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 技術最強的組織是 NASA 吧?

以前經常驚嘆於太空、宇宙照片的美。後來聽人說那都是 PS 出來的。上網查了查,發現還真是。而且絕大多數都是 NASA 做出來的。請問,還有比 NASA 的 PS 技術更強的組織嗎?


小時候也和題主一樣驚嘆於那些太空的圖片,這也間接的造成了後來面對真正用來做科研的圖片感到的失望和沮喪——說好的寸縷分明的星繫結構呢?你給我一坨像素點是幾個意思(╯°□°)╯︵ ┻━┻

至於說PS技術的話,NASA其實也並不一定是「最強」的,它面向公眾的圖片之精美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原始圖片的質量(比如樓上提到的星雲的圖片),這一類的「PS」原理最簡單:用光學/紅外望遠鏡三個波段的濾光片分別拍照,校準之後分別對應RGB合成一下,再做一些正常的渲染。其中傳統意義上PS的部分一般有些基礎的天文工作者都有能力勝任。

如下圖所示,有時候做展示用的最簡單的RGB合成平時只用到ds9就夠了,小學生都可以學會:

當然,上面說的是有原始圖像的情況,NASA真正讓人驚訝的其實是在沒有真實圖像只有數據點的情況下推理出來的示意圖/幻想圖,舉個最近的栗子:

網紅一時的TRAPPIST-1系,主要觀測工作是由Spitzer空間望遠鏡和地基的一對TRAPPIST完成的,看到這一群地外行星還有它們每個行星表面的細節是不是也很真實很震撼?只不過上面這兩幅圖片的各種藝術細節完完全全來自於科學家的推論和藝術家的想像(不懂天文的藝術家不是好碼農?),而推出它們的原始數據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以上三張圖片出處:Exoplanet discovery: Seven Earth-sized planets around a single star)

想在40光年外用光學望遠鏡得到這幾顆可愛的行星圖像甚至表面的細節在現在和可預見的未來之內對於人類來說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這並不能阻擋NASA面對大眾科普的意願,於是需要NASA的科學家和藝術家合作來創造出類似上面那樣的示意圖。不同於之前提到的根據不同波段的真實圖片進行RGB合成,這種近乎「憑空」創造出來的圖片在我看來難度更大,需要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更多。

當然,話說回來,這些幻想圖中的科學細節都是經過分析或推理的,一般不會出現作為科普資料而不嚴謹的情況。作為數據可視化的一種方式,這一層面上的「PS技術」或許NASA是最強的之一。


是的,因為它需要至少三個方面才能出來一個作品:

  • 真實的素材,你得有個航天器去拍
  • 最專業的天文和航天知識團隊來"PS"
  • 專門的經費支持,畢竟不能免費幹活是不?

這三條NASA果然都是齊備的,而且無人能比,所以從這個角度說PS實力第一。

舉個例子好了,NASA 2015年1月公布的一個關於羽狀星雲的圖片,這是一個距離地球6500光年、高度達5.4光年(50萬億公里)的星雲,它最初的照片是由哈勃望遠鏡拍的,是這個效果,雖然天文學家看這個就夠了,但公眾看到這個是不是沒反應?那就處理一下吧。

1. 每張由三幀組成,很多張按對應剪切後拼在一起,其中一些白色的光點是宇宙射線帶來的隨機雜訊

2. 先通過對比每格里三幀照片,確定哪些是隨機雜訊,濾除

3. 將圖片的每個像素亮度,從最暗的1(黑色)到最亮的65000(白色)調整一遍,以15000處的作為參考點,找出它們之間的亮度對比關係,所以剛剛孕育出的恆星們就凸顯出來了。

4. 配三原色,星雲中含有氧、氫和硫,選擇它們作為紅、藍、綠三色分別渲染,看渲染後的效果。

5. 用調色板合成,在保證正確星雲成分的同時有最高顏色對比度,將三色合成。

6. 還不夠美麗,需要增加一些在考慮到人腦思維的同時增加一些合理的藝術細節三維立體化,比如給星雲增加光影效果,給恆星添加光線效果。

7. 這下就算最普通的人也能看懂這個天文照片了,再起個酷炫的名字,叫做Pillars of Creation,中文叫做創世之柱,牛不牛?

然後就可以出貨了

隨便拿走,不用要授權。

這只是哈勃望遠鏡8人圖片製作、或PS團隊的作品之一,20多年來哈勃出產了數以萬計的絕美圖片。這個團隊都有天文背景,製作的圖片可謂科學性和傳播性都極強

此外,NASA所有的圖片都對公眾非商業應用免版權聲明的,也就是說,你即便不註明出自NASA也可以,因為NASA已經付完所有版權費了,就是希望圖片能更廣泛傳播。

更何況NASA每年都有一億美元以上的專門教育經費。對了,我上面提到的圖片製作費用是不屬於教育經費的,就是項目經費。

NASA所有免費照片、視頻、音頻資料庫:NASA Image and Video Library

NASA所有免費電子書、APP、紀錄片、播客資料庫:NASA Apps For Smartphones, Tablets and Digital Media Players

光這個APP界面就包含了NASA現有各大項目,大概有50多個。

比如你可以下載火星車的,關注火星上的兩個火星車每天都開到哪裡了,又拍了什麼照片,發現了什麼有意思的科研成果,過生日了別忘了給它點個贊。

本文內容參考和部分翻譯自:Gallery: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pace photography


是的。不過別急著把PS和造假劃等號。NASA強大的PS技術,不過為了探索一個更真實的宇宙。

事實上,所謂的「NASA P圖醜聞」,每過幾年就會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一波爭議。在回應質疑的過程中,NASA的工作人員早已將他們P圖的原因、過程和原則向大眾開誠布公了。

疊加:還原地球全貌

這張名為「藍色大理石二號」的圖片令人感到無比親切,並不只因為它呈現的是人類的家園,更因為它是初代蘋果手機的開機畫面。

然而它第二次在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則是因為有人發現這張圖片中的雲層有複製粘貼的痕迹,這可能是一張經過PS的照片!一時間,網路上對於NASA造假的討伐聲不絕於耳。

事實上,NASA的確P了圖,卻沒有造假。因為這張圖根本就不是一張照片,而是NASA工作人員利用「特拉」衛星(Terra)採集的數據製作的地球模型。

丨 NASA 「特拉」衛星的軌道。

這張圖片的作者Robert Simmon以及他的工作小組在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主要職責就是信息傳播,他們日常負責將衛星回傳的冰冷數據翻譯成直觀易懂的圖片。

那麼,直接使用地球的照片,豈不是更加方便?Robert Simmon解釋道:「地球的圖片太多了,可其中反應地球全貌的照片少之又少。原因就在於NASA的所有地球觀測衛星都在地球同步軌道或近地軌道上運行,沒有一個衛星可以拍攝到整個地球。」迄今為止,最後一批展現地球全貌照片,是由1972年阿波羅17號的宇航員們在前往月球的路上拍攝下來的。這張照片便是大名鼎鼎的「藍色大理石一號」。

丨 由阿波羅17號宇航員們拍下的地球照片,展現了一個半球的全貌。此後再也沒有人類離開過地球軌道。

丨 眼熟嗎?這張照片正是前不久剛被換下的舊版微信啟動界面的原圖。

到了2002年,NASA的地球觀測衛星終於採集到了足夠的數據,可以支持Simmon和同事們製作出一張完整的地球可視化圖片。於是他們根據「特拉」衛星四個多月來採集到的地球陸地、冰蓋、海洋、雲層以及大氣等細節的數據,製作出了這張「藍色大理石二號」。

2013年,NASA又發布了一系列地球夜景照片,被稱為「黑色大理石」。它們也是依照類似原理製作而成。

丨 索米衛星圖片合成原理。

依據過去五年索米國家極地軌道夥伴衛星收集到的數據,科學家們合成了這張地球夜視圖。只有通過大量數據合成的方式,才能排除繪圖過程中月光,季節性植被,雲層,大氣密度和積雪等偶然因素的干擾,呈現出更加準確的信息。

無論是「藍色大理石」還是「黑色大理石」,NASA的工作人員都會定期根據衛星回傳的最新數據在網站上進行更新。因此,這兩個系列的圖片對於氣象、地形乃至城市化等研究都有重要價值。

上色:從黑白到絢爛

不過除了這些複合圖像,NASA拍攝的許多照片,也的確是經過PS的。比如前段時間剛剛光榮退休的卡西尼號,就曾經在2010年引發爭議。

丨 2010年4月,卡西尼拍攝到土衛四(前)與土衛六(後)交錯的照片。

2010年4月,NASA發布了一張由卡西尼號拍攝的土衛四與土衛六交錯而過的照片。然而,有人將這張照片放大以後發現,土衛四邊緣有Photoshop毛刷處理過的痕迹。由於在此之前,科學家在土衛六上發現了甲烷與大氣層,並推測在這裡可能有生命跡象,「NASA為了掩蓋土衛六上有生命而P圖」的陰謀論便轟轟烈烈地傳開了。

面對網上的流言,這張圖片的作者Emily Lakdawalla不得不出面澄清事實。照片中的土衛四的的確確是被Photoshop的剪裁過。不過這不是為了幫助NASA掩蓋什麼事實,而是因為卡西尼號上的相機與我們家裡的數碼相機工作原理不同。

卡西尼號上的相機輪流透過紅色、藍色和綠色的濾鏡不停拍攝,將得到的黑白照片傳回地球。因此要想得到彩色照片,視覺科學家們必須將通過紅、藍、綠三種不同濾鏡拍攝的三張照片疊加在一起並上色。

丨 這是未經處理的原圖。從左到右依次為藍、綠、紅色濾鏡拍下的照片。

問題在於,由於這三張照片之間存在時間差,土衛六與土衛四的位置已經發生了變化。如果直接將三張照片進行疊加,必然會發生錯位。因此,Emily在以土衛六為基準疊加照片以後,對土衛四進行了剪裁調整,才有了被網友們發現的毛刷痕迹。

為了更直觀地說明這一步驟的必要性,Emily 又舉了另外一個例子,照片上是土星圓環和土衛五。

丨 如果以土星圓環為基準進行疊加而不進行任何調整,會產生重影效果。

丨 將土衛五剪裁調整後的成圖。

卡西尼的情況不是個案。事實上,大部分飛行器以及太空望遠鏡傳回地球的原圖,都是透過不同濾鏡拍攝的黑白照片。大名鼎鼎的哈勃望遠鏡也不例外。

哈勃望遠鏡圖片編輯Zoltan Levay曾經以著名的「創世之柱」為例,坦誠地向公眾介紹了天文圖片處理的完整過程。

這張絢爛的「創世之柱」呈現的是M16鷹狀星雲。

丨 2015年哈勃望遠鏡重訪鷹狀星雲,拍下這張照片。

然而哈勃望遠鏡最初傳回地面的原圖,不僅沒有色彩,而且由於宇宙射線和其他噪音的干擾,布滿了噪點。

丨 哈勃望遠鏡最初穿回來的局部圖像。

與卡西尼號上相機的工作原理相似,哈勃望遠鏡拍下的每張照片透過不同的濾鏡拍三次。因此在回傳地面後的處理過程中,只要將三張照片疊加,即可清理掉宇宙射線、噪音等造成的噪點。

丨 經過清除噪點、拼接後的圖片。

丨 將三張照片按照對應顏色填色。

丨 合併三個填色後的圖層。

丨 最後進行一些微調,在合理的範圍內使其兼具科學性與傳播性。

在哈勃空間望遠鏡的官方網站上有簡易的天文圖片處理教程,哈勃傳回地面的黑白原圖也是向公眾開放的。天文愛好者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審美來製作屬於自己的天文照片。然而,對於有著天文專業背景的NASA工作人員來說,個人的藝術創作絕不能超出科學性的底線。

與原始黑白照片一同傳回地面的,還有飛行器上相關儀器對於星體、大氣等物質成分的分析數據。而地面工作人員的圖片處理必須以這些數據為基礎。

這個過程就如同為了在霧霾天拍出故宮宮牆最真實的顏色,先拍攝下黑白效果的照片,再根據牆體建築時間、建築材料、維修次數、維修材料以及北京的氣候等一系列數據計算出一個相對準確的「紅色」進行填充。

色彩翻譯:裸眼之外的太空

既然如此,那麼經過NASA處理的照片,是不是都儘可能準確地呈現了人類眼中的宇宙呢?

不一定。因為並非所有天文圖片處理都是為了呈現宇宙在人類肉眼觀察下的模樣。

這張圖片與前面的「創世之柱」同時拍攝,同時發布在哈勃空間望遠鏡官網上,拍攝的是同樣的M16鷹狀星雲。而且,它們都是真的。

兩張圖片之所以看上去有天壤之別,是因為前者呈現的是可見光,而後者呈現的則是人類肉眼不可見的紅外光。可見光版本的「創世之柱」,幾乎接近宇航員坐飛船飛過鷹狀星雲時能夠看到的情景。而後者則通過將紅外光可視化,突出了「創世之柱」中新星的誕生,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Robert Hurt是NASA紅外處理分析中心的一名天文學家,他的日常工作便是將天文望遠鏡收集到的不可見光具象化。

「我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從原始黑白圖片中獲取信息,將分布在紅外光譜中的數據重新排布在可見光的範圍之內。一般情況下是利用Photoshop中紅色、綠色和藍色的圖層,盡量將不可見的紅外光用可見的色彩準確表現出來。這是個視覺翻譯的過程。」

丨 色彩圖譜,相當於這個翻譯過程用到的字典。人類可見光(七彩部分)在光譜上所佔比重很小。

丨 獵戶座星雲M42的處理過程。M42自身的顏色均屬於肉眼不可見的紅外波段。在成圖中,紅色表示波長相對較長的紅外光,而藍色表示波長相對較短的紅外光。

此外,天文圖片處理還能夠幫助人們識別人類肉眼不可察覺的差異。

這張貓眼星雲照片所呈現出的顏色,與其實際顏色截然不同。根據哈勃所採集的數據,貓眼星雲原本的顏色是三種波長相近的紅光,分別相當於氫原子、氧原子和氮離子(失去一個電子後的氮原子)輻射光。然而人的肉眼是無法區分這三種光線的。因此在圖片處理過程中,NASA的工作人員分別使用紅色、藍色和綠色替代三種光線,來強調貓眼星雲中化學成分的差異。


沒錯,你的宇宙被NASA PS 過了,但這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太空圖像處理在世界各地的天文研究當中都是必要步驟。

另外,NASA也並沒有試圖掩蓋什麼事實。所有未經PS的原始圖片都乖乖躺在NASA官網的圖片庫里,免費向全世界公眾開放。

丨 卡西尼號最後一張未經處理的原始照片,長這樣。

如果你真的好奇這些壯觀的宇宙圖片處理前的樣子,你總能根據照片拍攝時間在原始圖庫中找到答案。

丨 土衛二在土星地平線上緩緩落下。右邊是處理後的圖片,而左邊的原圖在卡西尼原始素材庫中很容易找到。

對於浩瀚無垠的宇宙來說,「真實」值得以多樣的角度來進行探索。以人類有限的感官水平來定義真實尚且顯得狹隘,就不要用「PS即為作假」這樣的概念揣度宇宙了。

(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 id:pic163)


未必,現在人們對PS理解太狹隘,將PS與虛構劃等號,其實圖片處理,校色,平面設計,視覺創意等都可能會用的到PS,而全球眾多的專業設計創意公司中超越NASA有很多,應該說在天文宣傳領域NASA的圖片製作技術確實很高。實際較大的天文機構一般都有相關的宣傳部門,科研經費來自於納稅人,天文機構有責任和義務對民眾進行科普宣傳。

NASA影響範圍這麼大,我想正是因為它在科普上的專業度以及它的高產,PS只是工具,並不能決定這些。在天文觀測領域更多的是想辦法提高靈敏度和圖像的信噪比,需要做諸如「暗流」、「平場」以及「電荷轉移效率」等和儀器本身性質有關的改正。但在科普方面PS就能發揮很大的作用了。

大家自然不會對以上的照片感興趣(其實這也是處理過的),不好看也看不明白,即使這些是通過干涉法得到的目標天體最高解析度的圖像。

人類是視覺動物,大家感興趣的一般是絢爛的星雲星系照片。

天文機構的對外宣傳部門自然深諳此道,製作色彩絢麗的照片就是他們的拿手好戲。星雲星系的彩色照片中分為兩類,一類是真彩照片,另一類是偽彩照片。 第一類:真彩照片這類的星雲照片的顏色是真實的,是使用可見光波段的儀器拍攝的。合成後只需部分處理即可發布。

馬頭星雲及其周邊環境的複合彩色圖像。

第二類:偽彩照片 這類照片都是由各種如紅外波段、紫外波段、X射線等人類不可見光的波段拍攝的照片。大部分星雲星系發射的最強的光線不是可見光,因此在拍攝時我們一般不用可見光波段拍攝。這類照片所反應的光是人眼看不見的光,從人的視覺看來,只有亮暗的區別。所以為了能讓大家分辨清楚,就特意加上了不同的顏色

礁湖星雲。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真彩照片,偽彩照片都是基於真實拍攝的照片進行或多或少的後期圖像處理得到的,有一定的科學性。

但是對於下面這些照片。

則是藝術家根據一些數據及天文學家的建議靠想像創作出來的,這裡面包含的更多是感性而不是理性,將這些照片與實際拍攝的照片混為一談認為都是PS創作出來的是不可取的。這些想像圖大部分是藝術家利用CGI技術創作的。

總結一下。

1.天文科普領域大部分圖片都是利用各種手段處理過的使用的工具不僅僅是PS,圖片分為實拍圖和想像圖。

2.NASA在天文科普領域圖像視頻的製作與傳播方面實力很強。當然硬實力也不用多說。

3.製作這些的一般是由天文機構愛好天文的藝術家與愛好藝術的天文學家合作創作而成。

話說eso攝影技術也很好啊。


浩瀚的太空照片其實都是經過 PS 處理的

天文是非常迷人的,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有太多的太空之謎讓我們遐想連篇。而自從有了天文望遠鏡和照相機之後,我們就見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於宇宙中天體的照片。

而最近一篇名為《抱歉,你的宇宙已經被 NASA PS 過了》的文章在朋友圈被廣為轉發,讓我們了解到浩瀚的天空照片其實都是經過 PS 處理的。今天,我們大家就一起來看看哪些天文照片是經過 PS 處理的,同時也了解下這些照片是怎麼誕生的以及為什麼要對照片進行 PS?

被 PS 過的天文照片們

貓眼星雲是最早被人發現的一批行星狀星雲,哈勃望遠鏡揭露了其中驚人複雜的結構。藉助這張照片和後續的一系列觀測,天文學家再現了這顆垂死恆星生命最後階段複雜的演化過程。

馬頭星雲是天文學裡最具標誌性的暗星雲之一。其在可見光波段,它遮擋了背後的星光,留下了一個形似馬頭的黑色剪影。

距離地球 3800 光年的 NGC 6302,有時又被稱為蝴蝶星雲。這隻太空蝴蝶的翅膀,其實是溫度超過 2 萬攝氏度的熾熱氣體,翅展超過 2 光年。

船底座星雲,距離地球 7500 光年,是一大團氣體和塵埃,恆星的誕生和死亡都在其中上演。

NGC 3603 是銀河系船底座旋臂上一個重要的恆星形成區域,距離地球約 2 萬光年。它的核心處有一個恆星「珠寶盒」,包含成千上萬顆年輕恆星,是銀河系裡質量最大的年輕星團之一。

這些天文照片是怎樣誕生的?

我們常見的星雲、星系的彩色照片大體分為兩類:

  • 真彩照片
  • 偽彩照片

真彩照片體現的是星雲、星系真實的顏色,這類照片是使用可見光波段的儀器拍攝的。而偽彩照片是使用紅外波段、紫外波段、X 射線等人類不可見光的波段的儀器拍攝的。因為,大部分星雲星系發射的最強的光線不是可見光,而這類照片所反應的光是人眼看不見的光,從人的視覺看來,只有亮暗的區別。所以為了能讓大家分辨清楚,天文學家們會將星雲氣體中的氧、氫和硫,分別按紅藍綠三原色進行渲染。如此一來,我們就能透過層次清晰的彩色照片了解天體了。

而上述的只是有原始圖片的情況,NASA 真正讓人驚訝的其實是在沒有真實圖像只有數據點的情況下推理出來的幻想圖。

網紅一時的 TRAPPIST-1 系想必大家都見過,但是想在 40 光年外用光學望遠鏡得到這幾顆行星圖像甚至表面的細節在現在對於人類來說是完全不可能的,顯然這張圖片是出自 NASA 天文學家的「想像」,但是這些幻想圖中的一些細節都是依靠原始數據經過分析或推理的。不過較為遺憾的是,這些幻想圖一般不會出現作為科普資料而不嚴謹的情況。

為什麼要對照片 PS 呢?

從天文照片的誕生過程可以看出,最初通過天文望遠鏡拍攝的照片只能捕捉黑白,雖然照片內的信息非常豐富,但是對大眾來說,看明白原始的天文照片仍有不小的困難,而修圖的過程是將這些信息可視化,讓大眾能夠更直觀的了解太空。

上文也提到,我們人眼目前能看到的只是可見光,而太空之中的星系所反應的光是人類肉眼看不到。而為了讓大眾能夠全面真實的了解太空,使用 PS 技術將這些看不到的信息,轉換到我們能看到的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

此外,最初通過天文望遠鏡拍攝的照片也並不是全部都是真實的,因為在拍攝過程中,攝像頭的光學特性會在圖像中產生一些原本不存在的東西,而這些不存在的東西會讓大眾誤以為是太空中存在的其他星體,所以天文學家們需要將這些不存在的東西從照片中清除。

用 PS 處理圖片,不僅接解決了信息可視化的問題,同時也讓科學的數據真實呈現。每一張被 PS 過的天文照片都遵循了十分嚴格的規範,畢竟不能無中生有,也不能將有的信息變沒。

文章部分參考:Gallery: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pace photography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編輯:早優夫斯基

本文出自 Sun小Lei,源自極客公園。


看看quora上一大堆關於削NASA經費的提問能收穫無數的贊就明白了NASA日子不好過。NASA要好好活著不能靠科研成果,要全靠哄老百姓們開心。所以每過一段時間,NASA就必須出來賣個萌,泄露一下又發現一個啥啥啥星球適合人類居住。如果p圖都p不好,NASA保不準下次就被白左政府解散了


這點上倒沒必要黑nasa。
衛星直接傳回來的照片數據,研究足夠了,但大眾是看不出什麼美感的。增加一點視覺效果,讓大眾直觀得感受一點太空探索的喜悅,也願意掏錢納稅支持航天事業,豈不是雙贏?


天文觀測照片大都經過後期處理。因為很多天體就算有用望遠鏡,也無法目視觀察。或者根本無法用普通相機的拍攝方法進行拍攝。很多天體觀測,必須藉助後期圖像處理技術才能呈現。
和島國大片里打碼賽克一樣,天文觀測照片後期處理是一個極其嚴謹的工作,絕不是那些粗糙的PS明星移花接木可以比的。
作為業餘天文愛好者我舉幾個例子,大家體會一下,天文觀測照片和普通的ps照片有多麼不同。
先說說RGB合成。天文學家也是沒辦法才用RGB合成照片的。如果能按一次快門搞定,誰吃飽了撐的拍三張紅綠藍照片再疊加。主要是天文攝影拍攝對象亮度太低。彩色CCD這種條件下噪點太多。而這正是黑白CCD擅長的。為了讓黑白CCD拍出彩色照片。人們想出的辦法就是使用紅綠藍三種顏色的濾鏡,分別對同一個目標拍攝三張,然後根據濾鏡的通帶波長範圍把三張黑白照片分別換成紅色綠色和藍色疊加起來,得到彩色照片。有時我們也會用紅外線或者紫外線濾鏡拍攝的照片參與疊加。早期的彩色攝像機就是這個原理。後來由於彩色CCD的崛起,這招沒人用了。但對於天文觀測,這種方法可以得到細節更清晰噪點更少的照片。
但是別以為這就完了。RGB合成只是後期處理一小部分。大部分時候天文望遠鏡不是對著星星拍照片,而是錄像。錄像不是為了好看,也是實在沒辦法的辦法。以火星為例。天文望遠鏡里看火星,就是一個跳彈。而且是魂斗羅版的跳彈,上上下下左左右右aabb不停的跳。根本看不到細節。為啥會跳。因為地會震動,空氣會波動,風會吹動望遠鏡。為了看清楚火星,我們想到的辦法就是錄像。以每秒10到30幀的速度拍幾千張照片。每張照片都不清晰,但是通過一定的演算法,對這些照片進行疊加就可以得到一個靜止的火星。而且疊加後的照片噪點更少,細節更清晰。
疊加後的照片一般還要做銳化處理,凸顯細節。顏色需要重新校對。為了突出某些細節,有時會有意識對照片進行調色。
紛亂的宇宙中,天文學家追求無碼的世界。照片後期處理是為了提現更多肉眼不便觀察的細節。但天文學家絕不會把郭敬明p成姚明。把郭德綱p成林志穎,雖然他們長得比較像。。。


看來,都沒被AV封面騙過?


嗯,看到這個問題有點驚訝Σ( ° △ °|||)︴
暫且默認問題中的「PS」是指後期處理吧。用一般的單反相機攝影,都會有感光度、光圈、曝光時間、白平衡這些項目可以調節,所以呢,沒有絕對的「真實」,因為在前期攝影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已經包含了所謂「後期處理」的過程。
還有就是,對「真實性」的定義了。有的人覺得,人眼看過去的就是真實清純不做作的。其實人眼本身可以相當於一個小攝像機,有內置的參數把外界情況反應給我們。其他動物,比如蝴蝶,狗,對不同波段電磁波的感應情況是截然不同的(抱歉啦,不會用專業術語描述),它們眼中的世界自然跟我們的大不一樣。
還有就是……我們建造望遠鏡呀,CCD呀,說到底呢都是為了看到人類本身「無法看到」的東西,但是宇宙那麼大,人類那麼渺小啊,人類看不到的東西,不能說它不存在呀。就像超聲波和次聲波那樣。
還有就是……後期處理不簡單的啊!又不是用PS隨便點點就行!有的人認為後期處理不真實,恰恰相反,正是為了真實才去後期處理的。比如說,相機工作時因為相機自身原因出現「噪點」,屏幕花花綠綠看不清本來畫面,當然要在後期處理中去掉呀。
而且,NASA那麼高質量的圖片,PS根本做不到那種效果啊。那種圖片,可是用更加複雜的軟體、更加繁複的處理過程,數人的努力才能製成。我自己是無法想像那樣的工作量的……
?*。 (ˊωˋ*) ?*。天文科普工作相當不易,希望大家能多多感受宇宙的美呢!


最美噠日全食

整理了一下2016年最美的幾張星空圖 還是會不自覺的感嘆宇宙的鬼斧神工 無法想像 不說了 我先去買幾顆星空糖壓壓驚
(照片出自水印 侵刪)


我覺得是中國網紅(逃...)


最強PS技術不知道,但是把PS技術免費服務民眾應該是最強的


告訴你一個小秘密 地球是平的


我審題了!!!
所以我想糾正下題主和某些答主的思維誤區————————以下是原回答—————————

你要問ps技術最強是誰??這都要劃個第一第二的,就有點小學生了吧……

其實你根本不了解PS,你要是用過ps就應該知道,ps技術還能分強弱?
只有熟練和不熟練,核心考驗的是使用者的藝術理論知識和審美能力再加上創意思維……

而且,現在PS功能那麼多,學繪圖的學設計的插畫的漫畫的動畫的做遊戲的修圖的攝影的後期的還有做惡搞的都要用到ps……
意思是不同人使用ps功能的側重點不一樣,有的人畫畫的好但他不會修圖,有的人可能擅長影視後期但他做不了工業設計……

正所謂術業有專攻,不能說誰ps就一定比誰強,知道嗎?

所以,其實光看ps技術層面NASA的員工和許多用ps攝影后期的從業人員差不了多少。只不過NASA員工們具備了許多其他人不具備的專業知識,更有創造力,才能做出我們看起來嘆為觀止的宇宙圖片……


與其說是ps技術最強大的組織,不如說是攝影技術。
不論是從前期的拍攝設備,拍攝主體,還是一直到後期的Hubble Pallet通道合成成圖,NASA的技術無疑是一流的。

(From Baidu)

這張NASA發布的81億像素全景銀河,大
小達24G,100%放大後的星點清晰可辨。

(From Baidu)

很多類似上面這種的圖片叫做哈勃深空場。這是得益於望遠鏡極高的放大倍率和分辨力,經過長時間曝光後所得到,的,尺度跨越百餘億光年的深空照片。在個別的圖片中甚至可以觀察到明顯的引力透鏡效應。

但總有人家做不到的事。作為地球上的攝影師,如果你能把流星雨拍好,每日一圖也會來找你。



神馬都是需要包裝的,怎麼吸引人才?首先要培養興趣,怎樣培養興趣?首先得有趣。這就叫廣灑網,假如吸引到一條大魚呢?對吧


光看題目以為在說阿波羅計劃……


比NASA的PS技術更強的組織是有的。他們大多以年輕女性為主,他們往往用簡單的工具就能PS出一張驚為天人的照片。是的,他們就是中國網民


推薦閱讀:

NASA說的「地球磁極開始翻轉,人類末日來臨(因為磁場大幅減弱)」的具體情況是什麼樣的?
加入NASA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中國小男孩成年後如何到nasa去工作?
NASA 研發的航線規劃應用 Traffic Aware Planner 是如何規劃航程和飛行策略的?
中國為什麼沒有NASA那樣龐大的機構?

TAG:AdobePhotoshop |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 天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