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穿越回明末指揮薩爾滸之戰,你會怎樣挽回大明的劣勢?

首先你是穿越回去的,所以你肯定知道薩爾滸之戰明軍犯的幾個大錯誤:
1、不該分兵,更不該一而再再而三分兵(楊鎬,馬林);
2、大霧天本來雙方都是」瞎子「,自己這邊瞎點什麼火(杜松);
3、輕信敵人間諜的情報,輕率進軍(劉鋌);
同時你也知道明軍相對後金存在的幾個重要的劣勢:
1、當時是初春大風天,天氣完全不利於火器發揮作用(浙軍長槍兵和朝鮮火槍手聯軍戰敗的過程);
2、後金軍弓強馬壯甲厚,其甲胄火繩槍直射都很難打透(馬林用來掩護射擊的車陣硬是被後金軍給拆了),複合弓射程遠超明軍火槍(潘宗顏戰死正是因為如此);
3、後金軍步兵豬突能力奇強,明軍對付蒙古騎兵和西南土司時非常有用的槍陣經常會被後金步兵沖的潰散。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是薩爾滸之戰明軍的總指揮官,你會如何應對?
括弧:科技樹禁止,請不要科技流(限於當時明軍技術水平)……不要說「我是工科生我替大明發明來複槍馬克沁」


首先說明一點:我分兵。看不慣這點的,不需要看下面。

首先來說,薩爾滸本來可以作為一個必勝之戰的,甚至可以重演成化犁庭的經典之作。但是最後卻失敗了,刨開政策、制度等方面不說,單就論軍事。
按我的思路,題主所言「讓我來指揮薩爾滸之戰」,那我究竟是多大的指揮官?是指揮一路的劉綎、杜松,還是指揮全局的楊鎬?若是換成這三個人,我還是集結兵力穩打穩進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好。
讓我指揮並打贏的前提是,我是萬曆。
首先來說,明朝這次軍事行動的提議者就是萬曆,然後這件事交給了朝廷諸位大官先進行可行性研究報告,兵科給事中趙興邦說:「募兵剿守機宜,募兵以遼東為上,薊門次之;調兵以宣、大、山西為上,山東等次之。蓋近遼則易至,邊方則知兵也。又奴酋屢勝之後,視中國不啻輕,連結西虜,沿邊牽制。而我當屢敗之餘,新兵未集,舊壘未固,宜亟圖自完之策。」 江西道御史李徵儀言:「以必剿之規模,為守則守,自固以固。守之餘力為剿,則剿自勝是也。」 而後趙興邦又說:「即擁十萬之兵,費三百萬餉,苟且完局,遼左一空,遼將不知所終已。」三個人說的是一件事:遼東現存兵力不敷使用。
也就是說,想打贏,第一,集兵。集兵得按基本法,不能亂來,兩個辦法,一個的募兵,一個是調兵。鑒於遼東的氣候以及各地兵馬的戰鬥力,趙興邦說的有道理,募兵以遼東為上,薊門次之;調兵以宣、大、山西為上,山東等次之。從遼東當地招募軍隊,從宣大山西的邊鎮調配軍隊。另外,劉綎曾經「嘗鎮四川,有手下苗兵甚精猛,嘗以御西羌,屢捷。及是,綎言少需即來,鎬不許,促進兵,故云。」也就是說,劉綎在出兵的時候說自己的兵馬少,希望從四川調集一些自己用的順的兵,楊鎬不允許。而川湖雲貴的土司兵,事實證明確實戰鬥力不低,所以,除了上述兩條之外,還可以調集西南土兵,最好的有兩個選擇:「萬曆四十七年調保靖兵五千,命宣慰彭象乾親統援遼……明年,象乾病不能行,遣其子侄率親兵出關,戰於渾河,全軍皆歿。」渾河之戰什麼樣,大家清楚,所以,第一個選擇就是湖廣的保靖宣慰司土兵;第二個,川東的石砫兵。總之,集結在遼東的機動總兵力要達到十五萬或是更高。別以為這不可能,二十年前明朝平播州的時候可是八路出師二十萬。
第二,遣將。萬曆末期可用之將還是挺多的。而我想用的,第一個標準就是軍人世家。不是說我看出身,而是這種軍戶家風,確實比自學成才的可用。首先可用的就是劉綎,畢竟身經百戰,而且在東北也不是生人,曾兩次入朝作戰,所以對遼東也不是倆眼一抹黑,主將人選,非此人莫屬。其次可用的,馬林。先別罵街,容我說完。馬林是軍人世家,自己一身的本事都是老爹掙來的,而就這麼一個明朝趙括,在第一次領兵作戰的薩爾滸中的「結營浚壕,嚴斥堠自衛」表現也不是完全的白痴,所以此人完全可用,但是不能單帶一路,留下看家,可以。第三個,柴國柱。西寧衛人,軍戶世家,萬曆二十一年任遼東總兵,後歷任陝西總兵、甘肅總兵、延綏總兵、薊州總兵。歷史上薩爾滸之戰的時候,杜松去掌西路,代替杜松鎮山海關的就算他,所以我這回換過來,杜松不去,柴國柱去。第四個,官秉忠。榆林人,歷官固原參將、寧夏、甘肅副總兵,後加延綏總兵,資歷、聲望都可以。第五個,賀世賢。此人能不能打,就說一樣,萬曆四十六年清河之戰的時候,「世賢駐叆陽,聞變,疾馳出塞,得首功百五十有四級」、「鐵嶺被圍,世賢馳援,城已破,邀獲首功百餘級。」馳援別人,別人城都破了,他都能獲首功百餘級,差不多了。第六個,李如柏,這人我有用,先留著。第七個,李光榮。第八個,祁秉忠
第三,遣帥。兵馬好找,良將好尋,可這主帥誰去呢?王象乾。王象乾是隆慶的進士,楊鎬是萬曆的,所以資歷可以了;他在萬曆初年的時候當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宣府的官,後來總督川貴,屢滅苗變,有一定的軍事才幹;萬曆三十六年出任薊遼總督,對遼東算是半個領導,不是空降的。
出兵策略:以總兵馬林、李如柏分守遼陽、廣寧;新添總兵李光榮輸送糧草輜重,負責後勤來往。機動兵力十五萬兵馬,分三路,劉綎主帥東路軍七萬,及朝鮮軍一萬三,合計八萬三千人,出寬甸;總兵柴國柱帥北路軍五萬,聯合葉赫兵馬,出開原;總兵賀世賢帥兵馬三萬出鴉鶻關,不可深入,以殺人、燒寨為主,徐徐而前。總兵官秉忠帥輕騎巡邏鴉鶻關外,總兵祁秉忠駐瀋陽,領遼東防守剩餘兵力,二者作為接應人員,來往巡視遼東長城各關,並負責對賀部的支援及後勤問題。
出兵時間:萬曆四十七年四月、五月。選擇這個時間,一是為了給川湖土兵、九邊兵馬以集結、修整時間,二是這個時間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新糧未下,建州那邊的日子不好過,三則天氣轉暖,利於明朝軍隊作戰。
其他方面:1、首輔方從哲不可催促出兵。2、出兵機密不可泄露。3、御史言官不可戰前言論參戰人員。
如此,我覺得至少有七成把握。
再者說了,人生哪有十成的把握呢?有五成,便可一搏。

ps:紙上談兵,聊博一哂,信則有,不信則無。

參考資料:《三朝遼事實錄》明·王在晉
《明神宗實錄》
《明史》清·張廷玉等
《李朝實錄》(引《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上編《光海君日記》,吳晗)
《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
《明史紀事本末補遺》
《明清戰爭史略》
《籌遼碩畫》


還是說幾句吧
1現在看起來是分兵的問題,但實際上很可能並非如此。

北路軍沿開原-三岔兒堡-界凡城-赫圖阿拉城的行軍距離在180公里以上,西路軍沿撫順關-界凡城-赫圖阿拉城的行軍距離在90公里以上,西南路軍出清河堡-鴉鶻關-赫圖阿拉的距離是40公里,南路軍則在140公里以上。其中南路軍始終距離大本營瀋陽在100公里以上,是事實上的孤立無援的偏軍。
如果想讓南路軍與西路軍先在撫順匯合,那麼直線距離超過130公里,同樣是非常遙遠的路程。明軍實際上沒有什麼分兵的問題,因為明軍是從四面八方調來的兵,壓根就沒匯合過。

2將官問題。
杜松之前是被罷免的將領,原因是有勇無謀,行事過於魯莽,在一次軍事失利後被送回老家了,這次明軍人才凋零不得已又給拉回來做了主力部隊的統帥,結果再次魯莽行事,簡直滑稽,但這不是他的錯,杜松在上次打敗仗後是極其自責和愧疚的,試圖自殺未果才被送回老家,只能說性格問題,一個先鋒大將之才非要被逼去做統帥,楊鎬不會用人。
馬林並不願意參與這次戰役,原因如圖所示,他的行軍路線在理論上是最長的,長達180公里。而且在大軍出發之前,理論上的援軍葉赫部還遲遲未到位,馬林手裡只有15000人,馬林全軍覆沒時,葉赫部才走到馬林出發的地方開原,整個薩爾滸戰役都是過於著急的結果,全國各地開來的部隊有很多還沒有到位就急於進攻。
劉鋌,這一部明軍是最為困難的,因為路線雖然不是最長的,卻是最危險的,遠離北方戰場,孤軍深入,情報閉塞。在遭遇後金南下主力時,部隊迅速崩潰瓦解,無論是明軍還是朝鮮軍。
李如柏,這一部行軍路線最短,只有40公里,但是整個戰役中幾乎在原地踏步,是問題最大的一部,考慮到李如柏是努爾哈赤親弟弟的女婿,就不難理解這位山海關總兵的心情,也是不願意打的。
最後是楊鎬,這位天才屢戰屢敗,幾無勝績,但是因為有著豐富的「軍事(失敗)經驗」,由於明軍人才凋零故而顯得鶴立雞群,終於被重新啟用,擔任薩爾滸戰役的明軍指揮官,不孚眾望的送掉了遼東明軍。

3太監的問題。
上面說到薩爾滸是一個早產的戰役,楊鎬雖然是個庸才,但未必是他想這樣,由於大軍雲集,物資負擔很大,朝廷是希望早點解決問題,於是監軍太監一直催促,這點在日後的松山之戰也是一樣的,在內地面對李自成張獻忠屢戰屢勝的洪承疇終於在太監的催促中一敗塗地。而洪承疇的前輩楊鎬本來就不如他善戰,再遇上這樣的上司也是沒辦法了。
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穿越者就幾乎沒有迴轉的餘地,依然需要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發動戰役,到時候真正能掌握的也只有從瀋陽出發的杜松部2萬5000人馬。

4戰術問題。
後金有幾大簡單而實用的戰術。
1重騎兵衝鋒的戰術。
這是後金的一般戰術,重甲騎兵在前,弓騎兵在後,預留精銳做預備隊,然後反覆衝擊。後金喜好從高地衝擊低地,從上風口衝擊下風口,這樣會增加衝擊和箭矢的威力。
2側翼機動的戰術。
由於後金騎兵較多,非常善於利用戰場寬度,經常分兵繞後,從側翼配合正面進攻或者提前埋伏。
3狙殺軍官+重箭穿甲的戰術
每一隻軍隊都知道殺了敵人的大官功勞更大,但努爾哈赤將其理論化,戰術化,他認為敵人領軍前進者,一定是頭目,只要殺死幾個這樣的頭目,敵軍就會自己崩潰。所以遇上這樣的頭目,「我兵見之即打」。後金狙擊將官的能力非常強,杜松就是被一滿洲兵射穿盔甲死的,劉鋌和他的副官也是被箭射死的,只有馬林跑得快,逃過一劫。日後,趙率教在赴援薊鎮時中伏被射死,滿桂在北京城下作戰時被射死,張獻忠在對陣滿清時被一滿洲兵射死。明軍非常依靠將領和家將的勇猛鼓舞士氣,而後金這種戰術非常克制明軍,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明軍總是打不過後金了。努爾哈赤喜歡看三國水滸,但是這種戰術讓斗將變的不可能,可能是真看懂了三國吧。
4用間
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努爾哈赤非常喜歡用間,明軍沒有出動他就知道明軍的軍事部署,在撫順、開鐵、遼瀋、廣寧等戰役中,到處都是內應偷開城門的身影。
===============================================================
綜上,穿越者真正要面臨的問題是
1明軍是從不同的地方出發的,壓根就沒有提前匯合再一起出發的打算。那樣太消耗時間,監軍太監也未必同意,效果也未必好到哪裡去,努爾哈赤只需要不斷地騷擾阻擊+截斷糧道,等到明軍軍心浮動,一戰可定。很可能最終結果依然會沿著歷史的軌道前進,但是穿越者可以自己擔當西路軍的主帥,同時要求馬林的北路軍迅速奔赴旅順關匯合。這樣手裡可以有4萬5000人,如果能再拖延兩日,等到葉赫部趕到,手裡就可以聚集5萬5千人的大軍,人數上和後金主力持平。如果能等到遲至的白桿軍和浙兵,可以依靠這兩部分做核心部隊,前者近戰強,後者戰鬥力強。

2如果可能,換掉李如柏,令西南路軍向南機動匯合劉鋌的南路軍匯合,此部兵力可以達到4萬5,自保總還可以。

3尋求決戰機遇,聽天命。
朝廷耗不起,明軍士氣也不高,拖得時間越久,越容易崩潰,所以即使能早點彙集部隊,依然是個速戰速決的路子,沒有時間訓練,沒有時間整編,穿越者最多只有一個星期的準備期。如果一切順利,勝算大概有1成。


諸位難道只想空著手去穿越嗎?好歹帶幾樣現代文明的大殺器過去啊。

帶幾挺重機槍和足夠的彈藥過去,突突個痛快,豈不美哉?

嫌重?那就想辦法帶幾挺這個過去

有著幾樣神器固守營寨,我還不信我懟不死你八旗鐵騎

你單槍匹馬還空著手過去,就明末兵士那個素質和士氣,就那個朝廷欠發餉銀的程度,就憑知乎上大多數人連戰刀都沒摸過,連馬都沒騎過,連基層社區的活動都沒組織過,你就算事先看了劇本,也只能敗得比楊鎬更慘,死得比杜松馬林劉綎更慘


如果我穿越回大明,指揮薩爾滸之戰,那麼我還想個毛的翻盤啊?除非我穿越成萬曆本人,否則我的第一反應肯定是當內應投靠努爾哈赤啊。如果我的官太大了,不方便當內應,那麼也要千方百計與建州搞好關係,伺機反水。這才是最理智的抉擇,民族英雄太難做了,你們誰願意做就做吧。

薩爾滸之戰爆發前,明朝已經存在大約250年了。秦統一以後,中國歷史上的王朝一般不會超過三百年(漢朝這種重新創業打天下的不算),何況當時的明朝已經極端腐朽,打敗了建州自然有別人冒出來,是不可能長治久安的。就算我幫明朝打贏了薩爾滸之戰,最多也就是王朝衰亡前的一代名將;如果費盡心機仍然打不贏,就肯定會丟掉腦袋。這種虧本生意,換了你你做嗎?

投靠建州有諸多的好處。自從努爾哈赤開始,建州對漢人降將都很不錯,只要帶兵來投,都有高官厚祿和封爵。李永芳只是區區一個游擊,只因為投降早,就受到重用,本人娶了貝勒阿巴泰的女兒,被封為三等子爵、世襲罔替;兒子一人封為一等男爵,一人封為一等伯爵,而且都官位顯赫。直到一百多年後,乾隆還說「李侍堯系李永芳之後,豈其他漢軍可比」,可見他的名望之高。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就不用說了,投降之後被封王,要知道清朝連皇子都不一定封王。孔有德等漢軍三王極其顯貴富有,後金時期的文書經常把漢三王與滿洲諸王貝勒相提並論,擁有很大的自主權。還有佟養正、佟養性這種介於女真人和漢人之間的降將,不但擁有自己的世職和佐領,後代還出了不止一位皇后,成為炙手可熱的「佟半朝」。清軍入關之後對漢人降將仍然很不錯,孫可望與李定國火併失敗,只帶著幾百人逃到北京,就被封為「義王」、賞賜無數,只可惜他後來自己作死。

總而言之,如果我帶領一路軍隊,投降努爾哈赤,至少可以被封為貝勒,並擁有與旗主貝勒相似的權勢。但是,我的部下肯定不會跟我走,他們又不知道日後努爾哈赤會成為清太祖,怎麼可能跟著我叛逃啊。所以,我只能與努爾哈赤暗通款曲、泄漏軍情,同時在軍中培植親信。等到努爾哈赤把其他明軍解決的差不多了,我再帶著親軍叛逃。兵不在多,幾百幾千人都可以,關鍵我是個穿越者,把明史上的故事直接講給努爾哈赤聽應該也能夠建立奇功。

等到努爾哈赤死了,我有兩種選擇:要麼依據事實擁立皇太極,不過皇太極已經有了莽古爾泰和阿敏的擁護,肯定不會拿我當回事;要麼鋌而走險擁立年幼的多爾袞或多鐸。雖然我是漢人,但是影響力應該不下於旗主,又有穿越大神的光環,擁立新君也不是不可能成功。擁立多爾袞的關鍵在於保住大妃阿巴亥的性命,同時爭取代善的兩紅旗支持。不過這一招仍然太險,不想拿命冒險的就按照史實擁立皇太極好了。

如果擁立皇太極,則我繼續走大清開國元勛路線,異姓王之首是跑不掉的,再多與滿洲親貴聯姻。小小的李永芳和佟養正都能與滿洲諸王貝勒建立姻親關係,我比他們實力強的多,肯定能爭取到更好的。如果擁立多爾袞,我進入權臣路線,讓代善在前面擋子彈,阿巴亥在背後垂簾,我伺機更進一步。不過,我一個漢人要篡滿人的皇位實在太勉強了,除非我當了皇帝的岳父或親家,否則還是不要做夢的好。

按照古代的平均年齡,我很難活到皇太極逝世、諸王貝勒爭位的那一天。如果活到了,我肯定要縱橫捭闔、殊死一搏,讓擁有我家族血統的外孫、侄孫之類登基;如果活不到,那隻能讓兒孫自求多福了。還是那句話,因為我是穿越者,知道未來的一切,只要給子孫留下錦囊,他們就可以在政治鬥爭中不犯錯誤,永葆榮華富貴。

等到清軍入關、政局穩定之後,我的子孫只要別吃錯藥造反,必然能繼續做異姓王,支庶裡面還能出幾個軍功公爵、侯爵之類的;如果我的女性後代成為皇后,還可以附送一個承恩公。在漢軍旗內,世管佐領最多的肯定是我家,沒有二三十個佐領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由於是王爵,還自動擁有旗主的地位,與諸王貝勒平起平坐。如果我的後人會鑽營一點,還可以仿照佟家,全家抬入滿洲旗。不過我家的嫡流都是王爵了,在滿洲和漢軍有區別嗎?要抬就抬庶流吧,有幾個滿洲鑲黃旗的後人也很不錯(如果出了承恩公,應該會自動抬入滿洲鑲黃旗吧)。嫡流在漢軍旗當旗主王爺,庶流在滿洲上三旗當公爺侯爺,嘖嘖,做夢都會笑醒啊。

至於吳三桂起兵造反的時候,我們家要不要響應一下,或者乾脆來個兩頭下注,這個就不是我管得了的了,嗯,一切皆有可能。搞不好吳三桂和清廷拼了個兩敗俱傷,我的子孫反而趁火打劫坐上大位了呢?那後人搞不好真要說我是民族英雄的爺爺了……人生就是一個驚喜接著另一個驚喜啊。


非常贊同@寧南左侯的進軍策略!我想在此基礎上補充兩點。
其一,我會集中遼鎮,延綏、寧夏、山西等邊鎮精銳騎兵,由杜松統御,計5000餘人,保證至少每人雙馬,有夜不收經歷的軍士優先入選,模仿明末流寇的作戰風格,對建奴實施無後方騷擾作戰,考慮到努爾哈赤已經集中兵力,其後方村寨幾無甲兵可守,這種絕佳的機會,穿越者絕不會放過!至於騷擾的方式,大家可以自行腦補侵華日軍,卡廷的NKVD,入侵美洲的西班牙軍,西進運動中的美國佬的手段等等,此處暫且按下不表。(什麼?砍老幼婦孺的首級築京觀?我可沒這麼說啊。遵照基本法才是墜吼的)
其二,我建議朝廷開出高額賞格,唆使蒙古部落和葉赫部女真對努爾哈赤的村寨同樣實施騷擾作戰。陣斬建州女真戰兵首級,每顆賞白銀20兩。老幼婦孺首級賞白銀10兩。在答主的戰策中,把葉赫部的軍隊跟柴國柱的左路軍綁在一起並不太划算。如此一來,老奴擅長騷擾用間,誰規定我大萌天軍就的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了?嘿嘿嘿
以上策略可以催促努爾哈赤與明軍主力進行決戰,建奴彼時領土狹小,戰略迴轉空間小,經濟體量堪憂,如果能用此種方式逼迫建奴與明軍主力堂堂而戰,相信歷史已經改變了!


從指揮官方面就輸了 首先你是一個未經專業軍事訓練的普通人 你的對手是建州老奴努爾哈赤 講道理就你那兩下子 還想贏人家 別做夢了


分兵不是問題,不然後勤沒法解決。另外也不應該過度責怪馬林和李如柏,大家可以去看衛星地圖,馬林出鐵嶺市和李如柏出本溪市,都只能走省道,杜松出撫順市到新賓縣永陵鎮赫圖阿拉可以走國道,劉挺從丹東市寬甸縣到桓仁縣到新賓縣也是國道

明朝最大的問題是拿打蒙古游牧的辦法打女真漁獵農耕,給的是打不穿重甲的三眼銃,和在山地作戰根本是累贅的戰車。努爾哈赤太熟悉明軍了,明軍的武器只能給雙層甲撓痒痒,所以整個戰役明軍大部分都是結陣而戰,而後金只死幾百傷幾千而已

打蛇打七寸,明朝的問題是拿打蒙古游牧無甲輕騎兵的武器打後金雙層甲步兵弓箭手。如果是我,武器主要生產地雷和鳥槍,重甲也不防腳下也怕鳥槍的洞穿力,地雷還不怕大風。袁崇煥其實就是用類似的辦法(火攻)破掉後金的重甲優勢,畢竟旗丁少,一命換一命都是划算的。

滿軍打法還是女真的老套路,甚至沿用女真300兵一牛錄(猛克)的習俗。前鋒營(簽軍鐵浮屠)雙層甲吸引火力清除路障,驍騎營(拐子馬)跟進機動,護軍營作為預備隊,隨時用大鐵鎚處死逃跑的前鋒營重甲兵。地雷在薩爾滸和在寧遠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寧遠的滿軍士氣多高啊,當然不是地雷能壓制的,薩爾滸就不一樣,雖然不能壓制,但是能提醒守軍敵軍進攻的方向和遲滯敵軍的進攻,搞不好還能炸死帶頭行軍的代善皇太極。近戰防禦還是要靠拒馬遲滯,鳥銃和鐵鎚破甲

地雷在薩爾滸和在寧遠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寧遠的滿軍士氣多高啊,當然不是地雷能壓制的,薩爾滸就不一樣,雖然不能壓制,但是能提醒守軍敵軍進攻的方向和遲滯敵軍的進攻,搞不好還能炸死帶頭行軍的代善皇太極。近戰防禦還是要靠拒馬遲滯,鳥銃和鐵鎚破甲

地雷可以換成手榴彈,製作一個方形鐵殼,裡面臨時放入炸藥引線,盾牌護住投擲手投擲,對著敵人集中的地方扔,方形也不容易滾進壕溝,重甲兵也沒法踢開

一開始不用太多兵,早早就玩堡壘對攻,一路修堡壘修到對方老家,對方必然來攻寨,埋設的地雷就能發揮用處,打贏一仗對方的士氣就會分裂。其他各路依託遼長城嚴守就好了

苗兵砍不穿重甲,但是可以從褲襠腋窩下手,但是東北太冷就不要他們來了

遇到敵人大隊就放煙花提示友軍

再就是用紅糖和酒做應急軍糧,來不及做飯的戰鬥狀態,就吃乾糧和糖迅速獲得能量

熟女真一直都有冶鐵製造盔甲的技術,布面甲的製作比札甲簡單

你想想拿一塊裁剪好的布,放上各種鐵片,再放上一塊裁剪好的布,對凸起的鐵片部位滴鐵水滴固定,然後再簡單縫起來。另一套甲的鐵片分布在這套的縫隙處,兩套重疊就能有札甲的效果,卻比札甲的鐵片穿孔連線的製作要簡單的多。

萬曆朝的官員還是懂財政的,用不著日後魏公公出手。如高票回答,直接壓榨江南弱民而不是壓榨西北悍民,然後水運遼東。萬曆自己也吃過朝鮮戰場的虧,也不是一定就要省錢,經濟其實問題不大,嚇唬嚇唬就應該能撐下來,而且修堡肯定修不起來的,只是為了布置地雷而已

另外推薦一款決戰薩爾滸的戰棋遊戲

【勘誤QA】決戰薩爾滸 Strike on Sarhu

1.說明書P.82上寫「指揮單位可以啟動相鄰部隊的的戰鬥單位外,也可以啟動相臨這些單位的其他部隊」意思說假如皇太極的四支弓騎兵和代善的四支弓騎兵都連在一起,啟動皇太極時候可以讓這兩支部隊(8支弓騎兵)展開攻擊 這樣子合乎規定嗎?
不能。指揮單位只可以啟動相臨這些單位的其他部隊是指同一指揮下的其他部隊。部隊可以是戰鬥,亦可以是移動。

2.重整隻能重整同種顏色的部隊,那當一方在一個格子裏有兩種顏色的部隊,且都混亂了,那怎麼樣重整呢?
由於同一個格子裏有混亂的棋子會使另一隻也會產生混亂的情況,而重整隻能重整格內的其中一隻,因此最後會使同一個格子中的兩個部隊也最終混亂起來。

3.有些山高度雖然是ㄧ樣,但是中間中斷了,這樣還可以移動嗎?(劉廷出發點左方有三座山地但不連接)。
山地地形若中間中斷了,部隊就不可以直接移過去,當部隊下了山再重新再上山。

4.部隊可以從平地直接爬到山地嗎?即部隊由平地 (高度0)爬到山地(高度2) 那是算消費了4點移動力嗎?
部隊從平地爬到山地,理論上是可以,實際是不行。因為步兵一次只可移動力為4,每升一個高度加多1點,山丘又消費了1點進,再進入山地則需2個移動力,即沒有移動力移入山地。而騎兵則不可一次爬升2個高度。但注意,騎兵是可在一次移動中下降2個高度。

5.攻擊可以分開攻擊嗎?例如同格內有兩支戰鬥力4騎兵加上一個有2點統帥的指揮單位,他們可以分開攻擊嗎?如果可以分開攻擊的話統帥可以使用兩次嗎?
部隊可以分開作出2次攻擊。但統帥只能用ㄧ次。即是指一次攻擊中是包含(統帥+騎兵+戰術值);而另一次只是(騎兵+戰術值)。

6.射擊單位所在格有敵軍存在的話能不能射擊相鄰格?
可以。

7.馬弓或騎兵單位能否向同格敵軍進行衝鋒?
不行,衝鋒一定要對相鄰方格的敵軍才能進入。

8.有一個情況,第五回合明軍點數使用過快,然後後金一個輕騎部隊直接穿越明軍路上部隊,豈不是可拿下了最北的那個1分(尚間崖)據點?
鄭偉成回應;設計時有想過使用進入敵軍方格之後不能脫逃的規則,但是這麼一來劉鋌的部隊就會被後金部隊卡在地圖外進不來,所以後來還是修正成會增加1個移動點,而不是可以黏著敵軍!在可以脫逃的情況下,明軍在進攻的時候就必須小心尚間崖的防禦,不留2-3個步兵防守,是有可能被後金單騎搶走控制權的!
朱國華回應;其實馬林一路留下兩個步兵在尚間崖,一般來說後金至少進行兩至三輪攻擊方可拿下尚間崖的控制權。而且明軍可以來一招「圍魏救趙」,主動地將戰線西移,將後金大軍鎖定在吉林崖一帶,自然可減低被突襲的機會。

9.控制記號翻面(轉移)說明書上是寫說戰鬥結束;那如果後金佔領了吉林崖但是沒有派部隊留守,這時大明軍隊移動上去,該方格只有大明軍隊也會控制記號翻面(轉移)嗎?
當完成移動之後,就算沒有進行任何戰鬥,控制權亦會自動轉移。

10.在決戰薩爾滸這款遊戲里後金軍好像處於明顯的弱勢!有沒有什麼戰術可以反敗為勝呢?
後金軍在前三回合要採取主動攻勢,務必儘快消滅杜松一路,則馬林軍不具威脅,在第三回合後半段要儘快回師赫圖阿拉,基本上只要守住赫圖阿拉和阿布達里崗,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如果要打持久戰,就是一開始就全力防守吉林崖、馬爾墩、阿布達里崗三地,明軍除非全力進攻某一地,不然很難打下這些據點!你可以參考看看!根據之前測試的經驗,都是後金勝多敗少,你會覺得後金處於弱勢,可能是因為利用衝鋒造成失敗的機率太高,不然在前兩回合應該都是後金佔優勢。

11.同一格中有不同顏色部隊,受到敵方攻擊時(射擊、衝鋒、攻擊),請問是攻方指定某一色部隊進攻?還是該格的兩支部隊都算受到進攻?
該格兩支部隊都算受到進攻,計算戰鬥力時要合在一起計算。

12.將領是否必須依附某支部隊,如杜松配馬兵或步兵?將領可否獨立佔據一格而不配兵?可以的話將領的移動力算哪一類型?
將領不能落單,將領沒有移動力,他可以放在任意己方部隊的單位方格內。

親軍營!定額1770人(2甲喇10牛錄),是歸侍衛處管理的禁衛部隊,由領侍衛內大臣統領,其任務是配合侍衛保衛皇帝、護衛皇宮。
前鋒營!是挑選滿、蒙八旗中的精銳組成,共1770人(2甲喇10牛錄),該營為滿、蒙八旗最精銳的部隊,分左、右兩翼,左翼負責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官兵,右翼負責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官兵,每翼設正二品前鋒都統一員。前鋒營的職責是在皇帝出巡駐止時,擔任外圍警衛。
護軍營!是皇帝的禁衛軍,平時守衛宮殿門戶,皇帝出巡時,任御營警衛。兵員均選自滿、蒙八旗,總計15000人(10甲喇50牛錄),上三旗守護紫禁城內,下五旗守衛紫禁城外。
圓明園護軍營由圓明園八旗護軍營和內務府三旗護軍營組成,設於雍正二年(1724年),保護皇帝駐園及途中往來的安全。其兵員約6000人(4甲喇20牛錄),領兵官為掌印總統大臣。
步軍營即步軍統領衙門,其長官全稱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俗稱步軍統領或九門提督)。該營由八旗步兵和京城綠營馬步兵組成,共約32000餘人(22甲喇110牛錄)。步軍統領衙門的職守是負責京師防守、稽查、門禁、緝捕等有關治安事宜,並負責執行京師有關禁令、規定,因而是兼集衛戍和糾察任務於一身。
火器營建於康熙三十年(1691年),配有鳥槍和子母槍等火器,共有7800餘人(6甲喇30牛錄),分內火器營(由槍營、炮營組成)和外火器營(專司鳥槍),由掌印總統大臣1人、總統大臣若干人統領,其主要任務是守衛京師和扈從皇帝出巡。
健銳營建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兵額屢有增加,光緒年間擴大到2800餘人(2甲喇10牛錄),由掌印總統大臣1人、總統大臣若干人統領,該營以操練雲梯為主,也練習馬步射等,其職責是守衛靜宜園,護衛皇帝出巡及宮內、圓明園救火。
神機營設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是分別從驍騎、前鋒、護軍、步兵、火器、健銳諸營中挑選精兵萬人組成,後擴大到14000人(10甲喇50牛錄),共有馬步隊25營,分為左翼、右翼和中營,並設有親兵小隊和開花炮隊,當時號稱最精銳的部隊,由掌印管理大臣1人,管理大臣一人統領,設3名翼長總理營務,其管理機構龐大,職員多達540餘人,其主要任務是守衛紫禁城和三海牆外。


用曾國藩的辦法——結硬寨,打呆仗


明末是吧……我穿回1598年正月。
可以穿成經略、給事中、御史,狠狠參楊鎬,往死里罵,不死不休。提前結束這哥們政治生涯。
穿成日本人更好,直接發動那人之備……「各單位注意,那人便是明軍經理!」
計劃通 ?


大明的劣勢不在於薩爾滸之戰。

先殺了軍中的太監,然後調回頭去翰林院宰了那幫狗日的再說。


薩爾滸之戰,分兵也好,裝備差也好,等等這些原因或者錯誤都不是根本的。

根本原因是,大明這十幾萬人,的確不是後金那六萬人的對手啊!實力不如對方,再怎麼找戰術、軍備錯誤也無濟於事,題主也說了,穿越者不能攀科技,也就是無法給當時的明軍帶來裝備上的質變,只能靠著熟知歷史盡量減少損傷,我想,最多也就是讓大明敗得慢一點,讓活下來的兒郎多一點吧……

用war3來比喻的話,薩爾滸之戰大明爆的是AC海,雖然看上去多,但是皮薄血少跑得慢,後金那邊是個數少但是打架猛的狼騎大G白牛,雖然裡面還拉了一堆苦工(漢軍、包衣),看上去拖後腿,但其實本來就是炮灰犧牲品。這一局輸了,你光抱怨操作不如對面,顯然是沒有說服力的,說到底,是李成梁把對面養得太肥了啊!


我明早起床一睜眼,發現自己到了瀋陽明軍大營。獲得了明四路大軍共十二萬的指揮權。要去打興京。我想,後金軍隊不過是六萬多,這有啥難的啊。所謂興京,不過是一個在山谷里的,今天叫興賓的小縣城。於是開始調兵。

我思前想後剛看的歷史書,發現他們打的時候被後金分兵各個擊破。於是號令四隻軍隊集結瀋陽,然後再統一出發。然而,葉赫部遲遲不到開原,劉珽從寬甸過來還不知道走多長時間。朝廷不停的催,而軍餉又不足。士兵從全國各出來,素質參差不齊。軍營開始逐漸控制不住,終於一天,嘩變了……我處理完嘩變事宜,正等著集結,朝廷實在看不下去我不進兵,把我給撤了。

其實楊鎬在出征的時候也知道自己還沒有集結完畢,但是沒有辦法。按當時的情況,必須分兵。我想到了這一點,於是動用傳送器,把十二萬大軍都瞬時集結在瀋陽。出征。

沒想到二月二十九日大雪,行軍很難,速度根本達不到預定設想,補給困難,只得夜間打火把趕路。於是被後金的探子看的清清楚楚。三月一號上午過渾河,結果水流湍急,又有浮冰,我很生氣,叫他們快點過。結果淹死凍死好多。那是雪變成雨,軍隊凍的不行,根本沒有戰鬥力。由於不是三萬人渡河,而是十二萬渡河。輜重更多更難,一耗就耗到了下午兩點。這時兵過去了,輜重還沒過去。突然努爾哈赤殺來,一個經典的半渡擊之……全軍覆沒。

於是我再一次調整,直接把兵傳送到薩爾滸山,到了未時看到大軍來攻,於是下令迎敵。沒想到突然大霧。不知敵人在哪,火器潮濕不得用。兵士便開始弄火炬。我大聲制止。不能弄,要不別人就有目標了。於是全軍不點火炬。但是大霧瀰漫難辨敵我,軍士越來越膽怯。僵持中,霧稍散,後金騎兵進攻,我軍再想點燃火器卻更加點不著,加上步兵移動慢,很快就被騎兵縱橫馳突殺散。由於士兵本來就膽怯,加上大霧不知道後金軍有多少,很快個營失陷,軍隊潰散敗逃。

再一次失敗後,我又研究了歷史書。發現分兵其實是正確的,合兵不現實不可行,分兵失敗,只是因為最後合圍的時候沒有圍住。於是仍然分四路兵準備圍興京。然而我發現,沒有電報沒有手機,根本不知道應該怎麼協調四路大軍共同進兵的時間和次序,現學當時的信息傳遞,根本不會。於是召來楊鎬,給他了幾本歷史書,跟他說,看看這些,看完以後,這仗還是你來吧……

而分兵,又難免重蹈覆轍。所以說從一開始,薩爾滸之戰就是一場基本不可能獲勝的戰役。如果我去,因為沒有帶兵經驗,不懂基本戰術戰法。不會騎馬,體力不支。能不能從瀋陽行軍到撫順都是個未知數,更別說打仗了。所以如果我去,只會輸的更慘。


戰鬥首先明確戰爭目的,明金實力差距其實並沒有那麼大,大明受制於後勤,此次作戰只能是打敗或者擊潰建奴,掃蕩建奴一番可。第一,分兵,必須分兵,否則後勤難以保障,即使攻破建奴,也是洪承疇松山一戰的下場,兵分兩路,客兵(外省援兵)和開原馬林部集中起來為一路,沿渾河一線步步推進,沿途掃蕩建奴部落,補給軍資,修建堡壘,保障後勤,不求殺敵,只求鞏固遼河以西;遼兵為一路,以李如柏劉綎兩部匯合唯一路,以騎兵為主,熟悉地型,突進奴巢赫圖阿拉,吸引建奴主力。第二,緩攻但速戰,薩爾滸一戰敗就敗在明軍各部協調不一,調動遲緩,卻進攻盲目,戰略意圖暴露早,執行計劃又呆板,此戰,主力緩攻,壓迫建奴,慎重與之決戰;另一路大膽推進,勝則直搗赫圖阿拉,不禁殺戮。敗則退回寬甸,與朝鮮援軍匯合,但要和敵軍保持接觸,不使只能集中應對薩爾滸一線;第三,必須充分保證補給,以全國敵一隅,發揮實力大的優勢,逼迫建奴主動進攻,然後大炮加鳥槍火槍騎兵,陣地戰,硬碰硬,摧毀建奴主力。最後就是分化瓦解,用女真打女真,打蒙古,不服從的,只有殺了。


從後來渾河之戰來看,明軍中的川兵和浙兵的野戰能力還是很強勁的,絕不能算糜爛,薩爾滸開戰前已經浪費那麼久時間了,鬧得人盡皆知,既如此就明著來唄,所謂陽謀,還不如厚結各部,尤集南兵,一字擺開——分兵危險不僅是那個時代,一直到普法戰爭前都如是,無線電和鐵路投入運用前,無法有效通訊和聯繫各部。即使分兵也得保證所分各部是建州吃不下的,何況一共才十萬人——索性像美軍在歐洲戰場那樣,一路推過去,看野豬皮怎麼弄,大家耗唄。實際上近代軍隊出現之後,沒什麼虛頭花腦的謀略,就是堂堂正正打。薩爾滸之前建州人心惶惶,明軍一拳正面干過去,老奴必不敢決戰,明軍不敗就是贏了。


我只說一點:火器!火器!火器!

縱觀整個十六十七世紀。全世界的潮流是什麼,就是掌握了火器的先進文明開始對冷兵器的野蠻民族進行全面的侵略、奴役和殺戮。唯一一股奇葩的清流,或者說逆流,就是火器國大明被游牧民族女真按在地上揉。

知乎上很多吹明朝火器多先進的,在另一個回答裡面還有人認為明朝的火槍比三百年後入侵滿清的歐洲列強還先進。我想說,吹牛逼之前要動腦子,有常識。

明朝雖然很早就開始使用火器,後來也認識到西方國家的火器技術遠勝大明,故而也買過西洋貨,但是一直就沒大規模的更新換代,依然是冷兵器的思路在打仗。

就在薩爾滸戰役前一代人,剛剛和日本打過,薩爾滸的指揮官楊鎬也是當時親自上過前線和日本人打過的。日本在戰國後期因為發現火器非常強大,織田信長的火器步兵團,射爆了武田家引以為傲的最強騎兵大陣,日本已經淘汰騎兵專精火器了。楊鎬率領的大明官兵和日本人在朝鮮互射了那麼多輪,最後大明慘敗,楊鎬丟官,怎麼一點教訓也沒有。

整整二十年,大明的軍隊衰落的更加厲害,居然根本沒有意識到火器對軍事的意義何在。女真的騎兵衝過來,大明這種烏合之眾的步兵團,一下就被衝垮了。而十分落後的火器技術,根本沒法子對女真的騎兵產生有意義的壓制效果。

當時的主帥的腦子裡想的,居然也還是,沒有馬,我們打不過女真啊。為什麼不是升級火器,射爆狗日的?

還討論什麼分兵不分兵,先打哪裡再打哪裡。火器升級到足夠先進,分兵就是分出去屠殺,不分兵就是一路屠殺。就跟當年日本推朝鮮一樣,大家還比賽看誰推的快,一路小鋼炮射爆朝鮮弓箭手。就跟西班牙打美洲一樣,你烏拉拉的野人騎著馬背著弓箭拿著武器衝過來,還沒衝到面前就被射成了篩子。一排大炮一輪轟炸,或者小鋼炮齊放,管你一百個努爾哈赤也炸飛了。

比士兵素質更低的,是統帥主戰者的思維,討論什麼分兵,討論什麼沒有馬,討論什麼士兵的素質低,討論什麼兵器破舊,還是什麼古老守舊的想法。


這問題濃濃貼吧風呀,就知乎這些用戶去指揮分分鐘被斬


薩爾滸戰爭暴露出來的不是明軍戰力多麼的低,也不是楊鎬分兵有多大問題,更不是明朝多麼的腐敗。而是明廷對整個遼東的實際統治力十分有限,這也是歷代漢人王朝總是熱衷於乾的事:「羈縻政策」所帶來的必然影響。

雖然努爾哈赤起兵前算是附屬於明朝,但他始終都是遼東大佬和實際上的「管理者」之一,對遼東的地形,氣候,人文稔熟於心,而明廷對遼東的理解水平甚至遠遠比不上當地的這些「地頭蛇」。

就算薩爾滸明軍打贏了,也就像朱元璋北伐,朱棣五齣漠北那樣而已,看起來曠世奇功,實際難以摧毀蒙古人根本,終明一世,蒙古人始終是巨大邊患,甚至抓走過明朝皇帝。明軍打贏了薩爾滸,就能保證建州女真問題被一勞永逸解決了嗎?沒有用,過兩年還會捲土重來。

事實證明,改土歸流才是解決邊患的好辦法,而不是設立什麼都護府,指揮使司,培養當地朝貢集團。


中日蔚山之戰後就砍了楊鎬,這就贏了八成。
剩下的兩成就算飛龍騎臉也輸不了。
PS:我問你,飛龍騎臉怎麼輸?
PPS:蔚山之戰活剮楊鎬都不冤。


首先,構陷楊鎬,最好能把楊鎬弄死。大肆賄賂監軍,要求其延緩出兵和進攻時限。接著,以捕殺間諜的名義,派軍隊屠殺遼東大戶(當然不能動遼西集團),斷絕女真眼線,最關鍵的是可以迅速籌集大批錢糧,以作軍費(雖然會死很多無辜人)。再然後,大肆派間諜滲透女真,用屠殺得來的錢糧拉攏女真各部和蒙古人,胡人見利忘義,必有投靠者!還可以藉此機會獲取地理情報,如果能拉攏其反水或出兵就更好了。 緊接著,從葡萄牙人那裡購買大量紅夷大炮,將遼東後方的大炮拆運過來,再加上原來就有的,至少可得數百門大炮。 接著,從各部抽調騎兵五千人,作為遊騎兵,不斷向前掃蕩,開闢安全範圍。 再然後,以江浙兵等陣戰南兵和可戰北兵為一路,大概三萬人,配以大量火炮和武剛車,徐徐向前推進,緩進急戰,正面逼迫建奴。 接著,以遼東兵軍戶等雜牌部隊為主的八萬人,分兩路,一路以遼東騎兵為主力,數千人掃蕩建奴後方,屠殺女真人口,消耗女真後勤! 另一路步軍為主共七萬人,跟在江浙兵後面運糧,七萬人每日行軍十五公里,每七天派一萬人增援江浙兵,一旦遭遇敵軍立刻派遊騎兵傳信,一月內即可正面壓到建奴首都,因此,建奴必然在一月內與我軍決戰!前方三萬攜帶大量重炮,大量戰車的陣戰之兵,女真沒有辦法很快殲滅,甚至正面打不過江浙兵。而後面我的七萬大軍也不是吃素的,只要小心謹慎,離友軍不超過一百公里,多用遊騎兵傳信,女真也無法吃掉,建奴要麼孤注一擲來襲,要麼只能先吃掉江浙兵,而我每七日增援一萬人,足以使江浙兵堅持到建奴的血流干! 而就算我主力失敗,也在一月之後,遼東數千鐵騎早就把建奴後方人口殺個精光了,建奴GG。 更別說還有可能有蒙古和女真內部的夾擊和反叛。


一,堅壁清野。對於通敵的當地大戶,以各種手段毫不猶豫的抓捕擊殺,以之補充軍姿糧草。約束兵士不準擾民,違者斬。
二,以利誘兵。破敵城,大索十日不封刀,所得皆為自有。戰功另算。
三,組建遊騎兵。人騎雙馬帶三日糧草,去敵後採取以戰養戰的策略,破寨破鄉之後就走,唯一一個要求是,屍體必須丟進水源河流。
四,以利益誘惑除敵人之外的其他部落,每殺一個敵人,無論男女老少,都給予20兩白銀一個人頭。
五,做上面這些事之前,上書朝廷請罪,以以上行為皆獲罪於天之名,無論勝敗,皆請朝廷斬我。(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名將甚少的漢末只要皇帝沒傻到極點就不會幹這事,要是真干,我下屬軍士還能乖乖打仗?)此舉一可以激勵將士得哀兵之志,二可以堵住朝內製約。

之後我再想想


推薦閱讀:

岳飛和袁崇煥都是為漢族抵抗外族,且都是錯殺,為什麼一個流芳千古,一個卻飽受爭議?

TAG:古代戰爭 | 明朝歷史 | 古代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