上墳、祭家譜上。
再有就是家裡黃眼仁的親戚多。

以上是我的家族,下面是我了,「看待」的前提是看過很多樣本,而我只看過數量極其有限的滿族人,畢竟閱歷有限。所以就說說自己,看看自己,作為「看待」的個例參考對象。

我不滿三十,某種角度上算是年輕。
從去年開始工作強度稍微放緩,開始自己學習滿語,目的是愛好和有一些自豪感,以後想從事一些滿語的研究和傳承工作作為副業,有沒有收入不要緊,不指著愛好賺錢,是覺得挺有意義,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嘛。並想教會我未來的孩子,不強迫。
民族自豪感不來源於電視。不覺得清宮劇可以代表滿族文化,好比劉邦他們家不能代表漢文化,如果人家願意聽,我就願意解釋給我的朋友們——滿族是民族,不可能一整個民族都是皇上阿哥格格……,我祖上是滿洲平民,只是出過一些帶兵打仗的戍邊武將,已經很自豪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20%,自己平時不太遵循其他的滿洲老習俗,但是想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研究,並銘記下來。
迷之覺得自己有學騎馬射箭養豬的天賦。
滿族的禁忌我不會做,所有。

我作為一個滿族年輕人,一句話就是特別想珍惜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
但不想刻意美化或自嘲,它就是一種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不管誰說它在不在了,它客觀上都是在的。現在不上山打獵了不是因為我不是滿族人了,而是變成了二十一世紀的滿族人,但仍然珍惜那些傳統的東西。

不會刻意抵抗同化,同化是實現更優生存及生活質量的歷史規律,畢竟每一個民族甚至種族,都不再是千百年前時那個民族的模樣,但不能說他就不是以前的那個民族了。
是想把這樣一種民族文化盡自己所能的傳遞下去,不管別人怎麼看好或看壞這一種民族文化,我都想珍惜它。


看了目前為止最後一個評論(2015-4-21 08:08),我覺得有必要把這話放到前面:我就納了悶。題主問的是對現狀的看法,我答的也是對現狀的看法。即便答到最後,談的都是滿族人自身對於滿族文化能否傳承的問題,我說過一次要對外「弘揚滿族文化」嗎?滿族人學滿語傷害誰了嗎?希望滿族人清楚自己的家世,不要正黃鑲黃,皇族,阿哥格格的胡說,傷害誰了嗎?倒是,我答案中諷刺了YY型民族主義,可能確實傷害到某些人了。


本答案不涉及清朝歷史,不涉及對朝代的討論,如果要談二者的盆友看到此處就可以安心的離開了。本文也不弘揚滿族文化,本文只圍繞主題:作為一個滿族人如何看現狀。習慣性不看完答案說什麼就延伸理解的盆友,也可以看到此處就安心的離開了。

以及,今後評論里我不會再談關於家中規矩或者任何涉及歷史、歷史事件、朝代的話題,免被人借我在評論里與他人的已經與本答案沒太大關係的延伸交談,再被人抓住扣帽子。


以下是答案正文
==========================================

俺家鑲藍旗滿洲,少城駐防兵後裔,家族近兩百年來遠離北京和東北「大本營」,駐防在當時很小的滿城。太爺爺那會兒保路運動,少城就破了,「顛沛流離」是家裡老人們談話中長提及的一個詞。不同於京旗、東北那樣至少比較有規模的環境,在俺的印象里,記事開始(尤其是5歲回到四川後),周圍就沒有滿族。似乎就只有俺們一家(市裡有三線重工業,家屬多有東北旗人後裔子女,只是俺們家沒在市裡)。

其實小時候對民族什麼的完全沒有概念,家住的地方有其他的民族如苗族、彝族和少部分回族,雖然最多的還是漢族,要論和周圍的人最明顯的區別的話,就是俺們家說東北話或東北口音的普通話。再大一點後,感覺上有點不一樣了,別的小朋友也不太愛到俺家玩,不是俺家不好客,是家裡吧規矩比較多,俺媽又是和風風火火的人,出名的豪爽潑辣說話大嗓門,用現在的話說那是真真兒的女漢子!別家的孩子來後難免會覺得拘束,雖然根本不會用規矩約束他們,只是俺不敢在家胡來。再後來老功夫片泛濫,反清復明為題材的功夫武俠片是伴隨俺們這一代孩子長大的,小孩兒口又沒遮攔,有時在一起玩時會被人叫「韃子」呀啥的,其實就是小孩兒不懂事混叫,沒啥真的仇恨心,但是那個時候開始就覺得,俺和他們有區別。有了前述這個因素,加上剛到四川時家是在大山裡,人戶與人戶間相隔的較遠,我覺得這二者也是俺不擅與人交際的原因。

大一點上初中了,家已搬到縣城裡,受過同學的邀請去他們家玩,那是真正感受到了不同的環境,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家的生活習慣與別人真的是那麼不同,比如俺同學可以隨意地仰躺在床上和俺聊天,這在俺家是絕對不允許的。比如同學的奶奶進屋來給俺們遞水果,俺同學可以坐在床上就接了過去,俺在家敢這麼干逃不了一頓教訓。那時也只是覺得俺家規矩比較大,也沒往民族方面想。

首次有點民族的意識是初中的時候與歷史老師的一次關於清代的爭論開始的,從此俺就歷史老師被納入了刺兒頭的黑名單。因為老師講的內容,與打小俺在家聽老人說的有不同,又因為被認定為擾亂課堂秩序被請了家長。那是俺第一次被請家長後回家沒挨訓斥(本人念書時非常頑劣,家長被請到打掃衛生的大姨們都認識俺媽……)。於是第一次在心裡覺得俺應該好好學學滿族的東西了。

===================================================================
好吧,前面都是比較廢話的內容。以下才是正文。

俺對本民族的現狀看法:

1、沒有民族文化學習環境土壤。以俺本人為例,周圍沒有同族,與同族間的交流基本是從04年俺當兵退伍後回家,家裡裝上了互聯網後才開始的。而網上的內容良莠不齊,沒有基本常識的人對那些信息是真假難辨。最明顯的一個例子,俺在市裡遇到的好幾個滿族,不論是滿族八旗的,還是蒙古八旗的,統統都以自己家是兩黃旗而傲,並說自己家在清代是皇族、貴族——這就是那個「滿族人都是皇族」的荒謬言論,可以看出這個言論不僅誤導非滿族人,更是誤導了很多滿族人。至於說滿語文,那就更沒啥好說的了。俺寫的滿文,長期被人稱作藏文、新疆文(= =……),靠譜點的說是蒙文。居然還有說火星文的(ONZ……)!這其中就有俺說的滿族人。分散的居住環境導致了文化土壤的缺失。

2、民族文化傳承堪憂。再以俺家為例,俺家還談不上啥民族文化傳承那麼大(標題取大了……但是旗俗也算文化嘛……= =),只能算是僅有的一點點習慣。家中老人年事已高,不少老人已不健在了。他們在的時候,有些習慣規矩還能堅持住,俺不敢想像老人們一個個離開後將是怎麼樣的環境。至少現在我就已經再也看不到老人們間行拉手禮的場景了。現在家裡的西牆上還象徵性的供著祖宗板,不準手指西牆,十年、二十年後……我的孩子們那一輩,還會如此嗎?俺不敢去假設猜想。至少在俺侄兒身上俺就覺得深深的擔憂了。

3、以虛榮為前提的學習民族文化。這部分人啊俺還真不好說他到底是不是旗人後裔……魚龍混雜的網路時代,一會兒說自己的滿族,一會兒另一個帖子變皇漢的也當得起「屢見不鮮」四字了。@橘玄雅 就曾舉了一個例子,一個人一直稱自己的滿族人的人在得知自己家是包衣後,立馬變皇漢了……滿族不過是他們炫耀身份的一個跳板,因為很多人相信,滿族在清代都是貴族。說自己老姓某某某,某某旗,祖上是某某皇后啊、王爺啊、妃嬪啊……等等等等(曾有人得知俺的老姓後說,你是某某皇后家啊。俺只能自嘲地解釋說,他們家是高高在上的太陽,俺們家則是那江邊矮矮的烏拉草)。其實這部分人吧,好好學還是可以的,哪怕你跟別人吹牛,只要你能把事整明白也好呀。但是可悲的是大多都是在YY小說的層面……(不說那不清不楚的,真的是旗人後裔的那一部分,乃們不覺臊的慌嗎?)

4、民族文化不文化,傳承不傳承完全無所謂。這部分人吧,俺在市裡接觸的一些同族中就有。什麼文化也好,傳統也好,習俗也好,那啥大清國都沒了,皇帝也沒了,還講究那玩意兒幹嘛?而且有這想法的,多數是40、50多歲的中年人。那一代的人,真的也沒啥好說的。年輕點的就是「民族文化無用論」。學滿語滿文能加分嗎?能助自己考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嗎?當然,結合上一條,當他們需要pao到男/女朋友的時候,可能會想起自己的民族,並驕傲地說大清那會兒我可是阿哥/格格(這事是真有……),除此以外跟民族文化也就沒啥好交集的了。俺會告訴乃們,俺還遇到過一個同族的女孩胡說滿族的習俗,說喝酒時要用無名指彈酒敬天地嗎?!


5、YY型民族主義。這一類其實跟皇漢是異曲同工,樓上答案有總結,俺就不多說了。只說一點:拉仇恨、放嘴炮這種事,真的是無益於民族與民族文化的傳承。


6、一盤散沙。談到這一點頗有種馬尾巴提豆腐——提不起來的感覺。上述基本上都可歸納為散沙形成的要素。

=================================================================
最後俺想說,滿族文化現如今的局面,有歷史原因在裡面。文化土壤的缺失導致文化傳承困難重重,俺認為,你可以不能去繼承她,但請不要去玷污她。


直到小時候聽到父母說起才知道自己是滿族人。由於政治因素吧,爺爺在報戶口的時候把民族寫成漢族。媽媽說當時生下我時,本來爺爺是掌管旗譜(旗人的族譜)的族長,正黃旗。結果因為我是女生,旗譜就被傳到生了孫子的族裡人手上。

當時爺爺一度想把戶口改回滿族,結果發現在哈爾濱滿族不算少數民族不能生二胎,就不了了之了。

其實,對這種重男輕女的習俗,我當時還挺抵觸的。不能理解為什麼女孩子不能接管旗譜。媽媽說,傻孩子,因為你是女孩子,你根本沒有被寫在旗譜上的資格。這種落後思想能被淘汰,也不為奇怪。

說實在的,一族之長像我爺爺這樣的,都不把自己是滿族人當回事了,也完全沒有給予後代任何關於滿族文化的教育。我現在都甚至懷疑現在的姓氏是不是我們原來的,是不是爺爺在改戶口的時候順手一起改了。關於這個問題,我爸爸一直答不出來讓我好鬱悶。


原來不知道滿人有自己的語言,後來知道了,就覺得好悲哀。滿人在統治中原時一心想佔領另一個民族,結果最後卻丟掉了自己的文化。

去北京,看到那些迴廊上雕刻的滿文,覺得對我來說好陌生。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滿人,祖先的東西一點都不知道。和祖先的鏈接就這麼被生生的切斷了。更可悲的是,我並不覺得這怎麼樣。周圍也沒有人覺得惋惜。認識的滿族同學也從沒表現出任何和漢族小孩不同的地方,也沒有表現出對自己民族的好奇。

而我自己本身,也只是在知道自己是滿人時,小興奮了一下,結果發現也不過如此。完全沒有人在乎。滿族人自己不在乎(至少是我接觸到的,畢竟我們一族還蠻多人的,每年新年拜不完的年),其他族的人絕沒覺得在乎任何。

滿族文化就這樣慢慢消失了?
難道真的沒有值得保留的地方?
沒有做過研究的我,連滿族文化有什麼璀璨的地方,都不知道。連丟失了什麼都不知道,當然不會覺得惋惜。

我也不知道對多少滿族人來說,這不僅僅是戶口本上的一個「滿」字。

對於移民到海外的我,滿族身份有時是在茶餘飯後和朋友們談起,別人開個「你會不會是格格」之類玩笑的話題(其實怎麼可能,正黃旗好像有十幾萬人……)。是在看到清朝劇時想到,唉,我也是滿人。僅此而已。

不僅僅是滿族這類的文化在消失。這種問題也存在在移民群體里。很多第一代移民的小孩已經逐漸忘記自己出生的國家,更融入於所生活的地方。

曾經狠狠思考過這類問題。因為經歷過滿族文化的消失,對這種現象有一種恐懼感。而自己本身作為第一代移民的小孩,馬上也會因為子女教育而面臨這個問題。我不想在這輩子里見證兩個文化的遺失。我害怕以後的小孩不會說中文,害怕他們分不清明朝和清朝,害怕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

「根」並不是你日常生活里需要的東西,可是沒了,就是會覺得不一樣。


我覺著目前趨勢挺好啊,當然是能越現代化就越好,越能融入時代潮流越好,用不著加分和照顧,學習工作一視同仁就好,熱愛和平熱愛祖國,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共同建設現代化國家,讓生活變的更好,這樣才能讓我感到與有榮焉,剩下的我都不是很care。
儘管我自個兒完全不care什麼滿族文化傳承,還是非常佩服那些真正傳承滿族文化的人(事實上佩服所有傳承文化的人,比如說快消失的手藝,藝術什麼的),我覺得他們真的很優秀,但反對一切妄圖拔高自己的滿遺,讓他們跟同樣腦子有問題的皇漢一起滾蛋吧。
就醬。


任何旁白都不如自己去看一看!
通過這裡可以管窺一二。
不一定能代表全部,但起碼代表不少的一部分吧。
吉祥滿族吧_百度貼吧
愛新覺羅吧_百度貼吧
滿族文化吧_百度貼吧
末代皇帝吧_百度貼吧
乾隆吧_百度貼吧
康熙吧_百度貼吧
清代吧_百度貼吧
溥儀吧_百度貼吧
清朝吧_百度貼吧
滿族歷史吧_百度貼吧
滿族兒女吧_百度貼吧


本人撫順一中滿語社團創始人,瀋陽師範大學大學滿語社團社長。介紹一下有關社團的基本情況。拒引戰。

高中階段開設的滿語社團,全國現在已知五家: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撫順市第一中學,撫順市第二中學(籌備復建),深圳市高級中學。以撫順一中社團為例,自2013年起的每年納新,報名人數均在60人以上,男女生比例大概在1:5,一年後,核心社員每屆約10人左右。社團的納新規模和社員數量衰減比照其他社團並無差異。社團以高屆帶低屆的方法教授滿文字母及簡單語法。每年假期開學前舉行考試,150分滿分,在15-16學年度的期末開卷考試中(題型包括聽力,翻譯,閱讀,作文等),某同學有118分的好成績,該同學後來被任為社團第四屆副社長。其他社團的情況,北京方面主要是以選修課為基本形式,並和學生活動相結合。人大附中拍過一個紀錄片,叫《拯救滿語》,有興趣的可以去搜搜看。深圳方面,@jimmy yiu 同學的答案應該有介紹。

(自己ps封面做的自製教材)

(仿英語試卷的自製捲紙)

大學社團方面,全國已知共有中央民大,東北大學,遼寧大學,沈師,沈航,大外等學校有相關社團。大學社團方面,每年招收社員在20人左右,專業性和學術性要更高。同時大學社團開設的課程面向全社會,也算為社會提供資源。教材和材料幾乎都為社長自掏腰包,免費教學免費發放教材,堅持若干年,僅就這一點的付出,我認為沒人有權利再指責。

從社團發展的狀況,對於題主的問題就可以得到一個比較清晰的回答。

另外提供一組數據。
在我高中時在清原縣城做的社會調查,對學習滿語持積極態度的人在總人數中佔59.21%,而在25歲以下人群中,這個比例則在81.82%,而且,這個數據是不對民族進行區分的。如果考慮民族因素,這個比例還會更大。

對語言的態度,可以很明顯地代表對民族認同的一個態度。對於滿語這樣一種瀕危語言尤甚。

另外,我所遇到的所有愛好滿語的同齡人,都是以一種現代的,積極的眼光來看相關問題的。他們大多數是因為興趣和交友這些和其他青少年沒區別的理由才參與這個領域的。很多的社團社長也並非滿族。他們從沒有想過所謂非我族類這些近些年在網路上被放大的爭議。不可否認民族極端主義者有,各民族都有,但代表不了年輕一代。在中華認同上,滿族並不比其他民族的年輕人差。


題主,你認不出身邊的滿族人很正常,因為平時他們可能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是少數民族。

作為一個滿族,我很滿足於滿族的現狀,並為此而自豪。因為這說明漢族和滿族正在重演炎黃部落的融合史。這是一件好事。

民族融合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城市中生活的滿族越來越多,他們的朋友圈關係圈中基本上都是漢人。而他們也很樂於接受這一點,並不會拿自己當外人看。
所以,結婚什麼的,滿族和漢族結婚那是再正常不過了。長此以往,滿族會成為漢族最忠實的朋友,因為當每個滿族人都流著漢人的血時,沒人會傻到提起右手抽自己的左臉。

我希望歷史上的屠殺,會作為「落後就要挨打」的明證,督促後人努力發展國力,重視文化教育,重視國防,警惕內奸。

我希望滿族文化存活在博物館與以此為生的民族村中。有志於此的學者會讓滿語和滿俗的傳承不斷代,讓滿族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一個旁支,永遠有活的標本。

我更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漢滿兩族將徹底不分彼此,在現代世界的舞台上,共同書寫屬於中華民族的輝煌。

當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清萬歲」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呼聲都會不絕於耳。但那不過是「小小寰球,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凄厲,幾聲抽泣」罷了~


有一次在桂林遇到一個壯族大嫂,聊起來民族特點,她說現在已經很少穿民族服裝「我們都漢化了」,我看了看她穿的牛仔褲T恤衫不知如何回答。我們都西化了,或者說我們都現代化啦。


那麼 下面我也想發表一下自己對滿族的看法哈。
首先聲明,我不是滿族,是朝鮮族,自小生活在東北,身邊兩個最好的男生朋友都是滿族,所以對這個龐大的民族(1000多萬呢。。朝鮮族才二百多萬 一大半還去韓國了。。)抱有很強烈的好感。

在我心裏面,滿族是個十分傳統,有禮節的少數民族:「生個孩子吊起來,窗戶紙糊在外」,特殊的建築結構,東炕西炕,薩滿法師,豬肉燉粉條,花盆鞋,薩其瑪還有 傳統長袍,十分地尊敬長輩,講究多,和朝鮮族一樣鼓勵孩子接受教育,就像我們的俗語那樣」自己不吃飯也要把孩子送到學校去「... 在關外移民和朝鮮半島移民來到關東這片富饒的土地上之前,滿洲民族就已經不斷的繁衍生息:
他們的語言,很美,寫出來一個一個文字就像畫畫一樣,各種"花紋『羅列在一起,工整,美觀;
他們的服飾,精緻,高雅,男子和女子著裝各具特色,從頭到腳充滿了講究和絢麗多彩;
他們的習俗,樸實,莊重,充滿了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對大自然充分的尊重。
只可惜,這一切都在慢慢地消失。

恐怕現在好多滿族的孩子還沒我了解得多,我真的希望你們能夠抽些時間,去親自探訪,北京也好,東北也好,試著去把這麼美的東西傳承下去,而且,有些網上的東西是錯的,亂用會讓人捧腹。別讓她隨著祖父輩的離去和父輩的衰老而消失,沒落。而且,現在中國有些地區對少數民族的文化也算保護得不錯,去找一找一定會有收穫的。

當年日本統治朝鮮半島的時期,日本人對朝鮮人實行的是文化滅絕政策,在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朝鮮民族的傳統文化也出現過斷代,但只要人還在,文化就不可能完全消失,所以我想說的是,文化歸屬感真的很重要。
而且學滿語真的不是為了別的什麼功利性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在我們老了的時候,子輩孫輩充滿好奇地詢問有關滿族的東西時,一個單詞,一個短語,能傳達從遙遠歷史那一端的溫暖,也算是對滿族文化的一種特殊的堅守吧。


玩過帝國時代3的很多玩家都知道滿語應答語念「Je」不念「zha」,但是很多滿族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了。

最可怕的是帝國時代系列是美國遊戲。


上大學之前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滿族,直到大一的時候一個妹子問我你們滿族可以娶漢族的妹子嗎……


滿族已經徹底完成漢化,連滿族這個概念,事實上也不過是戶口與身份證上標註的空殼。不僅表現在滿族語言文字在滿族人中實際已經消亡(只有歷史專家和文化界的形象工程故意教授一些滿語,日常生活中已不復存在),連習俗與漢文化無異。不僅滿族和壯族事實上已經失去自身特色完成漢化,除大西北西南落後地區外很多少數民族的漢化皆不可避免,除個別落後閉塞地區。這是共同社會經濟生活導致的必然趨勢


我是滿族,還是正黃旗,可是除了偶爾別人看到事身份證感慨一句「你是滿族啊」,就再沒有任何卵用了。可以算是五十五個少數民族裡最沒存在感的。
偶爾在知乎里看到人家msl的橫行,真特么羨慕。
其實很想在知乎提問:兩少一寬政策對滿族有效嗎??


90後,東北滿族。記得高中時候,班裡有58個人,5個滿族,但是這裡面,就我所知的就有2個是假的,所謂的假不是說母親是滿族這種,更不是漢八旗這種,而是父母雙方都是漢族,而他是滿族。

鋪墊完了,先把滿族人分分類。
第一種,上述所說的純粹的偽滿族。
第二種,母親,甚至姥姥是滿族。雖然可以說是滿族人了,但實際上這部分滿族人大多完全沒有民族認同感,只是湊合著算是滿族而已。
第三種,雖然父系是滿族,但本身是女孩,長輩們往往認為有沒有民族認同感根本無所謂。造成了一堆血統上的滿族人。
第四種,近代改為漢姓,或者原本就是漢八旗,長輩很少提及家族歷史,結果根本搞不清自己的老姓,更別說旗籍。這部分人里有放棄了,根本不在意的。有把自己的民族當成貴族,知識卻全是從電視劇里得來的。有逐漸覺醒,開始自主的尋求滿族文化的。
第五種,明確的知道自己的老姓,旗籍,保留一部分滿族傳統,甚至清楚自己的家族史,乃至完整的保存家譜。就是這部分人里,才有那些真正的擁有民族自豪感,認同感,極力的想要保存甚至恢復部分傳統的。甚至還有學習滿語,研究而不僅僅是了解民族史的。
最後這第六種是極為特殊的,由於種種原因,戶口本上已經改為漢族。這部分人是我接觸過最少的,也是最複雜的。有從此把自己當成漢族完全漢化的,也有順其自然偶爾提起自己是滿族的,也有自己跑去把民族改回來的。

以上。


其實知乎很少寫這樣的大段文字,但這個問題必須這麼回答。
現在中國有1000萬滿族,1000萬什麼概念?換成國家全球80名左右,身邊是葡萄牙瑞典匈牙利這樣。所以想法完全一致根本完全不可能。分成這6類已經是儘可能簡化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現代滿族人到底是怎麼看待自己民族的。
第一種人其實是沒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但恰恰這部分人很多!就像我開頭說的一樣,2/5。假定有4成吧,剩下的只有600萬人。
第二種人開始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了,但恐怕最寬容的民族主義者也不會認為這部分人可以代表滿族人。這部分起碼佔到四成,剩下了360萬人。
第三種人有資格回答問題了,他們的回答你在其他回答能看到,會是「滿族漢族根本已經沒有區別了」。這部分人佔到五成,剩下180萬人。
第四種人,其實是滿族人裡面的代表,也是真正普通人通常接觸到的滿族人。當別人問起時,他們會自豪地說自己是滿族人。當別人問他家族史時,又只能含糊其辭。而這些人的下一代,恐怕文化的丟失現象只能越來越嚴重,總有一天,不得不接受自己和漢族沒有區別的事實。 而這部分起碼佔到剩下的8成。
第五種人,據我估計只有36萬。36萬啊,真的是回到了當年入關的水準了。這部分人你若是問他如何看待民族現狀,真的不要取笑他們。他們就像「孔乙己」一般,儘可能的保持所謂滿洲人的做派(對,他們叫自己滿洲人而非滿族人);和你大談特談自己的家族往事,即使不是宗室,也沒出過大官;和你說,我們滿洲人的事情能叫「漢化」嗎?這是「現代化」;他們有些開始盤問長輩家裡的習俗,自己找地方學滿語,春節的時候,門口貼上滿語對聯,有些更講究的不貼福字而是門神;他們有些開始不僅僅研究清史,而是用上分子人類學一直挖到非洲;他們有些開始學習射箭,說道總有一天我也去騎射!他們時常思考,一旦我生不出來兒子,滿洲人就又少了一個,就算生出來,他們也不一定就喜歡自己的民族史,唉……嗚呼哀哉,生活上一堆難以解決的問題,還要分心思去考慮些民族大計!
什麼,你說第六種人?特殊情況就不考慮了吧。

對了,孔乙己最後怎麼了來著?


看了一些人的回答之後唯一的感覺就是:溫室呆久了,已經全然不知道這世界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世界了
作為一個滿族,本人一向很奇怪,把十七世紀東北的漢族,朝鮮族,錫伯族以及森林中各種大大小小的連語言都不通的生女真熟女真部落拉在一起,然後他們就有了自己的民族傳統?
大吃狗肉的朝鮮人和因為把狗當成生產工具而禁食的狩獵民族坐在一起談民族傳統?
喇嘛與薩滿聚在一起談民族傳統?
與其說這是民族傳統,不如說是愛新覺羅家的滿清政府一向的數典忘祖的傳統吧?別忘了,連漢族都要改服剃髮,滿清治下的幾百年里,與其說滿族形成了自己民族傳統,還不如說大家都滿清化了而已。
念念不忘民族傳統的某些滿族人,跟那些痛恨工業化,天天說要回到田園牧歌時代的小清新又有什麼兩樣?
這種人根本就不配得到現代化,因為他們壓根就不知道本來的目的,一群已經忘了最初目的的人,聲淚俱下的痛訴著喪失的民族傳統,居然還能得出「西化的漢族哪有漢化的滿族慘」這種奇葩觀點。

十七世紀的東北,人都快活不下去了的年代,不管祖先們是以什麼樣的原因結成的那個政治軍事集團,也暫且不表那個政治軍事集團的殘暴血腥,我這裡只想說,難道他們是為了什麼民族傳統么?難道就是為了留著金錢鼠尾,穿著所謂的滿族服飾么?在那個年代如果他們可以像今天那些小清新一樣吟風弄月的話,還會有小清新們津津樂道的民族傳統么?
滿族足夠幸運,(假如真的可以稱為一個民族的話),靠著祖先的屠殺與殘暴,不問方法,最終達到了目的,他們的後代終於可以在高度現代化中(恐怕現代化程度比漢族只高不低吧),憂思懷古,坐享其成,然後,一群人開始說:我們不能沒有民族傳統啊。 是啊,假如真有地獄的話,祖先們會不會在下面欣慰的看到他們背負了無數罪行才換來的成果被他們的後代棄如敝履?
在這個叢林法則的世界中,這些人毫不珍惜已經得到的一切,反而迫不及待的想要重新回到時代淘汰的獵物中去,這是腦殘呢,還是腦殘呢,還是真的腦殘呢?滿族依靠著漢族的巨量犧牲換來了自己的現代化,這種代價是任何一個少數民族都絕對無法承擔的(當然,大概某些腦子有包的人想要效仿的是某宇宙民族,對這種人我只能呵呵了),也許正是因為得來的太容易了,所以才有那麼多人如此的不珍惜?


其實吧,滿族經歷的不是漢化。。。是現代化(西化)。。。。除了語言變漢語。其餘全部都是現代化。


大環境上講,漢化嚴重是一種必然,無可奈何的。歷史上入住中原,不像其他少數民族長期居住在自己的區域,民族主體長期跟漢人雜居。清朝滅亡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受到壓抑,滿族人紛紛改姓,不敢暴露民族身份,巴不得變成漢人。漢化這樣,不是我一個小小的滿族人想還是不想的問題,是沒辦法的事情。諸如維護滿族文化,滿語,文字,這些都需要財力物力的支持,連個省級行政區都沒有,這些都是空談。
至於我對我民族的感情和興趣的一個原動力卻是很另類,作為一個軍迷,出於對騎射弓箭布庫拌腿子的喜愛,才更多的研究起自己民族。


更新一下,這個月女友把我甩了,工作不順心也打算辭職了,找不到下家就裸辭了,股票也虧死了,心情極端的糟糕,所謂的民族認同感民族自豪感在這一刻是完全沒有的,好好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好好的活著,個人的實實在在的幸福才是真的,其他的都是在這基礎之上才會萌發出來。


滿族。東北人。
媽媽是滿族,但是有漢族血統;爸爸是漢人,同時又滿族血統。亂到這個地步了,我覺得「本民族」這個說法對我而言就是個笑話。
戶口本上寫滿族當然就是為了加分啦,當然後來也沒用上。
只是聽說,姥爺小的時候叫爸爸媽媽是叫阿瑪額娘,姥姥說的,真假不知(我後來倒是聽說滿族叫媽媽應該是奶奶,不知道姥爺家為啥叫額娘),後來姥爺考大學進了城,和家裡沒什麼往來,關係就淡了,別的我就都不知道了。
講真我覺得這個題下面的回答簡直就是「倖存者偏差」的最好例證了。
以戶口本上「滿族」現存的整體基數而言,估計像我這樣其實幾乎就分不清自己滿族還是漢族的應該佔了大多數。所謂民族傳統,就算我想遵守,我娘都不知道民族傳統是些什麼東西……除了我穿旗袍的時候我媽還會嘟囔兩句,說這是我們滿族的東西……然而講真旗袍和滿族能有半毛錢的關係就不錯了。
只不過大多數像我這樣的滿族覺得這個問題無可回答、無法回答、答了也沒有意義罷了。
排除掉極少數真的民族傳統保存得比較好的地區和人家,大部分東北人,滿族,漢族,滿漢混血,無非那麼過日子罷了。要說南北方人習俗不同恐怕比滿漢習俗不同更多一些呢。
在我看來,本身家裡已經沒有多少民族傳承而叫囂著大清國皇室血脈的、自家也不見得還能不能找到族譜漢族傳統習俗也忘的差不多了卻一口一個驅逐韃虜、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度都是同一類人,都是在強行尋找自己那點其實並不存在的民族優越感。說穿了大都是些生活失敗而不得不用民族血統方式去虛構優越感的人。
滿遺和皇漢,說穿了就是一類人。
我至今都記得我中學的歷史老師,講到靖康恥的時候、講到清史的時候,一再強調「滿族」的罪孽,而刻意把全班一群孩子的仇恨往我這唯一一個滿族學生身上引導(我不是在東北上的中學。如果在東北,應該不會出現全班就我一個滿族的情況。)
我至今覺得那個歷史老師就是個人渣。
不過蠻好笑的是,我自己後來變成了宋粉,嗯,北宋粉。不過我至今對靖康之難談不上漢族人的「恥辱」之感,我能感覺到的,只有對北宋上層統治者愚蠢的無奈憤怒,和對當年北宋(漢族)百姓的無比同情。嗯,還有對金國統治者發動戰爭的譴責(無論我是不是滿族、女真後裔,我都不覺得一個民族、國家的領導人借殺戮其他民族而「為本民族謀福」是值得稱讚的行為,我覺得他理應被譴責。如果說當年女真人反遼是被逼無奈而奮起反抗,那他們侵宋就是赤裸裸的無恥侵略了),但是僅此而已。歷史不容篡改,殺人者必被譴責,但殺人者之子無罪,更別說多代之後的後裔了。
還有就是,後來一直挺喜歡看歷史劇的。但是不喜歡清宮劇。不是因為辮子啊什麼的,是真的現在打著「清宮」旗號的劇都在借歷史之名拍一些不知所謂的東西。不過這和民族無關。反過來說大造謠這種拿著漢宮歷史開涮的劇難道就比清宮劇強到哪去嗎?倒是劣質清宮劇莫名地成為噴子挑撥滿漢關係的點,也是蠻無語的。
生物學上說,沒有生殖隔離,便不可能產生新的物種,甚至不可能維持物種的獨立。
滿漢之間,我這樣的混血兒滿地都是,早就不可能再走到對立的那一步了。滿遺也好,皇漢也罷,都醒醒吧。
就像我看靖康史的感覺,相當微妙。我猜,當年任何一方被滅絕了,都不會有我的存在吧。兩邊,都是我的先祖。
先祖並不都是偉大的,先祖並不都是無過的。但是祖先的錯是祖先,和我無關。這就是我的觀點吧。


推薦閱讀:

滿清入關,對滿族來說是禍是福?
東北林子里那邊舊時如何度過不富足的冬天的?
類似於葉赫那拉氏詛咒的歷史巧合有哪些?
被明朝午門廷杖打死,是種怎樣的體驗?

TAG:中國歷史 | 民族主義 | 清朝 | 社會心理學 | 滿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