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和明朝的經濟對比?
知乎上的回答都說宋朝經濟發達,而明朝財政卻很糟糕,他們在經濟上孰優孰劣?
咱家手機隨便說幾句。
第一,所謂宋代經濟發達是事實,但不會比明代更發達。宋代人口不如明代,內陸地區開發尤其是南方開發不如明代。四川可能強一些,但兩湖江西咱家有把握說不如明代,人口在那裡擺著。都是以自然經濟為主,人口和開發程度就決定了經濟的發展程度。
第二,宋代在政府財政的整理以及金融方面的功夫,確實比明朝強一個檔次。尤其是通過間接方式來調整經濟活動的各種手段,結合專賣體制和政府來主導的大規模全國性物流的運行。在古代政權中,宋代的綜合水平最高,這一點應該毫無疑問。明代這方面明顯遜色一些,但明代的優勢是民間物流,尤其是全國性的物流,比宋代發達,因為明代的需求更高。
第三,論經濟活動的複雜性和規模,明代遠超宋代。但論政府組織的全國性物流體系,宋代的管理水平比明代要高一些。
第四,明代是一個很偉大的封建王朝,有繼承有發展。而且發展起來很不容易,等於重新走了一次從唐到宋的發展過程,又攀了個新高峰。唐宋明時期的經濟史應該全面打通,唐代往五代做,宋代貫穿南北,主要往元代做,明代往元代做。
這些歷史都是我們的寶,這些人都是我們的先民,不要厚此薄彼。
至於互相吹噓,互相歧視,沒有任何意義。爸爸歧視兒子,孫子瞧不起爺爺,打斷了骨頭還是連著筋。說起來,還是一家人。
咱家多說一句,很多人認為咱家是宋粉,所以一定如何如何。這個觀念首先就有問題。不管什麼朝代,都是中國的歷史,沒有必要互相攻擊。錢穆的很多觀點,今天看,都已經過時了。但他有一個觀點非常好,永遠不會過時。
什麼觀點?但凡我們學習中國歷史的,就應該對自己的歷史有一份溫情。多體諒,少批評。
這句話說得煞好!
喜歡歷史的人,要團結!
當然,王威和淚痕春雨那種傳教圈粉的,就屬於鬥爭而不是團結的對象了。
我們立場要鮮明。
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盡量試著簡單扼要地說。
首先要明白一個基本事實,古代的所有統計數據都不是很可靠,只有清朝相對好些,所有的耕地、人口數據通常是根據賦稅折算倒推出來的,官府收稅的過程,參考八九十年代的農村稅費問題,根本一本糊塗賬,只有朝廷(不是地方)最後到手入庫的錢糧數據比較真實,這個數據如果做手腳的話那是明著貪污作死。本朝的數學水平、識字率、管理水平遠超歷代,80年代的耕地數據是15億畝,90年代因為退耕、建設減少到14億畝,有了衛星觀測以後,數字達到了18億畝,官方解釋是測量偏差。除了賦稅之外的數據,多半只能按照比例大致推斷。人口、耕地數字,宋朝和明朝(除了明初)均誤差極大、隱瞞極多,無法採信。
一、農業
農業總體來說是越來越發展,因為農業的新型耕作技術,如果能夠提高產量的話,很快就可以通行全國大部分地區。農民的種子是農民根據樸素的進化論、遺傳學概念從收成中挑最好的留種,幾百年來,緩慢的、螺旋式的技術進步、單產提高不容忽視。農具、施肥、精耕細作、田間管理的方法,也始終在緩慢的提高,明朝的農業總體技術超過宋朝。
明朝時期,南方開始出現雙季稻,嶺南甚至出現三季稻。北方兩年三熟制有所推廣,紅薯、玉米、花生、煙草等美洲作物開始傳入南方。宋朝時期,非洲傳入的高粱只在西部個別地區種植,到了明朝成為北方鹽鹼化嚴重的耕地的重要作物。
宋朝時期,北方的桑蠶業非常繁榮,但是經過了幾次大亂之後尤其是氣候變遷,到了明朝北方的桑蠶業徹底衰落,大部分被棉花種植取代,只有山東還保留不少。曾經馳名的潞綢只能靠從南方採購生絲加工了。珠三角的桑蠶種植異軍突起。由於棉花的引進,從南到北,麻類的種植普遍減少。
宋朝時期,人們食用油主要是麻油,到了明朝,大豆榨油技術成熟,油菜普遍種植,南方的油菜花景象是在元朝才出現的(可能是從中東引進的),明朝南方大部分都普及了油菜。
宋朝缺馬,明朝北方到處養馬,但是卻成為農民的嚴重負擔。
北方尤其是西北黃土高原,由於長年開發,環境破壞、植被減少,嚴重限制了北方的進一步發展。
二、手工業
總體來說,明朝的各種手工業都比宋朝發達很多,《天工開物》中的很多技術都在當時世界上處於比較先進的地位,為前代所未有。
明朝的礦冶業比宋朝進步很大,煤炭開採和使用更為廣泛,產量也大幅提高。
宋朝時期,北方絲織業繁盛,雖然經歷了金元戰亂,桑蠶種植徹底衰落,但是絲織業水平仍然高於南方,明朝徵收的實物中,南方生絲多,而絹大多都是在河北山東一帶。
隨著棉花種植的普及和防治技術的改進,明朝出現了繁榮的棉紡織業。北方棉紡織技術不及南方,大量棉花從北方賣到南方。
北宋時期北方陶瓷器發達,景德鎮的瓷器其實質量比不上北方,但是到了明朝,北方逐漸衰落,而景德鎮瓷器馳名全國。
元朝時期,蒙古人武功極盛,打通歐亞,阿拉伯波斯的一些文化技術傳入中國,景泰藍工藝其實深受阿拉伯和波斯的影響。
宋朝時候的酒都是黃酒、米酒,最多十來度,元朝從波斯引進了蒸餾酒技術(有點不清真~),於是各地各種白酒紛紛出現~
造船業,明朝的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技術遠超宋朝。
但是相對於宋朝工匠完全的人身自由,明朝由於受到元朝的影響,匠籍匠戶制一直存在,工匠需要定時為官府服役,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後來改為納銀免役,總體而言人身控制逐漸放鬆。
三、貨幣政策
宋朝的錢法紊亂,幣制煩雜,而且地區條塊分割,具體詳見:
關於宋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 土豆燒牛肉的回答 - 知乎,絕大多數宋朝的貫/緡數據都很不靠譜,水分很大。
整個宋朝其實錢幣尤其是銅錢很缺乏,鹽鈔茶引(銷售許可證)、和尚度牒(出家避稅許可證)都充當貨幣的角色,絹帛也並未完全退出貨幣領域。
明朝的錢幣制度比宋朝簡單很多,各種大面額銅錢不多,而且不用鐵錢,只用銅錢。
但是明朝的紙幣——大明寶鈔極其坑爹,宋朝的紙鈔有換界回收,大明寶鈔沒有,宋朝紙鈔舊換新收費沒有記載,金朝一般收幾文或十幾文錢(紙幣最小面額100文,所以收的是銅錢,呵呵),明朝破爛舊鈔沒有明確界限,回收不多。宋朝還有鈔本(準備金、保證金),明朝沒有。大明寶鈔到了永樂年間就已經幾十貫才能買一石米,到了明英宗時期,允許白銀使用,寶鈔不久就形同廢紙。
到了明朝中後期,海外白銀大量流入,白銀成為主要貨幣,銅錢成為了白銀的輔幣,銅錢盜鑄現象和宋朝一樣猖獗,而且後期鑄錢質量明顯下降。
四、商業
宋朝的專賣制度歷代首屈一指,鹽鐵茶酒礬香葯(乳香犀角)醋都實行專賣。總體趨勢是:朝廷斂財越來越多。各地專賣特產都有專門銷售地,不得越界銷售。宋仁宗時酒課的達到一千四百多萬緡,是後面幾朝的好幾倍。蔡京掌權時,加強鹽茶專賣,鹽獲利四千萬貫,茶葉「收息一千萬緡」(不過此時錢幣貶值嚴重)。南宋繼續這種專賣政策。
由於宋朝紙幣泛濫,鹽鈔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貨幣的作用。宋朝的茶引也更是濫發,「產去額存」。宋朝對於茶葉貿易嚴格控制,作為對付遼金西夏的手段。
宋朝煩雜的幣制、坑爹的通脹、各種貨物的專賣,所謂宋朝商貿發達的結論,實在是胡來。只能說相對於唐朝後期通常以布帛為交易媒介和定點限時的集市制度來說要繁榮不少。
明朝只對鹽茶實行專賣。明初的開中法鹽引越發越多,正統年間,「商人有自永樂中候支鹽,祖孫相代不得者。」弘治年間廢除開中法,納銀買引,明朝後期又改為指定豪商專賣,延續到清朝,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明朝茶葉專賣比宋朝要松很多,官府專賣重點在於川陝邊境,用於以茶換馬。
宋朝對於商業的政策一直採用「恤商」,鼓勵海外貿易,但是「金銀銅鐵,海舶飛運,所失良多,而銅錢之泄尤甚。」徵稅也有定額指標,官員完不成指標要受罰。明朝在明太祖時一度抑商限制海外貿易,但是明太祖以後很快就改變了抑商政策,但是海外貿易規定要披著「朝貢」的皮才能進行,所以很多其實是虧的。明朝嘉靖年間一度實行的海禁導致「倭寇」泛濫,嘉靖以後海禁廢除,白銀大量流入。
四、賦役政策
各種朝廷稅收文件規章制度,同樣參考本朝八九十年代的農村稅費問題,京城很遙遠,皇帝不認識,地方上知府知縣和豪門大戶才是王法。所有典籍上面記載的各種制度,到了實際執行層面,都只能說呵呵。本朝的稅法詳細規定企業繳稅的稅率、演算法、繳稅時間、地點,可是地方稅務局有稅收指標,往往對企業提前下達繳稅任務。
稅收的錢糧總額看上去人均不多,但是執行過程中肯定要惡劣得多。
田賦宋朝和明朝都是沿唐兩稅,明朝還對蘇松嘉湖一帶徵收重稅,此外還有各種臨時的差役。明朝戰爭比宋朝少,各種徭役應該比宋朝輕。
宋朝有雜變、和買(強征強買),明朝也有各種加派,都是一堆糊塗賬,往往比正稅更加繁重。
北宋貨幣收稅一般都是錢幣,南宋有過錢會中半(收稅一半紙幣一半錢幣),不過後來還是墮落成了錢九鈔一。而朝廷各項開支多用紙幣和大面額錢幣。
明朝發工資全用鈔,收稅卻錢三鈔七,同樣越往後越傾向於收錢收銀子。明朝新鈔和舊鈔之間購買力還不同,官府收稅得要新鈔。
各種錢幣、實物、銀兩、紙幣之間的兌換關係,事實上一直是胡來的,明憲宗時期,「鈔一貫不能直錢一文,而計鈔徵之民,則每貫徵銀二分五厘,民以大困。」後面咋解決《明史·食貨志》也沒說……
明朝實行一條鞭法以後,除了蘇松杭嘉湖還徵收糧食以外,各種賦稅徭役統一徵收白銀,修正了這個bug,但是「一稅輕、二稅重、三稅是個無底洞」這種現象是不會改變的。明末三餉,天下怨恨。
所謂宋朝稅收工商業占多數也是胡來,其實包括鹽酒茶商等在一起。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的墾田數賬面上只有2.5億畝,比20多年前的天禧五年的5.2億畝減少60%,賬面上的人口數也只有二千多萬,不敢得罪豪強,只能在各項專賣商品上面動腦筋。
宋朝的收入數據,糧食、布帛、草料還有各種錢幣紙幣混在一起,數據很嚇人,究竟價值幾何,很難考證。但是可以肯定,到了後期,由於通脹,糧食肯定比錢幣紙幣值錢得多。
明初糧食徵收每年2000多萬石,明末的三餉有2000多萬兩,明朝銅錢的數據提到的不多。明朝的白銀數量雖然遠遠超過宋朝,但是當時因為大量白銀流入市場,全球出現價格革命,物價普遍上漲,白銀的購買力下降,西班牙物價一個世紀上漲4倍,英法德也翻倍不止。
宋朝和明朝的財力對比,數據不準+物價變動,很難比較,明朝的糧食徵收能力和整體財力應該比宋朝要強。
從宋朝到明朝,長江中下游一直在發展,宋末元末幾次戰亂雖然也受到波及,但是相比四川、華北要好很多,尤其是兩湖地區明朝比起宋朝發展很多。明朝中後期長三角地區的桑蠶和棉花種植業佔據重要地位,糧食作物的地位比起宋朝有所下降。「蘇湖熟天下足」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
宋朝時期,華北的經濟相當繁榮。而到了明朝,由於北宋末、金末和元末三次大戰亂,還有黃河與淮河的泛濫,相對於宋朝,魯西、魯南、豫東、蘇北、皖北極大退化,直到今天,這片地區仍然有著大塊的貧困區域,被別的地方的人們污名化。土地普遍鹽鹼化,小雨小災,大雨大災,無雨旱災。
四川和川陝鄂豫交界處的地區,由於宋金對峙和宋蒙戰爭,人口大幅減少,經濟衰退嚴重。宋朝時候四川非常富庶,但是南宋末年打成一片廢墟,整個明朝沒有恢復元氣,四川一直人口不多、文化衰落,陝南、豫西、鄂西、川東川北林莽叢生、人煙稀少,各地流民經常遷往此地開荒逃稅,各路流寇也一見苗頭不對,就往這裡深山裡面跑,官軍往往不敢深入。
雲貴高原,宋朝時期是大理國的地盤,經濟落後,到了明朝,大舉移民實邊,到了明朝後期,雲貴也已經高度開發,雲南的銅、銀、錫生產佔據很重要的地位。
嶺南地區相比宋朝有了長足的進步,宋朝蘇東坡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之語,嶺南在宋朝時候刀耕火種,是貶官流放之地。由於瘧疾影響,宋朝嶺南人口最密集的不是珠三角而是桂林、韶關、南雄、賀州這些五嶺南麓地勢較高的河谷地帶,而到了明朝,珠三角已經是非常繁榮富饒了,成為嶺南的經濟文化中心,絲織業、冶鐵業非常發達,本地糧食不夠,需要從海外進口。台灣在宋朝時期還是荒涼的化外之地,到了明朝,漢族人開始定居開化,種植稻米甘蔗等農作物。
長城和遼東邊牆以北的遼金舊業徹底荒廢,除了個別的石造佛塔和古墓之外,彷彿這兩個朝代在這裡不曾存在過一般,遼上京、中京,金會寧、黃龍,還有元上都,埋沒在黃土之下,昔日的良田沃土統統成了荒原,偶爾蒙古人來放牧牛羊。到了明朝中期以後,河套平原才逐漸重新開發。
西北陝甘一帶可能由於生態環境惡化加上蒙古入侵的戰爭破壞,比唐宋衰落很多,新疆先是元朝和窩闊台汗國的戰爭,然後是察合台汗國瓦解以後的內亂,一直不太穩定,戰亂頻繁,伊犁河谷一度繁榮的阿力麻里被廢棄,成為衛拉特人的游牧地。葉爾羌汗國的統治在16世紀基本穩定,一度興旺繁榮,但是到了17世紀,又開始內亂。
青藏高原自從歸附元朝以後,吐蕃崩潰以來的戰亂逐漸停息,社會經濟開始穩定,緩慢恢複發展。
所謂宋代比明代經濟強只是吹出來的。
實際上無論從農業還是商業活動,以及比較關鍵的指標,宋都遠遜於明。例如鐵產量,明代僅有記載的廣東省鐵產量就差不多等同於宋朝全國最高鐵產量。《十四—十七世紀中國鋼鐵生產史》
全漢升在中國經濟史研究中指出宋代白銀的購買力也只有明代的一半。
一般神吹最多的就是宋代GDP,這個流毒最廣,當初Broadberry 估算了個GDP根本沒給他的數據出處,換言之可能就是腦補。最後這個GDP就被神吹到80%…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這個文章,魏峰:《宋代「GDP」神話與歷史想像的現實背景》基本就是說宋代GDP的說法是瞎猜的
宋代財政收入超過明朝也是胡扯,這個可以參考李龍潛教授《也評黃仁宇著_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廢話不多說,附下李伯重的文章片段,他從農業入手有利的批判了對宋朝所謂經濟好的論調,指出這只不過是上世紀某些學者不嚴謹研究而創造的假象,例如某些學者估算的宋代畝產居然超過了現代農業的畝產,十分可笑
李伯重的《「選精」、「集粹」與「宋代江南農業革命」——對傳統經濟史研究方法的檢討》一文。李文在方法論層面上徹底否定了「宋代經濟革命說」,認為一些研究者用「選精」與「集粹」之法,將某一或某些例證所反映的具體的和特殊的現象加以普遍化,從而使之喪失了真實性。也就是,將各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個案性記載集中在一起,拼湊出一幅宋代經濟跳躍式發展的畫面。例如關於宋代糧食畝產量的估算,史籍中留有個別高達6石的記載,不少學者往往將這種相當例外、僅反映局部地區個案性的現象普遍化,結果就大大高估了當時的平均糧食畝產量,其所給出的只是一個歷史的「虛像」,而非「實像」。其實用腦子簡單想想,國土面積不如明,人口不如明,科技發展水平不如明的朝代在古代的條件下怎麼可能經濟超過明?就是吹上天的宋代商業其實也是假象,不過是宋朝因為財政匱乏不得不收重重的商稅,用這個重商稅推說宋代商品經濟發達的邏輯實在是low
對於宋朝的經濟一般多有誇大,原因主要在對宋朝稅收的誇大,但其實如果細緻一點看,宋代與明代的賦稅差距沒那麼誇張。
上圖引用的《兩宋財政史》,它根據《長編》和《通考》詳細列出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朝的賦稅情況。
明朝我列的是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的賦稅情況:稅糧3257萬4248石;布帛118萬6784疋,絲綿22萬6960斤,棉花絨24萬371斤;課鈔1920萬8277錠;金495兩,銀39萬3949兩,銅2699斤,鐵8萬6829斤,鉛9萬864斤;硃砂1240兩,海肥33萬9753索,條102萬1474斤;鹽142萬4287引;屯田子粒973萬8690石;馬27萬1961匹;
我解釋其中關鍵的幾項:稅糧宋朝記錄有差異,《長編》是2171萬石,《通考》是3170.7萬石,我們按3000萬算,宋石只有明石的三分之二(這裡是容積單位),那麼3000萬石約合明石2000萬石;宋朝絲線和綿是按兩記錄的,而明朝是按斤記錄的,1斤16兩,宋一兩約合40克,明一兩約合36.9克;最關鍵的一項草料的記錄這在宋朝賦稅中時大頭三千多萬圍,值多少呢,根據《宋史食貨志》「為錢三百,折輸綢絹皆一匹;若為錢十,則折輸綿一兩;為錢二,則折輸草一圍」這裡是四川的折價,由於宋朝各地折價可能不同,這裡可能偏低,但由於草料實在是不值錢,即使一圍草十文也不值錢;宋代錢的收入裡面既包含銅錢也包含鐵錢;另外明代課鈔名義上很值錢實際上不值錢。
這樣細緻一看,宋朝收入遠多於明朝自然不成立,可以看出宋朝前期收入是不如明朝的,但是宋朝中後期的鹽酒茶稅上來後,明朝收入就低於宋朝了,但差距也不大)。
我再貼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宋朝的收支情況。同引用自《兩宋財政史》。
宋朝雖然財政收入最多的時候超過明代,但一者差距不大,二者宋代稅收也過重,不能說明宋代經濟強於明朝。
比較中國古代經濟,一般是比生產,尤其是與生活緊密的關鍵商品的生產。首先是糧食,這個明代超過宋朝很多,明宋農業稅率差不多,但明朝有三千多萬石稅糧,而宋朝只摺合兩千多萬明石稅糧;而關於鐵產量,根據黃啟臣教授著的《十四——十七世紀中國鋼鐵生產史》北宋皇祐年間(1049—1054 年)年產生鐵7,241,000 斤,南宋初年(約1127—1162 年)年產生鐵2,162,144 斤,明洪武初年(約1368 年)年產生鐵18,476,026 斤。永樂初年(十五世紀初),官營鐵冶的生鐵產量是9237 噸,宣德九年(1434年)民營鐵冶的生鐵產量就達到13831 噸,嘉靖以後更達到45000 噸;而食鹽產量同樣看看上面的表也能清楚,明朝和宋朝對於鹽都是專營制度,宋朝一席鹽重116.5宋斤,明朝一引鹽不一定,但即使一小引鹽也有兩百多明斤。
可以說明朝主要關鍵商品的生產都比宋朝高,而且人口估計明代也是多於宋代的,在這種情況下,明代經濟沒有任何理由低於宋朝經濟。從邏輯上來說,一個後繼王朝,在人口不急劇減少或者是經歷長久戰亂的情況下經濟低於前代王朝也不合理,什麼重大意外才能導致這種社會倒退呢。
所謂宋發達是橫向對比的結果,在同一時期,宋王朝的文明比世界其他地區發達。不是縱向對比結果。宋、明都是三百年的王朝。怎麼比?比個P!
用簡單的形容:
明朝人口比宋朝多
宋朝人均GDP比明朝高
雙方的經濟模式較為相似,但宋朝經濟政策更科學,因此宋朝的經濟發展更為健康
樓上的觀點我持保留意見。
是不是說商業就一定要比農業發達?這個答案不是肯定的。比方說戰國時期的秦國,商鞅變法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重農抑商。所以秦國的後勤要好於六國,所以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統一的中國。秦朝的滅亡是因為暴政,但是也正是因為經濟的增長才能讓秦朝搞得起暴政。西周亡於北方游牧,但是你讓周朝之前修個長城看看?
同理,如果宋朝的農業很好,那麼後勤肯定也好,那麼將不會那麼容易先後在金、元面前亡國。請不要說南方人打不過北方人這種話,雖然我是北方人,但是請放棄地圖炮。
宋朝的商業是很好,但是卻面臨較為嚴重的農業生產問題。這也是王安石變法的原因(然後失敗了)。不論古代現代,後勤是戰備的最重要的保證。當時打不過北方,後勤是很大的原因。同理,當年荷蘭當過相當長時間的」海上馬車夫「,還發明了股票。但是能不能說明荷蘭是當時世界上經濟最好的國家?
明朝經濟的進步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新糧食作物的引入:玉米,土豆。另外是一條鞭法的施行。打一個最淺顯的比方,明朝的瓷器是一個大發展的時期,其中景泰年間,宣德年間就製造了相當大一部分的瓷器。或許這兩位皇帝並不是多麼偉大,但是在這年間,經濟是說得過去的,所以才有餘力去搞藝術。
以上是為觀點,或有謬誤,歡迎探討。主要是袁騰飛,高曉松之流的鼓吹,看了某些學者吹比的作品就到處顯擺,連宋朝GDP是明朝十倍,大宋稅收是明朝十倍,明朝宗室百萬等等智障言論都能說出。更好笑的是這種腦子缺氧的智障還有臉嘲笑別人
很多說宋朝經濟發達的,他們的思維里的宋朝大概只有汴梁或者臨安;至於明朝的財政制度,確實問題不小,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里有具體解釋。就現代人角度而言,無論生活在宋朝還是明朝,都很糟糕或者說古代中國任何一個朝代,都很糟糕。
明朝財政糟糕的很大一個原因是白銀問題
明朝並不怎麼產銀,拿銀子來作為法定貨幣導致中央無法用過限發或者增發來控制經濟在稅收制度上,宋朝完爆明朝。
明朝那稅收制度慘不忍睹啊,歲入那麼點居然還撐了兩百多年。是拔了最少的鵝毛(稅率低,幾乎不收商稅,士紳不納糧),聽了最多的鵝叫(抗稅太多),最後還把鵝搞死了(加派三餉導致亡國)的爛制度
但是,明朝的經濟要好於宋朝,宋粉們別再吹了。
推薦閱讀:
※劉備這麼一個理性的人為什麼會選擇張飛,關羽這種人做合伙人或者是下屬?
※中國為何沒大規模出現西方那種「排隊槍斃」式的火槍陣?
※明朝若實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是否能保住華夏命脈?
※黃宗羲、顧炎武晚年有沒有剃髮?
※中國能成為海洋型國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