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科幻星艦、飛船等的設計思路是什麼?

對於所有飛船種類


科幻電影中的宇宙飛船設計思路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問題,實際上,根據不同的電影世界觀設定,會有思路完全不同的設計風格。所以,即使是粗略地談這個問題,都會是篇幅很長的回答。下面是想哪兒說哪兒的一個回答,根據時間隨時補充吧。

【本文所有圖片都來自網路,如有版權異議請私信聯繫。】

先以我個人很喜歡的《普羅米修斯》為例,來談談科幻電影中的宇宙飛船。

在科幻電影《普羅米修斯》中,時間背景是21世紀末,人類駕駛宇宙飛船「普羅米修斯號」,前往遙遠的未知星系探險。根據電影的設定,這是人類第一次進行如此距離的星際探險活動,因此,「普羅米修斯號」應該是當時人類最先進的星際飛船,能夠跨越太陽系的行星際空間,進行恆星際飛行。

根據電影中的設定,「普羅米修斯號」不但能夠進行星際飛行,還能直接著陸在行星上。這一點實際上有些整體超越之前《異形》系列的科技設定。在《異形》系列中,恆星際飛船在進行著陸飛行時,都需要有專門的著陸飛船進行擺渡飛行。

不過科幻電影中的飛船設計思路和風格,會根據科幻電影的製作年代而在審美上有變化,因此這種前傳或續集電影中出現的科技標準的不協調感實在是無法避免的。整體來說,我個人覺得「普羅米修斯號」的設計多少是借鑒了一點《衝出寧靜號》(以及同主題同設定的美劇《螢火蟲》)中的「寧靜號」的設計。

《衝出寧靜號》因為是屬於「太空西部片」的風格,所以「寧靜號」在設計上是借鑒了西部片中常見的「馬」的元素,強調了「西部遊俠」的感覺。而「普羅米修斯號」的設計,雖然沒有直接證據,但我還是覺得設計思路上有一些相近的地方。只不過「普羅米修斯號」更高科技感一些。

留言中@郝九千 提到,「以太陌克」中有一篇文章 《A/P系列 回顧、疑點與猜想》,其中說到了「普羅米修斯號」和「寧靜號」之間可能的淵源:

70、《螢火蟲》的主創喬斯·韋登(Joss Whedon,《復仇者聯盟》導演)為《異形4》的編劇。有理由相信,從人物、場景設定、甚至美術視效上來看,《螢火蟲》都像是《異形4》的怨念產物、雖然它本身也成了一個巨大怨念。這也是前述《衝出寧靜號》誕生的理由。

通過二者的對比,我們會發現,它們在設計思路上有一些有趣的細微差異。

首先,「寧靜號」和「普羅米修斯號」的駕駛艙都位於前方,這種設計的思路估計是因為更便於目視飛行。這一點對於需要經常著陸飛行的行星際飛船來說是很重要的,但對於恆星際飛船其實就並無必要了。但因為基於不同的世界觀設定,所以二者雖然都是恆星際飛船,但「寧靜號」是可以進行超光速飛行的貨船,所以它的前置駕駛艙以及可以直接目視的大舷窗設計,顯然是符合它的世界觀的。但對於相對技術更落後,只能以亞光速飛行的恆星際飛船「普羅米修斯號」來說,這種前置駕駛艙和超大舷窗設計,明顯是為了照顧電影的視覺風格需要。

實際上,對於恆星際飛船來說,駕駛艙(或者是艦橋)更需要隱藏在最安全的船體中,不需要直接暴露在船體前方。例如《星際旅行》系列(或《星際迷航》)中的「進取號」飛船,它作為不要著陸飛行的恆星際飛船,它的艦橋是直接隱藏在船體內的。(最新的《星際迷航:暗黑無界》中,「進取號」進行過行星著陸飛行——嚴格說來是降落在海洋中——但我認為這是大JJ在亂搞。)

基於現在的設計思路,對於需要進行恆星際飛行的宇宙飛船來說,超大舷窗是沒有必要的。實際上,我覺得恆星際飛船出於安全考慮,會盡量避免在船體上開洞。任何對外的直接目視觀測對於恆星際飛行都是要減少到最低的——以人類的目視能力,相比恆星際的廣袤空間,等你看到什麼時,一切都晚了。

但是對於科幻電影來說,超大舷窗卻是必須要有的,不然視覺上不夠炫酷。

是不是感覺如同御風而行?飛一般的自由翱翔?對於觀眾來說這是很炫酷的視覺體驗,可對於需要進行大氣層內高速飛行,會因摩擦而產生高熱,這麼大的舷窗如何避免破裂,是很麻煩而且沒必要的。而且我不理解為什麼需要站著操作飛船?進行顛簸的大氣層內飛行時,不系著安全帶,還要站在那裡,除了作死和炫酷外,沒有任何理由啊。

————周末加班回來還要繼續加班寫這個我真是想不開啊————

其次,讓我們來談談著陸這個問題。飛船著陸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尤其是對於恆星際飛船來說。基於不同世界觀設定,如果是類似《星球大戰》那樣的世界,對「千年隼號」來說,超光速飛行根本不是個事兒,通過各種牛屄的反重力引擎或者其他高科技魔法,是條船就能跨越星系,那行星著陸其實不是個事兒,到了目標直接開下去就好。

「千年隼號」內部示意圖

電影里沒有「千年隼號」著陸的鏡頭,我就用起飛來意思一下,著陸和起飛反著對比一下也大概是那個意思。

冒著帝國鐵拳的火力,膽大妄為的走私犯直接從船塢中起飛。

一不小心,飛船就已經飛出地面部隊的火力範圍了。

進入近地軌道,只要離開行星一段距離,擺脫行星的引力干擾,就可以進行超光速飛行了。

當年炫酷無比現在看很Low的進入超光速飛行狀態。

【關於《星球大戰》中的飛船「千年隼號」,這個真不用我多啰嗦,直接推薦大家看一本書 星球大戰:千年隼號完全圖解 (豆瓣) 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在裡面。】

但是對於風格相對較務實的科幻電影,著陸飛行一般都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星際旅行》那種把人直接發射到行星表面的方式,其實並不常見。而且如果要運物資到行星上,還是得通過擺渡飛船來完成。

在《異形2》中,救援突擊隊是通過龐大的星際戰艦抵達目的地行星的。

這種恆星際飛船為了穿越漫長旅程,還得把乘客先給冬眠了。然後抵達目的地後再讓大家蘇醒。這個設定在前三部《異形》電影中都被沿用了,《普羅米修斯》作為前傳系列,當然也沿用了這個設定。

卡神的《阿凡達》也繼續使用了這個設定,作為《異形2》的導演,想必他會對上面這個冬眠艙場景感慨萬分外加一絲怨念——當年因為預算緊張,只做了四個冬眠艙,為了讓畫面好看點,布景里放了一面鏡子,才靠反射出來的冬眠艙湊夠了鏡頭內的氣勢。

所以卡神拍《阿凡達》時,就說:我要好多好多冬眠艙!一望無際的冬眠艙!

然後母船在近地軌道上等候,著陸小隊再乘著陸飛船降落到行星表面。

作為《第一滴血2》的編劇,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狂熱崇拜者,卡神電影中對越戰風格直升機的復刻到了赤裸裸的地步。在《阿凡達》中,我們也能看到類似風格的大氣層內飛船設計。

在《普羅米修斯》中,「普羅米修斯號」的著陸是簡單粗暴型的,跨越了浩瀚星際後,飛船到了目的地行星,在還沒有完全掌握降落場的地麵條件的前提下,就直接開下去了。

(以下純吐槽不想看的可以跳過:現在傘兵跳傘之前,都還會先派個小分隊跳下去收集一下降落場的情報,咱們的牛屄飛船就直接開下去了,也不怕看似平坦的降落場萬一下面的地質條件不穩定,飛船弄出個閃失,大家就全都交代在幾十光年外的陌生星球上了。不過從劇情來看,編劇和導演根本就是想把大家都弄死在這裡,所以卡隆那麼漂亮的姑娘,被一個滾動的大輪子追,都只會跑直線……所以這裡的飛船設計思路就是如何多快好省地搞死這些貌似智商都很高的船員。

(以上兩張對比圖引自「以太陌客」相關文章 《A/P系列 回顧、疑點與猜想》,如有侵權請私信聯繫即刻刪除)

《普羅米修斯》中的飛船如果要細說還可以說很多,但大周末的我就不給自己添堵了。這次就到這裡吧。

最後推薦大家看另一本書:《星際迷航:聯邦星艦進取號完全圖解 (豆瓣)》 你想知道的關於「進取號」的一切都在這裡了。

回頭我在我的專欄里繼續聊聊其他電影中的飛船吧。不然這個回答就會太長了。最後放一張我最愛的《星際爭霸》里的無敵戰艦鎮樓。


只要有趣又很酷,他們什麼都造得出來
比如…


說到星艦,竟然沒人提《太陽帝國的原罪》啊,這款優秀的太空即時戰略遊戲給出了很多精美且風格多樣的的星艦創意。
首先是貿易聯盟,即遊戲中「普通人類」的主力艦之一,瑪莎級無畏艦
可以看出其外形中規中矩,和地球時代稱霸海洋的航空母艦有幾分相似,作為火力輸出型艦船配備有大得誇張的發射架和火炮

後側,如 @任壬 所說,外露的引擎和舷窗透出的密集燈火很有震撼力。

灰馬級輕型航空母艦,主要作為飛行中隊的搭載平台,可以看到隱藏在內的飛行甲板還有旁邊的戰鬥機中隊。

索瓦級,主力艦級別的大型航母,高聳的指揮塔和甲板形狀幾乎與當代的航母沒有任何區別。

重頭戲來了,安科隆恩級泰坦,遊戲中最大的艦船之一,右邊的藍色軌跡為飛行中隊,在這個巨無霸面前如圖蚊蚋。

除了大之外沒什麼特色,武器系統也很原始

棕熊級重型巡洋艦,跟剛才的大塊頭相比這樣能批量生產的小個子恐怕才是艦隊的主力,外形粗糙蠢笨,加上輪子就是輛裝甲車。

貿易聯盟在遊戲的設定中應該是科技水平最低下的一方,很多戰艦由民用艦船改裝而來,武器系統多為原始的火炮、魚雷和巡航導彈,代表了太空戰爭的初級階段。
接下來是拉瓦薩人,即遊戲中的外星種族
進入躍遷狀態瞬間的加拉蘇虛空者,看起來像一隻大滑鼠......與人類飛船相比,它有更加優雅的弧線,這是一艘後勤支援船隻並可以進行外太空殖民,這樣的外形使它具有更大的容量,看看它船尾密集的燈火

克拉托斯級獨裁者泰坦,形狀像一把張開的大傘,周身遍布波動炮、相位導彈發射器、激光發射器等先進武器,至於船艙在哪兒鬼才知道==

本來還有一個勢力的實在貼不動了......
說了這麼多隻想表達一個意思,在沒有空氣阻力限制的太空,「只要有足夠強力的發動機什麼東西都飛的起來」,重要的不是外形,而是艦船內滿足星際旅行甚至戰爭的各套系統,比如動力、生命維持、通訊探測和武器等。我覺得有朝一日如果真的出現巨型星艦,最大的可能是劉慈欣在《三體》中提到的各種標準幾何形狀,這樣建造難度可能會小很多。


愚蠢的人類弱爆了→_→
嘿嘿 發圖鎮樓

圖超級大 你們自己點鏈接大圖看吧 集合了大多數遊戲電影里的星艦 並按照對比尺寸放在圖裡的
deviantart.net 的頁面

星艦是科幻世界給我們最開放的命題,所以這個命題下一定不要固化太多的思維。
那些說流線型的梭子型的都可以先去死一死了,你只要提出了具體形狀的建議,這個問題你就輸了。(ノ=Д=)ノ┻━┻
星艦是太空用的啊,真空環境下你覺得形狀有必要嗎?
你給我一個蘋果,說長成這樣的星艦你接受嗎?

(龍珠)
我覺得也可以!

你給我一個榴槤,長這樣的星艦呢?

我覺得也很好!

你給我一個芒果,(你敢不給我吃的嗎?)那給你一根黃瓜……長這樣的星艦呢?

(//?//)也好也好……

其實你就是弄成華夫餅麥麗素豌豆脆趣多多好麗友母親牛肉棒的形狀也不影響的,去看看《eve》的飛船學習學習,好看就可以了嘛,狂拽霸酷屌→_→生來就這麼沒朋友

什麼你說星艦要登陸星球怎麼辦。
還真是嚇了我一跳呢,不過你放心星艦這種科技級別的,首先肯定不會輕易登陸到大氣層內,而是會有專門的小登陸艦。仔細回想下你們看過的片打過的遊戲去,但凡最後沒炸的都是這種思路,進大氣層這種事,誰進誰倒霉。
什麼?非得進大氣層?朋友這下真是沒得談了啊,好吧!還是那話:星艦的科技水平啊!帶你裝逼帶你飛的好嗎,肯定是算準坐標直接直接落下去的,垂直起降的戰鬥機儂曉得伐,

就是那個feel(倍爽兒)。而且動力系統都是星際旅行級別的了,地球上動一動,so easy!三分鐘前在紐約,三分鐘後就在北京了,就這麼霸道。
所以星艦的動力系統設計很重要,但是基本原則就一個:
各方向足夠多的動力系統,保證能自由轉向和一個單方向足夠強大的動力輸出。
這就能讓星艦月亮之上自由飛翔了。
不信你看 他們有這樣的 像乒乓球拍的(千年隼)

也有這樣的像F1汽艇(普羅米修斯)

還有這樣的乾脆做成球的(還是龍珠)本來想找阿拉蕾的沒翻到

更不要臉的 做成環的(光環)一開始以為是星 後期發現其實是個飛船

評論里
@宋源棟 同學提到了一點:形狀。。。如果飛船的總質量超過了一個臨界點,就是要考慮飛船自身產生的引力了,然後,形狀就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了。——最後大概都會變成球。
很在理所以死星真的是個好思路…… 就是缺個動力系統

既然是星艦呢就還得解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那麼多人在上面吃啥喝啥呼吸啥,肯定是要構建一套循環體系的。地面補給肯定會有但是星艦誒,如果不能完成自我補給還怎麼旅(zhuang)行(bi),如果出現了失聯,星艦可能要丟失十幾年甚至更久,所以有點吃的很有必要。
在星艦的內部構造上呢,要注意的問題就是分艙,每個通道都有可以封閉的門。如果意外出現,比如說某個地方被擊穿,某個艙室起火了,可以把這個艙封起來,保證其他艙室的安全。動力源最好能散布在艦內,防止一個意外全家遭殃的餐具,並且有備用動力,和基本上沒用的救生艙。

擁有了這樣基本配置你就可以安心上路了。當然還有很多選配插件可以供你選擇:
太空歌妓
斯巴達小隊
艦載高達
大和火炮
刀鋒女王
克林貢人
銀河護衛隊
絕地武士與風暴兵
異形和鐵血戰士
貝吉塔和弗利薩
以及湯姆漢克斯,啊呸!克!魯!斯!
等供你選配,均可觸發不通劇情,
勝敗乃兵家產常事,大俠請不要打我。

——————————最近由於過於玩鬧 我決定還是寫點乾貨給大夥看吧—————
講幾種設計思路給大家:
從科技發展談一下
首先你得有一個世界觀,這個世界觀下的科技水平影響了你的飛船發展,如果這是一個太空故事,科技高度的發達,完全不用登陸,補給從太空站完成,或者乾脆不補給。這就是最開化的情況了,這種情況就是如果舉例子就是《EVE》,高度的發達的是太空科技,沒有地球什麼事。這種情況的飛船可以設計的肆意妄為。(回顧第五張圖)
然後我們往回倒退一點科技發展到我們還需要地球作為根據地的情況,我們的星艦分為了兩種一種是探索外太空,一種是殖民外星球。前者就是《星際迷航》後者就是《光環》
請看進取號

進取號的設計一看就是人畜無害的,為什麼 這就是概念設計思路的圖形運用了,
圓形,球體為主體的設計語言和白色為主題的設計色彩就帶給你一種民用科技的感覺。
而事實上也證明進取號作為一種勘探型的偵察機科研機確實沒啥武裝能力。
我們去看一眼《光環》里的星艦,最然很少露面

請忽略我家士官長和水印,實在懶得蓋了
方體結構為主 線條都很英朗就像士官長的頭盔一樣(不知道的看我頭像)這種體塊分明的結構就是更傾向于軍工的感覺,而且灰濛濛的迷彩色一看就知道這貨不太好惹……
這兩種思路就像民航和戰鬥機的感覺 你們感受一下

需求決定功能 功能決定了造型

我們讓科技再退步一點點,放棄大型星艦轉為星際旅行探索使用,長途旅行首推《普羅米修斯》啦,《普》中的星艦其實還是民用略多,但是感覺是有比較弱的火力防禦系統的,所以結構上做的很豐富,而且電影的關係嘛沒有細節會很難看的,這種豐富的細節變得很有必要,個人覺得還是做的略微瑣碎了一點。同樣的還是白色主體,但是請注意:科技既然退步了 我們就會發現這時候飛船因為要著陸所以就會出現更靈活的動力系統方便起降,而且會明顯的分出上下左右前後來,這時候設計的思路其實更接近於一個有外掛火箭噴射系統的裝甲車或者武裝直升機了更甚至的可以說多了四肢的F1賽車。說是星艦其實更像是載具了。

在這種程度的科技下 如果尺寸上縮小為短途運輸級別的便是《極樂空間》

你看 一種機型 一種主題結構 通過不同形式的穿插組合能產生的變化。而且總體感覺還又很接近,很好的範例。
科技就不要再倒退了再倒退就是《復仇者聯盟》了 不過我覺得婦聯的母艦就不能算作星艦了,畢竟不是星際使用 主要是還保衛世界和平來的。
我們騷微總結一下:科技的減弱的伴隨著的就是尺寸上的縮小,造型的誇張減弱,與現有科技產物的同步率增高,更接近於你的認知,更像你看到過的東西 只是誇張了局部。
這就是一種思路,從科技發展程度入手。換一種方法我們從種族還是講
第一種方法是按照人類來的,好了現在我們不是人了……
有一個外星種族,他們有古老的信仰,他們信仰促使了他們的科技,他們發現一種材料可以讓他們更有能量,這種材料透明,有微光,而且堅硬,熟悉他們的薩滿能用它預知未來,他們的飛船需要這種材料提供能量。
都打過星際爭霸吧,去看眼神族的母艦去(上面那段我是胡說的 神族歷史不是那樣)

神秘感 圖騰化 不符合常規的結構學 材料不明顯 但是又讓人感到有一種魔力,這你就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我上面這玩意是我編的那個種族的星艦了,甚至你還可以給他編一個武器系統。
同理可以去推倒蟲族,質感上像甲蟲,黏糊的液體噁心的孵化。
這些思路是怎麼來的呢?
很簡單,你去想一下這個:
世界的人類如果從原始狀態就通過信仰來實現科技可能會是怎樣的——神族
如果昆蟲發展出了科技會是怎樣的——蟲族
腦洞大開如果魚類發展出了科技會是怎麼樣的?魚人兩棲飛艇?
其實魚類和飛船的造型非常像哦 隨便改改就是一個。
對吧,去假設一種情況讓他發展起來然後你就會發現其實思路有很多的,在發展的途中會有很多的分支,比如民用軍用,用激光還是用電磁炮,要飛行速度還是飛行距離。總之的就是去按照你的世界觀需要來推導這種結果,找到最優解即可


前面大多在討論歐美系的星艦,俺來說說日系星艦。
就我有限的閱片經驗而言,日系星艦的主流承續於壓碼頭。

奔赴葬身之地鹿兒島海域的壓碼頭~作者柚木武士。

背景音:撒拉馬,恥球喲~~~五局神侃壓!碼!頭!
自《宇宙戰艦壓碼頭》以來,無數有著船型艦體、頂著高聳的艦橋、艦橋前搭載至少兩個多聯裝炮塔的星艦,載著無數中二糾結蛋疼悶騷的男男女女和秀吉們,奔赴浩瀚的星海,迎來未知的命運、、、

壯哉我大麥克羅斯!變身成蘿蔔神馬的我才沒看見呢!

會飛的潛艇鸚鵡螺= =、、、

密涅瓦~其實我沒看過高達種子= =、、、

AAA WUNDER~

迪卡笠翁~老虛大法好!

再來一發老虛大法好!(雖然不是星艦)
++++++++++++++++++++++++++++++++++++++++++++++++++++++
日系中還有一脈:《銀河英雄傳說》中的星艦。由於奇葩的艏向正面迎敵設定,《銀英》中的星艦要麼像大號撞錘,要麼像大號手槍,甚至是鳥嘴= =、、、

永遠的楊艦隊旗艦!休伯利安!原本只是艘分艦隊旗艦,卻擔負了艦隊旗艦的工作,休伯利安永不沉沒!Always Young,Never Naive!
(順便一提,我的知乎ID「楊愛紅」就是「楊提督愛紅茶」的意思,頭像上的死苦水胸前的文字就是「第13艦隊」~)

金毛皇帝當年的手槍船~

金毛皇帝後來的鳥嘴船~腳底抹油的伯倫希爾~
+++++++++++++++++++++++++++++++++++++++++++
閱片有限,還請各位知友多多指正~
最後老規矩:
多鉚蒸剛,炮塔至大!
億萬星辰,億萬炮塔!
多鉚蒸剛,炮塔至上!
億萬星辰,億萬榮光!


傷心,一路看下來沒人提到 Battlestar Galactica...... T_T

很讚同張小北所說的「根據不同的電影世界觀設定,會有思路完全不同的設計風格」,在此就僅補充一下這部劇的。

整部劇集中,星艦的設計只能說是中規中矩,即符合觀衆對科幻片中星艦的固有印象,並不出彩。畢竟,大量戲份是在艦內完成的。

且先看 Colonial Fleet 的戰艦,就 Battlestar 級而言,以和 Adama 爺倆牽扯最多的三艘——Pegasus、Galactica、Valkyrie(Admiral Adama 在執掌 Galactica 之前所領導的戰艦)——爲例:

每一艘 battlestar 都如同地球上的航空母艦,體型巨大、攜帶戰鬥機羣,在艦隊中處旗艦地位。由於是在太空航行,尾部也就都有了標誌性的巨大推進器。至於這些大傢伙的造型,真感覺是不管扔到哪部科幻片裡面都毫無違和感......

再看艦載機,兩大類,Viper 和 Raptor。

爲滿足 Starbuck 靈活的 &走位& 飛行動作需求,強勁的發動機是必不可少的了。Viper 看上去,除了戰鬥機也真是聯想不到別的東西呢......

Raptor 有兩種,攻擊型和偵查型,但不論哪種,都要多名飛行員操作,且因其具有 FTL 引擎,體型也就比 Viper 要大一些。看到 Raptor 不禁讓人想起的是武裝直升機。

最後是 Cylon 的飛船,牠們的 Basestar 和 Battlestar 處於同一地位,該艦的設計源自 Knucklebones,和 Starbuck 有關,這裡就不劇透了。


很喜歡這個題目,先放個鏈接。
Star Trek Jefferies, Walter "Matt"
嗯這是我大星際迷航官方庫里 Jefferies 大神的頁面,就這傢伙搗鼓出了著名的碟筷構造。

他是這樣回憶教主大大的要求的

" Actually, his main requirements were several "don"ts": "No flames, no fins, no rockets." And only one "do": "Make it look like it"s got power. And he walked out."

然後嗯這傢伙還設計了艦橋什麼的

Well, the rest is history, as they say. After struggling through a variety of concepts for several weeks, Jefferies settled on the saucer-and-nacelle shape that he knew was unique and instantly recognizable to an audience, and proceeded to sell that concept to Roddenberry and the network. Jefferies also designed the bridge

在豆瓣星際旅行小站里有一篇文章也有提到
有關教主及系列之初的小八卦
其中

進取號的設計大部分歸功於Matt Jefferies,他在二戰中開過三種轟炸機還當過四年的試飛員。作為航空作協成員,他能收集到大量NASA和國防行業的設計——諸多良好的反例,當然還要避開之前所有科幻劇中提過的星艦設計。進取號的設計草圖有幾百張,最終定稿和如今看到的全然上下顛倒。他的航空經驗同樣在進行艙內設計起了很大作用,美國海軍很喜歡艦橋的設計,最後拿它去做了一座通訊中心的藍本。
【@redshirt已被註冊:據說他被特別要求不能像火箭。設計過程中還時常跑去和工程師討論可行性。最後成為現在這樣識別度超高的筷子盤子形狀。引擎艙和主體分離是出於安全計,萬一引擎爆炸, 對碟形部分的危害可以小些。相對不少科幻設計,企業號的外形更加圓潤平和,非常缺乏攻擊性,極好體現了ST和平探索的主旨。】

【本人沒有經過同意即轉貼至此,若有侵權,一經告知,立刻刪除,另對原作者表示感謝與敬意】


於是我們大概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

  • 不重複(不和過去任何設計重複,必須獨特)
  • 可辨識度高才能成為經典
  • 一般不用符合流體力學之類的
  • 按照要求選擇輪廓(外表圓潤更有和平或靈巧的特徵,比如進取號和螢火蟲號 Serenity ;剛硬的則更有侵略性也更powerful,比如星戰的戰列艦。太丑或太奇怪的例外,比如羅慕蘭的戰鳥。。。)
  • 認真的設計師會更實際(比如碟部和曲速艙分離的聯邦星艦們,以及2001太空漫遊里的輪子狀的各種——誰說輪子不能用的!!!)

對於侵略地球的外星人戰艦的話,首要設計思路就是必須要有一個一旦被破壞就會造成戰艦整體爆炸的能量艙

———————————————————————————————————————————
評論精彩補充:
而且千萬不能分散式。打中中樞所有部隊得一起癱瘓。(參見星球大戰,復仇者聯盟等) @沈弘一

還有一個設計思路,就是轉彎不靈活,方便主角開著飛機急轉彎導致外星追兵來不及變相而撞毀。 @馬先森

而且爆炸能量要局限在能全殲己方,但是無法對人類造成嚴重損失的範圍內……外星元首:這個艙誰設計的(掀桌 @江白墨
繼續補充:
敵人的飛船一炸就GG,自己的飛船永遠都能再搶救一下@黃樂

貌似飛船們自帶這樣的出廠設置:被毀時自動播放BGM。 @儋忘歸

如果有保護罩則在開始對任意能量的攻擊完美屏蔽,並且會在人類最後背水一戰中因為各種原因失效。 @達子

必須要有救生艙/子艦,且是人類可操控的,方便主角溜進飛船放置炸彈後駕艙風騷撤離。 @KevinSah


對大型星艦不能自拔地熱愛,概括而言,有以下幾點:
1.密集構造:燈火通明的弦窗如同繁華的夜市,在冰冷的宇宙背景下形成強烈的對比
2.關鍵結構突出:巨大的引擎直觀粗暴地體現出工業科技的力量
3.艦體巨大:在宇宙背景下更顯得個體渺小,巨大的艦體能給人強烈的安全感和歸宿感

PS:大艦最好單獨出鏡,從而體現王者地位,如果一下蹦出太多,失去焦點,反而顯得矮小


說一下另一種思路,設計師並不一定都是想好了再去畫,有的是先塗一坨了再想是個什麼結構,就是說先畫出來了再想是個什麼東西。

上圖
---------------------------------------

1.朱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oNLP_6ok4

好像很隨意的開張圖(老爺車?飛船?)

繼續好像很隨意的胡亂截個選區(看螞蟻線)當【基本形】

拖出來

然後開始拼,用這個【基本形】
常用手段:放大縮小、鏡像翻轉、旋轉。如果這些沒法滿足,還有學過的那麼多設計手段:構成、打散、分割、韻律、排列、balabala

一個複雜的飛船剪影出來了

同樣用這種方法拼出來的其它剪影:

選兩個深入設計內部結構:

調整下透視:

改下透明度

線稿出來了

(低調的地址:http://pan.baidu.com/s/1kUNyUmr)

-------------------------------
2.還是朱峰
《遊戲概念設計》(王巍寅...)【簡介 p.207

(剛在樂藝上看到上面這個的教程,內容都一樣,LeewiArt 專業CG藝術社區 構圖塑形的表達步驟)

所以呢,大家看到的各種屌炸天的星艦有可能源於生活中稀鬆平常的東西或者設計師無聊的惡趣味,只是一般不會被發現罷了。

-----------------------------------------------------------------
最後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就是朱峰現在開始出中文視頻了,
手機上關注公眾號可以看

http://weixin.qq.com/r/VjkeBtzE1oGprZhl92xE (二維碼自動識別)


PC端直接去這裡: FZD Films的個人頻道


補充一些高達系列的戰艦

一般情況下,聯邦陣營的軍艦和MS都採用平面拼接的外殼,而吉翁採用曲面外殼,這種設計風格也在映射冷戰時期美蘇兩大陣營的設計風格,在坦克炮塔方面體現最明顯。

地球聯邦方面

魯姆戰役拍到的聯邦主力艦隊

麥哲倫級戰列艦,地球聯邦宇宙艦隊70年代到80年代初的主力艦艇,是聯邦軍制宇權的體現、地球圈大艦巨炮時代的開啟者。
U.C.0070年9月,麥哲倫級首艦進宙服役,與薩拉米斯級輕巡洋艦、哥倫布級布艦隊補給艦等新型的宇宙艦艇組成了聯邦宇宙軍新的核心力量。在此之前,年輕的聯邦宇宙軍裝備的不過是小型的警備艇和千把噸的驅逐艦等小型艦艇。麥哲倫級等新型艦艇的裝備,不僅大大提升了宇宙軍的實力和地位,還對當時興起的另一個政治勢力--吉翁公國(ZEON,位於side3)造成了巨大的軍事壓力,在米諾夫斯基粒子和ms未實用化之前,聯邦那數量龐大的宇宙艦隊,尤其是具有強大戰鬥力的麥哲倫級一直都讓side3的扎比們如芒刺背,如鯁在喉。
但是,麥哲倫級主要武器--MEGA粒子炮、大型對艦導彈,均是以遠程攻擊為目的而設計的,在散布高濃度米諾夫斯基粒子的環境下,戰艦因為雷達,火控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受到強烈干擾,使雷達引導艦炮遠距離精確射擊的預想作戰方式不能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單艘或三兩艘行動且沒有己方ms護衛的戰艦往往會成為敵方ms的活靶。因此在一年戰爭早期,麥哲倫級遭到了沉重的損失。
一年戰爭後期,聯邦軍高層認識到米粒和ms在今後戰爭中的價值,開展了賓森計劃,對現有和新造的麥哲倫級增加搭載運用MS的能力。經過一番頗費腦經的改造後,麥哲倫級具有了3機的整備運用能力。此外,麥哲倫級戰列艦經常作為大小艦隊的旗艦和輕巡洋艦中隊的領艦使用,因此其內部往往設有作戰室指揮中心。

飛馬級強襲登陸艦
U.C0079年1月3日一年戰爭爆發。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使連邦苦心經營了10年的宇宙艦隊幾乎全軍覆沒。認識到米諾夫斯基粒子以及MS重要性的連邦高官們要求不惜一切代價開始建造「SCV-X計劃」中的強襲揚陸艦。宇宙世紀中聞名的「怪物」艦船——強襲揚陸艦就此誕生。
聯邦軍最初以運用MS為目的而開發的母艦。本型艦構造上比較顯著的特徵是艦體各部均單元化,在戰鬥受損時可以切離本體以避免誘發爆炸;另外,為了視界的考慮,艦橋也設在較高的位置上。推進系統採用了米諾夫斯基飛行系統,可以單獨進出大氣層及在大氣層內行動。

朱庇特利斯級超大型宇宙輸送艦,地球聯邦用於地球與木星之間航行而開發的超大型宇宙輸送艦。

集維修開發設施於一身的巨大宇宙碼頭即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開放型結構的殖民地衛星

吉翁公國方面

姆塞級輕巡洋艦,吉恩公國軍最早以MS的搭載和運用為前提設計建造的艦艇,備有兩個米諾夫斯基·伊約內斯科型熱核反應爐,可以向熱核火箭引擎及作為主武裝的MEGA粒子炮提供能量。
在此時吉恩軍對聯邦軍作戰的設想是以MS戰鬥為中心的,故艦船的對艦戰能力並未有什麼要求。為此,新造艦是以最低限度的自身戰鬥力,也就是說能夠裝載MS並能夠以米加粒子炮進行援護攻擊就可以滿足要求了,而聯邦軍當時的新銳艦薩拉米斯、麥哲倫(サラミス、マゼラン)兩級則被設計成為了純粹的戰鬥艦,具有能夠全方位射擊的主炮和副炮。

魯姆戰役前夕的吉翁公國軍主力艦隊

格瓦金級大型戰艦
一年戰爭時期具有最高的火力、裝甲和航續距離的吉恩公國軍的最強戰艦,可以進行從地球出發到火星與木星間的小行星帶的無補給航行。為了長期航行的需要,還特地在艦內設計了利用離心力而產生的人工重力區。雖然格瓦金級的性能相當出色,但由於製造費用的高昂,所以並沒有被規模化量產。
吉翁軍已準備在米諾夫斯基粒子散布下戰鬥的環境,發展運用MS的機動戰術思想,格瓦金級在開發初期即已設計成為具備MS的母艦功能,足以操作完整的機動作戰任務。艦體龐大噸位驚人,大口徑大功率光束粒子炮提供了兇猛火力,充足的燃料儲存空間使得航程在各式軍艦之上,整體來說遠勝於聯邦軍的麥哲倫級戰艦,單體戰力幾乎同等於一支聯邦軍戰隊。同時也因為艦體內容空間大,裝載各種指揮、管制、情報、偵測系統相當完備,甚至有宮殿級的大型內部接待空間,因而通常被作為艦隊旗艦。薩比家族獨裁政治下,甚至為其家族要員各配備一艘當專用座艦。雖然,薩比家族各成員也同時是吉翁軍各派系的首腦,造成給人格瓦金級戰艦幾乎就等於薩比家專用的刻板印象就不難了解了。

多洛斯級大型輸送空母
吉恩公國軍建造的一年戰爭時期最大的軍用艦,一艘即有匹敵一支艦隊的戰力。雖然加速性能和機動性能無法與普通的艦艇相比,但是它的體積彌補了這一缺陷,使其完全可以作為小型的要塞來使用。多洛斯級具有7個MS發射台,MS部隊迅速展開的能力非常優秀;而且它不僅具有搭載多達182架MS的能力,還可以進行補給和整備,為此還特地裝備了巨大的中央冷卻系統。現在所知一共建造了3艘多洛斯級大型輸送空母,但在正式的記錄中投入戰鬥的僅有多洛斯號和多洛瓦號,這兩艘空母均參加了阿·巴瓦·庫防衛戰並先後被擊沉。

————————————————————————————

超時空要塞Macross系列

戰艦居然可以變形成機器人,這麼努力的賣模型也是蠻拼的


概率驅動


總感覺設計思路和男性生殖器有特別大的關係!

你們沒發現嗎?


多就是好,大就是美


以ST比較原始的進取號NX-01為例。以後的型號大致是差不多的。

主艦橋的設計是這樣:


這麼多圖裡居然沒有這個


絕壁不能出現輪子


符合審美。
包括一般意義的審美和奇趣意義上的審美。


好吧,忍不住發一下,純屬娛樂,求輕噴。

大一時學校辦了一個船模設計大賽……然後當時看三體完全無法自拔,就做了這麼一個東西。

摘自《三體》

將來太空戰艦的體積可能比目前的海上航空母艦還大,艦上人員也同樣多。未來太空戰爭就是以這樣的大噸位長續航的作戰平台為基礎,這種戰爭方式更像海戰而不是空戰,只是戰場由海戰的二維變成了太空的三維。所以,太空軍種的組建將以海軍為主要基礎。不要把海軍與太空的距離想得那麼遠。為什麼是宇宙飛船而不是宇宙飛機呢?為什麼是太空艦隊而不是太空機群呢,在人們的思想中,太空和海洋早就有聯繫了。

所以基本思路還是做一艘船,於是加了很多海軍元素進去

為了給大艦巨炮的設計思路打圓場,特意找了《三體》中另一段關於武器的對話:

----「好的,在太空戰爭中,核彈可能是一 種效率較低的武器,在真空環境中核爆炸不產生衝擊渡,產生的光壓徽不足道,因而無法造成在大氣層中爆炸時所產生的力學打擊;它的全部能量以輻射和電磁脈衝形式釋放,而即使對人類而言,宇宙飛船防輻射和電磁屏蔽技術也是很成熟的。」

----「如果直接命中目標呢,」

----「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這時,熱量將起決定作用,很有可能把目標燒熔甚至汽化。但一顆幾億噸級的核彈,很可能有一幢樓房那麼大,直接命中恐怕不容易...其實,從力學打擊而言,核彈不如動能武器;在輻射強度上不如粒子束武器,而在熱能破壞上更不如伽馬射線激光。

於是直接將戰列艦上的三聯裝炮解釋成電磁炮就比較好解釋了對吧。

在以上兩個基本思路的前提下,畫了一個設計草圖,但是後來因為很多細節都沒實現,做出來的效果沒有那麼好

然後3D建模:

按照設計尺寸做貼圖:

之後裁切組裝成型

大概就是這樣……

我想自己的有生之年應該是看不到星際旅行了,但是這的確是一件讓人想想就不由自主興奮起來的事情。所以除了自己YY一下,似乎也沒有其他可做的。但是我總是忍不住想:

我們現在用到的一切技術,不都是在它們還未出現時,就被那些喜歡幻想的人構思出來的么?


過來貼個圖……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科幻小說 | 科幻 | 科幻電影 | 概念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