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建築的人總覺得自己比學土木的有優越感?

作為一名學土木的學生,接觸的很多建築學學生都覺得自己很優越,言談舉止中都覺得自己比學土木的高人一等。我想知道這種想法的來源。


無意看到,答之。

很多回答基本都沒在點子上,還把問題複雜化。題主是學生,問的也是學校內的事。在職業上社會上,這個優越感實則不應該存在——在中國大陸,建築土木皆是苦逼,何需優越。但被大家所認同的事實是,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上,這種建築優於結構或水電暖通的觀念,多少存在。其根源請容我分而述之。(我只回答為什麼,至於應該怎麼,我不想多提。望不要觸發某些人酸性敏感之神經。若非要誤會,我的觀點是,我當然希望建築學子們、建築師們收起這樣的優越,平和大氣,直到永遠)

一、在學校里

在學校里,這種優越感普遍而客觀地存在。這個沒有什麼好辯解的。真正的根源,有且只有兩點:

1、建築系基本都是高分收進,導致建築系生時常自認智商略高於或高於其他系。

2、建築系往往都設於理工科大學內,而理工科大學內,鮮有跟繪畫、美術、美學、藝術、歷史等人文氣息很強的事物緊密相關的學科,而建築系剛好是。這使得建築系生往往自恃清高自詡文藝,基本都是這個原因。去看看建築系設在美術類大學內的,他們還會自覺清高文藝否?否。

建築系低年級學生,脫離了高中數理化之前給他們帶來的光環,進入一個全新的天地,他們自認所學比別的理工專業更為不同和新奇,由此催生優越感。在我看來,學院里的優越感單純直接也無害,多半會令人討厭,但它其實只是一種幼稚的驕傲罷了。

二、在行業內、職業中

進入社會後,由於建築人心智逐漸成熟、見識逐漸增多,加之必須進行專業配合與協調,以及中國大陸的設計環境惡劣等原因,這種優越感會逐漸減弱,但仍存在於部分建築師潛意識中。真正的根源來自:

1、在一個項目中,建築專業始終是龍頭專業。對於絕大多數項目,在前期,業主都需要敲定方案。沒有建築方案的構思創作,沒有建築方案的被認可,就不會有整個項目,更不會有後續的設計開展。方案的設計、溝通及儘可能想方設法讓方案被業主採納認同,是需要建築師大量的腦力的。在項目中後期,建築專業也是保證整個項目順利、完善、準確根據方案設定而進行到最後的重要前提。一個建築的成敗,其結果都可以直追建築專業。對於整個項目,建築師的謀篇布局和統籌協調,是最初始的,也是最不可或缺、最為重要的。而這一事實,跟建築設計人員的水平高低,不會有任何關係。(談到這裡自然會衍生諸多問題,如:建築師自身能力較大程度影響其項目優劣、或建築師是否能以此為己任而努力學習提高技藝,或是否更多地尊重和考慮其他專業,以提升龍頭專業的牽頭引導作用等等,不一而足。為避免無謂口水,請恕不提)

2、建築大師們的光芒,遠遠比建築結構大師的照度高出很多很多很多。這是商業娛樂社會導致的,跟大師和一般建築師無關。但追比聖賢,卻是讀書人的意願。看著跟自己一樣專業的人有著如此多如此酷的牛逼大師,先入為主地會有些驕傲、自得,長此以往,自然催生出優越感。

末了,如下兩句一定要提:

所有的優越感,根源都只有一個:無知。

去掉優越感的辦法,也只有一個:學習,見識,提高。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參與我2017年12月16日晚19:30的Live非建築專業,如何學習並從事建築設計?


這個問題或許我有點經驗,不過第一次答題,考慮不周到的地方,敬請諒解。
我本人正好有幸讀了土木的碩士以及建築的碩士,所以關於這兩門學科也有許多思考。

首先,我比較同意評論里的「沒有必要的優越感」的基本立場,不過可以展開說說這兩門學科教育理念和職業訴求的不同。雖然context裡面說的是學校里的事,我們可以從學校說起,再談到職業上的根本原因。

1)「HOWvs. WHY
總體上來說,全世界的土木工程(或者縮小範圍,結構工程)教育基本上還是延續了理工科從初等教育(大學以前)的教育模式和思維習慣,即「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其方式是崇尚「科學」(近代科學)的。而且,科學幾乎是單一維度,幾乎是唯一的衡量標準(有數字,可衡量)。絕大多數情況下,工程師大部分時間都在「解決問題」上(即:怎麼辦),這和自幼培養的「解題」思維是一脈相承的(我們這裡先暫時不討論例如Peter Rice或Cecil Balmond等做結構設計時的情況)。然而在建築學教育里,首先科學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其次從建築學歷史上來看的話,真正把科學在建築設計里的重要性推到很高的地位也是很後面的事情了,基本上是現代主義運動將功能主義推上神壇之後才把科學作為建築設計里的一個很高的標準(之後六七十年代起又對此有過很多反思和批判)。更重要的是,無論在哪裡學的建築,大部分的時間建築師們都在思考「為什麼」的問題:為什麼這樣設計,為什麼這樣闡釋,為什麼要思考這些問題等等等等(學校里問得最多的問題和自己解釋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在回答一些為什麼)。這也即是為什麼建築學教育會涉及到這麼多思想性的學科,比如和繪畫,雕塑,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緊密聯繫往往是因為對「思辨」重要性的強調,對「概念」的探究。這裡面就會扯到一些「表達」的問題,和「辯論」的方式,自然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平時的言談舉止。

2)教育理念和對人生觀的影響
這一段可能會比較個人觀點比較濃。繼上面所說,土木工程的教育模式相對於之前的理(工)科教育有著很好的模式延續,繼而也有很好的思維延續(學習方式的延續)。不過建築教育就不同了,首先判斷標準不再單一(比如相比兩種結構解決方案,往往有比較公認的量化標準來一比高下),其次要成為相對優秀的建築師,往往需要對多學科有比較大概甚至深入的了解,而且越是了解越能發現相通的地方(古有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等,「現」有勒.柯布西耶和庫哈斯等等)。所以剛跨入建築學的時候往往有種「開眼界」的感覺,如果好奇一些的話,會發現視野一下子開闊很多。在這裡,這兩門學科的共通之處是,對世界的理解更加透徹了。比如,學了土木以後,日常生活中,可能你以前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某些柱子要這麼粗,某些地方梁這麼高等等等等的粗淺的結構常識,現在讀懂很多了,一幢房子的力都是怎麼傳的看明白很多了,某些構件的節點和做法有時候也會讓你大呼妙哉。而在建築領域,「讀懂」這個世界的感覺更為強烈,因為建築本身自古就有表達的傳統(建築師通過建築在和你對話和訴說一段故事),而且建築師是個非常「保守」的職業,因為有它自己內部的語言和規則,就像音樂和繪畫一樣,一件作品你可以從來沒見過,但你能讀懂的絕對比非專業領域的人多很多。所以,這種用我的話概括就是「世界沒變,但世界變了」的奇妙感覺,是非常容易讓人產生對自己專業的熱愛,繼而導致了自己言行的變化。

3)建築是一種宗教
基於以上兩點,一旦接受了幾年較好的建築教育之後,往往其影響是一輩子的,無論以後還是否繼續從事建築設計或者研究。這就有點兒像成為了建築的信徒,背叛往往很難。這裡有一點很重要的是,由於建築師自己內部的語言體系和理論傳承,大部分情況下造成了專業和非專業人士的交流和理解障礙(正如大多數的職業一樣),但是不一樣的是,建築是一個人人都繞不過的領域,人人都有資格談論,人人都能多多少少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對於普通人而言,相對其他領域,建築(設計)往往沒有那麼「高深莫測」和「難以觸及」,甚至有時候被誇張化(用於各種目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的討論就無法在同一個層面(高度)上。這裡有個有趣的例子,Zaha Hadid(雖然本人並非其信徒)曾經打趣地打過一個比方:你去看醫生從來不會告訴醫生該給你開什麼什麼葯,只有在建築領域,你會去告訴建築師你該怎麼怎麼做。還需要提的一點是,上面已經提到過,由於建築沒有「標準答案」,往往思辨在建築領域裡又被認為是一種優點,建築師之間往往會發生意見不同的辯論場景。這其實是好事,又是一種傳統。但是這種場景一旦被置於公共輿論裡面,往往變質成為了一種爭議和批評,同時又是不同背景和基礎的各方摻和起來(有點公共政治的意味呵呵),其結果就有點像不同宗教的信徒之間的爭論了。

最後,從歷史上來說,作為職業,建築師和工程師的分家也就三四百年的時間,兩者的共同語言其實是相當多的,而且不同於古代的是,當今建築材料之複雜以及工程量之大之細,建築師和工程師的合作遠遠大於分歧,如果總是著眼於分歧,而忽略了建築和土木相輔相成發展的歷史,則變成在計較細枝末節了。


第一,很多學校招生的時候,建築學開學有一門美術考試,考試通過留在建築學,通不過去土木,鄙視鏈由此生成。

第二,學科要求不一樣,比較起來,建築學的要求偏文藝一些,或多或少對人都會有一定影響。

第三,其實建築需要顧及到各方各面,即使是學生,我們也明白一個方案並非建築師獨挑大樑,所以我們並沒有覺得比土木等專業高人一等。

第四,答主里沒幾個建築學的學生,題主看起來是土木的,答主里一個個義憤填膺恩也是土木的,一定程度上說明你們認識到的這種優越感很大一部分是你們自己的錯覺。。我周圍很少有同學吐槽土木,反而是土木的老師給我們上課的時候對設計指手畫腳的。。

第五,若一定要說優越感的話,其實建築學同學之間也存在,拿不出讓人認同的作品,沒有過人之處,憑什麼要求別人對你有耐心?

第六,尊重不是與生俱來的,就我觀察某些答主對於自己不了解的領悟一點尊重都沒有,言辭也缺乏涵養,價值觀很小農,對於這樣的人,我表示我就是很有優越感,即使我是一個溫和派。

摺疊我吧


土木工程師本來就包含建築師(歡迎指正)。

建築學是個任性的孩子,今天要做造型,明天要玩高科技,
結構、給排水、暖通、岩土、機電都是這孩子的爹,人孩子既然要,咱們絞盡腦汁也要給孩子實現。(比喻而已,切莫認真)。


我從事設計工作,但我很尊敬施工單位,我認為最牛逼的土木人都在一線,試想在圖紙上都無比複雜的工程,在實踐中的難度會更大。

一個人內心充滿優越感而非成就感時愚昧與偏見也就隨之而來。


看到又是這個問題我笑了,我就想問你怎麼知道我是看不起你?我要關注那麼多事誰會去費功夫看不起你?你說我假清高也好幼稚也罷,我就是這樣的人,我從小追逐一個夢想到現在還在這條路上我對自己很滿意所以我驕傲,我習慣以審視的眼光看待每一件事,不管是什麼事,我看它的好與壞,看它是否值得我興奮或者能給我警醒。誰管你成績好與壞,誰管你薪水多少,不要把你們的思想強加到我們的身上好吧?說真的,我經常會表現出所謂的優越感,因為我對自己的體驗最自己的人生感到滿足,這是我覺得生而為人值得驕傲的事,至於看不起別人什麼的…你過你的和我有什麼關係么?對於其他我接觸到的專業的人,要麼我發現你很有性格哦我們做朋友吧,要麼道不同不相為謀吧拜拜,至於誰會想到前面答案所說的成績啊薪水啊balabala我只想說你真是太複雜了,有想這些的時間真的不如去畫畫。
對於老是糾結這些的人我只想說,你們想得好多啊,有時間多讀書多旅行,人會變得陽光一些


我不太清楚國內建築教育是怎樣的,在歐美,建築院校或多或少都會向學生灌輸一種優越感,這和建築師在西方的歷史有關。建築師在古代西方被視作集知識之大成的職業,這種看法至遲在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中已有體現。當時,建築設計涵蓋從美學、聲學、力學到心理、地理、勘測、建造等各門學科的知識,而建築師需要對每一門都有所掌握,其中土木工程更是建築師的本業(還沒有分開為兩個獨立職業)。更重要的是,建築師通常在設計、施工直到建築落成的過程中,作為團隊的統籌領導者出現,協調、溝通各方。事實上直到今天,結構工程師仍然多作為輔助建築設計的角色出現,工程管理一般還是由建築師負責。建築也是歐美傳統意義上的「專業」之一(profession,如醫學、法律等,通常需要接受較長時間的教育並考取註冊證書才可執業,多擁有行會制度,土木工程亦屬此列)。而且我上學的時候,教授們總是特愛強調建築的重要性,什麼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離不開建築啦,什麼建築可以改變社會環境啦,總讓我們覺得優秀的建築師是神聖如救世主般的存在(我覺得土木工程教育里絕對沒有這些東西。。。),這些迷思直到本科畢業工作了一年後才徹底被我們服務業的現實本質擊碎。

在建築分工細化的今天,絕大多數建築師已不具備結構設計的能力,必須倚靠工程師,也就是土木專業的力量。然而,一個建築產出過程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設計概念往往還是由建築師提出的,而大部分工程師還處於「實現建築師的設想」這樣的次要角色(尤其是建築師自己具有優秀的結構設計能力時),只有一些非常出色的工程師能夠在一個項目里與建築師平起平坐,甚至作為建築設計的主要領導者,為建築設計帶來決定性的改變。

我自己覺得,由於建築教育的大趨勢越來越偏重概念、思維、美學的訓練(至少在歐美是這樣),工程師在建築設計中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在當今很多偏重結構創新的建築中,比如鳥巢和CCTV,工程師的角色舉足輕重。隨著像富勒、密斯、賴特那樣能自己創新結構的建築師越來越少(活著的人里卡拉特拉瓦碩果僅存,還是因為他讀過土木),建築教育中莫名奇妙的自我優越感也會慢慢消失的。


——答案被頂上來,看到評論里好像也有人有誤解,再多說幾句——

發展到今天,建築和土木所關注的範圍雖有交叉,但已經各有所重。建築玩的那些形而上的概念土木不需要(其實建築是不是需要一味朝這個方向發展也很值得商榷),土木也早已從房屋橋樑道路拓展到太空建造之類領域,遠不是建築能關照到的。說土木和建築的關係,主要還是講結構工程師和建築師的關係,如上面提到的,這兩者在現在的建築發展趨勢下日漸相衡,而且越來越多情況是工程師離了建築師自己也能設計房子,建築師離了工程師,設計簡單的小房子還可以,稍微蓋高點就不會了。只不過是工程師在教育過程中沒有系統學習建築設計的全部知識和方法,還需要與建築師合作才能做出好建築而已。所以說土木轉建築容易而建築轉土木難也是有道理的。我遇到的建築師和工程師都是非常尊重對方的,我本科時還有一門課是一個建築師(現任香港環境局局長)和一個工程師(奧雅納香港董事)一起教的,兩人合作了很多設計,關係杠杠的。這種建築師和工程師的基友情在國外不少見,有的合作關係能持續幾十年。

另外,有人說建築需要美學而土木不需要,本人強烈反對,至少在結構這一塊,優秀的結構設計絕對是美的,工程師也是設計師啊。。。憑什麼人家不會關注好不好看的問題。。瞧不起工程師的建築師都不是好建築師。嗯。


因為他們實在是太苦逼了。你看到他們裝逼的時候,是因為他剛過完苦逼的交圖時期。


能夠與外界接觸交流的建築汪肯定是處於剛交完圖揚眉吐氣雞凍得瑟得要繞地球兩圈的時段


說個個人經歷吧。在荷蘭這個專門出口設計師的國家,發現土木的收入比建築高一圈,建築畢業生各種找不到工作。各種本科學建築的學生轉交通、轉管理,你才知道誰比誰優越呢。

所謂優越,就是自卑者將自己壓倒的稻草。


終於看到個我能回答的了,第一次答題,邏輯不清詞不達意在所難免,輕拍
作為一個建築學畢業剛進社會的年輕從業者,我表示,在設計院做過一個完整項目後,優越感什麼的就通通木有了好嗎?!

但是為了不跑題,我們還是先來談談這種優越感是如何養成的吧

  1. 工科環境中的奇葩:在建築設計課中,你需要面對的是一份簡單的任務書,然後就可以翻看建築雜誌,資料,大師作品,然後開始天馬行空的畫畫畫,或者開始意淫,思考各種「深入的」,「哲學的」問題,然後跟老師溝通下想法,跟同學交流下心得,最後得瑟得瑟出圖。最終的成果一般是兩張A1大板,包括各種「絢麗」的效果圖,「牛逼」的分析圖,外加「合理」的平面圖。相對其他工科專業的小破本本上、單色的、枯燥的,只有各種公式、計算分析的課程作業,建築設計作業的成果絕對的風騷啊。不用說那可以擺在建築系館門廳展出的精緻模型,光紙張尺寸就大了N倍好不?
  2. 混合專業:傳統來說,建築學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文理科混合專業。單從學校設置的課程與註冊建築師考試來講,一個合格建築師所了解的知識不僅涉及結構、水電、暖通、建築構造與施工、建築環境、工程前期與工程管理等,還或多或少包括建築史、美術、心理學等偏文科的內容。當然,熟悉這些學術內容只夠你當個教授寫寫書教教課,在市場上,建築師還得跟各種三教九流打交道,混的好當然可以顯得很有人緣、地位。至於樓上所說,」跟藝術生談文化,跟文化生談藝術「,咳...

咱大建築根本不屑於跟你們談這些好咩!因為說了你們也聽不懂啊哈哈哈哈~~~
啊!!噗~~
//不好意思,剛那個不是我,已經拖出去踹飛了

言歸正傳:
建築是一個古老的專業,自古羅馬時代起就以藝術的最高形式存在,經過中世紀、文藝復興、現代建築與後現代建築的發展,到了分工如此細緻的當代,建築的複雜性就遠非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建築師所能承擔了(古代是沒有自來水管、電燈和空調的,結構基本也是憑經驗,沒有剪力彎矩這類概念)。
時代在進步,但建築學的學生們必須得從自己專業的老本學起:
學習美術,從第一根鉛筆線,第一張石膏素描,到鋼筆速寫,到色彩,到PS,最後到最後到一份能看的效果圖;
學習製圖,從第一根比直的尺規線條,到精準的畫法幾何三視圖,到分毫不差的CAD,最後到一套讀的懂、造的出的施工藍圖;
學習歷史,從古羅馬的維特魯威到文藝復興的米開朗基羅,到上世紀初的密斯賴特,最後到大褲衩庫哈斯和大雞蛋安德魯;
學習結構、環境、心理、規劃,研究小到兩個廁所洗手盆需要間隔的距離,大到一個城市片區的尺度、肌理。
如果要說這會讓人產生優越感的話,我跟願意按我同學的話講:「建築師習慣性自大」。建築課程知識的廣度容易讓人生產生錯覺,以為自己啥都知道,至少知道一點,覺得自己能解決很多問題,可是仔細想想就會明白,畫的圈越大,發現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也越多,尤其到了單位參加工作後,發現自己完全是個2貨啊,毛都不懂還到處坑人,坑結構,坑設備,坑甲方(當然甲方也挺坑人的,可是人家是甲方啊)。。

總結一下,建築師有理由有優越感,建築師不是藝術家,建築師解決問題,建築設計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美好適用;建築師也應當保持謙遜,建築師不是專業工程師,工程師使用精確的工程計算與專業知識,保障了我們美好環境的基礎。

ps.請不要叫我建築師,老師說自稱建築師是一種自大的行為
pps.知乎上的建築學的前輩似乎不多啊,大概是平時加班太忙完全沒空吧,哎,我也加班去了
ppps.純原創,碼字好辛苦,厚顏無恥求頂求贊同


謝邀。

看過電影《霸王別姬》嗎?「都是下九流,誰嫌棄誰呀?


謝 @Lexheung 邀。
這個原因有點複雜,慢慢聊吧,盡量聊完。
1、高中階段。
一般來講,想通過高考進入建築學專業,除了高分數,還需要一定的美術功底,那麼,除了正常的課業學習外,他們還需要進行美術的訓練。而且,建築學裡文科學生會多一些,在這些光環的加持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藝術,對人氣質的提升和心靈的挖掘是有益的,是有提升的;此外文科生多學政史地,文學,哲學,歷史,這些對於個人本身見地、氣質、談吐是有很大幫助的。因為你很難想像一個整天皺眉面對著彈簧與小球或是XY染色體之類的學習能對理科生有外形象氣質方面的散發。無論這些加持在高中階段對準建築學的學生是否有明顯的作用,但是基礎已經不同,而這種不同的基礎,帶來的是學習、生活方向選擇的不同——看書、看電影、聽音樂選擇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對外在形象要求的不同;接人待物談吐不同。或許你不認同我得說法,但是,別急,這僅僅是因為基礎不同導致的,在今後歲月的磨礪中,這些差異的顯現更令人咂舌!
2、大學階段。
大學其實是一個天堂。大學生自我意思更強,也更容易尋找真我。由於高中的壓制,在這裡,人性會得到更大的釋放。
學理科的同學,通過牛頓爺爺和摩爾先生以及孟德爾怪咖的摧殘,終於升入大學了,並進入他們的專業——土木工程;另一邊,學文科的同學,通過正方體、圓錐體素描,通過馬克思、列寧、朱自清,王勃,司馬遷,通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通過歐美史、中國史等的洗禮升入大學,並進入他們的專業——建築學。
征程開始。
土木狗,坐在大學的教室里,講台上中山裝的老教授,十分嚴謹的在驗算微積分,幸福滿滿,聽著聽著,咦?不對呀!怎麼全是漢子?妹子呢?1、2、3、4、5、6、7,七個?定睛一看,我靠!江南七怪呀!媽媽。。。
建築學的軟妹子,坐在大學的教室里,講台上風姿卓越的美女老師,童鞋們,我們開始講繪畫藝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
過了幾個學期,土木狗去生產車間精工實習,每天對著嗡嗡的機床車了一個1.5KG的小啞鈴作為實習成果;建築學妹子在老師的帶領下去山裡寫生了,畫了一幅素描近景作為實習成果。
再然後,土木狗到工地進行生產實習,每天澆混凝土,搬試塊,扛上塔尺滿工地跑,每天穿的破破爛爛,大太陽的照耀下,曬得球黑,一笑兩顆大門牙就像暗夜裡最亮的那顆星。而建築學的妹子則直接去上海參觀環球金融中心,背上小包,裡邊放的是咖啡和單反。。。。
3、畢業後。
畢業了,土木狗和建築學軟妹子同時進了設計院。有一個項目,不大,是一個豪華小區的幾棟住宅樓,還有兩棟商業樓。軟妹子和開發商交鋒數十次,方案改了幾十次,終於通過了,木土狗高高興興地拿上方案準備做結構,一看傻眼了,這尼瑪造型太有想像力,結構難度太大了呀,技術負責人去建築科室每次溝通回來都氣的踢桌子。。。。
好了故事就講到這裡。
現實來講,建築學更容易出現大師、大家,貝律銘,安藤忠雄,亨利·培根,約翰·伍重這些人如雷貫耳,至於做結構的嘛,你說一個我聽聽?你們院長不算啊(正義臉)。
其實大家都在工作謀生而已,為了一個項目進行協同,最多為了自己的立場相互交鋒幾句,僅此而已,如果從內心就覺得自己優越真是在秀下限了。無論接受什麼養的教育,到最後是為工作服務,工作又是為生活服務。工作是公事,生活是私事,怎麼看也扯不到優越感上面吧。
如果你生活中遇到喜歡秀自己的優越感,我悄悄告訴你,對自己要有信心,然後默默看他秀下限就好。


建築賺的多啊,跟藝術掛鉤,體面又有社會地位。

跟藝術生談文化,跟文化生談藝術。

土木就是給建築做嫁衣的,設計師的名字都能刻在建築上,出事了就是土木工程師的問題(終生責任制)。

反正讓我再來一次,我肯定挑建築。

當然,學土木說不定可以轉建築,學建築卻肯定做不了土木。


到美國就沒有了。


深夜來拉仇恨時段。
你說為啥建築系有優越感是嗎?
那我告訴你原因就是了,我才不要打圓場說一堆片湯話搞什麼兩邊討好的政治正確,
不牽扯我個人看法,只是分析這個想法的產生原因。
鑒於有同學提出土木包含很廣,這裡的討論只限於跟建築打交道的結構,所謂的建築師眼裡的土木就是結構啦。當然你不能指望建築學的學生把土木東西都搞懂了,有了了解哪裡還會有偏見呢?這樣就不好玩啦。

首先,
建築本來就是比土木更宏觀的一個行業。
土木如果是術,建築就是道。
如果再往前推到2個世紀之前,建築跟結構是不分家的。
一個人就是一個團隊,設計,深化,預算,施工完全一肩挑。
那個時候他們叫啥,叫architect.
很可惜後來工業時代帶來的大分工使得建築和結構分家了,
但是architect這個名字被建築師繼承了下來,
工程師被稱作了structural engineer。
所以,建築師這個詞,背後是幾千年的傳承,類似於出身豪門的感覺。
工程師則是新貴。

第二,
建築師在中國的地位完全是被低估了,
乙方整個一受氣小媳婦的形象,反倒是很多建築公司比如中建,中鐵非常的強勢。
因此,很多人覺得建築師就是個畫圖的,不過如此。
但是在國外,建築師經常是會被拿來和導演對比的,
因為他們才是一個項目的帶頭人。
在大多數的建築項目中,建築師不僅僅是一個項目的設計者,同時還肩負著項目經理的職責。
至於總包,分包,這些有些是客戶指定的,有些是建築師指定的。
建築師有權力因為對於工程質量不滿意而拒絕在驗證證書上簽字,從而讓施工方無法拿到工程款。而且他們經常這麼做,因為工程項目的質量在合同中寫明是要建築師負責的。
EOT, LD這些要施工方命的東西可是掌握在建築師的手裡。
而且在這種合同里,甲方完全把責任委託給了建築師,建築師代表的是甲方意志,施工方甚至無法接觸到甲方只能通過建築師去傳達意見。
所以,雙方確實存在一個上下級關係。

但是時代的發展來說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專業項目經理或者總包喜歡牽頭了,建築師的地位也在逐漸邊緣化。

第三,
建築學生在上學階段平均付出的比土木專業更多的時間,
不服來辯。
此外建築師比土木工程的學生們有機會接觸更多文藝的東西,
偶爾拿3D列印在自己的模型的卧室床頭偷偷地打上喜歡的人的名字也是可以的,
當然了,土木工程師可以把對一個人思念深埋在鋼筋混凝土中也是極好的。
畢業後不需要上工地,我認識好多土木專業的哥們畢業後在工地跟項目曬的跟尼瑪馬來人一樣。
建築師們因為熬夜要麼臉色蒼白比較像夜訪吸血鬼的布拉德皮特,
要麼有黑眼圈像是馬勒比海盜的傑克船長。
總的來說建築師是非常會往自己臉上貼金的一種生物。

並不是說建築師一定要有優越感或者高人一等什麼的,
只是如果建築師要是有優越感,一定是因為上面這三個原因中的一個或者幾個。

話說優越感也不等於歧視土木。
沒有塞西爾?貝爾蒙德,庫哈斯今天也許還在荷蘭寫社論呢。
這種狂狷之氣對於建築人來說也是必須的,
你看看扎哈,你再看看崔愷,你再看看石上純也。
沒點傲氣怎麼能搞這種打著理科的明天實則是人文藝術類的學科呢?畢竟不能給甲方跪下吧,你看底下評論的甲方小夥伴把國內前三的建築團隊噴的一文不值就知道建築為何 有時候 需要那種我管你是誰,老子天下第一氣度了。

這種不太政治正確的東西果然是容易被踩啊,
哎呦,我的頭!誰他媽踩我!
艾瑪,隔壁工頭帶著工人們來鬧事兒了,我先閃了!

我通篇沒說過我看不起土木的,結果底下還一堆人覺得我歧視土木也是醉了。
只能說你自己瞧不起自己就容易覺得別人都瞧不起你。
搞結構的是我爹總行了吧,
我是認真的,他真是搞結構的。。。


體位在上


怒答之,
姜白水,魏超說的是學校灌輸的習慣性優越感,但是沒有說明這個習慣的來源;
豬小寶,李宣說的是其實不該有優越感,這個說的內容不錯,但是跟題目沒啥關係。
徐騰飛是唯一一個高票中跟客觀情況有聯繫的回答,不過說的是現有環境,而非根本來源。
至於專業收分高什麼的都是先有了行業優越感之後才有的好么~

我要說的是這個優越感的根本來源。
首先,設計不是藝術,是生產,是為了更好的生產而產生的相關行業,嚴格的說任何設計都屬於工科。工作無貴賤,說到底建築土木都是永遠的乙方。
其次,建築和土木都是設計,從必要性上來說,土木的必要性更強。
然後,說說他們倆的區別,所有建築物都需要土木的知識(做個帳篷也要點結構知識的),但是不是所有建築都需要建築學的知識的(其實大部分低端的工民建都不需要建築師,只要有土木相關專業就好了)。只有對建築物本身要求高的業主,才會對建築師有所要求(什麼我家的農宅要建2層三百平米要有5間卧室這種不算什麼對建築師的要求)。

所以,建築師只服務於高端建築的業主,而土木工程師是服務所有建築的業主。這才是優越感的根本來源。
也許你覺得服務對象不同沒理由產生優越感。那麼在中南海當保安和在你家小區當保安你覺得有區別么?在小區當保安的,除了某年春晚提了一次,再也不會出現在大家視線中吧;在中南海當保安的,新聞聯播里運氣好還能有鏡頭呢。在小區里當保安的,混的再好也就是去物業了,在中南海當保安混的好,沒準你就變成某個處長甚至局長了。等退休下來,在小區當保安的,回老家只能跟人說,咱也是在大城市混的,另外一種只有一句話,我以前在中南海工作……
這!就!是!差!距!
其實都是保安。

由於這個根本原因長期一直存在,且排除專業水平不說,建築學專業的服務對象社會地位相對較高,同時專業本身有些藝術性質,所以自身如果不裝逼一點,甲方是會覺得你水平不足;而土木工程師只要踏實就能給人以安全感,得到信任。


最後,任何職業優越感都是扯淡的,和種族/地域歧視一個道理。


最近幾年才發現(不得不正視)的道理:人,哪怕是個撿垃圾的,也要找點兒什麼去比較比較。什麼建築土木,不就兩個學科嗎?也就你們自己了解,外人誰知道你們啊?還不是廢物佔大多數?


我就是在校土木學生
經常和建築系的同學打交道
學建築的學生確實有一股優越感 這個是顯而易見的
重慶大學這麼多專業他收分最高、有專門的教學樓,可以說集萬千寵愛與一身。
畢業之後工作環境好收入又高,進設計院本科生都搶著要。
這樣的條件沒有優越感那就是聖人了。


因為建築學的分數線比土木高,建築學的多從事建築設計,一般這個行業是個造就高富帥的產業,而土木的要麼從事高強度的結構計算,要麼從事現場施工建造,怎麼看都是體力偏重的勞動者,且造就黑粗窮(相比於建築師)的跡象略明顯。


推薦閱讀:

對於地震有哪些常見的誤解?
常年在工地工作是什麼體驗?
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長時間海水浸泡外表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碼農寫代碼和建築師、結構師畫圖,哪個更累更苦逼?
風洞試驗室在國內的發展前景如何?

TAG:建築 | 土木工程 |