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場合的科普,特別是在大眾認識普遍有誤的情況下,是否可以適度誇張甚至「欺騙」?
之所以想問這個話題,是因為前一段時間方舟子和松鼠會的雲無心在膠原蛋白問題上的爭論。
相關內容請看方舟子的個人微博: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e7xp.html
在認真看完整條微博了解清楚情況之前請不要妄下判斷。在嚴肅的場合,如專家發言、媒體報道時,我當然認為措辭要嚴謹、實事求是,這樣從長遠來看也是有益的;
但在一些非正式場合,如不具備科學常識的家人、朋友迷信一些錯誤觀點時(例如手機輻射、排毒、轉基因、種種奇怪養生法等)。「尚無明顯證據」、「可能性很低」這種說法雖然嚴謹,但對一般人幾乎沒有說服力。此時是否應該適當誇張其益處或害處,甚至扭曲一部分原意,以達到驅除錯誤觀點的目的?
謝邀。
為方便那些把科普當政治運動的人繼續對我人身攻擊,我是 陳 浩。
我覺得這裡的區別不在於是否誇張。
借某匿名用戶的例子:
所謂「鷹派科普」說:「不存在神」;
所謂「鴿派科普」說:「目前科學不能證明神存在,目前的科學體系中不需要神存在」。
借 @李紹唐 引用的文章:
所謂「鷹派科普」說:「這種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所謂「鴿派科普」說:「我們目前還不能絕對否定」。
此處「鷹派」「鴿派」的說法來自 @魯任君 的答案,我覺得挺有意思。
鷹派給的是結論:告訴你就是這樣,你記住嘍,這是科學,是真理。
如果我選擇相信這樣的科普,我有什麼理由不去相信商家找的專家?
相信這樣的科普是因為相信科學是正確的,商家找來的是專家,那麼他們說的話就是正確的。
後來發現這樣其實不靠譜,判斷時還應該考慮專家說話的動機,然後專家的名聲就這樣毀了。
鴿派給的是思路:掌握了哪些依據,根據掌握的依據,可以做出什麼結論。
相信這樣的科普是因為認可這個邏輯過程,是基於自己的思考,而非權威或迷信。
從中可以學到:如何客觀描述事實,不夾雜任何情緒;如何做出嚴謹結論,不夾雜任何臆想。
下次有人告訴我什麼結論,我就不會盲目地信或不信,而是調查、總結、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
世面上的許多謠言,問題在於瞎說,瞎說不等於說錯,但比說錯更嚴重。
每當鷹派科普出手,總會收到「你怎麼證明是謠言」這樣的反駁。這時鷹派科普就會表現得越來越像個宗教,而不是科學,因為說到底他們也無法證明。最後毀的,是科學的名聲。
而如果鴿派科普出手,「不能證明……」這樣的話,的確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各種斷章取義,但也會讓可以獨立思考的人得出自己的結論。
在我看來,寧可放棄那些盲目選擇信或不信的人,也不能讓人誤解科學。
科學是謙卑的、謹慎的、甚至在許多人看來是窩囊的,但科學也是固執的,容不得半點瞎說。
很簡單,我認為這顯示了兩個人追求結果不同。
某些人追求的是:群眾通過科普,可以理性地根據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斷;
而另一些人追求的是:群眾相信我,聽我的。
很顯然,第一撥人的辦法見效緩慢,道路崎嶇,可能一代兩代人甚至十代人後還是架不住有糊塗蛋去相信雞血療法,而第二撥人的辦法估計見效快(當然快也快不過把不服的蒙昧民眾綁在樹上細細地抽打),但我仍然認為第一撥人的辦法是正路子。
或者換個角度,一個人追求的是:民眾意識逐漸覺醒,可以理性地通過民主手段選出執政者,而另一個人追求的是:來個明君(更常見的則是「我就是明君」)。
至於第二個問題,我認為不應該誇大,但應該努力把理論轉化成讓其他人能夠理解、接受的程度——這是傳播技巧的問題,金柯拉也是廣告、腦白金也是廣告、1984也是廣告,本事是有區別的。
我時常懷念老一輩科普作家,娓娓道來、不疾不徐、深入淺出,平等和藹,很多科普文章就算拋開科普,當故事都讓讀者津津有味。反觀現在網路上一部分鷹派科普者,先是帶著優越感居高臨下地訓導,現在竟然發展到「誇大害處」,再發展下去難道要開神壇請聖使?兩相對比,真是不知下等到哪裡去了。
為了避免 「對人不對事」 的批評(這批評的確也有道理),以及相互指責……我刪除了具體的人名。不應該誇大。
誇大是拿自己已經建立起來的氛圍開玩笑,和那些商家造成的影響沒什麼區別。只不過一個是賣商品,一個是賣觀點。普通人的分辨能力不是很強的,如果你誇大複印機的臭氧的壞處,很有可能本來用量極低的複印機需要單獨一個房間放置浪費資金,更有甚者可能連噴墨印表機也受牽連。
如果誇大描述,一次兩次有人信你,次數多了大家會認為這貨說話不靠譜。以後再說這種東西沒人信了,甚至連和他一樣做科普的人也沒人信了。專家這個詞被媒體毀掉還不夠明顯嗎?就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傳遞錯誤,現在如果說這話是專家說的,倒有人覺得不可信了。請問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領域從業者怎麼從哪裡重新建立威信讓人認識到對錯?自己不要信譽沒關係,不要帶的整個領域的人都臭了。
科普,就是科普知識。讓人了解的方式多的是,沒必要非要通過扭曲事實來達到普及的目的。一個人認為最對的東西,是不是就一定讓人知道?強行將自己的理念塞入別人生活是否道德?這種基本的問題,估計誇大者沒想過吧?不可以。
一旦開始欺騙,你就失去了信任。
普,就無從談起。
尊重事實的前提下,措辭方面可以採取淺顯易懂的方式,或者加以說明。
比如說尚未確認可以描述為:很多人認為服用膠原蛋白可以XXX、YYY、ZZZ,但實際上跟蹤調查的結果發現其實服用膠原蛋白的人和沒服用的人沒啥區別。
注意這裡引述的研究方式和結論都必須有據可查,這樣具體的說明,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關於膠原這個事情,應該強調的是,就目前而言,並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小分子肽段進入體內後會對美容有任何幫助。那麼就不應該說能夠美容,而不是推說不能絕對否定。你在沒有確切證據前就不應該宣稱你的東西具有某方面的療效,同時科普者應該提醒普通大眾,就目前的證據而言,膠原對於美容沒有幫助,花大價錢買膠原類商品是不值當的。就像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任何上帝存在的證據。
不管你是什麼科普,鷹派鴿派還是禿鷲派(這一派的代表是李清晨),基本的科學素養總是要講究的,那就是你得拿事實和證據來說話,來論證和支持你的觀點。還有那些涉及到療效之類的,一個基本的邏輯就是,你宣稱你的產品具有什麼療效,應該是你給出證據。 沒有足夠的證據你就不能這麼說,那麼到目前為止可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膠原對美容有效?
有人喜歡把宗教扯進來,本質上說宗教因為不可證偽這一流氓性質,所以你可以說科學的說法是沒法證明上帝不存在。對於有的人而言,你不能證明某個事物不存在,那麼它就是存在的。不過對於我而言,你不能證明某個事物存在之前,你就不能說它存在。問題補充說:而方舟子認為,群眾被商家的宣傳忽悠了,嚴謹的科學結論太軟綿綿,得誇大一下害處才能讓他們回頭。————————我沒有找到這話的來源,還請題主提供一下。
我只在他的博客中看到這些:「未知」正是保健品商推銷產品的利器。保健品騙子兜售的,消費者幻想的,正是這種理論上不可能存在的可能性。他們最喜歡講的就是:目前沒有證據不等於以後沒有證據,因為「科學的發展一直都在顛覆和履新人類對生命的認識」。何況還有被他們收買的專家、教授會提供各種各樣的實驗、臨床證據證明吃膠原蛋白的確能夠美容。但是這並不屬於科學未知的領域。我們根據已有的科學知識,已可以從理論上否定吃膠原蛋白能夠美容的可能性,那些號稱吃膠原蛋白能夠美容的研究都是不可信的。把已知的說成未知,把能從理論上否定的,說成不能在理論上否定,把水攪渾,讓消費者感到困惑,讓騙子得以繼續騙人,客觀上就是在幫助騙子推銷騙人的產品。
為什麼說「營養專家」雲無心是騙子幫閑?
我的結論可能政治不太正確,我認為在可以而且無法避免。核心原因為:理性不具備傳播效用。如果要傳播某個正確觀念,僅僅用理性是不現實的。非理性觀點的對噴製造爭論後有科普加入討論,讓旁觀者自行判斷,這樣才是事件普遍發展的狀態和這件事科普所能做到的最好宣傳效果。有過和別人討論和爭論的應該贊同,至少是一定時間內,我們無法通過我們認為理性的方法改變對方我們認為錯誤的觀點,忽悠倒是有可能。就拿膠原蛋白舉例,你跟她說膠原蛋白的益處「尚未確認」,只會讓別人一張乳巨腰細的圖就把對方勾引走了。你還不如嚇嚇她,服用膠原蛋白會致癌,和對方吵起來,引來一堆人圍觀。然後第三方過來科普下膠原蛋白的益處「尚未確認」 才有一定可能讓一小部分人接受正確觀點。如果是遠比膠原蛋白嚴重的毒品,你也別管理性不理性了,直接報警吧。理性正確的結論不形成強制性的規則,就這點用。
下面我談談只依賴理性的不現實和為什麼非理性是人的常態。然後分割線下(更離題了)談談非理性和理性在社會發展的作用因為結論有點引人誤會,希望大家看後再噴~
當然我不是否認理性的重要作用,理性的重要作用很多人都說了我就不贅述了。我就從傳播和平衡這一點講講我的看法。
首先,講講傳播。這個世界,所有與銷售,宗教,政治,娛樂等相關,能夠廣泛且成功向大眾推廣某種觀念,產品,故事等的組織,他們的推廣的核心無一不是利用了人們的非理性心理。而理性本身,不具備傳播性。關於這一點,很多人可能會反對,比如大力宣傳科學讓大眾明白科學的重要性難道是利用了人的非理性?我的回答是,的確如此!那些無比重視科學的人,有多少是基於對科學的足夠了解和自己的判斷而相信科學的?那些人對非科學的不合理性有自己的看法?就我個人而言,雖然從小就知道科學的重要性,現在也推崇科學,但是對於科學有了一點基礎的了解和自己的思考,卻是在大學被成功學洗腦過,然後有意識看了一些包括洗腦,心靈學,科學,批判性思維相關的資料才有的。說到底,我們大部分人對科學的尊重,本質上只是從小被用洗腦的方式灌輸進去的概念罷了,方式和馬列沒有區別。事實上,對於我們每一個人,大到價值觀和世界觀,具體到對人對事的看法,這些大多都是自己不知道的情況下通過非理性方式形成的。
再次,講講平衡。我一直覺得,人類的不理性永遠超過人的理性,就像人的利己心永遠超過人的無私。所有對於民主政治有基本的了解的人都知道,民主政治的發展依賴的不是領導者的無私,而是權力的分散,而是利益集團互相鬥爭的動態平衡。而人的善性和素質,只有在這種平衡中才能得到發展和鞏固,一旦權力集中,就會打破這種平衡,集權國家中善意和素質永遠不可能是主流。與此相關和類似,理性也是如此。為某種利益集團服務的洗腦沒有對社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很大程度不是因為人的理性,而是代表不同利益集團的洗腦之間互相的平衡。比如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之間,不同宗教之間,宗教和科學之間(科學是理性的,但是科學在大眾的傳播方式是不理性的)的動態平衡。而理性,只有在這種非理性衝突的平衡之間才有發展的空間,在意識形態極端單一的社會,是很難讓理性正常發展的。比如中世紀基督教對歐洲的統治,以及近代的(查水表)
回到問題,lz的問題。我覺得健康的社會不是說能讓每個人通過理性了解某件事是否正確,這和指望個人通過無私來治國一樣不現實。看看發達國家就知道,儘管科技發達,他們的非理性群里不會比我們少多少。健康的社會狀況其實是這樣:對於某爭議性事物,代表不同利益集團以及有著不同認知的媒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噴的很厲害,事實上所有分立場的情況大部分人都是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誇張甚至「欺騙」」。這時候不重要的事情隨它去,沒有單一觀念的社會才是正常的。而重要的事情需要有個機構接受訴求和辯論(法院和
政府 ),然後有足夠的權力去強制讓所有人執行某種原則,去傳播某種觀念(法律和權威媒體)。
對於題主所說 「在大眾認識普遍有誤的情況下,是否可以適度誇張甚至「欺騙」」,這不是是否可以的問題,而是必然的。你看看社會上所有爭論莫不如此,因為所有人都是認為自己事對的,自己才是理性的,而且有把對面立場觀點的人都當傻逼的心理趨勢。在這種情況下,人的非理性和自私性註定了會去適度誇張甚至「欺騙」。
碼了好多字,好像離題了O__O"…
------------------------------------------------------------------------------------------------------------------------
下面談談非理性和理性在社會發展的作用,重點想要說的是前者。
1,從個人的角度來說,人只有在自己的專長領域才是相對理性的,而在其他大部分領域都是非理性的。
理性判斷的條件有三方面1,足夠的邏輯判斷能力。2,對內心非理性情感的控制。3,足夠的信息。關於這三點,講散了整本書都講不完,但只用第三點就可以證明這個結論——假設一個邏輯完美,內心完全公正的人,也無法再信息不足的情況作出理性正確的判斷,而一個人永遠沒有足夠的精力去了解所有自己需要做判斷的事情。正確判斷一個人怎樣,需要長期的了解足夠信息;正確判斷一件事情如何,需要長期的研究積累足夠信息,再一個極端的假想,一個古代人沒有坦克的信息看到坦克的巨大威力第一反映可能覺得這是神跡吧!但是,我們不可能對每件需要判斷的事都有足夠的精力去了解,也就決定了我們大部分判斷都是非理性的。就像lz舉得膠原蛋白的例子,我們誰有時間搞清楚醫理機制。我們事實上,我們對於大部分事件的判斷都是來自一種個人經驗的簡化機制,或者盲從某一個權威(比如宗教和科學)。個人經驗的簡化機制有一定正確率但是是非理性的。比如「烏雲要下雨了」「愛動物的女孩子都是善良的」等等。
關於這點還有個結論是:不要輕易認為別人犯了自己眼中某個常識性錯誤就覺得別人蠢,因為自己也會在某方面犯在別人眼中的常識性錯誤,而且專長可能還不如別人。
2,社會大發展都是靠衝突實現的,拿美國舉例,美國的每次制度思維革新都是某種運動下推動的,比如黑人,婦女的權力鬥爭。從理性與非理性角度來說,社會性事件上所有個人都是非理性的,而社會的良性發展依靠的是各種非理性衝突達到的平衡推動。以前段時間的救狗事件舉例4·15高速路攔車救狗事件。對於這個救狗事件是好是壞,你支不支持?很多人都簡單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態度和觀點。但對這件事情有基本了解的理性的人都會覺得難以如此簡單回答。我這裡把這種複雜簡單描述下:
支持者:出於對動物的愛心救助狗看是好事。
反對者:高速公路上攔截別人私人財產不對。
支持者:中國境內確實虐殺狗和動物現象普遍
反對者:別人的自由管你們鳥事
支持者:動物的生命也是生命,你們不能無視生命的尊嚴
反對者:得了吧,中國那麼多事,你先管動物,虛偽
支持者:我們管動物是力所能及。
。。。。。。
事實上,這個事件還可以牽扯到救狗的方式,人類應該對動物的價值觀等等無比複雜的問題。對於社會性事件,往往都有極其複雜的具體影響,和極其複雜的價值觀衝突。比如上面那個例子,支持者反對者的言論單獨來看大多都是有道理的,攪在一起就很難說誰對誰錯了。同時,非理性的個人都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和價值觀上選擇一個支持與反對的立場,與對面立場的人產生衝突。實際上,對於社會性問題,沒有單個人做出的判斷是能夠完全理性的,因為個人永遠無法完全察覺到所有這些事件的具體影響和權重,以及複雜價值觀衝突的誰對誰錯。雖然如此,卻也是因為非理性的人都能代表一部分價值觀和角度,所以在所有非理性的人的衝突和辯論中中,卻反映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取捨和態度,推向社會的良性發展。
關於這點,還有個結論是,任何妄圖以個人的價值觀單一化社會,並且強制執行都會造成災難性後果,因為個人永遠無法做到了解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取捨和態度。
3,理性在衝突的重要作用。
健康社會是利益集團在相關政治法律制度下的相互博弈,不是納粹那樣的獨裁,但也不是不同的軍閥火併。健康的社會是各種利益和價值觀衝突的平衡,但這種衝突一定需要限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按照一定的遊戲規則進行,否則就是暴亂,比獨裁更可怕的狀態。人不可能完全理性,但是健康社會理性的作用有兩個:
一,合理衝突越多,信息流通越大。人總體更偏向理性,而人越理性,就越了解個人的局限,就越明白對立立場的人也有他們的道理,少一些極端的判斷和行為。
二,健康的社會,有很好的討論機制和執行機制,很多得到總體正確和重要的理性正確觀念能夠在制度下得到有效討論和強制執行。比如吸毒違法,打擊邪教。並不是理性本身能夠戰勝這些非理性,而是法律的強制執行。
這樣社會的衝突維持在健康範圍以內。人類的很多悲劇,都是一些人以為自己絕對正確,要自己的觀念強加所有人,把立場觀點不同的人都當做邪惡引起的。有時候看看網上的極左極右,都是滅對方後快,甚至視偏中間自己立場的人為敵人,這些人不論哪一派當權,都是非常可怕的。
總體來說,非理性代表「動力,訴求和傳播」,理性是「秩序,合理和執行」,這兩者都是社會發展需要的。
@魯任君
sorry 啊,不太經常逛知乎的。。
關於鷹鴿派的分法, 這裡有虛逐子先生的原話:
「鷹派與鴿派的分野,我認為主要是體現在表達觀點的時候是否直接了當,是否為了各種原因(比如人情、利益等等)而採取曖昧甚至忍讓的說理方式,反而顯得氣不直理不彰。以對中醫的態度為例,所謂的鴿派,不是理直氣壯說中醫是偽科學,其理論體系是完全錯誤的,而是曖昧地聲稱要反思中醫。」
嗯,還有首次提出鷹鴿派概念的太蔟老先生的話:
」依我看來,文理分科的教育方式,固然造成一部分理工背景的人士人文知識欠缺以及表達交流能力不強,但這種教育方式給中國帶來的最大弊端,並不在此,而在於生產了一批沒有或極度缺乏科學素養、用各式各樣哲學武裝了頭腦的、忽悠成性且自我感覺良好的一大批人文背景的人士。
沒有或極度缺乏科學素養,必然導致辨明是非真偽能力的殘缺。在文學藝術上缺乏辨明是非真偽的能力,也就罷了,因為那些本來就不是是非真偽的角斗場,而是任人類主觀想像力縱橫馳騁的遼闊平原。在文學藝術領域,忽悠成性加自我感覺良好,自娛娛人,幾乎是在這種領域成功的兩個必要條件。可惜的是,這些忽悠成性且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士,又同時是有行為能力和政治權利的公民,對公共問題也有發言權和投票權(起碼在民主社會裡如此),他們中的許多人甚至擔任了一定的公共職務。在涉及到許多是非真偽判斷的複雜公共問題(如環境保護和大型工程以及中醫問題)上,這些人士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往往就遇到了挑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從基於五花八門哲學的殘破世界觀出發振振有詞地忽悠和匆忙地下價值判斷,也不妨礙他們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政治權力對合理公共政策的制定施加負面影響。
許多這類人文人士,已經過了思維可塑期,其殘破幼稚的世界觀已經固化,象癌症晚期患者一樣不可挽救了;其中有一些極端分子,甚至主動選擇走上了反科學的不歸路。
對以上這些人士,溫和如所謂「潤物無聲」式的科學傳播所能起的效果,實在是微乎其微,更多時候是對牛彈琴。更有甚者,有時這些「潤物無聲」式的「慈悲」反倒成了他們調侃取笑的對象——想想「不許聯想」的王小峰吧!
對這些人士,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我所謂的鷹派科學傳播——劈頭棒喝、雷鳴電閃、旗幟鮮明、不
留情面式的科學灌頂。不如此,則很難在他們已經近乎石化的神經系統上留下一些疤痕。
在鷹派科學傳播中,我們不再小心翼翼地把科學知識和精神裹在糖衣內,象母親一樣溫柔地勸人文人士寶寶把葯服下去。相反,我們履行起賽先生的責任,明確無誤直截了當地告訴這些思維方式殘破的成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我們固然無權剝奪或限制他們的言論自由和各式權利,但我們可以用我們的言論自由和各式權利來圍追堵截甚至絞殺他們的謬誤言論,目的不在改變他們的想法(幾乎不可能!),而在於警醒和影響尚可爭取的旁觀者,讓這些人看到他們的危害性。「
科普科幻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就是一位典型的「鷹派」科普人士。在《開放的思維》一文中他如此寫道:
「許多科學家對泛濫於當今美國社會的各種胡說八道的東西三緘其口,因為他們擔心這會將自己置於顯得固執己見和思維封閉的糟糕境地......"
"...我是那種毫不猶豫的、會盡一切可能批評胡說八道的東西的科學家之一,所以有時我會被指責為」神經過敏「和」過分誇張自己的觀點。」
「......一些人樂於相信他們讀到或者聽到的胡言亂語,並且對區分愚昧和理性無能為力,然而我卻有我的自尊來思考這類問題。即時戰鬥無望,我也不能簡單地舉手投降。「
對於那些堅信「地平說」的固執己見人士,他評述道:
」我將怎樣對待這些人呢?向他們妥協?表示敬意?或是說,」啊,科學的開放思維迫使我們相信地球可能是平的,或者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平的」?這是避免我「神經過敏」和過分誇張自己觀點的唯一方法嗎?
永不可能!
而且,這樣(向愚昧妥協)會助長所有其他各種胡說。如果我認為某些觀點是不切實際的,我就打算這麼說。」
so,綜合來看,所謂鷹鴿兩派的本質區別就在於是否能夠堅決地向偽科學或公眾的愚昧思想表明態度,並與之嚴格劃清界限。所謂鴿派似有「聖母」情結,妄想用「母性」包容愚昧。其根源是表現為懦弱與不敢鬥爭的哲學上的相對主義的錯誤。這樣帶來的社會後果會是及其嚴重的。正在穆斯林化的歐洲,就是向愚昧妥協的結果。
你舉的那個例子當然就有點問題~ 膠原蛋白的無效性方舟子先生從理論上已經說的很詳細了,但云無心等人起初似乎並不知道(遺憾的是公眾還被蒙在鼓裡,可以參見該問題最下面幾則被踩得很厲害的回答@李紹唐 ),只是簡單的從實驗的角度說」沒有證據表明xxx云云。完全可以負責任的說一句:膠原蛋白不能美容!這是以現有科學理論為基礎的嚴謹說法,是可信度最高的說法。在現階段這種說法就是正確的。任何對此的疑問都可歸結為對現有科學基礎理論的質疑。如果有人開始懷疑基礎理論的正確性,那我隆重推薦他參考下羅素的火雞問題。。。
最後,可以將你的那個定義改下:
鷹派:沒有證據表面吃膠原蛋白能美容,而且現有諸多理論表明膠原蛋白其實並不能美容。膠原蛋白全是騙人的,吃了浪費錢。
鴿派:沒有證據表面吃膠原蛋白能美容,但花錢圖個心理安慰也沒啥~ 呵呵~ 呵呵~呵呵呵呵~
禿鷲派:膠原蛋白忽悠人的玩意,大家別去吃啊!除非人傻錢多!@循環土豆
補充最新的研究資料:《新科學家》新文《Making science cool won"t win over the denialists》。最近美國娛樂圈做了很多事情來讓科學變得更酷,但此舉並沒有說服那些反科學的人放棄自己的立場。作者認為,光讓科學看上去很酷是沒用的,必須直面那些反科學者,告訴大家他們錯在哪裡。Making science cool won"t win over the denialists
鷹派科普和鴿派科普。
鷹派科普說 膠原蛋白全是騙人的,你還吃,你是傻逼嗎?別吃了!!
鴿派科普說 沒有證據表面吃膠原蛋白能美容,吃不吃你看著辦。
鷹派科普說 傻逼你別犯傻啊!不作死就不會死啊!!
鴿派科普說 道理都在這裡了,你要作死我不攔著你。
@cOMMANDO 的比喻不錯。 一個是見效快,副作用極大的做法,一個是見效慢,副作用小的做法。
說實話,生活中。。簡單有效快速的方法是 用另一個謠言。。比如你爸媽不讓用wifi說有輻射,其實那根本沒什麼輻射。你和他講道理,他估計是不懂的,也不理你,但你拿出一個仙人掌說,這個能夠吸收輻射。。。可能問題就解決了。。。。雖然這種方法我沒用過。
加一個鏈接關於膠原蛋白的科與普
額,」尚未確認,尚無明顯證據「不等於「沒有證據」,"不是"嗎?那宗教不也可以說當前科學下無法證明是否有神的存在?那科學到現在到底有什麼事明確確定了的?我不認為方舟子先生這叫欺騙。
比如我有一張信用卡,從不透支,固然很好。
偶爾透支,但是一直是在銀行允許甚至是鼓勵的範圍內,並保證及時還款,也是不錯的。
老是透支,有時得銀行來催款,罰息,甚至最後成了一筆還不清的壞賬,估計銀行就不大樂意繼續搭理你了。
沒有信用,就沒有金融體系,科普宣傳也是一樣。
至於科普的透支,僅限於標題黨式的適度誇張,在正文依舊應該嚴謹。
樓上的回答包括問題統統都是錯的。
我認為真實情況是:方舟子起先根本不知道多肽可以被直接吸收(他本身就是被學術界淘汰的人,多年不搞學術,知識早就老化了。雲無心比他強出幾條街),他在微博上一直否認這一點。雲無心以為方舟子懂,才給了這麼一個台階罷了。方舟子在微博上威脅雲無心、把松鼠會罵成「老鼠會」四五天,最後把話題扯歪了以後,才礙於面子承認多肽可以直接吸收,但他絕不認錯。
至於後一個問題:如果能,那麼是否可能產生生理、藥理作用?
總結那兩派的爭辯,我的結論是:能。很多論文都支撐這一點。
我不知道誰能通過「常識」說出「不能」。專業科學家的科學知識爭論還有能通過「常識」就能判斷的?這說法真是令人齒冷。
連「錯誤的科學結論」都可以用來科普?那還談得上什麼鷹派鴿派?從拉近醫患關係、提高讀者興趣、減輕商業推廣壁壘、培養自己教徒等等角度都可以用來論證,使用簡單錯誤的理論說明複雜難懂的科學道理是有意義的,但唯獨用於「科學普及」是不能這麼乾的。更不用說別人對你提出質疑後還這麼干。
程序正義要比結果正義更重要。法律如此,科普亦然。
幾點看法:
1、相信膠原蛋白有效性的人,往往基於兩個常識:
(1)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管膠原蛋白有沒有用呢,吃了總比不吃強)
(2)眼見為實(誰說沒用,我有個同事吃了效果很好的)
當然,不排除第三種虛榮跟風(別人吃了我也要吃),不過這種沒治,暫且pass掉。
對於抱有這兩種看法的人,可以想像,僅僅說明益處「尚未確認」,害處「尚無明顯證據」,是無法阻止他們繼續吃的。
2、如果你希望以科普的方式說服別人,那麼就要說服他們,常識並不正確,而是應該:
(1)寧可信其無,不可信其有。(如果膠原蛋白益處尚未確認,就先別吃)
(2)眼見並不為實(你同事可能周末休息的不錯,或是換了一款面霜,還有可能是安慰劑效果,自信所以美麗)
3、當人們通過「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和「眼見為實」建立了先入為主的觀念時,通過科普的手段去推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兩者的舉證要求是不一樣的。先入為主的觀念已經獲得了無罪推定的特權,而後發的觀念必須通過充足的舉證,才能將前者推翻,如果後發觀念的證據並不充足,還會受到先發觀念的挑戰。問題的關鍵是:
(1)先發觀念並不需要被證實,只要不被證偽就可以了;
(2)而後發觀念只能通過證偽先發觀念,才能取代後者的地位;
(3)而由於某些先發觀念本身的模糊性,其本身是難以被證偽的;
(4)因此後發觀念很難取代先發觀念的地位。
看起來非常抽象,試舉兩例:
第一,膠原蛋白是否有效。
(1)人們先入為主的相信膠原蛋白是有效的;
(2)科普男們只有證明膠原蛋白是完全無效的,才能否定膠原蛋白的有效性;
(3)膠原蛋白對皮膚的好處有太多種可能途徑,短期的、超長期的、科學可以解釋的、科學無法解釋的;
(4)因此鴿派科普很難搞定頑固不化的人。
第二,進化論和神創論。
(1)信教家庭培養的孩子先入為主的相信萬物是神創的;
(2)進化論者只有證明神創論是錯誤的,才能否定神創論;
(3)神創造萬物的說法過於模糊,既可以是神直接創造了萬物,也可以是神創造了原型之後通過萬物演變,也可以是神制訂了世界的規則(包括進化在內),而讓萬物自行進化。
(4)因此經過幾百年的爭論,進化論仍然無法戰勝神創論,還因為「缺失的一環」、某些器官過於複雜(其功能涉及到多個基因的突變)等證據缺失或理論空白,而受到神創論的挑戰。
4、如果先發觀念和後發觀念同樣處於科學的思維框架中,那麼我們只要指出先發觀念和後發觀念相比,並沒有任何特殊地位,而應該受到同等對待就可以了。
在科學的框架中,我們如何對待觀念?
(1)任何觀念在提出時都是一個假設;
(2)觀念應當是具體的、可以被證偽的;
(3)觀念可以通過預測-檢驗的實證方法逐步提高可信度;
(4)任何觀念都無法獲得完全的證實,而只能通過不斷的驗證提高其可信度,並等待被相反的證據證偽。
(5)如兩個觀念互相衝突,則選擇更為可信、結構上更為簡單優美的那一個。
以膠原蛋白為例:
(1)膠原蛋白是否有效,在提出時應作為一個假設;
(2)如說明膠原蛋白有效,則應當清楚的說明如何有效(包括通過哪些途徑,或者是有可以觀察到的效果);
(3)對膠原蛋白有效的假設進行檢驗,包括與現有科學理論的相容性,以及通過對照組實驗進行統計;
(4)一方面,膠原蛋白有效的理論途徑與現有科學理論並不相容;另一方面對照組實驗顯示統計結果不顯著;同時,現有科學理論可以說明膠原蛋白為何無效。
(5)因此,膠原蛋白無效的理論與現有科學體系相容,同時實驗的統計結果也支持無效的理論。
5、上述(1)-(5)是科學方法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科學方法屬於哲學的領域,恰恰是無法通過任何科學方法被證實的。因此,科學方法的核心其實是一種信仰,是一種經過數百年的實踐檢驗,逐步培養起來的對科學方法的信任。
6、正因為科學的核心也有著信仰的成分,因此,帶著一種優越感,去說服對方應該理性思考、應該相信科學,是過於理想主義的。試想,假如某位同學對一個教徒說:「目前的科學體系中不需要神存在。「想必教徒的反應不是跪下皈依科學的信仰,而是反過來給某位同學一個大嘴巴子。(純屬惡搞,不好意思!)
7、真正的溝通,應該從承認科學並非絕對正確開始。應當向對方說明,沒有任何觀念是絕對正確的,無論這一觀念是基於宗教、迷信、還是科學。每個觀念的正確與否,都需要由個體獨立的進行思考並作出選擇。通過放下科學自己的身段,我們就可以將不同的觀念置於相同的框架之中,並加以比較。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很多時候科普受眾就和出門下館子的人一樣,面臨如下選擇
1.進了館子,廚師端上一盤菜。那麼這盤菜衛不衛生能不能吃取決於館子的信譽。大酒店和路邊攤的待遇肯定不一樣。
2.進了館子先到一堆水族箱里選螃蟹魚蝦什麼的,稱完了回桌等上菜。大部分人覺得比較可信,也有少數人會質疑。但萬一出了比如分量完全不對的差錯,館子信譽會直接跌到谷底。
3.進了館子,廚師直接領著你去買原料,當場做給你看。大部分人的反應:你丫有病啊?老子來給你當下手的么?屁顛屁顛回桌等上菜。
基本上第一種類似於「鷹派科普」,第二種類似於「鴿派科普」或公知。第三種類似於科班培訓或乾料科普。現在大部分人喜歡第二種,但第二種要作點假也是最難防的。請大家看清問題再回答,否則不過進了題主的圈套。其實科學素養低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像題主這樣自以為很高,然後給別人亂扣帽子。
方舟子有說過自己是矯枉過正嗎?有說過自己有誇張嗎?那就是你覺得誇張了,那就事論事啊,拿出具體的證據看看。本來是科學問題,就怕題主這樣胡亂引申,不知偏到哪裡去了。
雲無心和方舟子的分歧看似在結論上:雲無心說膠原蛋白不一定完全沒作用,方舟子說就是沒用。實際上來自於具體的科學問題上:肽到底能否直接進入血液?如果能,那麼是否可能產生生理、藥理作用?他們都知道小肽可以進入血液的,區別在後面的藥理作用,方舟子認為不可能,雲無心認為可能。而我根據常識認為方說的有道理,何況這是方的專業所在——分子生物學。而雲無心作為科普人物,文獻調研做的還是不錯的,具體問題上犯錯誤當然也無可厚非。
下面摘錄方舟子的說法:進入血液的肽又怎麼可能美容呢?在理論上能通過什麼機理達到其美容效果?雲無心對此語焉不詳,而聲稱永遠支持雲無心的農大朱毅倒是對此說得更明白:「膠原蛋白經生物水解後,其中可能含有一些有生物活性的肽段,對於這些肽段能否具備比如信號分子,比如直接合成等等功能,我們目前還不能絕對否定,科學的發展一直都在顛覆和履新人類對生命的認識,對生命認識的局限性需要我們對未知保持科學的謙遜和尊重。」
朱毅在這裡提出了兩種可能性。一種是這些進入血液的肽段是促進膠原蛋白合成的信號分子。某些小肽、多肽、蛋白質是激素、神經遞質、生長因子之類的信號分子,可以作為藥物使用。但通常是通過注射來起作用的,口服的話要克服防止消化、提高吸收率的問題,是世界難題,例如口服胰島素研究了多年,到現在還未成功。即便是能口服的多肽類藥物,也都是序列特定的,在體外通過遺傳工程或者化學方法嚴格地按序列合成的,並不是拿一種蛋白質水解產生的序列隨機的片段碰運氣。膠原蛋白是一種結構蛋白,本身不是信號分子,水解產生的序列隨機的肽段碰巧有的是信號分子,碰巧這類肽段的數量還很多,碰巧它們能夠較多地進入血液,又碰巧能夠反過來用以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需要這四大「碰巧」,缺一不可,這種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如果存在這種可能性並被證實了,那是諾貝爾獎級的成果,還去賣保健品幹什麼?
另一種可能性是肽段用以直接合成膠原蛋白。這種可能性也是不存在的,因為蛋白質的合成是要靠轉運RNA當中介的,轉運RNA每次只能去拉一個與之相對應的氨基酸,然後在信使RNA模板上把氨基酸一個個按序列拼接起來,所以蛋白質的合成只能以單個的氨基酸為原料,而不能利用肽段。也許朱毅要說,說不定哪天會發現合成蛋白質不需要通過轉運RNA,肽段自己跑來就直接往上拼呢?那樣的話,這也是一個諾貝爾獎級的成果,而且這個肽段剛好拼在正確序列位置上的可能性可以說是零,拼出來的是無數序列雜亂的廢物。分子生物學家花了那麼長時間才搞明白了蛋白質能夠按序列準確合成的奧秘,朱毅為了替膠原蛋白廠家洗地,竟然要我們回歸無知,去尊重被保健品騙子發現的「未知」。
當然不應該誇大,科普就是普及科學。是就是是,否就是否,不一定就是不一定。科普作者是普及科學的,沒有其他社會責任。
而科普作家不能僅僅說不一定,你得說出哪裡不一定,為什麼不一定,怎麼才能變成一定等等。這個分析問題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精神,也是科普的任務之一。科普不僅僅是普及知識,也是普及科學精神。以掌握真理的權威來強力讓受眾接受知識是缺乏科學精神的,哪怕真的是真理,更惶論「不一定」的結論了。事實上,所謂「尚無明顯證據」、「可能性很低」說服力低純粹是因為科普作者沒有水平。有水平的科普作者,待他將這「可能性較低」的為什麼解析一番,讀者心中便已知道了個大概,已經懂得用科學精神來對待這個問題了,說服力是可以很大的,而且不僅止於表面的說服,而是讓讀者內心裡認同。
事實上人類的認知遠遠沒能達到能夠對自然規律下斷言的程度,方舟子抨擊中醫,而去年出來的一個研究成果植物基因中的微小RNA能進入人體血液和組織器官則是對中醫的原理有了新的科學解釋。閱讀方舟子或是新語絲上反中醫的文章,可以說毫無科學精神可言,那種文章讀完,讀者可能也反中醫了,但他仍然不知道為什麼,如@陳浩所說,這是宗教式的說服,不是科學的。真正的科普反中醫文章,能讓你知其所以然。譬如前一段時間的馬兜鈴酸腎病問題,如果有一篇好的科普文章教大家馬兜鈴酸腎病的原理,讀者自然就不會再使用馬兜鈴等草藥了,科普不是說服人的。不知道可不可以。因為實事求是地說,我沒有掌握確切證據顯示鷹派科普效果更好,也尚未確認鴿派科普更有助於促進理性思考。而且,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的具體環境、具體條件或具體目標——是要消除某一謠言的影響還是促進理性氛圍。當然,不管是哪一個目標,我都不知道答案。
關於不能理性判斷的人,我不知道民眾會不會因為被當成傻瓜而變成傻瓜。我也不知道把民眾變成傻瓜,會讓傻瓜越來越多,還是讓搖擺人群更快地暴露出來以便淘汰。我不知道這個社會是傻瓜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還是在某個我不知道的中間值最好,還是處於某種分布結構最好。我也不知道對一個人來說,是越傻越好還是相反,或者中間最好。我不知道是不含結論的信息更容易傳播,還是無根據的斷言更容易擴散。我也不知道是只向大眾世界添加不含結論的正確信息好,還是再添加一些與現有主流謬誤針鋒相對的或錯信息更好。
如果一個人能理性地判斷了,那麼他就無法確信「尚無證據」這種說法,因為他需要「證據」證明「尚無證據」;他也不會被鷹派科普騙到,因為證據缺失和邏輯錯誤的部分他不會信;他也不會因為鷹派的信譽破產而一概否定,因為他能夠篩選有效信息。所以對他來說,對於有證據的部分,鷹派鴿派的效力是相同的;對於無證據的部分,雙方效力也是相同的。不過也會有人說,從統計學角度考慮,雙方效力不同,因為信譽差的一方正確率低。但是我不知道,是高正確率的不做判斷 (邏輯推理) 有益處,還是低正確率的頻繁斷言 (概率推理) 有價值。我也不知道是該考慮有沒有價值,還是該考慮有沒有必要。
如果我選擇了鷹派,或者傾向於鴿派,或者兩個都要,我也不知道會是因為我認為這樣對社會更好,還是因為我會喜歡這種環境給我帶來的內分泌狀態——我的感覺更良好。我完全不知道原因是什麼,因為人對自己動機的解釋,往往是一種「賦予意義」或者「編故事」的過程,而故事和真實之間相差多少,我幾乎無從判斷。
不知所云,毫無用處。中國人還是習慣於把結果正義凌駕於程序正義,求善凌駕於求真。不能堅持求真,這是社會最大的毛病。求真是研究其他一切問題的基礎。
這個樓里很多人對「科普」的理解有偏差。科普並不是「把完整的信息告訴大家」,科普其實只是把科學事實、科學理論用簡單、沒有專業背景的普通人也能理解的話語表述給大眾。因為科學理論的艱深、科學事實的複雜性,多數情況下,這種表述可能和實際上的科學事實科學理論有一定偏差,也就是所謂「不夠嚴謹全面」。但這個並不是「誇張」或者「欺騙」,這其中的取捨和判斷,是要由科普工作者來把握的。
舉例來說,「地球繞著太陽轉」就是一個並不全面的表述,從某種角度來講,「太陽繞著地球轉」也是對的(當然即使加上「太陽繞著地球轉」,也還是不夠全面)。但是「地球繞著太陽轉」仍然是很好的科普表達,它抓住了太陽-地球體系的主要矛盾。
再舉個例子,中學物理講的很大一部分內容是經典力學。而我們知道經典力學一般只是宏觀物體低速運動時的近似描述,但物理課本並不會告訴你「精確」的描述是什麼樣子,也不會告訴你經典力學定律在具體哪些情況下並不成立,顯然也不夠「嚴謹」和「全面」。但如果因為這個去改物理課本,那麼學生和老師就都要叫苦連天了。這還不止是科學普及而是科學教育,但科學教育也得考慮到受眾(中學生)的接受能力而有所取捨。
回到膠原蛋白的問題上來。蛋白質在腸道消化時會有一部分多肽沒被分解成氨基酸就進入血液,甚至這些多肽可能在血液內發生一定的生理作用,這些的確是科學事實。但這一科學事實其實和膠原蛋白銷售商鼓吹的「美容」是沒有關係的。雲無心多一句閑筆,把這種情況告訴大家,並沒什麼錯。而方舟子不提(其實也只是在某一篇文章里沒有提),也並不是錯。這只是兩個科普工作者對錶述的取捨不同而已,對這種不同我們應該尊重。但因為這種小地方的表述不同而變到互相挑刺,甚至上升為「騙子幫閑」和「邪教教主」之類的互扣帽子,實在是令人搖頭嘆息。
而從表達方式上來說,用上「在一定條件下」「一般而言」「大多數情況」之類的語句會比較嚴謹,但也容易變得累贅,所以有時候行文會省略,但讀者應該對這一前提應有充分認識和思想準備。不然抬起杠來就沒完了:「人活著就得吃飯」——「新生兒只需要喝奶」,「砒霜會毒死人」——「砒霜也可以治病」,「人有四肢」——「四肢不全的畸形也有的是」……
所以我並不認同科普應該有「鷹派」和「鴿派」的區別。而且即使有,也絕不會是「下斷言」和「告訴大家全面的事實」這種區別,因為科普要告訴大家「全面的事實」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至於「被騙子利用」,其實騙子怎麼也是有可乘之機的。連正式嚴謹的科學研究成果也會被騙子利用(納米技術、幹細胞、克隆、轉基因等等),何況科普?拿「你這樣表述會被騙子利用」這樣的理由來否定科普是非常牽強和無知的。至於科普文章有誤,完全可以從技術層面上批評。
推薦閱讀:
※人體冷凍或冬眠,永生和接近光速飛行(0.8C以上)這三個技術哪個難度最低?
※皮皮蝦科普漫畫中有沒有違背科學的錯誤描述?
※中國普通民眾天文常識匱乏到什麼地步?
※北方的樹葉到了秋天為什麼會掉下來?(≧▽≦)?
※隔多遠看到的就不會是同一片天空?
TAG: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